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31511U -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 Google Patents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31511U CN213331511U CN202021864670.5U CN202021864670U CN213331511U CN 213331511 U CN213331511 U CN 213331511U CN 202021864670 U CN202021864670 U CN 202021864670U CN 213331511 U CN213331511 U CN 2133315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box
- gear pump
- pump head
- wall
- end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齿轮泵头的电机箱,电机箱上开设有导流孔,在电机箱外周与壳体内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贯穿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主轴向下延伸出电机箱并与齿轮泵头传动配合;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主轴的转子;与电机箱内周壁一体结构且与转子相配合的定子;由进液口开始,依次经由齿轮泵头、电机箱内部、导流孔、过流间隙、直至出液口构成冷媒流道,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避免电机箱与壳体的内壁相接触,能够降低主轴转动过程中的产生的振动力传递至壳体,以降低立式冷媒泵产生振动,可以起到立式冷媒泵运行稳定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媒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管系统多采用普通液泵对液态冷媒进行输送,当然甚至也有不使用液体泵而直接利用高低落差直接实现液态冷媒进行循环的。然而,不使用液泵,冷媒的流动效果不好,影响系统换热效率,使用普通的液泵,成本高,且普通液泵效率低,密封效果不佳。因此在制冷领域,出现了冷媒驱动装置,冷媒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对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加压。
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冷媒泵,立式冷媒泵在使用时呈竖直放置,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电机箱、贯穿电机箱的主轴且主轴向下延伸出电机箱并与齿轮泵头传动配合。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驱动组件上的电机箱通过局部点焊或过赢配合与壳体连接,在主轴转动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造成立式冷媒泵的运行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所述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
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所述底座在朝向电机箱内部的一侧固定有端板,所述齿轮泵头固定在该端板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齿轮泵头的电机箱,所述电机箱的周壁上开设有导流孔,在电机箱外周与壳体内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
贯穿所述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所述主轴向下延伸出所述电机箱并与所述齿轮泵头传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所述主轴的转子;
与电机箱内周壁一体结构且与所述转子相配合的定子;
由所述进液口开始,依次经由所述齿轮泵头、所述电机箱内部、所述导流孔、所述过流间隙、直至所述出液口构成冷媒流道。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电机箱包括:
与所述齿轮泵头相固定的底壁;
处在底壁上方的顶壁;
拉紧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多根拉杆;
处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且沿周向延伸的侧壁,所述导流孔开设于所述侧壁。
可选的,所述导流孔为两组,其中一侧靠近所述顶壁,另一组靠近所述底壁,同组导流孔沿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齿轮泵头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入口,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齿轮泵头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出口。
可选的,所述过流间隙的最小径向尺寸不小于5mm。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面带有支撑台,所述端板固定在所述支撑台上。
可选的,所述端板的下方为由所述底座围成的进液腔,所述进液口开设于所述底座的侧壁并与所述进液腔连通。
可选的,所述支撑台与端板通过螺钉固定;
所述支撑台与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围设所述进液腔。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外周壁向上延伸高于所述支撑台,形成用于与所述筒体对焊的连接套。
可选的,所述连接套的顶沿不高于所述电机箱的底面。
本申请的一种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能够避免电机箱与壳体的内壁相接触,能够降低主轴转动过程中的产生的振动力传递至壳体,以降低立式冷媒泵产生振动,可以起到立式冷媒泵运行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立式冷媒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D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立式冷媒泵;
10、壳体;12、筒体;13、顶盖;14、底座;141、支撑台;142、进液腔;143、连接套;15、出液口;16、进液口;17、过流间隙;
20、驱动组件;21、电机箱;211、顶壁;212、底壁;213、侧壁;214、拉杆;215、导流孔;216、限位凸台;217、限位槽;22、主轴;23、转子;24、定子;
30、齿轮泵头;31、固定套;32、齿轮副;33、端盖;34、泵入口;35、泵出口;36、螺钉;37、密封件;
40、端板;
50、接线盒;51、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13、筒体12和底座14,底座14开设有与壳体10内部连通的进液口16,顶盖13开设有与壳体10内部连通的出液口15。
壳体10内安装有齿轮泵头30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30运行的驱动组件20,底座14在朝向电机箱21内部的一侧固定有端板40,齿轮泵头30固定在该端板40上,端板40能够承托电机箱21以及齿轮泵头30。
驱动组件20包括:
固定于齿轮泵头30的电机箱21,电机箱21的周壁上开设有导流孔215,在电机箱21外周与壳体10内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17;
贯穿电机箱21且立置的主轴22,主轴22向下延伸出电机箱21并与齿轮泵头30传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21内且固定于主轴22的转子23;
与电机箱21内周壁一体结构且与转子23相配合的定子24;
由进液口16开始,依次经由齿轮泵头30、电机箱21内部、导流孔215、过流间隙17、直至出液口15构成冷媒流道。
本申请能够避免电机箱21与壳体10的内壁相接触,能够降低主轴22转动过程中的产生的振动力传递至壳体10,以降低立式冷媒泵100产生振动,可以起到立式冷媒泵100运行稳定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盖13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50,接线盒50内设置有与驱动组件20相连接的接线端子51。接线端子5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驱动组件20连接,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发电设备(图未视)连接,发电设备为发电机。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使立式冷媒泵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液口16与出液口15分别位于筒体12的轴向两侧。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6所示,电机箱21包括底壁212、顶壁211、侧壁213以及多根拉杆214,底壁212与齿轮泵头30相固定,顶壁211处在底壁212上方,多根拉杆214拉紧在顶壁211和底壁212之间,侧壁213处在底壁212和顶壁211之间且沿周向延伸的侧壁213,其中导流孔215开设于侧壁213,拉杆214能够拉动顶壁211与底壁212分别与侧壁213一一抵靠,以快速的对电机箱21进行装配。
侧壁213呈筒状,且侧壁213的轴线与筒体12的轴线大致重合设置。顶壁211与底壁212分别设置于侧壁213的轴向两端。拉杆214绕侧壁213周向间隔设置,并位于侧壁213内或侧壁213外。
拉杆214的一端的侧壁213设置有外螺纹,另一端设置有端头。顶壁211与底壁212两者中,其中一者开设有通孔,另一者开设有螺纹孔,拉杆214带有外螺纹的一端穿过通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各拉杆214绕侧壁213的周向间隔均匀设置,且各拉杆214位于侧壁213内,定子24上开设有供拉杆214穿过的通孔。
为了使底壁212、顶壁211以及侧壁213三者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定,参考一实施例,如图2及图3所示,顶壁211与底壁212两者朝向侧壁213的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凸台216或限位槽217,侧壁213的内侧能够与对应的限位凸台216相贴合,侧壁213的外侧能够与对应的限位槽217的内侧相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211朝向侧壁213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台216,底壁212朝向侧壁213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17。
转子23与定子24能够影响冷媒的流动,为了使冷媒能够稳定的从电机箱21内进入到过流间隙17内,参考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导流孔215为两组,其中一侧靠近顶壁211,另一组靠近底壁212,同组导流孔215沿周向间隔分布,其中靠近底壁212的导流孔215与进液口16之间的通道避让转子23以及定子24。
进液口16与电机箱21的连通形式上,参考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端板40上开设有与齿轮泵头30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入口34,底壁212上开设有与齿轮泵头30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出口35。
齿轮泵头30的具体结构,参考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齿轮泵头30包括端盖33、固定套31以及齿轮副32,固定套31位于端盖33与底壁212之间,底壁212、端盖33以及固定套31三者合围形成齿轮箱,齿轮副32位于齿轮箱内,主轴22伸入齿轮箱内并与齿轮副32联动。
为了节省材料以及减少立式冷媒泵100的安装步骤,端板40与端盖33为一体设置,即端板40与端盖33为同一部件。
主轴22旋转时,主轴22带动齿轮副32进行旋转,从而将冷媒从泵入口34引入到齿轮箱内,然后从泵出口35引出进入到电机箱21内,最后冷媒由电机箱21上的导流孔215输送至出液口15,并从出液口15排出,从而完成泵的一个增压过程。
为了便于齿轮箱的装配,固定套31以及端盖33均通过定位销或螺钉36间接或直接固定在电机箱21的底壁212上。主轴22与齿轮副32是通过键进行连接,以增加主轴22和齿轮副32之间连接的紧固性。
另一实施例中,过流间隙17的最小径向尺寸不小于5mm。过流间隙17过小,可能会发生电机箱21在振动过程中撞击壳体10的内壁,造成壳体10形变。
同时,过流间隙17的最小径向尺寸过小,使冷媒局部增压,较大的压强会造成壳体10或电机箱21局部形变;过流间隙17的最小径向尺寸过大,会造成增大冷媒泵的尺寸。
优选地,过流间隙17的最小径向尺寸为5mm-10mm。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座14的顶面带有支撑台141,端板40固定在支撑台141上,支撑台141增大底座14的安装面,以使支撑台141能够稳定的承托端板40,同时还能够降低端板40安装于底座14上的安装难度。
端板40的下方为由底座14围成的进液腔142,进液口16开设于底座14的侧壁213并与进液腔142连通。进液腔142的顶侧呈开放设置,且端板40盖设在该进液腔142的顶侧。沿主轴22的轴向,进液腔142的横截面呈圆形,相应的端盖33呈圆形设置。
为了固定端板40与支撑台141两者的相对位置,参考一实施例,如图1及图4所示,支撑台141与端板40通过螺钉36固定,端板40开设有过孔,支撑台141上开设有与过孔相对的螺孔,螺钉36依次穿设过孔与螺孔,并与螺孔螺纹连接,以将端板40固定在支撑台141上。
支撑台141与端板40之间设置有密封件37,密封件37围设进液腔142,可以避免进液腔142内的冷媒由支撑台141与端板40的连接处直接进入到过流间隙17内,造成立式冷媒泵100对冷媒的增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支撑台141的顶面或端板40的底面两者中,其中一者开设有凹槽,密封件37嵌装在凹槽内。
为了方便筒体12与底座14两者的连接,如图1及图4所示,底座14的外周壁向上延伸高于支撑台141,形成用于与筒体12对焊的连接套143,连接套143的顶端与筒体12的底端相互贴合并焊接。
其中,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筒体12与底座14两者的连接难度,端板40的周向与连接套14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或者连接套143的高度高于端板40的高度,以使连接套143的顶端尽量避开端板40。
连接套143与筒体12相互焊接时,焊材可能飞溅到电机箱21,造成对电机箱21的破坏,参考一实施例,连接套143的顶沿不高于电机箱21的底面,可以尽量避免焊材飞溅到电机箱21,以起到保护电机箱21的作用。
优选地,沿主轴22的轴向,连接套143的顶沿与电机箱21的底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接的顶盖、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所述顶盖开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出液口;
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齿轮泵头以及驱动该齿轮泵头运行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朝向电机箱内部的一侧固定有端板,所述齿轮泵头固定在该端板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齿轮泵头的电机箱,所述电机箱的周壁上开设有导流孔,在电机箱外周与壳体内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
贯穿所述电机箱且立置的主轴,所述主轴向下延伸出所述电机箱并与所述齿轮泵头传动配合;
位于电机箱内且固定于所述主轴的转子;
与电机箱内周壁一体结构且与所述转子相配合的定子;
由所述进液口开始,依次经由所述齿轮泵头、所述电机箱内部、所述导流孔、所述过流间隙、直至所述出液口构成冷媒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箱包括:
与所述齿轮泵头相固定的底壁;
处在底壁上方的顶壁;
拉紧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多根拉杆;
处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且沿周向延伸的侧壁,所述导流孔开设于所述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为两组,其中一侧靠近所述顶壁,另一组靠近所述底壁,同组导流孔沿周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齿轮泵头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入口,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齿轮泵头的内部相连通的泵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间隙的最小径向尺寸不小于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带有支撑台,所述端板固定在所述支撑台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的下方为由所述底座围成的进液腔,所述进液口开设于所述底座的侧壁并与所述进液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与端板通过螺钉固定;
所述支撑台与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围设所述进液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外周壁向上延伸高于所述支撑台,形成用于与所述筒体对焊的连接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冷媒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的顶沿不高于所述电机箱的底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4670.5U CN213331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4670.5U CN213331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31511U true CN213331511U (zh) | 2021-06-01 |
Family
ID=76101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864670.5U Active CN213331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31511U (zh) |
-
2020
- 2020-08-31 CN CN202021864670.5U patent/CN2133315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634827B1 (en) | Pump employing a canned motor | |
EP3073119B1 (en) | Electrically driven pump | |
JP4687180B2 (ja) | モータジェネレータの冷却構造 | |
KR102476854B1 (ko) | 전동식 오일 펌프 | |
US20210095651A1 (en) | Electric oil pump | |
CN112421858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 |
CN111725939A (zh) | 一种冷却系统、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 |
CN213331511U (zh) | 便于组装的立式冷媒泵 | |
CN213661288U (zh) | 一种定子模块、电机和管道泵 | |
CN213331510U (zh) | 带有增压效果的立式冷媒泵 | |
CN113137376A (zh) | 一种大功率电子水泵 | |
KR100725949B1 (ko) | 수륙 양용 모터펌프 | |
CN214014011U (zh) | 具有冷却循环功能的电机、泵组件、用于电机的壳体组件 | |
CN212318309U (zh) | 一种泵机组 | |
CN213419348U (zh) | 两点支撑的立式冷媒泵 | |
CN213331512U (zh) | 立式冷媒泵 | |
KR101142629B1 (ko) | 전수로형 배수 펌프 | |
CN202597124U (zh) | 一种用于冷却剂疏水箱泵的单级、单吸立式结构 | |
CN213450828U (zh) | 便于安装的立式冷媒泵 | |
CN213205962U (zh) | 卧式冷媒泵 | |
CN220622269U (zh) | 一种泵浦 | |
CN209982195U (zh) | 一种定子结构 | |
CN220732450U (zh) | 电机及车辆用动力系统 | |
CN115043299B (zh) | 曳引机及电梯 | |
CN220442539U (zh) | 一种使用可靠的食品加工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Fuhuite Pump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180, building C,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USH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