CN214891353U - 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91353U CN214891353U CN202120624199.0U CN202120624199U CN214891353U CN 214891353 U CN214891353 U CN 214891353U CN 202120624199 U CN202120624199 U CN 202120624199U CN 214891353 U CN214891353 U CN 214891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ondary air
- gas
- fire cover
- air flow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794 foo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5 asbesto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95 riebeck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内火盖、外火盖和分气盘,所述外火盖位于所述内火盖外侧,其中,所述分气盘限定出燃气通道和二次空气流道,所述燃气通道与所述内火盖和所述外火盖均相连通;聚能罩组件,套设在所述火盖组件外侧,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通过所述二次空气流道与所述内火盖和所述外火盖相连通;分气片,设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内,将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分隔为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外火盖的第一二次空气流道和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内火盖的第二二次空气流道。以解决内火盖所需二次空气与外火盖的上边缘的二次空气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通过控制聚能罩组件内圈与外火盖外径的间隙、内圈与燃烧器的高度差等,将燃烧器的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一定程度上有序化、定向化,二次空气受到燃烧器的火焰的自然引射及热力引射的作用,从聚能罩组件的开孔进入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间隙,该部分二次空气一部分到达内火盖的火焰根部,一部分沿着外火盖的上边缘到达外火盖的火焰上缘根部,在分流时,内火盖所需二次空气与外火盖的上边缘的二次空气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内火盖所需二次空气与外火盖的上边缘的二次空气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的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内火盖、外火盖和分气盘,所述外火盖位于所述内火盖外侧,其中,所述分气盘限定出燃气通道和二次空气流道,所述燃气通道与所述内火盖和所述外火盖均相连通;聚能罩组件,套设在所述火盖组件外侧,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通过所述二次空气流道与所述内火盖和所述外火盖均相连通;分气片,设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内,将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分隔为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外火盖的第一二次空气流道和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内火盖的第二二次空气流道。
可选地,所述分气片包括:侧壁,位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内,所述侧壁沿所述分气盘的周向的两壁面分别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沿所述分气盘的周向的两壁面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底端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内侧壁的距离大于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外侧壁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二次空气流道为多个,多个所述二次空气流道沿所述分气盘周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侧壁的数量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分气片还包括:顶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在所述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内侧并朝向所述内火盖倾斜。
可选地,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向下倾斜或水平延伸。
可选地,所述顶壁呈沿所述分气盘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位于所述内火盖的下方,所述分气盘包括沿所述分气盘的周向依次设置的多个中空的连接筋,相邻两个所述连接筋之间形成所述二次空气流道,所述连接筋的中空区域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燃气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连接筋的上表面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内火盖设有内火孔,所述内火孔沿所述内火盖周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分气片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任一所述内火孔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分气片与所述内火盖的外壁面的水平距离为5mm-7.5mm。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二次空气进入外火盖与内火盖之间的间隙后,分气片对于进入外火盖与内火盖之间的间隙的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第一二次空气流道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完全隔开,相互不能干扰,其中,二次空气沿第一二次空气流道到达外火盖的上边缘处,用于二次空气补给外火盖的火焰的燃烧,二次空气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到达内火盖处,用于补给内火盖的火焰的燃烧,分气片使二次空气在分流时,内火盖所需二次空气与外火盖的上边缘的二次空气相互不干扰。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分气盘与分气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分气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的燃气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燃烧器;101、内火盖;102、外火盖;103、分气盘;104、外火孔;105、内火孔;106、二次空气流道;1061、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2、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7、连接筋;20、聚能罩组件;201、上罩;2011、外缘;202、下罩;2021、第一顶壁;2022、第二顶壁;203、底板;204、二次空气通道;2041、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2、隔热腔;2043、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进风格栅、206、出风格栅;30、分气片;301、侧壁;302、顶壁;3021、第一端部;3022、第二端部;40、第一分气件;401、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50、第二分气件;51、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燃气灶包括燃烧器10和聚能罩组件20,燃烧器10包括内火盖101、外火盖102和分气盘103,外火盖102套设在内火盖101外侧,其中,分气盘103限定出燃气通道和二次空气流道106,燃气通道与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均相连通;聚能罩组件20,套设在燃烧器10外侧,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204,二次空气通道204通过二次空气流道106与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相连通。
外火盖102设有外火孔104,内火盖101设有内火孔105,外火孔104处的火焰为外环火,内火孔105处的火焰为内环火,燃烧器10工作时,内环火和/或外环火同时燃烧,为锅具提供热量,其中,聚能罩组件20可以将燃烧器10工作时向外扩散的热辐射反射到锅具上,从而实现聚能。
分气盘103与外火盖102和内火盖101均相连,燃气通道为外环火和内环火提供燃气,二次空气流道106位于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下方,二次空气流经二次空气流道106后,再流入内火盖101与外火盖102之间的间隙后,使二次空气分别到达外环火的上缘根部和内环火的根部。
聚能罩组件20限定的二次空气通道204,将外界的空气补充到燃烧器10的火焰处,作为燃烧器10的火焰燃烧的二次空气,辅助燃烧器10的火焰燃烧。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20包括下罩202和底板203,底板203位于下罩202的下方,下罩202和底板203共同围合形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其中二次空气通道204包括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
可选地,下罩202外侧设有通孔,通孔连通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和外界,便于外界空间进入二次空气通道204。
可选地,下罩202与底板203之间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将下罩202支撑在底板203上方,多个支撑座沿下罩20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可选地,支撑座数量为4个。
燃烧器10工作时,下罩202温度较高,容易向周围部件传递热量,支撑座将下罩202支撑在底板203之间,一方面减少了下罩202与底板203的接触面积,从而使下罩202向底板203传递的热量减少,降低了底板203由于热量过高裂开的风险,另一方面,二次空气从下罩202的下表面进入并流动到燃烧器10,增加与下罩202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从而使二次空气到达燃烧器10的火焰处需要消耗的热量减少,从而减少燃气灶消耗的能量。
可选地,下罩202与底板203之间设有隔热垫,隔热垫可以为硅胶垫或隔热棉,使得下罩202相对于底板203不容易滑动,降低下罩202与底板203之间的热传导,减少经下罩202传递到底板203的热量,从而减少燃气灶由于下罩202与底板203的热传导导致的热量损失。
可选地,隔热垫可以设在支撑座与底板203之间,或者支撑座与下罩202之间。
可选地,支撑座可以为下罩202沿周向局部向下延伸形成,使下罩202支撑在底板203上。
可选地,底板203可以为盛液盘或者面板。、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20还包括上罩201,上罩201位于下罩202上方。
在第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上罩201和下罩202共同围合形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其中,二次空气通道包括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
可选地,上罩201包括上罩201,下罩202包括下罩202,上罩201位于下罩202的上方;其中,聚能罩组件20还包括出风格栅206,出风格栅206连接在上罩201或下罩202的内侧,出风格栅的格栅孔形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的出口,沿由外向内的方向,出风格栅向上倾斜。
出风格栅206便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内的二次空气流出并到达外火盖102处,出风格栅206向上倾斜,使得锅具溢出的汤汁和食物残渣不容易通过出风格栅的格栅孔流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内,从而保护聚能罩组件20内部,便于燃气灶的清洁,延长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出风格栅206与竖直方向的角度为1°-20°,例如,可以为1°、5°、10°、15°、20°等。
可选地,出风格栅206的格栅孔沿上罩201或下罩202的周向依次均匀的设置。
聚能罩组件20还包括进风格栅205,进风格栅205连接在上罩201或下罩202的外侧,进风格栅205的格栅孔形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的入口,沿由外向内的方向,进风格栅205向下倾斜。
进风格栅205便于二次空气由外界进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另外,进风格栅205向下倾斜,使得锅具使得锅具溢出的汤汁和食物残渣不容易通过进风格栅的格栅孔流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内,从而保护聚能罩组件20内部,便于燃气灶的清洁,延长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进风格栅205与竖直方向的角度为1°-20°,例如,可以为1°、5°、10°、15°、20°等。
可选地,进风格栅205的格栅孔沿上罩201或下罩202的周向依次均匀的设置。
可选地,上罩201与下罩202为一体式结构,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将上罩201与下罩202连接为一体式结构,上罩201与下罩202也可以为可分离结构。
在第二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罩201和下罩202共同围合形成隔热腔2042。
高温火焰和烟气利用隔热腔2042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隔开,避免上罩201受热后迅速将热量传导至下罩202、下罩202受热后与周围空气及底板203进行热交换而降低聚能罩组件20的实际提效效果。
可选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层。
隔热层可以为气凝胶垫、石棉等耐高温、低热导率材料,降低上罩201与下罩202的热量传递。考虑到空气就是良好的低热导率介质,隔热腔内也可以不填充隔热层。
结合图3至图8,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片30,分气片30设于二次空气流道106内,将二次空气流道106分隔为连通二次空气通道204与外火盖102的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连通二次空气通道204与内火盖101的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
分气片30将进入二次空气流道106的二次空气进行分隔,使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与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相互独立,相互不干涉,特别地,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二次空气不会与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内的二次空气相互干扰,使二次空气可以针对性的补给外火盖102上边缘和内火盖101,提高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燃烧效率。
附图中内外表示燃气灶的内侧和外侧,箭头表示燃气灶中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
结合图4,分气片30包括侧壁301,侧壁301位于二次空气流道106内,侧壁301沿分气盘103的周向的长度与二次空气流道106沿分气盘103的周向长度相同。
如图3和图4所示,侧壁301沿分气盘103的周向的两壁面(如图4的M和N)分别与二次空气流道106沿分气盘的周向的两壁面(如图3的P和Q)相抵接,分气盘103周向的侧壁301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尺寸相匹配,可以理解为,侧壁301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内壁相抵接,使得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完全分离,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的二次空气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二次空气相互不干扰,从而使二次空气可以针对性的补给外火盖102的上边缘和内火盖101,提高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沿从外向内的方向,侧壁301向上倾斜,便于分气片30的放置,使分气片30能够更加稳定的放置在二次空气流道106内。
可选地,侧壁301的底端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内侧壁的距离大于与二次空气流道的外侧壁的距离。
由于二次空气流道106内的二次空气主要为内环火提供二次空气,而内环火主要通过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提供,侧壁301的底端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内侧壁的距离大于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外侧壁的距离使得进入第二二次空气流道的1062的二次空气较多,从而保证内环火二次空气供给量的充足,从而使内环火能够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
二次空气流道106为多个,多个二次空气流道106沿分气盘103周向依次设置,其中,侧壁301的数量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二次空气流道106沿分气盘103的周向依次设置,使得二次空气沿周向补给外火盖102和内火盖101,增加二次空气沿周向的补给量,而且使得二次空气能够集中地通过二次空气流道106流出,提高二次空气地补给效率,侧壁301的数量与二次空气流道106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侧壁301可以对每一个二次空气流道106进行分离,使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在周向上能够针对性地补给到外火盖102的上边缘和内火盖101处,提高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燃烧效率。
分气片30还包括顶壁302,顶壁30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3021和第二端部3022,第一端部3021连接在侧壁301的顶部,第二端部3022位于第一端部3021的内侧并朝向内火盖101倾斜。
顶壁302使得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更加靠近内火盖101处,从而使二次空气可以更加顺畅地补给到内火盖101处,避免二次空气暴露在外界的路径过长导致二次空气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向其他地方流动,从而造成二次空气流量的损失,顶壁302减少了二次空气的流量损失,提高二次空气的利用率。
优选的,第一端部3021与顶壁302顶部之间为光滑连接,如图4所示,圆弧使二次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不会遇到形状突变,使二次空气可以更加顺畅地补给到内火盖101或外火盖102上边缘处。
可选地,第一端部3021水平延伸。
分气片30位于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之间,受到内环火和外环火地热辐射和热传导等作用,温度升高,具有较高地热量,可以向与分气片30接触的二次空气传递热量,其中,第一端部3021水平延伸,第一方面,使得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流路延长,使得分气片30与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内的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均增加,提高了二次空气的热量,提高了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使得二次空气到达内环火燃烧时,需要消耗的能量减少,节省了燃气灶的能量损耗;第二方面,由于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流路延长,使得二次空气可以均匀、稳定的流动到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使补给到内火盖101处的二次空气更加均匀;第三方面,第一端部3021引导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二次空气流向内火盖101处,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
可选地,沿由外向内的方向,第一端部3021也可以向下倾斜。
第一端部3021向下倾斜,第一方面,增加了分气片30与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内的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分气片30向二次空气传递的热量增加,增加了二次空气的热量,提高了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使得二次空气进入外环火和内环火时,燃烧需要消耗的能量减少,节省了燃气灶的能量损耗;第二方面,能够增加分气片30的强度,提高分气片30的使用寿命;第三方面,第一端部3021引导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二次空气流向内火盖101处,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
可选地,顶壁302呈沿分气盘10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顶壁302呈环形,使分气片30的侧壁301沿周向连接,从而使分气片30即成为一体,便于分气片30的放置和取下,从而便与对分气片进行清洗和更换。
分气盘103位于内火盖101的下方,分气盘103包括沿分气盘103的周向依次设置的多个中空的连接筋107,相邻两个连接筋107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流道106,中空区域形成至少部分燃气通道,其中,第一端部3021与连接筋107的上表面相抵接。
第一端部3021与连接筋107的上表面相抵接,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更加封闭,二次空气不能通过连接筋107的上表面与第一端部3021之间的间隙流出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从而使二次空气可以高效率地到达内火盖101处,保证内环火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供给量。
内火盖101设有内火孔105,内火孔105沿内火盖101周向依次设置,其中,分气片30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任一内火孔105的高度。
分气片30的上表面低于最低的内火孔105,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位于内火盖101任一内火孔105的下方,这样,使得二次空气流出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后可以顺利补给到内环火的根部,使内环火燃烧的更加完全,而且,二次空气流出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后,受到内环火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的作用,向上运动,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低于内火盖101的任一内火孔105,能够使二次空气从下向上全方位的补给内环火燃烧。
可选地,分气片30顶壁302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任一内火孔105的高度。
可选地,分气片30上表面的最高点与内火盖101上最低的内火孔105的距离为2mm-5mm,例如,可以为2mm、3mm、4mm、5mm等。
分气片30上表面的的最高点与内火盖101上最低的内火孔105的距离小于2mm时,使得内火盖101与外界空气接触面积减少,从而使内环火燃烧所需的外界空气来源不足,分气片30上表面的的最高点与内火盖101上最低的内火孔105的距离大于5mm时,使得二次空气流出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后,暴露在环境中的路径过长,造成二次空气损失。
可选地,分气片30与内火盖101的外壁面的水平距离的范围为5mm-7.5mm,例如5mm、6mm、7mm、7.5mm等。
分气片30与内火盖101外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与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的尺寸相匹配,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能够满足内环火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补给量,同时,分气片30与内火盖101外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5mm时,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流出的二次空气流量少,无法满足内环火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分气片30与内火盖101外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7.5mm时,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流出二次空气暴露在外界中的路径过长,容易溢出,造成二次空气的流量浪费。
结合图1至图8,下面对二次空气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
外界空气受到燃烧器10的火焰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由下罩202外侧的通孔进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二次空气在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与下罩202下表面和底板203上表面接触,由于热传导作用,下罩202和底板203向二次空气传递热量,使二次空气温度升高,实现了二次空气的预热,二次空气流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一部分二次空气收到外环火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沿聚能罩组件20与燃烧器10之间的间隙向上运动到达外火盖102的外侧,即到达外环火的火焰根部,另一部分二次空气进入外火盖102和内火盖101之间的间隙,然后二次空气进入二次空气流道106内,二次空气在二次空气流道106内接触到分气片30后,被分气片30强制分隔为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其中,一部分二次空气进入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与分气片30和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内壁接触,分气片30和分气盘103向二次空气传递热量,使二次空气温度再次升高,二次空气再次进行预热,相同的,二次空气在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内也受到分气片30和分气盘103传递的热量,然后,该二次空气一部分沿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流到外火盖102上边缘,为外环火的上缘根部补给二次空气,该二次空气另一部分沿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流动,经过分气片30的侧壁301、顶壁302下表面到达内火盖101的内火孔105下方,即到达内环火的火焰根部,为内环火补给二次空气。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分气件40位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并将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分隔为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和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与聚能罩组件20和外火盖102之间的空间相连通,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与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之间的空间相连通。
第一分气件40使得进入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之间的空间的二次空气不会被外环火争夺,二次空气进入内火盖101和外火盖102之间的空间后,一部分进入内环火根部,另一部分到达外环火的上缘根部,从而保证内环火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供给量。
燃气灶还包括第一分气件40,连接在分气盘103的外侧。
第一分气件40将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分隔为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和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使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内的二次空气和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内的二次空气相互独立,避免由于受到外环火的自然引射和热力引射作用,二次空气大部分到达外环火处。
第一分气件40连接在分气盘103的外侧,一方面,实现了第一分气件40的安装,便于第一分气件40的稳定放置,另一方面,在分气盘103外侧增设第一分气件40,第一分气件40靠近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出口,使二次空气在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就可以进行分流,从而使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和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内的二次空气不接触,二次空气不会因为受到外环火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从而大部分到达外环火处。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呈沿分气盘103周向延伸的环形。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上倾斜。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下罩202包括第一顶壁2021和第二顶壁2022,其中,第一顶壁2021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二顶壁2022,与第一顶壁2021相连接,第一顶壁2021和第二顶壁2022沿从外向内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二顶壁2022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上倾斜;其中,第一分气件40与第二顶壁2022平行。
第一分气件40与下罩202的第二顶壁2022平行,由于第二顶壁2022靠近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第一分气件40与第二顶壁2022平行,使得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没有截面积突变,使二次空气在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的流动更加顺畅,从而可以使二次空气顺畅的到达外火盖102的外侧。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连接在分气盘103的下边缘。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与分气盘103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位于第二顶壁2022的外边缘的内侧。
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位于第二顶壁2022的外边缘内侧,便于二次空气通过第一分气件40分别进入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和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第一分气件40不会对二次空气的流动产生阻挡。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20包括聚能罩和底板203,底板203位于聚能罩下方,并与聚能罩共同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其中,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聚能罩的距离大于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底板203的距离。
由于外环火火力较大,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聚能罩的距离大于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底板203的距离,使得进入第一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1的二次空气的量大于进入第二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402的二次空气的量,从而保证进入外环火的二次空气满足外环火燃烧对二次空气的需求量,保证外环火能搞燃烧充分,提高燃烧效率。
可选地,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下罩202的距离大于第一分气件40的外边缘与底板203的距离。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燃气灶还包括第二分气件50,第二分气件50设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出口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的出口之间,用于分隔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
第二分气件50将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和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进行分隔,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流出的二次空气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流出二次空气不能进行混合,尤其是,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二次空气不会受到外环火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流动到外环火处,从而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二次空气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的二次空气可以针对性的补给到外火盖102和内火盖101处,使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料的燃烧效率均得到提高。
可选地,第二分气件50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上倾斜。
一方面,增加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的出口流出二次空气与第二分气件50的接触面积,使二次空气被充分预热,提高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二次空气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另一方面,燃气灶使用时,烹饪时锅具溢出的汤汁、残渣等沿第二分气件50向下流动到底板203处,第二分气件50对汤汁的流动进行导向,使得汤汁不会进入燃烧器10和聚能罩组件20内部,便于清洁燃气灶,同时保护燃气灶,延长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二分气件50部分位于下罩202的下方。
第二分气件50延伸至下罩202的下方,一方面第二分气件50可以更加完全的分隔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流出的二次空气不会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流出的二次空气混合。另一方面,第二分气件50向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延伸,增加了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内二次空气与第二分气件50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次空气的预热效率,节省二次空气到达燃烧器10的火焰处燃烧需要的热量,从而节省燃气灶的能量。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分气件50可以与下罩202相贴合。
第二分气件50与下罩202的下表面相贴合,使得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5完全隔离,相互不连通,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好地针对性地补给外环火和内环火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分气件50与下罩202之间可以存在间隙。
第二分气件50与下罩202之间存在间隙,便于锅具溢出的汤汁或者食物残渣通过间隙流出,不会流入聚能罩组件20内部,便于燃气灶的清洗,同时也保护了燃气灶,延长了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二分气件50与下罩202之间的间隙为0.5mm-3.0mm,例如,可以为0.5mm、1.0mm、2.0mm、3.0mm。
间隙的尺寸小于0.5mm时,增加了第二分气件50与下罩202之间的装配难度,间隙的尺寸大于3.0mm时,容易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流出的二次空气与第二次空气通道流出的二次空气相互流通,并发生干扰,间隙的尺寸为0.5mm-3.0mm,一方面可以使锅具溢出地汤汁或者食物残渣沿第二分气件50流出,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保持独立,减少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流出的二次空气受到的外环火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二次空气流动方向不会发生偏移,能够针对性的补给到内环火处。
可选地,第二分气件50与竖直方向的角度为91°-100°、例如,91°、93°、95°、96°、98°、100°。
第二分气件50与竖直方向的角度小于91°时,第二分气件50与聚能罩组件20之间的装配更加严格,增加了装配的难度,第二分气件50与竖直方向的角度大于100°时,容易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流出的二次空气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流出次空气相互流通,并发生干扰,第二分气件50与竖直方向的角度为91°-100°,一方面便于锅具溢出的汤汁、残渣沿第二分气件50流出到底板203,一方面,第二分气件50与聚能罩组件20之间的间隙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2043保持独立,减少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流出二次空气受到的外环火的热力引射和自然引射作用,使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41的流出的空气流动方向不会发生偏移,能够针对性的补给到内环火。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聚能罩组件20还包括阻挡部51,阻挡部51凸设于上罩201的上表面,换言之,阻挡部51设于上罩201的上表面,并向上凸出上罩201的上表面,以增大烟气从上罩201的外缘2011向内回流的阻力。
阻挡部51向上凸出上罩201的上表面,使得阻挡部51能够增大烟气回流的阻力,降低烟气回流的速度,从而增大烟气在上罩201的上表面与锅底之间的空间内停留的时间,使得烟气能够与锅底进行充分换热,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且烟气中的可燃物能够进行二次燃烧,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阻挡部51的外表面呈凹凸结构。
凹凸结构能够增大阻挡部51外表面的粗糙度,实现漫反射,可以将火焰的辐射热以漫反射的形式反射给锅底,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凹凸结构指的是阻挡部51的外表面并非平滑,而是凹凸不平的。火焰的辐射热射到凹凸结构被凹凸结构反射后,弥漫的射向不同方向。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阻挡部51可以呈钻状,或者新月形沙丘状。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10),包括内火盖(101)、外火盖(102)和分气盘(103),所述外火盖(102)位于所述内火盖(101)外侧,其中,所述分气盘(103)限定出燃气通道和二次空气流道(106),所述燃气通道与所述内火盖(101)和所述外火盖(102)均相连通;
聚能罩组件(20),套设在所述燃烧器(10)外侧,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204),所述二次空气通道(204)通过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与所述内火盖(101)和所述外火盖(102)均相连通;
分气片(30),设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内,将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分隔为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204)与所述外火盖(102)的第一二次空气流道(1061)和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204)与所述内火盖(101)的第二二次空气流道(10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片(30)包括:
侧壁(301),位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内,所述侧壁(301)沿所述分气盘(103)的周向的两壁面分别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沿所述分气盘(103)的周向的两壁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301)的底端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内侧壁的距离大于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的外侧壁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为多个,多个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沿所述分气盘(103)周向依次设置;
其中,所述侧壁(301)的数量与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片(30)还包括:
顶壁(30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3021)和第二端部(3022),所述第一端部(3021)连接在所述侧壁(301)的顶部,所述第二端部(3022)位于所述第一端部(3021)的内侧并朝向所述内火盖(101)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3021)向下倾斜或水平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302)呈沿所述分气盘(10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气盘(103)包括沿所述分气盘(103)的周向依次设置的多个中空的连接筋(107),相邻两个所述连接筋(107)之间形成所述二次空气流道(106),所述连接筋(107)的中空区域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燃气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端部(3021)与所述连接筋(107)的上表面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火盖(101)设有内火孔(105),所述内火孔(105)沿所述内火盖(101)周向依次设置;
其中,所述分气片(30)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任一所述内火孔(105)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气片(30)与所述内火盖(101)的外壁面的水平距离为5.0mm-7.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24199.0U CN214891353U (zh) | 2021-03-26 | 2021-03-26 | 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24199.0U CN214891353U (zh) | 2021-03-26 | 2021-03-26 | 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91353U true CN214891353U (zh) | 2021-11-26 |
Family
ID=78871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24199.0U Active CN214891353U (zh) | 2021-03-26 | 2021-03-26 | 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91353U (zh) |
-
2021
- 2021-03-26 CN CN202120624199.0U patent/CN2148913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86838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4891353U (zh) | 燃气灶 | |
CN110360562B (zh) | 燃气灶具 | |
CN214891355U (zh) |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215336308U (zh) | 燃气灶 | |
CN113028396A (zh) | 燃气灶 | |
CN217737288U (zh) | 一种聚能盘结构及燃气聚能灶 | |
CN215336307U (zh) | 燃气灶 | |
CN21298721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08386833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113028395A (zh) | 燃气灶 | |
CN215336306U (zh) | 燃气灶 | |
CN113137600A (zh) | 燃气灶 | |
CN210441271U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113137601A (zh) | 燃气灶及其聚能罩 | |
CN218096036U (zh) |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113028397A (zh) | 燃气灶 | |
CN218599807U (zh) |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 |
CN217685140U (zh) |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220397609U (zh) | 锅支架装置和灶具燃烧器 | |
CN212930090U (zh) | 聚能组件和灶具 | |
CN218001578U (zh) | 燃气灶具 | |
CN216203579U (zh) | 一种聚能环及其炉架 | |
CN220817822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1991315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加热装置的自热侧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