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26440U -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26440U
CN210526440U CN201921672295.1U CN201921672295U CN210526440U CN 210526440 U CN210526440 U CN 210526440U CN 201921672295 U CN201921672295 U CN 201921672295U CN 210526440 U CN210526440 U CN 210526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vehicle
hole
engin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722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Zhonglian Composit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Zhonglian Composit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Zhonglian Composit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Zhonglian Composit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722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264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26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264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具体的,车辆底防护板包括主体部和散热部,所述主体部用于对应设置在发动机的下方,所述散热部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散热部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所述散热部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所述多个散热通孔呈格栅排列。本实用新型车辆底防护板可加速发动机散热部位热量散发。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格栅式散热通孔还可作为防护底板的防护缓冲部,缓解吸收底盘碰撞时的底板形变量,全效保护发动机。

Description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等车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无论是小型汽车、公交车、货车还是新能源车辆,其发动机以及相应部件是动力的核心部件,在车辆行驶时,由于发动机以及相应部件设置在车架底部位置,其常见损伤一般为拖底造成。
目前国内道路建设的速度很快,今天刚修好的路明天就再次“开膛破肚”,而当路面修理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多的大石头或者是坑坑洼洼的地方,这时候我们的车在开到这样路面的时候一不注意就会让大石头或者其他路面突出物与自己车辆的底盘进行亲密接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底,由于拖底这个情况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容易给位于底盘部分的零件造成损坏,如:三元催化器外壳破碎、发动机引擎油板裂纹、变速箱壳体裂纹或者是悬挂系统变形等,这些问题的发生将会车辆带来很致命的损伤。
针对发动机以及相关部件的常见拖底损伤,现有技术一般都是在发动机的下方安装防护底板,现有防护底板针对不同的汽车型号,形状或大小有所差异,通常防护底板包括底板、加强筋、机油孔等结构,其安装在发动机底部并能够与车架形成发动机的相对密封容置空间,以降低拖底时,异物对发动机以及相应部件的损害。但是安装有防护底板后,由于空间相对密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热量并不能及时地散发,往往会导致发动机过热,进而影响发动机或相应部件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底防护板,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车辆安装防护底板后,发动机热量散发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安装防护底板后,发动机热量散发不佳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防护板,所述车辆底防护板包括主体部和散热部,所述主体部用于对应设置在发动机的下方,所述散热部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散热部能够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所述散热部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所述多个散热通孔呈格栅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部为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散热通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孔的孔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通孔的轴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孔倾斜设置,且所述散热通孔的底端朝向车辆的后部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孔的孔壁中部向内凸出,形成凸腰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孔的长度方向与车辆车架的左右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散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部的相邻散热通孔之间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波浪形。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机油孔,所述机油孔上设置有可拆卸盖板。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底部设置有上述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防护板通过设置散热部,并在散热部上设置散热通孔,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并且,格栅排列的散热通孔可把车辆车架前部的进气格栅进入的冷空气在发动机舱(车辆底防护板与车辆车架形成的发动机容置空间称为发动机舱)内充分的流动,梳理了发动机舱的气流走向,减少了气体紊流,散热效果相比一般形式的散热通孔更好;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导流空隙可把来自车辆车架前部进气格栅的冷空气更多的引导流向发动机周边,使发动机的热量更快的散发出去。可见,本实用新型车辆底防护板可加速发动机散热部位热量散发。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格栅式散热通孔还可作为防护底板的防护缓冲部,缓解吸收底盘碰撞时的底板形变量,全效保护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底部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防护板,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车辆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防护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车辆底防护板有益效果的描述也能够直观的得出,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的散热部的正面(向上的面)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的进气孔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标:1-底板;11-主体部;12-散热部;2-散热通孔;21-凸腰部;3-机油孔;31-卡肩;4-盖板;41-卡凸;5-定位卡部;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防护板,包括主体部11和散热部12,其能够安装在车辆车架底盘上,以对发动机以及相应部件进行保护。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可以是一般的汽车,本实施例中车辆均以汽车进行说明。
具体的,所述主体部11用于对应设置在发动机及其相应部件的下方,所述散热部12连接在所述主体部11的上。所述散热部12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所述散热部12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2,所述多个散热通孔2呈格栅排列。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部12与主体部1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一体结构的底板1分为主体部11和散热部12,可以理解为,其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进行的定义。自然,散热部12也可与主体部11采用分体固定连接的形式,但是,根据加工工艺以及底板1强度的要求等,底板1优选为主体部11和散热部12一体成型的结构。
散热部12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也即,散热部12与发动机的最低端之间预留有导流空隙,以使来自汽车车架前部进气格栅的冷空气能够经过导流空隙后,更多的流向发动机周边,促进发动机与冷空气的热交换,提高发动机散热速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的散热部12上呈栅格排列的散热通孔2,能够将汽车车架前部的进气格栅进入的冷空气在发动机舱(车辆底防护板与汽车车架形成的发动机容置空间称为发动机舱)内充分的流动,梳理了发动机舱的气流走向,减少了气体紊流,散热效果相比一般形式的散热通孔2更好。同时,格栅式散热通孔2还可作为防护底板1的间隙防护缓冲部,缓解吸收底盘碰撞时的底板1形变量,全效保护发动机。
如图1所示,对应一体结构的底板1,所述散热部12为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1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散热通孔2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部12相对于主体部11向下凹陷,以形成散热部12与发动机的最低端之间的导流空隙,如此,仅仅是散热部12的设置高度相对较低,不会使得整体底板1的固定高度降低,从而避免整体底板1过低,在汽车行驶时增加拖底的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形式,所述散热通孔2的孔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通孔2的轴向一致。也即,散热通孔2的孔壁沿其周向布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导向槽,且导向槽的大致呈上下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导向槽以方便可以促进其他从散热通孔2内流出,更重要的是,导向槽可以作为缓冲凹槽,在散热部12遭受异物撞击时,可以吸收缓冲散热通孔2的形变量,提高了底板1散热部12的强度以及抗冲击能力。
如图3所示,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散热部12的强度,所述散热通孔2的孔壁中部可向内凸出,形成凸腰部21。图3所示的是散热通孔2纵向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散热通孔2的孔壁中部向内凸出指的是,散热通孔2的孔壁面向散热通孔2的中心方向凸出。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通孔2的孔壁中部向内凸,一方面使得散热通孔2位置的底板1的强度有一定保证,同时,散热通孔2的中部间隙较小,使得气体流速增快,如此,即使散热通孔2在长期使用时,外部口有轻微堵塞时,气体也可以流出并清除轻微堵塞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散热通孔2倾斜设置,且所述散热通孔2的底端朝向汽车的后部倾斜。也即,散热通孔2是面向汽车后部倾斜的结构,倾斜角度可以是与竖直方向呈10-30度角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通孔2朝向汽车后部,如此在汽车行驶时,冷空气从汽车车架前部的进气栅格进入到发动机舱内,而后通过散热通孔2向后及时排出,散热通孔2的空气流向不会受到来自汽车运行时逆向气流的影响,散热通孔2内空气排出及时。同时,散热通孔2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不是与地面垂直的形式,相对的增大了散热通孔2喷出的空气与地面接触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散热通孔2喷出的空气对地面尘土的冲击,避免尘土飞扬对散热通孔2产生影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通孔2的长度方向与汽车车架的左右方向平行,汽车车架的左右方向是相对于汽车的运行方向而言,也即汽车车架的运行方向为前后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通孔2的长度方向与汽车车架的左右方向平行,其顺应了汽车车架前部进气格栅的布置方式,有利于气体在发动机舱内的流动以及及时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如图3所示,所述散热部12的相邻散热通孔2之间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呈波浪形。可以理解的是,波浪形加强筋6自身具有吸收形变量的功能,所以在加强散热部12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散热部12应对形变的能力。
为了方便发动机的保养,所述主体部11上设置有机油孔3,所述机油孔3上设置有可拆卸盖板4。具体的,所述盖板4的侧边设置有卡凸41,所述机油孔3的侧壁上设置有插入式卡槽孔,所述卡凸41插入所述插入式卡槽孔内,以将盖板4与所述底板1可拆卸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插入式卡槽孔是仅面向机油孔3开口的盲孔,也即,插入式卡槽孔仅设置有卡凸41插入一侧的开口,卡凸41插入卡槽孔内时,卡凸41被全包围固定。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机油孔3的侧壁上设置有卡肩31,所述卡槽孔设置在所述卡肩31的外侧,所述盖板4的内侧能够与所述卡肩31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卡肩31形成了盖板4与底板1之间的贴合面,方便了盖板4与底板1的插接咬合固定,同时,卡肩31作为底板1与盖板4的连接位置,形成了一定的凹陷,如此,采用厚度合适的盖板4,可使得盖板4与底板1靠近机油孔3位置的外表面平齐,保证了整体底板1的平整以及美观性,且不会使得盖板4位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低,避免了盖板4位置相比底板1其他位置更容易造成拖底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通过在机油孔3上设置盖板4,以实现底板1在机油孔3位置的密封,从而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异物通过机油孔3损害发动机;同时,盖板4与机油孔3的侧壁的连接采用的是卡凸41配合插入式卡槽孔的咬合的连接方式,不用金属螺钉,消除了金属螺钉向上刺向车辆发动机油板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车辆底防护板的盖板4的固定方式使得盖板4安装、拆卸方便,后期保养车辆时,操作简单,不影响车辆保养的效率。
同时,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底板1安装到汽车车体的底盘上,所述底板1的前部设置有定位卡部5,定位卡部5与其对应的汽车车架(汽车车架的底盘上应当设置与相应配合的卡件等)的安装位置配合,以定位底板1的安装位置,具体安装底板1时,只需要将定位卡部5对齐到车架的对应位置,即可将整体底板1的安装位置进行初步定位,方便了底板1与汽车车架的对准安装,并提高了安装效率。实际设计时,定位卡部5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带有孔的凹槽,汽车车架底盘上的卡件相应是带有凸起的凸部,凸起能够对齐到孔内,凸部可以卡入到凹槽内;当然,也可以是,定位卡部是设置有凸起的凸部,汽车车架底盘上的卡件相应是带有孔的凹槽。
本实施例车辆底防护板上还可设置相应的透水孔,以促使底盘内的污水、油腻等物质及时排出,透水孔能够及时将车架底盘内的污水、油腻等物质及时排出,避免了污水、油腻等物质对汽车车架底盘以及底盘上相应部件的腐蚀,提高了整体车辆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底部设置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也即,在汽车车架的底盘上安装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所述车辆底防护板包括主体部11和散热部12,所述主体部11设置在发动机及其相应部件的下方,所述散热部12连接在所述主体部11的上。所述散热部12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所述散热部12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2,所述多个散热通孔2呈格栅排列。
具体防护底板1可通过常规的卡接或铆接等形式与汽车车架的底盘连接。详细的车辆底防护板的结构可通过实施例一获得,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底部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防护板,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车辆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防护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车辆底防护板有益效果的描述也能够直观的得出,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防护板包括主体部和散热部,所述主体部用于对应设置在发动机的下方,所述散热部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散热部能够与发动机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在发动机底部形成导流空隙;所述散热部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所述多个散热通孔呈格栅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为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散热通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的孔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通孔的轴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倾斜设置,且所述散热通孔的底端朝向车辆的后部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的孔壁中部向内凸出,形成凸腰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孔的长度方向与车辆车架的左右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散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的相邻散热通孔之间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波浪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机油孔,所述机油孔上设置有可拆卸盖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底部设置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防护板。
CN201921672295.1U 2019-10-08 2019-10-08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Active CN2105264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2295.1U CN210526440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2295.1U CN210526440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26440U true CN210526440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607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72295.1U Active CN210526440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264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76593U (zh) 汽车前舱下护板及电动汽车
JP604838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210526440U (zh) 车辆底防护板及车辆
CN203637749U (zh) 一种新型的发动机下保护板
CN206287950U (zh) 汽车发动机护板
JP6255988B2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CN209079813U (zh) 一种发动机护板及机动车
JP591423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210526439U (zh) 汽车引擎防护结构及汽车
TWI691151B (zh) 電力轉換裝置及搭載有電力轉換裝置之鐵道車輛
CN104183889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110758091B (zh) 一种防护型进气格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852066U (zh) 一种车辆底盘装置及车辆
CN211442209U (zh) 前保险杠蒙皮及车辆
CN220314908U (zh) 护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3008437U (zh) 车身下护板和车辆
KR101923645B1 (ko) 차량용 에어덕트
CN220594852U (zh)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CN215284367U (zh)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CN216508617U (zh) 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汽车车轮护板
CN219056204U (zh) 防撞横梁
CN216833206U (zh)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CN215752671U (zh) 挡泥板组件以及汽车
CN210454729U (zh) 导流机构及汽车底盘防护板
CN215155275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