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91759U -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91759U
CN211991759U CN202020087209.7U CN202020087209U CN211991759U CN 211991759 U CN211991759 U CN 211991759U CN 202020087209 U CN202020087209 U CN 202020087209U CN 211991759 U CN211991759 U CN 211991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shell
assembly
transl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72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良春
张玉萍
黄亚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es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lian Zhizao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lian Zhizao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lian Zhizao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72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91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91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91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组装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其中,该组装设备,用于组装移动电源的面壳和电子元件,所述组装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面壳上料机构,所述面壳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所述面壳上料机构用于将面壳上料至所述面壳上料工位;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面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及电子元件上料机构,所述电子元件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并将所述电子元件上料至所述面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高移动电源的面壳和电子元件上料效率,提高移动电源组装的效率。

Description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可以随时为移动电子设备提供电能而被广泛使用。移动电源的包括有底壳、面壳以及设于内部的电子元件,电子元件固定安装在底壳和面壳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实际的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面壳先上料,并分别将电子元件与面壳固定。将现有的面壳的于电子元件的固定,均采用手动操作,故生产效率低下,需要人工参于,制造成本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设备,旨在提高移动电源的面壳和电子元件上料效率,提高移动电源组装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移动电源的面壳和电子元件,所述组装设备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的台面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
面壳上料机构,所述面壳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所述面壳上料机构用于将面壳上料至所述面壳上料工位;
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传送机构用于将面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及
电子元件上料机构,所述电子元件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并将所述电子元件上料至所述面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面壳上料机构包括: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
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并可相对所述机架转动;以及
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固定于所述机械臂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段,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机械臂相对所述机架转动,以使所述吸附组件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机械臂背离所述机械臂的一端段;
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以及
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吸嘴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子元件上料机构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和
振动盘组件,所述振动盘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的表面,所述振动盘组件的至少部分与传送机构连接,所述振动盘组件用于将电子元件有序上料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的所述面壳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组装定位载具,所述定位载具可移动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所述面壳上料机构将所述面壳上料并固定于所述定位载具,所述定位载具用于装载所述面壳,并带动所述面壳于所述传送机构中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传送机构包括:
两个平移段,两个平移段相对设于所述机架,并沿所述机架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传输方向相反设置,所述面壳上料工位和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一侧;和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于所述机架的一端,并沿所述机架的宽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所述平移段,所述定位载具可于两个所述平移段和所述连接段之间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平移段包括:
导轨,所述导轨设于所述机架,所述导轨沿所述机架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定位载具可活动设于所述导轨;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及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并设于所述导轨内部,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组件于所述导轨内移动,以带动所述定位载具于所述导轨内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平移段为第一平移段和第二平移段,所述面壳上料工位设于所述第一平移段的一侧,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的一侧;
所述连接段包括:
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并沿所述机架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第一平移段和第二平移段;和
移动台,所述移动台可活动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所述移动台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活动,以将所述定位载具从所述第一平移段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一侧,所述移动组件用于将所述定位载具从所述移动台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
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生产线,所述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上述的组装设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架上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并对应设置有面壳上料机构和电子元件上料机构分别对面壳和电子元件进行上料,提高了面壳和电子元件的上料效率、并且,还设置了有传送机构,传送机构可以将上料后的面壳传送至电子元件上料工位,以便于将电子元件直接上料至面壳上,如此,可以直接将电子元件与面壳固定,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与面壳的固定效率,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组装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用面壳上料机构和电子元件上料机构替代人工手动操作实现对面壳和电子元件上料操作,提高了面壳和电子元件的上料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组装效率,同时还减少了用人成本,降低制造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组装设备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68552150000041
Figure BDA000236855215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组装设备100。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组装设备100用于组装移动电源的面壳70和电子元件,所述组装设备100包括:
机架10,所述机架10的台面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11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
面壳上料机构30,所述面壳上料机构30设于所述机架10,所述面壳上料机构30用于将面壳70上料至所述面壳上料工位11;
传送机构20,所述传送机构20设于所述机架10,传送机构20用于将面壳70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及
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所述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设于所述机架10,并将所述电子元件上料至所述面壳7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架10上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11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并对应设置有面壳上料机构30和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分别对面壳70和电子元件进行上料,提高了面壳70和电子元件的上料效率、并且,还设置了有传送机构20,传送机构20可以将上料后的面壳70传送至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以便于将电子元件直接上料至面壳70上,如此,可以直接将电子元件与面壳70固定,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与面壳70的固定效率,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组装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用面壳上料机构30和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替代人工手动操作实现对面壳70和电子元件上料操作,提高了面壳70和电子元件的上料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组装效率,同时还减少了用人成本,降低制造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电源的电子元件包括有导光柱、按键、充电线等,在本实施中的电子元件可以是导光柱,也可以是电源线,还可以是电路板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在此不进行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可以对导光柱、充电线中的一种或者是多种进行上料。
参照体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面壳上料机构30包括:
第一驱动件31,所述第一驱动件31设于所述机架10;
机械臂33,所述机械臂3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31传动连接,并可相对所述机架10转动;以及
吸附组件35,所述吸附组件35固定于所述机械臂33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31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件31通过驱动所述机械臂33相对所述机架10转动,以使所述吸附组件35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7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面壳70放置于物料盘80上,物料盘80位于机架10的一侧。物料盘80可以同时放置有多个面壳70,多个物料盘80堆垛在机架10的一侧。第一驱动件31可以是电机,电机输出轴与机械臂33传动连接,电机输出轴正、反转以驱动机械臂33相对机架10转动以对面壳70进行上料处理。具体地,当机械臂33转动至物料盘80上方,吸附组件35吸取面壳70。然后,电机驱动机械臂33相对机架10转动以使吸附组件35运动至传送机构20的上方时,吸附组件35释放面壳70,使面壳70位于传送机构20上,传送机构20对面壳70进行传送。当吸附组件35释放结束后,电机再次驱动机械臂33相对机架10转动,以携带吸附组件35转动至物料盘80上方进行下一次的吸附操作,如此往复,以实现不间断地面壳70上料操作,提高面壳70上料的操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组件35在吸附面壳70和释放面壳70的时候,均会进行对位操作,以确保吸附、释放过程中的准确性。组装设备100上还设有定位机构(未标示),定位机构用于限制定位载具60于传送机构20内移动,提高定位的效率。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设备100还包括组装定位载具60,所述定位载具60可移动设于所述传送机构20,所述面壳上料机构30将所述面壳70上料并固定于所述定位载具60,所述定位载具60用于装载所述面壳70,并带动所述面壳70于所述传送机构20中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组装设备100还包括有定位载具60,定位载具60用于固定面壳70于传送机构20中运动。可以理解的,传送机构20在传送面壳70的时候,是将定位载具60一同进行传送,如此,便于在移动电源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过程中便于对面壳70的定位以及移动,提高移动的效率和定位的精确性,提高一定电源组装过程中的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定位载具60表面设有与面壳70相适配的定位槽61(未标示),定位槽61便于固定面壳70,还能确保面壳70在整个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多个工序中的定位准确,面壳70固定在定位载具60中,随着传送机构20移动到移动电源的各个组装工序中。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35包括:
安装板351,所述安装板351固定于所述机械臂33背离所述机械臂33的一端;
真空泵353,所述真空泵353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51;以及
吸嘴355,所述吸嘴355与所述真空泵353连通,所述真空泵353通过所述吸嘴355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7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安装板351与机械臂33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便于根据不同形状尺寸的面壳70替换不同的形状的安装板351,提高吸附组件35的灵活性。真空泵353与吸嘴355通过连接管连通,吸嘴355为具有弹性的吸盘状结构。吸盘的材料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硅胶,吸盘与面壳70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提高吸附力。当需要吸附面壳70时,吸盘贴附于面壳70的表面,真空泵353吸气,将吸盘和面壳70之间的空气吸干,大气压将面壳70压覆于吸盘上,从何实现了将面壳70吸取。当吸附组件35随着机械臂33移动到传送机构20上时,真空泵353向吸嘴355吹气,以将面壳70释放到位于传送机构20上的面壳70上,使得面壳70与面壳70形成移动电源的预组装件。使用吸嘴355对面壳70进行吸附上料,吸取和释放方便,易于实现,并且,吸盘不会划伤面壳70的表面,不会对面壳70造成损害,保证了面壳70的外观。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吸嘴355为多个,多个所述吸嘴355环绕所述安装板351的周缘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吸嘴355,可以从多个方向对面壳70提供吸附力,提高上料过程中的可靠性,避免其中一个吸嘴355失效时而影响到上料操作。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包括:
安装座41,所述安装座41与所述机架10固定连接;和
振动盘组件43,所述振动盘组件43设于所述安装座41的表面,所述振动盘组件43的至少部分与传送机构20连接,所述振动盘组件43用以将电子元件有序上料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的所述面壳70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安装座41设置于机架10的一侧,并悬空设置,安装座41的底部通过连接板与机架10固定连接。安装座41的上设置有振动盘组件43,所述振动盘组件43包括料斗431、底盘(未标示)、直线送料器433以及控制器(未标示),底盘和料斗431设于所述安装座41上,所述直线送料器433的一端连接于料斗431的顶部,另一端与传送机构20连通。底盘的底部设有电机(未图示)和脉冲电磁铁(未图示),可以使料斗431作垂直方向振动,由倾斜的弹簧片带动料斗431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料斗431内的电子元件受到振动,使得电子元件经由直线送料器433有序地排列并输送至经传送机构20传送至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的所述面壳70内部,便于电子元件与面壳70的固定。通过电子元件上料机构40对电子元件进行自动的送料,进一步提高送料的料率,提高电子元件与面壳70的组装效率,进而提高移动电源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之后,还设有人工操作的工位,人工操作的工位用于将移动电源的电路板进行上料和预固定于面壳70内,同时还可以将充电线与电路板固定,并对充电线进行整理,便于后续的加工。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0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传送机构20包括:
两个平移段,两个平移段相对设于所述机架10,并沿所述机架10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传输方向相反设置,所述面壳上料工位11和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一侧;和
连接段25,所述连接段设于所述机架10的一端,并沿所述机架10的宽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段2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所述平移段,所述定位载具60可于两个所述平移段和所述连接段25之间移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两个平移段相对设置,且两平平移段的输送方向相反,连接段25连接两个平移段,使得整个传送机构20于机架10上大致呈U型设置,且传送机构20的传送方向自U型开口的一端传送至U型开口的另一端,面壳上料工位11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分别设于U型传送机构20的两侧,对应地,使得面壳上料机构30和电子元件上料上料机构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利用机架10的空间,缩短机架10的长度,节约空间。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平移段包括:
导轨211,所述导轨211设于所述机架10,所述导轨211沿所述机架10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定位载具60可活动设于所述导轨211;
第二驱动件215,所述第二驱动件215设于所述机架10;及
传动组件(未标示),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215传动连接,并设于所述导轨211内部,所述第二驱动件215驱动所述传动组件于所述导轨211内移动,以带动所述定位载具60于所述导轨211内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两个平移段的结构相同。其包括导轨211,导轨211的内部设置有导滑槽(未标示),定位载具60可移动设于导滑槽内。第二驱动件215为电机,电机固定于机架10,传动组件包括有连杆213,连杆213设于导轨211的内部,并沿导轨211对的延伸上延伸设置,连杆213上还连接设有拨爪(未图示),拨爪的至少部分深入导滑槽(未标示)内,电机的输出轴与连杆213传动连接,并驱动连杆213相对导轨211移动,以使得连杆213上的拨爪能勾住定位载具60,并带动定位载具60以及装载于定位载具60内部的面壳70沿导轨211的延伸方向移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平移段为第一平移段21和第二平移段23,所述面壳上料工位11设于所述第一平移段21的一侧,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13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23的一侧;
所述连接段25包括:
第三驱动件251,所述第三驱动件251设于所述机架10,并沿所述机架1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驱动件251连接第一平移段21和第二平移段23;和
移动台253,所述移动台253可活动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251,所述移动台253于所述第三驱动件251上活动,以将所述定位载具60从所述第一平移段21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2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平移段21和第二平移段23的结构相同,且传送方向相反。因此,第一平移段21和第二平移段23需要通过连接段25实现连通,便于定位载具60在整个传送机构20的运行。其中,连接段25包括有第三驱动件251,第三驱动件251为直线模组,第三驱动件251可以是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电机部分固定于机架10,丝杆与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并设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一侧,丝杆上设置有移动台253,移动台253与丝杆螺纹连接,电机驱动丝杆转动,进而驱动移动台253相对丝杆移动。第三驱动件251可以是气缸,气缸的缸体部分固定于机架10,移动台253固定于气缸的推杆上,气缸动作以驱动推杆于第一连接段25和第二连接段25之间移动。当移动台253移动至第一平移段21的端部,第一平移段21输送的定位载具60滑入移动台253,移动台253相对机架10移动,将定位载具60从第一平移段21移动至第二平移段23的端部,以使定位载具60进入到第二平移段23,并在第二平移段23内继续传送。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253的表面凹设形成有固定槽2531,固定槽2531的设置便于整个定位载具60,提高定位载具60连极段35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设备100还包括移动组件50,所述移动组件50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23一侧,所述移动组件50用于将所述定位载具60从所述移动台253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2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移动组件50包括有第四驱动件53和夹爪55,第四驱动件53通过固定架51固定于机架10,固定架51设于移动组件50和第二移动段的一侧,并沿第二平移段23的延伸上相设置。第四驱动件53为直线模组,直线模组的运动方向沿第二平移段23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夹爪55可升降设于直线模组上,以将使夹具将移动台253上的定位载具60移动至第二平移段23。通过设置移动组件50,方便将移动台253上的定位载具60移动至第二平移段23,提高传送组件的传送效率和传送的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自动化生产线,该自动化生产线组装设备100,该组装设备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移动电源的面壳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设备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间隔设置有面壳上料工位和电子元件上料工位;
面壳上料机构,所述面壳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所述面壳上料机构用于将面壳上料至所述面壳上料工位;
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面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及
电子元件上料机构,所述电子元件上料机构设于所述机架,并将所述电子元件上料至所述面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料机构包括: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
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并可相对所述机架转动;以及
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固定于所述机械臂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机械臂相对所述机架转动,以使所述吸附组件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机械臂背离所述机械臂的一端;
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以及
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吸嘴吸附或释放所述面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电子元件上料机构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和
振动盘组件,所述振动盘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的表面,所述振动盘组件的至少部分与传送机构连接,所述振动盘组件用于将电子元件有序上料至传输至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的所述面壳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组装定位载具,所述定位载具可移动设于所述传送机构,所述面壳上料机构将所述面壳上料并固定于所述定位载具,所述定位载具用于装载所述面壳,并带动所述面壳于所述传送机构中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定义在所述机架上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传送机构包括:
两个平移段,两个平移段相对设于所述机架,并沿所述机架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传输方向相反设置,所述面壳上料工位和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平移段的一侧;和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于所述机架的一端,并沿所述机架的宽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所述平移段,所述定位载具可于两个所述平移段和所述连接段之间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段包括:
导轨,所述导轨设于所述机架,所述导轨沿所述机架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定位载具可活动设于所述导轨;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及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并设于所述导轨内部,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组件于所述导轨内移动,以带动所述定位载具于所述导轨内移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平移段分别为第一平移段和第二平移段,所述面壳上料工位设于所述第一平移段的一侧,所述电子元件上料工位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的一侧;
所述连接段包括:
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并沿所述机架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第一平移段和第二平移段;和
移动台,所述移动台可活动设于所述第三驱动件,所述移动台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活动,以将所述定位载具从所述第一平移段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平移段一侧,所述移动组件用于将所述定位载具从所述移动台移动至所述第二平移段。
10.一种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生产线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设备。
CN202020087209.7U 2020-01-15 2020-01-15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Active CN211991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7209.7U CN211991759U (zh) 2020-01-15 2020-01-15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7209.7U CN211991759U (zh) 2020-01-15 2020-01-15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91759U true CN211991759U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25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7209.7U Active CN211991759U (zh) 2020-01-15 2020-01-15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917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5602B (zh) 灯条安装设备
TWM485976U (zh) 貼合裝置
CN112439644A (zh) 一种组装、点胶装置
CN211134629U (zh) 一种全自动电子元件测试设备
CN211991759U (zh) 组装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CN201952003U (zh) 料盒循环装置及系统
CN213105324U (zh) 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机构
CN210260291U (zh) 一种机械手上下料设备
CN211034357U (zh) 电路板装入tray盘设备
CN110615247A (zh) 一种集成式物料自动取放机构
CN112548511A (zh) 一种用于叠层组装的自动化设备
CN116408635A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铁片和磁铁组装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211140795U (zh) 微型件自动化组装设备
CN210456596U (zh) 一种电路板加工用自动上料装置
CN114700321A (zh) 一种5g及新能源汽车电感剥漆弯脚成型智能自动化一体机
CN207890589U (zh) 一种vcm马达弹片折耳摆盘设备
CN114012420A (zh) 一种扬声器磁路组装生产线及其组装方法
CN114043208A (zh) 一种传感器组装机构和组装设备
CN209777660U (zh) 一种搬送中转装置
CN113305569A (zh) 一种电源风扇组装设备
CN216780947U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铁片和磁铁组装设备
CN111098037A (zh) 移动电源自动化生产系统
CN217599805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自动上料装置
CN213622211U (zh) 自动抓取机构及自动化装置
CN213415504U (zh) 一种送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1

Address after: 221000 Beiyuan Road,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Feng County,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bes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uilding 66, Longwangmiao Industrial Zone, baishixia community, Fuyo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ILIAN ZHIZAO AUTOM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