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1303U - 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1303U CN210391303U CN201921220718.6U CN201921220718U CN210391303U CN 210391303 U CN210391303 U CN 210391303U CN 201921220718 U CN201921220718 U CN 201921220718U CN 210391303 U CN210391303 U CN 2103913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wing arm
- section
- mounting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及车辆,该副车架包括C形管梁、车身左安装支架、车身右安装支架、左摆臂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所述C形管梁为单根管梁,所述C形管梁包括C形管梁左段、C形管梁右段及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与C形管梁右段之间的C形管梁中段,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及左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上,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上。该副车架具有零件少、结构简单、重量轻及占用空间小等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汽车副车架,包括由两根折弯的横置钢管和两根纵置钢管焊接成的井字主体框架、焊接在主体框架前端的纵置钢管两端的带有安装孔的前支架、焊接在主体框架后端的纵置钢管两端的带有安装孔的后支架以及设置在主体框架后端的纵置钢管上的摆臂连接支架。
这种形式的副车架包含钣金件较多,结构复杂,需经过冲压、焊接等多道制造工序,产品精度较低,重量较大,轻量化空间有限,不符合电动车质量轻、成本低及占用空间小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副车架钣金件较多、重量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C形管梁、车身左安装支架、车身右安装支架、左摆臂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所述C形管梁为单根管梁,所述C形管梁包括C形管梁左段、C形管梁右段及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与C形管梁右段之间的C形管梁中段,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及左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上,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上。
可选地,所述副车架还包括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上,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左侧。
可选地,所述C形管梁中段为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段;
所述C形管梁左段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向段及连接在所述左纵向段与C形管梁中段的左端之间的左弧形过渡段;
所述C形管梁右段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右纵向段及连接在所述右纵向段与C形管梁中段的右端之间的右弧形过渡段。
可选地,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左连接支架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左段连接的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
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右连接支架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右段连接的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
可选地,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左安装孔;
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右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底部的左顶板、连接在所述左顶板前侧的左前侧板及连接在所述左顶板后侧的左后侧板,所述左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左前侧板的内端面及所述左后侧板的内端面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的外周上;
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底部的右顶板、连接在所述右顶板前侧的右前侧板及连接在所述右顶板后侧的右后侧板,所述右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右前侧板的内端面及所述右后侧板的内端面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的外周上。
可选地,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内,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包括左摆臂安装板、左侧连接翻边及连接在所述左摆臂安装板与左侧连接翻边之间的左侧中间连接板,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的左前侧板及所述左摆臂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左摆臂螺栓连接的左摆臂安装孔,所述左侧连接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的左后侧板上;
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内,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包括右摆臂安装板、右侧连接翻边及连接在所述右摆臂安装板与右侧连接翻边之间的右侧中间连接板,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的右前侧板及所述右摆臂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右摆臂螺栓连接的右摆臂安装孔,所述右侧连接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的右后侧板上。
可选地,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左加强板及右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及右加强板为C形结构;
所述左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的下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中部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
所述右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下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中部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
可选地,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包括左上安装板、左下安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左上安装与左下安装板之间的左中安装板,所述左中安装板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所述左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左上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左下安装板的下表面;
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包括右上安装板、右下安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右上安装与右下安装板之间的右中安装板,所述右中安装板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所述右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右上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右下安装板的下表面。
可选地,所述副车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与C形管梁右段之间的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主体框架由单根C形管梁构成,相对于现有的由两根横置钢管和两根纵置钢管焊接成的副车架,具有零件少、结构简单、重量轻及占用空间小等优势,相对传统副车架的重量可以减少54%~63%,副车架重量可以由现有结构的12~15kg降低到了5.5kg,轻量化效果明显,非常适用于小型电动车。并且,一体式的单根C形管梁,相对于传统的副车架可减少模具的数量及开发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可通过调整C形管梁的C形管梁中段的长度使悬架臂硬点整体横向移动,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车型、不同轮距的目的,利于底盘的平台化和通用化。
此外,只修改C形管梁中段的长度,对副车架其余钣金支架的模具没有影响,车身左安装支架、车身右安装支架、左摆臂安装支架、右摆臂安装支架、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都可以完全借用,减少新开发件,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所述C形管梁的开口朝向前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右视图;
图5是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C形管梁;11、C形管梁左段;111、左纵向段;112、左弧形过渡段;12、C形管梁右段;121、右纵向段;122、右弧形过渡段;13、C形管梁中段;
2、车身左安装支架;21、车身左连接支架;22、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1、左顶板;222、左前侧板;223、左后侧板;
3、车身右安装支架;31、车身右连接支架;32、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1、右顶板;322、右前侧板;323、右后侧板;
4、左摆臂安装支架;41、左摆臂安装板;42、左侧连接翻边;43、左侧中间连接板;
5、右摆臂安装支架;51、右摆臂安装板;52、右侧连接翻边;53、右侧中间连接板;
6、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1、左上安装板;62、左下安装板;63、左中安装板;
7、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1、右上安装板;72、右下安装板;73、右中安装板;
8、左加强板;
9、右加强板;
10、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C形管梁1、车身左安装支架2、车身右安装支架3、左摆臂安装支架4及右摆臂安装支架5,所述C形管梁1为单根管梁,所述C形管梁1的开口朝向前方,所述C形管梁1包括C形管梁左段11、C形管梁右段12及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11与C形管梁右段12之间的C形管梁中段13,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2及左摆臂安装支架4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11上,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3及右摆臂安装支架5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12上。
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左安装支架6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所述左安装支架6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13上,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位于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的左侧。
本文中,前、后、左、右是与车辆坐标方向相同,可以参考图2中的箭头指示。
副车架关于中间对称(左右对称)。
车身左安装支架2、车身右安装支架3、左摆臂安装支架4、右摆臂安装支架5、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采用冲压支架,冲压支架可以采用汽车用3.5mm高强板,可满足转向器、摆臂等悬架零件的连接强度及耐久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C形管梁中段13为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C形管梁左段11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向段111及连接在所述左纵向段111与C形管梁中段13的左端之间的左弧形过渡段112;所述C形管梁右段12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右纵向段121及连接在所述右纵向段121与C形管梁中段13的右端之间的右弧形过渡段12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向段111能够提供车身左安装支架2、左摆臂安装支架4的安装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右纵向段121能够提供车身右安装支架3、右摆臂安装支架5的安装位置。左弧形过渡段112、右弧形过渡段122是通过直管弯曲实现,即C形管梁的原料为一根直管,可见,C形管梁的成型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4所示,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2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2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左连接支架21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左段11连接的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3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3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右连接支架31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右段12连接的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几”字形的车身左安装支架2、车身右安装支架3连接强度大。
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21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2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左安装孔。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31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3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右安装孔。这样,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21、车身右连接支架31分别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连接简单方便。
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21底部的左顶板221、连接在所述左顶板221前侧的左前侧板222及连接在所述左顶板221后侧的左后侧板223,所述左顶板221的下表面、所述左前侧板222的内端面及所述左后侧板223的内端面通过焊接等方式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11的外周上。这样,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在三处与所述C形管梁左段11焊接,焊接强度大,连接可靠。
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31底部的右顶板321、连接在所述右顶板321前侧的右前侧板322及连接在所述右顶板321后侧的右后侧板323,所述右顶板321的下表面、所述右前侧板322的内端面及所述右后侧板323的内端面通过焊接等方式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12的外周上。这样,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在三处与所述C形管梁右段12焊接,焊接强度大,连接可靠。
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4位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2内,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4包括左摆臂安装板41、左侧连接翻边42及连接在所述左摆臂安装板41与左侧连接翻边42之间的左侧中间连接板43,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的左前侧板222及所述左摆臂安装板41上设置有用于与左摆臂螺栓连接的左摆臂安装孔,所述左侧连接翻边42通过焊接等方式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的左后侧板223上。这样,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4位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2内,可以节省安装空间。所述左侧连接翻边42焊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22的左后侧板223上,连接可靠。
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5位于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3内,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5包括右摆臂安装板51、右侧连接翻边52及连接在所述右摆臂安装板51与右侧连接翻边52之间的右侧中间连接板53,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的右前侧板322及所述右摆臂安装板51上设置有用于与右摆臂螺栓连接的右摆臂安装孔,所述右侧连接翻边52通过焊接等方式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的右后侧板323上。这样,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5位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3内,可以节省安装空间。所述右侧连接翻边52焊接在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32的右后侧板323上,连接可靠。
为增加副车架的整体强度,车身左安装支架2、车身右安装支架3、左摆臂安装支架4及右摆臂安装支架5可以增加翻边及加强筋结构,使各工况下副车架的塑性应变保持在0.2%以内。为保证副车架不承受过大的扭矩,车身安装点布置在转向器安装点和摆臂安装点的中间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左加强板8及右加强板9,所述左加强板8及右加强板9为开口向后的C形结构。
所述左加强板8的上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8的下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的下表面,所述左加强板8的中部通过焊接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这样,左加强板8与C形管梁1焊接抱紧,上、下两端分别与左转向器安装支架6的上、下表面焊接,可大大增强左转向器安装支架6和C形管梁1的连接强度。
所述右加强板9的上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9的下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的下表面,所述右加强板9的中部通过焊接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这样,右加强板9与C形管梁1焊接抱紧,上、下两端分别与右转向器安装支架7的上、下表面焊接,可大大增强右转向器安装支架6和C形管梁1的连接强度。
所述左加强板8及右加强板9为冲压钣金件,可以采用汽车用3.5mm高强板。满足转向器的连接强度及耐久要求。
优选地,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包括左上安装板61、左下安装板62及连接在所述左上安装61与左下安装板62之间的左中安装板63,所述左中安装板63通过焊接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所述左加强板8的上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左上安装板61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8的下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左下安装板62的下表面。这样,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的左上安装板61、左下安装板62分别与左加强板8的上下两端搭边焊接,左中安装板63与左加强板8共同抱焊在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连接强度大,不易脱焊。
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包括右上安装板71、右下安装板72及连接在所述右上安装71与右下安装板72之间的右中安装板73,所述右中安装板73通过焊接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所述右加强板9的上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右上安装板71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9的下端通过焊接搭接在所述右下安装板72的下表面。这样,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的右上安装板71、右下安装板72分别与右加强板9的上下两端搭边焊接,右中安装板73与右加强板8共同抱焊在C形管梁中段13的外周上,连接强度大,不易脱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主体框架由单根C形管梁1构成,相对于现有的由两根横置钢管和两根纵置钢管焊接成的副车架,具有零件少、结构简单、重量轻及占用空间小等优势,相对传统副车架的重量可以减少54%~63%,副车架重量可以由现有结构的12~15kg降低到了5.5kg,轻量化效果明显,非常适用于小型电动车。并且,一体式的单根C形管梁1,相对于传统的副车架可减少模具的数量及开发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可通过调整C形管梁1的C形管梁中段13的长度使悬架臂硬点整体横向移动,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车型、不同轮距的目的,利于底盘的平台化和通用化。
此外,只修改C形管梁中段13的长度,对副车架其余钣金支架的模具没有影响,车身左安装支架2、车身右安装支架3、左摆臂安装支架4、右摆臂安装支架5、转向器左安装支架6、转向器右安装支架7、左加强板8及右加强板9都可以完全借用,减少新开发件,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
另外,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其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副车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11与C形管梁右段12之间的横梁10。
优选地,所述横梁10为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管梁。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所述C形管梁的开口朝向前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C形管梁、车身左安装支架、车身右安装支架、左摆臂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所述C形管梁为单根管梁,所述C形管梁包括C形管梁左段、C形管梁右段及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与C形管梁右段之间的C形管梁中段,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及左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上,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还包括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及转向器右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上,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管梁中段为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段;
所述C形管梁左段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纵向段及连接在所述左纵向段与C形管梁中段的左端之间的左弧形过渡段;
所述C形管梁右段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右纵向段及连接在所述右纵向段与C形管梁中段的右端之间的右弧形过渡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左连接支架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左段连接的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
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呈“几”字形,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右连接支架及用于与所述C形管梁右段连接的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左安装孔;
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向上凸出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螺栓连接的右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左连接支架底部的左顶板、连接在所述左顶板前侧的左前侧板及连接在所述左顶板后侧的左后侧板,所述左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左前侧板的内端面及所述左后侧板的内端面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的外周上;
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右连接支架底部的右顶板、连接在所述右顶板前侧的右前侧板及连接在所述右顶板后侧的右后侧板,所述右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右前侧板的内端面及所述右后侧板的内端面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段的外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车身左安装支架内,所述左摆臂安装支架包括左摆臂安装板、左侧连接翻边及连接在所述左摆臂安装板与左侧连接翻边之间的左侧中间连接板,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的左前侧板及所述左摆臂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左摆臂螺栓连接的左摆臂安装孔,所述左侧连接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左连接支架的左后侧板上;
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车身右安装支架内,所述右摆臂安装支架包括右摆臂安装板、右侧连接翻边及连接在所述右摆臂安装板与右侧连接翻边之间的右侧中间连接板,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的右前侧板及所述右摆臂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右摆臂螺栓连接的右摆臂安装孔,所述右侧连接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右连接支架的右后侧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左加强板及右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及右加强板为C形结构;
所述左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的下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中部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
所述右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的下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中部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左安装支架包括左上安装板、左下安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左上安装与左下安装板之间的左中安装板,所述左中安装板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所述左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左上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左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左下安装板的下表面;
所述转向器右安装支架包括右上安装板、右下安装板及连接在所述右上安装与右下安装板之间的右中安装板,所述右中安装板包裹固定在所述C形管梁中段的外周上,所述右加强板的上端搭接在所述右上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右加强板的下端搭接在所述右下安装板的下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C形管梁左段与C形管梁右段之间的横梁。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所述C形管梁的开口朝向前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20718.6U CN210391303U (zh) | 2019-07-29 | 2019-07-29 | 副车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20718.6U CN210391303U (zh) | 2019-07-29 | 2019-07-29 | 副车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1303U true CN210391303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57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20718.6U Active CN210391303U (zh) | 2019-07-29 | 2019-07-29 | 副车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1303U (zh) |
-
2019
- 2019-07-29 CN CN201921220718.6U patent/CN2103913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20110134A (ko) |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 |
CN210526646U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KR20140135164A (ko) | 차량용 서스펜션 암 | |
CN212332771U (zh) | 一种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104590383A (zh) | 一种车身侧围加强及保护结构 | |
CN210391303U (zh) | 副车架及车辆 | |
CN205574057U (zh) | 一种重型工程车车架横梁 | |
CN217918089U (zh) | 前车架加强构造 | |
CN211995854U (zh) | 具有加强支架的副车架结构 | |
CN201305086Y (zh) | 变截面大弯梁车架结构 | |
CN211731552U (zh) | 一种副车架总成结构和一种汽车 | |
CN210174988U (zh) | 一种座椅横梁总成、座椅及汽车 | |
CN212828884U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 | |
CN107600190A (zh) | 多元素混合设计车体 | |
CN204567779U (zh) | 一种车身侧围加强及保护结构 | |
JP2000344169A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CN220243369U (zh) |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 |
CN201646866U (zh) | 一种连接汽车纵梁与前轮罩边梁的连接组件 | |
CN209938850U (zh) | 一种新型电动车车架 | |
CN217835277U (zh) | 一种多连杆上控制臂 | |
CN112141213A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210174967U (zh) | 一种副车架定位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 |
CN210191629U (zh) | 一种后地板增强结构 | |
CN217146141U (zh) | 一种多连杆后副车架 | |
CN110329353B (zh) | 桁架式车身框架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