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91007B -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91007B
CN114291007B CN202210140829.6A CN202210140829A CN114291007B CN 114291007 B CN114291007 B CN 114291007B CN 202210140829 A CN202210140829 A CN 202210140829A CN 114291007 B CN114291007 B CN 114291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guard plate
along
sub
interior tri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08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91007A (zh
Inventor
王思敏
蔡立阳
石宝艳
单鹏飞
张晓晶
牛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408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91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91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91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91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91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上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中,驾驶室内护板结构至少包括顶护板、两个侧护板、后护板、两个第一连接护板以及第二连接护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护板和第二连接护板,使得间隙面差对应形成于各护板所在平面上,便于对间隙面差进行控制,提高间隙面差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在对应的各板之间形成对应的连接槽进行卡接,且又由于是在各护板所在平面附近进行装配,便于装配过程的进行,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内饰护板覆盖在驾驶室的白车身上,其间隙面差的控制水平会影响驾驶室的美观性。相关技术中,为实现对内饰护板间隙面差的控制,通常会将其结构设计的较为复杂,进而导致装配难度大,装配效率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以在满足对内饰护板间隙面差控制的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包括:
顶护板;
两个侧护板,相对间隔设于所述顶护板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后护板,设于所述顶护板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后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槽,两个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一一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槽;
两个第一连接护板,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护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连接护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连接且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连接护板;所述顶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均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槽,两个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一一对应限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槽;以及
第二连接护板,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槽,所述顶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卡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槽,两个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一一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槽;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互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侧护板分别与所述后护板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
所述第二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分别与所述顶护板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翻边抵接的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伸出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上设有开口,所述伸出部被构造为能够穿过所述开口并搭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上,以使所述第二翻边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出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搭接的搭接边以及与所述搭接边连接的导向边;
其中,所述导向边具有与所述搭接边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且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安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翻边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连接槽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槽面对所述第一表面的板体为第一板体;
所述第一表面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以与所述伸出部形成对所述第一板体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借助于胶层粘结于所述第二翻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三翻边;
所述第三翻边配合于所述第三连接槽内,以将所述顶护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槽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三翻边的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部,以使所述第三翻边能够与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抵接并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护板还包括衔接于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和所述第三连接槽之间的第一过渡板;
所述第一过渡板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所述顶护板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四翻边;
所述第四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槽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面对所述第四翻边的表面为第三表面;
所述第三表面上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部,以使所述第四翻边能够与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抵接并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护板还包括衔接于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边沿和相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槽之间的第二过渡板;
所述第二过渡板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借助于压接结构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借助于插接结构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每一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两个侧装饰板;
两个侧装饰板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间隙,以对应遮蔽所述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包括上述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驾驶室。
上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中,驾驶室内护板结构至少包括顶护板、两个侧护板、后护板、两个第一连接护板以及第二连接护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护板和第二连接护板,使得间隙面差对应形成于各护板所在平面上,便于对间隙面差进行控制,提高间隙面差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在对应的各板之间形成对应的连接槽进行卡接,且又由于是在各护板所在平面附近进行装配,便于装配过程的进行,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驾驶室内护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视角下顶护板和支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向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和图5中C-C向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第一连接护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第一连接护板、顶护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D-D向和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视角下第二连接护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图9的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图9的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连接护板与第二连接护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另一个视角下第二连接护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顶护板100、第二连接槽110、开口111、第一板体112、第三翻边120;
侧护板200、第一翻边210;
后护板300、第一连接槽310;
第一连接护板400、第一子连接护板410、第二翻边411、第一表面4111、凸起4112、第二子连接护板420、第四翻边421;
第二连接护板500、第三连接槽510、第二表面511、第一凸出部512、第四连接槽520、第三表面521、第二凸出部522、第一过渡板530、第二过渡板540;
支架600、安装部610、伸出部620、搭接边621、导向边622、第一端6221、第二端6222;
侧装饰板700;
白车身10;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专业名词,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但除非特别说明,这些专业名词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专业名词与另一个专业名词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为不同的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说明之前,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一些技术术语进行简单解释说明。
白车身(Body in White),是指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焊接总成,并包括前翼板、车门、发动机罩、行李箱盖,但不包括附件及装饰件的未涂漆的车身。涂装后的白车身加上内外饰(包括仪表板、座椅、风挡玻璃、地毯、内饰护板等)和电子电器系统(音响、线束、开关等),再加上底盘系统(包括制动、悬架系统等),再加上动力总成系统(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就组成了整车。
正如背景技术所言,内饰护板覆盖在驾驶室的白车身上,其间隙面差的控制水平会影响驾驶室的美观性。一些相关技术中的内饰护板结构,缺乏对内饰护板间隙面差的控制,导致对内饰护板之间间隙和面差不均匀,品质感低。为了实现对内饰护板间隙面差的控制,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通常会将其结构设计的较为复杂,进而导致装配难度大,装配效率低。
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以驾驶室为例,其内饰护板结构通常会包括上护板、下护板、左护板、右护板和后护板,间隙面差产生于内饰护板结构所形成的L型的拐角处。也就是说,间隙面差是由不同平面的结构所构成,且又由于白车身或内饰护板存在制造偏差,进而对于此种间隙面差的控制需要设计复杂的配合结构进行控制。采用了设计复杂的配合结构后,在安装时难以满足快速装配的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申请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通过改变间隙面差的形成位置以及设置便于进行装配的安装结构,以在满足对内饰护板结构的间隙面差控制的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驾驶室内护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例如图3中示意出白车身10相对于后护板300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包括顶护板100、两个侧护板200、后护板300、两个第一连接护板400以及第二连接护板500。其中,两个侧护板200相对间隔设于顶护板10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后护板300设于顶护板1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后护板30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边沿设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连接槽310,两个侧护板2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一一对应卡接于两个第一连接槽310。每一第一连接护板40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子连接护板410,以及与第一子连接护板410连接且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二子连接护板420。结合参照后续示意出的图5,顶护板10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边沿均设有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二连接槽110,两个第一子连接护板410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一一对应限位于两个第二连接槽110。结合参照后续示意出的图10,第二连接护板500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边沿设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三连接槽510,顶护板1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卡接于第三连接槽510,第二连接护板500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后护板300连接。结合参照后续示意出的图14,第二连接护板50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边沿设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四连接槽520,两个第二子连接护板42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一一对应卡接于两个第四连接槽52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两两互相垂直。
由于设置了第一连接护板400和第二连接护板500,第一连接护板400包括第一子连接护板410和第二子连接护板420,使得间隙面差形成于顶护板100与第一子连接护板410之间、顶护板1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之间、侧护板200与第二子连接护板420之间。如此,使得间隙面差对应形成于各护板所在平面上,便于对间隙面差进行控制,提高间隙面差的均匀性。由于将内饰护板结构中的各护板分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示意出的各部分,可以防止由于大面积与大面积板材之间配合时产生的应力无法释放而产生翘曲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美观性。同时,通过在对应的各板之间形成对应的连接槽进行卡接,且又由于是在各护板所在平面附近进行装配,便于装配过程的进行,提高了装配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并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侧护板2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210。第一翻边210配合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槽310内,以将两个侧护板200分别与后护板300固定。以图3为例,示意出第一翻边210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情形。当然,还可以设置其他形式的翻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如此,通过第一翻边210与第一连接槽310的配合方式起到限位作用,使得侧护板200与后护板300之间具有一个相对位置关系,控制了两者之间的间隙。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视角下顶护板100和支架60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B-B向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和图5中C-C向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600与第一连接护板40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600与第一连接护板400、顶护板10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请参照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子连接护板410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411。第二翻边411配合于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槽110内,以将两个第一子连接护板410分别与顶护板100固定。以图5为例,示意出第二翻边411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情形。当然,还可以设置其他形式的翻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如此,通过第二翻边411与第二连接槽110的配合方式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一子连接护板410与顶护板100之间具有一个相对位置关系,控制了两者之间的间隙。
由于顶护板100以及第一子连接护板410具有自重,为使得第二翻边411与第二连接槽110之间的配合更为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和图8,并结合图4至图6,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支架600,支架600具有至少部分与第二翻边411抵接的安装部610以及与安装部610连接的伸出部620。其中,第二连接槽110的槽壁上设有开口111,伸出部620被构造为能够穿过开口111并搭接于第二连接槽110的槽壁上,以使第二翻边411抵接于第二连接槽110的槽壁。如此,由于设置了支架600,使得第一子连接护板410与顶护板10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且可以提高装配效率。同时,由于支架600搭接在第二连接槽110的槽壁上,可以增大容差量,能有效抵消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6至图8,伸出部620具有能够与第二连接槽110的槽壁搭接的搭接边621以及与搭接边621连接的导向边622。导向边622具有与搭接边621连接的第一端6221和与第一端622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6222。第一端6221和第二端6222在第三方向z上具有高度差,且第一端6221较第二端6222更靠近安装部610。如此,利用导向边622,可以进一步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导向边622可以设置为直线型、曲线型或者其他利于安装的形状,以图6为例,示意出导向边622为直线型结构的情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可以实现导向即可。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支架600安装于第二翻边411处的可靠性,安装部610借助于胶层粘结于第二翻边411。
请继续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翻边411在沿第三方向z上面对第二连接槽110的表面为第一表面4111,第二连接槽110面对第一表面4111的板体为第一板体112。第一表面4111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4112,以与伸出部620形成对第一板体112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如此,可以保证顶护板100和第一子连接护板410之间形成紧密的咬合关系,能有效控制二者的间隙面差。
图9示出了图1中D-D向和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9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视角下第二连接护板500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护板1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设有第三翻边120。第三翻边120配合于第三连接槽510内,以将顶护板1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固定。如此,通过第三翻边120与第三连接槽510的配合方式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顶护板1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之间具有一个相对位置关系,控制了两者之间的间隙。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便于装配,如图11所示,第三连接槽510在沿第二方向y上面对第三翻边120的表面为第二表面511,第二表面511上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部512,以使第三翻边120能够与多个第一凸出部512抵接并限位。而未设置有第一凸出部512的区域,与第三翻边120之间没有接触,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容差以及得到可靠的限位关系。
请继续参照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护板500还包括衔接于其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边沿和第三连接槽510之间的第一过渡板530。第一过渡板530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顶护板100弯曲。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过渡板530,可保证第二连接护板500上的第三连接槽510与白车身10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避免产生干涉,且便于装配。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图9的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图9的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护板500与后护板300之间采用可拆卸固定方式连接。以图12为例,并结合参考图9,图12示意出第二连接护板500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后护板300借助于压接结构配合的情形,可以采用卡扣或螺钉进行压接,也可以为其他压接结构形式。以图13为例,并结合参考图9,图13示意出第二连接护板500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后护板300借助于插接结构配合的情形,该插接结构可以采用翻边插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插接结构形式。采用翻边插接的结构形式时,可以使得对应的翻边具有便于进行插接的插接长度。如此,只要可以实现第二连接护板500与后护板300之间的稳定连接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连接护板42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另一个视角下第二连接护板500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请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子连接护板42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设有第四翻边421。第四翻边421配合于相对应的第四连接槽520内,以将两个第二子连接护板420分别与第二连接护板500固定。如此,通过第四翻边421与第四连接槽520的配合方式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二子连接护板42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之间具有一个相对位置关系,控制了两者之间的间隙。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便于装配,如图15所示,第四连接槽520在沿第二方向y上面对第四翻边421的表面为第三表面521。第三表面521上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部522,以使第四翻边421能够与多个第二凸出部522抵接并限位。而未设置有第二凸出部522的区域,与第四翻边421之间没有接触,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容差以及得到可靠的限位关系。
请继续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护板500还包括衔接于其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边沿和相对应的第四连接槽520之间的第二过渡板540。第二过渡板540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第二子连接护板420弯曲。如此,通过设置第二过渡板540,可保证第二连接护板500上的第四连接槽520与白车身10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避免产生干涉,且便于装配。
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侧护板200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边沿一一对应两个第二子连接护板420,每一侧护板200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边沿与对应的第二子连接护板420之间形成有间隙。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两个侧装饰板700,两个侧装饰板70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间隙,以对应遮蔽间隙。如此,可以隐藏一条可视缝隙,可不控制侧护板200与第二子连接护板420的间隙面差,降低控制难度。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以及图1至图14,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的装配流程进行相关说明。
首先,可以将后护板3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进行装配。根据白车身10的装配条件,可以采用如图12中示意出的固定点压接式进行配合,或者采用如图13所示的翻边插接式进行配合。
其次,在后护板300的对应两侧上装配两个侧护板200。通过第一翻边210和第一连接槽310的配合方式起到限位作用,保证二者的间隙在合理的设计范围内。如图3所示,后护板300的第一连接槽310与白车身10、侧护板200的第一翻边210与白车身10在插入的方向上均留有距离,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导致装配时产品局部有干涉,产品装配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在插入方向上存在充足的搭接量,可增大容差量,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导致出现间隙大、露豁口和毛边的问题。
再次,将顶护板100装配于第二连接护板500上。顶护板100的第三翻边120仅与第二连接护板500的第三连接槽510内的第一凸出部512存在接触,如此,在保证间隙面差控制效果的同时,降低装配难度,增大容错量,保证装配质量。同时,由于在第二连接护板500上设置有第一过渡板530,可以保证第二连接护板500上的第三连接槽510与白车身10留有足够的距离。第二连接护板500上的第三连接槽510与白车身10、顶护板100的第三翻边12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的第三连接槽510在插入方向上留有间隙,可增大容差量,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装配时局部产生干涉,产品装配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顶护板100的第三翻边12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的第三连接槽510在插入方向上存在充足的搭接量,可增大容差量,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导致产品出现间隙大、露豁口和毛边的问题。
随后,在第二连接护板500和顶护板100上装配两个第一连接护板400。第一连接护板4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之间的配合可参考前述顶护板100与第二连接护板500的配合过程,在此不再赘述。第一连接护板400上的支架600从顶护板100上的第二连接槽110上的开口111穿过,再向后推动第一连接护板400,使得支架600搭接在顶护板100的第二连接槽110上,形成限位结构,从而控制两者的间隙面差。由于第一连接护板400上的支架600与顶护板100上的第二连接槽110上的开口111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留有间隙,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导致装配时局部产生干涉而使装配困难。第一连接护板400上的支架600与顶护板100上的第二连接槽110之间有充足的搭接量,可以增大容差量,可有效防止因白车身10或内饰护板结构的制造偏差,导致限位结构失效、间隙面差大的问题。支架600上的导向边622可以可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第一连接护板400的第二翻边411上设置的凸起4112与支架600配合使用,可以保证顶护板100和第一连接护板400之间形成紧密的咬合关系,能有效控制二者的间隙面差。
最后,将两个侧装饰板700装配在侧护板200与第二子连接护板420形成的间隙处,可以隐藏该间隙,可不控制侧护板200与第二子连接护板420的间隙面差,降低控制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装配流程中,也可以先将顶护板100装配于第二连接护板500,再将后护板300装配于第二连接护板500。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装配步骤,只要便于安装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例如,该驾驶室可以应用于商用车等车型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驾驶室。相对应地,汽车可以为商用车等车型,例如货车、牵引车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内饰护板结构的各间隙面差的均匀性,在结构设计中预留合理的容差量,能避免因制造偏差带来的难于装配的问题,便于装配以及提高装配效率,保证了装配质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护板;
两个侧护板,相对间隔设于所述顶护板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后护板,设于所述顶护板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后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槽,每一所述侧护板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侧护板分别与所述后护板固定;
两个第一连接护板,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护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连接护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连接且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连接护板;所述顶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均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槽,每一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第一子连接护板分别与所述顶护板固定;以及
第二连接护板,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槽,所述顶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配合于所述第三连接槽内,以将所述顶护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边沿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槽,每一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有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配合于相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槽内,以将两个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互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翻边抵接的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伸出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上设有开口,所述伸出部被构造为能够穿过所述开口并搭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上,以使所述第二翻边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搭接的搭接边以及与所述搭接边连接的导向边;
其中,所述导向边具有与所述搭接边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且所述第一端较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连接槽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槽面对所述第一表面的板体为第一板体;
所述第一表面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以与所述伸出部形成对所述第一板体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借助于胶层粘结于所述第二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槽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三翻边的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部,以使所述第三翻边能够与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抵接并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还包括衔接于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和所述第三连接槽之间的第一过渡板;
所述第一过渡板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所述顶护板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槽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面对所述第四翻边的表面为第三表面;
所述第三表面上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部,以使所述第四翻边能够与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抵接并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还包括衔接于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边沿和相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槽之间的第二过渡板;
所述第二过渡板的横截面的轮廓呈弧状且朝向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借助于压接结构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护板借助于插接结构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每一所述侧护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边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连接护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还包括两个侧装饰板;
两个侧装饰板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间隙,以对应遮蔽所述间隙。
13.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
14.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驾驶室。
CN202210140829.6A 2022-02-16 2022-02-16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Active CN114291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0829.6A CN114291007B (zh) 2022-02-16 2022-02-16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0829.6A CN114291007B (zh) 2022-02-16 2022-02-16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91007A CN114291007A (zh) 2022-04-08
CN114291007B true CN114291007B (zh) 2023-07-14

Family

ID=80977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0829.6A Active CN114291007B (zh) 2022-02-16 2022-02-16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9100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53750A1 (de) * 2009-11-18 2011-05-19 Man Nutzfahrzeuge Ag Fahrerhaus eines Nutzfahrzeugs mit Mittendachmodul
DE102013012645A1 (de) * 2013-07-30 2014-03-27 Daimler Ag Verkleid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Innenraum eines Kraftwagens
CN203543839U (zh) * 2013-10-11 2014-04-16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压条封头
WO2018158714A1 (zh) * 2017-03-01 2018-09-07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汽车后部定窗与装饰面板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337804U (zh) * 2019-06-25 2020-04-17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内饰板结构及车辆
CN213007956U (zh) * 2020-09-22 2021-04-2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上护板总成和车辆
CN113978385A (zh) * 2021-11-23 2022-01-28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天窗装饰罩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53750A1 (de) * 2009-11-18 2011-05-19 Man Nutzfahrzeuge Ag Fahrerhaus eines Nutzfahrzeugs mit Mittendachmodul
DE102013012645A1 (de) * 2013-07-30 2014-03-27 Daimler Ag Verkleid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Innenraum eines Kraftwagens
CN203543839U (zh) * 2013-10-11 2014-04-16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压条封头
WO2018158714A1 (zh) * 2017-03-01 2018-09-07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汽车后部定窗与装饰面板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337804U (zh) * 2019-06-25 2020-04-17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内饰板结构及车辆
CN213007956U (zh) * 2020-09-22 2021-04-2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上护板总成和车辆
CN113978385A (zh) * 2021-11-23 2022-01-28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天窗装饰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91007A (zh)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64038A1 (en) Back door for vehicle
CA2612809C (en) Mounting system for ballistic panel
CN114291007B (zh) 驾驶室内饰护板结构、驾驶室以及汽车
JP3106287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用ワイヤーハーネス装置
CN113002465B (zh) 外装部件的连接构造
US10266127B2 (en) Retention features for vehicular gloveboxes
KR101980126B1 (ko) 조립성 개선형 차량용 멀티박스
KR101980125B1 (ko) 조립성 개선형 차량용 멀티박스
CN217672390U (zh)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639730U (zh) 一种饰板组件及汽车
CN211567843U (zh) 一种装饰板及车辆
CN220076098U (zh) 车门及车辆
CN220199420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8085387U (zh) 通风盖板及车辆
CN219524038U (zh) 前舱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884558U (zh) 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及车辆
CN218558774U (zh) 前围接线盒和汽车
CN218085025U (zh) 车辆及其后车门组件
JP2833008B2 (ja) カウルサイド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CN115071838B (zh) 一种汽车尾门及汽车
CN219769622U (zh) 车门结构以及车辆
CN211567842U (zh) 一种前风挡下装饰板
CN217496028U (zh) 装饰组件、车门和车辆
CN215097856U (zh) 多构件装配连接装置及车辆构件装配结构
CN221049628U (zh) 车辆装饰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