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157U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7157U
CN215637157U CN202121429451.9U CN202121429451U CN215637157U CN 215637157 U CN215637157 U CN 215637157U CN 202121429451 U CN202121429451 U CN 202121429451U CN 215637157 U CN215637157 U CN 215637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fire
flame
hole
groove
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294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王书春
贺立军
张蒙恩
陈雄
宋颜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294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71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7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71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外火盖,盖设于所述分气盘并与所述分气盘限定出混气腔,所述外火盖设有外火孔,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分气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稳焰槽,所述稳焰槽与所述外火孔相对应并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稳焰槽通过与混气腔相连通并与外火孔相对应,实现对外火孔的稳焰作用。利用外火盖与分气盘之间的间隙形成稳焰槽,避免在外火盖上设置单独的稳焰槽,从而本申请的稳焰槽不影响外火盖的强度,也降低了外火盖的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为实现对外火孔的稳焰作用,在外火盖上设置稳焰槽。
稳焰槽的设置,一方面影响外火盖的强度,另一方面,稳焰槽需要单独加工成型,提高了对外火盖的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外火盖上设置稳焰槽导致的外火盖强度降低且增加外火盖的加工成本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分气盘;外火盖,盖设于所述分气盘并与所述分气盘限定出混气腔,所述外火盖设有外火孔,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分气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稳焰槽,所述稳焰槽与所述外火孔相对应并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稳焰槽呈沿所述外火盖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和/或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稳焰槽向上倾斜。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上对应所述稳焰槽的出口端处设有朝向所述外火盖的凸筋,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分气盘的表面对应所述凸筋处设有凹槽,所述凸筋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共同围设出所述稳焰槽的出口端。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外火盖的内端部朝向所述分气盘的表面,并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第二凸起,凸设于所述分气盘朝向所述外火盖的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接;其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壁相抵接和/或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壁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包括:分气盘主体,所述外火盖盖设于所述分气盘主体并与所述分气盘主体围设出所述混气腔;外缘,位于所述分气盘主体的外侧,并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所述稳焰槽,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外缘的上表面朝向所述稳焰槽倾斜并形成外缘斜面。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为黄铜分气盘或铝合金分气盘。
可选地,所述外火孔未贯穿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稳焰槽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外火孔贯穿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稳焰槽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外火孔为长条形外火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稳焰槽通过与混气腔相连通并与外火孔相对应,实现对外火孔的稳焰作用。利用外火盖与分气盘之间的间隙形成稳焰槽,避免在外火盖上设置单独的稳焰槽,从而本申请的稳焰槽不影响外火盖的强度,也降低了外火盖的加工成本。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一个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另一个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火盖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火盖一个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火盖另一个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火盖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外火盖;101、外火孔;102、外火盖的侧壁;103、导向斜面;104、顶壁;105、混气腔;106、凹槽;107、第一凸起;108、第一安装槽;109、第二倾斜面;20、分气盘;201、分气盘主体;202、外缘;204、外缘斜面;205、凸筋;206、第二凸起;207、第二安装槽;208、第三稳焰槽;209、第一倾斜面;30、引射器;40、炉腔;50、内火盖;501、点火孔;502、保火孔;503、主火孔;504、第一稳焰槽;5041、第一稳焰段;5042、第二稳焰段;5043、第三稳焰段;5044、第四稳焰段;505、内混气室;506、通孔;507、内火盖本体;508、凸块;509、点火帽;510、点火凸起;511、第二稳焰槽;60、点火针;70、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分气盘20和外火盖10。
外火盖10盖设于分气盘20的上方,并与分气盘20限定出混气腔105。
外火盖的侧壁102设有外火孔101,外火孔101与混气腔105相连通,混气腔105中的燃气经外火孔101燃烧。如图1中,外火盖的侧壁102为外火盖的外侧壁,可以理解,外火孔也可以设于外火盖的内侧壁。
分气盘与外火盖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稳焰槽,为区别于下文中的第一稳焰槽、第二稳焰槽,该稳焰槽命名为第三稳焰槽。第三稳焰槽与外火孔相对应,并与混气腔相连通,从而实现对外火孔的稳焰作用。
本申请中利用分气盘与外火盖之间的间隙形成稳焰槽,无需在外火盖上单独设置稳焰槽,降低了外火盖的加工成本,且避免了在外火盖上单独设置稳焰槽导致的外火盖强度的降低。而且可以利用分气盘与外火盖之间的装配间隙形成稳焰槽,降低了对分气盘和外火盖之间的装配精度的要求。
分气盘上朝向外火盖的侧壁的表面为倾斜面和/或外火盖的侧壁上朝向分气盘的表面为倾斜面。
如图2和图3所示,分气盘上朝向外火盖的侧壁的表面为倾斜面和外火盖的侧壁上朝向分气盘的表面均为倾斜面,为方便描述,设于分气盘上朝向外火盖的侧壁的倾斜面为第一倾斜面209,设于外火盖的侧壁上朝向分气盘的表面为第二倾斜面109。
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形成稳焰槽,该稳焰槽为第三稳焰槽208,第三稳焰槽208位于外火孔101的下方,第三稳焰槽208的一端与外界相连通,另一端与混气腔105相连通,用于对外火孔101进行稳焰。
第三稳焰槽208的宽度大约为1mm左右。
如图3所示,第三稳焰槽208位于混气腔105的外侧。
可选地,外火孔的数量为多个,并沿外火盖的周向依次设置。
第三稳焰槽208的数量为一个,且呈沿外火盖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以与多个外火孔相对应,实现对多个外火孔的稳焰作用。或者,第三稳焰槽20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稳焰槽208沿外火盖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三稳焰槽208向上倾斜,使得混气腔105或燃气流道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畅的流入第三稳焰槽208。如图3所示,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均向上倾斜,且两者平行或接近平行,从而形成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三稳焰槽208向上倾斜的结构。
可选地,第三稳焰槽208的倾斜角度与外火孔101的倾斜角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可选地,如图3所示,分气盘20还包括分气盘主体201,分气盘主体201位于外缘202的内侧,分气盘主体201限定出燃气流道和二次空气流道,并与外火盖围设出混气腔。
可选地,分气盘20还包括外缘202,外缘202与外火盖10之间形成第三稳焰槽208,外缘202沿外火盖10的周向延伸形成环形,并位于分气盘主体的外侧。
外缘202位于混气腔105的外侧,且沿由外向内的方向,外缘202的上表面朝向第三稳焰槽208倾斜并形成外缘斜面204。
第三稳焰槽208位于外火孔101的下方,外缘斜面204对第三稳焰槽208所需的二次空气的流动起到引导作用,二次空气沿外缘斜面204上升至第三稳焰槽208处,降低第三稳焰槽208处的烟气,而且该部分二次空气还能够继续沿导向斜面103向上流动至外火孔101的下部,降低外火孔101出的烟气。
可选地,分气盘上对应稳焰槽的出口端处设有朝向外火盖的凸筋,外火盖朝向分气盘的表面对应凸筋处设有凹槽,凸筋与凹槽的槽壁共同围设出第三稳焰槽的出口端。
通过设置凸筋和凹槽,实现对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火焰的引导,使得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的火焰斜向上,一方面,使得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的火焰更加靠近外火火,增强对外火孔的稳焰作用,另一方面,使得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的火焰更靠近锅底,提高第三稳焰槽处的火焰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如图3所示,第三稳焰槽出口端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三稳焰槽上进口端处及靠近第三稳焰槽进口端处的通流面积,以使从第三稳焰槽进口端进入的燃气进入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时燃气流速降低,从而使燃气在第三稳焰槽出口端处稳定燃烧,更好的起到稳焰作用。
如图3所示,外缘202设有向上的周圈的凸筋205,外火盖的侧壁102朝向凸筋205处设有凹槽106,凸筋205和凹槽106的槽壁共同限定出第三稳焰槽208的出口端。
关于外火孔的形式,在第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朝向分气盘20的表面,如图3所示,外火盖10朝向分气盘20的表面为外火盖10的下表面(图3中B处),换言之,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的下表面,这样一方面,外火孔101不会直接灼烧分气盘20,从而对分气盘20的壁厚要求低,壁厚无需过大,而且还能够减小外火孔101传递至分气盘20的热量,减少热量的浪费;另一方面,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的下表面,使得外火盖10强度较高,避免因外火孔101贯穿外火盖10的下表面导致的外火盖10强度降低。
可选地,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的外边沿(图3中C处)。
一方面,外火孔101贯穿外火盖10的外边沿,会降低外火盖10的强度,导致外火盖10强度过低;另一方面,在分气盘20部分位于外火盖10的外边沿外侧的情况下,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的外边沿,可以避免外火孔101直接灼烧分气盘20上位于外火盖10的外边沿外侧的部分,从而降低分气盘20的温升,并能够减小分气盘20上位于外火盖10的外边沿外侧的部分的厚度。
可选地,外火孔1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外火孔101沿外火盖1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全部外火孔101均未贯穿外火盖10朝向所述分气盘20的表面及外火盖10的外边沿,避免多个外火孔101中贯穿外火盖10朝向分气盘20的表面的外火孔101和/或贯穿外火盖10的外边沿的外火孔101导致外火盖10强度降低及分气盘20温升过快。
可选地,外火孔10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圆形的外火孔101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
多边形外火孔101成型工艺也较简单、成本较低。
可以理解,外火孔101的横截面也可以呈除圆形、多边形以外的其它形状,例如L形、T形等。
外火孔101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各种形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外火孔101向上倾斜,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50°。
外火孔101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30°,会导致外火孔101容易贯穿外火盖10的外边沿;外火孔101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50°,会导致外火盖10对锅底的加热面积变小。
外火孔101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50°,能够保证外火孔101的火焰与锅底的换热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外火孔101气流到二次空气的自然引射效果。
可选地,外火孔101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为30°、40°或50°。
在第二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火孔贯穿外火盖朝向稳焰槽的表面,增大外火孔的通流面积,从而提高外火孔对锅具的加热效率。外火孔为长条形外火孔,一方面长条形外火孔加工方便,另一方面,长条形外火孔既能够实现外火孔贯穿外火盖朝向稳焰槽的表面,又能够避免较大程度的降低外火盖的强度。
可选地,外火盖10包括沿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顶壁104和外火盖的侧壁102,顶壁104和外火盖的侧壁102均呈沿外火盖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外火孔101设于外火盖的侧壁102,外火盖的侧壁102与分气盘20之间限定出第三稳焰槽208。
可选地,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外火盖的侧壁102的上表面向下倾斜形成导向斜面103,外火孔101贯穿导向斜面103。
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导向斜面103向下倾斜,且外火孔101的出口贯穿导向斜面103,这样导向斜面103对二次空气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二次空气能够从外火孔101的上方沿导向斜面103流向外火孔101,且能够从外火孔101的下方沿导向斜面103流向外火孔101,降低外火孔101处产生的烟气。
可选地,导向斜面103的纵截面呈直线状,可以理解,也可以呈曲线状,或曲线和直线的组合。
可选地,顶壁104的上表面高于导向斜面103,如图所示,顶壁104的上表面上与导向斜面103连接处高于导向斜面103,顶壁104的上表面与导向斜面103的上端连接,沿由内向外的方向,顶壁104的上表面水平延伸或朝向外火孔101倾斜,这样顶壁104也能够对二次空气的流动起到引导作用。
具体的分气盘20限定出沿分气盘2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燃气流道和二次空气流道,燃气流道与混气腔105相连通,经二次空气流道进入的二次空气流到外火盖10的上边缘时,能够沿顶壁104的上表面流向导向斜面103,并经导向斜面103的引导流向外火孔101的上部,降低外火孔101产生的烟气。
由于导向斜面103的存在,沿由内向外的方向,顶壁104的上表面水平延伸或朝向外火孔101倾斜,均能够将来自外火孔101上边缘的二次空气引导至外火孔101的上部。
可选地,分气盘20为黄铜分气盘20或铝合金分气盘20。
外火孔101未贯穿外火盖10朝向分气盘20的表面的情况下,外火孔101不会灼烧分气盘20,分气盘20无需承受过大的热量,分气盘20仅受到稳焰火(第三稳焰槽208)的灼烧,从而分气盘2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这样可以降低分气盘20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
可以理解,分气盘20也可以采用黄铜材质,黄铜强度高、硬度大,尤其适合外火孔贯穿外火盖朝向分气盘的表面的情况。
分气盘20也可以采用其它能够满足耐热性能的材质,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外火盖10盖设在分气盘20上,外火盖10与分气盘20的配合方式如图3中,外火盖10与分气盘20采用端面密封和径向密封的密封形式。
燃气灶包括第一凸起107和第二凸起206,第一凸起107凸设于外火盖的内端部朝向分气盘的表面,并与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108;第二凸起206凸设于分气盘朝向外火盖的表面并位于第一安装槽108内,第二凸起206与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207,第一凸起107位于第二安装槽207内并与第二凸起206相抵接;其中,第一凸起107与第二安装槽207的槽底壁相抵接和/或第二凸起206与第一安装槽108的槽底壁相抵接。
如图3中,顶壁104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凸起107,第一凸起107和与第一凸起107相邻的顶壁104的下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槽108,分气盘2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凸起206,第二凸起206和与第二凸起206相邻的分气盘20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安装槽207,第一凸起107插入第二安装槽207中,并与第二安装槽207的槽壁相抵接,第二凸起206插入第一安装槽108中,并与第一安装槽108的槽壁相抵接,形成端面密封,第一凸起107与第二凸起206相贴合,形成径向密封。通过端面密封和径向密封,实现外火盖与分气盘之间的定位,从而使得稳焰槽(第三稳焰槽)结构稳定。
为防止外火盖相对于分气盘转动,外火盖与分气盘之间设有防转动结构,例如外火盖与分气盘可以相连接以避免外火盖相对于分气盘转动。外火盖10与分气盘20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两者通过螺钉、销钉相连接或相卡接。
结合图5-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的内火盖50,包括内火盖本体507,内火盖本体507呈环形,环形的内侧壁面限定出内混气室505,内火盖本体507的侧壁设有主火孔503,主火孔503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并贯通内火盖本体507。
主火孔5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主火孔503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如图6和图8所示,内火盖本体507的侧壁还设有点火孔501,点火孔501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点火孔501与燃烧器的点火针60相对应。内火盖50还包括点火帽509,点火帽509对应点火孔501设置,点火帽509朝向点火针60的一侧(点火帽509的下侧)设有点火凸起510,点火针60通过对点火凸起510放点,将对应的点火孔501点燃。
点火孔50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点火孔50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点火孔501可以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如图5和图8所示,点火孔5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点火孔501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
点火孔501可以位于主火孔503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位于周向相邻的两个主火孔503之间。
内火盖本体507的侧壁还设有保火孔502,保火孔502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保火孔502与热电偶70相对应,并配合工作,实现维持火焰的功能。
保火孔50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保火孔50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保火孔502可以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如图5和图8所示,保火孔5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保火孔502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
保火孔502可以位于主火孔503上方、下方或内火盖本体507周向相邻的两个主火孔503之间。
如图5和图8所示,内火盖本体507的侧壁还设有第一稳焰槽504,第一稳焰槽504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并至少部分对应主火孔503设置,以对主火孔503进行稳焰。
第一稳焰槽504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延伸,以对内火盖本体507周向的多个主火孔503进行稳焰。
第一稳焰槽504周向的至少部分对应点火孔501和保火孔502周向之间的区域设置,这样点火孔501点火后,将第一稳焰槽504点燃,进而点燃保火孔502,这样第一稳焰槽504起到点火瞬间传火的作用。和/或,第一稳焰槽504周向的至少部分对应点火孔501和主火孔503周向之间的区域设置,这样点火孔501点火后,将第一稳焰槽504点燃,进而点燃主火孔503,这样第一稳焰槽504起到点火瞬间传火的作用。
关于第一稳焰槽504的设置形式,在第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稳焰槽504包括沿周向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和第三稳焰段5043;其中,第一稳焰段5041对应点火孔501设置,第一稳焰段5041稳定点火孔501的火,实现对点火孔501的稳焰作用,第二稳焰段5042对应点火孔501和保火孔502周向之间的区域设置,点火孔501点火后,将第二稳焰段5042点燃,进而点燃保火孔502,实现点火瞬间传火的作用,第三稳焰段5043对应保火孔502设置,第三稳焰段5043稳定保火孔502的火,实现对保火孔502的稳焰作用。
可选地,第一稳焰槽504还包括第四稳焰段5044,第四稳焰段5044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或连接于第三稳焰段5043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或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和第二稳焰段5042之间或连接于第二稳焰段5042与第三稳焰段5043之间;其中,第四稳焰段5044对应主火孔503设置,第四稳焰段5044稳定主火孔503的火,实现对主火孔503的稳焰作用。
通过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第三稳焰段5043和第四稳焰段5044的配合,使得第一稳焰槽504能够将点火孔501的火传递至保火孔502和主火孔503,同时燃烧过程中还能够对点火孔501、保火孔502和主火孔503起到稳焰作用,进一步丰富第一稳焰槽504的功能。
如图5和图8所示,第四稳焰段5044、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第三稳焰段5043和第四稳焰段5044依次连接,换言之,第四稳焰段5044的数量为多个,为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图8中左侧的5044)和第二个第四稳焰段5044(图8中右侧的5044),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第二个第四稳焰段5044连接于第三稳焰段5043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对应主火孔503和点火孔501之间的区域及主火孔503设置,换言之,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的周向的部分对应主火孔503和点火孔501之间的区域设置,周向的另一部分对应主火孔503设置,这样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既能够将点火孔501的火传递至主火孔503,还能够稳定主火孔503的火,实现对主火孔503的稳焰作用。第二个第四稳焰段5044对应主火孔503和保火孔502之间的区域及主火孔503设置,换言之,第二个第四稳焰段5044的周向的部分对应主火孔503和保火孔502之间的区域设置,周向的另一部分对应主火孔503设置,这样第二个第四稳焰段5044既能够将点火孔501的火传递至主火孔503,还能够稳定主火孔503的火,实现对主火孔503的稳焰作用。点火针60通过对点火帽509上的点火凸起510放电后,将点火孔501点燃,进而将第一稳焰段5041点燃,进而通过第二稳焰段5042传火至保火孔502,通过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传火至主火孔503。燃烧过程中,通过第三稳焰段5043对保火孔502起到稳焰作用,通过第一稳焰段5041对点火孔501起到稳焰作用,通过第一个第四稳焰段5044对主火孔503起到稳焰作用。
在第二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稳焰槽504包括沿周向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和第三稳焰段5043;第一稳焰段5041对应点火孔501设置,第一稳焰段5041稳定点火孔501的火,实现对点火孔501的稳焰作用,第二稳焰段5042对应点火孔501和主火孔503周向之间的区域设置,点火孔501点火后,将第二稳焰段5042点燃,进而点燃主火孔503,实现点火瞬间传火的作用,第三稳焰段5043对应主火孔503设置,第三稳焰段5043稳定主火孔503的火,实现对主火孔503的稳焰作用。
可选地,第一稳焰槽504还包括第四稳焰段5044,第四稳焰段5044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或连接于第三稳焰段5043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或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和第二稳焰段5042之间或连接于第二稳焰段5042与第三稳焰段5043之间;其中,第四稳焰段5044对应保火孔502设置,第四稳焰段5044稳定保火孔502的火,实现对保火孔502的稳焰作用。
通过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第三稳焰段5043和第四稳焰段5044的配合,使得第一稳焰槽504能够将点火孔501的火传递至保火孔502和主火孔503,同时燃烧过程中还能够对点火孔501、保火孔502和主火孔503起到稳焰作用,进一步丰富第一稳焰槽504的功能。
以第四稳焰段5044、第一稳焰段5041、第二稳焰段5042和第三稳焰段5043依次连接为例,换言之,第四稳焰段5044连接于第一稳焰段5041背离第二稳焰段5042的一侧。第四稳焰段5044对应保火孔502和点火孔501之间的区域及保火孔502设置,换言之,第四稳焰段5044的周向的部分对应保火孔502和点火孔501之间的区域设置,周向的另一部分对应保火孔502设置,这样第四稳焰段5044既能够将点火孔501的火传递至保火孔502,还能够稳定保火孔502的火,实现对保火孔502的稳焰作用。点火针60通过对点火帽509上的点火凸起510放电后,将点火孔501点燃,进而将第一稳焰段5041点燃,进而通过第二稳焰段5042传火至主火孔503,通过第四稳焰段5044传火至保火孔502。燃烧过程中,通过第三稳焰段5043对主火孔503起到稳焰作用,通过第一稳焰段5041对点火孔501起到稳焰作用,通过第四稳焰段5044对保火孔502起到稳焰作用。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稳焰槽504的整个长度上,第一稳焰槽504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连续贯穿内火盖本体507以与内混气室505直接连通,换言之,第一稳焰槽504不是通过稳焰孔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其中,当第一稳焰槽504通过稳焰孔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的情况为,稳焰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稳焰孔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第一稳焰槽504设于内火盖本体507的外侧壁,并仅贯穿内火盖本体507侧壁的局部厚度,稳焰孔设于内火盖本体507的内侧壁,也仅贯穿内火盖本体507侧壁的局部厚度,第一稳焰槽504通过稳焰孔实现与内混气室505相连通。
在设有稳焰孔的情况下,由于稳焰孔并没有沿第一稳焰槽504的整个长度方向连续分布,而是间隔分布,这样导致第一稳焰槽504与内混气室505的连通面积有限,减少了从内混气室505流入第一稳焰槽504的燃气量,从而影响第一稳焰槽504的稳焰和瞬间传火效果。
本申请中,在第一稳焰槽504的整个长度上,第一稳焰槽504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连续贯穿内火盖本体507,换言之,第一稳焰槽504贯穿内火盖本体507的侧壁的整个厚度,从而直接与内混气室505连通,不需要通过稳焰孔,这样增大了第一稳焰槽504与内混气室505的连通面积,使得内混气室505中更多的燃起能够流入第一稳焰槽504,增大了第一稳焰槽504中的燃气量,从而增强第一稳焰槽504的稳焰和瞬间传火效果。
如图7所示,第一稳焰槽504沿水平方向(内外方向)延伸。
可选地,点火孔501和保火孔502均位于主火孔503的下方,第一稳焰槽504位于主火孔503出口的中部和点火孔501出口的中部之间,且点火孔501和保火孔502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
该设计合理利用内火盖本体507的空间,使得内火盖本体507结构紧凑。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内火盖50还包括凸块508,凸块508凸设于内火盖本体507的外侧壁,点火孔501和保火孔502设于凸块508,第一稳焰槽504设于凸块508。
设置凸块508后,在热电偶70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内火盖本体507的外径可以做的更小,从而可以减小内火盖本体507的负荷。从而用户在用最小火煲汤、保温等操作时,锅内温升较慢,汤水不容易烧干。
如图8所示,点火孔501的数量两个,两个点火孔501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保火孔502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保火孔502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依次设置。第一稳焰槽504部分设于凸块508,部分设于内火盖本体507。
可选地,点火帽509对应点火孔501设置并位于点火孔501的上方、主火孔503的下方,第一稳焰槽504位于点火孔501出口的中部与点火帽509之间。
点火帽509向外伸出点火孔501和第一稳焰槽504,从而点火帽509对点火孔501和第一稳焰槽504能够起到遮挡作用,避免汤汁流入点火孔501和第一稳焰槽504造成点火孔501和第一稳焰槽504的堵塞,其中,靠近内火盖轴线的方向为内,远离内火盖轴线的方向为外。
可选地,如图8所示,内火盖本体507还设有第二稳焰槽511,第二稳焰槽511设于主火孔503背离第一稳焰槽504的一侧,第一稳焰槽504和第二稳焰槽511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错开设置。
第一稳焰槽504和第二稳焰槽511中的一个位于主火孔503上方,另一个位于主火孔503下方,使得该一个对主火孔503上部火焰进行稳焰,该另一个对主火孔503下部火焰进行稳焰。
如图8所示,第一稳焰槽504位于主火孔503下方,第二稳焰槽511位于主火孔503上方,从而第一稳焰槽504对主火孔503下部进行稳焰,第二稳焰槽511对主火孔503上部进行稳焰。
第一稳焰槽504和第二稳焰槽511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错开设置,这样既能够对全部主火孔503进行稳焰,还能够避免第一稳焰槽504和/或第二稳焰槽511均呈沿内火盖本体507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导致内火盖本体507被第一稳焰槽504和/或第二稳焰槽511切断。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燃烧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燃气灶还包括引射器30、炉腔40,沿燃气的流动方向,引射器30、炉腔40、分气盘20依次设置。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气盘;
外火盖,盖设于所述分气盘并与所述分气盘限定出混气腔,所述外火盖设有外火孔,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分气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稳焰槽,所述稳焰槽与所述外火孔相对应并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焰槽呈沿所述外火盖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和/或
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稳焰槽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气盘上对应所述稳焰槽的出口端处设有朝向所述外火盖的凸筋,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分气盘的表面对应所述凸筋处设有凹槽,所述凸筋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共同围设出所述稳焰槽的出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外火盖的内端部朝向所述分气盘的表面,并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
第二凸起,凸设于所述分气盘朝向所述外火盖的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壁相抵接和/或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壁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
分气盘主体,所述外火盖盖设于所述分气盘主体并与所述分气盘主体围设出所述混气腔;
外缘,位于所述分气盘主体的外侧,并与所述外火盖之间形成所述稳焰槽,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外缘的上表面朝向所述稳焰槽倾斜并形成外缘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气盘为黄铜分气盘或铝合金分气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孔未贯穿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稳焰槽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孔贯穿所述外火盖朝向所述稳焰槽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孔为长条形外火孔。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121429451.9U 2021-06-24 2021-06-24 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156371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29451.9U CN2156371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29451.9U CN2156371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7157U true CN215637157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5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29451.9U Active CN2156371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71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85883B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KR101231948B1 (ko) 실드 더블 버너
KR100738696B1 (ko) 실드 더블 버너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KR100738697B1 (ko) 실드 더블 버너
CN21563715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9140445B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563715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5523494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3119061U (zh) 一种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0861099U (zh)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595140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KR100260226B1 (ko) 고열량 버너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1822508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5637156U (zh) 燃烧器的内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8883970U (zh) 外环火盖和灶具炉头
CN216769411U (zh)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12013391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导气板以及应用有该导气板的燃烧器
CN217464424U (zh)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