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9411U -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69411U
CN216769411U CN202123039955.2U CN202123039955U CN216769411U CN 216769411 U CN216769411 U CN 216769411U CN 202123039955 U CN202123039955 U CN 202123039955U CN 216769411 U CN216769411 U CN 216769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fire protection
hole
gas distribution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399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曾庆中
颜运宇
吴蔚
任有忠
吴伟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399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69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69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69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涉及厨房器具的技术领域,分气座内设置有分气腔室,分气腔室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保火结构,保火结构包括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均贯通在分气腔室与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保火槽的进口和第一保火孔的进口均与分气腔室连通,保火槽的出口和第一保火孔的出口均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连通,保火槽沿分气座的轴向延伸。保火槽形成沿分气座的轴向延伸的平面火焰,第一保火孔形成柱形火焰,通过第一保火孔和保火槽的连通,将平面火焰和柱形火焰进行结合形成保火火焰,提高了保火火焰适应不同锅具进行保火的能力,保证了燃烧火焰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烹饪过程常用的厨房设备,其核心部件是灶具燃烧器。灶具燃烧器的燃烧原理大致时,火盖的盖腔体内的燃气在电极针的打火作用下引燃,并通过火盖的火孔喷出,形成烹饪火焰;在灶具燃烧器的过程中,热电偶实时感测通过火盖的保火孔的火焰温度,实现保火。
目前市面上的燃烧器的出火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外焰火,另一种为内焰火,其中外焰火方式的燃烧器的铜芯、铜盖均为外焰火,火焰温度普遍较低,能效不高。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的能耗相比外焰火方式的燃烧器得以提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的热电偶通常设置在火盖的内侧,使用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时,火焰的稳定性受锅具的底部形状影响较大。例如,在使用尖底锅具时,因燃气的燃烧空间相对于平底锅减少很多,热电偶很可能难以感应的保火孔的火焰,导致内焰火的火焰状态因燃烧空间的减少而变的不太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气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的火焰的稳定性受锅具的底部形状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气座,所述分气座内设置有分气腔室,所述分气腔室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保火结构,所述保火结构包括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所述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均贯通在所述分气腔室与所述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所述保火槽的进口和所述第一保火孔的进口均与所述分气腔室连通,所述保火槽的出口和所述第一保火孔的出口均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
所述保火槽和所述第一保火孔连通,所述保火槽沿所述分气座的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保火槽沿所述分气座的周向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凹陷部,两所述凹陷部贯通所述保火槽的进口和出口,且两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以在两所述凹陷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保火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火孔设置在所述保火槽的下端;
和/或,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保火结构还包括第二保火孔,所述第二保火孔与所述保火槽和所述第一保火孔均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保火孔贯通在所述分气腔室与所述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且所述第二保火孔的进口与所述分气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保火孔的出口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火孔与所述第一保火孔在所述分气座的轴向上的设置高度相同;
和/或;
所述第二保火孔为圆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火孔包括沿所述分气座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和/或;
所述保火槽包括沿所述分气座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保火孔与所述保火槽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火孔包括两个,所述保火槽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保火孔均位于两个所述保火槽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保火槽和/或第一保火孔和/或所述第二保火孔沿所述分气腔室指向所述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与所述分气座的轴向呈锐角设置,且所述保火槽和/或第一保火孔和/或所述第二保火孔沿所述分气腔室指向所述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腔室包括用于与外环火盖的外环盖腔体连通的分气外腔和用于与内环火盖的内环盖腔体连通的分气内腔,所述分气外腔环设在所述分气内腔的外侧,所述第一保火孔的进口、所述第二保火孔的进口和所述保火槽的进口均与所述分气内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座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保火感应元件安装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保火孔和/或保火槽和/或第二保火孔的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气座。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所述内环火盖和所述外环火盖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上,所述外环火盖间隔套设在所述内环火盖的外侧,所述内环火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主火孔,所述外环火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外主火孔;
所述内主火孔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所述内环火盖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和/或,所述外主火孔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所述外环火盖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内主火孔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周向倾斜,以使内主火孔形成的火焰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周向旋转;
和/或;
所述外主火孔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周向倾斜,以使外主火孔形成的火焰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周向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内主火孔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周向倾斜,所述外主火孔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周向倾斜,且所述内主火孔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周向的朝向与所述外主火孔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周向的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和所述内环火盖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上,且所述外环火盖间隔套设在所述内环火盖的外侧,所述分气座上设置有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和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与所述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之间的区域连通,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与所述内环火盖的内侧区域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炉头,所述分气座安装在所述炉头上;
所述炉头内设置有内环空混腔和外环空混腔,所述炉头面向所述分气座一侧的侧面凸出有多个内环出气结构和多个外环出气结构,多个所述内环出气结构沿所述炉头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炉头的中部,多个所述外环出气结构沿所述炉头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内环出气结构的外侧;
所述分气座在多个内环出气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分气座在所述内环出气结构的外侧形成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分气座靠近所述炉头的一端,对应两相邻的外环出气结构之间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和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均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和炉头,所述分气座安装在所述炉头上,所述外环火盖和所述内环火盖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上;
所述炉头内设置有内环空混腔和外环空混腔,所述分气腔室包括分气内腔和分气外腔,所述外环火盖设置有外环盖腔体和外主火孔,所述内环火盖设置有内环盖腔体和内主火孔,所述内环空混腔、所述分气内腔和所述内环盖腔体依次连通,所述外环空混腔、所述分气外腔和所述外环盖腔体依次连通;
所述炉头上连接有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所述内环引射管与所述内环空混腔连通,且所述内环引射管的出口与内环空混腔的周向相切;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外环空混腔连通,且所述外环引射管的出口与外环空混腔的周向相切。
进一步地,所述炉头上还设置有电极针和所述保火感应元件,所述电极针和所述保火感应元件均位于所述分气座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气座,分气座内设置有分气腔室,分气腔室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保火结构,保火结构包括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均贯通在分气腔室与分气座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保火槽的进口和第一保火孔的进口均与分气腔室连通,保火槽的出口和第一保火孔的出口均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连通,保火槽沿分气座的轴向延伸。应用该分气座的燃烧器在燃烧时,由于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均与分气腔室连通,所以保火槽和第一保火孔的出口均能够形成可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例如热电偶)的保火火焰。由于保火槽沿分气座的轴向延伸,所以保火槽形成的火焰为沿分气座的轴向(可理解为分气座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火焰,第一保火孔形成的火焰大致为柱形火焰,通过第一保火孔和保火槽的连通,将平面火焰和柱形火焰进行结合作为保火火焰,扩大了保火火焰在燃烧空间改变时的变形能力,进而提高了保火火焰适应不同锅具进行保火的能力,改善了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在使用不同锅具时的火焰稳定性。例如,在使用平底锅时,燃气的燃烧空间局限性较小,第一保火孔和保火槽形成的保火火焰能够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在使用尖底锅具时,燃气的燃烧空间相对于平底锅减少,此时第一保火孔和保火槽共同形成的保火火焰向下变化,火焰向周边蔓延,且蔓延宽度变大,从而依然可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实现保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气座,与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气座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与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或分气座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炉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给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混合气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出火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内主火孔的设置角度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外主火孔的设置角度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主火孔与外主火孔设置角度的对比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轴测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A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1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C-C剖视图;
图15为图14的B部放大图。
图标:100-分气座;101-分气内腔;102-分气外腔;103-安装孔;104-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6-缺口;110-保火槽;120-第一保火孔;121-凹陷部;130-第二保火孔;200-内环火盖;201-内主火孔;202-内环盖腔体;300-外环火盖;301-外主火孔;302-外环盖腔体;400-炉头;401-内环空混腔;402-外环空混腔;410-内环出气结构;411-内环火混合气出口;420-外环出气结构;421-外环火混合气出口;430-内环引射管;440-外环引射管;500-热电偶;600-电极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气座100,分气座100内设置有分气腔室,分气腔室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保火结构,保火结构包括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均贯通在分气腔室与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保火槽110的进口和第一保火孔120的进口均与分气腔室连通,保火槽110的出口和第一保火孔120的出口均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连通,保火槽110沿分气座100的轴向延伸。
燃烧器的使用状态通常如图2、图4和图11所示,参照图11,分气座100的轴向也即是上下方向,分气座100的内侧壁可理解为靠近分气座100径向中心的侧壁,在该侧壁的内侧对应设置有保火感应元件。结合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内侧壁开设置有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均能够将分气座100内的混合气引入到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出口,也即对应保火感应元件的位置,同时保火槽110在上下方向上有一定的延伸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保火感应元件是用于通过感应保火火焰对燃烧火焰进行保火的元件。保火感应元件一般是热电偶500,保火火焰燃烧热电偶500的头部时,热电偶500的电动势提高,进而控制保火。
应用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燃烧器在燃烧时,由于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均与分气腔室连通,所以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的出口均能够形成可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例如热电偶500)的保火火焰。由于保火槽110沿分气座100的轴向延伸,所以保火槽110形成的火焰为沿分气座100的轴向(可理解为分气座10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火焰,第一保火孔120形成的火焰大致为柱形火焰,通过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的连通,将平面火焰和柱形火焰进行结合形成保火火焰,扩大了保火火焰在燃烧空间改变时的变形能力,进而提高了保火火焰适应不同锅具进行保火的能力,改善了内焰火方式的燃烧器在使用不同锅具时的火焰稳定性。
例如,在使用平底锅时,燃气的燃烧空间局限性较小,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形成的保火火焰能够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在使用尖底锅具或者底部下凸的圆形锅具时,燃气的燃烧空间相对于平底锅减少,此时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共同形成的保火火焰向下变化,火焰的蔓延宽度变大,从而依然可作用于保火感应元件,实现保火。
本实施例分气座100可应用于设置内环火盖200和外环火盖300的内焰火出火方式的燃烧器,此时,分气座100的分气腔室包括用于与外环火盖300的外环盖腔体302连通的分气外腔102和用于与内环火盖200的内环盖腔体202连通的分气内腔101,分气外腔102环设在分气内腔101的外侧,热电偶500通常设置在分气内腔101的内侧,也即如图11所示的分气座100的内侧壁靠近分气座100中心的一侧。对应于该种分气座100,本实施例第一保火孔120的进口和保火槽110的进口均与分气内腔101连通,简化了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的结构设置,且缩短了混合气在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内的输送路径,有利于提高保火火焰的稳定性。
参照图12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保火槽110沿分气座100的周向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凹陷部121,两凹陷部121贯通保火槽110的进口和出口,且两凹陷部121相对设置,以在两凹陷部121之间形成第一保火孔120。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保火槽110的底部为槽底,保火槽110的顶端可为与分气座100的上表面连通的开口,在保火槽110靠近槽底的位置的左右两侧侧壁上分别设置凹陷部121,每个凹陷部121均从保火槽110的进口延伸到保火槽110的出口。凹陷部121的横截面(横截面指的是垂直于第一保火孔120轴向的截面,也即大致为图12所示的状态)大致为圆弧形,两个相对的凹陷部121相互背离凹陷,进而形成上侧和下侧间断的孔。
在实际加工时,可先采用铣刀片加工出保火槽110,然后再在保火槽110的侧壁上加工第一保火孔120。
可以理解的是,直接在保火槽110的侧壁上形成第一保火孔120,相当于第一保火孔120的上侧和下侧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保火槽110的槽间隙对齐并连通。有利于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流出的火焰的混合,进而形成混在一起的保火火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火孔120优选加工在保火槽110的下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保火孔120设置在保火槽110的下端,保火槽110形成的平面火焰主要集中在上侧,有利于在使用向下凸出的尖底锅时,保火火焰被下压而向周边蔓延,进而起到保火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保火火焰对不同锅具的适应能力。
继续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保火结构还包括第二保火孔130,第二保火孔130与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均间隔设置,第二保火孔130贯通在分气腔室与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且第二保火孔130的进口与分气腔室连通,第二保火孔130的出口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
其中,第二安装孔103也优选与分气内腔101连通。第二保火孔130与第一保火孔120在分气座100的轴向上的设置高度相同。第二保火孔130可为圆形孔。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保火孔130的火焰为纯柱形火焰,其可保证在使用平底锅具时,将其形成的保火火焰作用于内侧的热电偶500,此时,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的结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在使用向下凸出的尖底锅时,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的结合形成的保火火焰起到主要保火作用。第二保火孔130的设置与现有常规的保火孔一致,其能够避免第一保火孔120和保火槽110的结合在使用某种平底锅时火焰可能不能面向热电偶500的缺陷,使得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保火结构能够在任何形状的锅具下都能保火,进一步提高了保火能力。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二保火孔130可沿分气座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多个第二保火孔130应当均对应热电偶500设置,也即均能够使保火火焰接触热电偶500的头部。
同理,保火槽110也可沿分气座100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保火孔120与保火槽110一一对应设置。多个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也应当均对应热电偶500设置,也即均能够使保火火焰接触热电偶500的头部。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第二保火孔130包括两个,保火槽110包括两个,两个第二保火孔130均位于两个保火槽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分气座100的保火槽110和/或第一保火孔120和/或第二保火孔130沿分气腔室指向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与分气座100的轴向呈锐角设置,且保火槽110和/或第一保火孔120和/或第二保火孔130沿分气腔室指向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如图15所示,保火槽110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一保火孔120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向上倾斜,保火槽110以及第一保火孔120的轴向与分气座100的轴向呈“x”夹角设置,x的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优选在30度-60度之间。第二保火孔130可与第一保火孔120平行设置。
在实际安装热电偶500时,通常热电偶500的头部高于第一保火孔12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高度,通过将保火槽110、第一保火孔120和第二保火孔130向上倾斜,使得保火火焰能够具有向上窜动的趋势,从而保证保火火焰能够与热电偶500的头部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要,保火槽110、第一保火孔120和第二保火孔130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设置成倾斜向上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可选方式中,分气座1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供保火感应元件安装的安装孔103,安装孔103与第一保火孔120和/或保火槽110和/或第二保火孔130的出口连通。具体的,保火感应元件为热电偶500。如图11和图13所示,分气座100的内侧壁上向内凸出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103,安装孔103可以是方形孔。安装孔103可供炉头400上的热电偶500的头部穿过至分气座100的内侧的上方。同时,安装孔103可作为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二次空气补给通道,以辅助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喷出的燃气的充分燃烧。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103同时作为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二次空气补给通道是一种优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安装孔103也可仅作为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二次空气补给通道。
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第一保火孔12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孔径均可在1.0-2.0毫米左右,保火槽110的间隙宽度大约在1.0-1.5毫米左右,以保证混合气的正常流动,且流速较为合适。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分气内腔101的内侧位置,设有两个第一保火孔120、两个第二保火孔130和两个保火槽110,其中外侧的第一保火孔120与保火槽110调置在同一位置,第二保火孔130在热电偶500的两侧位置。在坐平底锅时,中心位置的两个第二保火孔130的火焰与热电偶500的顶部位置接触,火焰使热电偶500的头部产生高温,从而产生热电势,使灶具的燃气通路处于开启状态;当坐圆底锅或尖底锅时,因锅具距离燃烧器主火焰的距离变近,使内焰火的燃烧空间缩减较多,从而影响二次空气的补给,进而影响内焰火的燃烧稳定性,使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二保火孔130偏离了原来的燃烧区域,火焰无法烧到热电偶500的头部区域,此时外侧的两个第一保火孔120和两个保火槽110所产生的火焰,因锅具使燃烧空间变小产生了火焰向下变化,产生的火焰由原本与热电偶500头部不接触变为接触,以此来弥补中间两个第二保火孔130的火焰,在使用不同锅具时产生的火焰不稳定的问题。使得应用本实施例分气座100的燃烧器在使用不同的锅具,如平锅、圆底锅和尖底锅时,均能使热电偶500的头部始终有火焰使灶具的电磁阀处于吸合状态,使该燃烧器能适应不同的锅具。同时,第一保火孔120在保火槽110的下方位置,且第一保火孔120、第二保火孔130和保火槽110与分气座100轴线成一定的夹角X,也即保火孔的方向为由外侧向燃烧器中心轴线倾斜向上,保火火焰更加易于与热电偶500接触。进一步地,分气座100上设置的用于热电偶500穿过的安装孔103,能够对第一保火孔120、第二保火孔130和保火槽110进行二次空气直接补给,使燃烧更加稳定和充分。
继续参照图1~图1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气座100。
本实施例燃烧器具有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气座100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300、内环火盖200和炉头400,分气座100安装在炉头400上,且分气座100与炉头400之间采用端面密封。外环火盖300和内环火盖200均安装在分气座100上,且外环火盖300间隔套设在内环火盖200的外侧。内环火盖200与分气座100的中心出气口配合,外环火盖300与分气座100的外部圆周区域配合。具体的,炉头400内设置有内环空混腔401和外环空混腔402,分气腔室包括分气内腔101和分气外腔102,外环火盖300设置有外环盖腔体302和外主火孔301,内环火盖200设置有内环盖腔体202和内主火孔201,内环空混腔401、分气内腔101和内环盖腔体202依次连通,外环空混腔402、分气外腔102和外环盖腔体302依次连通。分气内腔101与第一保火孔120、保火槽110和第二保火孔130的进口连通。
其中,炉头400上还固定有电极针600和保火感应元件,电极针600和保火感应元件均位于分气座100的内侧,以通过电极针600能实现点火,通过保火感应元件(也即热电偶500)能感应保火火焰,进而实现保火。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燃烧器的炉头400上连接有内环引射管430和外环引射管440,内环引射管430与内环空混腔401连通,且内环引射管430的出口与内环空混腔401的周向相切,以形成螺旋状上升的混合气;外环引射管440与外环空混腔402连通,且外环引射管440的出口与外环空混腔402的周向相切,以形成螺旋状上升的混合气。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和外环的燃气通道采用螺旋状向上,可确保混合气流的流动顺畅,阻力最小。
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分气座100上设置有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和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与外环火盖300和内环火盖200之间的区域连通,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与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区域连通。
具体的,如图3所示,炉头400面向分气座100侧面凸出有多个内环出气结构410和多个外环出气结构420,多个内环出气结构410沿炉头40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炉头400的中部,多个外环出气结构420沿炉头40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内环出气结构410的外侧。分气座100套设在外环出气结构420和内环出气结构410上。分气座100在多个内环出气结构410之间形成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分气座100在内环出气结构410的外侧形成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
其中,分气座100靠近炉头400的一端,对应两相邻的外环出气结构420之间设置有缺口106,缺口106与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和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均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内环出气结构410上设置有内环火混合气出口411,用于与分气内腔101连通,外环出气结构420上设置有外环火混合气出口421,用于与分气外腔102连通。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外环出气结构420为四个,分布在炉头400的外侧区域,在炉头400的正中心区域设置有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外环出气结构420为两个,内环火混合气出口411设置在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两侧的半环形区域。
如图4所示,在分气座100的外侧圆周区域设置有四个缺口106,也即,在两相邻的外环出气结构420之间均设置有缺口106。缺口106形成空气补给进口通道,该空气补给进口通道由炉头400和分气座100装配后形成。二次空气由空气补给进口通道进入燃烧器内侧区域后,如图5所示,其中一部分二次空气向上流向外环火盖300的内侧区域,为外环火(内焰式)提供二次空气补给,另一部分二次空气继续横向向燃烧器的正中心运动,后向上流向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区域,为内环火(内焰式)提供二次空气补给。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燃烧器的燃气流动方式具体为:在灶具燃气到达内环燃气入口和外环燃气入口处后,燃气喷射至相对应的内环引射管430和外环引射管440中;在内环引射管430和外环引射管440的引射作用下将一次空气带入到各自的引射管中,此时形成的内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入炉头400的内环空混腔401中进行充分混合后,如图7所示,内环混合气到达分气内腔101处后,流向内环盖腔体202处,经内环火盖200的内主火孔201(该内主火孔201的角度为向内侧倾斜)流出,再补给二次空气进行燃烧形成内环火(内焰式);外环混合气在炉头400经过外环空混腔402中进行充分混合后,如图7所示,外环混合气到达分气外腔102处后,流向外环盖腔体302处,经外环火盖300的外主火孔301(该外主火孔301的角度为向内侧倾斜)流出,再补给二次空气进行燃烧形成外环火(内焰式)。
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5的箭头表示的是二次空气流动方向;图6和图7的箭头表示的是混合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主火孔201,外环火盖3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外主火孔301。内主火孔201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内环火盖200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和/或,外主火孔301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外环火盖300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
如图8所示,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壁上沿周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内主火孔201,每个内主火孔201均面向内环火盖200的中心且向上倾斜,形成向上且向内的内聚结构,以方便火焰内聚并向上接触锅具。也即,内主火孔201的轴线与内环火盖200的轴线呈夹角“α”设置,α为锐角。
如图9所示,外环火盖300的内侧壁上沿周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外主火孔301,每个外主火孔301均面向外环火盖300的中心且向上倾斜,形成向上且向内的内聚结构,以方便火焰内聚并向上接触锅具。也即,外主火孔301的轴线与内环火盖200的轴线呈夹角“β”设置,β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内环火盖200和外环火盖300也可择一采用内焰火的方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内主火孔201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倾斜,以使内主火孔201形成火焰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旋转;和/或;外主火孔301沿外环火盖300的周向倾斜,以使外主火孔301形成的火焰沿外环火盖300的周向旋转。
具体的,如图10所示,多个内主火孔201沿内环火盖200的内侧面切向抛物线分布,也即内主火孔201的轴线在内环火盖200的周向的投影沿内环火盖200的内侧面的切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换言之,内主火孔201的出口形成的火焰能够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旋转并上升。多个外主火孔301沿外环火盖300的内侧面切向抛物线分布,也即外主火孔301的轴线在外环火盖300的周向的投影沿外环火盖300的内侧面的切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换言之,外主火孔301的出口形成的火焰能够沿外环火盖300的周向旋转并上升。
可以理解的是,内主火孔201和外主火孔301旋转式上升有利于火焰的内聚。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内主火孔201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的朝向与外主火孔301沿外环火盖300的周向的朝向相反。也即,外主火孔301和内主火孔201成反向交叉角度γ。具体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0所示,内主火孔201沿内环火盖200的逆时针方向倾斜,形成逆时针旋转火焰,外主火孔301沿外环火盖300的顺时针方向倾斜,形成顺时针旋转火焰。自然,也可以是内主火孔201形成顺时针火焰,外主火孔301形成逆时针火焰的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燃烧时火焰沿切向燃烧,形成了向燃烧器中心聚拢的旋火,且内环火(内焰式)和外环火(内焰式)的燃烧方向反向交叉,从而使得燃烧热量内聚,火焰温度高,效率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
本实施例燃气灶具有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有益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分气座,所述分气座(100)内设置有分气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腔室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保火结构,所述保火结构包括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所述保火槽(110)和第一保火孔(120)均贯通在所述分气腔室与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所述保火槽(110)的进口和所述第一保火孔(120)的进口均与所述分气腔室连通,所述保火槽(110)的出口和所述第一保火孔(120)的出口均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
所述保火槽(110)和所述第一保火孔(120)连通,所述保火槽(110)沿所述分气座(100)的轴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槽(110)沿所述分气座(100)的周向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凹陷部(121),两所述凹陷部(121)贯通所述保火槽(110)的进口和出口,且两所述凹陷部(121)相对设置,以在两所述凹陷部(1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保火孔(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火孔(120)设置在所述保火槽(110)的下端;
和/或,所述凹陷部(121)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结构还包括第二保火孔(130),所述保火槽(110)和所述第一保火孔(120)均与所述第二保火孔(130)均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保火孔(130)贯通在所述分气腔室与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之间,且所述第二保火孔(130)的进口与所述分气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保火孔(130)的出口用于对应保火感应元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火孔(130)与所述第一保火孔(120)在所述分气座(100)的轴向上的设置高度相同;
和/或;
所述第二保火孔(130)为圆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火孔(130)包括沿所述分气座(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和/或;
所述保火槽(110)包括沿所述分气座(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保火孔(120)与所述保火槽(110)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火孔(130)包括两个,所述保火槽(110)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保火孔(130)均位于两个所述保火槽(1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槽(110)和/或所述第一保火孔(120)和/或所述第二保火孔(130)沿所述分气腔室指向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与所述分气座(100)的轴向呈锐角设置,且所述保火槽(110)和/或所述第一保火孔(120)和/或所述第二保火孔(130)沿所述分气腔室指向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壁的内壁面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腔室包括用于与外环火盖(300)的外环盖腔体(302)连通的分气外腔(102)和用于与内环火盖(200)的内环盖腔体(202)连通的分气内腔(101),所述分气外腔(102)环设在所述分气内腔(101)的外侧,所述第一保火孔(120)的进口、所述第二保火孔(130)的进口和所述保火槽(110)的进口均与所述分气内腔(10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气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保火感应元件安装的安装孔(103),所述安装孔(103)与所述第一保火孔(120)和/或所述保火槽(110)和/或所述第二保火孔(130)的出口连通。
1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分气座(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内环火盖(200)和外环火盖(300),所述内环火盖(200)和所述外环火盖(300)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100)上,所述外环火盖(300)间隔套设在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侧,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主火孔(201),所述外环火盖(30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外主火孔(301);
所述内主火孔(201)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所述内环火盖(200)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和/或,所述外主火孔(301)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向所述外环火盖(300)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火孔(201)沿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周向倾斜,以使内主火孔(201)形成的火焰沿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周向旋转;
和/或;
所述外主火孔(301)沿所述外环火盖(300)的周向倾斜,以使外主火孔(301)形成的火焰沿所述外环火盖(300)的周向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火孔(201)沿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周向倾斜,所述外主火孔(301)沿所述外环火盖(300)的周向倾斜,且所述内主火孔(201)沿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周向的朝向与所述外主火孔(301)沿所述外环火盖(300)的周向的朝向相反。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300)和内环火盖(200),所述外环火盖(300)和所述内环火盖(200)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100)上,且所述外环火盖(300)间隔套设在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侧,所述分气座(100)上设置有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和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与所述外环火盖(300)和内环火盖(200)之间的区域连通,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内侧区域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炉头(400),所述分气座(100)安装在所述炉头(400)上;
所述炉头(400)内设置有内环空混腔(401)和外环空混腔(402),所述炉头(400)面向所述分气座(100)一侧的侧面凸出有多个内环出气结构(410)和多个外环出气结构(420),多个所述内环出气结构(410)沿所述炉头(40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炉头(400)的中部,多个所述外环出气结构(420)沿所述炉头(40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内环出气结构(410)的外侧;
所述分气座(100)在多个内环出气结构(410)之间形成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所述分气座(100)在所述内环出气结构(410)的外侧形成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座(100)靠近所述炉头(400)的一端,对应两相邻的外环出气结构(420)之间设置有缺口(106),所述缺口(106)与所述内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4)和所述外环二次空气补给通道(105)均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300)、内环火盖(200)和炉头(400),所述分气座(100)安装在所述炉头(400)上,所述外环火盖(300)和所述内环火盖(200)均安装在所述分气座(100)上;
所述炉头(400)内设置有内环空混腔(401)和外环空混腔(402),所述分气腔室包括分气内腔(101)和分气外腔(102),所述外环火盖(300)设置有外环盖腔体(302)和外主火孔(301),所述内环火盖(200)设置有内环盖腔体(202)和内主火孔(201),所述内环空混腔(401)、所述分气内腔(101)和所述内环盖腔体(202)依次连通,所述外环空混腔(402)、所述分气外腔(102)和所述外环盖腔体(302)依次连通;
所述炉头(400)上连接有内环引射管(430)和外环引射管(440),所述内环引射管(430)与所述内环空混腔(401)连通,且所述内环引射管(430)的出口与内环空混腔(401)的周向相切;所述外环引射管(440)与所述外环空混腔(402)连通,且所述外环引射管(440)的出口与外环空混腔(402)的周向相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400)上还设置有电极针(600)和保火感应元件,所述电极针(600)和所述保火感应元件均位于所述分气座(100)的内侧。
2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123039955.2U 2021-12-02 2021-12-02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16769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9955.2U CN21676941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9955.2U CN21676941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69411U true CN216769411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6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39955.2U Active CN21676941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694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1954B2 (en) Gas burner
CN109185883B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8154474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6769411U (zh)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9140445B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4110583A (zh)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2240549A (zh)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CN210069844U (zh) 预混燃烧器和预混燃气灶
CN109140444B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KR101019559B1 (ko) 휴대용 가스렌지의 고화력용 헤드
CN219014309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563715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563715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868479U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CN219014310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3066105U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624040U (zh) 灶具火盖及包含其的灶具
CN204739588U (zh) 外火盖及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KR100260226B1 (ko) 고열량 버너
CN21829572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686854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9140447B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