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0827U -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 Google Patents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0827U
CN213450827U CN202021855150.8U CN202021855150U CN213450827U CN 213450827 U CN213450827 U CN 213450827U CN 202021855150 U CN202021855150 U CN 202021855150U CN 213450827 U CN213450827 U CN 213450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main shaft
chamber
refrigerant pump
moto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551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钧
胡加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uhuite Pump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551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0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0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0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电机箱;贯穿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主轴向下延伸出电机箱并与齿轮泵头传动配合,主轴的顶端与电机箱的顶壁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配合,主轴与电机箱的底壁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配合,主轴的底端进一步延伸出齿轮泵头并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三轴承转动配合;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主轴的转子;固定在电机箱内周壁且与转子相配合的定子,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第三轴承形成对主轴的三点支撑,以使主轴的运行更加稳定,避免主轴转动的过程发生振动,造成对立式冷媒泵的损坏。

Description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媒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管系统多采用普通液泵对液态冷媒进行输送,当然甚至也有不使用液体泵而直接利用高低落差直接实现液态冷媒进行循环的。然而,不使用液泵,冷媒的流动效果不好,影响系统换热效率,使用普通的液泵,成本高,且普通液泵效率低,密封效果不佳。因此在制冷领域,出现了冷媒驱动装置,冷媒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对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加压。
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冷媒泵,立式冷媒泵在使用时呈竖直放置,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电机箱、贯穿电机箱的主轴且主轴向下延伸出电机箱并与齿轮泵头传动配合。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主轴带动齿轮泵头转动时,会发生主轴震动幅度过大,造成主轴运行不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所述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箱;
贯穿所述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所述主轴向下延伸出所述电机箱并与所述齿轮泵头传动配合,所述主轴的顶端与所述电机箱的顶壁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配合,所述主轴与所述电机箱的底壁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配合,所述主轴的底端进一步延伸出所述齿轮泵头并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第三轴承转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所述主轴的转子;
固定在电机箱内周壁且与所述转子相配合的定子。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电机箱的顶壁开设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为滑动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由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底侧伸入并与所述第一轴承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室的顶侧固定有压盖。
可选的,所述电机箱的底壁在所述主轴的外围设有朝向电机箱内部延伸的第一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的内部形成容纳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室。
可选的,所述第二轴承为滑动轴承,所述第二轴承朝向电机箱内部的端面为承载面,且该承载面比所述第一支撑套的顶面略高。
可选的,所述第二轴承朝向电机箱内部的端面比所述第一支撑套的端面高1~5mm。
可选的,所述主轴的外周带有与所述承载面相抵的轴环。
可选的,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轴的直径之比为1:1~2.5:1。
可选的,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轴的直径之比为1.5:1~2:1。
可选的,所述底座在朝向所述筒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室,所述安装室内固定有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二支撑套的内部形成容纳所述第三轴承的第三轴承室。
可选的,所述第三轴承沿轴向与所述第三轴承室的顶侧相抵,所述第三轴承室的底侧为开放结构,且在第三轴承室的内壁设有限制所述第三轴承脱出的限位卡环。
本申请的一种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第三轴承形成对主轴的三点支撑,以使主轴的运行更加稳定,避免主轴转动的过程发生振动,造成对立式冷媒泵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立式冷媒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立式冷媒泵;
10、壳体;11、腔体;12、筒体;13、顶盖;14、底座;141、安装室;142、支撑台;15、出液口;16、进液口;
20、驱动组件;21、电机箱;211、顶壁;212、底壁;213、侧壁;214、第一轴孔;215、第二轴孔;22、主轴;221、轴环;23、转子;24、定子;25、压盖;251、第一螺钉;26、第一支撑套;
30、齿轮泵头;31、固定套;32、齿轮副;33、端盖;331、延伸部;332、第三轴孔;333、第二螺钉;
40、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43、第一轴承室;44、第三轴承室;
50、接线盒;51、接线端子;
60、第二支撑套;61、限位卡环;62、密封件;6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13、筒体12和底座14,底座14开设有与壳体10内部连通的进液口16,顶盖13开设有与壳体10内部连通的出液口15;壳体10内安装有齿轮泵头30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30运行的驱动组件20,驱动组件20包括:
固定于壳体10内的电机箱21;
贯穿电机箱21且立置的主轴22,主轴22向下延伸出电机箱21并与齿轮泵头30传动配合,主轴22的顶端与电机箱21的顶壁211之间通过第一轴承40转动配合,主轴22与电机箱21的底壁212之间通过第二轴承41转动配合,主轴22的底端进一步延伸出齿轮泵头30并与底座14之间通过第三轴承42转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21内且固定于主轴22的转子23;
固定在电机箱21内周壁且与转子23相配合的定子24。
第一轴承40以及第三轴承42对主轴22的两端进行支撑固定,沿主轴22的轴向,第二轴承41位于第一轴承40与第三轴承42之间,并对主轴22的中部(中间或靠近中间)位置进行支撑。第一轴承40、第二轴承41以及第三轴承42形成对主轴22的三点支撑,以使主轴22的运行更加稳定,避免主轴22转动的过程发生振动,造成对立式冷媒泵100的损坏。
电机箱21包括顶壁211、底壁212,以及设置在顶壁211与底壁212两者之间且沿周向延伸的侧壁213,顶壁211与侧壁213沿主轴22的轴向相对布置。顶壁211与顶盖13之间具有与出液口15相连通的一腔体11,顶壁211开设有用于将腔体11以及电机箱21内部相连通的连通孔(图未视)。筒体12具有一竖直设置的轴向,且筒体12的轴向与主轴22的轴向大致重合设置。
齿轮泵头30包括端盖33、固定套31以及齿轮副32,固定套31位于端盖33与底壁212之间,底壁212、端盖33以及固定套31三者合围形成齿轮箱,齿轮副32位于齿轮箱内,主轴22伸入齿轮箱内并与齿轮副32联动。
端盖33上开设有泵入口,泵入口的一端与进液口16相连通,另一端与齿轮箱内相连通;底壁212开设有泵出口,泵出口的一端与电机箱21内相连通,另一端与齿轮箱内相连通。
主轴22旋转时,主轴22带动齿轮副32进行旋转,从而将冷媒从泵入口引入到齿轮箱内,然后从泵出口引出,并进入到电机箱21内,最后由电机箱21进入到腔体11内,并从出液口15排出,从而完成泵的一个增压过程。
其中,由于附图1中剖视角度的原因,泵入口以及泵出口并未显示在附图当中。
为了便于齿轮箱的装配,固定套31以及端盖33均通过定位销或螺钉直接或间接固定在电机箱21的底壁212上。主轴22与齿轮副32是通过键进行连接,以增加主轴22和齿轮副32之间连接的紧固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盖13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50,接线盒50内设置有与驱动组件20相连接的接线端子51。接线端子5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驱动组件20连接,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发电设备(图未视)连接,发电设备为发电机。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使立式冷媒泵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液口16与出液口15分别位于筒体12的轴向两侧。
第一轴承40的装配形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机箱21的顶壁211开设有第一轴承室43,第一轴承40为滑动轴承,主轴22的顶端由第一轴承室43的底侧伸入并与第一轴承40配合,第一轴承室43的顶侧固定有压盖25。
第一轴承室43的底部开设有供主轴22穿过的第一轴孔214。为了在顶壁211上加工第一轴承室43,并使第一轴承室43在轴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顶壁211的中部加厚设置,以满足第一轴承室43的轴向长度要求,同时还能降低顶壁211的重量。
为了便于将第一轴承40安装于第一轴承室43,第一轴承室43的顶侧为开放结构,第一轴承40由第一轴承室43的顶侧进入到第一轴承室43内,且第一轴承40与第一轴承室43的底侧相抵。
压盖25呈圆形,且压盖25能够遮盖第一轴承室43的顶侧,绕压盖25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螺钉251,各第一螺钉251依次穿过压盖25与顶壁211,以将压盖25固定在顶壁211。
第二轴承41的装配形式上,参考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电机箱21的底壁212在主轴22的外围设有朝向电机箱21内部延伸的第一支撑套26,第一支撑套26的内部形成容纳第二轴承41的第二轴承室。
第一支撑套26与电机箱21的底壁212围成第二轴承室,底壁212开设有供主轴22穿过的第二轴孔215,且第二轴孔215与第二轴承室相连通。第二轴承41安装在第二轴承室内时,第二轴承41的底侧与电机箱21的底壁212相抵。
第一支撑套26与底壁212之间呈一体或分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套26与底壁212之间呈一体设置,以降低第一支撑套26与底壁212之间的加工工艺,以及加强第一支撑套26与底壁2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轴承41为滑动轴承,第二轴承41朝向电机箱21内部的端面为承载面,且该承载面比第一支撑套26的顶面略高。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轴承41朝向电机箱21内部的端面比第一支撑套26的端面高1mm~5mm。
优选地,第二轴承41朝向电机箱21内部的端面比第一支撑套26的端面高1mm~4mm。
最优选的,第二轴承41朝向电机箱21内部的端面比第一支撑套26的端面高2mm~3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轴22的外周带有与承载面相抵的轴环221,轴环221与承载面的相配合,能够快速的定位主轴22在壳体10内的安装位置。同时,承载面还能够起到对主轴22的支撑。
轴环221与主轴22之间呈一体或分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环221与主轴22之间呈一体设置,以降低轴环221与主轴22之间的加工工艺,以及加强轴环221与主轴22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二轴承41的轴向长度的限定上,参考一实施例,第二轴承41的轴向长度与主轴22的直径之比为1:1~2.5:1。第二轴承41的轴向长度过短,会降低对主轴22支撑的效果;第二轴承41的轴向长度过长,会使第二轴承41占用较大的立式冷媒泵100内的空间。
优选地,第二轴承41的轴向长度与主轴22的直径之比为1.5:1~2:1。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座14在朝向筒体12的一侧设有安装室141,安装室141内固定有第二支撑套60,第二支撑套60的内部形成容纳第三轴承42的第三轴承室44。
第二支撑套60与端盖33之间通过连接部63进行连接,端盖33以及连接部63均开设有供主轴22穿过的第三轴孔332,且第三轴孔332与第三轴承室44相连通。
为了便于将第三轴承42安装在第三轴承室44内,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轴承42沿轴向与第三轴承室44的顶侧相抵,第一轴承室43的底侧为开放结构,第三轴承42能够通过第三轴承室44的底部进入第三轴承室44内。
主轴22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轴向跳动,可能会造成第三轴承42从第三轴承室44内脱离,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三轴承室44的内壁设有限制第三轴承42脱出的限位卡环61,第三轴承室44的内壁开设有限位卡槽,限位卡环61卡接在考卡槽内,且抵靠第三轴承42的底面。
为了便于将限位卡环61安装在限位卡槽内,参考一实施例中,限位卡环61具有避让口,以使限位卡环61大致呈C形,且限位卡环61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等)。限位卡环61初始状态(未受力的状态)的直径大于第三轴承室44的内径,限位卡环61进入到第三轴承室44内时,限位卡环61发生形变,直至限位卡环61运动至限位卡槽内时,限位卡环61复原,以使限位卡环61卡接在限位卡槽内。
底座14的顶面带有支撑台142,端盖33沿主轴22径向延伸以形成延伸部331,延伸部331固定在支撑台142上。支撑台142能够起到对电机箱21以及齿轮泵头30支撑的效果,以避免电机箱21以及齿轮泵头30的重量作用在壳体10上,从而能够避免壳体10会发生形变。
为了固定电机箱21以及齿轮泵头30在壳体10内的相对位置,参考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延伸部331与支撑台142之间通过第二螺钉333或焊接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1开设有过孔(图未标),支撑座上开设有与过孔相对的螺孔(图未标),第二螺钉333依次穿设过孔与螺孔,并与螺孔螺纹连接,以将端盖33固定在支撑座上。
为了避免冷媒进入到第三轴承室44内,参考一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套60位于安装室141内,且第二支撑套60的外周与安装室141的内壁相贴合,且第二支撑台142与安装室14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62。
第二支撑套60的周向或安装室141的内壁两者中,其中一者开设有凹槽,密封件62嵌装在凹槽内。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所述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箱;
贯穿所述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所述主轴向下延伸出所述电机箱并与所述齿轮泵头传动配合,所述主轴的顶端与所述电机箱的顶壁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配合,所述主轴与所述电机箱的底壁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配合,所述主轴的底端进一步延伸出所述齿轮泵头并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第三轴承转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所述主轴的转子;
固定在电机箱内周壁且与所述转子相配合的定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箱的顶壁开设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为滑动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由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底侧伸入并与所述第一轴承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室的顶侧固定有压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箱的底壁在所述主轴的外围设有朝向电机箱内部延伸的第一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的内部形成容纳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为滑动轴承,所述第二轴承朝向电机箱内部的端面为承载面,且该承载面比所述第一支撑套的顶面略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朝向电机箱内部的端面比所述第一支撑套的端面高1~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外周带有与所述承载面相抵的轴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轴的直径之比为1:1~2.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轴的直径之比为1.5:1~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朝向所述筒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室,所述安装室内固定有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二支撑套的内部形成容纳所述第三轴承的第三轴承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承沿轴向与所述第三轴承室的顶侧相抵,所述第三轴承室的底侧为开放结构,且在第三轴承室的内壁设有限制所述第三轴承脱出的限位卡环。
CN202021855150.8U 2020-08-31 2020-08-31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Active CN213450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5150.8U CN213450827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5150.8U CN213450827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0827U true CN213450827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31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55150.8U Active CN213450827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50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34827B1 (en) Pump employing a canned motor
US11725652B2 (en) Electric oil pump
CN214036091U (zh) 一种电子油泵
CN213450827U (zh) 三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CN211127434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直驱的潜油泵
CN210468954U (zh) 一种电动涡旋机械电机壳体组件
CN114790988A (zh) 一种电动机轴二端各传动一泵结构的屏蔽电泵
CN213419348U (zh) 两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RU2166132C2 (ru) Насосный агрегат
CN213331511U (zh)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CN213331512U (zh) 立式冷媒泵
CN208073663U (zh) 一种起动电机的安装定位结构
CN213450828U (zh) 便于安装的立式冷媒泵
CN213205962U (zh) 卧式冷媒泵
CN213175770U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系统
CN213331510U (zh) 带有增压效果的立式冷媒泵
CN220415794U (zh) 一种潜水及管道循环的管道泵
CN205681214U (zh) 齿轮泵用电机
CN215860804U (zh) 一种径向剖分式单级离心泵
CN218940794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10780300U (zh) 一种电机及油泵电机
CN212774760U (zh) 一种电机与泵本体的同轴组装结构
CN220492722U (zh) 一种外转子永磁直驱电机
CN217010516U (zh) 一种三足支撑式电机
CN220087039U (zh) 电机外壳及其应用的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Fuhuite Pump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