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22676U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22676U
CN213322676U CN201890001577.6U CN201890001577U CN213322676U CN 213322676 U CN213322676 U CN 213322676U CN 201890001577 U CN201890001577 U CN 201890001577U CN 213322676 U CN213322676 U CN 213322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locked
shift lever
lock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5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工藤俊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22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22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挡装置,在进行换挡杆的操作时,在需要进行换挡杆的锁止的挡位将换挡杆可靠地锁止。公开了换挡装置,其具有:壳体;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一部分突出设置至该壳体的外侧、且朝多个挡位倾倒的换挡杆;以及将上述换挡杆锁止在预定的挡位的锁止机构,上述锁止机构包含:在上述换挡杆的内部,以在该换挡杆的长边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的被锁止部件;在上述壳体内,以在上述被锁止部件的转动轨迹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的至少一对锁止部件;对上述被锁止部件朝上述锁止部件侧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以及对上述锁止部件朝上述被锁止部件侧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

Description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进行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变速器的挡位切换的换挡装置,公知有如下的换挡装置:在需要进行换挡杆的锁止的挡位,将在换挡杆内往复移动的杆的前端嵌入至位于形成换挡装置的壳体的内部的凹部,从而将换挡杆锁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9/156797号小册子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杆的前端嵌入凹部而将换挡杆锁止的换挡装置中,当操作者使换挡杆猛力转动时,存在换挡杆越过应被锁止的挡位的顾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进行换挡杆的操作时能够在需要进行换挡杆的锁止的挡位将换挡杆可靠地锁止的换挡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具有:
壳体;
换挡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一部分突出设置至该壳体的外侧,且朝多个挡位倾倒;以及
锁止机构,将上述换挡杆锁止在预定的挡位,
上述锁止机构包含:
被锁止部件,在上述换挡杆的内部,以在该换挡杆的长边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
至少一对锁止部件,在上述壳体内,以在上述被锁止部件的转动轨迹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
第一施力部件,对上述被锁止部件朝上述锁止部件侧施力;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对上述锁止部件朝上述被锁止部件侧施力。
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上述一对锁止部件位于上述转动轨迹的径向内侧而上述被锁止部件被夹持,由此形成该被锁止部件的锁止状态,通过上述一对锁止部件的任一方由上述被锁止部件朝上述转动轨迹的径向外侧按压,由此形成该被锁止部件的锁止解除状态。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施力部件和上述第二施力部件均由压缩弹簧形成,与该第二施力部件相比,该第一施力部件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大。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锁止状态和上述锁止解除状态下,各个上述被锁止部件在上述换挡杆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锁止状态下,上述被锁止部件被无间隙地夹持在上述一对锁止部件之间。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换挡杆的端部具有换档手柄,在上述换档手柄安装有锁止解除按钮,在上述换档手柄的内部,该锁止解除按钮与上述被锁止部件经由连杆机构连结。
也可以构成为,当上述锁止解除按钮被按压而形成为上述锁止解除状态时,上述被锁止部件位于相比上述锁止部件靠上述径向内侧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壳体具有基体和装配于该基体的罩体,相对于上述基体安装有两个上述第二施力部件,与各个该第二施力部件抵接地安装有上述锁止部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换挡杆的操作时,能够在需要进行换挡杆的锁止的挡位将换挡杆可靠地锁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换挡装置中的换挡模式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换挡杆被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在图3中将换挡杆卸下而示出被锁止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对换挡杆被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保持机构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挡位处的锁止被解除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换挡杆被锁止在预定的挡位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图7所示的挡位处的锁止被解除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换挡杆进一步被保持在其他的预定的挡位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有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中,作为一例示出2个倾倒方向D1、D2。该倾倒方向D1、D2是在同一平面内换挡杆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时的沿着圆弧方向的方向,且相互为相反方向。关于图示例的倾倒方向,由于换挡杆的倾倒方向俯视观察为直线方向,因此具有在直线方向上相互为反方向的D1方向和D2方向这2个方向,但也可以还包含除此以外的倾倒方向。具体地说,作为其他的倾倒方向,可以包含俯视观察相对于由D1方向和D2方向规定的直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并且,在图1等中,规定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这3个轴。此处, Z轴对应于高度方向、由X轴和Y轴形成的平面与Z轴正交。另外,Z轴有时与重力方向平行,但根据换挡装置所被设置的状况,有时也与重力方向以外的方向平行。
换挡装置100优选应用于汽车等车辆,但也可以应用于飞机、铁路、船舶等,此外也可以应用于游戏机的控制器等。当换挡装置100被搭载于汽车的情况下,换挡装置100除了能够设置于驾驶席侧方的中控台或方向盘的例如左侧里侧之外,也能够设置于仪表盘等。
换挡装置100具有:壳体1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一部分突出设置至壳体10的外侧、且朝多个挡位倾倒的换挡杆20;以及将换挡杆20锁止在预定的挡位的锁止机构80。
壳体10通过将2个半剖体11、12借助粘接、焊接、螺栓连接等连接而形成。壳体10能够由非磁性体材料形成,例如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或者通过对铝合金等进行压铸等而形成。在图1中,壳体10的底面为平坦面,例如是与由X轴和Y轴形成的平面平行的面。
在换挡杆20的顶部安装有换档手柄30。操作者把持该换档手柄30而相对于壳体10对换挡杆20进行倾倒操作。换档手柄30由ABS树脂(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等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2所示,图示例的换挡装置100具有4个挡位即位置F0至位置 F3,从上侧开始依次具有位置F3、F0、F1、F2的换挡模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变速器的换挡模式中的预定的“挡位”称为“换挡位置”或者仅称为“位置”。在位置F3、F0、F1、F2的换挡模式中,能够分配倒挡(R)、空挡(N)、自动(A)、以及手动(M)等位置。
在自动(A)位置,在驾驶状态下根据车辆的加减速而自动地执行变速器的切换。在手动(M)位置,执行通过操作者的手动实现的变速器的切换。
并且,也可以将图2的F2位置设为手动位置,进一步设定从F2位置与倾倒方向D1、D2正交的未图示的D3方向,当在该D3方向执行换挡的切换时,具有进行升挡的M+位置和与之相反进行降挡的M-位置。并且,作为位置F3、F0、F1、F2的换挡模式的其他例,也可以是在位置F3、F0、 F1、F2具有倒挡(R)、空挡(N)、驾驶(D)、低速挡(L)的形态。并且,也可以是还具有与驻车(P)位置对应的又一位置的换挡模式。
<换挡装置的保持机构和锁止机构>
其次,参照图3至图9,对换挡装置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并且,针对将换挡杆20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保持机构和锁止在预定的挡位的锁止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此处,对本说明书中的“保持”和“锁止”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保持”意味着通过对换挡杆进行倾倒操作,将换挡杆20定位在预定的挡位。例如,在空挡(N)位置、自动(A)位置、倒挡(R)位置等各挡位,在由操作者进行的倾倒操作后,换挡杆20自主地被定位在各挡位,将这一情况称为“保持”。进而,当通过挡位切换而换挡杆20被保持在预定的挡位时,操作者能够获得触击感(节制感)。以下对制作出该触击感的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在本说明书中,“锁止”意味着换挡杆20由锁止机构形成为不可进行倾倒操作的状态,通过按压锁止解除按钮而解除由锁止机构实现的锁止状态,成为能够进行换挡杆20的倾倒操作的状态。通过操作者对换挡杆20进行倾倒操作,能够在获得触击感的同时相对于各挡位保持换挡杆20,但另一方面,存在需要使得不可进行换挡杆20的倾倒操作的挡位切换。例如,从空挡(N)位置朝倒挡(R)位置的挡位切换、从驾驶(D) 位置朝低速挡(L)位置的挡位切换就是一例。前者意味着从车辆的前进状态朝后退状态变速,后者意味着通过变速而制动力变大。任一个挡位切换均会对车辆的行驶性或操作性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限制连续的挡位切换,在像这样进行从需要进行限制的预定的挡位起的挡位切换时设定有“锁止”。
(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
首先,参照图3以及图4,对换挡装置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3至图9均是将换档手柄30纵向切断、且关于壳体10将半剖体11、12 的任一方卸下后的剖视图,以便能够目视确认换挡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并且,图3以及图4所示的挡位是与形成图2所示的换挡模式的挡位F1对应的位置。
图3是示出换挡杆被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并且,图4是在图3中将换挡杆卸下而示出被锁止部件的剖视图。
形成壳体10的半剖体11在中央位置具有俯视观察轮廓呈圆弧状的圆弧壁11a。并且,在从圆弧壁11a朝与换档手柄30相反侧退缩的外侧的位置,具有俯视观察轮廓同样呈圆弧状的另外的圆弧壁11b。进而,在位于半剖体11的外侧的圆弧壁11b,在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2个收容槽11c、11d。
在收容槽11c、11d,作为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81、83 分别以收容的状态安装,在各个压缩螺旋弹簧81、83的端部抵接有块状的锁止部件82、84。锁止部件82、84例如与壳体10同样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材料形成。
锁止部件82、84呈大致长方体状,在与压缩螺旋弹簧81、83抵接的各自的端部侧的侧面,设置有朝外侧伸出的卡合键82a、84a。锁止部件82、 84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81、83朝换挡杆20侧沿S2方向施力,但相对于设置在收容槽11c、11d的出口附近的卡合槽11c1、11d1,各卡合键82a、 84a卡合。通过像这样各个卡合键82a、84a与卡合槽11c1、11d1卡合,由此关于锁止部件82、84朝圆弧壁11b的内侧突出设置的方式,即便在锁止部件82为自由状态且最大程度地朝内侧突出设置的情况下,也被限制在图 3所示的状态。并且,锁止部件84在为自由状态的情况下同样被限制在突出设置的状态(参照图6)。
如图3所示,换挡杆20具有:长条状的方管体22;具备与方管体22 的一侧面共面的顶面21a的圆筒体21;以及位于顶面21a的中心的转动轴 23。长条状的方管体22、圆筒体21、转动轴2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在分体成型后被粘接等。换挡杆20也可以由铁或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并且,换挡杆20也可以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射成型等而形成。
在换挡杆20的内部,被锁止部件40配设成沿换挡杆20的长边方向即 S1方向(在图6中为被锁止部件40从被锁止体42趋向轴体41的方向) 往复移动自如。例如,换挡杆20的转动轴2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装配在设置于在图3中被卸下的壳体10的另一方的半剖体12的内壁的轴承。
在半剖体11的圆弧壁11a形成有缺口11e,换挡杆20的圆筒体2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收容在圆弧壁11a内,方管体22经由缺口11e而朝壳体 10的外侧突出设置。
被锁止部件40具有长条状的轴体41和与轴体41相连续且由锁止机构 80直接锁止的被锁止体42。如图3所示,在被锁止部件40被收容在换挡杆20内的状态下,轴体41从方管体22的端部开口朝外侧突出设置、被锁止体42从在圆筒体21开设的未图示的开口朝外侧突出设置。被锁止部件 40可以说是在换挡杆20内往复移动而使换挡杆20相对于锁止机构80进行锁止的致动器。
锁止解除按钮31经由插通于转动轴孔31a的未图示的转动轴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换档手柄30的下方。如图3所示,锁止解除按钮31由压缩螺旋弹簧32施力。在操作者将锁止解除按钮31压入而将锁止状态解除后,当停止锁止解除按钮31的压入而对换挡杆20进行倾倒操作时,借助压缩螺旋弹簧32,锁止解除按钮31返回压入前的位置。
并且,如图4所示,锁止解除按钮31经由连杆机构60而与被锁止部件40连结。连杆机构60具有:与锁止解除按钮31连结的第一连杆61;以及与被锁止部件40连结的第二连杆62。另外,连杆机构60也可以是由3 个以上连杆部件形成的方式。
如图4所示,被锁止部件40由安装于形成壳体10的半剖体11的、作为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70朝圆弧壁11b侧(锁止机构80 侧)沿S3方向施力。
此处,对被锁止部件40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70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设定成比形成锁止机构80的压缩螺旋弹簧81、83各自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大。
通过像这样设定各弹簧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被锁止部件40在预定的挡位按压一方的锁止部件84的状态下,由于由压缩螺旋弹簧70产生的作用力相对大,因此锁止部件84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收容槽11d内。进而,在像这样锁止部件84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的状态下,锁止部件84被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1d。另外,在其他的挡位,同样,在另一方的锁止部件82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的情况下,锁止部件 82也被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1c(参照图9)。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当换挡杆20的圆筒体21在半剖体11的圆弧壁 11a内转动时,从换挡杆20突出设置的被锁止部件40的端部沿着位于更靠外侧的位置的圆弧壁11b的内壁的轮廓即转动轨迹T转动。在该被锁止部件40的端部的转动轨迹T的中途位置,存在形成图2所示的换挡模式的各挡位F3、F0、F1、F2。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形成图2所示的换挡模式的各挡位F3、F0、F1、 F2作为图3以后所示的被保持的换挡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锁止部件84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收容槽11d 的状态下,锁止部件84位于被锁止部件40的转动轨迹T的径向外侧。
另一方面,未被被锁止部件40压入收容槽11c的锁止部件82朝被锁止部件40的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
这样,与形成锁止机构80的压缩螺旋弹簧81、83相比,对被锁止部件40进行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70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设定得大,由此,锁止部件84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转动轨迹T的径向外侧的收容槽11d 内。另一方面,未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的另一方的锁止部件82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这样,在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的状态下和未被压入的状态下,锁止部件82、84在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与径向外侧之间移动。
在换挡装置100中,换挡杆2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收容在形成壳体10 的一方的半剖体11的内部,并且安装有对在换挡杆20内往复移动的被锁止部件40进行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70、和将被锁止部件40在预定的挡位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80。这样,以半剖体11为基体,相对于一个基体组装有各构成部件,由此能够实现壳体10的小型化,换挡装置100的组装性也良好。在该情况下,供各构成部件组装的半剖体11成为基体,另一方的半剖体12成为罩体。
(将换挡杆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保持机构)
其次,参照图5对将换挡杆20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保持机构进行说明。图5是对将换挡杆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保持机构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剖视立体图,是将半剖体11卸下而从与图3以及图4相反的方向观察换挡装置100 的内部的剖视图。
换挡杆20的圆筒体21具有朝圆筒体21的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且与圆筒体21一体旋转的一对凸轮50。一对凸轮50的形状设置成相对于圆筒体21的旋转中心而点对称。此外,在半剖体11,设置有被从圆筒体21的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施力、能够始终与凸轮50的凹凸面抵接的一对节制部件 21a。一对节制部件21a也与一对凸轮50同样设置在相对于圆筒体21的旋转中心而相互点对称的位置。此外,在半剖体11的圆筒体21的内部,配设有设置有一对由2个磁轭15从两侧夹持1个永磁铁14的大致C字状的单元、且以借助相互的磁力而被拉拽的状态对置的磁性吸引体16。磁轭15 由铁或钢形成。另一方面,永磁铁14由钕磁铁、铁氧体磁铁、钐钴磁铁、铝镍钴磁铁等形成,但优选为磁性吸引力优异的钕磁铁。
一对节制部件21a分别与磁性吸引体16的一对大致C字状的单元连结。因而,节制部件21a借助磁性吸引体16而始终被朝圆筒体21的中心侧磁性吸引。另外,也可以将节制部件21a形成为永磁铁,形成为仅节制部件 21a始终被朝圆筒体21的中心侧磁性吸引的方式。
在图5中,在凸轮50,在与各挡位F3、F0、F1、F2对应的位置,依次具有凸轮的谷部V1、V2、V3、V4。
例如,举例从当节制部件21a位于凸轮的谷部V3的状态、即位于F1 位置的状态起,将换挡杆20朝F0位置侧倾倒操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被朝圆筒体21的中央侧磁性吸引的状态的节制部件21a沿着凸轮的倾斜攀上凸轮的山部的过程中,为了克服磁性吸引力而将节制部件21a拉开,操作者对换档手柄30赋予一定的倾倒力。进而,当节制部件21a到达凸轮的山部、并进一步越过凸轮的山部时,节制部件21a沿着倾斜而到达与F0 位置相当的谷部V2,执行F0位置处的换挡杆20的保持。
进而,在像这样被磁性吸引的状态的节制部件21a越过凸轮的山部而下落至谷部的过程中,操作者能够获得触击感(节制感)。
另外,除了像图示例那样使节制部件21a在由磁性吸引体16磁性吸引的状态下在凸轮上移动而获得触击感的方式之外,也可以是利用配设在圆筒体21的中央的未图示的拉伸螺旋弹簧等始终牵拉与节制部件21a相当的致动器的方式。即便在这样的方式中,当换挡杆20倾倒时,致动器沿着凸轮移动,由此来执行换挡杆的保持。进而,在换挡杆的保持时制作出触击感。另外,在图示例中,使一对节制部件21a与一对凸轮50抵接,与仅为单侧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2倍强度的触击感或保持力,但也可以仅通过单侧而获得所需要的强度的触击感或保持力。
(将换挡杆锁止在预定的锁止位置的锁止机构)
其次,参照图4至图9,对将换挡杆20锁止在预定的锁止位置的锁止机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挡位(F1位置)处的锁止被解除并被保持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并且,图7是示出换挡杆20被锁止在图2所示的挡位(F0位置)的状态下的换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通过将换挡杆从图2所示的F1位置朝F0位置沿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状态从图4所示的锁止被解除而被保持在F1位置的状态变化为图7所示的被锁止在F0位置的状态。在倾倒操作前的F1位置,如图4所示被锁止部件40处于借助由第一施力部件70产生的作用力将锁止部件84压入收容槽11d内而与圆弧壁11b抵接的状态。若将换挡杆朝D1方向倾倒操作,则被锁止部件40开始进行转动轨迹T上的移动,在被锁止部件40通过锁止部件84之上的同时,锁止部件84被从由被锁止部件40压入收容槽11d 的状态释放,由第二施力部件83施力而如图7所示锁止部件84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
若进一步继续进行换挡杆的倾倒操作,则随后被锁止部件40与锁止部件82抵接,并且锁止部件84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的突出设置完毕。进而,如图7所示,在F0位置,被锁止部件40由第一施力部件70朝S3 方向施力,形成被锁止部件40的被锁止体42由均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的一对锁止部件82、84夹持,由此来限制换挡杆的进一步的倾倒。这样,通过利用一对锁止部件82、84夹持被锁止部件40,被锁止部件 40和位于其周围的换挡杆20被锁止。
从图7也可以看出,通过将被锁止体42的宽度B和一对锁止部件82、 84之间的离开宽度B设定为相同宽度,被锁止体42能够无间隙地嵌入一对锁止部件82、84之间。
根据图示的锁止机构80,例如当换挡杆20位于图2以及图3所示的 F1位置时,在位于倾倒操作的D1方向的下游侧的F3位置的近前侧位置,锁止部件82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因而,当欲从该状态起将挡位切换至图7的F0位置时,即便操作者使换挡杆20猛力转动,也不会产生换挡杆20越过本来应被锁止的F0位置而到达F3位置的问题。
例如在像以往的换挡装置那样通过将致动器的前端嵌入凹部而使换挡杆锁止的机构中,存在换挡杆这样越过应被锁止的挡位的危险性。为了消除该危险性,需要将供致动器的前端嵌入的凹部的宽度设定为在致动器的转动方向(周向)上较宽。然而,若像这样加宽凹部的宽度,则当致动器的前端嵌入凹部时,又会产生致动器的前端在凹部内晃动这样的另外的问题。
相对于这样的现有的换挡装置,根据换挡装置100,如图7所示,除了利用锁止机构80完全限制被锁止部件40的转动之外,被锁止体42无间隙地嵌入一对锁止部件82、84之间,由此,也不会产生在锁止状态下锁止机构80与被锁止部件40之间的晃动的问题。
此外,通过将如图3所示换挡杆20被保持在预定的挡位的状态和如图 7所示换挡杆20被锁止机构80锁止的状态进行比较可知,在任一状态下被锁止体42均与圆弧壁11b抵接。在图3所示的换挡装置中,通过使第一施力部件70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比第二施力部件83大,形成图示的状态。
这样,在换挡杆20在预定的挡位以锁止解除状态被保持的状态、和由锁止机构80锁止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中,通过被锁止部件40与圆弧壁11b 接触(在转动轨迹T中位于相同位置),能够使从各个状态起欲使换挡杆 20进一步倾倒操作时的操作者所感受到的滑动负载(操作感)为相同程度。
并且,关于后述的换挡杆20的锁止解除按钮31的推起操作,在任一位置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由于是从被锁止部件40与圆弧壁11b接触的状态起进行操作,因此能够使对锁止解除按钮31进行操作时的操作者感到的 FS特性(FS:Force Stroke)为相同程度。
(将换挡杆从锁止状态解除锁止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的机构)
在图7所示的F0位置将换挡杆20锁止后,当将换挡杆20朝D2方向倾倒而欲朝图4所示的F1位置进行挡位切换的情况下,首先如图8所示,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施力而将锁止解除按钮31朝S4方向推起。通过将锁止解除按钮31推起,经由连杆机构60而使被锁止部件40朝与锁止机构 80相反侧的S1方向移动,解除由锁止机构80实现的被锁止部件40的锁止状态。
在图8所示的换挡杆从锁止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被锁止部件40的被锁止体42位于相比一对锁止部件82、84靠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因而,能够不受由锁止机构80导致的任何阻碍地执行如下的换挡杆的倾倒操作。
在解除由锁止机构80实现的换挡杆的锁止状态后,通过进一步将换挡杆朝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如图6所示能够使换挡杆倾倒至F1位置并进行保持。在进行该倾倒操作时,操作者将锁止解除按钮31推起,因此被锁止体42位于锁止部件84之上。若从该状态起解除锁止解除按钮31的推起操作,则被锁止体42由压缩螺旋弹簧32施力而图4所示将锁止部件84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外侧压下,锁止解除按钮31返回当初的位置。
并且,如图7所示,在F0位置将换挡杆20锁止后,当欲使换挡杆20 朝D1方向倾倒而朝图9所示的F3位置进行挡位切换的情况下,与上述情况同样,首先将锁止解除按钮31推起而形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然后使换挡杆20朝D1方向倾倒而在F3位置进行保持。由此,被锁止体42位于锁止部件82之上。通过在形成为这样的状态之后解除锁止解除按钮31的推起操作,如图9所示,被锁止体42将锁止部件82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外侧压下,锁止解除按钮31返回当初的位置。
当从图9所示的F3位置起此次朝相反的方向(D2方向)对换挡杆进行倾倒操作时,在倾倒方向的下游侧,此次锁止部件84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因而,即便操作者猛力地对换挡杆进行倾倒操作,也利用锁止部件84限制换挡杆的进一步的倾倒。进而,在换挡杆的倾倒被限制的例如F0位置,其他的锁止部件82也朝转动轨迹T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由此进行由锁止机构80实现的F0位置处的换挡杆的锁止。即、即便假设操作者使换挡杆20猛力转动,也不会产生换挡杆20越过本来应被锁止的 F0位置而到达F1位置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是相对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的结构等组合其他的构成要素等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并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处公开的结构的任何限制。关于这点,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变更,能够根据其应用方式适当确定。
例如,图示例的换挡装置100为具有具备一对锁止部件82、84的锁止机构80的方式,但也可以是具有具备两对锁止部件的锁止机构的方式。具体地说,当具有换挡位置依次为驻车(P)位置、倒挡(R)位置、空挡(N) 位置、驾驶(D)位置、低速挡(L)位置的换挡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驻车(P)位置和空挡(N)位置设置有锁止机构的方式的换挡装置。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8年3月2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第 2018-056516号而主张优先权,在本国际申请中援引上述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0 壳体
11、12 半剖体
14 永磁铁
15 磁轭
16 磁性吸引体
20 换挡杆
21 圆筒体
21a 节制部件
22 方管体
23 转动轴
30 换档手柄
31 锁止解除按钮
32 压缩螺旋弹簧
40 被锁止部件(致动器)
41 轴体
42 被锁止体
50 凸轮
60 连杆机构
61 第一连杆
62 第二连杆
70 第一施力部件
80 锁止机构
81、83 第二施力部件
82、84 锁止部件
100 换挡装置

Claims (8)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壳体;
换挡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一部分突出设置至该壳体的外侧,且朝多个挡位倾倒;以及
锁止机构,将上述换挡杆锁止在预定的挡位,
上述锁止机构包含:
被锁止部件,在上述换挡杆的内部,以在该换挡杆的长边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
至少一对锁止部件,在上述壳体内,以在上述被锁止部件的转动轨迹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施力;
第一施力部件,对上述被锁止部件朝上述锁止部件侧施力;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对上述锁止部件朝上述被锁止部件侧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一对锁止部件位于上述转动轨迹的径向内侧而上述被锁止部件被夹持,由此形成该被锁止部件的锁止状态,
通过上述一对锁止部件的任一方由上述被锁止部件朝上述转动轨迹的径向外侧按压,由此形成该被锁止部件的锁止解除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施力部件和上述第二施力部件均由压缩弹簧形成,与该第二施力部件相比,该第一施力部件的弹簧载荷以及弹簧常数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锁止状态和上述锁止解除状态下,各个上述被锁止部件在上述换挡杆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锁止状态下,上述被锁止部件被无间隙地夹持在上述一对锁止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换挡杆的端部具有换档手柄,
在上述换档手柄安装有锁止解除按钮,在上述换档手柄的内部,该锁止解除按钮与上述被锁止部件经由连杆机构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锁止解除按钮被按压而形成为上述锁止解除状态时,上述被锁止部件位于相比上述锁止部件靠上述径向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有基体和装配于该基体的罩体,
相对于上述基体安装有两个上述第二施力部件,与各个该第二施力部件抵接地安装有上述锁止部件。
CN201890001577.6U 2018-03-23 2018-10-02 换挡装置 Active CN2133226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6516 2018-03-23
JP2018056516 2018-03-23
PCT/JP2018/036797 WO2019181023A1 (ja) 2018-03-23 2018-10-02 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22676U true CN213322676U (zh) 2021-06-01

Family

ID=6798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577.6U Active CN213322676U (zh) 2018-03-23 2018-10-02 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21856B2 (zh)
CN (1) CN213322676U (zh)
DE (1) DE212018000410U1 (zh)
WO (1) WO20191810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3528B2 (ja) 2020-04-15 2023-12-06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シフト装置
CN113357356B (zh) * 2021-07-15 2022-06-21 重庆睿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双霍尔式换挡把手组件升起或卧倒的电子换档器总成
CN113586702B (zh) * 2021-08-26 2022-06-28 重庆睿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拨钮升起或卧倒的电子换档器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8381A (ja) * 2005-07-01 2007-01-18 Fuji Kiko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14201185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レバー装置
JP6336928B2 (ja) * 2015-02-10 2018-06-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81023A1 (ja) 2020-10-22
WO2019181023A1 (ja) 2019-09-26
DE212018000410U1 (de) 2020-10-27
JP6821856B2 (ja) 2021-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22676U (zh) 换挡装置
JP6461123B2 (ja) 車両の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操作要素をロックするための装置、このような装置を運転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車両の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をシフトするためのシフト装置
JP4668439B2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EP2985196B1 (en) Parking device
CN108928410B (zh) 锁固装置及应用其的车辆
EP1827892B1 (en) Vehicle shifter with powered pawl having neutral lock
JP3706934B2 (ja) 盗難防止機能が強化された車両のロック装置
JP2004142729A (ja) シフトレバーの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CN109798355B (zh) 车辆用变速装置
JP4642419B2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ロック装置
US9970536B2 (en) Shift device
JPH10287144A (ja)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及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シフトロック機構
JP5520683B2 (ja)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の操作規制機構
JP2000043601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5232727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JP2011025899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05145449A (ja) 車両のキーインタロック装置
KR101653636B1 (ko) 차량용 변속 장치
US10246052B2 (en) Steering lock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steering lock device
CN210830416U (zh) 车辆用变速装置
JP3143612B2 (ja)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レバーのロック装置
JP4435347B2 (ja) シフトレバー用ロックカムの構造
KR100911527B1 (ko) 자동차의 자동 변속기용 파킹장치
JP2003004139A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15929895A (zh) 换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