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788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7885A
CN113007885A CN202110388381.5A CN202110388381A CN113007885A CN 113007885 A CN113007885 A CN 113007885A CN 202110388381 A CN202110388381 A CN 202110388381A CN 113007885 A CN113007885 A CN 113007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air conditioner
space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83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莹
占国栋
刘发申
苏炳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83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0788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9409 priority patent/WO202221347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007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7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内限定出盛放空间,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间隔的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的周壁设有散热孔;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电控组件和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在所述电控组件上以对所述电控组件进行散热,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散热空间对应设置,所述散热空间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孔和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盛放空间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使至少一部分散热件与流动空气进行动态热交换,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提高空调器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通常采用散热片与空气静态自然热交换的方式对电控结构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差,电控结构温升过高,对产品、电控元器件寿命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提高了电控装置的散热效果,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内限定出盛放空间,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间隔的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的周壁设有散热孔;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电控组件和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在所述电控组件上以对所述电控组件进行散热,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散热空间对应设置,所述散热空间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孔和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盛放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至少一部分散热件与散热空间对应设置,且散热空间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散热孔和进风口进入盛放空间内,能够实现至少一部分散热件与流动空气的动态热交换,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件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满足电控组件的散热需求,提升元器件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蜗壳的蜗舌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在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动轴线上,所述散热孔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同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空间的周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双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电机支架,所述第一风机的电机安装至所述电机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蜗壳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蜗壳为连接在一起的分体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双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每个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第一换热器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结构的第一端面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结构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大于等于4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离心风轮和第二离心风轮,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之间设有分隔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叶片对称设置或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第一电机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第二电机;或者,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同时驱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件包括多排散热片组,每组所述散热片组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散热片,所述多排散热片组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件插入到所述散热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散热空间内的所述散热件与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孔正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盛放腔室和第二盛放腔室,所述蜗壳和所述电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盛放腔室内,所述第一盛放腔室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盛放腔室内设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盛放腔室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蜗壳和第一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蜗壳和第一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蜗壳和第一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热件的主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热件的仰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蜗壳10;盛放空间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散热空间104;散热孔105;自然风进风通道106;蜗舌11;凸出部12;第一蜗壳13;第二蜗壳14;
第一风机21;电机211;第一离心风轮212;第二离心风轮213;分隔壁214;
电控装置30;电控组件31;散热件32;散热片组321;散热片322;电控盒体33;电控盖体34;电控底板35;
电机支架40;
第一换热器结构51;
机壳60;第一盛放腔室61;第一进风口611;第一出风口612;第二盛放腔室62;第二进风口621;第二出风口622;中隔板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参照图1-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包括:蜗壳10、第一风机21和电控装置30。
具体而言,如图5-图10所示,蜗壳10内可以限定出盛放空间101,并且蜗壳10上设有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分别与盛放空间101连通。第一风机21与进风口102对应设置,以驱动空气通过进风口102进入蜗壳10的盛放空间101内,并通过出风口103排出,从而驱动空气的流动,以使空调器100能够吹冷风制冷或者吹热风制热。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1工作能够驱动空气流动,以使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结构51,从而与第一换热器结构51进行换热,得到冷风或者热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第一风机21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特殊限制,只需要满足第一风机21工作能够驱动空气通过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风机21可以设于盛放空间101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1可以设于盛放空间101,或者,第一风机21的一部分位于盛放空间101内且另一部分位于盛放空间101外。具体地,第一风机21穿设于进风口102,或者第一风机21位于进风口102沿气流方向的其中一侧。
此外,如图7所示,蜗壳10上还设有散热空间104,散热空间104与盛放空间101间隔,并且散热空间104的周壁设有散热孔105。电控装置30可以包括电控组件31和散热件32,其中,散热件32可以设在电控组件31上,以对电控组件31进行散热。例如,如图3-图7所示,蜗壳10可以包括第一蜗壳13和第二蜗壳14,第一蜗壳13与第二蜗壳14相配合限定出盛放空间101和散热空间104。
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与散热空间104对应设置,以使流经散热件32的气流能够进入散热空间104并与散热空间104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可以与散热空间104正对设置,以降低风阻,提高散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正对设置”需做广义理解,即气流流经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后,在不改变流动方向的情况下能够进入散热空间104内。例如,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可以伸入散热空间104内,或者,散热件32位于散热空间104外,且散热空间104具有朝向散热件32的至少一部分的开口,使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周围的空气能够与散热空间104直接连通,形成对流。由此,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流动能够带动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散热件32的散热效率。
在第一风机21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使进风口102处形成负压,从而驱动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进入到盛放空间101内。换言之,第一风机21运行时通过负压吸风将自然风引流到散热件32,散热件32热辐射出来的热量与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将过热的热空气吸入到盛放空间101内,经过第一风机21加速在出风口103处汇聚,最终由出风口103排出,实现电控装置30强制对流高效换热。第一风机21能够驱动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流动,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流动使散热件32能够与流动空气进行动态热交换,以持续高效降低散热件32的温度,进而散热件32能够持续高效地对电控组件31进行散热,满足电控组件31的散热需求。与相关技术中散热片与空气静态自然热交换相比,本发明通过动态热交换显著提高了电控组件31的散热效果,提升元器件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对于内部空间紧凑的空调器100(例如便携移动式空调器),散热效果提高更显著。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电控装置30与蜗壳10之间限定出自然风进风通道106,外界自然空气可以通过空调器100的机身周边缝隙进入空调器100内,然后如图15中箭头所示通过自然风进风通道106直达散热空间104,然后气流经过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以便于在第一风机21的驱动下由出风口103排出。换言之,流经散热件32的气流和外界自然空气均能够进入散热空间104内,从而降低散热空间104内气流的温度,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与散热空间104对应设置,且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内,能够实现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与流动空气的动态热交换,提高散热件32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件32对电控组件31的散热效果,满足电控组件31的散热需求,提升元器件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图10所示,散热孔105可以位于蜗壳10的蜗舌11的外侧,即,位于蜗舌11的背向盛放空间101的一侧,例如在如图15所示的示例中,散热孔105位于蜗舌11的上侧。蜗壳10的蜗舌11外侧处形成有“V”型空间,通过在蜗舌11的外侧设置散热孔105,可以使该处“V”型空间形成为散热空间104,充分利用了蜗壳10原有的蜗舌11等结构来限定散热空间104,减少了对蜗壳10结构的改变,降低了加工工艺难度,也使结构更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第一风机21为离心风机,在离心风机工作时,空气由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端部流入,并由第一风机21的径向流出。在平行于第一风机2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例如图7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位于第一风机21的同一侧。以使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距离更近,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通过散热孔105流出后能够更快速地由进风口102流入盛放空间101,以提高驱动散热空间104内空气流动的效果,提高散热效率;并且空气可以由第一风机21的轴向端部流入盛放空间101,空气由进风口102进入第一风机21无需改变风向,风阻更小,进风更顺畅。
例如在如图6-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风机21为双离心风机,在平行于第一风机2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蜗壳10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均设有进风口102和散热孔105,以使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由两侧的散热孔105流出后,分别由位于盛放空间101两侧的进风口102流入盛放空间101,流通量更大,散热效率更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平行于第一风机2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蜗壳10的一部分侧壁朝向远离盛放空间101的方向凸出,以限定出凸出部12,散热孔105设在凸出部12上。例如蜗壳10的左侧壁向左凸出,或者蜗壳10的右侧壁向右凸出。由此可以增大蜗壳10的侧壁与散热件32之间的间距,以防止散热件32的热量导致蜗壳10温升过高造成损坏,并且能够保证散热件32与蜗壳10的侧壁之间的空气流动速率,防止散热孔105被散热件32封堵,降低风阻,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8-图10所示,散热空间104的周壁上可以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孔105,以进一步增大空气流通量,以提高散热效率。例如在包括凸出部12的实施例中,每个凸出部12上可以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孔10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风机21为双离心风机,蜗壳10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设有进风口102,两个进风口102分别与双离心风机的两个风轮对应,例如两个进风口102可以分别位于双离心风机沿旋转轴向的两侧。蜗壳10的至少一个进风口102处可以设有电机支架40,第一风机21的电机211可以安装至电机支架40上,电机211安装结构简单,且固定牢固可靠。
此外,在包括凸出部12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凸出部12与电机支架40可以位于蜗壳10的同一侧,以在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空气由凸出部12上的散热孔105流出后,向进风口102流动的过程中受风机支架的阻碍更小,空气能够由进风口102的更大范围内流入盛放空间101内。
例如在如图9所示的示例中,电机支架40包括三个臂部,三个臂部将进风口102分隔为三个进风区域,散热孔105邻近其中一个进风区域设置。臂部高出进风口102所在平面一定高度,通过设置凸出部12,以使散热孔105能够高出进风口102所在平面一定高度,由此散热孔105流出的空气能够更顺利的地越过臂部以流动至另外两个进风区域,以从三个进风区域更快速地流入盛放空间1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风机21为双离心风机,蜗壳10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设有进风口102,并且每个进风口102可以对应设置第一换热器结构51,由此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结构51后,能够直接由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内,使空气能够与第一换热器结构51进行充分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第一换热器结构51的具体结构不做特殊限制。例如,第一换热器结构51可以如图3-图6所示为独立设置的换热器,且独立设置的换热器与进风口102一一对应设置,以减小第一换热器结构51的体积和占用空间,利于空调器100内空间的排布;再例如,第一换热器结构51可以是环形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由此环形的换热器的不同部分可以分别与多个进风口102对应设置,可以减少换热器的数量,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电机支架40与蜗壳1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以简化加工工序和装配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电机支架40与蜗壳1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可靠,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结构稳定性。
当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电机支架40与蜗壳10也可以为连接在一起的分体件,以便于电机支架40和蜗壳10加工成型,满足更复杂结构的加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机211的朝向第一换热器结构51的第一端面与同一侧的第一换热器结构51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大于等于4mm。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间距d可以为大于或者等于4mm的任意值。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示例中,蜗壳10的右端进风口102处设有电机支架40,电机211与电机支架40相连,以使电机211的右端与位于蜗壳10右侧的第一换热器结构51间距较近,电机211的右端面为第一端面,且电机211的右端面与该第一换热器结构51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4mm。由此,可以使电机211与第一换热器结构51之间的间距满足安规要求,防止发生爬电现象,符合电气安全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双离心风机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双离心风机可以包括第一离心风轮212、第二离心风轮213和分隔壁214,其中,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同轴设置,以使结构紧凑。分隔壁214设于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之间,以使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能够分别驱动空气由两个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后,能够顺利由出风口103排出,两路气流不会发生干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的叶片可以对称设置,或者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的叶片可以错开设置,以保证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运行平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双离心风机可以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中,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离心风轮212转动,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二离心风轮213转动,对应的蜗壳10上可以设有两个电机支架40。由此,第一离心风轮212和第二离心风轮213可以单独控制,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双离心风机可以包括一个电机,第一离心风轮212与第二离心风轮213通过同一个电机驱动转动,对应的蜗壳10上可以设有一个电机支架40。由此,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使结构更紧凑,且降低了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散热件32的具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图13所示,散热件32可以包括多排散热片组321,每组散热片组321可以包括多个散热片322,多个散热片322在第一方向(例如图1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多排散热片组321在第二方向(例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由此,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散热片322之间能够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风通道,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散热片组321之间能够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风通道,第一通风通道和第二通风通道交叉分布,能够在散热件32上形成通畅的空气流路,以降低空气流动的阻力,加强风对流,与散热件32经过热交换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流动至散热空间104和盛放空间101,并且流动空气能够与散热件32的各个区域充分接触,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图11和图15所示,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以相邻散热片组321之间的第二通风通道与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平行,第二通风通道内的热空气能够更顺畅地流动至散热空间104并经过散热孔105和进风口102流动至盛放空间101,空气流动过程中拐弯较少,流动阻力小,散热更快。
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15所示,盛放空间101的进风口102位于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端部,第一风机21为离心风机,在离心风机工作时,空气由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端部流入,并由第一风机21的径向流出。空气由进风口102进入第一风机21无需改变风向,风阻更小,进风更顺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和图15所示,至少一部分散热件32可以插入到散热空间104内。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流动时能够直接与散热件32的插入部分进行热交换,加强换热,并且散热件32的散热面更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电控装置30还可以包括电控底板35和电控盖体34,电控底板35和电控盖体34配合限定出用于安装电控组件31的安装腔,并且电控底板35设有过口,过口连通安装腔和散热空间104。散热件32包括散热板、安装于散热板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其中,第一散热片的高度高于第二散热片的高度,以使散热件32形成为异形结构。散热板和第二散热片位于安装腔内,第一散热片的一部分位于安装腔内且另一部分穿过过口并插入散热空间104内。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电控底板35和电控盖体34可以为防火钣金件,以提高电控装置30的防火安全性能。电控装置30还可以包括电控盒体33,电控组件31和散热件32可以安装于电控盒体33内,以利于电控组件31和散热件32的安装。电控盒体33可以为阻燃塑料件,以提高安全性能。电控盒体33可以设于电控底板35和电控盖体34所限定出的安装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5所示,在平行于第一风机2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例如图5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插入到散热空间104内的散热件32与至少一部分散热孔105可以正对设置。由此,散热空间104内的空气流经散热件32的插入部分后,在不改变流动方向的情况下能够直接由正对设置的散热孔105流出,并进一步流动至盛放空间101,散热空间104内空气流动阻力更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散热件32包括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散热片的伸入散热空间104的部分可以与散热孔105正对设置,具体地,第一散热片的下部向下伸入散热空间104内,散热空间104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有散热孔105,以使位于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散热孔105与第一散热片正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空调器100可以包括机壳60,机壳60内设有第一盛放腔室61和第二盛放腔室62,并且第一盛放腔室61和第二盛放腔室62间隔设置。其中,蜗壳10和电控装置30可以设在第一盛放腔室61内,并且第一盛放腔室61可以具有第一进风口611和第一出风口612;第二盛放腔室62内可以设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并且第二盛放腔室62可以设有第二进风口621和第二出风口622。
由此,外界空气在第一风机21的驱动下由第一进风口611进入第一盛放腔室61内,能够与第一盛放腔室61内的第一换热器结构51换热,外界空气在第二风机的驱动下由第二进风口621进入第二盛放腔室62内,能够与第二盛放腔室62内的第二换热器换热,第一换热器结构51可以与第二换热器换热,从而使第一出风口612和第二出风口622吹出的风分别为冷风和热风。
以第一出风口612用于吹冷风、第二出风口622用于吹热风为例。在用户感觉热时,可以将第一出风口612朝向用户,以用于制冷,降低用户周围环境的温度;在用户感觉冷时,可以将第二出风口622朝向用户,以用于制热,升高用户周围环境的温度。空调器100既能够制冷,又能够制热,且制冷制热结构集成设置,有利于空调器100形成为便携、移动式空调器100,便于用户在出差、郊游等情况下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出风口612和第二出风口622可以分别位于机壳60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例如前侧壁和后侧壁),以防止第一出风口612和第二出风口622吹出的风发生干扰而影响制冷和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4所示,第一盛放腔室6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611,第二盛放腔室62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621,以增大第一盛放腔室61和第二盛放腔室62的进风量,从而提高制冷、制热效率。
例如,如图5和图14-图15所示,机壳60可以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机壳60内设有中隔板63以使第一盛放腔室61和第二盛放腔室62在机壳60内上下分布,前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二出风口622,后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出风口612,左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进风口611且下部设有第二进风口621,右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进风口611且下部设有第二进风口621,以尽可能增大进风和出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的机壳60上可以设有提手等操作结构,或者可以设有滚轮、轮带等支撑移动结构,以便于用户调节空调器100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等,空调器100更便携、实用,操作省力。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工作过程,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如图6所示,第一风机21为双离心风机,第一风机21工作时形成负压,驱动外界空气由左右两侧的第一进风口611进入第一盛放腔室61,并分别流经两个第一换热器结构51,再经蜗壳10与第一换热器结构51之间的离心风道和两个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内,最后由出风口103和与出风口103相对的第一出风口612排出;同时,如图7所示,电控装置30内部电控组件31的元器件发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件32上,通过双离心风机运转时,在第一换热器结构51与蜗壳10之间的离心风道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散热空间104的空气通过散热孔105流入离心风道,以使散热空间104的对流空气带走散热件32上的热量,离心风道内的空气进一步通过进风口102进入盛放空间101内,最后由出风口103和与出风口103相对的第一出风口612排出,从而实现辅助电控装置30散热。采用吸风方式,气流经离心风机把过多的热量带走,有利于整机电控的可靠性及寿命提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内限定出盛放空间,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上设有与所述盛放空间间隔的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的周壁设有散热孔;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
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电控组件和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在所述电控组件上以对所述电控组件进行散热,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散热空间对应设置,所述散热空间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孔和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盛放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蜗壳的蜗舌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在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动轴线上,所述散热孔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空间的周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双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电机支架,所述第一风机的电机安装至所述电机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蜗壳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蜗壳为连接在一起的分体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双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每个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第一换热器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器结构的第一端面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结构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大于等于4mm。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离心风轮和第二离心风轮,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之间设有分隔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叶片对称设置或错位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的第一电机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第二电机;或者,
所述双离心风机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同时驱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多排散热片组,每组所述散热片组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散热片,所述多排散热片组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件插入到所述散热空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散热空间内的所述散热件与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孔正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盛放腔室和第二盛放腔室,所述蜗壳和所述电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盛放腔室内,所述第一盛放腔室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二盛放腔室内设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盛放腔室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CN202110388381.5A 2021-04-10 2021-04-10 空调器 Pending CN1130078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8381.5A CN113007885A (zh) 2021-04-10 2021-04-10 空调器
PCT/CN2021/099409 WO2022213474A1 (zh) 2021-04-10 2021-06-1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8381.5A CN113007885A (zh) 2021-04-10 2021-04-1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7885A true CN113007885A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88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8381.5A Pending CN113007885A (zh) 2021-04-10 2021-04-1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788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2301A (zh) * 2022-06-07 2022-08-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机组
WO2022213474A1 (zh) * 2021-04-10 2022-10-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3474A1 (zh) * 2021-04-10 2022-10-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4962301A (zh) * 2022-06-07 2022-08-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机组
CN114962301B (zh) * 2022-06-07 2023-09-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9164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3007885A (zh) 空调器
JP2006336910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CN2176853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60404U (zh) 空调器
CN2176853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219063702U (zh) 电控盒、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80962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80891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JP663273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470799B2 (ja) 冷却装置
CN213272943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5218278A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16504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22213474A1 (zh) 空调器
CN211575279U (zh) 空调器的进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09340907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EP1052457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76853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40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9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