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68479U -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68479U
CN216868479U CN202220103964.9U CN202220103964U CN216868479U CN 216868479 U CN216868479 U CN 216868479U CN 202220103964 U CN202220103964 U CN 202220103964U CN 216868479 U CN216868479 U CN 216868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hole
inner ring
ring fire
fir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039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曾庆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039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684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68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684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该燃烧器火盖包括分气座和可拆卸地座设于分气座的火盖,火盖包括内环火盖和设于内环火盖的外周侧的外环火盖;分气座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和中环火混气腔;内环火盖的外周壁设有内环火出火孔、中环火出火孔和保火孔,内环火出火孔和保火孔均与内环火混气腔连通,中环火出火孔与中环火混气腔连通。该燃气灶具包括燃烧器火盖。通过该燃烧器火盖,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保火结构设置在内环火盖的内侧,锅具和气压的变化使得保火结构的火焰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火焰稳定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燃烧器包括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其中,内环火盖位于燃烧器的中心位置(也称中心火盖),通常内环火盖安装在分气座上,与分气座紧密配合,内环火盖的出火孔设置在其外侧壁上(只有四周出火)。
现有技术中,灶具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上可设置保火孔,通过保火孔对熄火针尖端的加热,使熄火针能够判断灶具燃烧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灶具燃烧器意外熄灭时,保火孔处的火焰也同时熄灭,导致熄火针的检测端的温度低于阈值,熄火针切断燃气的供应,实现熄火保护的功能。一般的,保火结构设置在内环火盖的内侧,锅具和气压的变化使得保火结构的火焰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保火结构设置在内环火盖的内侧,锅具和气压的变化使得保火结构的火焰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火盖,包括:分气座和可拆卸地座设于分气座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内环火盖和设于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侧的外环火盖;
所述分气座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和中环火混气腔;
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壁设有内环火出火孔、中环火出火孔和保火孔,所述内环火出火孔和所述保火孔均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连通,所述中环火出火孔与所述中环火混气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火出火孔、所述中环火出火孔和所述保火孔三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三者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径向依次向外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保火孔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保火孔分别为设置在中间位置的中间保火孔、设置在所述中间保火孔两侧的第一侧保火孔和第二侧保火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火盖由正面沿竖向投影,所述中间保火孔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为0°,所述第一侧保火孔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5~45°;
所述内环火盖沿侧面投影,所述中间保火孔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为90°,所述第一侧保火孔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70°。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火盖上设有传气孔,所述中间保火孔通过所述传气孔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连通;
所述第一侧保火孔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分别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直接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保火孔的正上方且在所述中环火出火孔的圆周上设有引火孔,所述引火孔与所述中环火混气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引火孔和所述中环火出火孔的出口端均设置于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圆锥面上;
所述保火孔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圆柱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引火孔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引火分别为第一引火孔和第二引火孔;
所述内环火盖由正面沿竖向投影,所述第一引火孔和所述第二引火孔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45°;
所述内环火盖沿侧面投影,所述第一引火孔和所述第二引火孔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50°。
进一步的,所述分气座包括同心且依次间隔套设的内隔气环、中间隔气环和外隔气环;
所述中间隔气环具有缺口,所述缺口的侧边缘沿径向向外凸出与所述外隔气环的内侧壁紧密抵接,并在所述缺口处与所述内环火盖的底面紧密配合围成引流槽;
所述保火孔的入口端位于所述内环火盖的底面,并位于所述引流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火出火孔包括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连通孔和出气槽,所述连通孔相对所述内环火盖的中心线倾斜设置,且由下至上与所述内环火盖的中心线之间的距逐渐缩小;
所述出气槽由内至外自高向低倾斜设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火盖,分气座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和中环火混气腔;内环火出火孔和保火孔均与内环火混气腔连通,因此,空混气可通过分气座上的内环火混气腔,其中一部分通过内环火出火孔流出,另一部分通过保火孔流出,由于中环火出火孔与中环火混气腔连通,因此,空混气可通过分气座上的中环火混气腔并从中环火出火孔流出,实现内环空混气与中环空混气的独立输送;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火盖通过内环火混气腔与保火孔连通,可以实现将保火孔引出至内环火盖的外侧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保火孔设置于内侧相比,该燃烧器火盖在使用过程中,锅具和气压的变化不会对保火孔处的火焰产生影响,从而能够使保火孔处的火焰维持稳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火盖。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具包括前述的燃烧器火盖,由此,该燃气灶具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烧器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分气座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环火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内环火盖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内环火盖俯视图,其中,附图示出了第一侧保火孔和第二侧保火孔的位置;
图7为内环火盖的局部剖视图之一;
图8为图4所示的内环火盖俯视图,其中,附图示出了第一传气孔和第二传气孔的位置;
图9为内环火盖的局部剖视图之二;
图10为内环火盖的反面与分气座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图标:
100-分气座;110-内环火混气腔;120-中环火混气腔;130-内隔气环;140-中间隔气环;150-外隔气环;
200-内环火盖;210-内环火出火孔;220-中环火出火孔;230-保火孔;240-引流槽;211-连通孔;212-出气槽;231-中间保火孔;232-第一侧保火孔;233-第二侧保火孔;241-第一传气孔;242-第二传气孔;251-第一引火孔;252-第二引火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燃烧器火盖,该燃烧器火盖包括分气座100和可拆卸地座设于分气座100的火盖,火盖包括内环火盖200和设于内环火盖200的外周侧的外环火盖;分气座100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110和中环火混气腔120;内环火盖200的外周壁设有内环火出火孔210、中环火出火孔220和保火孔230,内环火出火孔210和保火孔230均与内环火混气腔110连通,中环火出火孔220与中环火混气腔120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火盖,分气座100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110和中环火混气腔120;内环火出火孔210和保火孔230均与内环火混气腔110连通,因此,空混气可通过分气座100上的内环火混气腔110,其中一部分通过内环火出火孔210流出,另一部分通过保火孔230流出,由于中环火出火孔220与中环火混气腔120连通,因此,空混气可通过分气座100上的中环火混气腔120并从中环火出火孔220流出,实现内环空混气与中环空混气的独立输送;本实施例的燃烧器火盖通过内环火混气腔110与保火孔230连通,可以实现将保火孔230引出至内环火盖200的外侧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保火孔230设置于内侧相比,本燃烧器火盖在使用过程中,锅具和气压的变化不会对保火孔230处的火焰产生影响,从而能够使保火孔230处的火焰维持稳定。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内环火和中环火通过不同的燃气通路控制,可将内环火的最大功率相应的减少,而不影响热效率和锅具底部的受热均匀性,可满足日常的满足日常的炖汤、熬汤、煮稀饭和热牛奶的小火需求,解决汤汁溢锅和加热食物烧糊的问题,实现最小火功率达到150~200W的极限小火功率。
其中,内环火出火孔210、中环火出火孔220和保火孔230三者均设置于内环火盖200,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下:参照图2和图4,内环火出火孔210、中环火出火孔220和保火孔230三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三者沿内环火盖200的径向依次向外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内环火盖200实现两环出火,连同外环火盖的外环火可实现三环火,使得燃烧器火盖燃烧更加充分,提高锅具底部受热的均匀性,同时,保火孔230位于中环火出火孔220的外侧,即,位于中环火出火孔220与外环火出火孔(附图未标注)之间,能够使火焰相对稳定,减少离焰现象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保火孔230设置为三个,三个保火孔230分别为设置在中间位置的中间保火孔231、设置在中间保火孔231两侧的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
其中,三个保火孔230可以进一步起到相互稳焰的作用,使得火焰更加稳定,进而不会产生离焰的问题。
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内环火盖200由正面沿竖向投影,中间保火孔231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为0°,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5~45°,示例性地,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可以5°、10°、15°、20°、25°、30°、35°、40°或45°等;内环火盖200沿侧面投影,中间保火孔231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为90°,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70°,示例性地,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可以为25°、30°、35°、40°、45°、50°、55°、60°、65°或70°等。
进一步的,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从正面向下看,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外至内逐渐减小,呈“内八字”设置。
为了使中间保火孔231、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三者实现前述设置且为了缩短连通路径,内环火盖200上设有传气孔,中间保火孔231通过传气孔与内环火混气腔110连通;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分别与内环火混气腔110直接连通。
在具体使用时,空混气可通过内环火混气腔110进入内环火盖200,具体的,一部分空混气由传气孔进入中间保火孔231,并从中间保火孔231流出;另一部分空混气直接进入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并从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流出。
具体的,传气孔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传气孔241和第二传气孔242,其中,两者间隔设置,且两者的内径可设置为不同,两者均与中间保火孔231连通。
进一步的,保火孔230的正上方且在中环火出火孔220的圆周上设有引火孔,引火孔与中环火混气腔120连通,如此设置的好处是,在小火转至大火时或大火转至小火时,可以使传火速度更快。
具体的,内环火出火孔210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为多个;中环火出火孔220沿内环火盖200的周向也间隔设置为多个,其中,两个中环火出火孔220之间且在同一圆周上设有引火孔。
其中,引火孔和中环火出火孔220的出口端均设置于内环火盖200的外圆锥面上;保火孔230的出口端设置于内环火盖200的外圆柱面上。
更具体的,参照图8和图9,引火孔设置为两个,两个引火分别为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内环火盖200由正面沿竖向投影,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45°,示例性地,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可以为10°、15°、20°、25°、30°、35°、40°或45°等;内环火盖200沿侧面投影,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50°,示例性地,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可以为10°、15°、20°、25°、30°、35°、40°、45°或50°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从正面向下看,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外至内逐渐增大,呈“外八字”设置。
参照图1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分气座100包括同心且依次间隔套设的内隔气环130、中间隔气环140和外隔气环150;中间隔气环140具有缺口,缺口的侧边缘沿径向向外凸出与外隔气环150的内侧壁紧密抵接,并在缺口处与内环火盖200的底面紧密配合围成引流槽240;保火孔230的入口端位于内环火盖200的底面,并位于引流槽240内,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将分气座100内的空间分隔为内环火混气腔110和中环火混气腔120,还能够使流经内环火混气腔110的空混气以最短的路径流入第一侧保火孔232、第二侧保火孔233和引火孔。
具体的,传火孔的入口端也位于内环火盖200的底面,并位于引流槽240内。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内环火出火孔210包括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连通孔211和出气槽212,连通孔211相对内环火盖200的中心线倾斜设置,且由下至上与内环火盖200的中心线之间的距逐渐缩小;出气槽212由内至外自高向低倾斜设置,如此设置,在使用尖锅底时,火焰的燃烧方向可以与锅底面的弧度尽可能地保持一致,火焰可顺着锅具的底部弧面进行燃烧;同时,内环火的火焰可呈环状效果,使得燃烧更加稳定,在使用尖底锅具时,不会出现内环火反压至接水盘表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燃气灶具,该燃气灶具包括前述实施例一中的燃烧器火盖。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具包括前述的燃烧器火盖,由此,该燃气灶具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烧器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气座(100)和可拆卸地座设于分气座(100)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内环火盖(200)和设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周侧的外环火盖;
所述分气座(100)具有相互分隔的内环火混气腔(110)和中环火混气腔(120);
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周壁设有内环火出火孔(210)、中环火出火孔(220)和保火孔(230),所述内环火出火孔(210)和所述保火孔(230)均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110)连通,所述中环火出火孔(220)与所述中环火混气腔(12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出火孔(210)、所述中环火出火孔(220)和所述保火孔(230)三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三者沿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径向依次向外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孔(230)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保火孔(230)分别为设置在中间位置的中间保火孔(231)、设置在所述中间保火孔(231)两侧的第一侧保火孔(232)和第二侧保火孔(2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200)由正面沿竖向投影,所述中间保火孔(231)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为0°,所述第一侧保火孔(232)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233)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5~45°;
所述内环火盖(200)沿侧面投影,所述中间保火孔(231)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为90°,所述第一侧保火孔(232)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233)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200)上设有传气孔,所述中间保火孔(231)通过所述传气孔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110)连通;
所述第一侧保火孔(232)和所述第二侧保火孔(233)分别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110)直接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孔(230)的正上方且在所述中环火出火孔(220)的圆周上设有引火孔,所述引火孔与所述中环火混气腔(12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火孔和所述中环火出火孔(220)的出口端均设置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圆锥面上;
所述保火孔(230)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外圆柱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火孔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引火分别为第一引火孔(251)和第二引火孔(252);
所述内环火盖(200)由正面沿竖向投影,所述第一引火孔(251)和所述第二引火孔(252)与水平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45°;
所述内环火盖(200)沿侧面投影,所述第一引火孔(251)和所述第二引火孔(252)与竖直轴线之间的角度范围均为10~50°。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座(100)包括同心且依次间隔套设的内隔气环(130)、中间隔气环(140)和外隔气环(150);
所述中间隔气环(140)具有缺口,所述缺口的侧边缘沿径向向外凸出与所述外隔气环(150)的内侧壁紧密抵接,并在所述缺口处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底面紧密配合围成引流槽(240);
所述保火孔(230)的入口端位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底面,并位于所述引流槽(24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出火孔(210)包括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连通孔(211)和出气槽(212),所述连通孔(211)相对所述内环火盖(200)的中心线倾斜设置,且由下至上与所述内环火盖(200)的中心线之间的距逐渐缩小;
所述出气槽(212)由内至外自高向低倾斜设置。
11.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火盖。
CN202220103964.9U 2022-01-14 2022-01-14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Active CN2168684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3964.9U CN216868479U (zh) 2022-01-14 2022-01-14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3964.9U CN216868479U (zh) 2022-01-14 2022-01-14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68479U true CN216868479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50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03964.9U Active CN216868479U (zh) 2022-01-14 2022-01-14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684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1954B2 (en) Gas burner
US6322354B1 (en) Stacked dual gas burner
CN107461744B (zh) 火盖和燃烧器
JP2006505761A (ja) 調理器用ガスバーナー
US20100279238A1 (en) Gas burner
CN109185883B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EP2390569B1 (en) A burner for professional or domestic gas cookers, particularly of the type of vertical-flame burners adapted for cooking with woks and the like
CN216868479U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CN109973995B (zh) 预混燃烧器和预混燃气灶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4321911A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气灶具
CN114278938A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具
CN212805754U (zh) 燃烧器
CN210624515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0069844U (zh) 预混燃烧器和预混燃气灶
CN21686854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6844675U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具
CN216769411U (zh) 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4370189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CN217843961U (zh) 中心火盖及燃烧器
CN210688221U (zh) 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设备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