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5065B -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5065B
CN110785065B CN201911067175.3A CN201911067175A CN110785065B CN 110785065 B CN110785065 B CN 110785065B CN 201911067175 A CN201911067175 A CN 201911067175A CN 110785065 B CN110785065 B CN 110785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control
plate
cavity
boar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671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85065A (zh
Inventor
曹单
刘树清
梁锐
廖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671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850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85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5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85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5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其中,电控组件包括:机壳;电控隔板,设于机壳内,电控隔板将机壳内的空间至少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其中,电控隔板具体包括相互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机壳中设有穿过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设于机壳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电控组件内部的空间优化,提高通风和散热效率,有利于降低电控组件的运行温度,延长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电控组件和一种热水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热水空调器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集成制热水和调节空气两种功能,实现了一机多能,但热水空调器对散热要求也更加严格。现有技术中的热水空调器的结构复杂,通风及散热通道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内部空气流通,散热效率较低,容易造成电控元件的使用故障,影响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且电控元件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容易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控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水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包括:机壳;电控隔板,设于机壳内,电控隔板将机壳内的空间至少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其中,电控隔板具体包括相互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机壳中设有穿过第一板体和/或第二板体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设于机壳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技术方案,电控组件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电控隔板,通过电控隔板将机壳内的空间至少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以便于电控组件的电控元件在电控腔内的设置,以减少对气流形成阻碍,而导风腔内主要用于引导空气流动,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通过在机壳中设置有穿过电控隔板的散热通道,且散热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于机壳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以使由进风口流入机壳的空气可以流入电控腔内或由电控腔流出,从而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散热降温,经过换热的空气再由出风口向机壳外排出,完成散热气流的循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降低电控腔内的温度,减少电控元件在高温环境下的运行时间,延长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多为高发热元器件,但电控腔的空间有限,散热问题严重影响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且电控元件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会产生噪声,对用户造成不利的影响。
具体地,通过电控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第一板体固设于机壳内,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以使电控腔的部分形成倾斜结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分体设置,便于电控隔板的加工,同时,可根据电控腔的具体空间需求,设置第一角度的大小,连接更加灵活,可以理解,通过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采用可调整角度的转动连接方式相连接,可实现角度的调整,甚至可以根据安装人员或是内部设置的器件进行灵活调整。其中,第一角度的范围可以为90°至180°,也可以是其他角度范围。
可以理解,电控隔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时,散热通道可以穿过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中的至少一个,即,散热通道可以穿过第一板体,还可以穿过第二板体,甚至可以分别穿过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控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散热通道具体包括:第一进风口,设于机壳中与电控隔板对应的侧壁上;过风口,设于电控隔板远离第一进风口的一侧,以使由第一进风口流入电控腔的空气经过风口流入导风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壳中与电控隔板对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在电控隔板远离第一进风口的一侧设有过风口,使电控腔分别与外界以及导风腔导通,使得由第一进风口流入的空气能够经过过风口流入导风腔,从而通过空气流动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散热降温,同时通过导风腔对散热气流进行导向,有利于散热气流的排出,加速空气流通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组件还包括多个侧壁板,每个侧壁板与电控隔板相连,且每个侧壁板与机壳的壁板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控组件设有多个侧壁板,每个侧壁板与电控隔板相连,以通过多个侧壁板和电控隔板围成电控腔,以将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与电控腔外的其他设备隔开,同时,通过多个侧壁板对电控隔板形成支撑,使电控腔的形状保持稳定,防止电控隔板产生晃动影响电控元件的正常运行。通过每个侧壁板与机壳的壁板对应设置,以减小侧壁板与机壳的壁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侧壁板具体包括分别设于电控隔板相对的两端的左壁板和右壁板,以及与左壁板和右壁板相连且设于电控隔板上方的顶壁板,其中,左壁板、右壁板、顶壁板以及电控隔板合围形成朝前侧开口的电控腔,右壁板上设有第二进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侧壁板具体包括分别设于电控隔板相对的两端的左壁板和右壁板以及与左壁板和右壁板相连且设于电控隔板上方的顶壁板,通过左壁板、右壁板、顶壁板和电控隔板合围形成超前侧开口的电控腔,以便于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的安装,同时对电控腔和导风腔进行分隔,防止电控元件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开口朝向前侧便于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检修操作。通过在右壁板上设有第二进风口,使电控腔与机壳以及外界实现连通,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机壳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流入电控腔内,以利用空气流动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进风口分别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进风口分别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对应设置,以缩减电控元件与第二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使第一板体的电控元件和第二板体的电控元件可以直接与外界流入的空气接触,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组件还包括:第三进风口,设于顶壁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顶壁板上的第三进风口,使电控腔上方的空气可以穿过第三进风口流入电控腔内,以利用空气流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第三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的位置不同,以使电控腔外不同方向的空气可以直接流入电控腔内,可提高通风和散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角度为钝角,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呈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角度为钝角,以在对电控腔内进行安装或维护操作时,使电控隔板的角度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方便人工操作。通过设置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所呈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以在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安装或维护操作时,仅需打开机壳的前侧壁16即可,无需对机壳进行整体移动或拆卸,有利于简化操作工艺,节省时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隔板还包括:接线板体,与第二板体相连,且接线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呈第二角度,其中,第二角度非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控隔板上设置与第二板体相连的接线板体,集成电控元件的各种接口,用于与外界线缆进行连接,可优化线缆的布置,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通过设置接线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呈非零的第二角度,以为各种线缆插头与接口进行连接预留充足的空间。其中,接线板体可以为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也可以根据线缆的延伸方向以相应的的角度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组件还包括:第四进风口,设于接线板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接线板体上设有第四进风口,以便于机壳内的空气向电控腔内流动,尤其是位于导风腔下方的空气可以直接由第四进风口流入电控腔,通过增加电控腔的进风通道,可使空气由不同方向流入电控腔,进一步促进了电控腔内的空气流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上能够设有多个强电元件,第二板体上能够设有多个弱电元件,接线板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件,每个连接件能够与至少一个强电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弱电元件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板体上能够设有多个强电元件,第二板体上能够设有多个弱电元件,以将强电元件和弱电元件进行分离,便于人工操作,同时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通过在接线板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件,且每个连接件能够与至少一个强电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弱电元件电连接,即可将第一板体上的强电元件的接口设于接线板体上,或者将第二板体上的弱电元件的接口设于接线板体上,或者将强电元件和弱电元件的接口都集成在接线板体的上,且强电元件的接口和弱电元件的接口可集成在同一个连接件上,从而实现线缆的集中布置,进一步优化电控腔的空间布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和接线板体之间平行,第一角度朝向机壳的前侧,第二角度朝向机壳的后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板体与接线板体之间平行设置,第一角度朝向机壳的前侧,第二角度朝向机壳的后侧,以使第一板体和接线板体在机壳的前侧面的投影之间不存在重合部分,即第二板体不被接线板体所阻挡,从而对电控腔进行合理布局,为电控腔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组件还包括:风冷组件,设于机壳内;热力系统,设于机壳内,且热力系统设于风冷组件的下方,通过热力系统实现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壳内设置风冷组件,以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风冷散热。通过在机壳内还设有热力系统,以对流入热力系统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制热水功能。其中,通过将热力系统设置于风冷组件的下方,以充分利用机壳内的有限空间,形成高低搭配,减少风冷组件与热力系统之间产生干涉或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同时可减少散热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障碍物,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冷组件具体包括:导风罩,设于电控隔板上,且导风罩内形成容纳散热器的导风腔;风机组件,与导风罩对应设置,以通过风机组件驱动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其中,散热器设于电控隔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冷组件具体包括散热器、导风罩和风机组件。通过设于电控隔板上的导风罩,且导风罩内形成导风腔,以对电控腔内的散热空气进行导向。通过在导风腔内的电控隔板上设有散热器,以通过散热器对电控腔进行散热;通过与导风罩对应设置的风机组件,驱动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以加速散热空气的排出,提高散热效率。其中,散热器可以是翅片式散热器,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散热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进风口流入的空气经与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和/或导风腔内的散热器换热后,由出风口向外排出,实现散热。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具体包括风机和风罩,通过风机的转动加速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加速散热,风罩套设于风机外侧,以起到防护作用,防止人体或外界物体与风机的扇叶发生接触,以免因此发生安全事故,同时也可避免风机发生损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风罩具体包括:风罩本体,设于电控隔板上;连接罩,设于风罩本体靠近风机组件的一侧,且连接罩的内壁尺寸在由风罩本体向风机组件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罩具体包括相连接的风罩本体和连接罩,其中,风罩本体设于电控隔板上,连接罩设于风罩本体靠近风机组件的一侧,通过设置连接罩的内壁尺寸在由风罩本体向风机组件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以增大导风腔内靠近风机组件部分的空间,以加速导风腔内的散热空气的流动速度,同时可对散热空气起到导向作用。其中,在散热器为翅片散热器时,可缩小风罩本体的内壁与翅片散热器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增大导风腔内穿过散热器的翅片的空气流量,从而增大散热效率,特别地,在风罩本体的内壁紧贴翅片散热器的外边缘设置时,导风腔内的空气必须全部穿过散热器的翅片流动,散热效果更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导风腔上,散热通道的进风口设于电控腔上;或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电控腔上,散热通道的进风口设于导风腔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导风腔,进风口设于电控腔,或者将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电控腔,进风口设于导风腔,使散热通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设于电控腔和导风腔,使得由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的空气必然经过电控腔,即电控元件位于散热通道中空气流动轨迹上,以通过空气流动对电控腔的电控元件进行散热降温,实现风冷散热。
此外,机壳还可以包括多个侧板、顶板和底板,通过设置每个侧板的两端分别与顶板和底板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电控组件的组装,同时便于对内部各个部件的检修,仅拆卸靠近需检修部件的侧板,即可对需检修部件进行操作,无需对机壳进行整体拆卸,有利于提高检修操作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热水空调器,包括用水箱和室外机;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电控组件,与用水箱通过用水管路相连,且电控组件与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技术方案,热水空调器包括用水箱、室外机和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电控组件。其中,电控组件通过用水管路与用水箱相连,以利用电控组件的第一换热器内的高温冷媒对由用水箱流入电控组件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制热水功能,实现一机多能。电控组件与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路相连,以通过室外机流入电控组件的高温冷媒与电控组件的第二换热器内的低温冷媒换热,使第二换热器内的低温冷媒变为高温冷媒,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冷媒的利用效率。此外,本发明的热水空调器还应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电控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机壳,11顶板,12左侧壁,13右侧壁,14第一进风口,16前侧壁,17整机出风口,2电控盒,21电控隔板,211第一板体,212第二板体,213接线板体,22电控盒盖板,23第二进风口,24第三进风口,25过风口,26连接件,271左壁板,272右壁板,273顶壁板,28第四进风口,3风冷组件,31导风罩,311风罩本体,312连接罩,32翅片散热器,33风机组件,331风机,332风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图中未示出)。机壳1为长方体状,包括顶板11、底板、前侧壁16、后侧板、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均设于机壳1内,机壳1的四个侧板与顶板11和底板可拆卸连接,机壳1的右侧壁13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4,机壳1的左侧壁12上设有整机出风口17。如图3和图4所示,电控盒2的电控隔板21将机壳1内的部分空间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电控隔板21与机壳1右侧壁13对应设置,外界空气可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电控腔,电控隔板21上远离第一进风口14的一侧设有过风口25,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电控腔内的空气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以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风冷组件3包括导风罩31、翅片散热器32和风机组件33,导风罩31与电控隔板21合围形成导风腔,翅片散热器32设于导风腔内,风机组件33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的空气一部分流入电控腔,经与电控元件换热后由过风口25向导风腔内流动,另一部分空气直接流入导风腔内,并穿过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以对翅片散热器32降温,换热后的空气与由过风口25流入的空气混合,并在风机组件33的作用下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从而通过风冷组件3及空气流动实现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的降温散热。热力系统设于机壳1内,通过热力系统实现加热。其中,热力系统位于导风腔和风冷组件3下方,以合理利用机壳1内的空间,有利于电控组件整机的小型化设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图中未示出)。机壳1为长方体状,包括顶板11、底板、前侧壁16、后侧板、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均设于机壳1内,机壳1的四个侧板与顶板11和底板可拆卸连接,机壳1的右侧壁13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4,机壳1的左侧壁12上设有整机出风口17。
如图3所示,机壳1内的部分空间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电控盒2包括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顶壁板273和电控盒盖板22,电控隔板2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顶壁板273设于电控隔板21上方且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和顶壁板273合围形成朝向机壳1前侧开口的电控腔,电控盒盖板22设于电控腔的开口侧,并通过电控盒盖板22封盖电控腔的开口。电控隔板21与机壳1右侧壁13对应设置,电控盒2的右壁板272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3,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机壳1内的空气可由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电控隔板21上远离第一进风口14的一侧设有过风口25,由第一进风口14和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的空气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以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换热后的热空气经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并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控隔板21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和接线板体213,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a,第二板体212与接线板体213之间呈非零的第二角度b,第一板体211与接线板体213平行设置,第一角度a为钝角且朝向机壳1的前侧,第二角度b朝向机壳1的后侧,以节省电控腔下方的空间,便于管路、线缆等的布置。
风冷组件3包括导风罩31、翅片散热器32和风机组件33,导风罩31与电控隔板21合围形成导风腔,翅片散热器32设于导风腔内,风机组件33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的空气一部分流入电控腔,经与电控元件换热后由过风口25向导风腔内流动,另一部分空气直接流入导风腔内,并穿过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以对翅片散热器32降温,换热后的空气与由过风口25流入的空气混合,并在风机组件33的作用下向外排出,从而通过风冷组件3及空气流动实现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的降温散热。热力系统设于机壳1内,通过热力系统实现加热。其中,热力系统位于风冷组件3下方,以合理利用机壳1内的空间。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控组件,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电控盒2作了进一步改进。如图4所示,电控隔板21的第一板体211上设有多个强电元件,第二板体212上设有多个弱电元件,接线板体213上设有连接件26,分别与强电元件和弱电元件电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进风口2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进风口23分别与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对应设置,具体地,两个第二进风口23中位于上方的一个与第一板体211对应设置,位于下方的一个与第二板体212对应设置,以使空气由两个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时可直接流向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上的电控元件,无需改变空气流动方向,可增大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上的电控元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缩减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上的电控元件与第二进风口23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大电控元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如图4所示,电控盒2的顶壁板273上还设有第三进风口24,且第三进风口24与第一板体211上的电控元件对应设置,以使电控盒2上方的空气可以直接由第三进风口24流向第一板体211上的电控元件,增大通风面积,缩短空气流动的距离,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电控盒2的接线板体213上还设有第四进风口28,以使机壳1内的空气可以由第四进风口28流入电控腔内,以与电控腔内的散热空气进行混合,进一步降低电控腔内的温度。混合后的空气由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内,并由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图中未示出)。机壳1为长方体状,包括顶板11、底板、前侧壁16、后侧板、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均设于机壳1内,机壳1的四个侧板与顶板11和底板可拆卸连接,机壳1的右侧壁13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4,机壳1的左侧壁12上设有整机出风口17。
如图3所示,机壳1内的部分空间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电控盒2包括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顶壁板273和电控盒盖板22,电控隔板2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顶壁板273设于电控隔板21上方且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和顶壁板273合围形成朝前侧开口的电控腔,电控盒盖板22设于电控腔的开口侧,并通过电控盒盖板22封盖电控腔的开口。电控隔板21与机壳1右侧壁13对应设置,电控盒的右壁板272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3,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机壳1内的空气可由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电控隔板21上远离第一进风口14的一侧设有过风口25,由第一进风口14和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的空气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以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换热后的热空气经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并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
如图6和图7所示,风冷组件3包括导风罩31、翅片散热腔和风机组件33。导风罩31设于电控隔板21上,并与电控隔板21合围形成导风腔,翅片散热器32设于导风腔内并与电控隔板21连接。过风口25位于导风腔内,导风罩31远离过风口25的一端与整机出风口17相连,风机组件33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风罩31包括相连接的风罩本体311和连接罩312,风罩本体311设于远离整机出风口17的一端,且风罩本体311朝向机壳1的右侧壁13的一端设有开口,连接罩312与整机出风口17相连,且连接罩312的内壁尺寸在由风罩本体311向风机组件3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呈喇叭状。风机组件33包括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的风机331以及套设于风机331外的风罩332。由风罩本体311的开口流入导风腔内的空气穿过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对翅片散热器32进行换热降温。过风口25位于翅片散热器32与风机组件之间,且与连接罩312对应设置,电控腔内的散热空气经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与导风腔内的散热空气混合,并在风机331的作用下一同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
热力系统设于机壳1内,通过热力系统实现加热,热力系统位于导风腔和风冷组件3下方,以合理利用机壳1内的空间,有利于电控组件整机的小型化设计。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控组件,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对风冷组件3作了进一步改进。翅片散热器32连接于电控隔板21上,导风罩31的顶壁、底壁及侧壁均与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外缘相抵,使得导风罩31的内壁与翅片散热器32相贴,以缩减导风腔内的过风面积,以增大过风流量,从而使得由风罩本体311的开口侧流入导风腔内的空气必然穿过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避免部分空气未经与翅片散热器32换热直接向外流出,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此外,翅片散热器32的多个翅片交错排列,可增大翅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充分利用导风腔内的气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图中未示出)。机壳1为长方体状,包括顶板11、底板、前侧壁16、后侧板、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电控盒2、风冷组件3和热力系统均设于机壳1内,机壳1的四个侧板与顶板11和底板可拆卸连接,机壳1的右侧壁13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4,机壳1的左侧壁12上设有整机出风口17。
如图3所示,机壳1内的部分空间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电控盒2包括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顶壁板273和电控盒盖板22,电控隔板2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顶壁板273设于电控隔板21上方且与左壁板271和右壁板272相连,电控隔板21、左壁板271、右壁板272和顶壁板273合围形成朝向机壳1前侧开口的电控腔,电控盒盖板22设于电控腔的开口侧,并通过电控盒盖板22封盖电控腔的开口。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控隔板21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和接线板体213,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a,第二板体212与接线板体213之间呈非零的第二角度b,第一板体211与接线板体213平行设置,第一角度a为钝角且朝向机壳1的前侧,第二角度b朝向机壳1的后侧,第一角度a与第二角度b大小相等。电控隔板21与机壳1左侧壁12对应设置,电控盒2的左壁板271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3,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机壳1内的空气可由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具体地,如图4所示,电控隔板21的第一板体211上设有多个强电元件,第二板体212上设有多个弱电元件,接线板体213上设有连接件26,分别与强电元件和弱电元件电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进风口2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进风口23分别与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对应设置。电控隔板21上远离第一进风口14的一侧设有过风口25,由第一进风口14和第二进风口23流入电控腔内的空气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以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换热后的热空气经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并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电控盒2的顶壁板273上还设有第三进风口24,第三进风口24与第一板体211上的电控元件对应设置。接线板体213上设有第四进风口28。通过在电控盒2上的不同位置设有多个进风口,以便于不同方向的空气向电控腔内流动,以加速气流运动,进一步对电控腔内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散热。
如图6所示,风冷组件3包括导风罩31、翅片散热腔和风机组件33。导风罩31设于电控隔板21上,并与电控隔板21合围形成导风腔,翅片散热器32设于导风腔内并与电控隔板21连接。过风口25位于导风腔内,导风罩31远离过风口25的一端与整机出风口17相连,风机组件33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风罩31包括相连接的风罩本体311和连接罩312,风罩本体311设于远离整机出风口17的一端,且风罩本体311朝向机壳1的右侧壁13的一端设有开口,连接罩312与整机出风口17相连,且连接罩312的内壁尺寸在由风罩本体311向风机组件3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呈喇叭状。其中,导风罩31的顶壁、底壁及侧壁均与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外缘相抵,使得导风罩31的内壁与翅片散热器32相贴,使得由风罩本体311的开口侧流入导风腔内的空气必然穿过翅片散热器32的翅片。风机组件33包括设于整机出风口17处的风机331以及套设于风机331外的风罩332。过风口25位于翅片散热器32与风机组件33之间,且与连接罩312对应设置,电控腔内的散热空气经过风口25流入导风腔,与导风腔内的散热空气混合,并在风机331的作用下一同由机壳1的左侧壁12上的整机出风口17向外排出。
热力系统设于机壳1内,通过热力系统实现加热。热力系统位于风冷组件3下方,以合理利用机壳1内的空间,有利于电控组件整机的小型化设计。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水空调器,包括用水箱、室外机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控组件。其中,用水箱与电控组件通过用水管路相连,室外机与电控组件的热力系统通过冷媒管路相连,以在热水空调器运行时,通过热力系统中的冷媒对用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利用室外机中的高温冷媒与电控组件的热力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热水空调器的制热水功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电控组件内部的空间优化,提高通风和散热效率,有利于降低电控组件的运行温度,延长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降低噪声,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电控隔板,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电控隔板将所述机壳内的空间至少分隔为电控腔和导风腔,
其中,所述电控隔板具体包括相互之间呈非零的第一角度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机壳中设有穿过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风冷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
所述风冷组件具体包括:
导风罩,设于所述电控隔板上,且所述导风罩内形成能够容纳散热器的导风腔;
风机组件,与所述导风罩对应设置,以通过所述风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
其中,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隔板上;
所述导风罩具体包括:
风罩本体,设于所述电控隔板上;
连接罩,设于所述风罩本体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且所述连接罩的内壁尺寸在由所述风罩本体向所述风机组件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具体包括: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中与所述电控隔板对应的侧壁上;
过风口,设于所述电控隔板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以使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入所述电控腔的空气经所述过风口流入所述导风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侧壁板,每个所述侧壁板与所述电控隔板相连,且每个所述侧壁板与所述机壳的壁板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板具体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电控隔板相对的两端的左壁板和右壁板,以及与所述左壁板和所述右壁板相连且设于所述电控隔板上方的顶壁板,
其中,所述左壁板、所述右壁板、所述顶壁板以及所述电控隔板合围形成朝前侧开口的电控腔,所述右壁板上设有第二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进风口,设于所述顶壁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呈夹角朝向所述机壳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隔板还包括:
接线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连,且所述接线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呈第二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非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进风口,设于所述接线板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多个强电元件,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多个弱电元件,所述接线板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与至少一个强电元件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弱电元件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接线板体之间平行,所述第一角度朝向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第二角度朝向所述机壳的后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热力系统,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热力系统设于所述风冷组件的下方,通过所述热力系统实现加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所述导风腔上,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设于所述电控腔上;或
所述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设于所述电控腔上,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导风腔上。
14.一种热水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水箱和室内机;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组件,与所述用水箱通过用水管路相连,且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路相连。
CN201911067175.3A 2019-11-04 2019-11-04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Active CN1107850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7175.3A CN1107850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7175.3A CN1107850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5065A CN110785065A (zh) 2020-02-11
CN110785065B true CN110785065B (zh) 2021-03-16

Family

ID=6938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67175.3A Active CN1107850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8506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9279A (zh) * 2012-02-10 2013-08-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组件及使用该电器盒组件的多联空调机组
CN204438348U (zh) * 2014-12-05 2015-07-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窗式空调电器盒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
CN207340352U (zh) * 2017-09-11 2018-05-08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盒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9279A (zh) * 2012-02-10 2013-08-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组件及使用该电器盒组件的多联空调机组
CN204438348U (zh) * 2014-12-05 2015-07-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窗式空调电器盒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
CN207340352U (zh) * 2017-09-11 2018-05-08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5065A (zh) 2020-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9130B (zh) 水力装置和热水空调器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110785065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76853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1321892U (zh) 一种新型无线通信网关
CN210141634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4269112A (zh) 一种水下筒形电子舱用散热机箱
CN2176853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03719U (zh)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219995439U (zh) 一种便携空调器
CN21768539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062206U (zh) 暖通设备
CN219372780U (zh) 电控盒及可移动空调
CN220023402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网桥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20852397U (zh) 用于空调器的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8993527U (zh) 一种室外机电控散热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