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3719U -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3719U
CN218103719U CN202220623619.8U CN202220623619U CN218103719U CN 218103719 U CN218103719 U CN 218103719U CN 202220623619 U CN202220623619 U CN 202220623619U CN 218103719 U CN218103719 U CN 218103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control
air inlet
control board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236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磊
何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236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3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3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3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壳体和导风板,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控装置的电控板的容置腔,并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形成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所述导风板包括进风引导侧和出风引导侧,所述进风引导侧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所述出风引导侧朝向所述电控板设置,所述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所述电控板。本申请中壳体结构的导风板形成于容置腔的腔壁上,容置腔的腔壁相比电控板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电器设备在运行时,常使用电控装置对个功能模块进行控制。由于电控装置需要防水,因此其主要的电控板一般设置在盒体内,同时,盒体上需要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以便于电控板散热。
现有的电控装置为使流入盒体的散热气流能吹向电控板,常在电控板上加设漏斗形罩壳以辅助风扇集中散热气流吹向电控板,然而,电控板上的元器件较多,罩壳与电控板连接时需要避让元器件的位置,装配较为复杂,不利于快速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罩壳辅助集中散热气流时存在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用于电控装置,所述壳体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控装置的电控板的容置腔,并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形成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所述导风板包括进风引导侧和出风引导侧,所述进风引导侧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所述出风引导侧朝向所述电控板设置,所述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所述电控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壳体结构中的导风板形成于容置腔的腔壁上,容置腔的腔壁相比电控板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的进风引导侧与壳体位于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的出风引导侧朝向电控板设置,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后,该导风板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有利于电控板的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和所述进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板中的每一个所述导风板和多个所述进风口中的每一个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自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口边缘的位置向所述电控板延伸以形成导风槽,所述导风槽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导风口和与所述电控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导风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盒及用于盖合所述底盒的盒盖,所述底盒和所述盒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盒盖上,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底盒上,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底盒内,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盒盖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底盒相连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并用于容置功能组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控装置,包括电控板以及上述所述的壳体结构,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壳体结构的容置腔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电控装置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壳体结构中的导风板形成于容置腔的腔壁上,容置腔的腔壁相比电控板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的进风引导侧与壳体位于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的出风引导侧朝向电控板设置,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后,该导风板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有利于电控板的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板上设有散热器,所述导风板的出风引导侧正对所述散热器设置,以使所述散热气流导向所述散热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离心风机,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安装区中,且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容置腔,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处朝向所述出风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
上述所述的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设于所述机箱内,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相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器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空气调节器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装置,电控装置的壳体结构中的导风板形成于容置腔的腔壁上,容置腔的腔壁相比电控板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的进风引导侧与壳体位于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的出风引导侧朝向电控板设置,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后,该导风板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有利于电控板的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壳体结构中导风板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控装置中底盒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壳体 20-电控板 30-风机
40-导风板 50-散热器 60-机箱
100-壳体结构 101-容置腔 102-进风口
103-出风口 104-安装区 105-底盒
106-盒盖 107-安装部 401-进风引导侧
402-出风引导侧 403-导风槽 404-第一导风口
405-第二导风口 601-第一通风口 602-第二通风口
700-电控装置 800-空气调节器 107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电器设备在运行时,常使用电控装置对个功能模块进行控制。由于电控装置需要防水,因此其主要的电控板一般设置在盒体内,同时,盒体上需要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以便于电控板散热。现有的电控装置为使流入盒体的散热气流能吹向电控板,常在电控板上加设漏斗形罩壳以辅助风扇集中散热气流吹向电控板,然而,电控板上的元器件较多,罩壳与电控板连接时需要避让元器件的位置,装配较为复杂,不利于快速生产。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罩壳辅助集中散热气流时存在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100,用于电控装置700,包括壳体10和导风板40,其中,壳体10具有用于容置电控装置700的电控板20的容置腔101,并开设有与容置腔101相连通的出风口103及进风口102;导风板40形成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导风板40包括进风引导侧401和出风引导侧402,进风引导侧401与壳体10位于进风口102边缘的位置相接,出风引导侧402朝向电控板20设置,导风板40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102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20。也即进风口102进入的散热气流趋近于均通过导风板40的进风引导侧401进入导风板40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出风引导侧402正对电控板20,从导风板40离开的散热气流直接到达电控板20,可保证散热气流能够集中导向电控板20,使电控板20处于散热气流风力较强、风量较大的位置,进而保证对电控板20散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00可以是电器设备(如空调、冰箱等)的电控装置的外壳,散热气流可以是电器设备整机的散热风机或电控装置的专用风机产生的空气气流。
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0中的导风板40形成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容置腔101的腔壁相比电控板20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40的进风引导侧401与壳体10位于进风口102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40的出风引导侧402朝向电控板20设置,导风板40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102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20,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102进入壳体10后,该导风板40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20,有利于电控板20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40和进风口10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导风板40中的每一个导风板40和多个进风口102中的每一个进风口102一一对应设置。对于不同的电控装置700,其内部的电控板20上发热严重的发热元器件可能会有多个,因此可以对应设置多个导风板40,同时为多个导风板40设置多个进风口102,因此每个进风口102处进入的自然风通过其对应的那个导风板40流动形成散热气流,最终留到其对应的发热元器件处,以保证各个发热元器件接收到的散热气流趋近于均为自然风的温度,使电控板20上各个发热元器件均可安全的工作,不易于因为局部某个部件温度过高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40自进风口102边缘的壳体10向电控板20延伸以形成导风槽403,导风槽403具有与进风口102连通的第一导风口404和与电控板20相对设置的第二导风口405。因此进风口102进入的散热气流均通过第一导风口404进入导风板40的导风槽403内,并从第二导风口405离开导风板40,然后与电控板20接触完成热交换。导风槽403能更好的引导散热气流集中流向电控板20,使电控板20处于散热气流风力最强、风量最大的位置。散热气流趋近于只沿着导风板40移动,在到达电控板20之前不易于与容置腔101内的其他空气发生热交换,保证较低温度的情况下与电控板20接触,提升与电控板2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40与容置腔101的腔壁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导风板40采用与壳体10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导风板40与容置腔101的腔壁一体成型,在壳体10出模的同时导风板40即形成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使导风板40无需再增加额外的装配工序,能极大提高装配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板40与壳体10可以为分体结构,导风板40粘接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或通过紧固件(如螺钉或铆钉)固定在容置腔101的腔壁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底盒105及用于盖合底盒105的盒盖106,底盒105和盒盖106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101,进风口102设于盒盖106上,出风口103设于底盒105上,电控板20设于底盒105内,导风板40设于盒盖106上。壳体10包括分体设置的底盒105和盒盖106,可便于在盒盖106上设置与电控板20对应设置的导风板40,降低壳体10内部结构加工的难度,同时也便于设置电控板20和与之对应的导风板40。可选的,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中设有倾斜设置的格栅,格栅用于减少灰尘和水汽进入壳体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与底盒105相连的安装部107,安装部107设有安装槽1071,安装槽1071与容置腔101相连通,并用于容置功能组件。安装部107的安装槽1071可用于安装插座、按钮等功能部件,功能部件与电控板20电连接,例如,可设置插座,插座与电控板20电连接,以实现电控板20可与外部储能设备或电源电连接,进而为电控板20供电。安装部107呈直角梯形,宽度较小的插座安装在上端,宽度较大的安装在下端,以最大限度利用安装部107的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装置包括电控板2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壳体结构100,电控板20设于壳体结构100的容置腔101内。
在本实施例中,电控装置700可以是作为空气调节器800的控制模块而装配于空气调节器800内。空气调节器800可以是户外用便携式空调,也可以是家用室内空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电控装置的壳体结构100中的导风板40形成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容置腔101的腔壁相比电控板20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40的进风引导侧401与壳体10位于进风口102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40的出风引导侧402朝向电控板20设置,导风板40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102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20,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102进入壳体10后,该导风板40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20,有利于电控板20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板20上设有散热器50,导风板40的出风引导侧402正对散热器50设置,以使散热气流导向散热器50。
散热器50与电控板20的发热元器件(如MOS管)相连,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可及时快速的向散热器50传递,即电控板20上发热元器件的热量通过散热器50向外散发,散热器50作为电控板20上的主要的发热器件。散热器50具有多个散热翅片或导热管,采用易于导热的金属材料制作,如钢材或铝材等,散热效率较高,因而可以快速传导电控板20上上发热元器件的热量,保证发热元器件始终处于正常工作温度。导风板40用于将散热气流导向散热器50,即风机30产生的散热气流可以较为集中的吹向散热器50,散热器50及时接收电控板20上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后,散热气流快速流经散热器50,与散热器50发生热交换,将散热器50的热量带走,以完成对散热器50的散热。由于散热气流可对散热器50进行有效散热,减少散热器50上的热量,因此电控板20上发热元器件与散热器50之间具有足够的温度差,电控板20上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可及时向散热器50传递,进而提升散热器50的散热效率,相对于单独设置散热器50的电控装置700,可有效提升散热效率,进而对电控装置700发热较为严重处的位置进行及时有效的散热,保证电控装置700的使用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装置700包括离心风机30,进风口102与出风口103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壳体10的顶部设有安装区104,安装区104与容置腔101相连通,离心风机30设于安装区104中,且离心风机30的进风处朝向容置腔101,风机30的出风处朝向出风口103。
离心风机30体积小,并可以改变风的流向,实现以以更短距离向外输出热空气,离心风机30的气流从轴向进入叶轮,流经叶轮时改变成径向,使其进风处可以朝向壳体10的内部,出风处可以朝向壳体10外侧,进风口102与出风口103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因此电控装置700安装于空调等设备的机箱60时,机箱60上开设有的第一通风口601和第二通风口602也可为位于同一侧,无需设置额外的导风管连接机箱60的侧面和壳体10的底部,使得电控装置700的体积足够小,并实现电控装置700构成的空调的机箱60足够小。
壳体10的顶部设有安装区104,安装区104与容置腔101相连通,例如通过在壳体10的顶部开孔实现连通,离心风机30设于安装区104中,且离心风机30的进风处朝向容置腔101,离心风机30的出风处朝向出风口103。由于风机30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的安装区104,因此位于壳体10的侧面的靠近底部的进风口102进入的自然风形成的散热气流,可完整的经过壳体10的内部,进而有效的对壳体10内的其他部分进行散热,降低壳体10内的温度,便于发热严重处的热量向其他区域散发,避免局部高温的出现,保护电控板20的正常工作。
如图5-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器800包括机箱6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装置700,机箱60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601和第二通风口602,电控装置700设于机箱60内,且进风口102与第一通风口601相连通,出风口103与第二通风口602相连通。机箱60上的第一通风口601用于散热气流进入机箱60,并通过电控装置700壳体10上的进风口102进入电控装置700内,电控装置700的出风口103流出的散热气流从机箱60上的第二通风口602流出,进而完成一个散热循环。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器800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装置700,因此空气调节器800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装置700的壳体结构100的各种效果。
例如,壳体结构100中的导风板40形成于容置腔101的腔壁上,容置腔101的腔壁相比电控板20结构更为简洁,无需考虑元器件的位置,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导风板40的进风引导侧401与壳体10位于进风口102边缘的位置相接,导风板40的出风引导侧402朝向电控板20设置,导风板40被配置为将从进风口102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电控板20,使散热气流从进风口102进入壳体10后,该导风板40可将散热气流集中导向电控板20,有利于电控板20的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案可为在其他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可实现的实施方案。
显然,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结构,应用于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控装置的电控板的容置腔,并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形成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所述导风板包括进风引导侧和出风引导侧,所述进风引导侧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口边缘的位置相接,所述出风引导侧朝向所述电控板设置,所述导风板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散热气流导向至所述电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和所述进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板中的每一个所述导风板和多个所述进风口中的每一个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自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口边缘的位置向所述电控板延伸以形成导风槽,所述导风槽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导风口和与所述电控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导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盒及用于盖合所述底盒的盒盖,所述底盒和所述盒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盒盖上,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底盒上,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底盒内,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盒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底盒相连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并用于容置功能组件。
7.一种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板以及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壳体结构,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壳体结构的容置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上设有散热器,所述导风板的出风引导侧正对所述散热器设置,以使所述散热气流导向所述散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离心风机,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安装区中,且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容置腔,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处朝向所述出风口。
10.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
如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设于所述机箱内,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相连通。
CN202220623619.8U 2022-03-21 2022-03-21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218103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619.8U CN218103719U (zh) 2022-03-21 2022-03-21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619.8U CN218103719U (zh) 2022-03-21 2022-03-21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3719U true CN218103719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4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23619.8U Active CN218103719U (zh) 2022-03-21 2022-03-21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37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JP201305025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09944579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218103719U (zh)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217389328U (zh) 一种控制柜防尘降温装置
CN107588478B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空调器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111971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室外机
CN210624740U (zh) 电器盒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566044U (zh) 一种电控盒散热装置及高温热水机组
CN216391864U (zh) 一种矿车用控制柜及矿车
CN215188051U (zh) 散热模组、电子设备及储能设备
CN219087690U (zh) 驱动器和控制柜
CN22079329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295175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5637643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3810895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998642U (zh)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箱
CN220087770U (zh) 电控箱组件及空调器
CN219372780U (zh) 电控盒及可移动空调
CN21257201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母线槽散热装置
CN219531016U (zh) 电器盒组件及空调机组
CN110785065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