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369U -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369U
CN220243369U CN202321967841.0U CN202321967841U CN220243369U CN 220243369 U CN220243369 U CN 220243369U CN 202321967841 U CN202321967841 U CN 202321967841U CN 220243369 U CN220243369 U CN 220243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pipe
rear cross
tube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678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权耀平
刘琦
李军
周李
陈钦元
李坤鹏
廖昌洪
戴勤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678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包括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所述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后横梁中间管采用直管。汽车包括前副车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使副车架抗扭能力有大幅提高。并将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依次连接构成。不同型号汽车的后横梁中间管均采用在钢管厂定制,只需要在生产时根据汽车型号所需副车架宽度裁剪不同长度的横梁中间管即可,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后期平台化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货车向高续航、高承载力、自身轻量化等方向发展外,逐渐对汽车操控性、安全性及舒适性也提高了要求,乘员的驾驶感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新能源货车的前副车架的后横梁均需要单独设计模具,导致开发成本高,不同型号的汽车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具,生产成本高,不利于后期平台化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不同型号的汽车的后横梁中间管均采用同一模具生产,只需要在生产时根据汽车的型号裁剪不同长度的横梁中间管即可,有利于后期平台化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所述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后横梁中间管采用直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封闭的梯形结构使副车架抗扭能力有大幅提高。并将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依次连接构成。并将后横梁中间管采用直管便于不同型号汽车的后横梁中间管在钢管厂家定制钢管,只需要在生产时根据汽车的型号所需副车架宽度裁剪不同长度的横梁中间管即可,而不同型号的汽车均能使用同一模具生产后横梁左侧管和后横梁右侧管,降低生产成本,并有利于后期平台化发展。
优选的,所述后横梁右侧管和后横梁左侧管远离后横梁中间管的一侧均形成有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均向远离前横梁的一侧弯折,所述弯折结构上均安装有第一套管,通过所述第一套管与车身连接。
通过在后横梁右侧管和后横梁左侧管远离后横梁中间管的一侧均形成有弯折结构,通过设置弯折结构有利于碰撞溃缩,并在弯折结构上均安装有第一套管,通过第一套管与车身连接,提升车身刚性,提升车身的抗扭性并阻隔振动和噪声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后横梁右侧管和后横梁左侧管分别与右纵管和左纵管固定连接,后横梁右侧管和后横梁左侧管分别与右纵管和左纵管的连接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安装有摆臂后安装支架上板和摆臂后安装支架下板。
通过在后横梁右侧管和后横梁左侧管分别与右纵管和左纵管的连接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安装有摆臂后安装支架上板和摆臂后安装支架下板,提升连接点的强度和刚度,并通过安装支架上板和下板形成摆臂的安装点。
优选的,所述左纵管和右纵管的结构相同且均采用圆形液压管,所述左纵管和右纵管靠近后横梁的一端均相向弯曲。
通过将左纵管和右纵管采用圆形液压管,提升左纵管和右纵管的强度和刚度,并将左纵管和右纵管靠近后横梁的一端均相向弯曲,有利于碰撞溃缩,并将左纵管和右纵管的结构相同,减少模具设计。
优选的,所述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的截面采用椭圆形。
通过将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的截面采用椭圆形,在保证其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安装。
优选的,所述左纵管和右纵管的中部均安装有摆臂安装支架,所述右纵管上安装有水泵安装支架。
通过在左纵管和右纵管的中部均安装有摆臂安装支架,便于安装摆臂,并在右纵管上安装有水泵安装支架,便于为水泵提供安装点。
优选的,所述前横梁的背面两端均安装有水箱安装支架,所述前横梁的正面两端均安装有悬置安装支架。
通过在前横梁的背面两端均安装有水箱安装支架,便于为水箱提供安装点,并将前横梁的正面两端均安装有悬置安装支架,便于为悬置系统提供安装点。
优选的,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通过羊角支架分别与左纵管和右纵管连接,所述羊角支架上均安装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用于与车身连接。
通过在前横梁的两端均通过羊角支架分别与左纵管和右纵管连接,便于通过羊角支架对前横梁与左纵管和右纵管的连接点进行加强,并在羊角支架上均安装有第二套管,便于通过第二套管与车身连接,提升车身刚性,提升车身的抗扭性并阻隔振动和噪声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左纵管和右纵管之间安装有后悬置横梁,所述后悬置横梁靠近所述后横梁,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中部安装有后悬置安装支架,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向器安装支架。
这样,在通过在左纵管和右纵管之间安装有后悬置横梁,并在后悬置横梁的中部安装有后悬置安装支架,便于对悬置系统进行安装和支撑,并在后悬置横梁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向器安装支架,形成转向系统的安装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前横梁、左纵管、右纵管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封闭的梯形结构使副车架抗扭能力有大幅提高。并将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后横梁中间管和后横梁左侧管依次连接构成。并将后横梁中间管采用直管便于不同型号汽车的后横梁中间管均可在钢管厂家定制钢管,只需要在生产时根据汽车的型号所需副车架宽度裁剪不同长度的横梁中间管即可,而不同型号的汽车均能使用同一模具生产后横梁左侧管和后横梁右侧管,降低生产成本,并有利于后期平台化发展。并通过前副车架结构搭载汽车的悬架系统、转向系统、电动机和变速器、水箱水泵等,又使悬挂通过前副车架结构再与车身相连,具有阻隔振动和噪声的作用,承载力强,通过对前横梁、左右纵管的结构优化,吸收溃缩,提升车身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前横梁1、水箱安装支架2、悬置安装支架4、羊角支架5、水泵安装支架6、摆臂安装支架7、摆臂后安装支架上板8、第一套管9、后横梁右侧管10、后横梁中间管11、后横梁左侧管12、转向器安装支架17、后悬置横梁18、后悬置安装支架19、摆臂后安装支架下板21、第二套管23、左纵管24、右纵管25。
参见图1至图2,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横梁1、左纵管24、右纵管25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1、左纵管24、右纵管25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所述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10、后横梁中间管11和后横梁左侧管12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后横梁中间管采用直管。
其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远离后横梁中间管11的一侧均形成有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均向远离前横梁1的一侧弯折,所述弯折结构上均安装有第一套管9,通过所述第一套管9与车身连接。
参见图1,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分别与右纵管25和左纵管24固定连接,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分别与右纵管25和左纵管24的连接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安装有摆臂后安装支架上板8和摆臂后安装支架下板21。
参见图1和图2,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的结构相同且均采用圆形液压管,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靠近后横梁的一端均相向弯曲。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后横梁中间管11和后横梁左侧管12的截面采用椭圆形。
参见图1和图2,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的中部均安装有摆臂安装支架7,所述右纵管25上安装有水泵安装支架6。
参见图1,所述前横梁1的背面两端均安装有水箱安装支架2,所述前横梁1的正面两端均安装有悬置安装支架4。
参见图1和图2,所述前横梁1的两端均通过羊角支架5分别与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连接,所述羊角支架5上均安装有第二套管23,所述第二套管23用于与车身连接。
参见图1和图2,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之间安装有后悬置横梁18,所述后悬置横梁18靠近所述后横梁,所述后悬置横梁18的中部安装有后悬置安装支架19,所述后悬置横梁18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向器安装支架17。
实施例2,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前副车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可包括燃油汽车、电动汽车等。具体的,可为两厢轿车、三厢轿车、皮卡车、SUV、MPV、面包车或越野车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左纵管(24)、右纵管(25)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1)、左纵管(24)、右纵管(25)和后横梁两两连接形成梯形结构,所述后横梁由后横梁右侧管(10)、后横梁中间管(11)和后横梁左侧管(12)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后横梁中间管(11)采用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远离后横梁中间管(11)的一侧均形成有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均向远离前横梁(1)的一侧弯折,所述弯折结构上均安装有第一套管(9),通过所述第一套管(9)与车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分别与右纵管(25)和左纵管(24)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和后横梁左侧管(12)分别与右纵管(25)和左纵管(24)的连接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安装有摆臂后安装支架上板(8)和摆臂后安装支架下板(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的结构相同且均采用圆形液压管,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靠近后横梁的一端均相向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右侧管(10)、后横梁中间管(11)和后横梁左侧管(12)的截面采用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的中部均安装有摆臂安装支架(7),所述右纵管(25)上安装有水泵安装支架(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的背面两端均安装有水箱安装支架(2),所述前横梁(1)的正面两端均安装有悬置安装支架(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的两端均通过羊角支架(5)分别与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连接,所述羊角支架(5)上均安装有第二套管(23),所述第二套管(23)用于与车身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管(24)和右纵管(25)之间安装有后悬置横梁(18),所述后悬置横梁(18)靠近所述后横梁,所述后悬置横梁(18)的中部安装有后悬置安装支架(19),所述后悬置横梁(18)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向器安装支架(17)。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
CN202321967841.0U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20243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67841.0U CN220243369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67841.0U CN220243369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369U true CN220243369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67841.0U Active CN220243369U (zh) 2023-07-25 2023-07-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203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US20110241385A1 (en) Vehicle Frame with Direction-Specific Deformation
KR20120110134A (ko)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CN216467237U (zh) 后驱电动车用后悬架装置
CN212332771U (zh) 一种电动车前副车架
CN220243369U (zh)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112829832A (zh) 一种电动乘用车前副车架总成
CN110682964A (zh) 一种新型的副车架总成装置
JP473948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01165249Y (zh) 汽车前副车架
CN203126450U (zh) 扭转梁结构
CN202088837U (zh) 一种汽车用悬架扭力梁后桥的改良结构
CN211107698U (zh) 用于增程汽车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2332770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218258365U (zh) 混动汽车用的前侧围骨架
JP2013071644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構造
CN113492912A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0391303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111942304A (zh) 汽车流水槽结构及汽车车身结构
CN211995854U (zh) 具有加强支架的副车架结构
CN220743151U (zh) 汽车全框型副车架和汽车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0941965U (zh) 一种新型的副车架总成装置
CN219601382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