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3701U - 发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发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3701U
CN212303701U CN201922429334.1U CN201922429334U CN212303701U CN 212303701 U CN212303701 U CN 212303701U CN 201922429334 U CN201922429334 U CN 201922429334U CN 212303701 U CN212303701 U CN 212303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ess
light emitting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293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由宇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3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3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模块,能够实现轻薄化。具备:导光板,其具有第一主面和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多个光源部件,其配置于第二主面侧,且具备发光元件和波长转换部件,发光元件具有主发光面、位于与主发光面相反的一侧的电极形成面、以及主发光面与电极形成面之间的侧面,波长转换部件覆盖发光元件的主发光面以及侧面;密封部件,其覆盖光源部件以及导光板的第二主面;导光板具有位于第二主面的多个第一凹部,光源部件分别被配置成,在剖视时发光元件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部内。

Description

发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光模块。
背景技术
使用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被广泛用作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显示器等的各种光源。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光源装置具备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密封多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的半球状的透镜部件、供来自配置于其之上的被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扩散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237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光源装置中,需要使安装基板与扩散板之间的距离大于透镜部件的厚度,存在不能实现足够的轻薄化的可能性。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轻薄化的、具备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的结构。
导光板,其具有第一主面和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多个光源部件,其配置于第二主面侧,且具备发光元件和波长转换部件,发光元件具有主发光面、位于与主发光面相反的一侧的电极形成面、以及主发光面与电极形成面之间的侧面,波长转换部件覆盖发光元件的主发光面以及侧面;密封部件,其覆盖光源部件以及导光板的第二主面;导光板具有位于第二主面的多个第一凹部,光源部件分别被配置成,在剖视时发光元件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部内。
另外,所述导光板具有包围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二凹部内配置有折射率低于所述导光板的低折射率部件。
所述导光板具有将所述第二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分别设于由第二凹部划分的区域,所述密封部件也配置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所述导光板具备光学功能部,该光学功能部位于所述第一主面,且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凹部对应的位置。
所述光学功能部具备第一反射部件。
所述光学功能部是随着朝向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而截面积变小的锥体或锥台形状的凹部。
所述光源部件具备光扩散导光部件,该光扩散导光部件设于位于所述主发光面上的波长转换部件。
所述光扩散导光部件包含光扩散物质。
所述光源部件具备第二反射部件,该第二反射部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电极形成面。
实用新型效果
由此,可提供能够轻薄化的具备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块。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一个例子的示意俯视图。
图1B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C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D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2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俯视图与局部放大模式侧视图。
图2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光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光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4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光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光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6C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6D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光源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俯视图。
图8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俯视图。
图8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F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G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H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I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8J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9A是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9B是放大示出图9A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9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的光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的变形例1的光源部件的示意剖视图。
图10B是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的变形例2的光源部件的示意剖视图。
图11A是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的变形例3的光源部件的示意剖视图。
图11B是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中使用了变形例3的光源部件时的发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B…发光模块
10…导光板
11…第一主面(光取出面)
111…光学功能部
111a…光学功能部的底面
111b…光学功能部的侧面
112…低折射率部件
113…第一反射部件
12…第二主面
121…第一凹部
121a…第一凹部的底面
121b…第一凹部的侧面
122…第二凹部
122a…第二凹部的底部
122b…第二凹部的侧面
20、120、120a、120b、120c…光源部件
20a…光源部件的发光面
20b…光源部件的电极形成面
20c…光源部件的侧面
21…发光元件
21a…主发光面
21b…电极形成面
21c…侧面
22…半导体层叠体
22p…p型半导体层
22n…n型半导体层
22a…发光层
22s…元件基板
24…电极
24p…p电极
24n…n电极
25…第一金属膜
26、126、126a、126c…波长转换部件
27…第二反射部件
30、30A、30B…发光装置
40…接合部件
50…密封部件
60…第二金属膜
70…配线基板
71…基材
72…配线
80…支承体
81…刮板
82…切断刃
83…喷雾喷嘴
84…配料喷嘴
90…磨削部件
91…喷砂喷嘴
92…粒子
93…激光源
94…激光
126r…第三凹部
127、127a、127b…光扩散导光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词语(例如“上”、“下”以及包含这些词语的其他词语),但这些词语的使用是为了便于理解参照附图的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被这些词语的意思限制。另外,多个附图所示的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或者部件。另外,各部件例如在固化的前后和切断的前后等时、状态、形状等不同的情况下,也使用相同的名称。
而且,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发光模块,并非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于以下。另外,以下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限定于此的主旨,而是意图例示。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另外,附图所示的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夸张。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的结构主要如图1A~图1D所示。
图1A是本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100的示意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100的局部放大示意剖视图,这里,示出图1A所示的区域S所示的IB(IB)线的剖视图。图1C是放大了包含图1B的一个光源部件20与第二凹部122的部分的图,图1D是放大了一个光源部件20的图。
发光模块100具备导光板10、接合于导光板10的多个光源部件20、以及密封部件50。导光板10具备成为光取出面的第一主面11和与第一主面1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12。导光板10具备以矩阵状配置于第二主面12的多个第一凹部121。光源部件20具备发光元件21与波长转换部件26。多个光源部件20利用接合部件40接合在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的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之上。密封部件50被配置为覆盖光源部件20与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
光源部件20被配置成,在剖视时,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部121内。换言之,光源部件20被配置成,在剖视时,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位于比第一凹部121的周围的第二主面12靠下侧。
从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出射的光向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的波长转换部件26照射。而且,来自光源部件20的光作为来自发光元件21的光与来自波长转换部件26的混色光,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入射到导光板10内。
从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出射的光向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照射。而且,来自光源部件20的光作为来自发光元件21的光与来自波长转换部件26的光的混色光从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入射到导光板10内。
发光元件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导光板10的第一凹部121内,从而能够使从光源部件20出射的光易于在导光板10内高效地向侧方扩散。因此,能够成为可进行导光板10的第一主面11的整个面的亮度不均匀较少的面发光的发光模块。
在剖视时,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与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对置的长度To优选的是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长度Tc(主发光面21a与电极形成面21b的距离)的20%~100%,更优选的是50%~100%。
另外,发光元件21在具备有着元件基板22s的半导体层叠体22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剖视时元件基板22s的侧面的长度的20%~100%与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对置,而且更优选的是50%~100%。
以下详细说明构成发光模块的各部件。
[导光板10]
图2A是放大了作为图1A所示的导光板10的一部分的区域S的图,分别示出第一主面11、第二主面12以及IB(IB)线的剖视图。图2B是放大示出图2A的剖视图的剖视图。导光板10是被来自光源部件20的光入射并进行面状的发光的透光性的板状部件。导光板10具备成为光取出面的第一主面11和与第一主面1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12。第一主面11上具备供光源部件20配置的第一凹部121。
导光板10在俯视形状为四边形的情况下,俯视时的大小例如能够设为一边为1cm~200cm左右,优选的是3cm~30cm左右。另外,导光板10的厚度能够设为0.1mm~5mm左右,优选的是0.5mm~3mm。另外,这里的“厚度”例如在第一主面11、第二主面12具有凹部、凸部等的情况下,指的是假定没有它们时的厚度。
导光板10的平面形状例如能够设为大致矩形、大致圆形等。
作为导光板10的材料,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有机硅等热固化性树脂等树脂材料、玻璃等光学上透明材料。特别是,热塑性的树脂能够通过材料注射成型而高效地制造,因此较为优选。其中,透明性高且低廉聚碳酸酯较为优选。在具备在将光源部件20接合于导光板10之后粘贴配线基板的工序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回流焊那种施加高温的工序,因此即使是聚碳酸酯那样的热塑性且耐热性低的材料也能够使用。
导光板10可以由单层形成,也可以由多个透光性的层层叠而形成。在层叠有多个透光性的层的情况下,可以在任意的层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等。由此,能够使光更易于扩散,成为减少了亮度不均匀的发光模块。
(第一凹部:光源部件配置部)
导光板10在第二主面12侧具备第一凹部121。第一凹部121是供光源部件20配置的部分。
多个第一凹部121在俯视导光板10时二维地排列。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凹部121沿正交的两个方向、即x方向(横向)以及y方向(纵向)二维地排列。如图1A所示,第一凹部121的x方向的排列间距与y方向的排列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排列的两个方向也可以不正交。另外,x方向或者y方向的排列间距并不限定于等间隔,也可以是不等间隔。例如,也可以以从导光板10的中央朝向周边扩宽间隔的方式排列第一凹部121。
第一凹部121的俯视时的大小(开口部的面积)优选的是与光源部件20的俯视形状大致相同或比其更大。例如第一凹部121的开口部的俯视时的大小能够相对于光源部件20的俯视时的面积设为100%~200%。
第一凹部121的开口部的俯视形状例如能够设为大致矩形、大致圆形。第一凹部121的开口部的俯视形状能够根据第一凹部121的排列间距(最接近的两个第一凹部121的中心(光轴)间的距离)等来调整。例如,在第一凹部121的排列间距大致均等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大致圆形或者大致正方形。其中,通过设为大致圆形,能够使来自光源部件20的光良好地扩散。
例如在第一凹部121的开口部的俯视形状为四边形的情况下,并且是发光元件21在俯视时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为1000μm以下左右,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为0.1mm~5mm左右的情况下,第一凹部121间的排列间距例如能够设为0.5mm~50mm左右,优选的是3mm~30mm左右。
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的俯视形状优选的是与开口部的俯视形状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的俯视形状设为与开口部的俯视形状不同的形状。另外,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能够设为与开口部相同的大小、或者比开口部小的大小。
第一凹部121的深度Tr1、即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到开口部(第二主面)的距离优选设为可使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部121内的深度。换言之,优选的是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侧方。
另外,在第一凹部121内,发光元件21经由覆盖主发光面21a的波长转换部件26配置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上。因此,为了使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位于第一凹部121内,优选的是第一凹部121的深度Tr1比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之间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大。
在波长转换部件26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之间配置透光性的接合部件40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凹部121的深度Tr1大于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之间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与接合部件40的厚度的总和。
例如在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长度(主发光面21a与电极形成面21b之间的距离)为50μm~200μm左右,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或者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与接合部件40的厚度的总和为50μm~600μm左右的情况下,第一凹部121的深度Tr1能够设为50μm~5000μm,优选的是100μm~350μm。另外,在导光板10具备后述的光学功能部111的情况下,光学功能部111与第一凹部121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光学功能部111与凹部121分离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另外,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能够设为相对于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垂直或者倾斜的面。作为侧面121b的倾斜角度,能够设为从底面121a起为45度~90度。另外,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能够设为剖视时为直线或者曲线。
(第二凹部:反射器)
导光板10优选的是具有位于第二主面12的第二凹部122。第二凹部122能够作为使来自配置于第一凹部121内的光源部件20的光向第一主面11侧反射的反射器发挥功能。因此,第二凹部122优选的是配置成在俯视时包围供光源部件20配置的一个第一凹部121。
在将第二凹部122配置成包围供光源部件20配置的一个第一凹部121的情况下,例如,第二凹部也可以设为将导光板的第二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并在该划分出的区域内分别设置第一凹部121。在该情况下,在俯视时,包围一个第一凹部121的第二凹部122的一部分也可以兼作包围邻接的第一凹部121的第二凹部122的一部分。即,在剖视时,第二凹部122的一部分位于两个第一凹部121之间,该第二凹部122的一部分被邻接的两个第一凹部121所共有。例如如图2B所示,以第二凹部122的底部122a为中心位于右侧的侧面122b反射来自配置于位于右侧的第一凹部121的光源部件的光。同样,以第二凹部122的底面122a为中心位于左侧的侧面122b反射来自配置于位于左侧的第一凹部121的光源部件的光。
如此,包围一个第一凹部121的第二凹部122也作为包围邻接的第一凹部121的第二凹部122的一部分发挥功能,为此第二凹部122能够如图2A所示那样采用格子状的底部122a。
第二凹部122的侧面122b可以在剖视时为直线或者曲面,并且也可以组合它们。另外,在将第二凹部122的侧面设为曲面的情况下,其曲率可以是一定的,另外,也可以根据位置具有任意的曲率。例如,图1C等所示的第二凹部122例示了在与第二主面12连续的部分曲率缓慢变化的曲面的侧面122b。在这种第二凹部122的情况下,第二凹部122与第二主面12的边界有时难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能够在第二凹部122内配置比导光板10低折射率的低折射率部件。作为低折射率部件,例如能够使用空气、树脂材料、玻璃材料。而且,也可以在第二凹部122内配置光反射性部件。作为光反射性部件,能够使用与后述的密封部件50相同的光反射部件。另外,能够将密封部件50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凹部122内。
如图1C所示,第二凹部122的底部122a的深度Tr2能够设为与第一凹部121的深度Tr1相同的程度。另外,能够使第二凹部122的底部122a位于与光源部件20的发光面20a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
(光学功能部)
导光板10也可以在第一主面11侧具备光学功能部111。光学功能部111例如能够具有使光在导光板10的面内扩散的功能。
光学功能部111优选的是设于与各个第一凹部121对应的位置、即与配置于第二主面12侧光源部件2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特别优选的光源部件20的光轴和光学功能部111的光轴大致一致。例如在光学功能部111的凹陷为锥体或者锥台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其顶部或者中心轴与光源部件20的光轴大致一致。光学功能部111也可以是随着朝向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而截面积变小的锥体或锥台形状的凹部。另外,在光学功能部111的凹陷为锥体台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相当于顶部的面位于光源部件20的光轴上。
作为光学功能部111,能够采用设于第一主面11侧的锥体状或者锥台体状的凹陷。具体而言,作为锥体状的凹陷,可列举圆锥、四棱锥、六棱锥等多棱锥形,作为锥台体状的凹陷,可列举圆锥台、四棱锥台、六棱锥台等多棱锥台形。光学功能部111的侧面111b在剖视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光学功能部111的俯视时的开口部的大小能够适当设定。光学功能部111的开口部的大小例如能够设为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的面积的100%~300%。另外,在光学功能部111为锥体台状的凹陷的情况下,底面111a(相当于锥体台的顶部的面)的俯视时的大小例如能够设为光源部件20的俯视时的大小的50%~100%,或者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的面积的20%~100%。图1A~图1D所示的光学功能部111是在第一主面11上具备圆形开口部的圆锥台状的凹部,示出了开口的直径比光源部件20大、而且比第一凹部121大的例子。
如图3A所示,能够在被用作光学功能部111的凹陷内配置折射率不同于导光板10的材料(例如空气、低折射率部件112等)。另外,如图3B所示,也可以在凹陷的内表面配置反射来自光源部件20的光的第一反射部件113。第一反射部件113例如能够使用金属、白色的树脂材料、DBR膜等。
[光源部件]
光源部件20具备发光元件21与波长转换部件26。波长转换部件26是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2a以及侧面22c的部件,且主要包含树脂材料与波长转换物质。
作为光源部件20,能够预先将图4A~图4C所示那样的、具备发光元件21与波长转换部件26的发光装置30用作光源部件20。或者也可以在导光板10的第一凹部121内配置波长转换部件26、并在其波长转换部件26中埋入发光元件21地配置而形成光源部件20。
作为发光装置30,例如能够采用图4A~图4C所示那样的构造。所有发光装置在以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侧面21c的方式配置有波长转换部件26这一点上为共通的。
图4A所示的发光装置30具备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在该情况下,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21b不被波长转换部件26覆盖而是露出。一对电极24的底面以及侧面也露出。电极形成面21b在作为发光模块的一部分组装之后被密封部件50覆盖,因此即使在发光装置30的状态下在外部露出也没有问题。
图4B所示的发光装置30A以除了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侧面21c之外、还覆盖电极形成面21b的方式配置波长转换部件26。一对电极24的侧面也被波长转换部件26覆盖。而且,一对电极24的底面未被波长转换部件26覆盖,而是被第一金属膜25覆盖。第一金属膜25能够设为比电极24的大小大的面积。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检查发光装置30A的发光特性。因此,在作为发光模块的一部分组装发光装置时,容易筛选发光装置的色度、亮度等,能够形成颜色不均匀及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少的发光模块。
图4C所示的发光装置30B具备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与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电极形成面21b以及一对电极24的侧面被第二反射部件27覆盖。一对电极24的底面未被波长转换部件26以及第二反射部件27覆盖而露出。而且,从它们露出的电极24的底面被第一金属膜25覆盖。通过用第二反射部件27覆盖电极形成面21b,能够减少光被电极24吸收的情况。而且,通过使用面积大于电极24的第一金属膜25,与图4B所示的发光装置30A相同,容易进行发光特性的检查,容易获得颜色不均匀及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少的发光模块。
(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21能够利用公知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发光元件21例示出发光二极管。
发光元件21例如具备半导体层叠体22,该半导体层叠体22具备蓝宝石等透光性的元件基板22s和层叠于元件基板22s之上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叠体22包含发光层22a和夹着发光层22a的n型半导体层22n以及p型半导体层22p,在n型半导体层22n以及p型半导体层22p上分别电连接有n电极24n以及p电极24p作为一对电极24。发光元件21例如被配置成包含元件基板22s的主发光面22a与导光板10的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对置。
发光元件21能够选择出射任意波长的光的元件。例如作为出射蓝色、绿色的光的元件,能够采用使用了氮化物系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的发光元件。能够根据半导体层叠体的材料以及其混晶度选择各种发光波长。所使用的发光元件的组成、发光颜色、大小、个数等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即可。发光元件21优选的是具备能够出射可高效地激发波长转换部件的短波长的光的氮化物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
发光元件21的形状能够设为正方形、长方形等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发光元件21的大小例如在俯视时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优选的是100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纵向以及横向的尺寸为200μm以下。若使用这种发光元件,则在进行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局部调光时,能够实现高清晰的影像。
(波长转换部件)
波长转换部件26包含将从发光元件21出射的光的波长转换为不同波长的光的荧光体等波长转换物质。例如波长转换部件26能够设为单层或者多层。
波长转换部件26包含作为母材的透光性材料和作为波长转换物质的粒子状的荧光体。
透光性材料为至少使来自发光元件21的光透过的透光性,使从发光元件21出射光透过60%以上,优选的是透过90%以上。作为波长转换部件26的材料,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透光性的热固化性的树脂材料等。
作为荧光体,例如可列举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Y3(Al,Ga)5O12:Ce)、镥·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12:Ce)、铽·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12:Ce)系荧光体、硅酸盐系荧光体(例如(Ba、Sr)2SiO4:Eu)、氯硅酸盐系荧光体(例如Ca8Mg(SiO4)4Cl2:Eu)。而且,作为氮化物系荧光体,可列举β赛隆系荧光体(例如Si6- zAlzOzN8-z:Eu(0<z<4.2))、α赛隆系荧光体(例如Mz(Si,Al)12(O,N)16(其中,0<z≤2,M是除Li、Mg、Ca、Y以及La与Ce之外的镧元素)、含氮铝硅酸钙(CASN或者SCASN)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可列举由一般式(I)MaxMbyAl3Nz:Eu表示的荧光体(其中,在上述一般式(I))中,Ma是从由Ca、Sr以及Ba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Mb是从由Li、Na以及K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x、y以及z分别满足0.5≤x≤1.5、0.5≤y≤1.2、以及3.5≤z≤4.5)。而且,可列举SGS系荧光体(例如SrGa2S4:Eu)。除此之外,可列举锰激活氟化物系荧光体(由一般式(II)A2[M1-aMnaF6]表示的荧光体(其中,在上述一般式(II)中,A是从由K、Li、Na、Rb、Cs以及NH4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M是从由第四族元素以及第一4族元素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a满足0<a<0.2))。作为该锰激活氟化物系荧光体的代表例,有锰激活氟化硅酸钾的荧光体(例如KSF(K2SiF6:Mn))。
一个波长转换部件中能够包含一种或者多个种类的荧光体。多个种类的荧光体可以混合来使用,或者也可以层叠来使用。例如能够使用出射蓝色系的光的发光元件21,并包含发出绿色系的光的β赛隆荧光体与发出红色系的光的KSF荧光体等氟化物系荧光体作为荧光体。通过使用这种两种荧光体,能够扩宽发光模块的颜色再现范围。另外,荧光体也可以是量子点。
荧光体可以在波长转换部件的内部任意配置。例如,荧光体可以在波长转换部件的内部大致均匀地分布,也可以偏向一部分。
波长转换部件也可以包含光扩散物质。作为光扩散物质,例如可列举SiO2、TiO2、Al2O3、ZnO等的微粒子。
在图4A~图4C所示的发光装置中,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能够设为30μm~50μm。另外,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能够设为10μm~1000μm。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和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优选的是相同。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不同的厚度。
在图4B所示的发光装置30A中,覆盖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21b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能够设为5μm~50μm左右。另外,能够使覆盖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21b的波长转换部件26的厚度为与一对电极24的厚度相同的程度。
对不使用发光装置30作为光源部件20、在导光板10的第一凹部121配置波长转换部件26的情况下的波长转换部件26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波长转换部件26优选的是配置于夹在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和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之间的全部区域。而且,波长转换部件26优选的是配置为覆盖第一凹部121的整个底面121a。优选的是配置于夹在发光元件21的侧面21c和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之间的全部区域。
(第二反射部件)
作为光源部件20,在使用图4C所示那样的发光装置30B的情况下,具备覆盖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22b以及一对电极24的侧面的第二反射部件27。第二反射部件27的厚度例如能够设为5μm~200μm左右。另外,第二反射部件27能够设为与一对电极24的高度相同的程度。
第二反射部件27相对于从发光元件21出射的光具有60%以上的反射率,优选的是具有90%以上的反射率。第二反射部件27的材料优选的是含有白色的颜料等的树脂材料。特别优选的是含有氧化钛的有机硅树脂。
(第一金属膜)
在作为光源部件20使用图4B、图4C所示那样的发光装置30A、30B的情况下,即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21b被波长转换部件26、第二反射部件27覆盖的情况下,发光装置30A、30B也可以具备电连接于一对电极24并分别覆盖一对电极24的底面的金属膜25。金属膜25的材料例如能够设为依次层叠有Cu/Ni/Au的层叠构造。金属膜25也可以配置成连续覆盖覆盖一对电极24的侧面的第二反射部件27、波长转换部件26、电极24。
[接合部件]
在作为光源部件20使用图4A~图4C所示的发光装置的情况下,发光装置与导光板10利用透光性的接合部件40接合。接合部件40具有使从作为光源部件20的发光装置30出射的光向导光板10传播的作用。接合部件40配置于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侧的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与发光装置30之间。而且,配置于发光装置30与第一凹部121的侧面121b之间。而且,接合部件40也可以延伸到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
接合部件40为透光性,使从光源部件20(发光装置30)出射的光透过60%以上,优选的是透过90%以上。另外,接合部件40优选的是具有与导光板10的材料相同程度的折射率的材料。例如作为母材的材料,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将它们混合而成的树脂、或者玻璃等透光性材料。出于连接部件40的耐光性以及成型容易性的观点,选择有机硅树脂作为接合部件40的母材较有益。
[密封部件50]
密封部件50是覆盖多个光源部件20与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的光反射性的部件。通过使密封部件50为光反射性部件,能够将来自光源部件20的发光高效地取入到导光板10。
密封部件50相对于从光源部件20出射的光具有60%以上的反射率,优选的是具有90%以上的反射率。密封部件50的材料优选的是含有白色的颜料等的树脂材料。特别优选的是含有氧化钛的有机硅树脂。由此,为了覆盖导光板10的一面,作为相对较大量使用的材料使用较多氧化钛那样的低廉原材料,从而能够使发光模块100低廉。
[第二金属膜]
在发光模块100中,也可以在密封部件50之上设有与多个光源部件20的电极24电连接的第二金属膜60。第二金属膜60也可以配置于密封部件50之上。在作为光源部件20使用图4B、图4C所示那样的具备第一金属膜25的发光装置的情况下,第二金属膜60也可以配置成与第一金属膜25电连接。另外,即使在使用具备第一金属膜25的发光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工序内去除第一金属膜25之后,以与电极24相接的方式形成第二金属膜60。第二金属膜60的材料例如采用依次层叠有Cu/Ni/Au的层叠构造。
[配线基板]
发光模块100可以如图1B所示那样具有配线基板70。配线基板70是具备绝缘性的基材71和与多个光源部件20电连接的配线72等的基板。通过具备配线基板70,能够容易地形成局部调光等所需的复杂的配线。该配线基板70能够在将光源部件20连接于导光板10,并形成密封部件50以及第二金属膜60之后,将另外准备的配线基板70的配线72和第二金属膜60接合。
配线基板70例如具备填充于设于绝缘性的基材71的多个通孔内的导电性部件和在基材71的两面侧与导电性部件电连接的配线72。
配线基板70也可以具有层叠构造。例如,作为配线基板70,也可以使用在表面设有绝缘层的金属板。另外,配线基板7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TFT(Thin-FilmTransistor)的TFT基板。
作为配线基板70的基材7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陶瓷或者树脂。出于低成本以及成型容易性的观点,也可以选择树脂作为基材71的材料。作为树脂,能够列举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BT树脂、聚邻苯二甲酰胺(P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不饱和聚酯、玻璃环氧等复合材料等。另外,可以是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
配线72例如是设于基材71上的导电箔(导体层),与多个光源部件20电连接。配线72的材料优选的是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例如可列举铜等导电材料。另外,配线72能够通过镀敷、导电糊的涂覆、印刷等形成,配线62的厚度例如为5~50μm左右。
配线基板70也可以通过任意的方法与导光板10等接合。例如能够通过将片状的粘合片配置于设于与导光板10相反的一侧的密封部件50的表面和配线基板70的表面之间并压接来接合。另外,配线基板70的配线72与光源部件20的电连接可以通过任意的方法进行。例如也可以通过加压与加热将埋入通孔内的金属即导电性部件熔化来与第二金属膜60接合。
作为这种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以下的工序。
(1)准备具备发光元件和覆盖发光元件的主发光面与侧面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光源部件的工序;
(2)准备具备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的导光板的工序,该第一主面成为光取出面,该第二主面位于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且具备多个凹部;
(3)以至少使凹部的侧面与发光元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在凹部的底面上载置光源部件的工序;
(4)配置覆盖光源部件与第二主面的密封部件的工序。
以下详细说明发光模块100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
(1)准备具备发光元件与波长转换部件的光源部件(发光装置)的工序
光源部件20例如能够通过图6A~图6D、图7A、图7B所示的工序制造。首先,如图6A所示,将多个发光元件21以一对电极朝下地配置于支承体80上。然后,以掩埋发光元件21的方式形成波长转换部件26。波长转换部件26例如能够通过将固化前的波长转换部件26配置于支承体80上并使用刮板81等印刷、之后进行固化的方法来形成。
另外,波长转换部件26能够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如图7A所示那样使用喷雾喷嘴83喷雾出固化前的波长转换部件26,并如图7B所示那样掩埋发光元件21地形成,之后进行固化。
接下来,如图6C所示,能够使用切割机等切断刃82切断波长转换部件26,获得成为光源部件20的发光装置30。
(2)准备具备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的导光板的工序,该第一主面成为光取出面,该第二主面位于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且具备多个凹部。
准备导光板10。如图8A所示,在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配备多个开口部的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的第一凹部121。然后,在第二主面12上,在邻接的第一凹部121之间具备第二凹部122。如图2A所示,第二凹部122被配置成在俯视时包围第一凹部121。在第二主面12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一主面11上配备作为圆锥台形的凹陷的光学功能部111。
这种导光板10例如能够通过以注射成型、传递模制、热转印等成型来准备。另外,导光板10的第一凹部121、第二凹部122、光学功能部111能够在导光板10的成型时一并利用模具来形成。由此,能够减少成型时的位置偏差。另外,也可以准备不具有第一凹部121、第二凹部122、光学功能部111的板,并通过加工来准备导光板10。或者,也可以购买具备第一凹部121、第二凹部122、光学功能部111的导光板10来进行准备。
(3)以至少使第一凹部的侧面与发光元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在凹部的底面上载置光源部件(发光装置)的工序
接下来,如图8B所示,在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上配置液状的接合部件40。接合部件40能够通过灌注封装、转印、印刷等方法来涂覆。在图8B中,例示了使用配料喷嘴84进行灌注封装从而配置接合部件40的情况。另外,接合部件40也可以设于发光装置30侧。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吸附吸嘴等吸附部件拾取发光装置30、并将发光装置30的发光面浸渍于液状的接合部件40而使接合部件40附着等方法。
接下来,如图8C所示,在第一凹部121内的接合部件40上载置发光装置30。此时,将电极24朝上地载置发光装置30。此时,使发光装置30的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凹部121的侧面对置。即,配置成将发光装置30的一部分埋入于接合部件40。之后,通过使接合部件40固化,将发光装置30与导光板10接合。
(4)配置覆盖光源部件与第二主面的密封部件的工序
接下来,如图8D所示,形成覆盖导光板10的第二主面12与多个发光装置30的密封部件50。密封部件50例如能够通过传递模制、灌注封装、印刷、喷雾等方法形成。在图8D中,示出了使用配料喷嘴84以也将发光装置320的电极24覆盖的方式较厚地形成密封部件50的例子。另外,也可以以不掩埋电极24的方式、换言之是使至少电极24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密封部件50。
(5)将密封部件去除至电极露出为止的工序
接下来,如图8E所示,将密封部件50的表面遍及整个面地去除。由此,如图8G所示,使发光装置30的电极24从密封部件50露出。作为磨削的方法,可列举使用砥石等磨削部件90将密封部件50磨削成面状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如图8F所示,使用喷砂喷嘴91,排出硬质的粒子92而将密封部件50的一部分去除。
另外,在发光装置30具备连接于电极24的第一金属膜2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密封部件50去除至第一金属膜25露出为止。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将密封部件50去除至能够向光源部件20的发光元件21供电的导电部件露出为止。另外,在预先不掩埋电极24地形成密封部件50的情况下,能够省略该工序。
(6)形成与多个发光元件电连接的金属膜的工序
接下来,如图8H所示,在发光装置30的电极24与密封部件50上的大致整个面形成第二金属膜60。作为第二金属膜60,例如能够设为从导光板10侧依次层叠有Cu/Ni/Au的层叠构造。作为第二金属膜60的形成方法,可列举溅射、镀敷等,优选的是通过溅射来形成。
接下来,如图8I所示,向第二金属膜60照射来自激光源93的激光94,并通过去除已照射的部分的第二金属膜60的激光烧灼来图案化。由此,形成图8J所示那样的分离的第二金属膜60。第二金属膜60与发光装置30的电极24电连接。
如此,能够获得发光模块100A。而且,也能够将第二金属膜60和另外准备的配线基板70的配线72粘合,由此能够获得图1B所示那样的具备配线基板70的发光模块100。
多个光源部件20以能够分别独立地驱动的方式配线。另外,也可以将导光板10分割为多个范围,将安装于一个范围内的多个发光装置30设为一个组,将一个组内的多个发光装置30彼此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从而连接于相同的电路,并配备多个这种发光装置(光源部件)组。通过进行这样的分组,能够成为可局部调光的发光模块。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9A~图9C一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图9A是发光模块100B的剖视图,图9B是放大示出图9A的剖视图中的一个光源部件以及其附近的剖视图,图9C是表示光源部件120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9A~图9C所示,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除了光源部件1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这里,在图9A~图9C中,对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省略关于相同部件的具体说明。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中,光源部件120具有设于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的光扩散导光部件127。光扩散导光部件127是包含光扩散物质的透光性部件,使从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出射的光横向地扩散而出射。
在图9C所示的例子中,在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形成第三凹部126r,光扩散导光部件127设于第三凹部126r的内部与第三凹部126r周围的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这里,在图9C所示的例子中,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包含第三凹部126r的内表面与第三凹部126r周围的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另外,在图9C等中,将第三凹部126r的大小描绘为与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21a相同的大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三凹部126r的俯视形状可以比主发光面21a大,也可以比主发光面21a小。
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中,光扩散导光部件127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光学功能部111相同,具有使光在导光板10的面内扩散的功能。光扩散导光部件127优选的是设为光扩散导光部件127的中心轴与发光元件21的主发光面的中心轴一致,由此能够使光在导光板10的面内均匀地、换言之是在该面内使光不偏向特定方向地扩散。
光扩散导光部件127优选的是使从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出射的光不吸收地出射,例如使从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出射的光透过60%以上,优选的是透过90%以上。为了使光扩散导光部件127具备上述透光性与光扩散性,例如光扩散导光部件127可在由使被发光元件21以及波长转换部件126转换了波长的光例如透过60%以上、优选的是透过90%以上透光性材料构成的母材即透光性部件中含有使上述光不吸收地反射的光扩散物质而成。
作为构成透光性部件的透光性材料,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透光性的热固化性的树脂材料等。作为光扩散物质,例如可列举SiO2、TiO2、Al2O3、ZnO等的微粒子。
在光扩散导光部件127中,基于发光模块100B所要求的特性,考虑被用作光扩散物质的材料的光反射性、颗粒直径以及粒度分布、导光板10的形状等而适当设定透光性部件所含有的光扩散物质的比例。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发光模块100B中,能够不使用光学功能部地使由发光元件21以及波长转换部件126转换了波长的光在导光板10的面内均匀地扩散。
因而,根据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能够不使用光学功能部地从导光板10的主发光面11出射颜色色不均以及亮度不均的情况少的光。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由于能够从光源部件120使光向导光板10的面内均匀地扩散并出射,因此能够不使用光学功能部地从导光板10的主发光面11出射颜色不均以及亮度不均少的光,能够提供薄型的面发光光源。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中,可以在包含光扩散导光部件127的光源部件120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导光板10设置光学功能部。
以上的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可以通过除了在制作光源部件120的工序中包含形成光扩散导光部件127的工序以外与实施方式1的发光模块100A相同的方法来制造。
在实施方式2中,光源部件120例如如以下那样制作。
如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的图6A所示,将多个发光元件21以一对电极朝下的方式配置于支承体80上。
然后,以掩埋发光元件21的方式形成未固化的波长转换部件126。
接下来,在与固化前的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的各个发光元件21对置的位置,例如使用模具形成第三凹部126r。以维持第三凹部126r的形状的状态使波长转换部件126固化。
接下来,将包含光扩散物质的未固化的透光性树脂材料以分别填埋第三凹部126r的方式形成于固化后的波长转换部件126的上表面。
然后,通过使透光性树脂材料固化,在波长转换部件126上形成成为一体的光反射性导光部件层。
接下来,如参照图6C说明的那样,使用切割机等切断刃82进行切断。如以上那样,能够获得光源部件120。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中,通过使用了图9C所示的光源部件1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也可以使用图10A所示的光源部件120a而构成。该图10A所示的光源部件120a取代图9C所示的具备第三凹部126r的波长转换部件126而包含不具备第三凹部126r的波长转换部件126a,在波长转换部件126a的平坦的上表面具有厚度大致一定的光扩散导光部件127a这一点与图9C所示的光源部件120不同。
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也能够使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光源部件120a而构成。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中,通过使用了图9C所示的光源部件1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也可以使用图10B所示的光源部件120b而构成。该图10B所示的光源部件120b在具有图9C所示的具备第三凹部126r的波长转换部件126这一点与图9C相同,但在图10B所示的光源部件120b中仅在第三凹部126r的内部设有光扩散导光部件127b这一点与图9C所示的光源部件120不同。
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也能够使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光源部件120b而构成。
如以上变形例1以及2中说明那样,在光源部件中,光扩散导光部件能够以各种方式形成于波长转换部件的上表面。除了图9C、图10A以及图10B所例示的以外,例如也可以将第三凹部形成为锥体或者锥台形状,仅在其内部或者从其内部向其周围延伸地形成光扩散导光部件。
而且,第三凹部也可以是四棱锥、六棱锥等多棱锥形。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
实施方式2的发光模块100B也可以使用图11A所示的光源部件120c而构成。该图11A所示的光源部件120c与图10B所示的光源部件120b在波长转换部件126c的侧面倾斜这一点不同。光源部件120c除了波长转换部件126c的侧面倾斜这一点之外,与图10B所示的光源部件120b相同。
更具体而言,在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附近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波长转换部件126c的厚度大致为零,从发光元件21的电极形成面朝向主发光面21a而逐渐增大厚度。
另外,图11B是放大示出安装了图11A所示的光源部件120c时的发光模块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包含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变形例3的光源部件120c而构成的发光模块由于光源部件120c中的波长转换部件126c的侧面倾斜,因此光学部件120c的侧面的面积比不倾斜的情况大。由此,能够增加向导光板10出射的光,能够提高发光模块的亮度。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100可以是以一个用作一个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背光灯。另外,也可以将多个发光模块100排列地用作一个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背光灯。
可以是一个发光模块100接合于一个配线基板70。另外,也可以是多个发光模块100接合于一个配线基板70。由此,能够汇集与外部电连接的连接端子(例如连接器)(即,无需按照每个发光模块来进行准备),因此能够使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构造简单。
另外,也可以将接合有该多个发光模块100的一个配线基板70排列多个来作为一个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背光灯。此时,能够将例如多个配线基板70载置于框架等,并分别使用连接器等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发光模块例如能够用作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背光灯。

Claims (22)

1.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光板,其具有第一主面和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
多个光源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主面侧,且具备发光元件和波长转换部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主发光面、位于与所述主发光面相反的一侧的电极形成面、以及所述主发光面与所述电极形成面之间的侧面,所述波长转换部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主发光面以及所述侧面;
密封部件,其覆盖所述光源部件以及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主面;
所述导光板具有位于所述第二主面的多个第一凹部,所述光源部件分别被配置成,在剖视时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具有包围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二凹部内配置有折射率低于所述导光板的低折射率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具有将所述第二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分别设于由第二凹部划分的区域,所述密封部件也配置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具备光学功能部,该光学功能部位于所述第一主面,且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凹部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的俯视时的尺寸与所述光源部件的俯视时的尺寸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的俯视时的尺寸为相对于所述光源部件的俯视时的尺寸的100%~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主发光面和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之间的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厚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为单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层叠有多个透光性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从热可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或玻璃中选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是聚碳酸酯。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具备第一反射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是随着朝向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而截面积变小的锥体或锥台形状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的俯视时的开口部的尺寸是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面积的100%~30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是锥台形状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底面的俯视时的尺寸是所述光源部件的俯视时的尺寸的50%~100%。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的深度与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为相同程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件具备光扩散导光部件,该光扩散导光部件设于波长转换部件,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位于所述主发光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扩散导光部件包含光扩散物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上表面具有第三凹部,所述光扩散导光部件仅设于所述第三凹部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侧面倾斜。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上表面具有第三凹部,所述光扩散导光部件设于所述第三凹部内和所述第三凹部周围的所述波长转换部件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件具备第二反射部件,该第二反射部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电极形成面。
CN201922429334.1U 2018-12-28 2019-12-27 发光模块 Active CN2123037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6836 2018-12-28
JP2018-246836 2018-12-28
JP2019-207695 2019-11-18
JP2019207695A JP6717421B1 (ja) 2018-12-28 2019-11-18 発光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3701U true CN212303701U (zh) 2021-01-05

Family

ID=711316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29334.1U Active CN212303701U (zh) 2018-12-28 2019-12-27 发光模块
CN201911376463.7A Active CN111384226B (zh) 2018-12-28 2019-12-27 发光模块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6463.7A Active CN111384226B (zh) 2018-12-28 2019-12-27 发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717421B1 (zh)
CN (2) CN212303701U (zh)
TW (1) TWI7447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4226A (zh) * 2018-12-28 2020-07-07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3367A (zh) * 2020-03-06 2021-09-07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结构
TWI786715B (zh) 2020-07-21 2022-12-11 日商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及面狀光源
JP7266175B2 (ja) * 2020-07-21 2023-04-2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JP7256946B2 (ja) * 2020-08-25 2023-04-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7174269B2 (ja) * 2020-08-25 2022-11-1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
TWI807401B (zh) 2020-08-31 2023-07-01 日商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之製造方法
JP7311796B2 (ja) * 2020-09-29 2023-07-2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面発光光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335304A (zh) 2020-09-29 2022-04-12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面发光光源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6876B2 (ja) * 2001-03-30 2008-06-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2004171966A (ja) * 2002-11-21 2004-06-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面照明装置
US6933535B2 (en) 2003-10-31 2005-08-23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enhanced luminous efficiency
JP2007059164A (ja) * 2005-08-23 2007-03-08 Fujifilm Corp 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00257B2 (ja) * 2005-11-25 2010-1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37803B2 (ja) 2006-05-12 2011-0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面状発光装置
JP2008305642A (ja) 2007-06-06 2008-12-18 Sony Corp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8970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Sharp Corp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08837A (ja) * 2008-06-30 2010-01-14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92777A (ja) * 2008-10-09 2010-04-2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WO2010058625A1 (ja) * 2008-11-20 2010-05-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20013811A1 (en) * 2009-04-03 2012-01-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TW201224334A (en) * 2010-12-07 2012-06-16 Ind Tech Res Inst Flexible light source module
JP5661552B2 (ja) * 2010-12-24 2015-01-28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5114B2 (ja) * 2011-03-25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発光装置、発光モジュール、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11122B2 (ja) 2011-05-27 2014-10-22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4157989A (ja) 2013-02-18 2014-08-28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526292A (zh) * 2013-12-17 2015-07-0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522695B (zh) * 2014-03-06 2016-02-21 Epoch Chemtronics Corp Side light type light emitting module structure
TWI555051B (zh) * 2015-07-14 2016-10-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及發光鍵盤
JP6217711B2 (ja) * 2015-08-21 2017-10-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955135B2 (ja) * 2016-10-19 2021-10-2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01521A (ja) * 2016-12-20 2018-06-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580932B2 (en) * 2016-12-21 2020-03-03 Nich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597657B2 (ja) * 2017-01-24 2019-10-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790899B2 (ja) * 2017-02-17 2020-11-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US20180335559A1 (en) * 2017-05-17 2018-11-22 Seohan Li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uminous flux control member for local dimming
JP6717421B1 (ja) * 2018-12-28 2020-07-0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4226A (zh) * 2018-12-28 2020-07-07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CN111384226B (zh) * 2018-12-28 2024-03-15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56858B2 (ja) 2024-03-27
CN111384226B (zh) 2024-03-15
JP2020150278A (ja) 2020-09-17
TW202037948A (zh) 2020-10-16
TWI744756B (zh) 2021-11-01
CN111384226A (zh) 2020-07-07
JP2020109745A (ja) 2020-07-16
JP6717421B1 (ja) 202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03701U (zh) 发光模块
KR102215923B1 (ko) 발광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및 발광 모듈
CN108459437B (zh) 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以及发光模块
US11073654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with recesses in light guide plate
EP3872873B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11616169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with concave surface light guide plate
JP7108203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12730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11633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JP700759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KR102111200B1 (ko) 발광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및 발광 모듈
US11353645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including first hole portion
TWI750493B (zh) 發光模組
JP6825608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63183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153689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module
JP7111993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21136119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140987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1581460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JP7068594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