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210U -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210U
CN218805210U CN202223024498.4U CN202223024498U CN218805210U CN 218805210 U CN218805210 U CN 218805210U CN 202223024498 U CN202223024498 U CN 202223024498U CN 218805210 U CN218805210 U CN 218805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uide
end module
wind
wind gath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44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漆维
华波
汪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44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包括前格栅、前端模块、主散热器和主导流机构,所述主散热器和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汽车的前端模块上,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所述前格栅与所述主散热器之间;所述主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围绕所述前端模块的开口的边缘安装;所述第二导流部安装在所述前端模块的下部两侧,所述第二导流部由所述前端模块下部向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聚风面,在汽车长度方向上,所述聚风面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位于所述聚风面靠近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的前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能够提高汽车散热器芯体的通风效率。

Description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汽车动力系统散热的主要部件,为保证动力系统正常运作,散热器需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布置于前保险杠中部后方,仅在散热器对应区域设置导流结构,但仍存在散热器的芯体通风效率低的问题,导致车辆动力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散热器的芯体通风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包括前格栅、前端模块、主散热器和主导流机构,所述主散热器和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汽车的前端模块上,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所述前格栅与所述主散热器之间;所述主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围绕所述前端模块的开口的边缘安装;所述第二导流部安装在所述前端模块的下部两侧,所述第二导流部由所述前端模块下部向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聚风面,在汽车长度方向上,所述聚风面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位于所述聚风面靠近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的前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部包括顶部导流板、第一侧部导流板和第二侧部导流板,所述顶部导流板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的上部,所述第一侧部导流板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导流板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的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导流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部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导流板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第一聚风板、第二聚风板、第三聚风板和第四聚风板,所述第三聚风板和第四聚风板形成所述聚风面;所述第一聚风板与所述第二聚风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聚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聚风板,所述第三聚风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之间;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侧部与所述第三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四聚风板靠近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的前方。
进一步地,所述主散热器的两侧安装有辅助散热器,所述辅助散热器与所述前格栅之间安装有辅助导流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导流机构的前端与所述前格栅抵接,所述辅助导流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辅助散热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导流机构包括第三导流板、第四导流板、第五导流板和第六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和所述第五导流板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导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五导流板之间,所述第六导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五导流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散热器的后方安装有前轮挡泥板,所述前轮挡泥板上安装有导流窗,所述导流窗与所述辅助散热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窗包括框架和叶片,所述叶片有多个,所述多个叶片间隔安装在所述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的前端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叶片的后端之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外界空气通过前格栅进入机舱内部,主导流机构的第一导流部位于前格栅与前端模块之间,形成主进气通道,汇聚的气流吹向主散热器的芯体,实现高效进气;通过主导流机构的第二导流部在前端模块的下端设置向外扩的聚气结构,可以最大化利用前格栅的开口面积,进一步提升进气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主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窗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前格栅;2、前端模块;3、主散热器;4、主导流机构;41、第一导流部;411、主进气通道;412、第一导流板;4121、侧板;4122、顶板;413、第二导流板;42、第二导流部;421、聚风面;422、第一聚风板;423、第二聚风板;424、第三聚风板;425、第四聚风板;5、辅助散热器;6、辅助导流机构; 61、辅助进气通道;62、第三导流板;63、第四导流板;64、第五导流板;65、第六导流板;7、前轮挡泥板;8、导流窗;81、框架;82、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包括前格栅1、前端模块2、主散热器3和主导流机构4,主散热器3和主导流机构4 安装在汽车的前端模块2上,主导流机构4安装在前格栅1与主散热器3之间;主导流机构4包括第一导流部41和第二导流部42,第一导流部41围绕前端模块2的开口的边缘安装;第二导流部42安装在前端模块2的下部两侧,第二导流部42由前端模块2下部向远离前端模块2的方向延伸,第二导流部42包括聚风面421,在汽车长度方向上,聚风面421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位于聚风面421靠近前端模块2的端部的前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外界空气通过前格栅1进入机舱内部,主导流机构4的第一导流部41位于前格栅1与前端模块2之间,形成主进气通道411,汇聚的气流吹向主散热器3的芯体,实现高效进气;通过主导流机构4的第二导流部42在前端模块2的下端设置向外扩的聚气结构,可以最大化利用前格栅的开口面积,进一步提升进气效率。此外,主导流机构4连接部分贴有海绵密封条,防止主散热器3吸入机舱热空气,主导流机构4的前端边缘同样采用随形设计同时贴有海绵密封条,确保与前格栅1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对主散热器3高效导流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部41围绕前端模块2的开口的边缘安装,第一导流部41的结构形式有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部41包括第一导流板412 和第二导流板413,第一导流板412包括相互连接的侧板4121和顶板4122,侧板4121沿前端模块2竖直方向设置,顶板4122沿前端模块2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流板413与第一导流板412的结构相同,第二导流板413与第一导流板 412对称安装在前端模块2的两侧。
具体地,第一导流板412和第二导流板413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二者注塑成型。顶板4122沿前端模块2水平方向设置,顶板4122为平板状,顶板4122 的板面朝向前端模块2的底部;侧板4121沿前端模块2竖直方向设置,侧板4121 的板面朝向前端模块2的侧部。第二导流板413与第一导流板412对称安装在前端模块2的两侧,从而共同围绕在前端模块2的开口边缘,在前端模块2开口前形成长方体形的主进气通道411。侧板4121上还开设有避让开口,以让前防撞梁穿过避让开口。由于需要与前格栅1配合,第一导流板412和第二导流板413的前端边缘贴有海绵条,以提高第一导流部41与前格栅1之间的密封性,使从前格栅1进入的气体全部从第一导流部41进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部41包括围绕在前端模块2开口上的顶部导流板、左侧导流板和右侧导流板,左侧导流板的上端与顶部导流板的一端连接,右侧导流板的上端与顶部导流板的另一端连接,也能在前端模块2开口前形成长方体形的主进气通道41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导流部42安装在前端模块2的下部两侧,第二导流部42由前端模块2下部向远离前端模块2的方向延伸,第二导流部42 包括聚风面421,第二导流部42的结构形式有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二导流部42包括第一聚风板422、第二聚风板423、第三聚风板424和第四聚风板425,第三聚风板424和第四聚风板425形成聚风面421;第一聚风板422与第二聚风板423平行设置,第二聚风板423的长度大于第一聚风板422,第三聚风板424连接在第一聚风板422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与第二聚风板423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之间;第四聚风板425的上端与第一聚风板422连接,第四聚风板425的下端与第二聚风板423 连接,第四聚风板425的侧部与第三聚风板424连接;第四聚风板425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位于第四聚风板425靠近前端模块2的端部的前方。
具体地,前端模块2下部两侧的前方仍有前格栅1的进气空间,第二导流部42设置在前端模块2下部两侧的进气空间处。第二导流部42安装在前端模块2下部边缘,并由前端模块2下部边缘向远离前端模块2的方向延伸,以覆盖前端模块2下部两侧的进气空间。第一聚风板422和第二聚风板423沿前端模块2的水平方向设置,第一聚风板422位于第二聚风板423的上方,第一聚风板422和第二聚风板423的板面均朝向前端模块2的底部。第三聚风板424 连接在第一聚风板422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与第二聚风板423远离前端模块2 的端部之间,由于第二聚风板423的长度大于第一聚风板422,因此连接在第一聚风板422与第二聚风板423之间的第三聚风板424是倾斜布置的,第三聚风板424与第一聚风板42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三聚风板424与第二聚风板423 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第四聚风板425的上端与第一聚风板422连接,第四聚风板425的下端与第二聚风板423连接,第四聚风板425的侧部与第三聚风板424连接。第四聚风板425倾斜布置,在汽车长度方向上,第四聚风板425与第三聚风板424连接的端部,位于第四聚风板425与前端模块2连接的端部的前方。第一聚风板 422、第二聚风板423、第三聚风板424和第四聚风板425连接形成了开口向外的外扩聚气结构,第三聚风板424与第四聚风板425连接形成的聚风面421能够将前端模块2下部外侧进入的空气沿斜面由前端模块2外侧向主散热器3引导,从而最大化利用前格栅1的开口面积,进一步提升进气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部42也可以只包括第一聚风板422、第二聚风板423和弧形导板。第一聚风板422和第二聚风板423沿前端模块2的水平方向设置,第一聚风板422位于第二聚风板423的上方,第一聚风板422和第二聚风板423的板面均朝向前端模块2的底部。弧形导板连接在第一聚风板422 与第二聚风板423之间。在汽车长度方向上,弧形导板与第一聚风板422、第二聚风板423的连接端,位于弧形导板与前端模块2的连接端的前方,也能形成开口向外的外扩聚气结构,充分利用前格栅1的开口面积,进一步提升进气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散热器3的两侧安装有辅助散热器5,辅助散热器5与前格栅1之间安装有辅助导流机构6。对于对散热要求更高的燃料电池汽车,主散热器3的两侧还安装有辅助散热器5,辅助散热器5 与前格栅1之间安装有辅助导流机构6。辅助散热器5通过安装支架设置在主散热器3的两侧,辅助导流机构6固定连接在安装支架上并设置在辅助散热器5 的前方。通过辅助导流机构6能够将从前格栅1进入机舱的空气通过辅助导流机构6高效地引导至辅助散热器5处,从而对辅助散热器5进行散热。
为了进一步提到辅助导流机构6的导流效率,辅助导流机构6的前端与前格栅1抵接,辅助导流机构6的后端与辅助散热器5抵接,从而提高辅助导流机构6与前格栅1之间的密封性、以及辅助导流机构6与辅助散热器5之间的密封性。前格栅1的两侧为弧形面,在汽车长度方向上,辅助导流机构6靠近的前端模块2的前端部,位于辅助导流机构6远离的前端模块2的前端部的前方,从而辅助导流机构6的前端能够与前格栅1的弧形面紧密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辅助导流机构6安装在辅助散热器5与前格栅1 之间,辅助导流机构6的结构形式有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辅助导流机构6包括第三导流板62、第四导流板63、第五导流板64和第六导流板65,第三导流板62和第五导流板64平行设置,第四导流板63连接在第三导流板62与第五导流板64之间,第六导流板65连接在第三导流板62与第五导流板64之间。第三导流板62、第四导流板63、第五导流板64和第六导流板65依次连接,能够在辅助散热器5 前形成长方体形的辅助进气通道61,从而利用从前格栅1进入的外界空气,确保更多的风量导向辅助散热器5的芯体。在汽车长度方向上,第三导流板62靠近前端模块2的端部,位于第三导流板62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的前方,第五导流板64靠近前端模块2的端部,位于第五导流板64远离前端模块2的端部的前方,第六导流板65前端位于第四导流板63前端的前方,以使辅助导流机构6靠近的前端模块2的前端部,位于辅助导流机构6远离的前端模块2的前端部的前方,从而辅助导流机构6的前端能够与前格栅1的弧形面紧密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导流机构6也可以是圆柱形,在辅助散热器5前形成圆柱形的辅助进气通道61,从而利用从前格栅1进入的外界空气,确保更多的风量导向辅助散热器5的芯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辅助散热器5的后方安装有前轮挡泥板7,前轮挡泥板7上安装有导流窗8,导流窗8与辅助散热器5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导流窗8包括框架81和叶片82,叶片82有多个,多个叶片82间隔安装在框架81上。导流窗8开口尺寸大于辅助散热器5对应的前格栅1进气面积。框架81安装在前轮挡泥板7上对应风扇区域,框架81通过铆钉铆接于前轮挡泥板7前端。每个叶片82横向布置,从而在叶片82之间形成导流口。通过在前轮挡泥板7上开设导流窗8用于导流,辅助散热器5排出的热气通过导流窗8导出车外,确保了辅助散热器5进气与排气顺畅,从而解决辅助散热器5与前轮挡泥板7距离局部偏小导致排出的气体回流与聚集问题。
优选地,叶片82的前端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叶片82的后端之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存在泥水被车轮甩入辅助散热器5的可能性,通过将导流窗8的叶片82按照水平朝下倾斜布置,例如倾斜45°,既能够确保辅助散热器5的排气顺畅性,还能够减少车轮泥水甩入风扇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窗8为开设有通风口的板体结构辅助散热器5与前轮挡泥板7之间的热气,通过导流窗8上的通风口导出车外,也能确保辅助散热器5进气与排气顺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的工作过程包括:外界空气通过前格栅1进入机舱内部,从前格栅1中部进入机舱的空气,通过主导流机构4 的第一导流部41形成的主进气通道411吹向主散热器3的芯体的中上部,对主散热器3的芯体的中上部进行散热,其中,第一导流板412和第二导流板413 围绕在前端模块2开口边缘形成的长方体形的主进气通道411能够有效地将空气进行汇聚并吹向主散热器3的芯体的中上部;通过主导流机构4地第二导流部42在前端模块2下部两侧形成的向外扩的聚气结构吹向主散热器3的芯体的下方,对主散热器3的芯体的下方进行散热,其中,第二导流部42的第三聚风板424与第四聚风板425连接形成的聚风面421能够将前端模块2下部外侧进入的空气沿斜面由前端模块2外侧向主散热器3引导。
从前格栅1两侧进入机舱的空气,通过辅助导流机构6的辅助进气通道61 吹向位于主散热器3两侧的辅助散热器5,对辅助散热器5进行散热,其中,辅助导流机构6的第三导流板62、第四导流板63、第五导流板64和第六导流板 65连接围成的长方体形的辅助进气通道61能够有效地将空气进行汇聚并导向辅助散热器5的芯体。由于辅助散热器5的布置位置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辅助散热器5与前轮挡泥板7距离较近,辅助散热器5排出的热风很容易形成反流,严重影响辅助散热器5的换气效率,这时,辅助散热器5排出的热风能够通过导流窗8导出车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外界空气通过前格栅1进入机舱内部,主导流机构4的第一导流部41位于前格栅1与前端模块2之间,形成主进气通道411,汇聚的气流吹向主散热器3的芯体,实现高效进气;通过主导流机构4 的第二导流部42在前端模块2的下端设置向外扩的聚气结构,可以最大化利用前格栅的开口面积,进一步提升进气效率。同时,通过在前轮挡泥板7上开设导流窗8用于导流,辅助散热器5排出的热气通过导流窗8导出车外,确保了辅助散热器5进气与排气顺畅,从而解决辅助散热器5与前轮挡泥板7距离局部偏小导致排出的气体回流与聚集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格栅、前端模块、主散热器和主导流机构,所述主散热器和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汽车的前端模块上,所述主导流机构安装在所述前格栅与所述主散热器之间;所述主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围绕所述前端模块的开口的边缘安装;所述第二导流部安装在所述前端模块的下部两侧,所述第二导流部由所述前端模块下部向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聚风面,在汽车长度方向上,所述聚风面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位于所述聚风面靠近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侧板和顶板,所述侧板沿所述前端模块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顶板沿所述前端模块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对称安装在所述前端模块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第一聚风板、第二聚风板、第三聚风板和第四聚风板,所述第三聚风板和第四聚风板形成所述聚风面;所述第一聚风板与所述第二聚风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聚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聚风板,所述第三聚风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之间;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的侧部与所述第三聚风板连接;所述第四聚风板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四聚风板靠近所述前端模块的端部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散热器的两侧安装有辅助散热器,所述辅助散热器与所述前格栅之间安装有辅助导流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流机构的前端与所述前格栅抵接,所述辅助导流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辅助散热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流机构包括第三导流板、第四导流板、第五导流板和第六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和所述第五导流板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导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五导流板之间,所述第六导流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五导流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器的后方安装有前轮挡泥板,所述前轮挡泥板上安装有导流窗,所述导流窗与所述辅助散热器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窗包括框架和叶片,所述叶片有多个,所述多个叶片间隔安装在所述框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前端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叶片的后端之上。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装置。
CN202223024498.4U 2022-11-14 2022-11-14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18805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498.4U CN218805210U (zh) 2022-11-14 2022-11-14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498.4U CN218805210U (zh) 2022-11-14 2022-11-14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210U true CN21880521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4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4498.4U Active CN218805210U (zh) 2022-11-14 2022-11-14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2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57738B2 (ja) 燃料電池車の冷却装置
JP2005053464A (ja) 車両の前端構造
KR101459431B1 (ko) 차량용 쿨링 장치
CN218805210U (zh) 汽车前端进气装置及汽车
CN209795171U (zh) 前端进气冷却系统及汽车
CN114076462B (zh) 嵌入式冰箱
CN104183889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201354674Y (zh) 冷却导风罩
CN210490623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同步电机盖板
CN107905885B (zh) 一种冷却模块总成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112325390A (zh) 移动空调
CN111005796A (zh) 一种汽车电子扇及汽车散热结构
CN216833206U (zh) 一种进气导流装置及车辆
CN218997946U (zh) 一种车载逆变电源
CN215260198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509582U (zh) 一种出风板及发电机组
CN219667924U (zh) 车辆散热结构及无人驾驶物流车
CN220958709U (zh) 一种防水盖、室外机及空调
CN218760109U (zh) 一种发动机盖散热结构及车辆
CN212208128U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导风罩结构
CN22110376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柜
CN214581437U (zh) 空调器
CN219761801U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的散热结构
CN218242630U (zh) 通风门板组件和汇流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