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8832U -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8832U
CN217048832U CN202220221061.0U CN202220221061U CN217048832U CN 217048832 U CN217048832 U CN 217048832U CN 202220221061 U CN202220221061 U CN 202220221061U CN 217048832 U CN217048832 U CN 217048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aileron
rear spoiler
flap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10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小敏
何星
贺康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210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8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8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8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汽车,所述后扰流板副翼包括内板、与所述内板焊接的外板,其中,所述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主体连接,并控制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之间的间隙面差的若干卡脚,所述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尾门钣金紧固在一起的若干螺栓安装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注塑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间间隙面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外饰匹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增加车身尾部的运动感以及降低整车风阻,大部分车都设计有副翼,目前,副翼的安装结构大致有两种,一是扰流板下外板作为一体注塑,二是与扰流板总成分别在总装装配,这两种装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零件容易变形,注塑合格率低;
2、模具成本高;
3、运输成本高;
4、副翼与主题匹配间隙面差大;
5、副翼与主体分缝间隙大,按压松动,感知质量差;
6、副翼与主体的连接强度弱,按压松动,容易因受热变形等引起间隙面差;
7、副翼与钣金的连接强度弱,耐久性差;
8、胶条容易断开,视觉感知质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旨在提高注塑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间间隙面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扰流板副翼,所述后扰流板副翼包括内板、与所述内板焊接的外板,其中,所述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主体连接,并控制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之间的间隙面差的若干卡脚,所述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尾门钣金紧固在一起的若干螺栓安装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若干卡脚包括第一L形卡脚,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卡脚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外侧分缝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第二L形卡脚,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L形卡脚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还设置有固定螺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还设置有互锁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一个两面L形结构,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两面L形结构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内侧分缝通过所述两面L形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是,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粘贴有整张胶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
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零件尺寸小,尺寸调整空间大,解决了零件变形问题,提高了注塑合格率;
2)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模具尺寸小,解决了模具成本高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零件尺寸小,解决了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与扰流板主体通过螺钉和卡脚装配成一体,便于控制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间隙面差,解决了匹配间隙面差的问题;
5)外侧分缝的第一L形卡脚,控制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间隙面差,解决侧面间隙大面差大的问题;
6)内侧分缝的两面L形卡脚,控制内侧分缝间隙大,按压松动,解决感知质量差的问题;
7)中间段通过螺钉和互锁结构,增加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连接强度,可防止翻转,松动,受热变形等引起的间隙面差问题;
8)内板上3个螺栓安装点,增强与钣金的连接强度,下端安装点距离尖角近,解决耐久性差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装配成一体,胶条可以整条粘贴,解决胶条断开,视觉感知质量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放大局部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放大局部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放大局部后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安装结构放大后视图;
图6是两面L形卡脚放大示意图;
图7是第一L形卡脚和第二L形卡脚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互锁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后扰流板副翼1;内板2;外板3;扰流板主体4;第一L形卡脚5;外侧分缝6;分缝中间段7;螺钉8;互锁结构9;两面L形结构10;内侧分缝11;副翼胶条12;螺栓安装点13。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扰流板副翼1,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1单独注塑,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1较佳实施例包括内板2、与所述内板2焊接的外板3,其中,所述外板3上设置有用于将整个后扰流板副翼1与车辆扰流板主体4连接,并控制整个后扰流板副翼1与车辆扰流板之间的间隙面差的若干卡脚,所述内板2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尾门钣金紧固在一起的若干螺栓安装点13。
其中,所述若干卡脚包括第一L形卡脚5,所述扰流板主体4的外板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卡脚5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之间的外侧分缝6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第二L形卡脚,所述扰流板主体4的外板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L形卡脚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之间的分缝中间段7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之间的分缝中间段7还设置有固定螺钉8。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之间的分缝中间段7还设置有互锁结构9。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一个两面L形结构10,所述扰流板主体4的外板3上设置有与所述两面L形结构10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之间的内侧分缝11通过所述两面L形结构10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扰流板副翼1与所述扰流板主体4上粘贴有整张副翼胶条12。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装配关系和作用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1单独注塑,分为内板2和外板3,内板2和外板3通过穿刺焊接连接紧固,与扰流板主体4先通过3个卡脚和2颗螺钉8连接紧固成一个总成,再一起在总装装配。整个后扰流板副翼1与扰流板主体4匹配的分缝位置,外侧分缝6通过第一L形卡脚5控制后扰流板副翼1与扰流板主体4的间隙面差,中间段通过一个第二L形卡脚和两个螺钉8控制面差,靠近内侧分缝11通过一个两面L形结构10控制间隙,中间段设计有一个互锁结构9防止运输过程中后扰流板副翼1翻转,增加后扰流板副翼1与扰流板主体4的连接强度,内板2和外板3通过两个定位和焊点连接,增加后扰流板副翼1自身强度,内板2上设计3个螺栓安装点与尾门钣金紧固,副翼胶条12整条粘贴在副翼和扰流板主体4上。
本实用新型后扰流板副翼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零件尺寸小,尺寸调整空间大,解决了零件变形问题,提高了注塑合格率;
2)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模具尺寸小,解决了模具成本高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单独注塑,零件尺寸小,解决了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与扰流板主体通过螺钉和卡脚装配成一体,便于控制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间隙面差,解决了匹配间隙面差的问题;
5)外侧分缝的第一L形卡脚,控制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间隙面差,解决侧面间隙大面差大的问题;
6)内侧分缝的两面L形卡脚,控制内侧分缝间隙大,按压松动,解决感知质量差的问题;
7)中间段通过螺钉和互锁结构,增加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的连接强度,可防止翻转,松动,受热变形等引起的间隙面差问题;
8)内板上3个螺栓安装点,增强与钣金的连接强度,下端安装点距离尖角近,解决耐久性差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副翼与扰流板主体装配成一体,胶条可以整条粘贴,解决胶条断开,视觉感知质量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所述后扰流板副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面已经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副翼包括内板、与所述内板焊接的外板,其中,所述外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主体连接,并控制整个后扰流板副翼与车辆扰流板之间的间隙面差的若干卡脚,所述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尾门钣金紧固在一起的若干螺栓安装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卡脚包括第一L形卡脚,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卡脚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外侧分缝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第二L形卡脚,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L形卡脚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通过所述第一L形卡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还设置有固定螺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分缝中间段还设置有互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卡脚还包括一个两面L形结构,所述扰流板主体的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两面L形结构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之间的内侧分缝通过所述两面L形结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副翼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粘贴有整张胶条。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后扰流板副翼。
CN202220221061.0U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Active CN217048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1061.0U CN217048832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1061.0U CN217048832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8832U true CN217048832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5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1061.0U Active CN217048832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8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47703U (zh) 车门组件、门结构、门组件
CN217048832U (zh) 一种后扰流板副翼及车辆
CN207657919U (zh) 铝合金焊接接头加强结构及全铝框架结构车身
CN212889806U (zh) 一种汽车背门总成及车辆
CN210942045U (zh) 汽车仪表板和除霜盖板的装配结构
CN210258591U (zh) 一种扰流板及其安装结构
CN205706909U (zh) 车辆的前地板与前横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4240981U (zh) 用于连体皮卡厢式车的拼接式侧围
CN219215189U (zh) 支撑结构、车箱及车辆
CN216232578U (zh) 一种货车用后围板结构
CN210416765U (zh) 一种车厢用型材结构
CN220243377U (zh) 行李箱盖总成及车辆
CN214740545U (zh) 一种病历车用锁及其病历车
CN220842154U (zh) 一种尾门外板与内板的连接结构
CN213035757U (zh) 一种汽车外饰件连接结构
CN21295044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件的碳纤维空腔结构、外饰件及汽车
CN212473670U (zh) 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
CN219969791U (zh) 一体加强型塑料汽车门槛
CN218489154U (zh) 一种注塑件连接结构
CN218558774U (zh)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CN221293808U (zh) A柱加强板和车辆
CN212685450U (zh) 金属饰条、汽车金属饰条安装总成和汽车
CN209126488U (zh) 一种汽车窗框结构
CN212605467U (zh) 一种汽车轮眉总成
JPS612350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