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3049U - 燃气灶及炉头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及炉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53049U CN216953049U CN202123292560.3U CN202123292560U CN216953049U CN 216953049 U CN216953049 U CN 216953049U CN 202123292560 U CN202123292560 U CN 202123292560U CN 216953049 U CN216953049 U CN 2169530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 wind
- cover
- windshield
- bu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及炉头,炉头包括分火盖与挡风罩。由于防护罩位于外围部位的上方,且挡风罩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之间的间距从分火盖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即当持续风吹时,防护罩仍然能保证第一通气槽不会中断气流,从而能保证炉头保持持续燃烧状态,不会被风吹灭,从而避免了因为再次点燃而引起爆燃等安全事故;此外,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呈螺旋分布,火焰从各第一通气槽引射呈旋转状,形成漩涡热流,外部流动空气随漩涡热流而上升,能相应补充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达到更强的抗风能力,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抗风能力更强,吹风而不会熄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及炉头。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又叫炉盘,其大众化程度无人不知,但又很难见到一个通行的概念。按气源讲,燃气灶主要分为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按灶眼讲,分为单灶、双灶和多眼灶。炉头作为燃气灶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要用于燃气的燃烧形成火焰,给位于炉头上方的锅具、食材进行加热。传统的炉头火排孔直接出火从而加热锅具或食物,并可通过旋塞阀调节火力大小来调整烹饪方式。然而,现有的加热方式存在不抗风因素,当使用户外产品时比较容易受风力因素影响燃烧效果,特别是当小火、微火状态煎烤过程中,受风力影响导致火焰熄灭的情况在户外是较容易出现的,再次点燃时可能存在爆燃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炉头,其能有效地保证防风性能,安全性能较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其能有效地保证防风性能,安全性能较高。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炉头,所述炉头包括:分火盖,所述分火盖的顶面设有中部部位以及绕所述中部部位周向设置的外围部位,所述中部部位上间隔地设有贯穿所述分火盖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气槽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地分布于所述分火盖的顶面上;所述外围部位上设有贯穿所述分火盖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一个传火孔,所述传火孔位于所述第一通气槽的一侧;
挡风罩,所述挡风罩绕所述分火盖的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挡风罩位于所述外围部位的上方,所述挡风罩的挡风面与所述外围部位之间的间距从所述分火盖的顶面边沿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所述传火孔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挡风罩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炉头,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炉头,当第一通气槽点然后,由于防护罩位于外围部位的上方,且挡风罩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之间的间距从分火盖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即当持续风吹时,挡风罩能将传火孔的燃气往中心点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而且即使第一通气槽的位置的火焰被吹熄灭也能被传火孔的聚拢作用重新点燃,保证第一通气槽不会中断气流,从而能保证炉头保持持续燃烧状态,从而避免了因为再次点燃而引起爆燃等安全事故;此外,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呈螺旋分布,火焰从各第一通气槽引射呈旋转状,形成漩涡热流,外部流动空气随漩涡热流而上升,能相应补充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达到更强的抗风能力,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抗风能力更强,吹风而不会熄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头还包括底盖;所述分火盖设置于所述底盖上,所述分火盖与所述底盖围合形成腔室,所述第一通气槽与所述腔室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火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外围部位;所述挡风罩沿着所述传火孔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外围部位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传火孔。如此,挡风罩能完全遮住传火孔,确保传火孔不受风影响,防风效果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火孔与所述挡风罩的垂直距离定义为d,d为 5mm-8mm。如此,距离d设置较为合理,一方面避免距离d过小,而导致挡风罩压住火焰,不利于充分燃烧,另一方面,能避免距离d过大,而不利于气流的集聚,导致漩涡热流效果不好,要延伸盖住传火孔,为了保护传火孔残渣掉落造成堵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罩的外缘与所述分火盖或所述底盖的第一侧板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部位朝向所述底盖的方向凹设形成凹部,所述第一通气槽设于所述凹部的侧壁上;所述凹部的侧壁与所述凹部的底壁呈夹角设置,所述凹部的侧壁与所述凹部的底壁配合形成的夹角定义为a,夹角a 被设定为大于90°。如此,由于在分火盖的顶面上设置有凹部,火焰燃烧时位于凹部内,能有效阻挡外部气流对凹部内部的燃烧火焰造成影响,加强防风效果;结合第一通气槽呈螺旋式地布置于凹部的侧壁上,一方面,可使凹部内形成旋涡式气流,从而能实现倾斜的旋转火焰,在形成旋转火焰的同时,能通过凹部的侧壁将燃气与火焰往分火盖的中心轴线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即使第一通气槽的火焰被风吹熄灭,仍然能够被重新点燃燃烧。相对于传统的分火盖而言,能大大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效率和防风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气槽的一端延伸到所述凹部的底壁和/或所述外围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火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气槽的数量相等,所述传火孔间隔均匀布置,各个所述第一通气槽均对应一个传火孔。如此,能保证传火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三通气槽均绕分火盖的中心轴线均匀地布置于分火盖的顶面上。如此,能使得凹部内的火焰较为均匀,能大大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效率和防风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a为110°至130°;所述凹部的底壁上设有朝向远离于所述底盖的方向凸出的凸包,所述凸包的外表面为半球形面、半椭球形面;所述分火盖的顶面上设有点火孔,所述点火孔用于装设点火针;所述挡风罩的外缘与所述分火盖或所述底盖的第一侧板相连。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所述的炉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燃气灶,当第一通气槽点然后,由于防护罩位于外围部位的上方,且挡风罩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之间的间距从分火盖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即当持续风吹时,挡风罩能将传火孔的燃气往中心点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而且即使第一通气槽的位置的火焰被吹熄灭也能被传火孔的聚拢作用重新点燃,保证第一通气槽不会中断气流,从而能保证炉头保持持续燃烧状态,从而避免了因为再次点燃而引起爆燃等安全事故;此外,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呈螺旋分布,火焰从各第一通气槽引射呈旋转状,形成漩涡热流,外部流动空气随漩涡热流而上升,能相应补充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达到更强的抗风能力,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抗风能力更强,吹风而不会熄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火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分火盖;11、中部部位;111、凹部;1111、第一通气槽;1112、第三通气槽;1113、凸包;12、外围部位;121、第二通气槽;122、传火孔;14、第二侧板;20、挡风罩;30、底盖;31、第一侧板;40、腔室;50、引射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炉头,炉头包括分火盖10与挡风罩20。分火盖10的顶面设有中部部位11以及绕中部部位11周向设置的外围部位12。中部部位11 上间隔地设有贯穿分火盖10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1111。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1111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地分布于分火盖10的顶面上。外围部位12上设有贯穿分火盖10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一个传火孔122,传火孔122 位于第一通气槽1111的一侧。
挡风罩20绕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如图4所示的L)设置,挡风罩20位于外围部位12的上方,挡风罩20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12之间的间距(如图4 所示的S)从分火盖10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挡风罩20不平行。
上述的炉头,当第一通气槽1111点然后,由于防护罩位于外围部位12的上方,且挡风罩20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12之间的间距从分火盖10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即当持续风吹时,挡风罩20能将传火孔122的燃气往中心点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而且即使第一通气槽1111的位置的火焰被吹熄灭也能被传火孔122的聚拢作用重新点燃,保证第一通气槽1111不会中断气流,从而能保证炉头保持持续燃烧状态,从而避免了因为再次点燃而引起爆燃等安全事故;此外,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1111呈螺旋分布,火焰从各第一通气槽1111引射呈旋转状,形成漩涡热流,外部流动空气随漩涡热流而上升,能相应补充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达到更强的抗风能力,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抗风能力更强,吹风而不会熄灭。
参阅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挡风罩20沿着中心轴线在外围部位12 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通气槽1111或者覆盖第一通气槽1111的至少一部分。
参阅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炉头还包括底盖30。分火盖10设置于底盖30上,分火盖10与底盖30围合形成腔室40,第一通气槽1111与腔室40 相连通。
参阅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外围部位 12。挡风罩20沿着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在外围部位12上的投影覆盖传火孔 122。如此,挡风罩20能完全遮住传火孔122,确保传火孔122不受风影响,防风效果较好。
参阅图2与图4,传火孔122与挡风罩20的垂直距离定义为d,d为5mm-8mm。如此,距离d设置较为合理,一方面避免距离d过小,而导致挡风罩20压住火焰,不利于充分燃烧,另一方面,能避免距离d过大,而不利于气流的集聚,导致漩涡热流效果不好,要延伸盖住传火孔122,为了保护传火孔122残渣掉落造成堵塞。
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距离d还可以是其它数值,在此不进行限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参阅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炉头还包括引射管50。引射管50的第一端与底盖30或分火盖10相连,引射管50的内部通道与腔室40相连通,引射管50的第二端用于通入燃气。
参阅图2、图4与图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火盖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部位11朝向底盖30的方向凹设形成凹部111。第一通气槽1111设于凹部111的侧壁上。凹部111的侧壁与凹部111 的底壁呈夹角设置,凹部111的侧壁与凹部111的底壁配合形成的夹角定义为a,夹角a被设定为大于90°。如此,由于在分火盖10的顶面上设置有凹部111,火焰燃烧时位于凹部111内,能有效阻挡外部气流对凹部111内部的燃烧火焰造成影响,加强防风效果;结合第一通气槽1111呈螺旋式地布置于凹部111的侧壁上,一方面,可使凹部111内形成旋涡式气流,从而能实现倾斜的旋转火焰,在形成旋转火焰的同时,能通过凹部111的侧壁将燃气与火焰往分火盖10 的中心轴线(如图2的L所示)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即使第一通气槽1111的火焰被风吹熄灭,仍然能够被重新点燃燃烧。相对于传统的分火盖10而言,能大大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效率和防风性能。
参阅图2、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槽1111的一端延伸到凹部111的底壁和/或外围部位12。具体而言,第一通气槽1111的一端延伸到凹部111的外围部位12在外围部位12上形成有第二通气槽121,第一通气槽 1111的另一端延伸到凹部111的底壁,在底壁上形成有第三通气槽1112。如此,外围部位12上的第三通气槽1112,以及底壁的第三通气槽1112均能产生燃烧火焰,能够提高热效率。
参阅图2、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 121、第三通气槽1112加工时,可以通过例如冲压或切割的方式一体形成,这样能便于制造加工制造出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121与第三通气槽1112;另一方面,第一通气槽1111的两端分别延伸到凹部111的底壁以及外围部位12 上,长度足够长,在第一通气槽1111处形成的燃烧火焰区域足够大,能保证热效率。
具体而言,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121、第三通气槽1112均包括但不限于为条形槽、线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121、第三通气槽1112均具体例如为直线的线槽,这样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 121、第三通气槽1112连通形成的通气槽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相应为直线状的槽。
参阅图2、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 121以及第三通气槽1112均为条形槽或线槽。定义平行于分火盖10顶面的平面为参考面,通气槽沿着垂直于分火盖10的顶面的方向在参考面上进行投影,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点定义为O,通气槽远离于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的一端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点定义为A,通气槽靠近于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的一端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点定义为B,点A与点O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点A与点 B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形成夹角b,夹角b被设定为15°至 75°。
具体而言,夹角b被设定为35°至55°,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夹角b为45°。
参阅图2、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传火孔122的数量与第一通气槽 1111的数量相等,传火孔122间隔均匀布置,各个第一通气槽1111均对应一个传火孔122。如此,能保证传火的效率。
参阅图2、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槽1111、第二通气槽 121、第三通气槽1112均绕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均匀地布置于分火盖10的顶面上。如此,能使得凹部111内的火焰较为均匀,能大大提高燃烧的稳定性,提高热效率和防风性能。
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夹角a为110°至130°。具体而言,a为120°。
参阅图1、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凹部111的底壁上设有朝向远离于底盖30的方向凸出的凸包1113。具体而言,凸包1113的外表面为半球形面、半椭球形面。如此,凸包1113能有利于在凹部111内火焰往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靠拢,从而能提高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该“凸包1113”可以为“分火盖10的一部分”,即“凸包 1113”与“分火盖1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分火盖1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凸包1113”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分火盖1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图2或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凸包1113”为“分火盖10”一体成型制造的一部分。
参阅图1与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分火盖10的顶面上设有点火孔(图中未示出),点火孔用于装设点火针(图中未示出)。
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挡风罩20的外缘与分火盖10或底盖30的第一侧板31相连。
参阅图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底盖30的第一侧板31为环绕分火盖10顶面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围板,分火盖10设有第二侧板14,第二侧板14为环绕中心轴线设置的围板,第二侧板14插装套设于第一侧板31围合形成的区域内部。如此,将分火盖10与底盖30采用插装配合组合在一起,并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螺钉、销钉、铆钉、螺栓的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组装操作较为方便。此外,挡风罩20具体例如与第一侧板31为一体化结构。
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围部位12上设有传火孔122,传火孔122 布置于相邻两个第二通气槽121之间的区域。具体而言,传火孔122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第二通气槽121之间的区域均对应设置有一个传火孔122。如此,通过设置的传火孔122,能实现相邻两个第二通气槽121的火焰相互快速传递,能提高防风性能。
参阅图2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底盖30上设有与引射管50的第一端相适应的进气口,进气口设有翻边,引射管50的第一端装入到进气口后与腔室40 连通,此外还与翻边通过至少一个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销钉、铆钉、螺栓等等。
参阅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灶,燃气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炉头。
上述的燃气灶,当第一通气槽1111点然后,由于防护罩位于外围部位12 的上方,且挡风罩20的挡风面与外围部位12之间的间距从分火盖10的顶面边沿至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起到较好的防风作用,即当持续风吹时,挡风罩20能将传火孔122的燃气往中心点靠拢,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而且即使第一通气槽1111的位置的火焰被吹熄灭也能被传火孔122 的聚拢作用重新点燃,保证第一通气槽1111不会中断气流,从而能保证炉头保持持续燃烧状态,从而避免了因为再次点燃而引起爆燃等安全事故;此外,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1111呈螺旋分布,火焰从各第一通气槽1111引射呈旋转状,形成漩涡热流,外部流动空气随漩涡热流而上升,能相应补充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达到更强的抗风能力,有效使火焰容易聚拢使热效率提高,抗风能力更强,吹风而不会熄灭。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描述的其中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连,以及其中一个元件装设于另一个元件上,可以理解的是,该两个元件的连接方式具体例如可以采用螺栓、螺钉、销钉、铆钉等等紧固件连接,或者采用卡接、焊接或一体成型方式固定相连。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采用挤压、铸造、压装、注塑等工艺。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包括:
分火盖(10),所述分火盖(10)的顶面设有中部部位(11)以及绕所述中部部位(11)周向设置的外围部位(12),所述中部部位(11)上间隔地设有贯穿所述分火盖(10)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两个第一通气槽(111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地分布于所述分火盖(10)的顶面上;所述外围部位(12)上设有贯穿所述分火盖(10)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一个传火孔(122),所述传火孔(122)位于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的一侧;
挡风罩(20),所述挡风罩(20)绕所述分火盖(10)的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挡风罩(20)位于所述外围部位(12)的上方,所述挡风罩(20)的挡风面与所述外围部位(12)之间的间距从所述分火盖(10)的顶面边沿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所述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挡风罩(20)不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还包括底盖(30);所述分火盖(10)设置于所述底盖(30)上,所述分火盖(10)与所述底盖(30)围合形成腔室(40),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与所述腔室(40)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外围部位(12);所述挡风罩(20)沿着所述传火孔(122)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外围部位(12)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传火孔(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孔(122)与所述挡风罩(20)的垂直距离定义为d,d为5mm-8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罩(20)的外缘与所述分火盖(10)或所述底盖(30)的第一侧板(3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位(11)朝向所述底盖(30)的方向凹设形成凹部(111),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设于所述凹部(111)的侧壁上;所述凹部(111)的侧壁与所述凹部(111)的底壁呈夹角设置,所述凹部(111)的侧壁与所述凹部(111)的底壁配合形成的夹角定义为a,夹角a被设定为大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的一端延伸到所述凹部(111)的底壁和/或所述外围部位(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孔(12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的数量相等,所述传火孔(122)间隔均匀布置,各个所述第一通气槽(1111)均对应一个传火孔(12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为110°至130°;所述凹部(111)的底壁上设有朝向远离于所述底盖(30)的方向凸出的凸包(1113),所述凸包(1113)的外表面为半球形面、半椭球形面;所述分火盖(10)的顶面上设有点火孔,所述点火孔用于装设点火针;所述挡风罩(20)的外缘与所述分火盖(10)或所述底盖(30)的第一侧板(31)相连。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92560.3U CN216953049U (zh) | 2021-12-25 | 2021-12-25 | 燃气灶及炉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92560.3U CN216953049U (zh) | 2021-12-25 | 2021-12-25 | 燃气灶及炉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53049U true CN216953049U (zh) | 2022-07-12 |
Family
ID=82313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292560.3U Active CN216953049U (zh) | 2021-12-25 | 2021-12-25 | 燃气灶及炉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53049U (zh) |
-
2021
- 2021-12-25 CN CN202123292560.3U patent/CN2169530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088590A1 (zh) | 内环火盖及燃气灶 | |
US7661954B2 (en) | Gas burner | |
CN110006041B (zh) | 一种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气灶具燃烧器 | |
CN109185883B (zh) |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6953049U (zh) | 燃气灶及炉头 | |
CN110617474B (zh) | 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110260319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112128749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209295126U (zh) | 中心火盖及燃烧器 | |
CN107327845B (zh) |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及燃气灶 | |
CN212204626U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10107395U (zh) | 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 |
CN213119061U (zh) | 一种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0688220U (zh) | 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10688218U (zh) | 火盖、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装置 | |
CN216953048U (zh) | 燃气灶、炉头及分火盖 | |
CN215637157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8883967U (zh) |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110617475A (zh) | 火盖、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装置 | |
CN210688225U (zh) | 内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用具 | |
CN210688221U (zh) | 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设备 | |
CN217057535U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 | |
CN217464430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 |
CN212377969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5637158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