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3184U -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33184U
CN210133184U CN201920960949.4U CN201920960949U CN210133184U CN 210133184 U CN210133184 U CN 210133184U CN 201920960949 U CN201920960949 U CN 201920960949U CN 210133184 U CN210133184 U CN 210133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longeron
subframe
crush
control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09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609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33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33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33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该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均与所述前横梁相连,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均与所述后横梁相连,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溃缩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副车架上的溃缩槽形变来吸收冲击力和增加碰撞溃缩吸能时间,从而改变载荷传递路径,进而可以减少车辆碰撞的冲击力传入驾驶舱,还可减少因汽车碰撞骤然减速时,惯性力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底盘中的关键部件,主要功能有承受动力总成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作为结构件承担碰撞力等作用。副车架性能要求包括碰撞、NVH、强度、刚度、重量、成本等等。其中,在碰撞要求中,不同的载荷传递路径对副车架影响很大,副车架所在的位置也是碰撞路径中的一环,在碰撞中副车架要起到溃缩吸能的作用,减少碰撞对驾驶舱的侵入量,保证驾驶员安全。所以,副车架在结构设计时,既要满足各种工况使用中的强度要求,又要兼顾碰撞安全溃缩吸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副车架,溃缩效果较好,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副车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均与所述前横梁相连,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均与所述后横梁相连,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溃缩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副车架上的溃缩槽形变来吸收冲击力和增加碰撞溃缩吸能时间,从而改变载荷传递路径,进而可以减少车辆碰撞的冲击力传入驾驶舱,还可减少因汽车碰撞骤然减速时,惯性力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溃缩槽包括:垂向溃缩槽,所述垂向溃缩槽构造为垂向布置的凹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由对应梁的上顶面延伸至下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上设置有所述垂向溃缩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垂向溃缩槽包括内侧垂向溃缩槽和外侧垂向溃缩槽,所述内侧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内侧面,所述外侧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外侧面,同一个纵梁上的所述内侧垂向溃缩槽与所述外侧垂向溃缩槽交错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所述垂向溃缩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垂向溃缩槽包括前侧垂向溃缩槽和后侧垂向溃缩槽,所述前侧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前侧面,所述后侧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后侧面,同一个横梁上的所述前侧垂向溃缩槽与所述后侧垂向溃缩槽交错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上顶面和/或下底面还设置有弱化压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为两端宽中间窄的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的内侧具有左前支脚,所述左前支脚上设置有左前车身安装点;所述前横梁的外侧具有右前支脚,所述右前支脚上设置有右前车身安装点;
所述左纵梁具有延伸至所述后横梁左后侧的左后支脚,所述左后支脚上设置有左后车身安装点;所述右纵梁具有延伸至所述后横梁右后侧的右后支脚,所述右后支脚上设置有右后车身安装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所述左纵梁上设置有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和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所述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的前侧,所述右纵梁上设置有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和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所述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的前侧。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副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是副车架的仰视图;
图4是副车架的左视图;
图5是部分左横梁的立体图;
图6是前横梁的立体图;
图7是后横梁的立体图;
图8是副车架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弱化压槽33、右纵梁4、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内侧垂向溃缩槽51、外侧垂向溃缩槽52、前侧垂向溃缩槽53、后侧垂向溃缩槽54、横向溃缩槽55、纵向溃缩槽56、左前支脚6、左前车身安装点61、右前支脚7、右前车身安装点71、左后支脚8、左后车身安装点81、右后支脚9、右后车身安装点91、副车架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
参照图1-图3所示,副车架10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左纵梁3、右纵梁4的前端均与前横梁1相连,左纵梁3、右纵梁4的后端均与后横梁2相连,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溃缩槽。
左纵梁3、右纵梁4的前端均可以通过多个螺栓与前横梁1固定连接,例如可以是两个螺栓,左纵梁3、右纵梁4的后端均可以通过多个螺栓与后横梁2固定连接,例如可以是两个螺栓,螺栓连接易于装配,且通过两个螺栓固定连接处,有利于保证连接后副车架10各个组件的位置度,提高副车架10的整体强度。副车架10有承受动力总成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作为结构件承担碰撞力等作用。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左纵梁3、右纵梁4的前端均可以与前横梁1焊接固定,左纵梁3、右纵梁4的后端均可以与后横梁2焊接固定。
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上均设置有多个溃缩槽。溃缩槽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形变,并吸收冲击力,降低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10,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副车架10上的溃缩槽形变来吸收冲击力和增加碰撞溃缩吸能时间,从而改变载荷传递路径,进而可以减少车辆碰撞的冲击力传入驾驶舱,还可减少因汽车碰撞骤然减速时,惯性力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溃缩槽包括:垂向溃缩槽,垂向溃缩槽构造为垂向布置的凹槽,且垂向溃缩槽由对应梁的上顶面延伸至下底面,从而保证对应梁在垂向溃缩槽的横截面内溃缩效果相同,进而保证车辆碰撞时车辆前部受力均匀,可以更好地保护乘客安全。垂向溃缩槽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吸收冲击力,从而降低碰撞时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
左纵梁3和右纵梁4上设置有垂向溃缩槽,且垂向溃缩槽位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垂向溃缩槽可以增强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溃缩吸能效果,从而降低碰撞时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
参照图1-图5所示,垂向溃缩槽包括内侧垂向溃缩槽51和外侧垂向溃缩槽52,内侧垂向溃缩槽51位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内侧面,外侧垂向溃缩槽52位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同一个纵梁上的内侧垂向溃缩槽51与外侧垂向溃缩槽52交错布置。
具体而言,内侧垂向溃缩槽51可以使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内侧面在碰撞时具有溃缩吸能效果,外侧垂向溃缩槽52可以使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在碰撞时具有溃缩吸能效果,同一侧的溃缩槽设置过多会导致纵梁结构强度减弱,为使纵梁满足强度要求又满足碰撞性能,同一个纵梁上的内侧垂向溃缩槽51与外侧垂向溃缩槽52交错布置。
优选地,左纵梁3和右纵梁4上的垂向溃缩槽对称布置,这样,在车辆发生正碰时,副车架10的溃缩变形更均匀。
需要指出的是,左纵梁3的内侧面指的是左纵梁3的右侧面,左纵梁3的外侧面指的是左纵梁3的左侧面;右纵梁4的内侧面指的是右纵梁4的左侧面,右纵梁4的外侧面指的是右纵梁4的右侧面。
前横梁1和后横梁2上设置有垂向溃缩槽,且垂向溃缩槽位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垂向溃缩槽可以增强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溃缩吸能效果,从而降低碰撞时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
参照图1、图2、图6、图7所示,垂向溃缩槽包括前侧垂向溃缩槽53和后侧垂向溃缩槽54,前侧垂向溃缩槽53位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前侧面,后侧垂向溃缩槽54位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后侧面,同一个横梁上的前侧垂向溃缩槽53与后侧垂向溃缩槽54交错布置。
具体而言,前侧垂向溃缩槽53可以使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前侧面在碰撞时具有溃缩吸能效果,后侧垂向溃缩槽54可以使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后侧面在碰撞时具有溃缩吸能效果,同一侧的溃缩槽设置过多会导致横梁结构强度减弱,为使横梁满足强度要求又满足碰撞性能,同一个横梁上的前侧垂向溃缩槽53与后侧垂向溃缩槽54交错布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垂向溃缩槽可以仅设置在左纵梁3或右纵梁4上,且对于每个纵梁而言,垂向溃缩槽又可以仅设置在该纵梁的内侧面或外侧面。
同样地,垂向溃缩槽可以仅设置在前横梁1或后横梁2上,且对于每个横梁而言,垂向溃缩槽又可以仅设置在该横梁的前侧面或后侧面。
参照图3所示,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上顶面和/或下底面还设置有弱化压槽33。
优选地,左纵梁3和右纵梁4下底面设置有弱化压槽33,弱化压槽33可以相对于纵梁底面凹陷或凸出,弱化压槽33可以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使纵梁具有溃缩吸能效果。弱化压槽33还可以作为纵梁的焊接定位点和副车架10装配的定位点。
参照图6所示,前横梁1为两端宽中间窄的横梁。前横梁1两端宽可以保证前横梁1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连接处刚度,保证前横梁1可以承受较大的工作载荷,前横梁1中间窄可以减轻前横梁1重量,提升车辆的轻量化。
参照图1-图4所示,前横梁1的内侧具有左前支脚6,左前支脚6上设置有左前车身安装点61;前横梁1的外侧具有右前支脚7,右前支脚7上设置有右前车身安装点71;
左纵梁3具有延伸至后横梁2左后侧的左后支脚8,左后支脚8上设置有左后车身安装点81;右纵梁4具有延伸至后横梁2右后侧的右后支脚9,右后支脚9上设置有右后车身安装点91。
具体而言,副车架10可以通过左前车身安装点61、右前车身安装点71、左后车身安装点81、右后车身安装点91使用螺接方式固定在车身上,螺接固定便于装配。装配在车身上的副车架10可以传递车身与前轮之间各向作用力及其所产生的弯矩和转矩。
参照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溃缩槽还可以包括:横向溃缩槽55,横向溃缩槽55位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上顶面和/或下底面,且横向溃缩槽55构造为横向布置的凹槽,横向溃缩槽55由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延伸至外侧面。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溃缩槽位于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上顶面。横向溃缩槽55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吸收冲击力,碰撞时降低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横向溃缩槽55由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延伸至外侧面。从而保证纵梁在横向溃缩槽55的横截面内溃缩效果相同,进而保证车辆碰撞时车辆前部受力均匀,可以更好的保护乘客安全。
参照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1的上顶面和/或下底面设置有纵向溃缩槽56,纵向溃缩槽56构造为纵向布置的凹槽,且纵向溃缩槽56由前横梁1的前侧面延伸至后侧面。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前横梁1两端的上顶面设置有纵向溃缩槽56。纵向溃缩槽56可以增强前横梁1两端的溃缩吸能效果,减小因前横梁1为两端较宽导致吸能效果减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横梁和纵梁的截面进行了缩减,前横梁1截面缩减了13%-17%,后横梁2截面缩减了20%-25%,侧纵梁(即左纵梁3和右纵梁4)截面缩减了15%-20%,例如前横梁1截面缩减了15%,后横梁2截面缩减了24%,侧纵梁截面缩减了17%。从而在满足副车架10强度和碰撞性能的基础上,减轻重量。经分析验证,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10强度满足要求,且碰撞达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10,左纵梁3上设置有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和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位于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的前侧,右纵梁4上设置有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和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位于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的前侧。
具体而言,左控制臂通过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和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铰接安装在左纵梁3上,右控制臂通过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和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铰接安装在右纵梁4上,左控制臂和右控制臂可以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如变速器等均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公知技术,因此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所述左纵梁(3)、所述右纵梁(4)的前端均与所述前横梁(1)相连,所述左纵梁(3)、所述右纵梁(4)的后端均与所述后横梁(2)相连,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所述左纵梁(3)、所述右纵梁(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溃缩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槽包括:垂向溃缩槽,所述垂向溃缩槽构造为垂向布置的凹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由对应梁的上顶面延伸至下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上设置有所述垂向溃缩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溃缩槽包括内侧垂向溃缩槽(51)和外侧垂向溃缩槽(52),所述内侧垂向溃缩槽(51)位于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的内侧面,所述外侧垂向溃缩槽(52)位于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的外侧面,同一个纵梁上的所述内侧垂向溃缩槽(51)与所述外侧垂向溃缩槽(52)交错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上设置有所述垂向溃缩槽,且所述垂向溃缩槽位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溃缩槽包括前侧垂向溃缩槽(53)和后侧垂向溃缩槽(54),所述前侧垂向溃缩槽(53)位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的前侧面,所述后侧垂向溃缩槽(54)位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的后侧面,同一个横梁上的所述前侧垂向溃缩槽(53)与所述后侧垂向溃缩槽(54)交错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的上顶面和/或下底面还设置有弱化压槽(3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为两端宽中间窄的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的内侧具有左前支脚(6),所述左前支脚(6)上设置有左前车身安装点(61);所述前横梁(1)的外侧具有右前支脚(7),所述右前支脚(7)上设置有右前车身安装点(71);
所述左纵梁(3)具有延伸至所述后横梁(2)左后侧的左后支脚(8),所述左后支脚(8)上设置有左后车身安装点(81);所述右纵梁(4)具有延伸至所述后横梁(2)右后侧的右后支脚(9),所述右后支脚(9)上设置有右后车身安装点(9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10),所述左纵梁(3)上设置有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和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所述左控制臂前安装支架(31)位于所述左控制臂后安装支架(32)的前侧,所述右纵梁(4)上设置有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和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所述右控制臂前安装支架(41)位于所述右控制臂后安装支架(42)的前侧。
CN201920960949.4U 2019-06-24 2019-06-24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Active CN210133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0949.4U CN210133184U (zh) 2019-06-24 2019-06-24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0949.4U CN210133184U (zh) 2019-06-24 2019-06-24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3184U true CN210133184U (zh) 2020-03-10

Family

ID=69707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60949.4U Active CN210133184U (zh) 2019-06-24 2019-06-24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331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KR101458702B1 (ko)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CN111547134A (zh) 车辆、车身及其力传递结构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210133184U (zh)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JP2022032948A (ja) 前方車体構造
CN112298257A (zh) 头车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CN110962936B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US10953923B2 (en) Safety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109094656B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架
CN111565998A (zh) 轿车车身结构和车身
CN112590938B (zh)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CN213768723U (zh) 平台化车身的前部结构
CN112373566A (zh) 车身的前部结构及汽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2641583U (zh) 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
RU210796U1 (ru) Модернизируемый автомобиль
CN212447792U (zh) 车辆、车身及其力传递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