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4329U -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4329U
CN216744329U CN202121775020.8U CN202121775020U CN216744329U CN 216744329 U CN216744329 U CN 216744329U CN 202121775020 U CN202121775020 U CN 202121775020U CN 216744329 U CN216744329 U CN 216744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oncentrator
hole
moun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50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轩
陈启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50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4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4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4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加热后的第一聚能件和第二聚能件将热辐射至第一进气通道内而对第一进气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燃烧腔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而增强了燃烧反应,提高了热效率。同时,燃烧器总成的点火燃烧产生的热随烟气从位于上方的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排出,不仅能够进一步对锅等炊具进行加热,而且由于进气口对应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设置,使得随烟气排出的热能够对进气口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进入第一进气通道内并最终进入燃烧腔内与燃气进行混合,进一步提高了燃烧腔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一步增强了燃烧反应,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

Description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燃气灶具的不断更新换代,聚能组件在燃气灶具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利用聚能组件使得热量更加集中,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热效率。传统的聚能组件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燃烧反应较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聚能组件,其能够增强燃烧反应。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其能够增强燃烧反应。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聚能组件,包括:
第一聚能件,所述第一聚能件设有燃烧腔及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的第一安装通孔;
第二聚能件,所述第二聚能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聚能件的下方,所述第二聚能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连通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聚能件与所述第一聚能件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具有进气口与出气口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连通,所述进气口对应所述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聚能组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燃烧器总成穿过第二聚能件的第二安装通孔及第一聚能件的第一安装通孔而位于第一聚能件的燃烧腔内,使得第一聚能件位于第二聚能件的上方,并使得第一聚能件和第二聚能件均环绕在燃烧器总成的周向。将锅等炊具放置于炉架上,燃烧器总成点火时,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通道后进入燃烧腔内支持燃烧器总成的点火燃烧。燃烧器总成的点火燃烧在燃烧腔内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对锅等炊具进行加热并将热辐射至第一聚能件和第二聚能件。加热后的第一聚能件和第二聚能件将热辐射至第一进气通道内而对第一进气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燃烧腔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而增强了燃烧反应,提高了热效率。同时,燃烧器总成的点火燃烧产生的热随烟气从位于上方的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排出,不仅能够进一步对锅等炊具进行加热,而且由于进气口对应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设置,使得随烟气排出的热能够对进气口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进入第一进气通道内并最终进入燃烧腔内与燃气进行混合,进一步提高了燃烧腔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一步增强了燃烧反应,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能件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聚能件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侧壁并背离所述第一聚能件设置,使所述第二聚能件与水盘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能件包括第一聚能板,所述第一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上表面及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相对所述第一下表面靠近所述第一聚能件设置,且所述支撑部凸出所述第一下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聚能件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能件设有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用于与炉架承托配合,使所述炉架支撑所述第一聚能件,且所述承托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的竖直高度差为5mm~12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能件包括第二聚能板,所述第二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上表面及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相对所述第二下表面背离所述第二聚能件设置,且所述承托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聚能件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侧壁和/或所述第一聚能件的外边缘设有朝向所述第二聚能件设置的第一加强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侧壁和/或所述第二聚能件的外边缘设有背离所述第一聚能件设置的第二加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燃烧器总成定位配合的定位部。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水盘、炉架、燃烧器总成及所述的聚能组件,所述炉架用于支撑所述聚能组件,所述燃烧器总成设置于所述水盘上,所述聚能组件环绕所述燃烧器总成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灶具,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燃烧器总成采用螺接、卡接等方式固设在水盘上,利用炉架对聚能组件进行支撑,从而使得聚能组件能够环绕燃烧器总成的周向设置。将锅等炊具放置于炉架上,燃烧器总成点火燃烧,从而对锅等炊具进行加热。同时,利用聚能组件使得燃烧更加集中,也能增强燃烧反应,提高热效率,节省燃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总成设有火孔,所述火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且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火孔并与所述火孔间隔设置,且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火孔之间的间距为4mm~8mm。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燃气灶具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燃气灶具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燃气灶具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10、第一聚能件;111、燃烧腔;112、第一安装通孔;113、外边缘;114、第二通槽;115、承托部;116、第一加强部;117、定位部;118、第二上表面;119、第二下表面;120、第二聚能件;121、第二安装通孔;122、安装腔;123、第一通槽;124、支撑部;125、第二加强部;126、第一上表面;127、第一下表面;130、第一进气通道;131、进气口;132、出气口;140、第二进气通道;150、排烟间隙;200、炉架;300、水盘;400、燃烧器总成;410、火孔;500、面板;1000、炊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4,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水盘300、炉架200、燃烧器总成400及聚能组件。其中,炉架200用于支撑聚能组件,燃烧器总成400设置于水盘300上,聚能组件环绕燃烧器总成400设置。如此,燃烧器总成400采用螺接、卡接等方式固设在水盘300上,利用炉架200对聚能组件进行支撑,从而使得聚能组件能够环绕燃烧器总成400的周向设置。将锅等炊具1000放置于炉架200上,燃烧器总成400点火燃烧,从而对锅等炊具1000进行加热。同时,利用聚能组件使得燃烧更加集中,也能增强燃烧反应,提高热效率,节省燃气。
其中,燃烧器总成400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应用在燃气灶具上的点火部件,燃气灶具可以是燃气灶、集成灶或者烹饪灶等。
其中,水盘300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在燃气灶具上能够对汤汁等液体进行收集与存放的元件。水盘300可以采取螺接、卡接等方式固设在面板上。
其中,炉架200可以是现有的在燃气灶具上能够为聚能组件的安装进行支撑与安装的元件。
请参考图1至图4,其中,聚能组件包括第一聚能件110和第二聚能件120。具体地,第一聚能件110设有燃烧腔111及与燃烧腔111连通的第一安装通孔112。第二聚能件120设置于第一聚能件110的下方。第二聚能件120设有与第一安装通孔112对应连通的第二安装通孔121。第二聚能件120与第一聚能件110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具有进气口131与出气口132的第一进气通道130。出气口132与第一安装通孔112连通。进气口131对应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置。
上述实施例的聚能组件,将燃烧器总成400穿过第二聚能件120的第二安装通孔121及第一聚能件110的第一安装通孔112而位于第一聚能件110的燃烧腔111内,使得第一聚能件110位于第二聚能件120的上方,并使得第一聚能件110和第二聚能件120均环绕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周向。将锅等炊具1000放置于炉架200上,燃烧器总成400点火时,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30后进入燃烧腔111内支持燃烧器总成400的点火燃烧。燃烧器总成400的点火燃烧在燃烧腔111内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对锅等炊具1000进行加热并将热辐射至第一聚能件110和第二聚能件120。加热后的第一聚能件110和第二聚能件120将热辐射至第一进气通道130内而对第一进气通道13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燃烧腔111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而增强了燃烧反应,提高了热效率。同时,燃烧器总成400的点火燃烧产生的热随烟气从位于上方的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排出,不仅能够进一步对锅等炊具1000进行加热,而且由于进气口131对应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置,使得随烟气排出的热能够对进气口13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进入第一进气通道130内并最终进入燃烧腔111内与燃气进行混合,进一步提高了燃烧腔111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一步增强了燃烧反应,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
其中,第一聚能件110可以采取冲压或锻造等方式制得,第一聚能件110内凹形成燃烧腔111并在中间部位形成第一安装通孔112。第一安装通孔112的内径大于燃烧器总成400的外径,使得第一安装通孔112的内壁与燃烧器总成400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空气从第一进气通道130的出气口132流出后能够进入燃烧腔111内。并且,第一聚能件110可以采用铁等具有一定强度并能够进行导热的材质。
另外,进气口131对应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置,是指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参与进气口131的形成,空气需要从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处进入第一进气通道130内。
其中,第二聚能件120可以采取冲压或锻造等方式制得,第二聚能件120的轮廓形状可以与第一聚能件110的轮廓形状类似。第二聚能件120内凹形成供第一聚能件110安装的安装腔并在中间部位形成第二安装通孔121。第二安装通孔121的内径大于燃烧器总成400的外径,使得第二安装通孔121的内壁与燃烧器总成400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空气能够从第二聚能件120的底部穿过该间隙后进入燃烧腔111内,保证燃烧腔111内有充足的空气参与燃烧。并且,第二聚能件120可以采用铁等具有一定强度并能够进行导热的材质。
其中,第一聚能件110与第二聚能件120之间的间隔设置,可以通过炉架200的支撑实现,也可以通过在第一聚能件110与第二聚能件120之间焊接支撑柱等元件实现。炉架200可以安装在水盘300的外侧,炉架200也可以与水盘300连接。
请参考图4,可选地,第二聚能件120设有用于供炉架200穿过的第一通槽123、及用于支撑第二聚能件120的支撑部124。请参考图3,支撑部124设置于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并背离第一聚能件110设置,使第二聚能件120与水盘300间隔设置形成与第二安装通孔121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140。如此,将第二聚能件120从上方套设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外侧壁上时,炉架200穿过第二聚能件120上的第一通槽123,直至支撑部124放置在水盘300上,从而使得第二聚能件120的底部与水盘300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第二进气通道140,外界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二进气通道140、第二安装通孔121和第一安装通孔112后进入燃烧腔111内,从而将充足的空气供入燃烧腔111内辅助燃烧,燃烧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并且,第二聚能件120也能对第二进气通道14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燃烧腔111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的温度,进一步增强了燃烧反应。
其中,支撑部124可以是支撑凸起、支撑支脚或其他能够对第二聚能件120进行支撑而使得第二聚能件120的底部与水盘300间隔设置形成第二进气通道140的结构。另外,还可以在水盘300上设置定位槽或插槽等能够与支撑部124实现定位配合的结构,使得第二聚能件120与水盘300能够实现准确、可靠的装配。支撑部12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支撑部124环绕第二安装通孔1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使得第二聚能件120保持平稳。
如图3所示,具体地,第二聚能件120包括第一聚能板。第一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上表面126及第一下表面127。其中,第一上表面126相对第一下表面127靠近第一聚能件110设置。并且,支撑部124凸出第一下表面127设置,第一上表面126与第一聚能件11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如此,将第一聚能板的第一下表面127朝下而从上方套设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外侧壁上时,炉架200穿过第二聚能件120上的第一通槽123,直至支撑部124放置在水盘300上,第一下表面127与水盘300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第二进气通道140。同时,第一上表面126能够与位于上方的第一聚能件11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
请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聚能件110设有承托部115。承托部115用于与炉架200承托配合,使炉架200支撑第一聚能件110。具体地,第一聚能件110设有用于供炉架200穿过的第二通槽114,如此,将第一聚能件110从上方套设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外侧壁上时,炉架200穿过第一聚能件110上的第二通槽114,使得承托部115与炉架200承托配合,从而对整个第一聚能件110进行支撑与承托,使得第一聚能件110与下方的第二聚能件120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外界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进气通道130和第一安装通孔112后进入燃烧腔111内,从而将充足的空气供入燃烧腔111内辅助燃烧,燃烧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并且,承托部115的高度高于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的高度。如此,锅等炊具1000放置于炉架200上时,使得炊具1000的底部与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供烟气排出的排烟间隙150(排烟间隙150与燃烧腔111连通),便于烟气的排出,不会影响燃烧的正常进行。
其中,承托部115可以是承托架、承托支脚或其他现有的能够与炉架200承托配合而使得第一聚能件110与第二聚能件120间隔设置的结构。具体地,承托部115可以是呈倒L形的承托架,炉架200上也可以设有与承托架插接或卡接的凹槽,使得承托架能够与炉架200可靠、稳定的进行承托配合。承托部115的高度是指承托部115相对安装水平面的高度。同理,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的高度是指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相对安装水平面的高度。
如图2所示,具体地,第一聚能件110包括第二聚能板。其中,第二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上表面118及第二下表面119,第二上表面118相对第二下表面119背离第二聚能件120设置。并且,承托部115的高度高于第二上表面118的高度,第二下表面119与第二聚能件12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如此,将第二聚能板的第二下表面119朝下而从上方套设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外侧壁上时,炉架200穿过第一聚能件110上的第二通槽114,直至承托部115与炉架200承托配合,使得第二下表面119与第二聚能件120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更具体地,第二下表面119与第一上表面126间隔设置形成第一进气通道130。同时,承托部115的高度高于第二上表面118的高度,使得锅等炊具1000放置于炉架200上时,炊具1000的底部与第二上表面118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供烟气排出的排烟间隙150。同理,第二上表面118的高度是指第二上表面118相对安装水平面的高度。
进一步地,炉架200的顶端与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的竖直高度差为5mm~12mm(可以是5mm、6mm、7mm、8mm、9mm、10mm、11mm或12mm)。如此,炊具1000的底部与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之间的间距合适,使得烟气的热量更加集中并更贴近炊具1000的底部,能够更大程度的对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利用,提高了热效率。
请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和/或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有朝向第二聚能件120设置的第一加强部116。如此,通过灵活的设置第一加强部116,能够加强第一聚能件110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能够减薄第一聚能件110的厚度,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其中,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可以单独设置第一加强部116;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也可以单独设置第一加强部116;还可以是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及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同时设置第一加强部116。第一加强部116可以是加强翻边的形式,也可以是加强凸缘的形式。
请参考图4,可选地,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和/或第二聚能件120的外边缘设有背离第一聚能件110设置的第二加强部125。如此,通过灵活的设置第二加强部125,能够加强第二聚能件120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能够减薄第二聚能件120的厚度,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其中,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可以单独设置第二加强部125;第二聚能件120的外边缘也可以单独设置第二加强部125;还可以是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及第二聚能件120的外边缘同时设置第二加强部125。第二加强部125可以是加强翻边的形式,也可以是加强凸缘的形式。同理,第二聚能件120的外边缘是指第二聚能件120最外侧的边缘部分。
另外,第一聚能件110安装在燃烧器总成400的周向时,为了保证第一聚能件110安装的准确性。请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燃烧器总成400定位配合的定位部117。如此,利用定位部117与燃烧器总成400的定位配合,使得第一聚能件110能够准确、可靠的进行安装固定,保证燃烧器总成400能够可靠的安装在燃烧腔111内。其中,定位部117可以是定位凸起、定位凸台等结构,燃烧器总成400的外侧壁上可以开设出与定位部117定位配合的定位槽等结构。定位部117可以为多个,多个定位部117可以环绕第一安装通孔112的周向间隔设置,保证定位精度,使得第一聚能件110与燃烧器总成400之间的间隙更加均匀。
请参考图4,此外,燃烧器总成400设有火孔410。火孔410与燃烧腔111连通,并且,出气口132朝向火孔410并与火孔410间隔设置。如此,通过合理的设计火孔410与出气口132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调节空气的流速,使得空气与燃气混合的更加充分,提高了燃烧效率。其中,通过减小火孔410与出气口132之间的间隙,增大空气的流动速度,还能减少二次空气量,达到提高燃烧效率的效果。
具体地,出气口132与火孔410之间的间距为4mm~8mm(可以是4mm、5mm、6mm、7mm或8mm)。如此,出气口132与火孔410之间的间距合适,使得空气的流速合适,能够更大程度的将空气与燃气混合充分,保证燃烧效率。出气口132与火孔410之间的间距可以是指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聚能件(110),所述第一聚能件(110)设有燃烧腔(111)及与所述燃烧腔(111)连通的第一安装通孔(112);
第二聚能件(120),所述第二聚能件(120)设置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的下方,所述第二聚能件(120)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2)对应连通的第二安装通孔(121),所述第二聚能件(120)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具有进气口(131)与出气口(132)的第一进气通道(130),所述出气口(132)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2)连通,所述进气口(131)对应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能件(120)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聚能件(120)的支撑部(124),所述支撑部(124)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并背离所述第一聚能件(110)设置,使所述第二聚能件(120)与水盘(300)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21)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能件(120)包括第一聚能板,所述第一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上表面(126)及第一下表面(127),所述第一上表面(126)相对所述第一下表面(127)靠近所述第一聚能件(110)设置,且所述支撑部(124)凸出所述第一下表面(127)设置,所述第一上表面(126)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设有承托部(115),所述承托部(115)用于与炉架(200)承托配合,使所述炉架(200)支撑所述第一聚能件(110),且所述承托部(115)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115)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的竖直高度差为5mm~12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能件(110)包括第二聚能板,所述第二聚能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上表面(118)及第二下表面(119),所述第二上表面(118)相对所述第二下表面(119)背离所述第二聚能件(120)设置,且所述承托部(115)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上表面(118)的高度,所述第二下表面(119)与所述第二聚能件(120)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3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和/或所述第一聚能件(110)的外边缘(113)设有朝向所述第二聚能件(120)设置的第一加强部(116);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21)的侧壁和/或所述第二聚能件(120)的外边缘设有背离所述第一聚能件(110)设置的第二加强部(12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2)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燃烧器总成(400)定位配合的定位部(117)。
9.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盘(300)、炉架(200)、燃烧器总成(400)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组件,所述炉架(200)用于支撑所述聚能组件,所述燃烧器总成(400)设置于所述水盘(300)上,所述聚能组件环绕所述燃烧器总成(400)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总成(400)设有火孔(410),所述火孔(410)与所述燃烧腔(111)连通,且所述出气口(132)朝向所述火孔(410)并与所述火孔(410)间隔设置,且所述出气口(132)与所述火孔(410)之间的间距为4mm~8mm。
CN202121775020.8U 2021-07-30 2021-07-30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Active CN216744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5020.8U CN21674432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5020.8U CN21674432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4329U true CN216744329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0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5020.8U Active CN216744329U (zh) 2021-07-30 2021-07-30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4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44329U (zh)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212390414U (zh) 聚能盘和灶具
CN113983461A (zh) 燃气设备及燃烧器
CN217715053U (zh) 一种灶具
CN220471612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燃烧室及燃气热水器
CN220506778U (zh) 一种提高热效率的炉膛及燃气灶
CN219000034U (zh) 煮烤两用炉
CN215675337U (zh) 一种双层聚能环及具有其的灶具
CN111964061B (zh) 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CN212777480U (zh) 一种平板式燃气灶
CN217235689U (zh) 锅支架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20186885U (zh) 一种带散热功能的集成灶
CN218599807U (zh)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N116892789A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燃烧室壳体组装方法
CN214891355U (zh)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7715084U (zh) 商用大锅灶排烟结构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7763425U (zh) 一种旋直火集成式燃烧器
CN221055076U (zh) 一种锅架以及灶具
CN210688226U (zh) 分气盘和燃烧器和家用燃气用具
CN214172222U (zh) 一种高效低排放的红外燃烧器
CN214120151U (zh) 一种灶具
CN216716306U (zh) 聚能罩及燃气灶
CN215175260U (zh) 燃气灶及其聚能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