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4809U - 一种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4809U
CN217284809U CN202220232782.1U CN202220232782U CN217284809U CN 217284809 U CN217284809 U CN 217284809U CN 202220232782 U CN202220232782 U CN 202220232782U CN 217284809 U CN217284809 U CN 217284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er
turbulator
oil cup
intercommunica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27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志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27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4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4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4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安装于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油杯形成有储液腔,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支架和底部组件之间;支架安装于油杯内并与油杯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支架的两端设有两个用于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发热组件的进液通道,支架与发热组件顶面相接的一侧还设有连通两个进液通道之间的连通槽,连通槽内设有若干扰流部,若干扰流部用于减缓雾化器于静置状态下雾化液从进液通道向连通槽中心位置的流动性,从而进而减少发热体表面所堆积油膜的厚度,极大减小产品抽吸冷启动时产生的异响。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用平板状发热体的雾化器中,发热体发热区域的中部位置功率最大,雾化效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好的雾化效果,因此通常需要设有两个进液通道来增加导油体的导油速度。
但是,雾化液种类由于成分不同,流动性差异较大,长时间静置时雾化液容易渗透过导油体而堆积到发热体表面,导致附着在发热体表面的油膜过厚,产品抽吸冷启动(即产品长期处于常温状态下抽吸第一口)时容易产生炸油的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所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
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油杯内并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所述支架的两端设有两个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发热组件的进液通道,所述支架与所述发热组件顶面相接的一侧还设有连通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之间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设有若干扰流部,所述若干扰流部用于减缓所述雾化器于静置状态下雾化液从所述进液通道向所述连通槽中心位置的流动性。
可选地,所述连通槽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扰流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沿所述连通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沿所述连通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扰流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扰流部依次错位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扰流部之间最小间距为0.4mm-1.2m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扰流部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扰流部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并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均朝向靠近其中一个所述进液通道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朝向靠近所述连通槽中心位置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地,所述连通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顶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体顶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为相互对称的弧面,所述顶面向远离所述发热组件方向凹陷形成有过液槽。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顶壁以及沿所述顶壁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在所述底部组件的上端,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上下贯穿所述顶壁,所述顶壁的底面凹陷形成所述连通槽以及所述若干扰流部。
本实用新型雾化器通过在连通两个进液通道的连通槽中设有若干扰流部,用于减缓雾化器于静置状态下雾化液从进液通道向连通槽中心位置的流动性,从而在雾化液处于静置状态下减少连通槽中部向导油体传导雾化液的量,进而减少发热体表面所堆积油膜的厚度,极大减小产品抽吸冷启动时产生的异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液在连通槽中的流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仰视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0、雾化器;
10、油杯;11、吸气口;12、导气管;13、储液腔;
20、支架;21、进液通道;22、顶壁;23、侧壁;24、连通槽;241、第一侧面;242、第二侧面;243、过液槽;25、安装孔;26、过气腔;27、过气槽;
201、密封件;202、进液口;203、安装部;204、套接孔;
30、发热组件;31、导油体;32、发热体;
40、底部组件;41、底座;411、雾化腔;412、进气通道;42、电极;
50、扰流部;51、第一扰流部;52、第二扰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0,该雾化器100在实际使用时与配套的电池杆共同组成电子雾化设备,电池杆内设有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器100进行供电,雾化器100包括油杯10和安装到油杯10的雾化组件。
油杯10的下端开口,上端设有吸气口11以供用户抽吸。油杯10设置吸气口11的上端内壁在沿吸气口11的周缘处形成有伸入油杯10内部的导气管12,导气管12的内部与吸气口11连通。导气管12与油杯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液腔13以储存雾化液。本实施例中,导气管12与油杯1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
雾化组件安装于油杯10的一端内并与油杯10以及导气管12共同围成储液腔13,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40、安装到底部组件40顶端的支架20以及发热组件30,发热组件30夹持定位于支架20和底部组件40之间;支架20安装到油杯10的开口端内,并通过密封件201与油杯10内壁密封连接;底部组件40包括安装到油杯10下端开口中的底座41、以及从下至上插入到底座41内为发热组件30供电的两个电极42,支架20的下端套设在底座41的上端,从而将发热组件30夹持定位到底座41和支架20之间,支架20开设有用于将储液腔13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发热组件30的进液通道21,密封件201对应进液通道21的位置开设有进液口202。
发热组件30包括上下叠置到底座41顶端的导油体31和发热体32,导油体31和发热体32安装到底座41的顶端,且导油体31紧贴支架20内部的底面,从而与进液通道21相接;导油体31采用吸油棉或多孔陶瓷制成,优选平板片体,因此导油体31内含有大量的微孔结构而具有一定的孔隙率,能够将储液腔13中的雾化液吸入并传输至与发热体32接触的底面上,以使发热体32对所接触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底座41的顶部设有与发热体32的雾化部对应的雾化腔411,具体的说是底座41的顶部凹陷形成有一个空间,该空间在底座41和导油体31之间形成雾化腔411,发热体32设于导油体31朝向雾化腔411的一侧,以使两个电极42的顶端可方便的分别与发热体32的两端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腔411分别与油杯10的导气管12以及底座41底部的进气通道412连通,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进行抽吸时,发热体32对导油体31内吸收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以在雾化腔411中产生可供使用者吸食的气溶胶,与此同时雾化器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通道412进入到雾化腔411中,并与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经过导气管12和吸气口11最终由用户吸食。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支架20包括顶壁22以及沿顶壁22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侧壁23,侧壁23套设在底座41的上端,进液通道21上下贯穿的开设于顶壁22中,导油体31的顶面抵接于顶壁22的底面。在实际应用中,侧壁23通过螺接、插接或卡扣连接固定在底座41上,本实施例较佳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从而将发热组件30夹持固定在顶壁22底面和底座41顶面之间,使导油体31紧紧贴合在顶壁22底面以覆盖进液通道21的下端,避免漏油的情况发生。另外,如此结构使得本实施例雾化组件在组装时,发热组件30以及支架20可依次叠置安装到底座41的顶端,形成一个固定整体,然后再将整体雾化组件组装到油杯10的下端开口内,使组装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中,支架20上所开设进液通道21的数量为两个,且顶壁22的底面凹陷形成有连通两个进液通道21之间的连通槽24,连通槽24内设有若干扰流部50,若干扰流部50用于减缓雾化器100于静置状态下雾化液从进液通道21向连通槽24中心位置的流动性,因此,利用该连通槽24来增加产品储存性能的同时,通过所设置的扰流部50可增加导油路径上与雾化液所接触的表面积,由于支架20表面所具有的粗糙度和雾化液所具有的表面张力,有利于增加雾化液与支架20的吸附力,从而在雾化液处于静置状态下减少连通槽24中部向导油体31传导雾化液的量,进而减少发热体32表面所堆积油膜的厚度,极大减小产品抽吸冷启动时产生的异响。
具体地,连通槽24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241和第二侧面242,第一侧面241上设有两个第一扰流部51,第二侧面242上设有两个第二扰流部52,两个第一扰流部51沿连通槽2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扰流部52沿连通槽2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较佳地,两个第一扰流部51的间隔距离与两个第二扰流部52的间隔距离相同,同时两个第一扰流部51与两个第二扰流部52依次错位分布,即任一第一扰流部51与左右相邻的第二扰流部52之间的间距相同,均为H1,该间距H1的取值范围为0.4mm-1.2mm之间,例如0.6mm、0.8mm、1mm等数值,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储液腔13中所存储雾化液的流动性大小进行选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也可相对对齐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的数量还可分别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数量。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侧面242之间具有间隔,第二扰流部52与第一侧面241之间具有间隔,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侧面242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第二扰流部52与第一侧面241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均为H2,该间距H2小于或等于第一侧面241与第二侧面242之间的间距H3的一半,如此使得雾化液在处于工作状态下,进液通道21中雾化液依次交错的经过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而呈S形迂回的流动至连通槽24的中部;而当雾化液处于静置状态时,若干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又能降低雾化液在连通槽24中的流动性,以减少连通槽24中部雾化液向导油体31方向的传导。
可选地,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在连通槽24上的设置方式优选采用与支架20一体成型的方式,也可为分体式卡接。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采用平直板状结构,其沿连通槽24方向的宽度H4≥0.3mm;当然,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也可采用弧形板状结构或者柱状结构,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均朝向靠近其中一个进液通道21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之间的夹角A可为锐角或直角,优选为30°的锐角,如此可提高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与雾化液接触的表面积的同时,提高了雾化器100处于静置状态下对雾化液的扰流作用,以进一步减缓静置状态下雾化液的流动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还可以朝向靠近连通槽24中心位置方向倾斜设置。
其中,连通槽24还包括连接第一侧面241和第二侧面242之间的顶面,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的顶端可以与顶面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从而使进液通道21中的雾化液只能从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侧面242之间的间隔、第二扰流部52与第一侧面241之间的间隔向连通槽24的中部位置流动,提高了对连通槽24中雾化液的扰流作用;当然,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的顶端与连通槽24的顶面也可以不连接。
另外,第一扰流部51与第二扰流部52的底端抵接于发热组件30的导油体31顶面上,如此利用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来对导油体31顶面进行限位,可避免导油体31的中部向连通槽24方向凸出变形而导致与发热体32分离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为了使雾化液在连通槽24中顺畅流动,第一侧面241和第二侧面242为相互对称的弧面,顶面向远离发热组件30方向凹陷形成有过液槽243,优选过液槽243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两端以逐渐增大延伸。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的部分延伸至该过液槽243中,通过该过液槽243的设置,可提高对雾化液的储存性能,并且雾化液在过液槽243中流动时也受到第一扰流部51和第二扰流部52的扰流作用。
应当理解的是,过液槽243的中部具有一段横截面均匀的区域,以便于两个进液通道21所输入的雾化液在这个区域中进行交汇,有利于导油体31将雾化液更好的导向发热体32的中部最高温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20的顶壁22中部设有安装孔25,安装孔25底部设有过气腔26,支架20的至少一侧设有过气槽27,过气槽27一端与过气腔26连通,另一端与雾化腔411连通;密封件201设有具有套接孔204的安装部203,安装部203安装到安装孔25内,导气管12的末端安装到套接孔204中,并与套接孔204的内壁密封,以使导气管12的内部依次通过过气腔26和过气槽27而与雾化腔411连通;当用户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进入雾化腔411与发热体32加热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依次经过过气槽27、过气腔26、导气管12而最终通过吸气口11由用户抽吸。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所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
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油杯内并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所述支架的两端设有两个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发热组件的进液通道,所述支架与所述发热组件顶面相接的一侧还设有连通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之间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设有若干扰流部,所述若干扰流部用于减缓所述雾化器于静置状态下雾化液从所述进液通道向所述连通槽中心位置的流动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扰流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沿所述连通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沿所述连通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扰流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扰流部依次错位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扰流部之间最小间距为0.4mm-1.2mm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扰流部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扰流部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并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间距的一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均朝向靠近其中一个所述进液通道方向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朝向靠近所述连通槽中心位置方向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顶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体顶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为相互对称的弧面,所述顶面向远离所述发热组件方向凹陷形成有过液槽。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顶壁以及沿所述顶壁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套设在所述底部组件的上端,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上下贯穿所述顶壁,所述顶壁的底面凹陷形成所述连通槽以及所述若干扰流部。
CN202220232782.1U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器 Active CN217284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2782.1U CN217284809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2782.1U CN217284809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4809U true CN217284809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6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2782.1U Active CN217284809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4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683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2237298A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2099649A1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809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914676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44666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8889286U (zh) 气溶胶发生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56833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52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5098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027591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85193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219165U (zh) 一种气道件
CN218219172U (zh) 一种以金属毡作为发热部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527711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116548670A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N221153028U (zh) 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
CN21721819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771487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80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61303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97975U (zh) 雾化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37261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20360088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