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84367U -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84367U
CN215284367U CN202120718384.6U CN202120718384U CN215284367U CN 215284367 U CN215284367 U CN 215284367U CN 202120718384 U CN202120718384 U CN 202120718384U CN 215284367 U CN215284367 U CN 215284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automobile
end module
intake system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183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旭飞
刘松高
杨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183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84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84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84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其包括前端模块,连接于所述前端模块前方的上导流板和格栅盖板,所述格栅盖板位于所述上导流板的上方,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格栅盖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隔板和右隔板;所述上导流板、所述格栅盖板、所述前端模块、所述左隔板,以及所述右隔板共同围设成腔室;所述上导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前端模块上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并在所述腔室内形成通风通道。本实用新型无需开发密封胶条即可防止前端模块后方的热空气回流进入进气歧管,解决了经过冷却模块的气流形成热回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前端进气结构包括前保格栅、导流板总成、格栅盖板、前端模块等。导流板总成安装在前保格栅的后侧,格栅盖板安装在导流板总成的上方,前端模块安装在格栅盖板和导流板总成的后侧。
为了令外部空气能够进入前车前端,以冷却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等散热模块,导流板总成上方设有第一入气口,格栅盖板上设有第二入气口,前端模块上安装有与第二入气口连通的进气歧管。汽车在运行时,空气从汽车前端的前保格栅进入,穿过导流板总成上方,从第一入气口向上流动,经过第二入气口,进入进气歧管中,进入前端模块中间区域,流经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等散热模块,流经前端模块后的空气吸热,变成热风,实现为汽车前端散热的效果。
格栅盖板上设有第二入气口,使用者打开发动机罩后,会在格栅盖板上看到第二入气口的孔洞,影响美观度。
而且,为了防止位于前端模块中的热风回流到进气歧管中,降低发动机的效率。需要开发一种密封胶条,粘连在前端模块的后方,防止前端模块后方的热空气回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其无需开发密封胶条即可防止前端模块的前端模块后方的热空气回流进入进气歧管,有效地解决了经过冷却模块的气流形成热回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
包括前端模块,连接于所述前端模块前方的上导流板和格栅盖板,所述格栅盖板位于所述上导流板的上方,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格栅盖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隔板和右隔板;
所述上导流板、所述格栅盖板、所述前端模块、所述左隔板,以及所述右隔板共同围设成密闭的腔室;
所述上导流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架体前端模块上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并在所述腔室内形成通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口内设有多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隔板。。
可选地,在沿汽车的前至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错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上导流底板的中部;
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所述第二通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架体前端模块的左右两端。
可选地,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泡棉。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上设有若干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挡板,各所述竖向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进气歧管的安装位,所述泡棉与各所述竖向挡板连接;各竖向挡板靠近所述腔室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通风口。
可选地,所述上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格栅盖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左导流板、右导流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导流板下方的前防撞梁;所述左导流板分别与所述上导流板的下侧和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右导流板分别与所述上导流板的下侧和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前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模块的前侧连接,所述上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以及所述前防撞梁共同围设成“口”字型的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左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右倾斜设置;
所述右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左倾斜设置。泡棉泡棉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架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所述汽车前端进气系统的前端模块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上导流上的第一通风口和前端模块上的第二通风口形成新的通风通道,改变了现有的外部空气进入进气歧管的路径。上导流板、格栅盖板、前端模块和两块隔板共同围设成密闭的腔室。外部空气只能从第一通风口进入通风通道,从第二通风口进入进气歧管中,无需使用密封胶条即能防止前端模块后侧的热空气回流进入安装在前端模块上的进气歧管中,导致发动机的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除去格栅盖板)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导流板、格栅盖板和前端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导流板、格栅盖板和前端模块的侧视图。
图中,1、上导流板;2、格栅盖板;3、前端模块;4、腔室;5、第一通风口;6、第二通风口;7、竖向隔板;8、竖向挡板;9、安装位;10、左导流板;11、右导流板;12、前防撞梁;13、前保缓冲块;14、小腿保护支架;15、左隔板;16、右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前”、“后”、“左”、“右”指的是以汽车为基准的方向,“内”和“外”词语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汽车的几何中心的方向。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包括前端模块3,连接在前端模块3前方的上导流板1和格栅盖板2、左隔板15和右隔板16。格栅盖板2位于上导流板1的上方且密封连接在上导流板1上。前端模块3分别与上导流板1和格栅盖板2连接。左隔板15和右隔板16分别设置在上导流板1和格栅盖板2的左右两端。左隔板15分别与上导流板1的顶侧和格栅盖板2的底侧连接。右隔板16分别与上导流板1的顶侧和格栅盖板2的底侧连接。上导流板1、格栅盖板2、前端模块3、左隔板15和右隔板16共同围设成腔室4。上导流板1上开设有与腔室4连通的第一通风口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风口5的数量为多个。第一通风口5的形状为矩形。前端模块3上设有与腔室4连通的第二通风口6。第一通风口5和第二通风口6连通并在腔室4内形成通风通道。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上导流板1、格栅盖板2、前端模块3、左隔板15和右隔板16共同围设腔室4,气流只能从第一通风口5进入,并从第二通风口6排出,位于前端模块的前端模块3后部的热空气无法回流进入腔室4中。该结构无需要开发密封胶条防止前端模块3后方等部位的热空气回流进入进气歧管,能有效确保发动机的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该结构还对前端进气系统的进气路径作出了调整,空气从腔室4底部的第一通风口5进入,进入通风通道内,并从第二通风口6进入前端模块3的后部,在格栅盖板2上无需开设入气口,使用者在打开发动机罩后,不会看到孔洞,提高美观度。
其中,第一通风口5内设有多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隔板7。上导流板1的上侧设有向上延伸的竖向隔板7,竖向隔板7位于第一通风口5的边缘,其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通过设置竖向隔板7,能加长气流从第一通风口5到第二通风口6之间的路程,有利于在气流运动过程中所带的雨雪在进入腔室4内后在被延长的通风通道中消散,以防止雨雪进入进气歧管。
进一步地,在沿汽车的前至后的方向上,第一通风口5和第二通风口6错位设置。第一通风口5和第二通风口6的位置错开,使得第一通风口5和第二通风口6之间有较长的距离,进一步延长通风通道,更加高效地解决了进水、进雪、进杂物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通风口5设置在上导流板1的中部;第二通风口6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第二通风口6分别设置在前端模块3的左右两端,使得空气从前端模块3的前侧的左右端进入,均匀冷却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等散热模块。
可选地,该汽车前端进气系统还包括覆盖在第二通风口6处的泡棉(图中未示出)。泡棉能防止雨雪等杂物进入前端模块3,造成第二通风口6的堵塞。同时,空气能穿过泡棉,不会妨碍空气在通风通道内流动。
另外,该汽车前端进气系统还包括安装在前端模块的前端模块3上的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进气口抵接在泡棉上。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在前端模块3上安装进气歧管,前端模块3上设有若干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挡板8,各竖向挡板8沿汽车的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各竖向挡板8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进气歧管的安装位9。进气歧管安装在安装位9内。各竖向挡板8靠近腔室4的一端形成第二通风口6。泡棉的一侧与各竖向挡板8靠近腔室4的一端抵接,以便泡棉设置在第二通风口6处。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导流板1自汽车的前后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有利于空气从上导流板1的下方进入通风通道内。为了与上导流板1形成腔室4并与前端模块3的顶侧贴合,格栅盖板2自汽车的前后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为了进一步令更多空气从第一通风口5进入通风通道中,该汽车前端进气系统还包括左导流板10、右导流板11、以及设置在上导流板1下方的前防撞梁12。本实施例中的左导流板10和右导流板11均竖直设置。左导流板10的上端与上导流板1的下侧连接,左导流板10的下端与前防撞梁12的上侧连接。右导流板11的上端与上导流板1的下侧连接,右导流板11的下端与前防撞梁12的上侧连接。前防撞梁12水平设置并与前端模块3的前侧连接。上导流板1、左导流板10、右导流板11以及前防撞梁12共同围设成“口”字型的导流空间,导流空间与第一通风口5连通,有利于将位于汽车前端的空气导流进入通风通道中。左导流板10自汽车的前后方向逐渐向右倾斜设置;右导流板11自汽车的前后方向逐渐向左倾斜设置。加上上导流板1自汽车的前后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通过在沿汽车的前至后的方向上,不断缩小导流空间的横截面积,以便将汽车前端的空气导流进入腔室4中。
此外,前防撞梁12的前侧设有前保缓冲块13。前保缓冲块13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发生变形,以吸收碰撞冲击能量,以降低被碰撞物受到的冲击力和弯矩,被碰撞物为行人时,可以对行人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
另外,汽车前端进气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前防撞梁12下方的小腿保护支架14,小腿保护支架14连接在前端模块3的前侧。小腿保护支架14能对行人腿部提供自下而上有序的溃缩吸能及腿部支撑,减少行人在车辆碰撞事故中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架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汽车前端进气系统的前端模块3连接在车架的前侧。设置了该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后的汽车能有效地解决经过冷却模块后的空气形成热回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位于汽车前端的空气从左导流板10、右导流板11、上导流板1和前防撞梁12围设而成的导流空间进入第一通风口5,经过通风通道从第二通风口6进入进气歧管,从而流经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等散热模块,为汽车前端散热。空气在散热模块之间吸热后,变成热空气。由于上导流板1、格栅盖板2、前端模块3和各隔板15共同围设成密闭的腔室4,热空气无法倒流进入腔室4中,能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其上导流上的第一通风口和前端模块上的第二通风口形成新的通风通道,改变了现有的外部空气进入进气歧管的路径。上导流板、格栅盖板、前端模块和两块隔板共同围设成密闭的腔室。外部空气只能从第一通风口进入通风通道,从第二通风口进入进气歧管中,无需使用密封胶条即能防止前端模块后侧的热空气回流进入安装在前端模块上的进气歧管中,导致发动机的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模块,连接于所述前端模块前方的上导流板和格栅盖板,所述格栅盖板位于所述上导流板的上方,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格栅盖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隔板和右隔板;
所述上导流板、所述格栅盖板、所述前端模块、所述左隔板,以及所述右隔板共同围设成腔室;
所述上导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通风口,所述前端模块上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并在所述腔室内形成通风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内设有多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隔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沿汽车的前至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错位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上导流板的中部;
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所述第二通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模块的左右两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泡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上设有若干个沿汽车横向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竖向挡板,各所述竖向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进气歧管的安装位,所述泡棉与各所述竖向挡板连接;各竖向挡板靠近所述腔室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通风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格栅盖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导流板、右导流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导流板下方的前防撞梁;所述左导流板分别与所述上导流板的下侧和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右导流板分别与所述上导流板的下侧和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前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模块的前侧连接,所述上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以及所述前防撞梁共同围设成“口”字型的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右倾斜设置;
所述右导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逐渐向左倾斜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端进气系统,所述汽车前端进气系统的前端模块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侧。
CN202120718384.6U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15284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18384.6U CN215284367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18384.6U CN215284367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84367U true CN215284367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3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18384.6U Active CN215284367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84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399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120019027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96527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24712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729803A (zh) 车辆的冷却风导入装置
JP493524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04981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0562374B2 (en) Vehicle air intake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JP604838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211731291U (zh) 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
JP2005518294A (ja) バンパービームを備える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パネル
CN215284367U (zh)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JP591423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5123791A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US10131303B2 (en)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US20100230195A1 (en) Arrangement of a Radiator and a Shock Absorber and Beam in a Motor Vehicle
JP5746542B2 (ja) 車両の冷却風導入装置
KR101112589B1 (ko) 자동차의 프런트 구조
CN220262909U (zh) 汽车前部导流装置及汽车
JPH0226733Y2 (zh)
JP2016055751A (ja) 車両のアンダカバー構造
CN114407642B (zh)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CN216546391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及其前机舱通风系统
JP2002284042A (ja) 車両の底部構造
CN210063154U (zh) 汽车轮罩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