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2646U - 冲裁模 - Google Patents

冲裁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2646U
CN212792646U CN202021279874.2U CN202021279874U CN212792646U CN 212792646 U CN212792646 U CN 212792646U CN 202021279874 U CN202021279874 U CN 202021279874U CN 212792646 U CN212792646 U CN 2127926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punching
pair
punched hole
pu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798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重田千春
关口学
黑泽广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26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26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裁模,该冲裁模构成用于实施冲裁加工的冲压加工装置。在冲裁模的中央部,以在冲裁模的上下两面开口的状态设有冲孔。并且,在冲孔的内侧面,以在冲裁模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设有相对于冲孔的轴向、即Z轴方向倾斜的截面矩形的凹槽。通过本构成,能够防止发生冲裁残渣的残渣附着。

Description

冲裁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裁模,该冲裁模构成用于实施冲裁加工的冲压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径向滚针轴承或推力滚针轴承的保持架和内圈、外圈、套筒传感器(sleevesensor)、传感器转子等机械零件是通过对金属制板材、即被加工物实施基于冲压的冲裁加工而制造的。图14表示用于实施冲裁加工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以往构造的1例。
冲压加工装置1具有:冲裁模(冲模)2;压头(ram)3;支承于该压头3的下表面的冲头4;由未图示的轴肩螺栓以悬吊于压头3 的下表面的方式支承的固定卸料板(FixedStripper)(按压板)5;和将该固定卸料板5向下方弹性地施力的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13。当通过这样的冲压加工装置1对被加工物(板材)7实施冲裁加工时,首先,通过使压头3下降而使固定卸料板5下降。并且,将设置(放置) 于冲裁模2的上表面的被加工物7夹持在固定卸料板5与冲裁模2之间。通过从该状态进一步使压头3下降,而通过冲头4来冲裁被加工物7。冲裁被加工物7所产生的冲裁残渣8被推入至冲裁模2上所设的冲孔6内。
当将被加工物7冲裁后,使冲头4上升时,冲裁残渣8附着于冲头4的前端面(图14的下表面),与该冲头4一同浮起(带起),进入至被加工物7之下,发生所谓的残渣附着。残渣附着是指:因在冲裁残渣8的上表面的周缘部产生的毛刺、供给至被加工物7的上表面的加工油的油膜、存在于冲头4的前端面与被加工物7之间的间隙的压力的降低、或残留磁力等影响,导致冲裁残渣8附着(按压或吸附)于冲头4的前端面的现象。若发生残渣附着,则有可能会在加工后的被加工物7的搬送、下一个被加工物7的载置和加工中发生不良情况而妨碍连续加工,或对冲裁模2产生伤痕等损伤。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技术,其检测固定卸料板5与被加工物7碰撞时的最初弹跳的底值和峰值,并对基于该底值和该峰值求出的计算值、与规定的设定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有无残渣附着。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无法防止残渣附着本身的发生。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0041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为,实现能够防止发生残渣附着的冲裁模的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构成用于实施冲裁加工的冲压加工装置,并具有用于供冲头的前端部穿过的冲孔。在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以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倾斜的状态设有凸条或凹槽,该凹槽在供所述冲头的前端部进入一侧的端部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中能够为,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分别设于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另外能够为,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凹槽或凸条、和另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中能够为,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分别在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上各设有1对。另外能够为,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1对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另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1对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中能够为,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角度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能够当对被加工物实施冲裁加工后,使冲头上升时,防止发生残渣附着。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冲裁模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的a部放大俯视图。
图1(C)是图1(A)的b-b剖视图。
图2的(A)~图2的(D)是按工序顺序来表示通过组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冲裁模的冲压加工装置而对被加工物实施冲裁加工的作业的剖视图。图2的(A)是表示将被加工物7设置于冲裁模2a的上表面的前期状态的剖视图。图2的(B)是表示固定卸料板5与被加工物7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的(C)是表示冲头4将被加工物7冲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的(D)是表示冲头4在加工完成后上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被推入至冲孔的冲裁残渣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6是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有关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有关的变形例的第1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有关的变形例的第2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冲压加工装置的以往构造的1例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点在于:代替例如上述的图14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 的冲裁模2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由此能够防止发生残渣附着。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冲裁模所组装的冲压加工装置的构成,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图14所示的以往构造的情况同样的。在以下的实施方式各例的说明中,说明在被加工物7上冲裁矩形孔的情况。
此外,为了说明,如下地定义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并在各附图中表示。将X轴方向设为冲裁模上所设的冲孔的长边的长度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上述冲孔的短边的长度方向,将Z轴方向设为上述冲孔的轴向、即冲裁方向。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参照图1(A)~图3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在本例中,说明通过冲头4沿上下方向冲裁被加工物7的情况,即将作为冲裁方向的Z轴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情况。本例的冲压加工装置 1a具有:冲裁模2a;压头3(参照图14);支承于该压头3的下表面(Z轴方向一侧面)的冲头4;通过未图示的轴肩螺栓以悬吊于压头3的下表面的方式支承的固定卸料板(按压板)5;和将该固定卸料板5向下方(朝向Z轴方向一侧)弹性地施力的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13(参照图14)。
冲裁模2a具有沿冲裁方向(Z轴方向)贯穿的冲孔6a。冲孔6a 的上侧(Z轴方向另一侧)开口部的形状与在被加工物7上冲裁加工的加工形状(冲裁形状)相同,尺寸比加工形状稍微大。此外,在本例中,冲孔6a为矩形孔,从Z轴方向看到的加工部的形状为矩形。冲孔6a使构成内表面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1 对内侧面彼此平行地配置,且使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彼此平行地配置。冲孔6a的上侧开口缘(Z轴方向另一侧开口缘) 无论在整个外周的范围内有没有实施倒角的情况下,都为极其细微的尖角,并由该尖角构成模具侧刃部9。
在冲孔6a的四个内侧面中的某一个内侧面14上,以在冲裁模2a 的上下两面(Z轴方向两侧面)开口的状态下设有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截面矩形的凹槽10。在图1(A)~(C)、图3中,在与X-Z 平面平行的一个内侧面14上,设有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而向X轴方向一侧(图1(A)的左上侧、图1(B)、图1(C)以及图2的(A)~图2的(D)的左侧、图3的上侧)倾斜的凹槽10。然而,也可以为,在与Y-Z平面平行的一个内周面上,设有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而朝向Y轴方向一侧(图1(A)的左下侧、图3的左侧)、或朝向 Y轴方向另一侧(图1(A)的右上侧、图3的右侧)的方向上倾斜的凹槽。另外,凹槽10的截面形状(X-Y平面中的截面形状)并没有限定为矩形,能够设为半圆形或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另外,也能够在仅在冲裁模2a的上表面(Z轴方向另一侧面)开口的状态下设置凹槽10。凹槽10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相对于构成冲孔6a的内侧面 14(X-Z平面)的Z轴方向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更优选为,为15度以上且30度以下。另外,凹槽10的深度(Y轴方向上的深度)d优选为,在全长范围内是固定的,且为被加工物7的板厚的4%以上且6%以下。
压头3能够升降(能够相对于冲裁模2a远近移动)地设于冲裁模2a的上方(Z轴方向另一侧)。冲头4固定于压头3的下表面(Z 轴方向一侧面)中的与冲孔6a匹配的位置,与压头3一同在Z轴方向上升降(相对于冲裁模2a远近移动)。
冲头4的前端面外周缘的形状与在被加工物7上冲裁加工的加工形状相同,尺寸比该加工形状的尺寸稍微小。冲头4的前端面外周缘无论在整个外周的范围内有没有实施倒角的情况下,都为极其细微的尖角,构成冲头侧刃部11。这样的冲头4的前端部不会与冲孔6a的上侧(Z轴方向另一侧)开口缘或内表面干涉(接触),能够进入至冲孔6a内。另外,冲孔6a的除了凹槽10之外的内侧面与冲头4的外周面之间的余隙能够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法,根据被加工物7的板厚和所需要的加工精度等而设定为恰当的尺寸。因此,在冲孔6a中的设有凹槽10的部分中,与冲头4的外周面之间的余隙比适当的余隙仅大了凹槽10的深度d。
固定卸料板5是为了在对被加工物7实施冲裁加工时对被加工物 7进行按压固定,并设有供冲头4的前端部穿过的通孔12的高刚性的平板。这样的固定卸料板5以由未图示的轴肩螺栓悬吊的方式支承于压头3的下表面(Z轴方向一侧面),由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13(参照图14)朝向下方(朝向Z轴方向一侧)弹性地施力。此外,在前期状态(开始对被加工物7进行冲裁以前的状态)下,冲头4的前端面与固定卸料板5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与Z轴方向一侧面相比位于另一侧)(冲头4的前端面与该固定卸料板5的下表面相比没有向下方突出)。
在使用冲压加工装置1a,对被加工物7实施冲裁加工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的(A)所示地,将被加工物7设置(放置)于冲裁模 2a的上表面(Z轴方向另一侧面)。接着,使压头3下降(向相对冲裁模2a接近的方向位移)。此时,伴随压头3的下降,固定卸料板5 以及冲头4也下降(向相对冲裁模2a接近的方向位移)。并且,首先,固定卸料板5到达被加工物7(固定卸料板5的下表面与被加工物7的上表面抵接)。通过从该状态进一步使压头3下降,而使弹性部件13弹性变形,并同时使压头3与固定卸料板5之间的相对距离缩短。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3对固定卸料板5向下方弹性地施加的力,而从上方按压被加工物7(参照图2的(B))。通过进一步使压头3下降,而使冲头4的前端部从固定卸料板5的通孔12穿过并到达至被加工物7(冲头4的下表面与被加工物7的上表面抵接)。通过进一步使压头3下降,而由冲裁模2a的模具侧刃部9和冲头4 的冲头侧刃部11来剪切被加工物7,使其成为与冲头4的前端面相同的形状,且冲裁得比该前端面稍微大。因冲裁被加工物7所产生的冲裁残渣8a伴随冲头4的下降,而由该冲头4推入至冲裁模2a的冲孔6a(参照图2的(C))。然后,通过使压头3上升(向从冲裁模2a 远离的方向位移),而使冲头4以及固定卸料板5上升(向从冲裁模 2a远离的方向位移)(参照图2的(D)),取出加工后的被加工物 7,将下一个被加工物7设置于冲裁模2a的上表面,进行接下来的加工。
被推入至冲孔6a的冲裁残渣8a通过在随后的加工中产生的冲裁残渣,被逐渐向下方(Z轴方向一侧)推挤,从冲孔6a的下侧开口 (Z轴方向一侧开口)落下并回收。因此,若使用冲压加工装置1a,则不需要每次实施冲裁加工时都去除冲裁残渣8a,能够连续进行冲裁加工。
因为凹槽10与冲头4的外周面之间的余隙比适当值大,所以冲裁残渣8a的外周面(由剪切面以及横切面构成的切断面)15中的与凹槽10匹配的部分中,剪切面小且横切面大。因此,外周面15中的、与外侧面17相对于内侧面14的凹槽10匹配的部分上,如图3所示地形成有比与X轴方向两侧相邻的部分更突出的挤按部16。此外,在图3中,挤按部16由类似凹槽10的槽形状的形状描绘,但在实际中,并不限于必须为图示那样的清晰形状。另外,凹槽10是在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设置的,因此当剪切时位于凹槽10的内侧的挤按部16伴随冲裁残渣8a向冲孔6a的下方推挤并从凹槽10脱离,而与内侧面14相对。该结果为,挤按部16由内侧面14挤压,如将冲裁残渣8a压入或轻压入至冲孔6a内那样地,使冲裁残渣8a内嵌保持于冲孔6a内。因此,来自内侧面14的反力作为保持力而作用于冲裁残渣8a,使冲裁残渣8a保持于由冲头4推挤的位置,由此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
尤其,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凹槽10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设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将凹槽10的深度d设为被加工物7 的板厚的4%以上且6%以下,能够可靠地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在倾斜角度θ不足10度的情况下,挤按部16与内侧面14相对的面积变小,无法足够大地获得将冲裁残渣8a保持于冲孔6a内的力,具有无法充分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即便使倾斜角度θ比30度大,不仅无法得到提高更明显的残渣附着防止效果,而且易于磨损凹槽10与内侧面14之间的角,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从确保冲裁模2a的持久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倾斜角度θ为30度以下。另外,若将凹槽10的深度d设为不足被加工物7 的板厚的4%,则挤按部16的突出量变小,无法足够大地获得将冲裁残渣8a保持于冲孔6a内的力,具有无法充分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将凹槽10的深度d设为比被加工物7的板厚的6%更大,则挤按部16的突出量变大,具有损害加工后的制品的美观,或增加精加工的工作量的可能性。另外,凹槽10的彼此相对的1 对内侧面与内侧面14之间的连续部易于磨损,在极端的情况下具有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从确保冲裁模2a的持久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将凹槽10的深度d设为被加工物7的板厚的6%以下。此外,针对凹槽10的宽度W,只要能够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能够设为任意的尺寸。
而且,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凹槽10,将该凹槽10的深度d在冲裁方向(Z轴方向)上设为固定。因此,即使在模具侧刃部9磨耗,为了修正模具,而对冲裁模2a的上表面(Z轴方向另一侧面)进行研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凹槽10的深度d,充分地确保残渣附着的发生防止效果。
从Z轴方向看到的冲孔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那样的矩形,能够设为圆形(冲孔为圆柱形状)和三角形(冲孔为三棱柱状),多边形等任意形状。在该情况下,凹槽设于构成冲孔的内表面的任意面即可。另外,冲裁模并不限于在上下方向上冲裁被加工物的构造,也能够适用于在水平方向等其他方向上冲裁的构造。此外,在使用本例的冲裁模2a来制造保持架的情况下,在该保持架中的由冲头4冲裁后的部分上形成有与挤按部16对应的凹部,但该凹部的凹陷量为微小(20μm)的程度,由此不会对保持架的功能产生问题。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参照图4~图5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冲裁模2a在冲孔6a的四个内侧面中的仅一个内侧面14上设有凹槽10,相对于此,本例的冲裁模2b的不同点在于,在与一个内侧面14相对的内侧面14a上也设有凹槽10a。即,本例的冲裁模2b的冲孔6b在四个内侧面中的相对的1对内侧面14、14a上分别设有凹槽10、10a。
将凹槽10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和凹槽10a的相对于 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相互设为相反方向。即,设于内侧面14的凹槽 10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图4的下侧)而朝向X轴方向一侧(图 4的左上侧、图5的上侧)的方向上倾斜,相对于此,设于内侧面14a 的凹槽10a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而朝向X轴方向另一侧(图4 的右下侧、图5的下侧)的方向上倾斜。
针对冲孔6b与冲头4(参照图2)之间的余隙的尺寸,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同样地设定,针对凹槽10a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是与凹槽10与该冲头4之间的余隙相同的。另外,凹槽10a在倾斜方向不同于凹槽10之外,倾斜角度和深度、形状等构成设为相同。
当在冲裁模2b与冲头4(参照图2)之间冲裁被加工物7时,在从冲裁残渣8b的外周面15a中的1对外侧面(与1对的内侧面14、 14a相对的面)17、17a突出的状态下形成有1对挤按部16、16a,该理由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中形成挤按部16的理由相同。
在本例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将冲裁残渣8b保持于冲孔6b内的力的挤按部16、16a的总数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比较而成为 2倍。因此,若将1对凹槽10、10a的深度设为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凹槽10的深度相同,则能够增大冲裁残渣8b从冲孔6b受到的反力(大约为2倍)。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冲裁残渣8b的残渣附着防止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将1对凹槽10、10a的深度设为比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凹槽10的深度小(设为凹槽10的深度的一半),也能够以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的程度来设置将冲裁残渣 8b保持于冲孔6b内的力。因此,能够将挤按部16、16a的突出量抑制得小,谋求提高加工后的制品的美观和减轻精加工的操作量。
其他部分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图6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变形例。冲裁模2h在构成冲孔6h 的内表面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14k、14l上,以仅到达上表面的状态设有凹槽10h、10i。即,将凹槽10h、10i设于内侧面 14k、14l中的从上侧的端部(Z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到冲孔6h的轴向上的中间部为止的范围内,在从该中间部到下侧的端部(Z轴方向一侧的端部)为止的范围内没有设置。
凹槽10h、10i在冲裁模2h的上表面开口,因此,随着在冲裁模 2h与冲头4之间冲裁被加工物7,能够在从冲裁残渣8b的外周面15a 中的1对外侧面17、17a突出的状态下形成1对挤按部16、16a,并能够将冲裁残渣8b保持于冲孔6h内。即,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冲裁残渣8b的形状冲裁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相同的形状(参照图5)。尤其,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增大将冲裁残渣8b推入到冲孔 6h的轴向上的中间部(未形成有凹槽10h、10i的部分)为止时的保持力。而且,能够降低由切削加工形成凹槽10h、10i时的加工成本。
[实施方式的第3例]
参照图7~图8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本例的冲裁模2c具有冲孔6c,该冲孔6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第2例同样地,上侧(Z轴方向另一侧)开口部的形状与在被加工物7上冲裁加工的加工形状相同,比该加工形状稍微大,为在冲裁方向(Z轴方向)上贯穿的矩形孔。
冲孔6c的尺寸为,不会使冲头4(参照图2)的前端部与冲孔6c 的上侧开口缘和内表面干涉(接触),能够进入至冲孔6c内的尺寸。另外,冲孔6c的上侧开口缘无论在整个外周的范围内有没有实施倒角的情况下,都为极其细微的尖角,由该尖角构成模具侧刃部9。
在冲孔6c的四个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14b上,以到达冲裁模 2c的Z轴方向两侧面的状态(在Z轴方向的整个范围内),设有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图7的下侧)而朝向X轴方向一侧(图7的左上侧、图8的上侧)的方向上倾斜)且从内侧面14b突出为截面矩形的凸条18。然而,凸条18的截面形状(X -Y平面中的截面形状)能够设为半圆形和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另外,也能够将凸条18以仅到达冲裁模2c的上表面(Z轴方向另一侧)的状态设置,即,从上表面设置到冲孔6c的轴向中间部为止,从该轴向中间部到下表面(Z轴方向一侧面)没有设置。
冲孔6c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冲孔6c的内表面与冲头4的外面之间的间隙)能够根据被加工物7的板厚和所需要的加工精度等设定为恰当的尺寸。然而,凸条18的前端面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小于内侧面14b中的不存在凸条18的部分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因此,当在冲孔6c与冲头4之间冲裁被加工物7的被加工部位时,冲裁残渣 8c的外周面(由剪切面以及横切面构成的面)15b中的与内侧面14b 相对的外侧面17b的与凸条18匹配的部分上,形成有比与X轴方向两侧相连的部分凹陷的凹部19。此外,针对凸条18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和凸条18的高度以及宽度,能够分别设定为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凹槽10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角度θ、凹槽10的深度d以及宽度W各自相同的程度。
凸条18在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设置,由此,剪切时位于凹部19的内侧的凸条18伴随冲裁残渣8c向冲孔6c的下方(Z轴方向一侧)推挤并从凹部19脱离,而与外侧面17b相对。该结果为,外侧面17b由凸条18挤压,以将冲裁残渣8c压入或轻压入至冲孔6c 内的方式使冲裁残渣8c内嵌保持于冲孔6c内。来自凸条18的前端面的反力作为保持力而作用于冲裁残渣8c,使冲裁残渣8c保持于由冲头4推入的位置,由此防止残渣附着的发生。此外,在使用冲裁模 2c来制造保持架的情况下,在该保持架中的由冲头4冲裁后的部分上形成有与凹部19对应的凸部,但只要将该凸部形成于不会与滚针以及滚道圈干涉(接触)的位置,就不会对保持架的功能产生问题。另外,也能够使凸条18的上侧的端部(Z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从冲裁模2c的上表面稍微位于下侧(Z轴方向一侧),将冲孔6c的上侧开口缘的形状稍微不具有凸部的矩形。然而,凸条18的上侧的端部与由冲头4推入至冲孔6c的冲裁残渣8c相比位于上侧。由此,冲裁残渣8c成为被压入或轻压入至凸条18的前端面、与冲孔6c的内表面中的与内侧面14b相对的内侧面14j之间的状态,并保持于冲孔6c 的内部。
其他部分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是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第2例相同的。
[实施方式的第4例]
参照图9~图10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冲裁模2c在冲孔6c的四个内侧面中的仅一个内侧面14b上设有凸条18,相对于此,本例的冲裁模2d的不同点在于,在与一个内侧面14b相对的内侧面14c上也设有凸条18a。即,本例的冲裁模2d的冲孔6d在四个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14b、 14c上设有凸条18、18a。
设于内侧面14b的凸条18和设于内侧面14c的凸条18b将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相互设为相反方向。即,设于内侧面14b的凸条18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图9的下侧)而朝向X轴方向一侧 (图9的左上侧、图10的上侧)的方向上倾斜,相对于此,设于内侧面14c的凸条18a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而朝向X轴方向另一侧 (图9的右下侧、图10的下侧)的方向上倾斜。此外,针对冲孔6d 与冲头4(参照图2)之间的余隙,与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情况同样地设定,针对凸条18a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跟凸条18与冲头4之间的余隙相同。另外,凸条18a在倾斜方向不同于凸条18之外,倾斜角度和深度、形状等构成设为相同。
在本例的情况下,当在冲裁模2d与冲头4之间冲裁被加工物7 时,在冲裁残渣8d的外周面15c中的1对外侧面(与1对内侧面14b、 14c相对的1对面)17b、17c上,形成有比与X轴方向两侧相邻的部分凹陷的1对凹部19、19a。形成有1对凹部19、19a的理由与在实施方式的第3例中形成凹部19的理由相同。
另外,有助于提高将冲裁残渣8d保持于冲孔6d内的力的凸条18、 18a的总数与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情况相比较,成为2倍。因此,在将1对凸条18、18a的高度设为与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凸条18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冲裁残渣8d从冲孔6d受到的反力。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冲裁残渣8d的残渣附着防止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将1对凸条18、18a的高度设为比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凸条18 的高度小,也能够与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情况相同的程度来设置将冲裁残渣8d保持于冲孔6d内的力。在该情况下,将1对凹部19、19a 的凹陷量抑制得小,能够谋求提高加工后的制品的美观和减轻精加工的工作量。
其他部分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是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第3例相同的。
[实施方式的第5例]
参照图11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冲裁模2b在冲孔6b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 对内侧面14、14a上设有1对凹槽10、10a,相对于此,本例的冲裁模2e在构成冲孔6e的内表面的四个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14d上,以在冲裁模2e的Z轴方向两侧面开口的状态,设有在相对于该冲孔 6e的轴向彼此相同方向上倾斜(在随着趋向Z方向一侧(图11的下侧)而朝向X轴方向一侧(图11的左上侧)的方向上倾斜)且彼此平行地配置的1对凹槽10b、10b。另外,在冲孔6e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另外一个内侧面(与一个内侧面14d相对的内侧面)14e上,以在冲裁模2e的Z轴方向两侧面开口的状态,设有在相对于Z轴方向彼此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在随着趋向Z轴方向一侧而朝向X轴方向另一侧(图11的右下侧)的方向上倾斜)且彼此平行地配置的1对凹槽10c、10c。即,将另外一个内侧面14e上所设的1对凹槽10c、10c 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设为与一个内侧面14d上所设的1对凹槽10b、10b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本例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将冲裁残渣8保持于冲孔6e内的力的挤按部的总数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比较为4倍。因此,若将凹槽10b、10c的深度设为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凹槽10的深度相同,则能够增大冲裁残渣8从冲孔6e受到的反力(大约为4倍)。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冲裁残渣的残渣附着防止效果。另一方面,即便将凹槽10b、10c的深度设为比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凹槽10的深度小(设为凹槽10的深度的1/4程度),也能够以与实施方式的第1 例的情况相同的程度来设置将冲裁残渣保持于上述冲孔6b内的力。在该情况下,将凹部的凹陷量抑制得小,能够谋求提高加工后的制品的美观和减轻精加工的工作量。
其他部分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第4 例相同。
图12表示与实施方式的第5例有关的变形例的第1例。冲裁模 2f在构成冲孔6f的内表面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 14f、14g上,以在Z轴方向两侧面开口的状态,各自设有一对相对于 Z轴方向倾斜的凹槽10d、10e。并且,将1对内侧面14f、14g中的一个内侧面14f上所设的1对凹槽10d、10e形成于越趋向Z轴方向一侧(图12的下侧)越在X轴方向上彼此离开的方向上。同样地,将1对内侧面14f、14g中的另一个内侧面14g上所设的1对凹槽10d、 10e形成于越趋向Z轴方向一侧越在X轴方向上彼此离开的方向上。
图13表示与实施方式的第5例有关的变形例的第2例。冲裁模 2g在构成冲孔6g的内表面的四个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 14h、14i上,各自在上下方向上设有一对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凹槽 10f、10g。在本例的情况下,将1对内侧面14h、14i中的一个内侧面 14h上所设的1对凹槽10f、10g形成于越趋向Z轴方向一侧(图13 的下侧)越在X轴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同样地,将1对内侧面 14h、14i中的另一个内侧面14i上所设的1对凹槽10f、10g形成于越趋向Z轴方向一侧越在X轴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即使在使1 对内侧面各自上所设的1对凹槽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倾斜方向分别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第5例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也能够在冲孔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的各自上,代替1对凹槽,而形成1对凸条。

Claims (4)

1.一种冲裁模,其构成用于实施冲裁加工的冲压加工装置,并具有用于供冲头的前端部穿过的冲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以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倾斜的状态设有凸条或凹槽,该凹槽在供所述冲头的前端部进入一侧的端部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裁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分别设于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
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凹槽或凸条、和另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裁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分别在所述冲孔的内表面中的彼此相对的1对内侧面上各设有1对,
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1对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对于所述1对内侧面中的另一个内侧面上所设的1对凹槽或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裁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或所述凸条相对于所述冲孔的轴向的倾斜角度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
CN202021279874.2U 2019-07-12 2020-07-02 冲裁模 Active CN2127926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0008A JP7243501B2 (ja) 2019-07-12 2019-07-12 打ち抜きダイ
JP2019-130008 2019-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2646U true CN212792646U (zh) 2021-03-26

Family

ID=74531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9874.2U Active CN212792646U (zh) 2019-07-12 2020-07-02 冲裁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43501B2 (zh)
CN (1) CN21279264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29429A1 (de) * 1983-08-12 1985-02-21 Deutsche Telephonwerke Und Kabelindustrie Ag, 1000 Berlin Anordnung in schnittwerkzeugen aller art
JPS6092024A (ja) * 1983-10-24 1985-05-23 Toshiba Corp 打抜装置
JPS6297725A (ja) * 1985-10-21 1987-05-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打抜金型
JPH057947A (ja) * 1991-07-02 1993-01-19 Ishigami Seimitsu:Kk かす上がり防止機能を有する打抜金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3501B2 (ja) 2023-03-22
JP2021013949A (ja)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4575B2 (en) Shearing method for thin plate
US7107808B2 (en) Shearing method for thin plate
US3496818A (en) Guide bushing for die sets
JP4949782B2 (ja) 精密打ち抜き型
CN106140934B (zh) 模具设备和冲裁薄板的方法
JP2006263768A (ja) プレス加工装置、及びプレス加工方法
JPH0634818U (ja) ピアス加工用プレス型
CN212792646U (zh) 冲裁模
JP2003001337A (ja) 打ち抜き加工装置
US6189361B1 (en) Tool for forming protrusions in material by cutting and deforming
JPH0375247B2 (zh)
JP5477947B2 (ja) ピアスポンチ
JP5183869B2 (ja) 面取り加工方法に使用するパンチ金型並びに金型
JPH11309520A (ja) 先端が拡開した筒体部を有する部品の加工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金型
JP3561164B2 (ja) 打ち抜き加工装置および打ち抜き加工方法
JP7116477B2 (ja) 抜き落とし加工装置及び抜き落とし加工方法
JP3282275B2 (ja) 薄板用打抜き金型
KR102647664B1 (ko) 전극 노칭 가공용 금형의 펀치어셈블리
JP5007110B2 (ja) 金型
JP2006198667A (ja) パンチプレス用成形金型及びパンチプレスにおける成形加工方法
JP2000140976A (ja) 部品の製造方法
US5655401A (en) Tabbing tool and method
CN217570462U (zh) 冲裁成型同步模具及生产线
US20220219216A1 (en) Stamping apparatus, method of stamping and stamping mold
JPS62248519A (ja) 順送り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