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391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391U
CN217685391U CN202221410753.6U CN202221410753U CN217685391U CN 217685391 U CN217685391 U CN 217685391U CN 202221410753 U CN202221410753 U CN 202221410753U CN 217685391 U CN217685391 U CN 217685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main control
electric control
control chamber
driv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107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孟豪
谷勇
阚昌利
李运志
冯政博
吴淋
周柏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107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39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8629 priority patent/WO2023236956A1/zh
Priority to KR1020247001779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23132A/ko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风机组件,所述壳体内具有送风风道和电控腔室,所述电控腔室与所述送风风道隔开;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用于驱动气流;其中,所述电控腔室内设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控腔室具有通风口,以对所述驱动模块散热。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将驱动模块设置于电控腔室内,并设置通风口对电控腔室内部空间进行散热,有利于驱动模块的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对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仅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基础上,空调的舒适度也成为了用户普遍追求的目标。现有的空调室内机,驱动模块设置在送风风道内,需要单独为驱动模块设置电路板,结构件数量较多,而且,此种设置不利于空调恒量出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将驱动模块设置于电控腔室内,并设置通风口对电控腔室内部空间进行散热,有利于驱动模块的稳定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风机组件,所述壳体内具有送风风道和电控腔室,所述电控腔室与所述送风风道隔开;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用于驱动气流;其中,所述电控腔室内设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控腔室具有通风口,以对所述驱动模块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将驱动模块设置于电控腔室内,并设置通风口对电控腔室内部空间进行散热,有利于驱动模块的稳定运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内还设有主控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
可选地,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主控模块上。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垂直设于所述主控模块上。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相互平行的设置。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相对于所述主控模块倾斜预定角度。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连接于所述主控模块的角部。
可选地,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在所述电控腔室内分开布置。
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内设有驱动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电控腔室内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主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驱动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通风口接通所述电控腔室的外部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腔。
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呈扁平状的腔室,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沿预定方向布置,所述主控模块平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驱动模块平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或竖立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其中,所述预定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控腔室的厚度方向。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通风口,以使所述电控腔室内在所述通风口之间构造出散热通道。
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与一所述通风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的朝向所述壳体回风侧的一侧、朝向所述壳体送风侧的一侧、朝向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背离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所述通风口。
可选地,所述电控腔室的侧壁上设有所述通风口,且所述通风口在从所述电控腔室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向下延伸。
可选地,所述通风口处设有防尘网和/或干燥层。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腔室内部或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控腔室外部,且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通风口相对。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的翅片间隙与一所述通风口相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打开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驱动模块与主控模块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驱动模块垂直安装于主控模块上。
图6是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驱动模块与主控模块配合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图。
图8是图5中散热器与驱动模块配合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设置了散风风扇。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驱动模块与主控模块分体且分开布置。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驱动模块与主控模块分体且分开布置。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其中驱动模块与主控模块分设于不同的容置腔。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电控腔室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壳体10,送风风道101,电控腔室102,通风口103,第一容置腔104,第二容置腔105,隔板106,驱动模块11,主控模块12,定位边13,定位钩14,散热器15,散热风扇16,绝缘支撑17,风机组件20,风机21,电机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和风机组件20,壳体10内具有送风风道101和电控腔室102,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隔开。风机组件20设于送风风道101内,用于驱动气流,通过风机组件20的驱动,能够促使气流从送风风道101的回风口流向送风口。电控腔室102内设有驱动模块11,驱动模块11用于驱动风机组件20运行,驱动模块11与风机组件20电连接,电控腔室102具有通风口103,以对驱动模块11散热。在使用过程中,驱动模块11能够驱动风机组件20运行,驱动模块11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设置通风口103,能够实现对驱动模块11的有效散热,提高对驱动模块11的散热效率和效果。而将驱动模块11集成到电控腔室102内,能够方便驱动模块11与空调室内机100的主控制器进行信号交换,从而方便控制驱动模块11,进而提高对风机组件20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将驱动模块11设置于电控腔室102内,并设置通风口103对电控腔室102内部空间进行散热,有利于驱动模块11的稳定运行,并方便驱动模块11与空调室内机100的主控制器进行信号交换,提高对风机组件20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另外,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可以相互隔开,在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隔开时,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可以并非完全隔离,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之间也可以设置通风口进行连通,从而可以利用风机组件驱动空气在电控腔室102内流通,实现散热。当然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也可以完全隔离。
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组件20可以包括风机21和电机22,风机21设于送风风道101内以驱动气流,电机22与风机21传动连接,以通过电机22驱动风机21,实现对气流的驱动,驱动模块11与电机22电连接,驱动模块11可以驱动电机22运行。另外,壳体10内可以设置换热器,而风机21可以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以进行散热。
其中,电控腔室102上可以设置至少两个通风口103,以使电控腔室102内在通风口103之间构造出散热通道。通过设置多个通风口103,可以方便电控腔室102内的气流流通,实现对电控腔室102内的快速散热。另外,电控腔室102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通风口103,而气流可以从电控腔室102上的缝隙处进入到电控腔室102内,或从缝隙处排出,从而与通风口103组合形成气流的循环通道。而且,可以在电控腔室102的壁上设置多处缝隙,以提高散热的面积和效果。还可以在电控腔室102上设置一个通风口103,通过该通风口103进行气流的进出。
另外,如图2,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包括主控模块12,主控模块12用于控制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其中主控模块12可以设于电控腔室102内,也可以设置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位置。如图2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腔室102内还设有主控模块12,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电连接。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之间的连接,能够方便进行信号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和效果。保证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能够稳定。
可选地,如图10,电控腔室102的内侧面上设有定位边13,定位边13在电控腔室102的内侧面上构造出定位槽,主控模块12设于该定位槽内,定位边13上设有多个定位钩14,定位钩14用于限制主控模块12脱出,其中,多个定位钩1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弹性钩,在安装主控模块12时,弹性钩变形以将主控模块12安装到定位槽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设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驱动模块11与主控板可以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也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电路板结构。
如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通过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均设置于电控腔室102内,可减少结构件的数量,且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之间的距离更近,信号传输距离短、传输速度更快,可更加快速的调整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方便对风机组件20进行控制,提高对驱动模块11的散热效率,加强散热效果。除此之外,将两个模块设置于同一个电控腔室102内,空调室内机100在组装过程中组装效率更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也便于后续的维护和检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12,主控模块12和驱动模块11为分体式结构。可以降低主控模块12与驱动模块11的相互干扰。而且可以对相关技术中主控模块12、驱动模块11的结构无改动或改动小,可以降低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其中,可以将驱动模块11安装到主控模块12上,也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分开布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驱动模块11安装于主控模块12上,可以实现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的集成,在对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的结构改变较小的同时,能够方便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模块集成,方便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装配以及维护。
其中,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可以具有不同的配合和位置关系,如图5至图7,可以将驱动模块11垂直设于主控模块12上,这样可以将驱动模块11的占用空间,具体而言,主控模块12上一般具有体积较大的电容等结构,通过将驱动模块11垂直设置,能够充分利用主控板上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组合形成的控制模块所占用的空间。
另外,也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相互平行的设置。其中,在沿垂直于主控模块12的投影中,驱动模块11的投影可以完全落入到主控模块12上、部分落入主控模块12上、或完全落入主控模块12外。例如,可以将驱动模块11连接于主控模块12的边沿,从而尽量降低主控模块12与驱动模块11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在主控模块12的法向(参照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也能降低信号干扰,并方便散热。
另外,还可以将驱动模块11相对于主控模块12倾斜预定角度,其中,在沿垂直于主控模块12的投影中,驱动模块11的投影可以完全落入到主控模块12上、部分落入主控模块12上、或完全落入主控模块12外。例如,可以将驱动模块11连接于主控模块12的边沿,并朝向远离主控模块12的方向、或与主控模块12法向相对的方向倾斜延伸。通过驱动模块11的倾斜设置,能够方便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的连接,且倾斜设置能够降低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支架的间距,从而方便对控制模块进行装配和维护,同时也能降低信号干扰,并方便散热。
可选地,如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1安装于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结合前述,在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时,可以在主控模块12的电路板上靠近边沿的位置集成驱动模块11的电子元器件。同样的,在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为分体结构时,可以在主控模块12的电路板上靠近边沿的位置安装驱动模块11。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将驱动模块11安装于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可以利于驱动模块11的散热,且可以避免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上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通过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相连,进行合理布局,既可以实现节省空间的还可以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且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采用特定结构安装固定使得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其中,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可以是主控模块12上靠近主控模块12边沿的位置。当主控模块12上具有呈夹角的多个边沿时,可以将相近的两个以上的边沿围绕出的区域设为主控模块12的角部,例如,主控模块12可以设置为长方形形状,此时,主控模块12的四个角即为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同样地,当主控模块12为三角形、五边形等等形状是,主控模块12的各角即为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另外,主控模块12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也同样可以将主控模块12上邻近边沿的区域认定为主控模块12的角部位置。
另外,结合前述,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为分体式机构,如图9至图12,还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在电控腔室102内分开布置,也就是说,将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设于电控腔室102内的不同位置。可以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避免二者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互相影响,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集成化,且便于控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模块化效果,便于主控模块12与驱动模块11之间的信号传输,以便于对风机组件进行控制,满足风机组件更为复杂的驱动要求。
其中,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设于同一腔室内的不同位置,在散热过程中,可以同时对电控模块和驱动模块11进行散热。同样地,也可以将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设于不同的腔室。例如,可以在电控腔室102内设置相互隔开的多个腔室,以用于分别存放主控模块12和驱动模块11。
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将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均平放于电控腔室102的壁上;如图11,也可以将主控模块12平放于电控腔室102的底壁上,而将驱动模块11平放于电控腔室102的侧壁上,等等,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可以旋转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的安装位置和安装形式。
如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腔室102内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主控模块12设于第一容置腔104内,驱动模块11设于第二容置腔105内,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电连接,且驱动模块11与风机组件电连接。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分别设于电控腔室102内的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内,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分开布置,可以提高运行的稳定性。主控模块12和驱动模块11设置成分体结构,可以避免二者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互相影响。更进一步地,驱动模块11与风机组件电连接,适于驱动模块11驱动风机组件运行,且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电连接,便于主控模块12控制驱动模块11,从而更好的控制风机组件运行情况。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将主控模块12和驱动模块11装置分别装入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模块化效果,便于主控模块12与驱动模块11之间的信号传输,以便于对风机组件进行控制,满足风机组件更为复杂的驱动要求。
其中,通风口103接通电控腔室102的外部空间和第二容置腔105。通风口103接通电控腔室102的外部空间和第二容置腔105,以适于第二容置腔105内的空气与电控腔室102外部进行换热,利于降低第二容置腔105内的温度。
可选地,电控腔室102呈扁平状的腔室,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沿预定方向布置,主控模块12平放于第一容置腔104内,且驱动模块11平放于第二容置腔105内或竖立于第二容置腔105内,其中,预定方向垂直于电控腔室102的厚度方向。电控腔室102呈扁平状的腔室,利于空间布置,主控模块12平放于电控腔室102内,且驱动模块11可以根据情况平放于电控腔室102内(驱动模块11的法线平行于电控腔室102的厚度方向)或竖立于电控腔室102(驱动模块11的法线垂直于电控腔室102的厚度方向)内。具体地,电控盒可以位于壳体10的一侧,便于空间布置,且便于维修和维护。电控腔室102的厚度方向参照附图1中的左右方向。
其中,扁平状的腔室是指,腔室的高度尺寸小于其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此时,腔室的高度所占用的尺寸较小,通过将主控模块12平方,可以充分地利用电控腔室102内的空间,而驱动模块11的尺寸较小,可以根据散热的需求对驱动模块11的位置进行设置,以提高散热的效果。
另外,电控腔室102与送风风道101沿风机组件20的轴向(参照附图1中的左右方向)排布,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沿风机组件20的轴向排布,也可以将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沿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轴向的方向排布。通过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的排布,能够方便安装驱动模块11和主控模块12,以便于提高电控腔室102的空间利用率,并避免驱动模块11、主控模块12之间的热量、信号干扰,提高电控腔室102的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12,风机组件20的轴向参考附图中的左右方向,其中,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可以沿前后方向排布。另外,也可以在电控腔室102内设置沿风机组件20轴线方向上的多层腔,以构造出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另外,还可以将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呈内外排布,例如,将第一容置腔104绕设于第二容置腔105外侧;或将第二容置腔105绕设于第一容置腔104外侧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的排布形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而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排布。其中,第一容置腔104和第二容置腔105可以设置成沿图示中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等进行排布。从而可以减小电控腔室102在风机组件20的轴向上的厚度尺寸,从而缩小整机尺寸,或提高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风道和换热模块的体积等,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功率和能效。
另外,主控模块12垂直于轴向,且驱动模块11垂直于轴向或平行于轴向。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电控腔室102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效果。
结合图12,电控腔室102内设有隔板106,隔板106与电控腔室102的壁的一部分合围出第二容置腔105,且通风口103设于电控腔室102的壁上与隔板106配合的部分上。具体地,隔板106可以在电控腔室102内构造出容置空间,驱动模块11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电控腔室102内的其他元器件分隔开,这样,可以减缓驱动模块11的热量向其他元器件传递,可以避免互相干扰。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驱动模块11或其他元器件发生故障时隔板106也可以起到隔绝作用,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且驱动模块11单独设置还可以便于维护和维修。进一步地,通风口103设于与隔板106配合的部分上,也就是说,通风口103可以连通第二容置腔105和外部空间,便于第二容置腔105内的热量通过通风口103散出,提高了第二容置腔105的通风效果,利于驱动模块11散热,可以实现第二容置腔105的独立散热。
另外,通过将电控腔室102的壁的一部分构造出第二容置腔105的壁,能够方便设置通风口103以实现气流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104被构造成密封的空腔。由此,第一容置腔104内的主控模块12可以与第二容置腔105内的驱动模块11在电控腔室102内分离布置,可以对主控模块12提供有效地保护,避免外部的尘土、水等进入到第一容置腔104内,也能够避免外部的含尘气流、含水气流等进入到第一容置腔104内,提高主控模块12运行的稳定性,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凝露。当然第一容置腔104的壁可以设为导热材料,以便于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实现主控模块12的散热和冷却。
结合图12,隔板106在电控腔室102内合围出“U”形结构,且U形结构的开口端连接于电控腔室102的壁上,且该壁上设有通风口103,由此,构造出第二容置腔105。驱动模块11平放于第二容置腔105内,且散热板与驱动模块11相对,散热板覆盖于驱动模块11的上方。其中,第二容置腔105的尺寸可以设置成适于放置驱动模块11的形式,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0的壁构造出电控腔室102,也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电控盒,以通过电控盒构造出电控腔室102。其中,电控盒可以包括金属外壳以及设置于金属外壳内的塑料内壳。具体地,电控腔室102的内壳可以采用塑料,具有一定的绝缘性和阻燃性,可以降低由于内部电路故障可能引起的漏电风险;外壳可以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防火性且抗变形能力较强,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电控腔室102内部起火时对电控腔室102外部器件的影响。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腔室102还可以为耐火材料,可以直接采用耐火材料注塑或者其他方式一体加工电控腔室102即可,制作工序更简单,更加便于生产。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通风口103可以设于电控腔室102的不同位置,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通风口103位置。其中,可以设在电控腔室102的朝向壳体10回风侧的一侧(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前侧)、朝向壳体10送风侧的一侧(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后侧)、朝向送风风道101的一侧(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左侧)、背离送风风道101的一侧(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右侧)、顶壁(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上侧壁)和底壁(参照图1中电控腔室101的下侧壁)中的至少一处设有通风口103。其中,送风风道101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壳体10具有回风侧和送风侧,在风机组件20的驱动作用下,回风侧的气流将通过回风口进入到送风风道101内,并在送风风道101内进行换热后,通过送风口送出至送风侧,随后进入到室内后回流至壳体10的回风侧,从而形成换热循环。
举例而言,电控腔室102的朝向送风风道101的一侧设置通风口103时,可以利用风机组件20驱动气流通过电控腔室102,来实现对电控腔室102的散热。另外,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风道来将一个或多个通风口103与风机组件20相连通,也可以如图9所示,设置散热风扇16等结构来单独驱动电控腔室102内的气流流通,还可以依靠电控腔室102内外气流的自然流通实现冷却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内的空气通过送风口送往壳体10送风侧,壳体10外的气流可以通过回风口送入到壳体10回风侧。如图1所示,壳体10内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送风风道101,送风风道101的前端构造出回风口,送风风道101的后端构造出送风口,因此,壳体10的前侧为壳体10的回风侧,壳体10的后侧为壳体10的送风侧。另外,电控腔室102设于送风风道101的右侧,因此,电控腔室102的左侧为电控腔室102朝向送风风道101的一侧,电控腔室102的右侧为电控腔室102背离送风风道101的一侧。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另外,驱动模块11可以包括智能功率模块和微控制单元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以适于驱动风机组件20工作,具体地,风机组件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风机,其中,可以通过驱动组件驱动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风机转动,当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多个风机时,多个风机沿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参照附图1中的左右方向)分布。
如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而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腔室102的侧壁上设有通风口103,且通风口103在从电控腔室102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向下延伸。将通风口103的至少一部分向下延伸,这样,在气流通往电控腔室102内时,即使存在灰尘等杂质或产生冷凝水,也会通过通风口103中向下延伸的部分阻挡,避免直接流入到电控腔室102内,从而提高对电控腔室102的防护。另外,也保证了气流的流通,可以提高换热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口103处设有防尘网和/或干燥层。通过防尘网和干燥层,能够实现通往电控腔室102内的气流维持在干燥无尘,避免水气等跟随空气进入到电控腔室102内在电控腔室102内产生的冷凝水,使得电控模块能够稳定地运行。
在将驱动模块11设置于电控腔室102内之后,驱动模块11将成为电控腔室102内最主要的热源之一,因此,需要提高对驱动模块11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驱动模块11设置于前述的散热通道流经的位置。进一步地,可以将驱动模块11与一通风口103相对设置,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的效果。其中,如前所述电控腔室102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通风口103,也可以将多个通风口103与驱动模块11相对,以进一步地提高对驱动模块11的散热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电控腔室102的散热效果,维持驱动模块11等运行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散热器15,散热器15设于电控腔室102内部或至少部分位于电控腔室102外部。其中,在散热器15至少部分设置电控腔室102内时,可以将散热器15与通风口103相对,通过气流来带走散热器15上的热量,以提高电控腔室102内的散热效率和效果。如图13,散热器15可以设于电控腔室102内,也可以将散热器15的至少一部分伸出电控腔室102,可以散热器15将热量引出电控腔室102,来实现对电控腔室102内的散热,其中,通过增加散热器15,可以提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电控腔室102内元器件的散热效果。
结合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1水平设置,驱动模块11的驱动芯片设于驱动模块11的上侧,散热器15设于驱动芯片的上方,并遮盖驱动芯片。具体地,由于空调室内机100通常呈竖直放置的形式,驱动模块11水平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室内机100水平方向的空间,利于减小空调室内机100体积。进一步地,驱动芯片设于驱动模块11上侧,既可以面向散热器15,又可以使散热器15可以位于驱动芯片的上方,这样,可以提高散热器15对驱动芯片的散热效果,同时散热器15还可以遮挡驱动芯片,避免驱动芯片累积灰尘,提高防尘功能,避免影响芯片运行;且利于空间布置。
另外,驱动模块11中的其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驱动模块11的下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维持驱动模块11的运行环境。
结合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5完全覆盖驱动模块11上的驱动芯片,利于散热器15对驱动芯片进行快速降温,且散热器15的周缘伸出驱动芯片,并与驱动模块11之间具有气隙。这样,在散热器15周缘与驱动板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风道,利于气流流过,提高散热效果,还可以提高散热器15的换热面积。
结合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器15可以安装于主控模块12上,也可以安装于电控腔室102的壁上,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散热器15与对接结构(例如前述的电控腔室102的壁、主控模块12等)之间设置绝缘结构,以维持电控腔室102内元器件的运行稳定性。其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绝缘支撑17,可以通过绝缘支撑17将散热器15安装于对接结构上,提高结构稳定性,此外,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风从间隙吹过时,可以带走热量从而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5与驱动模块11换热连接,可以实现对驱动模块11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利于实现驱动模块11的稳定运行,避免驱动模块11过热,提高其使用寿命。
结合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1具有模块引脚,驱动模块11通过模块引脚与主控模块12连接,可以实现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的分开连接,同时利于实现主控模块12对驱动模块11的控制,利于实现集成化,利于降低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支架之间的干扰和影响。
其中,引脚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优选为个引脚,利于简化结构。模块引脚处可以设置光箔。散热光箔可以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可以避免驱动模块11与主控模块12的连接处过热,从而降低强电与弱电之间的干涉。模块引脚为台阶状结构,利于提升整体结构可靠性。具体地,模块引脚的一端插装于主控模块12的主控模块12上,且模块引脚的台阶面支撑于主控模块12上,可以提高引脚与主控模块12的连接时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散热器15的翅片间隙与一通风口103相对。具体而言,散热器15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第一方向(参照图8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参照图8中的上下方向)间隔开,且多个翅片与至少一个通风口103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从而可以优化散热效果。
可选地,电控腔室102内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当电控腔室102内温度较高时,温度传感器可以发出提示,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运行安全性。也可以是,将温度传感器与驱动模块11和散热器15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或温度传感器靠近驱动模块11,以检测驱动模块11的温度,从而合理控制散热器15的,以提高散热效果且利于节能。
其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电控盒,电控盒设于壳体10内,电控盒内构造出电控腔室102。具体地,电控盒具有防尘功能,可以保护电控腔室102内部器件的安全性。具体地,电控盒可以位于壳体10的一侧,便于空间布置,且便于维修和维护。电控盒可以设有本体和盖体,本体和盖体为可拆卸式连接,盖体可以封盖本体,以保护腔室内元器件。当需要对电控腔室102及其内部的主控模块12或驱动模块11进行维修或更换时,打开盖体即可。
本申请中,将驱动模块11设置在电控腔室102内,驱动模块11与电机22分离设置,便于对驱动模块11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可以灵活设计驱动模块11上的电路、接口,以优化驱动模块11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也能够更方便地对驱动模块11进行维修、改造。
将驱动模块11设于电控腔室102内,可以方便装配和维护,在对驱动模块11检修过程中,不需要拆卸风机组件20,提高维护的效率,并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造成的损坏,还可以方便对驱动模块11进行升级,以便于满足人们对空调室内机100的日益增加的功能要求。将驱动模块11设置于电控腔室102内,也能够避免驱动模块11设于电机22内导致电机22体积过大影响送风风道101空间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将驱动模块11放在送风风道101内占用送风风道101内的空间,从而提高送风风道101的送风量。
而且,将驱动模块11设于电控腔室102内,充分利用电控腔室102内的剩余空间。例如,电控腔室内102的主控模块存在体积较大的元器件(例如电容等)、也存在体积较小的元器件(例如电阻等),这些元器件装在一起时,电控腔室102内存在较多剩余空间。
可见,本申请中将驱动模块11设于电控腔室102内,不会对空调室内机的其他结构造成影响,也不会增大对电控腔室102的空间需求,可以适用于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中,降低模具成本。另外,可以方便实现驱动模块的升级和扩展等,在需要变更或增加驱动模块或电机的功能时,只需要更换驱动模块11即可。在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装配、维护过程中,可以在不改变空调室内机100的整机结构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驱动模块11的更新和变更,而不会造成装配工艺、模具结构的变化,降低成本,优化了空调室内机的模块化设计。例如,对于具有恒风量出风功能和不具有恒风量出风功能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生产工艺不变,变更驱动模块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以风管机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仅限于用于风管机,也可以用于嵌入式天花机、挂壁机等空调室内机。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送风风道和电控腔室,所述电控腔室与所述送风风道隔开;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用于驱动气流;
其中,所述电控腔室内设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控腔室具有通风口,以对所述驱动模块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腔室内还设有主控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主控模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垂直设于所述主控模块上;
或,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相互平行的设置;
或,所述驱动模块相对于所述主控模块倾斜预定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设于所述主控模块的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在所述电控腔室内分开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腔室内设有驱动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电控腔室内具有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主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驱动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接通所述电控腔室的外部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腔室呈扁平状的腔室,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沿预定方向布置,所述主控模块平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驱动模块平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或竖立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其中,所述预定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控腔室的厚度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处设有防尘网和/或干燥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与一所述通风口相对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腔室的朝向所述壳体回风侧的一侧、朝向所述壳体送风侧的一侧、朝向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背离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所述通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腔室内部或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控腔室外部,且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通风口相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翅片间隙与一所述通风口相对。
CN202221410753.6U 2022-06-06 2022-06-0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685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0753.6U CN21768539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空调室内机
PCT/CN2023/098629 WO2023236956A1 (zh) 2022-06-06 2023-06-06 空调室内机
KR1020247001779A KR20240023132A (ko) 2022-06-06 2023-06-06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0753.6U CN21768539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391U true CN217685391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10753.6U Active CN21768539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3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956A1 (zh) * 2022-06-06 2023-12-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956A1 (zh) * 2022-06-06 2023-12-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6853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1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1345980B1 (ko) 콘트롤러 일체형 통풍모듈
CN113007885A (zh) 空调器
CN2180962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2176853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60404U (zh) 空调器
CN214223263U (zh) 一种空调驱动散热结构及其空调器
WO2023016252A1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KR101918589B1 (ko) 차량용 통풍시트용 모터 모듈
CN117232117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3236956A1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5U (zh) 空调室内机
JP5470799B2 (ja) 冷却装置
CN2176853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4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3236950A1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40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75709U (zh) 空调压缩机驱动板散热装置及空调压缩机电控盒
CN11723211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7232116A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