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1367A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01367A CN116101367A CN202310277266.XA CN202310277266A CN116101367A CN 116101367 A CN116101367 A CN 116101367A CN 202310277266 A CN202310277266 A CN 202310277266A CN 116101367 A CN116101367 A CN 1161013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gear
- shell
- mounting seat
- motor
- screw n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所述壳体安装座朝向前横梁一侧固定设有楔块,所述楔块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其目的是:用以改变碰撞力的传递方向,减少因碰撞而产生的对人体的伤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动力转向器是提供转向助力机构,上连接转向中间轴、转向柱和方向盘,下连接转向节、车轮。驾驶员手力操作方向盘时,通过动力转向器提供转向助力,再通过动力转向器外拉杆连接转向节和车辆,从而实现整车转向功能。动力转向器能提供较大转向助力,本发明的动力转向器可提供16kN以上齿条力助力,可以解决中高级车型及新能源车型转向助力需求。
针对前置梯形结构转向器布置,在整车碰撞发生后,转向器受到的碰撞力较大,碰撞力全部向后传递,对人体伤害影响较大,进而不满足星级碰撞的保护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用以改变碰撞力的传递方向,减少因碰撞而产生的对人体的伤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所述壳体安装座朝向前横梁一侧固定设有楔块,所述楔块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进一步限定,所述壳体安装座与楔块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所述壳体安装座远离楔块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壳体安装座上前后两个安装点的位置设定,使得本体与前副车架的纵梁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折断后,本体可随纵梁的中段一起运动,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主体包括手力侧壳体和助力侧壳体,所述手力侧壳体靠近助力侧壳体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所述助力侧壳体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上,其中一个所述壳体安装座位于手力侧壳体上,另一个所述壳体安装座位于助力侧壳体上。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手力侧壳体和助力侧壳体共同构成主体,并由电机安装座和助力侧壳体的相互配合,对电机、丝杠螺母、皮带轮和皮带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如上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
进一步限定,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座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电机安装于电机安装座上,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安装有皮带轮,所述手力侧壳体内穿设有丝杠,所述丝杠上螺接有丝杠螺母,所述皮带轮和丝杠螺母之间绕设有皮带,所述丝杠螺母、皮带轮和皮带均位于助力侧壳体内。
进一步限定,所述丝杠与丝杠螺母之间设有滚珠,所述丝杠、丝杠螺母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减小丝杠与丝杠螺母之间的摩擦力,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皮带轮通过花键连接。这样的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手力侧壳体上固定设有传感器安装座,所述传感器安装座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转向信号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电机之间安装有用于信号传递的传感器线束。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如上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
进一步限定,还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根纵梁,所述纵梁从前到后依次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梁,所述前段、中段和后梁一体成型,所述前段和中段之间设有前折断段,所述中段和后梁之间设有后折断段,所述壳体安装座安装于中段上,所述楔块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上。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楔块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上,在利用锲形块对纵梁的前段的向后移动进行导向外,使得纵梁更容易在前折断段处断裂,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中段之间安装有中间横梁。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中间横梁可加强两个纵梁的中段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用性较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一种前副车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转向器壳体两端的壳体安装座上,朝向前横梁一侧固定设置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的楔块,对前副车架遭受碰撞后,断裂成前中后上端中的纵梁的前段进行引导,使得纵梁的前段及前横梁的移动方向,从原有的直接向后传递,变换为撞击到楔块后,向后上方进行运动,进而避免碰撞力全部向后传递,而造成的对人体伤害影响较大,不满足星级碰撞的保护要求的问题;
2、通过壳体安装座上前后两个安装点的位置设定,使得本体与前副车架的纵梁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折断后,本体可随纵梁的中段一起运动,实用性较强;
3、通过楔块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上,在利用锲形块对纵梁的前段的向后移动进行导向外,使得纵梁更容易在前折断段处断裂,实用性较强;
4、通过中间横梁可加强两个纵梁的中段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转向器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转向器壳体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助力侧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汽车转向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汽车转向器去除助力侧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实施例中汽车转向器及前副车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本体1、壳体安装座11、楔块10、
第一安装点121、第二安装点122、手力侧壳体13、
传感器安装座14、传感器140、传感器线束141、
助力侧壳体2、电机安装座21、轴孔211、
架体3、前横梁31、后横梁32、
纵梁33、前段331、前折断段3310、中段332、后梁333、后折断段3330、
中间横梁34、
电机4、丝杠40、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皮带43、
机构安装座51、调整机构52、安装盖53、转向外拉杆54、波纹管防尘罩5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都使用相同的图号,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左”、“右”、“前”、“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本实施例中,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三: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在手力侧壳体13内转动安装丝杠40,并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进行安装,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四: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在手力侧壳体13内转动安装丝杠40,并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进行安装,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五: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电机4,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电机4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1上,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安装有皮带轮42,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在手力侧壳体13内转动安装丝杠40,并在丝杠40上螺接丝杠螺母41,然后把电机4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使得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安装皮带轮42,之后再在丝杠螺母41和皮带轮42之间绕设皮带43,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六: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电机4,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为了减小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的摩擦力,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设有滚珠,丝杠40、丝杠螺母41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
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电机4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1上,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安装有皮带轮42,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先在丝杠40上螺接丝杠螺母41,形成滚珠丝杆螺母副,再把滚珠丝杆螺母副转动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内,然后把电机4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使得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安装皮带轮42,之后再在丝杠螺母41和皮带轮42之间绕设皮带43,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七: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电机4,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为了减小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的摩擦力,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设有滚珠,丝杠40、丝杠螺母41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
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电机4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1上,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有皮带轮42,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先在丝杠40上螺接丝杠螺母41,形成滚珠丝杆螺母副,再把滚珠丝杆螺母副转动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内,然后把电机4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使得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皮带轮42,之后再在丝杠螺母41和皮带轮42之间绕设皮带43,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八: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电机4,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手力侧壳体13上固定设有传感器安装座14,传感器安装座14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转向信号的传感器140,传感器140与电机4之间安装有用于信号传递的传感器线束141。
为了减小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的摩擦力,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设有滚珠,丝杠40、丝杠螺母41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
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电机4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1上,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有皮带轮42,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先在丝杠40上螺接丝杠螺母41,形成滚珠丝杆螺母副,再把滚珠丝杆螺母副转动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内,然后把电机4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使得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皮带轮42,之后再在丝杠螺母41和皮带轮42之间绕设皮带43,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使用时,通过传感器140对驾驶员转向信号进行检测,并通过传感器线束141传递到电机4,控制电机4转动,进而通过滚珠丝杆螺母副控制丝杠40的左右移动,带动转向外拉杆54左右移动,转向外拉杆54连接的是转向节、车轮,进而实现车轮偏转,最终实现车辆方向的改变;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九: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包括一种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电机4,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上固定设有安装盖53,安装盖53通过七颗螺栓与电机安装座21固定连接,实现手力侧壳体13与助力侧壳体2的壳体合装,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手力侧壳体13上固定设有传感器安装座14,传感器安装座14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转向信号的传感器140,传感器140与电机4之间安装有用于信号传递的传感器线束141。
手力侧壳体13固定设有机构安装座51,机构安装座51上安装有用于调整齿轮齿条间隙的调整机构52。
为了减小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的摩擦力,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设有滚珠,丝杠40、丝杠螺母41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
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电机4通过三颗螺栓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的电机安装座21上,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有皮带轮42,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为防止转向器内部进入水、泥沙等杂物,丝杆40于主体1两侧均螺纹连接有转向外拉杆54,丝杆40的两端均套设有波纹管防尘罩55,波纹管防尘罩55的小端与转向外拉杆54固定连接,两个波纹管防尘罩55的大端分别与手力侧壳体13、助力侧壳体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先在丝杠40上螺接丝杠螺母41,形成滚珠丝杆螺母副,再把滚珠丝杆螺母副转动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内,然后把电机4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使得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通过花键安装皮带轮42,之后再在丝杠螺母41和皮带轮42之间绕设皮带43,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使用时,通过传感器140对驾驶员转向信号进行检测,并通过传感器线束141传递到电机4,控制电机4转动,进而通过滚珠丝杆螺母副控制丝杠40的左右移动,带动转向外拉杆54左右移动,转向外拉杆54连接的是转向节、车轮,进而实现车轮偏转,最终实现车辆方向的改变;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十: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前副车架包括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架体3,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架体3包括前横梁31、后横梁32和两根纵梁33,纵梁33从前到后依次包括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一体成型,前段331和中段332之间设有前折断段3310,中段332和后梁333之间设有后折断段3330,壳体安装座11安装于中段332上,为了在利用锲形块10对纵梁33的前段311的向后移动进行导向外,使得纵梁33更容易在前折断段3310处断裂,楔块10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3310上;
为了加强两个纵梁33的中段332之间的连接强度,两个中段332之间安装有中间横梁34;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在手力侧壳体13内转动安装丝杠40,并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进行安装,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实施例十一: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包括前副车架,前副车架包括转向器壳体,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和架体3,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架体3包括前横梁31、后横梁32和两根纵梁33,纵梁33从前到后依次包括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一体成型,前段331和中段332之间设有前折断段3310,中段332和后梁333之间设有后折断段3330,壳体安装座11安装于中段332上,为了在利用锲形块10对纵梁33的前段311的向后移动进行导向外,使得纵梁33更容易在前折断段3310处断裂,楔块10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3310上;
为了加强两个纵梁33的中段332之间的连接强度,两个中段332之间安装有中间横梁34;
为了使得本体1与前副车架的纵梁33连接更加稳固,且在纵梁33折断后,本体1可随纵梁33的中段332一起运动,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通过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共同构成主体1,并由电机安装座21和助力侧壳体2的相互配合,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的安装位置进行预留,实用性较强。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时,在手力侧壳体13内转动安装丝杠40,并对电机4、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进行安装,之后把助力侧壳体2安装在手力侧壳体13上,共同构成转向器壳体,对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形成保护;
再通过在两个第一安装点121、两个第二安装点122内穿设螺栓,并把螺栓螺接在纵梁33上的方式,完成转向器壳体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
在遭受碰撞后,前副车架的前横梁31向后运动,对纵梁33形成挤压,使得纵梁33从前折断段3310和后折断段3330处断裂,形成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三段,中段332带动转向器壳体向下移动,前横梁31带动两个前段331向后运动,直至前段331的断裂面顶靠在楔块10上,沿楔块10倾斜的上端面向后并向上滑动。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壳体安装座(1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安装座(11)朝向前横梁(31)一侧固定设有楔块(10),所述楔块(10)的上端面从前到后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安装座(11)与楔块(10)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点(121),所述壳体安装座(11)远离楔块(10)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点(1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手力侧壳体(13)和助力侧壳体(2),所述手力侧壳体(13)靠近助力侧壳体(2)一侧固定设有电机安装座(21),所述助力侧壳体(2)可拆卸安装在电机安装座(21)上,其中一个所述壳体安装座(11)位于手力侧壳体(13)上,另一个所述壳体安装座(11)位于助力侧壳体(2)上。
4.一种汽车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4),所述电机安装座(21)上开设有轴孔(211),所述电机(4)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1)上,所述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穿过轴孔(211)安装有皮带轮(42),所述手力侧壳体(13)内穿设有丝杠(40),所述丝杠(40)上螺接有丝杠螺母(41),所述皮带轮(42)和丝杠螺母(41)之间绕设有皮带(43),所述丝杠螺母(41)、皮带轮(42)和皮带(43)均位于助力侧壳体(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40)与丝杠螺母(41)之间设有滚珠,所述丝杠(40)、丝杠螺母(41)与滚珠构成滚珠丝杆螺母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与皮带轮(42)通过花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力侧壳体(13)上固定设有传感器安装座(14),所述传感器安装座(14)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转向信号的传感器(140),所述传感器(140)与电机(4)之间安装有用于信号传递的传感器线束(141)。
9.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架体(3),所述架体(3)包括前横梁(31)、后横梁(32)和两根纵梁(33),所述纵梁(33)从前到后依次包括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所述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梁(333)一体成型,所述前段(331)和中段(332)之间设有前折断段(3310),所述中段(332)和后梁(333)之间设有后折断段(3330),所述壳体安装座(11)安装于中段(332)上,所述楔块(10)的前端顶靠在前折断段(3310)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中段(332)之间安装有中间横梁(34)。
12.一种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7266.XA CN116101367B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PCT/CN2023/128923 WO2024193044A1 (zh) | 2023-03-21 | 2023-10-31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7266.XA CN116101367B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01367A true CN116101367A (zh) | 2023-05-12 |
CN116101367B CN116101367B (zh) | 2024-07-23 |
Family
ID=86258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77266.XA Active CN116101367B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01367B (zh) |
WO (1) | WO20241930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93044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95559A1 (en) * | 2007-10-03 | 2009-04-16 | Akitoshi Mitake | Framework of vehicle |
JP2017024523A (ja) * | 2015-07-21 | 2017-02-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N108602533A (zh) * | 2016-01-28 | 2018-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
CN212149012U (zh) * | 2020-03-25 | 2020-12-15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9159U (ja) * | 1992-05-09 | 1993-12-0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ー構造 |
JP3188946B2 (ja) * | 1994-12-02 | 2001-07-16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ギヤ支持構造 |
JP4901688B2 (ja) * | 2007-10-17 | 2012-03-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10033333A1 (de) * | 2010-08-04 | 2012-02-09 | Audi Ag |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 |
KR101705161B1 (ko) * | 2011-12-07 | 2017-02-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
CN112078661B (zh) * | 2019-06-12 | 2024-07-26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转向器安装结构 |
CN116101367B (zh) * | 2023-03-21 | 2024-07-2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
2023
- 2023-03-21 CN CN202310277266.XA patent/CN116101367B/zh active Active
- 2023-10-31 WO PCT/CN2023/128923 patent/WO2024193044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95559A1 (en) * | 2007-10-03 | 2009-04-16 | Akitoshi Mitake | Framework of vehicle |
JP2017024523A (ja) * | 2015-07-21 | 2017-02-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N108602533A (zh) * | 2016-01-28 | 2018-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及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方法 |
CN212149012U (zh) * | 2020-03-25 | 2020-12-15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93044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93044A1 (zh) | 2024-09-26 |
CN116101367B (zh) | 2024-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101367B (zh)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
WO2014141931A1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WO2014141934A1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WO2014141933A1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5074668B2 (ja) | 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 |
JPH07108644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側の駆動装置群の構造 | |
CN112572618A (zh) | 车辆前舱结构和车辆 | |
CN101259850B (zh) | 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 |
CN218172381U (zh) | 一种线控转向长行程调节转向柱 | |
CN211918817U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蜗杆预紧结构 | |
JPH0125447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装置 | |
CN215883812U (zh) |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 |
CN210133185U (zh) | 转向器安装结构 | |
CN101351376A (zh) | 电动转向装置 | |
CN112078661B (zh) | 转向器安装结构 | |
CN209795611U (zh) | 一种汽车前围内板 | |
CN209479763U (zh) |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 |
CN211568080U (zh)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
CN216833935U (zh) | 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 | |
CN219312875U (zh) | 一种车身门槛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112682468B (zh) | 一种试验用防撞模型车 | |
CN113619687B (zh)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及其转向系统 | |
CN220948171U (zh) |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 |
CN109455226A (zh) |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 |
CN201235856Y (zh) | 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