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8774U -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8774U
CN218558774U CN202222950156.9U CN202222950156U CN218558774U CN 218558774 U CN218558774 U CN 218558774U CN 202222950156 U CN202222950156 U CN 202222950156U CN 218558774 U CN218558774 U CN 218558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rame body
junction box
edge
fron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01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乃强
何兵
段玮
鲁书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01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8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8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8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围接线盒和汽车,其中,前围接线盒应用于汽车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接线盒包括支架、底座以及顶盖: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前围板;所述底座内设有第一隔音棉,且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且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过线孔;所述顶盖内设有第二隔音棉,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方,并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紧密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还能降低整体成本。

Description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背景技术
针对轻卡类、重卡类商用车,其接线盒通常是装于驾驶室前围的开孔处,用于底盘线束与驾驶室线束的对插。
但是现有的接线盒大都具有气密性差、隔音差的缺点,外界传来的噪音通过接线盒传入驾驶室内,严重影响驾驶室内的隔音效果,目前为了实现对插功能,且尽可能减少噪音,主机厂通常是在驾驶室左右两侧开孔,接线盒分成左右两个,则容易导致模具成本增加,装配步骤增多,或者是接线盒使用多孔防水型接插件,则容易导致线束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围接线盒,旨在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围接线盒,应用于汽车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接线盒包括:
支架,固定于所述前围板;
底座,内设有第一隔音棉,且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且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过线孔;以及
顶盖,内设有第二隔音棉,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方,并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紧密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架本体,所述第一架本体围绕所述前围板上的开孔设置,并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架本体设有朝所述顶盖方向的开口,所述开口边缘与所述顶盖紧密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架本体面向所述前围板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和所述前围板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座本体,所述第一座本体与所述第一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棉设于所述第一座本体的内壁面。
可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一压合段,所述第一压合段沿所述第一座本体面向所述顶盖的边沿设置,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压合段,所述第二压合段设于所述开口边缘,所述顶盖包括盖本体和第三压合段,所述第三压合段沿所述盖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座本体的边沿设置,且覆盖所述第一压合段和所述第二压合段。
可选地,所述盖本体面向所述前围板的边沿设有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和所述前围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垫。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边的端部设有搭边,所述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边端部折弯连接,并朝所述第一架本体方向延伸,所述搭边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架本体的第一连接孔;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沿所述第二连接边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且用于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盖本体内设有避让槽,所述第二隔音棉设有对应所述避让槽的避让通孔。
可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架本体,所述第二架本体与所述第一架本体相连,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座本体,所述第二座本体与所述第一座本体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架本体固定连接,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架本体与所述前围板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座本体和所述第二架本体之间设有过线架,所述过线架设有第一孔部,所述第二座本体设有第二孔部,当所述过线架和所述第二座本体相连接时,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相互靠近,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和/或,所述过线架还设有第三孔部,所述第二架本体设有第四孔部,当所述过线架和所述第二架本体相连接时,所述第三孔部和所述第四孔部相互靠近,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可选地,所述过线孔设置有多个,所述前围接线盒还包括过线孔橡胶塞,所述过线孔橡胶塞设于所述线束和所述过线孔之间;
和/或,所述前围接线盒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过线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前围板和如上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中,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内设置第一隔音棉,在顶盖内设置第二隔音棉,其中,第一隔音棉可预先装配至底座,第二隔音棉可预先装配至顶盖,如此能够减少现场装配步骤,还能够增强整体的降噪能力,结构简单,吸隔音性能优越,且易于实现,且不额外增加模具成本或线束成本,进而通过支架、顶盖固定于前围板时,能够减少传入驾驶室的噪音,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围接线盒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前围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座和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前围板与前围接线盒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22329460000031
Figure BDA00039223294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围接线盒200,应用于汽车的前围板100。
参照图1至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前围接线盒200包括支架20、底座30以及顶盖40,支架20固定于前围板100;底座30内设有第一隔音棉32,且与支架20固定连接,且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过线孔50;顶盖40内设有第二隔音棉42,顶盖40设于底座30上方,并分别与底座30和支架20紧密连接,顶盖40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如此既能够吸收外界的噪音,增强整体的降噪能力,进而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支架20可通过栓接、卡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前围板100,为底座30的固定提供安装点。底座30内设置第一隔音棉32,其材质为双组份PET+PP,面密度为400g/m2,厚度为20mm,第一隔音棉32的形状完全契合底座30的内部形状,通过粘接、激光点焊等方式进行固定,使之紧密贴合,保证底座30的吸音降噪能力,其中,底座30与支架20通过例如栓接、扣接等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如此可以形成供线束穿过的过线孔50,即底盘线束等能够通过过线孔50进入底座30内。
顶盖40内设置第二隔音棉42,其材质为双组份PET+PP,面密度为400g/m2,厚度为20mm,第二隔音棉42的形状完全契合顶盖40的内部形状,通过粘接、激光点焊等方式进行固定,使之紧密贴合,保证顶盖40的吸音降噪能力,其中,顶盖40设于底座30上方,且能够由上至下移动,并分别与底座30和支架20紧密连接,以确保前围接线盒200的整体密封性、及整体的吸音降噪能力,进而与前围板100通过例如栓接、扣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前围板100,实现前围接线盒200的稳固安装,且减少传入驾驶室的噪音,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第一隔音棉32可预先装配至底座30,第二隔音棉42可预先装配至顶盖40,如此能够减少现场装配步骤,还能够增强整体的降噪能力,结构简单,吸隔音性能优越,易于实现,且不额外增加模具成本或线束成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30内设置第一隔音棉32,在顶盖40内设置第二隔音棉42,其中,第一隔音棉32可预先装配至底座30,第二隔音棉42可预先装配至顶盖40,如此能够减少现场装配步骤,还能够增强整体的降噪能力,结构简单,吸隔音性能优越,且易于实现,且不额外增加模具成本或线束成本,进而通过支架20、顶盖40固定于前围板100时,能够减少传入驾驶室的噪音,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0包括第一架本体21,第一架本体21围绕前围板100上的开孔设置,并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第一架本体21设有朝顶盖40方向的开口,开口边缘与顶盖40紧密连接,前围板100上的开孔用于供线束的穿设,以实现底盘线束和驾驶室内控制器101的线束间的对插,而第一架本体21围绕开孔设置,并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能够保证线束经由前围接线盒200后实现对接,并使前围接线盒200内的第一隔音棉32和第二隔音棉42起到吸音隔音作用,而避免噪音从开孔传入驾驶室。
第一架本体21朝向顶盖40的开口设置,方便顶盖40压接于开口边缘,并与第一架本体21共同围合开孔,有利于增强前围接线盒200和前围板100间的气密性,进一步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架本体21面向前围板100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边211,第一连接边211和前围板10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22,第一连接边211可连接于第一架本体21的边沿,或者,由第一架本体21的边沿朝外翻折延伸形成,也可直接覆盖第一架本体21面向前围板100的表面,其中,第一连接边211面向前围板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垫22,能够保证第一架本体21与前围板100之间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增强前围接线盒200和前围板100间的气密性。此外,第一密封垫22隔音性能优异,还能充分保证隔声性能。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底座30包括第一座本体31,第一座本体31与第一架本体21固定连接,第一隔音棉32设于第一座本体31的内壁面,其中,第一隔音棉32的形状完全契合第一座本体31的内壁面,有利于紧密贴合,保证底座30的吸音降噪能力。第一座本体31与第一架本体21可通过插接、栓接等连接方式相互固定,以使第一座本体31和前围板100之间形成供线束容置的腔室。
具体地,第一座本体31的外表面设有朝向第一架本体21延伸的插接件,第一架本体21设有与所述插接件相配合的插接座,通过插接件与插接座的连接配合,有利于第一座本体31快速与第一架本体21对接,并与第一架本体21牢固连接。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座本体31的外表面设有朝向第一架本体21延伸的扣件,第一架本体21设有凸部,凸部内设有与所述扣件相配合的扣孔。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底座30还包括第一压合段311,第一压合段311沿第一座本体31面向顶盖40的边沿设置,支架20还包括第二压合段212,第二压合段212设于开口边缘,顶盖40包括盖本体41和第三压合段411,第三压合段411沿盖本体41面向第一座本体31的边沿设置,且覆盖第一压合段311和第二压合段212,可以理解的,第一座本体31和第一架本体21连接后,第一压合段311和第二压合段212对接,且连接处平滑过渡,将盖本体41移动并分别连接第一座本体31和第一架本体21,此时第三压合段411分别与第一压合段311和第二压合段212重叠并压合设置,如此可以增强前围接线盒200整体的密封性、同时保证前围接线盒200的外表面的线条流畅性,提高整体的美观性。
为了增强前围接线盒200与前围板100间的气密性,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盖本体41面向前围板100的边沿设有第二连接边412,第二连接边412和前围板10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垫43,其中,第二连接边412可连接于盖本体41的边沿,或者,由盖本体41的边沿朝外翻折延伸形成,也可直接覆盖盖本体41面向前围板100的表面,此时,第二密封垫43通过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第二连接边412,如此能够保证盖本体41与前围板100之间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增强前围接线盒200和前围板100间的气密性。此外,第二密封垫43可预先装配至盖本体41,如此能够减少现场装配步骤,加快装配效率。且第二密封垫43隔音性能优异,还能充分保证隔声性能。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边412的端部设有搭边413,搭边413与第二连接边412端部折弯连接,并朝第一架本体21方向延伸,搭边413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架本体21的第一连接孔414,可以理解的,盖本体41通过第三压合段411与第一压合段311和第二压合段212分别压接时,第二连接边412与第一架本体21的第一连接边211对接,由于搭边413与第二连接边412端部折弯连接,且朝向第一架本体21延伸,即搭边413与第二连接边412错位设置,使搭边413可搭接与第一连接边211背离前围板100的一侧,而搭边413设有第一连接孔414,此时第一连接孔414可贯穿第一连接边211、设于第一连接边211的第一密封垫22及前围板100,通过例如螺栓的紧固件依次贯穿并锁附,使得前围接线盒200装配至前围板100,如此设置,能够使顶盖40、底座30、支架20及前围板100相对固定成一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可靠。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边41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415,多个第二连接孔415沿第二连接边412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且用于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415可贯穿设于第二连接边412的第二密封垫43及前围板100,通过例如螺栓的紧固件依次贯穿并锁附,使得顶盖40装配至前围板100,如此可以与第一连接孔414内的紧固件相配合,即,于顶盖40上设置多个连接点与前围板100连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顶盖40的装配稳定性和装配牢固性。
由于前围板100设有开孔供线束的穿设,且开孔边沿设有用于连接驾驶室内控制器101的构件,而当顶盖40罩设于前围板100时,该构件会影响顶盖40的装配,因而在一实施例中,盖本体41内设有避让槽416,第二隔音棉42设有对应避让槽416的避让通孔421,即针对该构件的具体位置,盖本体41相应部位朝远离前围板100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相应的避让槽416,此时设于盖本体41内的第二隔音棉42对应避让槽416设置有避让通孔421,以便该构件的穿设,且方便顶盖40的装配。
参照图2至3,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0还包括第二架本体23,第二架本体23与第一架本体21相连,底座30还包括第二座本体33,第二座本体33与第一座本体31相连接,且与第二架本体23固定连接,并形成过线孔50,如此能够方便线束的穿设和规整布设。
第二架本体23设于第一架本体21远离顶盖40的一侧,且与第一架本体21上下设置,其中,第二架本体23和第一架本体21可为一体结构,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粘接、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第二座本体33设于第一座本体31面向第二架本体23的表面,如此可以与第二架本体23对接并相互固定,进而形成供线束穿设的过线孔50,以及提高底座30与支架20的连接强度,还可以通过第一座本体31隐藏第二座本体33和第二架本体23,其中,第二座本体33和第一座本体31可为一体结构,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粘接、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然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座本体33可连接于第一座本体31远离顶盖40的端部,且呈上下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架本体23与前围板100间隔设置,如此可以避免第二架本体23与前围板100相抵接,而传导噪音至驾驶室内部的情况发生,有利于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而第二架本体23的中部还设有槽部,能够有效减轻支架20总重量,节省原材料,该中部指除开第二架本体23与第二座本体33和第二架本体23的连接处的其他部位,也指不影响第二架本体23与第二座本体33和第二架本体23的连接的其他部位。同理,第二座本体33中部可设有多个槽部,以减轻底座30重量。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座本体33和第二架本体23之间设有过线架24,过线架24设有第一孔部511,第二座本体33设有第二孔部512,当过线架24和第二座本体33相连接时,第一孔部511和第二孔部512相互靠近,并形成过线孔50;其中,第一孔部511可设置多个,且孔径大小不一,且间隔设置,此时第二孔部512与第一孔部511对应设置,各尺寸的线束互不干扰,且规整布设。过线架24与第二座本体33可以但不限于采用插接件进行对插固定。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过线架24还设有第三孔部513,第二架本体23设有第四孔部514,当过线架24和第二架本体23相连接时,第三孔部513和第四孔部514相互靠近,并形成过线孔50;其中,第三孔部513可设置多个,且孔径大小不一,且间隔设置,此时第四孔部514与第三孔部513对应设置,各尺寸的线束互不干扰,且规整布设。过线架24与第二架本体23可以但不限于采用插接件进行对插固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过线孔50设置有多个,前围接线盒200还包括过线孔橡胶塞5252,过线孔橡胶塞5252设于线束和过线孔50之间;过线孔橡胶塞5252材质隔音性能优异,其中过线孔橡胶塞5252设有供线束穿设的穿线孔,其孔径不一,满足不同直径线束过孔需求,且密封紧密,进而充分保证前围接线盒200的气密性和隔声性能。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前围接线盒200还包括封堵件53,封堵件53用于封堵过线孔50,封堵件53可设置多个,且尺寸大小不一,可对不使用的过线孔50或者穿线孔进行封堵,保证良好的密封性和隔音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前围板100和前围接线盒200,该前围接线盒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如图4至5所示,顶盖40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支架20与前围板100固定连接,如此可以对前围板100上的开孔覆盖,实现底盘线束和驾驶室内控制器101的线束间的对插,同时保证前围接线盒200和前围板100间的气密性和隔音性,降低驾驶室内部风噪。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前围接线盒,应用于汽车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接线盒包括:
支架,固定于所述前围板;
底座,内设有第一隔音棉,且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且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过线孔;以及
顶盖,内设有第二隔音棉,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方,并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紧密连接,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架本体,所述第一架本体围绕所述前围板上的开孔设置,并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架本体设有朝所述顶盖方向的开口,所述开口边缘与所述顶盖紧密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本体面向所述前围板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和所述前围板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座本体,所述第一座本体与所述第一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棉设于所述第一座本体的内壁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一压合段,所述第一压合段沿所述第一座本体面向所述顶盖的边沿设置,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压合段,所述第二压合段设于所述开口边缘,所述顶盖包括盖本体和第三压合段,所述第三压合段沿所述盖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座本体的边沿设置,且覆盖所述第一压合段和所述第二压合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面向所述前围板的边沿设有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和所述前围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边的端部设有搭边,所述搭边与所述第二连接边端部折弯连接,并朝所述第一架本体方向延伸,所述搭边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架本体的第一连接孔;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沿所述第二连接边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且用于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内设有避让槽,所述第二隔音棉设有对应所述避让槽的避让通孔。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架本体,所述第二架本体与所述第一架本体相连,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座本体,所述第二座本体与所述第一座本体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架本体固定连接,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本体与所述前围板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本体和所述第二架本体之间设有过线架,所述过线架设有第一孔部,所述第二座本体设有第二孔部,当所述过线架和所述第二座本体相连接时,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相互靠近,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和/或,所述过线架还设有第三孔部,所述第二架本体设有第四孔部,当所述过线架和所述第二架本体相连接时,所述第三孔部和所述第四孔部相互靠近,并形成所述过线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设置有多个,所述前围接线盒还包括过线孔橡胶塞,所述过线孔橡胶塞设于所述线束和所述过线孔之间;
和/或,所述前围接线盒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过线孔。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板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接线盒,其中,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
CN202222950156.9U 2022-11-02 2022-11-02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Active CN218558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0156.9U CN218558774U (zh) 2022-11-02 2022-11-02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0156.9U CN218558774U (zh) 2022-11-02 2022-11-02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8774U true CN218558774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2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0156.9U Active CN218558774U (zh) 2022-11-02 2022-11-02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8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62415B2 (en) Waterproof box for a wiring harness connector
US4883309A (en) Front structure for modular vehicle body
JP2006282119A (ja) 車両のルーフサイド部取付構造
CN218558774U (zh)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WO2024017043A1 (zh) 一种前围总成
CN217598686U (zh) 一种车身结构
CN203888725U (zh) 前围侧装饰件的安装构造
CN214153905U (zh) 线束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0364078U (zh) 一种轻量化的降噪汽车前壁板
CN214823653U (zh)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JP4113677B2 (ja) ドア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CN217022675U (zh) 侧围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64372U (zh) 行李箱缓冲块布置结构、缓冲块支撑结构及汽车行李箱
CN112339869B (zh) 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6331854U (zh) 一种房车车身接缝防水密封结构
CN213892133U (zh) 顶盖外板总成和车辆
CN218287891U (zh) 一种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9115593U (zh) 货箱外侧板组件、货箱总成及车辆
CN218287623U (zh) 一种商用车用内饰侧墙板结构
AU2015101030A4 (en) Utility vehicle tub canopy attachment assembly
CN219883803U (zh) 一种易装配高密封降噪优的车身线束护套
CN217259883U (zh) 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
CN218929366U (zh) 行李箱饰板总成以及车辆
JPS6234805Y2 (zh)
CN114291007B (zh)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7

Address after: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