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3140U -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33140U
CN218533140U CN202220830893.2U CN202220830893U CN218533140U CN 218533140 U CN218533140 U CN 218533140U CN 202220830893 U CN202220830893 U CN 202220830893U CN 218533140 U CN218533140 U CN 218533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plate
duct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308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as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as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as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as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308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331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33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331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焊接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一种逆变板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罩,支撑罩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支撑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鼓风组件,连接于支撑罩;第一风道,由支撑板与第一安装部围成,第一风道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上风道、第一中风道与第一下风道;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一端与鼓风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第二风道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上风道、第二中风道与第二下风道;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包括一次逆变板、二次逆变板以及逆变板支撑结构;一次逆变板、二次逆变板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本申请将逆变器模块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将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隔开,提高散热了效率。

Description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现有传统交直流焊机的逆变器组件通常包括一次逆变电路板、二次逆变电板和风机;固定方式大多单独固定于焊机内部铁板或散热器上,因此,易使得焊机内部组件过多,安装复杂和繁琐;且焊机只有一个风道,存在散热不均匀,冷风和热风混在一起等现象,导致散热效果差,散热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至少解决了在先技术中交直流焊机的逆变器的各个元件单独固定于焊机内部导致内部组件多、安装复杂,焊机内风道单一导致散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板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罩,所述支撑罩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
鼓风组件,连接于所述支撑罩;
第一风道,由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围成,所述第一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鼓风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上风道、第一中风道与第一下风道;
第二风道,由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围成,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鼓风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上风道、第二中风道与第二下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间隔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上板与第一下板;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间隔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上板与第二下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上连接有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沿气流方向延伸的第一上叶片与第一下叶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导向叶片以及沿气流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风道的导向板;
所述导向板用于传输电流,并同时用于分隔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叶片为U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出气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鼓风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风机罩以及连接于所述风机罩的风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一次逆变板、二次逆变板以及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
所述一次逆变板、所述二次逆变板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逆变板上连接有散热元件;
所述散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二上风道内;或所述散热元件位于第二中风道内;或所述散热元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上风道内且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中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风道、所述第一下风道均与所述一次逆变板上的高温区域相对,所述第一中风道与所述一次逆变板的低温区域相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风道与所述二次逆变板的低温区域相对,所述第二上风道、所述第二下风道均与所述二次逆变板上的高温区域相对,且所述第二下风道内的气流温度最高。
本申请针对在先技术中交直流焊机的逆变器的各个元件单独固定于焊机内部导致内部组件多、安装复杂,焊机内风道单一导致散热效率低下的问题作出改进设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支撑板隔离出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使得逆变器内部风道独立,互不干扰,以利于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2、利用支撑罩对一次逆变板、二次逆变板、鼓风组件进行固定,使逆变器模块化,减小了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也便于逆变器的安装;
本申请结构简洁,将逆变器模块化,减小了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将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隔开,提高散热了效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逆变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逆变器中第一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风道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逆变器中第二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风道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支撑罩;11、支撑板;12、第一安装部;121、第一上板;122、第一下板;13、第二安装部;131、第二上板;132、第二下板;
14、第一上叶片;15、第一下叶片;16、第二导向叶片;17、导向板;
2、鼓风组件;21、风机罩;22、风机;
3、第一风道;31、第一上风道;32、第一中风道;33、第一下风道;
4、第二风道;41、第二上风道;42、第二中风道;43、第二下风道;
5、一次逆变板;6、二次逆变板;7、散热元件;8、阻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2,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逆变板支撑结构,以便于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鼓风组件2的安装,以此形成独立的逆变器组件,从而减少焊机内部组件数量,以便于安装;同时通过支撑板11隔断出相互独立的两个风道,提高散热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罩1和鼓风组件2。
支撑罩1用于为鼓风组件2和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提供固定基础,支撑罩1包括支撑板11以及连接于支撑板11的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设置于支撑板11相对的两侧,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分别用于为逆变器的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提供固定基础。
支撑板11与第一安装部12共同围合形成第一风道3,第一风道3一端与鼓风组件2相连,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一风道3内并使气流从第一风道3的另一端排出至外界。
第一风道3包括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与第一下风道33,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第一下风道33沿垂直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鼓风组件2抽入第一风道3内的气流分别进入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第一下风道33;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第一下风道33分别对应一次逆变板5的不同区域,以便于对针对不同区域分区散热,且针对不同区域的散热气流相互之间不影响。
支撑板11与第二安装部13共同围合形成第二风道4,第二风道4一端与鼓风组件2相连,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二风道4内并使气流从第二风道4的另一端排出至外接。
第二风道4包括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沿垂直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鼓风组件2抽入第二风道4内的气流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分别对应二次逆变板6的不同区域,以便于对针对不同区域分区散热,且针对不同区域的散热气流相互之间不影响。
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分别位于支撑板11的两侧,使得第一风道3内的气流与第二风道4内的气流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鼓风组件2设置于支撑板11的一端,用于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一风道3、第二风道4,并在第一风道3、第二风道4内形成气流。
鼓风组件2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抽气器件,例如抽风机、鼓风机、风扇等。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为:当焊机使用时,逆变器工作,此时鼓风组件2同时启动,将外界空气分别抽入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进入第一风道3内的气流分别进入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与第一下风道33并最终排出至外界,进入第二风道4内的气流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并最终排出至外界,以起到分区独立散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用于为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与鼓风组件2提供固定基础,使逆变器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组件,减少了焊机内的组件数量,也便于安装;设置独立且互不干扰的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且在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内分别设置多个互不干扰小风道,以便于对逆变板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可选的,鼓风组件2同时连接于支撑板11、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以便于鼓风组件2稳定的固定连接于逆变板支撑结构。
参考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鼓风组件2的具体结构。
鼓风组件2包括风机罩21与风机22,风机罩21连接于支撑板11,风机22设于风机罩21内,风机22能够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内。
可选的,风机罩21同时连接于支撑板11、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13,以提高风机罩21的稳定性。
参考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2包括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位于支撑板11的同一侧且间隔连接于支撑板11,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平行;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一风道3,当一次逆变板5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2时,第一上板121、支撑板11、第一下板122、一次逆变板5共同围成第一风道3,此时鼓风组件2位于第一风道3的一端,第一风道3与鼓风组件2相对的另一端直接与外界连通。
第二安装部13包括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位于支撑板11的同一侧且间隔连接于支撑板11,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位于支撑板11与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相对的另一侧,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平行;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二风道4,当二次逆变板6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3时,第二上板131、支撑板11、第二下板132、二次逆变板6共同围成第二风道4,此时鼓风组件2位于第二风道4的一端,第二风道4与鼓风组件2相对的另一端直接与外界连通。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的一侧面分别为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即当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13时,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形成,而当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拆下时,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的内部暴露于外界,在保证气流稳定的前提下,该设计节省了材料,同时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与一次逆变板5、二级逆变板接触,提高了散热效率,且在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拆下时,工作人员还能够便捷的对第一风道3、第二风道4内部进行清洁维护。
参考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风道3的内部结构。
支撑板11上连接有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
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均位于第一风道3内,且沿气流方向贯穿第一风道3,即第一上叶片14、第一下叶片15均与第一上板121平行,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的一端与第一风道3的进气端端面齐平且另一端与第一风道3的出气端端面齐平;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上板121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上叶片14与第二上叶片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一中风道32,第一下叶片15与第一下板122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一下风道33。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为:当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一风道3后,在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的作用下,进入第一风道3的气流分为三股且分别进入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与第一下风道33,以便于对一次逆变板5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的简洁结构,将第一风道3分隔为三个相互不干扰小风道,以便于对一次逆变板5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参考图5、图6,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风道4的内部结构。
支撑板11上连接有第二导向叶片16。
第二导向叶片16位于第二风道4内,第二风道4内还设有导向板17;导向板17沿气流方贯穿第二风道4,即导向板17与第二上板131平行,导向板17的一端与第二风道4的进气端端面齐平且另一端与第二风道4的出气端端面齐平;第二导向叶片16与第二导向板17将第二风道4分为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第二下风道43,第二导向叶片16与第二上板131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二上风道41,第二导向叶片16与导向板17之间的的空间即为第二中风道42,导向板17与第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二下风道43。
导向板17除了用于分隔气流外,更重要的在于传输电流,导向板17可设置于二次逆变板6,当二次逆变板6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3后,导向板17置于第二风道4内且导向板17的一端抵持于支撑板11;导向板17也可设置于支撑板11,当二次逆变板6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3后,导向板17抵接于二次逆变板6且与二次逆变板6电性连接,以便于传输电流。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为:当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二风道4后,在第二导向叶片16与导向板17的作用下,进入第二风道4的气流分为三股且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以便于对二次逆变板6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二导向叶片16与导向板17的简洁结构,将第二风道4分隔为三个相互不干扰小风道,以便于对二次逆变板6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可选的,第二导向叶片16为U形且开口朝向第二风道4的出气端,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朝向鼓风组件2的一侧相连通,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背离所述鼓风组件2的一侧由第二导向叶片16相分隔,当气流进入第二风道4后,气流遇到第二导向叶片16的圆弧部分,在该部分的作用下气流被分流至第二导向叶片16的两侧,并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与第二中风道42。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逆变板支撑结构、一次逆变板5和二次逆变板6。
一次逆变板5与二次逆变板6分别安装于逆变板支撑结构的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13,一次逆变板5与二次逆变板6的安装方式可以是螺栓安装、卡扣安装,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可拆卸安装方式。
参考图2、图5、图6,在一实施例中,二次逆变板6上连接有散热元件7,散热元件7与第二导向叶片16沿气流方向依次设于第二风道4内,即散热元件7距鼓风组件2较近,而第二导向叶片16距鼓风组件2较远;即此时散热元件7安装于第二上风道41与第二中风道42的交汇处,流过散热元件7的气流较大,散热效果较好。
散热元件7可以是散热器,也可以是其他各种类型的能够对逆变器散热的元器件。
散热元件7在安装时,可与第二上风道41相对,也可以与第二中风道42相对,此时散热元件7仅受第二上风道41或第二中风道42中的气流散热。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当鼓风组件2向第二风道4内抽风时,气流进入第二风道4内,部分气流进入第二下风道43;剩余气流先通过散热元件7一侧,而后该剩余气流在第二导向叶片16的作用下分流,并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与第二中风道42。
可选的,第二下风道43与二次逆变板6的高温区域相对,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二次逆变板6的低温区域相对,其中第二下风道43对应二次逆变板6温度最高的区域,故导向板17需贯穿第二风道4,以防止高温气流进入其他区域并影响其他区域的散热。
可选的,支撑罩1上安装有阻容器8,具体的,阻容器8可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2,也可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3,用于提升焊机的稳弧性能。
参考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下风道33均与一次逆变板5上的高温区域相对,第一中风道32与一次逆变板5的低温区域相对,因一次逆变板5的高温散热区域位于一次逆变板5上下两侧,该设置使得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下风道33能够有针对性的对高温区域散热,同时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下风道33内的高温气流不会运动至一次逆变板5的其他区域,以防止相互干扰,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动作过程为:逆变器组装时,将一次逆变板5与二次逆变板6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安装完成后,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形成,之后再将逆变器安装于焊机即可;
当焊机启动时,鼓风组件2同步启动,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一风道3,在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的作用下,进入第一风道3的气流分为三股且分别进入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与第一下风道33,以便于对一次逆变板5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散热;
鼓风组件2将外界空气抽入第二风道4,气流进入第二风道4内后,部分气流经导向板17分流进入第二下风道43;剩余气流先通过散热元件7一侧,而后该剩余气流在第二导向叶片16的作用下分流,并分别进入第二上风道41与第二中风道42。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利用支撑板隔离出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使得内部风道独立,互不干扰,以利于散热;
2、针对一次逆变板不同的发热位置相应设置了第一上风道、第一中风道、第一下风道,且三个风道互不干扰;针对二级逆变板不同的发热位置相应设置了第二上风道、第二中风道、第二下风道,且三个风道互不干扰,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3、利用支撑架对一次逆变板、二次逆变板进行固定,使逆变器模块化,减小了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4、使逆变器整体成为封闭结构,且在气流的作用下,在电焊过程中,铁屑、砂石等杂物不易进入逆变器内部,也不易积存在逆变器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罩(1),所述支撑罩(1)包括支撑板(1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1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安装部(12)与第二安装部(13);
鼓风组件(2),连接于所述支撑罩(1);
第一风道(3),由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2)围成,所述第一风道(3)的一端与所述鼓风组件(2)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风道(3)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上风道(31)、第一中风道(32)与第一下风道(33);
第二风道(4),由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3)围成,所述第二风道(4)的一端与所述鼓风组件(2)连通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4)包括沿垂直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上风道(41)、第二中风道(42)与第二下风道(43);
所述第一风道(3)与所述第二风道(4)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11)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2)包括间隔连接于所述支撑板(11)一侧的第一上板(121)与第一下板(122);
所述第二安装部(13)包括间隔连接于所述支撑板(11)另一侧的第二上板(131)与第二下板(1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1)上连接有于所述第一风道(3)内沿气流方向延伸的第一上叶片(14)与第一下叶片(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4)内设有连接于所述支撑板(11)的第二导向叶片(16)以及沿气流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风道(4)的导向板(17);
所述导向板(17)用于传输电流,且用于分隔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叶片(16)为U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风道(4)的出气端,所述第二上风道(41)、所述第二中风道(42)朝向所述鼓风组件(2)的一侧相连通,所述第二上风道(41)、所述第二中风道(42)背离所述鼓风组件(2)的一侧由所述第二导向叶片(16)相分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组件(2)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板(11)的风机罩(21)以及连接于所述风机罩(21)的风机(22)。
7.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逆变板(5)、二次逆变板(6)以及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板支撑结构;
所述一次逆变板(5)、所述二次逆变板(6)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逆变板(6)上连接有散热元件(7);
所述散热元件(7)位于所述第二上风道(41)内;或所述散热元件(7)位于第二中风道(42)内;或所述散热元件(7)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上风道(41)内且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中风道(42)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风道(31)、所述第一下风道(33)均与所述一次逆变板(5)上的高温区域相对,所述第一中风道(32)与所述一次逆变板(5)的低温区域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风道(41)、所述第二中风道(42)与所述二次逆变板(6)的低温区域相对,所述第二下风道(43)与所述二次逆变板(6)上的高温区域相对,且所述第二下风道(43)内的气流温度最高。
CN202220830893.2U 2022-04-11 2022-04-11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Active CN218533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0893.2U CN218533140U (zh) 2022-04-11 2022-04-11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0893.2U CN218533140U (zh) 2022-04-11 2022-04-11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33140U true CN218533140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5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30893.2U Active CN218533140U (zh) 2022-04-11 2022-04-11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331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KR20140053597A (ko) 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CN218533140U (zh) 逆变板支撑结构及逆变器
CN220061962U (zh) 电控盒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114962301B (zh) 风机机组
CN214581437U (zh) 空调器
CN217209590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09840293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273758U (zh) 变频一体机散热机构
CN111684209A (zh) 室外机及空气调节机
CN215675524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21262506U (zh) 一种储能设备
CN116997168B (zh) 一种变流器通风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17608182U (zh) 一种散热系统
CN219288040U (zh) 一种组串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N214959047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链锯
CN220692553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系统集成电柜
CN22052702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池模组
CN218352967U (zh) 一种散热器及标准机柜
CN220653899U (zh) 一种器件箱
CN219536709U (zh) 电能转换器前箱体结构、电能转换器箱体以及电能转换器
CN216600630U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散热结构
CN220981414U (zh) 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