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143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1437U
CN214581437U CN202120606848.4U CN202120606848U CN214581437U CN 214581437 U CN214581437 U CN 214581437U CN 202120606848 U CN202120606848 U CN 202120606848U CN 214581437 U CN214581437 U CN 214581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de plate
conditioner according
guiding portion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68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锴
李成林
徐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6068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1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1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1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换热器(2)、风机(3)、发热组件(4)、散热器(5)和导风板(6),壳体(1)设有第一进风口(11),换热器(2)和风机(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在流体流动方向上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换热器(2)的下游,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和所述换热器(2)之间,导风板(6)被构造为将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入所述壳体(1)的流体引导至所述散热器(5),以通过所述散热器(5)对所述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可以有效降低发热组件的温度,保证发热组件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制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中的变频模块发热密度较大,通常需要对其采取单独的散热措施,使用较多的是风冷散热。风冷散热受限于流场分布和风速的大小,风流经的路径具有随机性,风冷散热性差,导致空调器内的电器件温升增大,无法正常工作,影响空调性能。当空调机组功率增大,变频模块的电压升高,模块的热耗将增大,需要更有效的散热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风冷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
换热器、风机,均设置在壳体内,且在流体流动方向上风机设置于换热器的下游;
发热组件、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和换热器之间;和
导风板,被构造为将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流体引导至散热器,以通过散热器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进风口设置在第一侧板的靠近第二侧板的位置,发热组件安装在第二侧板的靠近第一侧板的位置,散热器安装在发热组件的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进风面与散热器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安装在散热器的远离发热组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与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换热器连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导风板与第一侧板之间的距离占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距离的6%~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与发热组件连接并形成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冷却流道,散热器位于冷却流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在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具有重叠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梯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的高度是散热器的高度的1.08-1.12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二导风部和第三导风部,第一导风部所在平面与流经第一导风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行,第一导风部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导风部和第三导风部与发热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与散热器之间的距离为80mm~8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第三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的顶部连接,第三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的底部连接,第二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三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还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竖直布置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二导风部和发热组件之间,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三导风部和发热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相对于导风板弯折的折边。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设置于换热器的下游,风机侧形成负压区,第一进风口处为高压区,第一进风口处的空气在风机转动形成的吸力作用下进入壳体,然后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最后流出壳体,通过对第一进风口、风机和换热器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置,可以提高壳体内流场分布的均匀性;而且,壳体内设有导风板,可以将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散热器,以通过散热器实现对发热组件的风冷散热效果,及时降低发热组件的温度,保证发热组件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个实施例中导风板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导风板的右视图。
图4为图2中导风板的俯视图。
图中:
1、壳体;11、第一进风口;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三侧板;2、换热器;3、风机;4、发热组件;5、散热器;6、导风板;61、第一导风部;62、第二导风部;63、第三导风部;64、第一连接部;641、第一连接孔;65、第二连接部;651、第二连接孔;66、第一折边;67、第二折边;68、第三折边;69、第四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1、换热器2、风机3、发热组件4、散热器5和导风板6,壳体1设有第一进风口11,换热器2和风机3均设置在壳体1内,且在流体流动方向上风机3设置于换热器2的下游,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和换热器2之间,导风板6被构造为将从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的流体引导至散热器5,以通过散热器5对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机3设置于换热器2的下游,风机3侧形成负压区,第一进风口11处为高压区,第一进风口11处的空气在风机3转动形成的吸力作用下进入壳体1,然后经过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最后流出壳体1,通过对第一进风口11、风机3和换热器2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置,可以提高壳体内流场分布的均匀性;而且,壳体1内设有导风板6,可以将从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引导至散热器5,以通过散热器5实现对发热组件4的风冷散热效果,及时降低发热组件4的温度,保证发热组件4的正常运行,避免对空调器的性能造成影响。
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和换热器2之间,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之后,先经过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然后再到达换热器2,使得散热器5可以利用风机3形成的负压区,在牵引气流到达换热器2之前先对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提高散热器5的风冷效果。导风板6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可以将气流引导至散热器5,提高散热器5的风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第一进风口11设置在第一侧板12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位置,发热组件4安装在第二侧板13的靠近第一侧板12的位置,散热器5安装在发热组件4的远离第二侧板13的一侧。这样布置可以使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尽量靠近第一进风口11,使得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可以先用于冷却发热组件4,然后再进入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
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12位于壳体1的前侧面,第二侧板13位于壳体1的右侧面,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相邻布置并相互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设置方位可以有其他选择,比如分别位于壳体1的左侧面和前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或者底面和右侧面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的进风面与散热器5相对布置。这样设置可以在壳体1内形成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热交换能力,而且便于实现气流先经过散热器5再进入换热器2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安装在散热器5的远离发热组件4的一侧。这样布置可以使导风板6尽量靠近第一进风口11,便于将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的气流引导至散热器5。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设置在壳体1内正对第一进风口11的位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将气流引导至散热器5的方便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2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14,换热器2连接在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之间,导风板6与第一侧板12之间的距离占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之间距离的6%~13%。该距离设置使得导风板6距离第一进风口11足够近,保证气流能够被引导至散热器5;同时,该距离还可以保证气流不会被导风板6阻挡,避免对气流流动造成影响。
如图1所示,换热器2的一侧与第一侧板12连接,另一侧与第三侧板14连接,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之间的距离为壳体1在前后方向上的内部长度。导风板6设置在距离第一侧板12的长度为前后方向长度的6%~13%的位置,比如6%、7%、8%、9%、10%、11%、12%、13%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与发热组件4连接并形成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冷却流道,散热器5位于冷却流道中。通过在导风板6与发热组件4之间形成冷却流道,使得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可以流经冷却流道,从而在流经过程中加速散热器5对发热组件4的散热速度,提高散热效果。冷却流道对气流具有聚集作用,可以使气流聚集在冷却流道中,从而对发热组件4进行有效的降温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11相对布置,使散热器5完全暴露于第一进风口11的迎风面,使得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的气流可以直接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冷却流道,使得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进入第二进风口的过程中无需弯绕,减少对气流的阻挡,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在第一进风口11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一进风口11具有重叠部分。该设置可以保证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11至少部分地相对,使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到达第二进风口,并进入冷却流道对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梯形。梯形的长边靠近发热组件4,梯形的短边远离发热组件4。梯形形状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冷却流道的通流量,从而加大气流的热交换效率,提高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的高度是散热器5的高度的1.08-1.12倍。该设置可以使冷却流道能够覆盖散热器5的体积,使散热器5能够全部位于冷却流道的内部;而且,冷却流道的尺寸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对气流的聚集效果,降低散热效果。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包括第一导风部61、第二导风部62和第三导风部63,第一导风部61所在平面与流经第一导风部61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行,第一导风部6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导风部62和第三导风部63与发热组件4连接。
将第一导风部61所在平面设置为与流经第一导风部61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行,可以避免第一导风部61对气流造成阻挡作用,减少对气流的阻挡,提高气流流动的平稳性和顺畅性,使壳体1内的流场分布更加均匀和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61与散热器5之间的横向距离为80mm~85mm。该距离可以使第一导风部61与散热器5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以使气流通过;还可以避免第一导风部61与散热器5之间的距离过大而影响对气流的聚集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62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第三导风部63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该角度设置便于使冷却流道的截面形成梯形形状,提高冷却流道的通流量。第二导风部62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以及第三导风部63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设计,还可以增大发热组件4背后的迎风面积,使得空气更多的聚集且能完整的通过散热器5,加强散热器5处的热量与空气的对流,形成一个良好的热交换现象,能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使发热组件4的温升降低,可以保证发热组件4的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空调器的运行频率,提升空调制冷或制热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62与第一导风部61的顶部连接,第三导风部63与第一导风部61的底部连接,第二导风部62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三导风部63与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这样设置使得冷却通道的顶部距离散热器5较近,底部距离散热器5较远,在保持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的原有设置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散热器5下方的空间,提高冷却流道的通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还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连接部64和竖直布置的第二连接部65,第一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导风部62和发热组件4之间,第二连接部65连接于第三导风部63和发热组件4之间。
通过将第一连接部64设置为水平布置,便于将第一连接部64连接在发热组件4的顶部。将第二连接部65设置为竖直布置,便于使第二连接部65连接于发热组件4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6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相对于导风板6向远离导风板6的方向弯折的折边。通过设置折边,可以避免导风板6的端部形成尖锐部,避免在安装导风板6时划伤安装人员,有效保护安装人员的作业安全。通过设置折边,还可以避让发热组件4或壳体1内的其他结构,避免导风板6与发热组件4或壳体1内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也可以在安装时避免导风板6与发热组件4或壳体1内的其他结构发生碰撞或者造成划伤。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呈六面体形状,壳体1的前侧设有第一侧板12,右侧设有第二侧板13,后侧设有第三侧板14,左侧设有第四侧板,底部设有第五侧板,顶部设有第六侧板(图1中将第六侧板拿开)。第四侧板与第二侧板13相对,第五侧板与第六侧板相对。
第一侧板12的右侧设有第一进风口11,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仅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这一个进风口,壳体1的其他侧面均封闭,防止漏风。发热组件4安装在第二侧板13的内侧,散热器5安装在发热组件4上,散热器5包括两个散热件,两个散热件上下布置。
换热器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连接,换热器2位于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之间稍靠近第二侧板13的位置。换热器2与散热器5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发热组件4和散热器5正对第一进风口11,换热器2连接于第一侧板12的远离第一进风口11的位置。换热器2位于第一进风口11的左侧。风机3设置在换热器2与第四侧板之间。
导风板6安装在发热组件4上,导风板6与发热组件4之间形成冷却流道,散热器5位于冷却流道内。
如图2所示,导风板6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导风部61以及与第一导风部61的端部连接并倾斜布置的第二导风部62和第三导风部63。第一导风部61与第二导风部62之间的夹角为100°~105°,比如100°、101°、102°、103°、104°或105°。第一导风部61与第三导风部63之间的夹角为120°~150°,比如120°、130°、140°或150°。
第一连接部64水平布置,第一连接部64与第二导风部62连接,第一连接部64的远离第二导风部62的一端设有竖直布置的第四折边69。第二连接部65竖直布置,第二连接部65与第三导风部63连接。
第一导风部61的端部设有第一折边66,第二导风部62的端部设有第二折边67,第三导风部63的端部设有第三折边68。第一折边66与第二折边67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折边66与第三折边68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折边66、第二折边67和第三折边68均相对于冷却流道向外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6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651,第二连接部65通过第二连接孔651安装在发热组件4上。
第二连接孔65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第二连接孔651可以设置为圆孔,也可以设置为长条孔,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第二连接部65的连接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64上设有第一连接孔641,第一连接部64通过第一连接孔641安装在发热组件4上。
第一连接孔64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第一连接孔641可以设置为圆孔,也可以设置为长条孔,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第一连接部64的连接位置。
空调器在工作时,外部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在导风板6的引导作用下,进入壳体的一部分气流被引导进入冷却流道,散热器5利用流经的气流对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降低发热组件4的温度;未进入冷却流道的气流以及从冷却流道流出的气流在风机3形成的负压作用下,继续向下游流动,然后经过换热器2,气流在换热器2中进行热交换后向下游流动,直至通过壳体1上的第一出风口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组件4可以包括空调器中的各种可能会产生热量的元器件,比如电器件或者变频模块等。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设有第一进风口(11);
换热器(2)、风机(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在流体流动方向上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换热器(2)的下游;
发热组件(4)、散热器(5),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和所述换热器(2)之间;和
导风板(6),被构造为将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入所述壳体(1)的流体引导至所述散热器(5),以通过所述散热器(5)对所述发热组件(4)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第一进风口(1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13)的位置,所述发热组件(4)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13)的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2)的位置,所述散热器(5)安装在所述发热组件(4)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的进风面与所述散热器(5)相对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安装在所述散热器(5)的远离所述发热组件(4)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2)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14),所述换热器(2)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之间,所述导风板(6)与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的距离占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之间距离的6%~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与所述发热组件(4)连接并形成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冷却流道,所述散热器(5)位于所述冷却流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在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具有重叠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高度是所述散热器(5)的高度的1.08-1.12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包括第一导风部(61)、第二导风部(62)和第三导风部(63),所述第一导风部(61)所在平面与流经所述第一导风部(61)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风部(61)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导风部(62)和所述第三导风部(63)与所述发热组件(4)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61)与所述散热器(5)之间的距离为80mm~8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部(62)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所述第三导风部(63)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部(62)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导风部(63)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部(62)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三导风部(63)与所述第一导风部(61)之间的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还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连接部(64)和竖直布置的第二连接部(65),所述第一连接部(64)连接于所述第二导风部(62)和所述发热组件(4)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65)连接于所述第三导风部(63)和所述发热组件(4)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相对于所述导风板(6)弯折的折边。
CN202120606848.4U 2021-03-25 2021-03-25 空调器 Active CN214581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6848.4U CN214581437U (zh) 2021-03-25 2021-03-2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6848.4U CN214581437U (zh) 2021-03-25 2021-03-2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1437U true CN214581437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55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6848.4U Active CN214581437U (zh) 2021-03-25 2021-03-2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1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CN214581437U (zh) 空调器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112880004A (zh) 空调器
CN113068369B (zh) 导风组件、导风装置及机柜
CN21111971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室外机
CN20807954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231753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11481774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机
CN209151468U (zh) 一种新型的风机安装形式的全密闭传导风冷机箱
CN213810895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103719U (zh)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21108425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244729U (zh) 一种机载电子机箱风道结构
CN214791523U (zh) 空调器
CN218533140U (zh)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EP4345389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9536709U (zh) 电能转换器前箱体结构、电能转换器箱体以及电能转换器
CN215675524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20653899U (zh) 一种器件箱
CN219995439U (zh) 一种便携空调器
CN215453767U (zh) 一种对称引风的电子散热器
CN218062742U (zh) 一种散热型吹风扇结构
CN213931204U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