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8747U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8747U
CN217778747U CN202221703751.6U CN202221703751U CN217778747U CN 217778747 U CN217778747 U CN 217778747U CN 202221703751 U CN202221703751 U CN 202221703751U CN 217778747 U CN217778747 U CN 217778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racket
longitudinal beam
side member
suspension mounting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37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恒
曾董
罗俊
黄俊朝
罗元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037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8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8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8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其中前副车架包括横梁和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的前部和第二纵梁的前部连接;第一纵梁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支架,第二纵梁设置有第二悬置安装支架,横梁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第一悬置安装支架、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机总成,且第一悬置安装支架、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的位置形成为三角形结构,前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能够有效增加车辆吸能空间,提高车辆安全等级。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搭载有该前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是车辆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弱路面传入车体的振动,提高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相关技术中,相关部件在前副车架的安装使得车辆的有效吸能空间有限,导致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副车架,其能够有效增加车辆吸能空间,提高车辆安全等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前副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一纵梁间隔设置;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纵梁设置有第二悬置安装支架,所述横梁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机总成,且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的位置形成为三角形结构;所述前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通过将电机总成和转向机整体安装位置前移,电机总成和转向机与前围板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增加车辆的吸能空间,最大程度减小前围板侵入量,减小对人体的伤害,提升安全等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均设置所述转向机安装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转向机安装位处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内嵌钢套。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副防撞梁,所述副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所述副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吸能盒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点位,所述连接点位用于将车体安装到所述前副车架。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稳定杆的稳定杆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的后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后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前下摆臂连接的下摆臂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缩机的压缩机安装支架,所述压缩机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朝向前副车架的前端一侧,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冷却模块的冷却模块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前副车架;11、第一纵梁;12、第二纵梁;13、横梁;14、第一悬置安装支架;15、第二悬置安装支架;16、第三悬置安装支架;17、转向机安装位;18、转向机安装孔;181、内嵌钢套;19、副防撞梁;20、吸能盒;211、第一连接点位;212、第二连接点位;213、第三连接点位;22、羊角结构;23、稳定杆安装孔;24、下摆臂安装孔;25、压缩机安装支架;26、冷却模块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副车架10,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纵梁11、第二纵梁12和横梁13,第一纵梁11与第二纵梁12间隔设置,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横梁1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纵梁11的前部指第一纵梁11靠前的部分,第二纵梁12的前部指第二纵梁12靠前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可以大致对称设置。
第一纵梁11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支架14,第二纵梁12设置有第二悬置安装支架15,横梁13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支架16,第一悬置安装支架14、第二悬置安装支架15和第三悬置安装支架16用于安装电机总成,且第一悬置安装支架14、第二悬置安装支架15和第三悬置安装支架16的位置点连线形成为三角形结构。
前副车架10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17。
需要说明的是,前副车架10作为连接底盘悬挂和车身的结构,为电机总成、转向机等提供安装界面。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机总成和转向机两者中较为靠后的部件与车辆前围板之间的距离为车辆的有效吸能空间。这里的电机总成也即前电机总成。
相关技术中,前副车架通常设有后横梁,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后部,前电机总成和转向机等安装在后横梁,且转向机安装在前电机总成的后方,也即前电机总成和转向机整体安装在前副车架靠后的位置,此时车辆的有效吸能空间有限。当车辆碰撞时,前电机总成先与转向机碰撞,转向机收到碰撞后侵入车身前围板,对人体造成伤害。
而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10取消了后横梁,而将横梁13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相当于相关技术中的前横梁,并将安装前电机总成的三个悬置安装支架分别设置在第一纵梁11、第二纵梁12和横梁13上,将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17设置在前副车架10的前部,如此电机总成和转向机整体安装位置前移,有效吸能空间增大,具体地,转向机可以设置在前电机总成的前端,前电机总成与前围板之间没有碰撞传接零部件,当车辆碰撞时,电机总成后移与前围板接触,因为有效吸能空间的增大,会最大程度的减小前围板侵入量,从而减小对人体的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前副车架10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17,是指在前副车架10靠前的部分设置转向机安装位17,可以是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设置转向机安装位17,也可以是在横梁上设置转向机安装位17,还可以是其它设置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后横梁,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前副车架10的整体重量,从而降低整车能耗,提升整车续航里程;另一方面,尤其是应用于纯电动车中,由于电池包通常布置在前副车架10的后部区域,通过取消后横梁,可以将前副车架10后部空间最大化地贡献给电池包,从而有效提高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
而且,第一悬置安装支架14、第二悬置安装支架15和第三悬置安装支架16的位置点连线形成为三角形结构,则使电机总成通过三点悬置固定到前副车架10上,有利于提高驱动总成安装的稳定性,减小由于驱动总成对车体带来的振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均设置有转向机安装位17。
将转向机安装位17设置在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可以方便前副车架10的布置,同时方便转向机的安装,当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大致对称布置时,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的两个转向机安装位17之间的连线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有利于转向机的功能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转向机安装位17处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18,转向机安装孔18的内壁设置有内嵌钢套181。
通过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设置转向机安装孔18,则可以节省相关技术中的转向机安装支架,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同时有效降低前副车架10的重量。通过在转向机安装孔18的内壁设置内嵌钢套181,能够有效提高转向机安装点的动刚度和强度,有利于整车NVH性能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前副车架10还包括副防撞梁19,副防撞梁19设置在前副车架10的前端,副防撞梁19的两端分别通过吸能盒20与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连接。
增加副防撞梁19,且副防撞梁19的两端通过吸能盒20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连接。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19受力发生位移,进而挤压吸能盒20而使吸能盒20发生形变溃缩。副防撞梁19和吸能盒20的设置能够大幅提升车辆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等级,通过吸能盒20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得车辆碰撞安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体地,可以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设置备焊螺母,为吸能盒20提供安装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横梁1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
换句话说,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或者说,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有外扩趋势,具体地,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连接,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可以延伸至前副车架10的横梁13的前方,且有外扩趋势,这样可以增大副防撞梁19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宽度区域,提高防撞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的距离,来提高针对不同宽度车辆的适用能力,也就是说,不同宽度的车辆对副防撞梁19在车辆左右方向宽度需求不同,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朝向彼此远离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距离,可以调整第一纵梁11的前端和第二纵梁12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以此使得该前副车架10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沿前后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点位,连接点位用于将车体安装到前副车架10。
相关技术中,前副车架通常设置有后横梁,该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后端的位置,后车体通过具有一定高度落差的支架安装在后横梁上。本实用新型将前副车架10用于与车体安装的连接点位直接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这里的直接是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具有高度落差的支架间接安装而言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点位直接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避免再焊接高度落差较大的连接之间,使碰撞能够直接传递至前副车架10,充分发挥前副车架10溃缩吸能的效能。
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均设置多个连接点位可以是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均设置有两个连接点位,也可以是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均设置有三个连接点位,还可以是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均设置有其它数量的连接点位。
具体地,连接点位用于将车体通过紧固件直接安装到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表面。举例来说,可以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连接点位处焊接螺纹管,车体通过六角法兰螺栓与前副车架10连接。
更具体地,横梁13、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在延伸方向上呈平坦结构,且横梁13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10本身在高度方向上没有较大的起伏,这种平坦结构更有利于碰撞的传递,使前副车架10溃缩吸能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点位包括设置在前副车架10前部的第一连接点位211,设置在前副车架10中部的第二连接点位212和设置在前副车架10后部的第三连接点位213,前副车架1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的羊角结构22,第二连接点位212设置在羊角结构22上。
通过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均设置第一连接点位211、第二连接点位212和第三连接点位213,也即前副车架10中部增加了与车体的固定点,则前副车架10与车体共设置有六个连接点位,极大增加前副车架10与车体的连接刚度。羊角结构22的设置使得车体的设计难度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稳定杆的稳定杆安装孔23。具体地,第一纵梁11与横梁13相对应的位置和第二纵梁12与横梁13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稳定杆的稳定杆安装孔23。
稳定杆安装孔23处可以设置六角法兰螺栓/螺母组合,其中转向机安装孔18和稳定杆安装孔23分别设置在两侧纵梁的相对的顶面和底面上。与相关技术相比,转向机和稳定杆从后横梁固定转移至靠近前横梁固定,同时取消电机总成固定在后横梁处的悬置安装支架,增加电机总成固定在前横梁处的悬置安装支架,从而实现悬置安装支架的拉拽作用,可在传动轴夹角的容许范围内(例如5°以内)尽可能将前电机总成往车后方向布置,以实现纯电车型减小前悬的需求,迎合市场纯电车型短前悬、长轴距的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纵梁11的后部和第二纵梁12的后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前下摆臂连接的下摆臂安装孔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纵梁11的后部指第一纵梁11靠近后方的部分,第二纵梁12的后部指第二纵梁12靠近后方的部分,可以在第一纵梁11的后部和第二纵梁12的后部分别设置下摆臂安装支架,如图3所示,并在下摆臂安装支架上设置下摆臂安装孔24,用于装配车辆的悬架摆臂。下摆臂安装孔24内部可以焊接螺纹套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横梁1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缩机的压缩机安装支架25,压缩机安装支架25设置在横梁13的朝向前副车架10的前端一侧,第一纵梁11的前部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冷却模块的冷却模块安装支架26。
通过将压缩机安装支架25设置在横梁13朝向前副车架10的前端一侧,将冷却模块安装支架26设置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的前部,则压缩机、冷却模块和转向机,甚至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稳定杆的安装位置均位于前副车架10的前中部区域,这种布置使得尤其在纯电动车型中,有利于前副车架10后部空间最大化的贡献给电池包,有效提高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副车架10,并具有其所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被用于纯电动车型,有利于提高纯电动车型的续航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纵梁;
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一纵梁间隔设置;
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设置有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纵梁设置有第二悬置安装支架,所述横梁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机总成,且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支架的位置点连线形成为三角形结构;
所述前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机的转向机安装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均设置所述转向机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安装位处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内嵌钢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副防撞梁,所述副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所述副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吸能盒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点位,所述连接点位用于将车体安装到所述前副车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稳定杆的稳定杆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后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后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前下摆臂连接的下摆臂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缩机的压缩机安装支架,所述压缩机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朝向前副车架的前端一侧,所述第一纵梁的前部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冷却模块的冷却模块安装支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
CN202221703751.6U 2022-06-30 2022-06-30 前副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17778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3751.6U CN217778747U (zh) 2022-06-30 2022-06-30 前副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3751.6U CN217778747U (zh) 2022-06-30 2022-06-30 前副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8747U true CN217778747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36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3751.6U Active CN217778747U (zh) 2022-06-30 2022-06-30 前副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8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781087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242675B2 (en) Automobile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834953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JP597447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US10710636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2014530787A (ja) 後輪駆動方式の、プラグイン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のモジュラーサブフレーム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5949042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9043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14104118A (zh) 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US20230364977A1 (e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tray bracket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JP5949044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14228833A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JP521199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4424986A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F-F type motor vehicle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KR20220021103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217778747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US11701958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CN115593517A (zh) 一种集成副车架功能的前纵梁结构及前机舱总成
JP2010234948A (ja) 車体構造
CN217598684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