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49012U -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49012U
CN212149012U CN202020394240.5U CN202020394240U CN212149012U CN 212149012 U CN212149012 U CN 212149012U CN 202020394240 U CN202020394240 U CN 202020394240U CN 212149012 U CN212149012 U CN 212149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s
lap joint
mount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942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培峰
任磊
杜华
易斌
沈永波
张海阳
顾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942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49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49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49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包括:两个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两个纵梁互相平行设置,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沿两个纵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与两个纵梁固定连接为全框式结构。汽车前副车架还包括前保护梁和两个吸能盒;两个纵梁靠近汽车前端的位置沿汽车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相对于第一横梁向外突出,两个吸能盒的后端连接于相应的两个纵梁的前端部,前保护梁连接于两个吸能盒的前端,两个吸能盒对前保护梁在受到冲击力时进行缓冲。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内侧折弯,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前副车架是底盘系统的重要部件,通常布置在车辆前纵梁下方,连接悬架以及悬置等重要零件,提供模块化集成平台,提高车身强度和刚度,有效隔离悬架系统以及动力总成的振动和噪音,并在碰撞过程中吸收一定的能量,减轻乘员受伤害程度。该副车架包括:沿着车辆前进方向的左右一体式纵梁,以及在车宽方向将左右纵梁彼此连接起来的前、中、后三根横梁。
近年来,存在小范围重叠碰撞要求,要求车辆在俯视状态下,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身纵梁向内侧倾斜,即在动力总成后端,车宽方向形成凸起,与障碍物部分重叠。
在碰撞过程中,使得纵梁在车宽方向内侧折弯,动力总成冲击后,将产生反力使车身避免障碍物,当车身刚度不足时,将导致前舱变形严重,碰撞性能降低。且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纯电动汽车在使用中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受到了新的挑战,若行驶速度较高,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前副车架侵入电池,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如,失去动力、燃烧、爆炸等)。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前副车架存在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前副车架存在安全性能差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包括:两个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其中,
两个所述纵梁互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沿两个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与两个所述纵梁固定连接为全框式结构;
所述汽车前副车架还包括前保护梁和两个吸能盒;两个所述纵梁靠近汽车前端的位置沿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横梁向外突出,两个所述吸能盒与两个所述纵梁对应设置,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后端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纵梁的前端部,所述前保护梁连接于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两个所述吸能盒对所述前保护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受到冲击力时进行缓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副车架在汽车的前端,即两个纵梁靠近第一横梁的一端设置前保护梁和吸能盒,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内侧折弯,以及副车架向外侧形成的凸起传递到摆臂以及车轮,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所述前保护梁设置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弧形结构的弧顶位于所述前保护梁背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保护梁设置为弧形结构,由于弧形结构对力的分散能力较好,本实施方式中将前保护梁设置为这种结构,可避免汽车在发生碰撞时,应力过于集中而使得前保护梁受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两个所述纵梁上自所述第一横梁所在的一端向所述第三横梁所在的一端依次设置有车身安装前点、前下控制臂安装点、悬置压装孔、车身中塔、后下控制臂安装点、稳定杆安装点、车身后安装点、车身后安装点和转向机安装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身安装前点、前下控制臂安装点、悬置压装孔、车身中塔、后下控制臂安装点、稳定杆安装点、车身后安装点、车身后安装点和转向机安装点的设置,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副车架更加方便地与车身的其他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两个所述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横梁搭接接口、第二横梁搭接接口、第三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和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纵梁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横梁搭接接口、第二横梁搭接接口、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可使得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更加方便地与两个纵梁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两个所述纵梁上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诱导槽,以引导两个所述纵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的受力作用下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发生溃缩变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诱导槽的设置可使得纵梁在长度方向的受力作用下沿长度方向发生溃缩变形,以避免汽车在小偏置碰撞时,前侧横梁可阻止车身侧梁向内侧折弯,提高碰撞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所述诱导槽为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周侧的凹形槽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诱导槽为设置于两个纵梁周侧的凹形槽结构,这种结构的设置可避免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副车架在碰撞过程中由于断裂失效,使得前副车架不侵入电池,进而可以有效保护电池。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和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均设置为U形槽结构,所述第一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上,所述第二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上,所述第三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上,且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以及所述第三横梁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均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将前副车架设置为这种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两个所述纵梁互相平行,且设置为铸铝结构;所述吸能盒的周壁上还设置有溃缩凹槽,以引导所述吸能盒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受力时沿所述长度方向发生溃缩变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铸铝结构的刚性更大,本实施方式中将纵梁设置为这种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汽车前副车架的刚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所述车身安装前点、所述前下控制臂安装点、所述悬置压装孔、所述车身中塔、所述后下控制臂安装点、所述稳定杆安装点、所述车身后安装点和所述转向机安装点与两个所述纵梁铸造为一体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结构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前副车架的使用可靠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由于上述结构的前副车架的前端,即两个纵梁靠近第一横梁的一端设置前保护梁和吸能盒,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内侧折弯,以及副车架向外侧形成的凸起传递到摆臂以及车轮,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中的纵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中的纵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中的前保护梁与吸能盒的连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纵梁;110:前端部;120:车身安装前点;130:前下控制臂安装点;140:悬置压装孔;150:车身中塔;160:后下控制臂安装点;170:稳定杆安装点;180:车身后安装点;191:转向机安装点;192:诱导槽;
200:第一横梁;210:第一横梁搭接接口;
300:第二横梁;3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
400:第三横梁;410:第三横梁搭接接口;
500:吸能盒;510:前端;520:后端;530:溃缩凹槽;
600:前保护梁;
A:长度方向;B: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如图1-图5所示,包括:两个纵梁100、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纵梁100互相平行设置,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沿两个纵梁100的依次间隔设置,且与两个纵梁100固定连接为全框式结构。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汽车前副车架还包括前保护梁600和两个吸能盒500;两个纵梁100靠近汽车前端的位置沿汽车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B相对于第一横梁200向外突出,两个吸能盒500与两个纵梁100对应设置,两个吸能盒500的后端520连接于相应的两个纵梁100的前端部110,前保护梁600连接于两个吸能盒500的前端510,两个吸能盒500对前保护梁600在长度方向上受到冲击力时进行缓冲。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副车架在汽车的前端,即两个纵梁100靠近第一横梁200的一端设置前保护梁600和吸能盒500,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500内侧折弯,以及副车架向外侧形成的凸起传递到摆臂以及车轮,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吸能盒500不仅限于设置两个,还可以设置更多数量,例如3个、4个等,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更为具体的,吸能盒500和前保护梁600的具体结构在下文进行详细解释,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前保护梁600设置为弧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弧顶位于前保护梁600背离第一横梁200的一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保护梁600设置为弧形结构,由于弧形结构对力的分散能力较好,本实施方式中将前保护梁600设置为这种结构,可避免汽车在发生碰撞时,应力过于集中而使得前保护梁600受损。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两个纵梁100上自第一横梁200所在的一端向第三横梁400所在的一端依次设置有车身安装前点120、前下控制臂安装点130、悬置压装孔140、车身中塔150、后下控制臂安装点160、稳定杆安装点170、车身后安装点180和转向机安装点191。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安装前点120、前下控制臂安装点130、悬置压装孔140、车身中塔150、后下控制臂安装点160、稳定杆安装点170、车身后安装点180和转向机安装点191的设置,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副车架更加方便地与车身的其他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两个纵梁100分别与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分别通过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和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固定连接于两个纵梁100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可使得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第三横梁400更加方便地与两个纵梁100连接。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均应设置为U型槽状结构,且该U型槽状结构与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第三横梁400相匹配。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两个纵梁100上沿纵梁100的长度方向A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诱导槽192,以引导两个纵梁100在纵梁100的长度方向A的受力作用下沿纵梁100的长度方向A发生溃缩变形。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诱导槽192的设置可使得纵梁100在长度方向A的受力作用下沿长度方向A发生溃缩变形,以避免汽车在小偏置碰撞时,前侧横梁可阻止车身侧梁向内侧折弯,提高碰撞性能。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诱导槽192可以是设置4个,也可以是设置5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诱导槽192为设置于两个纵梁100周侧的凹形槽结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诱导槽192为设置于两个纵梁100周侧的凹形槽结构,这种结构的设置可避免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副车架在碰撞过程中由于断裂失效,使得前副车架不侵入电池,进而可以有效保护电池。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和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均设置为U形槽结构,第一横梁200卡接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上,第二横梁300卡接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上,第三横梁400卡接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上,且第一横梁200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300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以及第三横梁400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均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结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梁200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300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以及第三横梁400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均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结构,这种结构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的使用可靠性。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梁200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210、第二横梁300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310以及第三横梁400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410具体可以是均通过氩弧焊焊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固定方式,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如图5所示,两个纵梁100互相平行,且设置为铸铝结构;吸能盒500的周壁上还设置有溃缩凹槽530,以引导吸能盒500在长度方向A上受力时沿长度方向A发生溃缩变形。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铸铝结构的刚性更好,本实施方式中将纵梁100设置为这种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汽车前副车架的刚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汽车前副车架,车身安装前点120、前下控制臂安装点130、悬置压装孔140、车身中塔150、后下控制臂安装点160、稳定杆安装点170、车身后安装点180和转向机安装点191与两个纵梁100铸造为一体结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安装前点120、前下控制臂安装点130、悬置压装孔140、车身中塔150、后下控制臂安装点160、稳定杆安装点170、车身后安装点180和转向机安装点191与两个纵梁100铸造为一体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前副车架的使用可靠性更好。
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包括:两个纵梁100、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两个纵梁100互相平行设置,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和第三横梁400沿两个纵梁100的长度方向A依次间隔设置,且与两个纵梁100固定连接为全框式结构。汽车前副车架还包括前保护梁600和两个吸能盒500;两个纵梁100靠近汽车前端的位置沿汽车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B相对于第一横梁200向外突出,两个吸能盒500的后端520连接于相应的两个纵梁100的前端部110,前保护梁600连接于两个吸能盒500的前端510,两个吸能盒500对前保护梁600在受到冲击力时进行缓冲。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500内侧折弯,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实施例1中的汽车前副车架。
具体的,如实施例1中的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由于上述结构的前副车架的前端,即两个纵梁100靠近第一横梁200的一端设置前保护梁600和吸能盒500,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汽车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吸能盒500内侧折弯,以及副车架向外侧形成的凸起传递到摆臂以及车轮,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前舱乘员安全,其具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包括:两个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其中,两个所述纵梁互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沿两个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与两个所述纵梁固定连接为全框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前副车架还包括前保护梁和两个吸能盒;两个所述纵梁靠近汽车前端的位置沿所述汽车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横梁向外突出,两个所述吸能盒与两个所述纵梁对应设置,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后端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纵梁的前端部,所述前保护梁连接于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两个所述吸能盒对所述前保护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受到冲击力时进行缓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护梁设置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弧形结构的弧顶位于所述前保护梁背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上自所述第一横梁所在的一端向所述第三横梁所在的一端依次设置有车身安装前点、前下控制臂安装点、悬置压装孔、车身中塔、后下控制臂安装点、稳定杆安装点、车身后安装点和转向机安装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横梁搭接接口、第二横梁搭接接口、第三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和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纵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上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诱导槽,以引导两个所述纵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的受力作用下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发生溃缩变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槽为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周侧的凹形槽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和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均设置为U形槽结构,所述第一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一横梁搭接接口上,所述第二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二横梁搭接接口上,所述第三横梁卡接于所述第三横梁搭接接口上,且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一横梁搭接接口、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二横梁搭接接口以及所述第三横梁与第三横梁搭接接口均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互相平行,且设置为铸铝结构;所述吸能盒的周壁上还设置有溃缩凹槽,以引导所述吸能盒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受力时沿所述长度方向发生溃缩变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安装前点、所述前下控制臂安装点、所述悬置压装孔、所述车身中塔、所述后下控制臂安装点、所述稳定杆安装点、所述车身后安装点、所述车身后安装点和所述转向机安装点与两个所述纵梁铸造为一体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
CN202020394240.5U 2020-03-25 2020-03-25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Active CN212149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4240.5U CN212149012U (zh) 2020-03-25 2020-03-25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4240.5U CN212149012U (zh) 2020-03-25 2020-03-25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49012U true CN212149012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1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94240.5U Active CN212149012U (zh) 2020-03-25 2020-03-25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490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01367A (zh) * 2023-03-21 2023-05-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01367A (zh) * 2023-03-21 2023-05-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6101367B (zh) * 2023-03-21 2024-07-2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EP3222453A1 (en) Battery protection member
CN114104118A (zh) 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CN114228833B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212149012U (zh)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US11814100B2 (en) Vehicle cradle assembly with impact detachment script
US9758192B2 (en)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energy to improve roof structure integrity during side impact
US20240034141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CN217778747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6232086U (zh) 用于车辆偏置碰撞的碰撞引导结构及车辆
US20220169312A1 (en) Dash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1701958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CN210133184U (zh)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1645620B (zh) 电池防护梁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20349808U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575355U (zh) 一种梁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09674U (zh) 电动车、车身及其力传递结构
CN218827552U (zh) 电池包壳体的侧框梁、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6861598U (zh) 汽车的前纵梁、前纵梁总成和汽车
CN217145633U (zh) 车辆的动力电池防护装置及车辆
CN22043030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