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33206U -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33206U
CN216833206U CN202220486864.9U CN202220486864U CN216833206U CN 216833206 U CN216833206 U CN 216833206U CN 202220486864 U CN202220486864 U CN 202220486864U CN 216833206 U CN216833206 U CN 216833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assembly
plate
air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868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涛
郭平
廖庚华
宋世达
张忠峰
郜亮
吕建丽
刘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868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33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33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33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进气导流装置包括格栅组件和前导流组件,格栅组件包括格栅外框以及间隔设置于格栅外框内的多个格栅板,前导流组件位于格栅组件的前侧,并沿格栅外框的周向设置。前导流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格栅外框,第一导流板向外呈弧形延伸,并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第一导流板与车前零件的密封连接能够保证进气时空气不分流,从而将气流更加高效地引导至冷却模块,另外,第一导流板向外呈弧形延伸,能够减小进气时高速气流对格栅组件等零部件的冲击,有效降低整车风阻,提高车辆气动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上的主动进气格栅可通过改变进气格栅的开闭来控制进气量及风阻,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及快速达到发动机较佳工作温度。具体地,车辆冷车状态时,格栅关闭,有利于发动机迅速进入较佳温度状态;格栅开启后,在散热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阻力,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而且,主动进气格栅能够根据发动机温度的高低,及时调整进气格栅的进气角度,更小的空气阻力意味着更高的燃油效率。
伴随着节能减排及油耗要求的提升,汽车主动进气格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车型的标配。例如,对于承担货物运输的商用车,为满足其高效率的运输需求,提高商用车性能,对商用车上的进气格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商用车中,其主动进气格栅将气流引导至冷却模块的效率不够高,高速气流对各零部件的冲击较大,导致整车风阻较大,车辆气动散热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能够将气流更加高效地引导至冷却模块,减小高速气流对零部件的冲击,降低整车风阻,提高车辆气动散热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包括:
格栅组件,包括格栅外框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格栅外框内的多个格栅板;
前导流组件,沿所述格栅外框的周向设置,所述前导流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格栅外框,所述第一导流板向外呈弧形延伸,并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上导流组件,所述上导流组件位于所述格栅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导流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格栅组件后方的冷却模块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导流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朝远离所述格栅组件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冷却模块的安装部,并与所述螺母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导流组件的内外两侧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格栅组件的进气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后导流组件,所述后导流组件包括第三导流板以及分设于所述第三导流板两端的第一导流侧板和第二导流侧板,所述第一导流侧板位于所述格栅组件的左后方,所述第二导流侧板位于所述格栅组件的右后方,所述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导流侧板均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导流板朝远离所述格栅组件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远离所述格栅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流板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采用ABS塑料制成,并与所述格栅外框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包含该进气导流装置的车辆,包括格栅组件和前导流组件,格栅组件用于进气,其包括格栅外框以及间隔设置于格栅外框内的多个格栅板,格栅板之间的空隙即为进气通道,空气能够通过该进气通道进入格栅组件后方的冷却模块内,格栅板相对格栅外框旋转,以调节进气量,从而保证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前导流组件位于格栅组件的前侧,并沿格栅外框的周向设置,即,空气先经过前导流组件,再通过格栅组件。前导流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格栅外框,第一导流板向外呈弧形延伸,并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即,第一导流板的一侧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格栅外框连接。第一导流板与车前零件的密封连接能够保证进气时空气不分流,从而将气流更加高效地引导至冷却模块,另外,第一导流板向外呈弧形延伸,能够减小进气时高速气流对格栅组件等零部件的冲击,有效降低整车风阻,提高车辆气动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前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进气导流装置的后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上方格栅组件与前导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下方格栅组件与前导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后导流组件和上导流组件的前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后导流组件和上导流组件的后侧视图。
图中:
1、格栅组件;2、前导流组件;3、上导流组件;4、紧固组件;5、后导流组件;
11、格栅外框; 12、格栅板;
21、第一连接板; 22、第一导流板;
31、第二连接板; 32、第二导流板; 33、加强筋;
51、第三导流板;52、第一导流侧板;53、第二导流侧板;54、第三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包括格栅组件1和前导流组件2。
如图1所示,格栅组件1用于进气,其包括格栅外框11以及间隔设置于格栅外框11内的多个格栅板12。格栅板12之间的空隙即为进气通道,空气能够通过该进气通道进入格栅组件1后方的冷却模块内。格栅板12相对格栅外框11旋转,以调节进气量,从而保证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具体地,格栅外框11内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件与各个格栅板12传动连接,以驱使格栅板12相对格栅外框11转动。
如图1所示,前导流组件2位于格栅组件1的前侧,并沿格栅外框11的周向设置,即,空气先经过前导流组件2,再通过格栅组件1。前导流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板21和第一导流板22,第一连接板21连接于格栅外框11,第一导流板22向外呈弧形延伸,并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即,第一导流板22的一侧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板21与格栅外框11连接。
第一导流板22与车前零件的密封连接能够保证进气时空气不分流,从而将气流更加高效地引导至冷却模块,另外,第一导流板22向外呈弧形延伸,能够减小进气时高速气流对格栅组件1等零部件的冲击,有效降低整车风阻,提高车辆气动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导流板2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以保证第一导流板22与车前零件连接后的密封性,避免空气分流,提高进气效率。
可选地,第一连接板21采用ABS塑料制成,并与格栅外框11一体成型,能够保证第一连接板21和格栅外框11的连接稳定性,提高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格栅组件1设置有两个,上方格栅组件1和下方格栅组件1结构相似,其上均设置有前导流组件2,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保证具有足够的进气通道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小气流对格栅组件1的冲击,降低整车风阻。
可选地,该进气导流装置还包括上导流组件3。如图1和图2所示,上导流组件3位于格栅组件1的上方,对于通过上方格栅组件1和上导流组件3之间的气流,上导流组件3能够对其起到导流作用,以降低阻力。进一步地,上导流组件3能够与格栅组件1后方的冷却模块固定连接,经上导流组件3引导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冷却模块内。
参见图1和图5,上导流组件3包括第二连接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第二连接板31被配置为用于与冷却模块连接,第二导流板32朝远离格栅组件1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与第二连接板31连接。即,第二导流板32相对格栅组件1倾斜设置,并沿远离格栅组件1的方向延伸,斜面能够起到良好的导流减阻的效果。第二连接板31与冷却模块连接,以实现整个上导流组件3与冷却模块之间的固定。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上导流组件3的第二连接板31与冷却模块之间通过紧固组件4固定连接。紧固组件4包括螺栓和螺母,冷却模块包括安装部,连接时,使用螺栓穿过第二连接板31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并与螺母连接,拧紧螺母即可将第二连接板31固定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上。
进一步地,参见图1,紧固组件4在第二连接板31上间隔设置有四个,以保证上导流组件3和冷却模块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其他实施例中,可适应性增加或者减少紧固组件4的数量,当然,第二连接板31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之间也可以焊接连接。
可选地,参见图1、图5以及图6,上导流组件3的内外两侧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33,以增加整个上导流组件3的强度,避免其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每个加强筋33均沿格栅组件1的进气方向延伸,以避免阻挡气流的流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该进气导流装置还包括后导流组件5。后导流组件5设置于格栅组件1的后方,并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固定连接,以对通过格栅组件1后的空气进行导流,使其顺利进入冷却模块内。
参见图5和图6,后导流组件5包括第三导流板51以及分设于第三导流板51两端的第一导流侧板52和第二导流侧板53。参见图1和图2,第三导流板51设置于下方格栅组件1的后方且靠下的位置,第一导流侧板52位于格栅组件1的左后方,第二导流侧板53位于格栅组件1的右后方。第三导流板51、第一导流侧板52、第二导流侧板53以及上导流组件3围设成一容纳区域,上述的两个格栅组件1设置于该容纳区域略靠前的位置,以保证通过格栅组件1后的气流均能够得到导向。
第三导流板51、第一导流侧板52以及第二导流侧板53三者均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连接。示例性地,三者均通过上述的紧固组件4固定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上。连接时,使用螺栓穿过第三导流板51或第一导流侧板52或第二导流侧板53、以及冷却模块的安装部,并与螺母连接,拧紧螺母后即可将第三导流板51、第一导流侧板52以及第二导流侧板53固定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上。
当然,第三导流板51、第一导流侧板52以及第二导流侧板53也可以焊接于冷却模块的安装部上。
可选地,参见图2、图5以及图6,第三导流板51朝远离格栅组件1的方向倾斜延伸。即,第三导流板51相对格栅组件1倾斜设置,并沿远离格栅组件1的方向延伸,斜面能够起到良好的导流减阻的效果。第三导流板51远离格栅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板54,第三连接板54上开设有用于穿设螺栓的连接孔,以实现第三连接板54与冷却模块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进气导流装置的第一导流板22与车辆的车前零件密封连接,上导流组件3和后导流组件5与车辆内的冷却模块连接。该车辆的进气效率更高,整车风阻较小,气动散热性能优良。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格栅组件(1),包括格栅外框(11)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格栅外框(11)内的多个格栅板(12);
前导流组件(2),沿所述格栅外框(11)的周向设置,所述前导流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板(21)和第一导流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1)连接于所述格栅外框(11),所述第一导流板(22)向外呈弧形延伸,并与车前零件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导流组件(3),所述上导流组件(3)位于所述格栅组件(1)的上方,所述上导流组件(3)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格栅组件(1)后方的冷却模块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组件(3)包括第二连接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所述第二连接板(31)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32)朝远离所述格栅组件(1)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组件(4),所述紧固组件(4)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31)与所述冷却模块的安装部,并与所述螺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组件(3)的内外两侧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33),所述加强筋(33)沿所述格栅组件(1)的进气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导流组件(5),所述后导流组件(5)包括第三导流板(51)以及分设于所述第三导流板(51)两端的第一导流侧板(52)和第二导流侧板(53),所述第一导流侧板(52)位于所述格栅组件(1)的左后方,所述第二导流侧板(53)位于所述格栅组件(1)的右后方,所述第三导流板(51)、所述第一导流侧板(52)以及所述第二导流侧板(53)均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板(51)朝远离所述格栅组件(1)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51)远离所述格栅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板(54),所述第三连接板(54)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2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采用ABS塑料制成,并与所述格栅外框(11)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进气导流装置。
CN202220486864.9U 2022-03-08 2022-03-08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6833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6864.9U CN216833206U (zh) 2022-03-08 2022-03-08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6864.9U CN216833206U (zh) 2022-03-08 2022-03-08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33206U true CN216833206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86864.9U Active CN216833206U (zh) 2022-03-08 2022-03-08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332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5926B1 (ko) 자동차 프론트엔드부의 듀얼 에어덕트
CN2892540Y (zh) 发动机舱辅助导风散热装置
CN102050010B (zh) 后置客车发动机舱强制排风散热结构
CN210073961U (zh) 一种电池舱舱门及使用该电池舱舱门的电池舱和车辆
CN216833206U (zh)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CN209795171U (zh) 前端进气冷却系统及汽车
CN105564221A (zh) 动力舱散热风道结构及工程车辆
CN113581117B (zh) 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
CN201276012Y (zh) 后置发动机客车空气输导型降阻降温节能装置
CN104183889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201951230U (zh) 后置客车发动机舱强制排风散热结构
CN210174981U (zh) 电动汽车及其前端结构
CN218805210U (zh)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CN205997701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结构
CN108340770B (zh) 散热系统及车辆
CN217100226U (zh) 一种导风装置及汽车
CN211765386U (zh) 一种保险杠格栅导风结构
CN212765688U (zh) 汽车前舱导风结构
CN219382199U (zh) 车辆导流装置及车辆
CN219672727U (zh) 矿用自卸车
US20220297531A1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5971096U (zh) 一种汽车导风板结构
CN216554100U (zh) 摩托车水冷器罩
CN216717116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散热器总成
CN212620308U (zh) 一种水油组合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