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57451U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57451U
CN207957451U CN201721873787.8U CN201721873787U CN207957451U CN 207957451 U CN207957451 U CN 207957451U CN 201721873787 U CN201721873787 U CN 201721873787U CN 207957451 U CN207957451 U CN 207957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oor
lobby
car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737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隼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57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574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停靠于侯梯厅的轿厢的振动的绳索式的电梯。电梯具备:侯梯厅,具有对乘降口进行开闭的侯梯厅门;轿厢,在井道中经由主绳索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被悬吊,具有停靠于侯梯厅时与乘降口相对的出入口和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以及门驱动装置,使轿厢门进行开闭。卡合部件设置于轿厢门。卡合部件追随于轿厢门而朝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移动。承托部件设置在侯梯厅侧。承托部件为,当轿厢门以及侯梯厅门到达全开位置时,以将卡合部件从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的方式托住卡合部件。

Description

电梯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21341(申请日:2017年2月8日)为基础并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在井道内经由主绳索将轿厢悬吊的绳索式电梯。
背景技术
在绳索式电梯中,当轿厢停靠于侯梯厅时,存在由于伴随着乘客的乘降的负载变动而使轿厢上下振动的产生所谓的“浮动感”的情况。该现象主要起因于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的伸缩,成为导致乘客的不安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0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93767号公报
以往,寻求抑制乘客乘降时的轿厢的振动的各种对策。然而,在任一种情况下都无法完全消除“浮动感”,在缓和乘客的不安心理的基础上还残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可靠地抑制停靠于侯梯厅的轿厢的振动的绳索式电梯。
根据实施方式,电梯具备:侯梯厅,具有朝井道开口的乘降口和对该乘降口进行开闭的侯梯厅门;轿厢,在上述井道中经由主绳索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被悬吊,具有停靠于上述侯梯厅时与上述乘降口相对的出入口和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门驱动装置,设置于上述轿厢,使上述轿厢门进行开闭;卡合部件,设置于上述轿厢门,追随于上述轿厢门而朝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移动;以及承托部件,设置于上述侯梯厅侧,当上述轿厢门以及上述侯梯厅门到达全开位置时,以从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上述卡合部件的方式托住上述卡合部件。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电梯具备:侯梯厅,具有朝井道开口的乘降口和对该乘降口进行开闭的侯梯厅门;轿厢,在上述井道中经由主绳索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被悬吊,具有停靠于上述侯梯厅时与上述乘降口相对的出入口和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门驱动装置,设置于上述轿厢,使上述轿厢门进行开闭;承托部件,设置于上述轿厢门,追随于上述轿厢门而移动;以及卡合部件,设置于上述侯梯厅侧,当上述轿厢门到达全开位置时,被上述承托部件托住,并且借助该承托部件被从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承托部件具有在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托板,上述卡合部件进入上述托板之间,并且上述卡合部件被夹在上述托板之间。
也可以形成为,在一对上述托板的一端之间设置有能够供上述卡合部件出入的开口部。
也可以形成为,一对上述托板分别具有从上述托板的一端朝向上述承托部件的外部突出的引导片,上述引导片以随着朝突出端的方向前进而在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卡合部件具备:能够与一方的上述托板滑动地接触的第一卡合辊;能够与另一方的上述托板滑动地接触的第二卡合辊;将上述第一卡合辊以及上述第二卡合辊以能够沿着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框架;对上述第一卡合辊朝向一方的上述托板施力的第一弹簧;以及对上述第二卡合辊朝向另一方的上述托板施力的第二弹簧。
也可以形成为,电梯还具备:杆,设置于上述侯梯厅门,能够在通过与固定于上述侯梯厅侧的托架卡合而将上述侯梯厅门保持在全闭状态的待机位置、与从上述托架脱离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一根卡合刃,设置于上述轿厢门,沿着上述轿厢的升降方向笔直地延伸,并且在停靠于上述侯梯厅的上述轿厢的上述轿厢门打开时,使上述杆从上述待机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绳索式电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概略地示出轿厢的轿厢门与侯梯厅的侯梯厅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是从井道侧观察轿厢的轿厢门的主视图。
图4是从井道侧观察侯梯厅的侯梯厅门的主视图。
图5是安装于侯梯厅门的联锁机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通过一根卡合刃对安装于侯梯厅门的联锁机构进行了操作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一根卡合刃被联锁机构的第一夹持辊以及第二夹持辊夹持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卡合单元经由承托部件被从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卡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使用的卡合单元的主视图。
图11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概略地示出侯梯厅的侯梯厅门与轿厢的轿厢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标记说明
1:电梯,3:井道,4:轿厢,9:主绳索,11:出入口,12:轿厢门,21:门驱动装置,27:侯梯厅,28:乘降口,29:侯梯厅门,70:卡合部件(卡合单元),100:承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概略地示出绳索式的电梯1。如图1所示,电梯1具有设置于建筑物2的井道3。在井道3中,经由未图示的导轨将轿厢4以及配重5支承为能够升降移动。
卷扬机6以及控制装置7安装于井道3的上端的机械室8。卷扬机6经由主绳索9将轿厢4以及配重5悬吊于井道3。控制装置7通过朝将主绳索9卷起或退卷的方向控制卷扬机6的运转,来将轿厢4以及配重5沿着井道3以悬挂式驱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轿厢4具备供乘客出入的出入口11以及对出入口11进行开闭的轿厢门12。轿厢门12采用具有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的对开方式。具体地说,第一门板13a以及第二门板13b相互联动地朝相同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三门板13c以及第四门板13d相互联动地朝与第一门板13a以及第二门板13b相反的方向滑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的上端分别安装有吊架14a、14b、14c、14d。吊架14a、14b、14c、14d与固定于轿厢4的上端的基座16相对。一对吊架导轨17a、17b固定于基座16。吊架导轨17a、17b沿着轿厢4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
在第二门板13b的吊架14b以及第四门板13d的吊架14d上,分别支承有一对吊架辊18。吊架辊18以沿着吊架导轨17a、17b移动的方式在吊架导轨17a、17b上转动自如地与吊架导轨17a、17b接触。而且,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的下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设置于出入口11的下端的轿厢门槛19。
因此,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如图3所示在关闭轿厢4的出入口11的全闭位置与打开出入口11的全开位置之间滑动。在全开位置,在错开出入口11的位置,第一门板13a与第二门板13b相互重合,第三门板13c与第四门板13d相互重合。
在轿厢4的上部设置有门驱动装置21。门驱动装置21具有从马达22接受转矩的驱动带轮23a、从动带轮23b以及驱动带24。驱动带24水平地挂架于驱动带轮23a与从动带轮23b之间,并且,具有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配置的去路24a以及回路24b。
驱动带24的去路24a经由第一悬挂托架25a与吊架14a连结。驱动带24的回路24b经由第二悬挂托架25b与吊架14c连结。
因此,当驱动带24受到来自马达22的转矩而行进时,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以对出入口11进行开闭的方式相互同步地滑动。
如图1所示,在建筑物2的各层A设置有侯梯厅27。各侯梯厅27具备在井道3开口的乘降口28和对乘降口28开闭的侯梯厅门29。
在轿厢4停靠在应该停止的层A的侯梯厅27时,乘降口28与轿厢4的出入口11相对。如图2所示,侯梯厅门29采用具有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的对开方式。具体地说,第一门板31a以及第二门板31b相互联动地朝相同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三门板31c以及第四门板31d相互联动地朝与第一门板31a以及第二门板31b相反的方向滑动。
如图4所示,在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的上端分别安装有吊架32a、32b、32c、32d。吊架32a、32b、32c、32d与固定于乘降口28的上端的门顶基座33相对。
门顶基座33跨越固定于井道3的壁面的左右一对托架34a、34b之间。托架34a、34b沿着井道3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以从井道3的宽度方向夹着侯梯厅门29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而且,吊架导轨36固定于门顶基座33。吊架导轨36沿着乘降口28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
在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的吊架32a、32b、32c、32d上分别支承有一对吊架辊37。吊架辊37以沿着吊架导轨36移动的方式在吊架导轨36上转动自如地与吊架导轨36接触。而且,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的下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设置于乘降口28的下端的侯梯厅门槛38。
因此,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如图4所示在将侯梯厅27的乘降口28关闭的全闭位置与将乘降口28打开的全开位置之间滑动。在全开位置,在错开乘降口28的位置,第一门板31a与第二门板31b相互重合,并且第三门板31c与第四门板31d相互重合。
而且,如图2所示,在轿厢4的轿厢门12以及侯梯厅27的侯梯厅门29分别滑动至全闭位置的状态下,轿厢门12的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与侯梯厅门29的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互相相对。
如图4所示,联锁机构40安装于侯梯厅门29的第一门板31a。联锁机构40是用于将侯梯厅门29在全闭位置锁定的构件,位于面对井道3的第一门板31a的背面。
如图5至图7所示,联锁机构40作为主要构件具备基座板41、第一转动杆42以及第二转动杆43。基座板41以沿着第一门板31a的背面立起的方式通过多个螺栓固定于该背面。第一转动杆42具有枢轴部42a、辊支承部42b以及杆部42c。枢轴部42a经由枢轴4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板41。而且,枢轴部42a具有朝向枢轴44的上方延伸的挡块部45。
辊支承部42b位于枢轴44的正下方。辊支承部42b具有朝从基座板41远离的方向突出的轴部46。轴部46支承第一夹持辊47。
杆部42c从枢轴部42a沿横向突出。在杆部42c的突出端,形成有爪部48。而且,在爪部48的下表面安装有止动件49。止动件49以与杆部42c连续的方式沿着爪部48的横向延伸,并且,在该止动件49的前端形成有钩形的卡合部5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动杆42经由压缩螺旋弹簧51被朝图5中的箭头X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力。由此,第一转动杆42的挡块部45与被基座板41支承的第一橡胶缓冲器52抵碰,第一转动杆42被保持于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
在第一转动杆42被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转动杆42的辊支承部42b从被基座板41支承的第二橡胶缓冲器53分离。而且,第一转动杆42的爪部48钩挂于固定于门顶基座33的托架55的卡止片56。与此同时,止动件49的前端的卡合部50与固定于吊架导轨36的锁定件57相对。
另一方面,第二转动杆43位于第一转动杆42的斜下方。第二转动杆43具有枢轴部43a、第一辊支承部43b以及第二辊支承部43c。枢轴部43a经由枢轴5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板41。
第一辊支承部43b位于枢轴部43a的斜下方。第一辊支承部43b具有朝从基座板41远离的方向突出的轴部59。轴部59支承第二夹持辊60。第二辊支承部43c位于枢轴部43a的斜上方。第二辊支承部43c支承停止辊61。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转动杆43经由未图示的受扭螺旋弹簧被朝图5中箭头Y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第二转动杆43的停止辊61与固定于托架55的止挡件62抵碰,第二转动杆43被保持于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
在第一转动杆42以及第二转动杆43一起被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夹持辊47与第二夹持辊60在第一门板31a的开闭方向上相互位移。换言之,在第一夹持辊47与第二夹持辊60之间,确保有预先决定的插入空间S。
如图3所示,在轿厢门12的第一门板13a,安装有对联锁机构40进行操作的一根卡合刃65。卡合刃65是进入被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第一夹持辊47与第二夹持辊60之间的插入空间S的构件,位于露出于井道3的第一门板13a的背面。
卡合刃65沿着轿厢4的升降方向沿一条直线状延伸。在卡合刃65的下端以及中间部分别设置有托架66a、66b。位于卡合刃65的下端的托架66a通过多个螺栓被固定于第一门板13a的背面。位于卡合刃65的中间部的托架66b通过多个螺栓固定于第一门板13a的吊架14a。
在轿厢4停靠在应该停止的层A的侯梯厅27时,卡合刃65进入联锁机构40的第一夹持辊47与第二夹持辊60之间的插入空间S。在联锁机构40的第一转动杆42被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转动杆42的爪部48钩挂于托架55的卡止片56,止动件49的前端的卡合部50与锁定件57相对。因此,侯梯厅门29被锁定为不会从将乘降口28关闭的全闭位置移动。
在轿厢4停靠于侯梯厅27的状态下,当轿厢门12的第一至第四门板13a、13b、13c、13d从全闭位置朝向全开位置开始滑动时,如图6所示,卡合刃65的一侧缘与第一转动杆42的第一夹持辊47的外周面抵碰。由此,第一夹持辊47如图6中箭头所示那样被向右侧推压。
当第一夹持辊47被推压时,第一转动杆42抵抗压缩螺旋弹簧51的作用力而以枢轴44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一转动杆42的爪部48从托架55的卡止片56脱离,并且,止动件49的卡合部50被操作至从锁定件57脱离的解除位置。
因此,第一转动杆42对侯梯厅门29的锁定被解除,侯梯厅门29追随于轿厢门12而过渡至能够朝打开方向动作的状态。
当卡合刃65推压第一夹持辊47时,侯梯厅门29的第一至第四门板31a、31b、31c、31d相互同步地从全闭位置朝向全开位置开始滑动。通过该滑动,第二转动杆43的停止辊61从止挡件62脱离。
当停止辊61从止挡件62脱离时,第二转动杆43通过受扭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朝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夹持辊60朝向卡合刃65进入。与此同时,对于第一转动杆42而言,其进一步转动直至辊支承部42b与第二橡胶缓冲器53抵碰的位置。
其结果,如图7所示,一根卡合刃65夹持在第一夹持辊47与第二夹持辊60之间,轿厢门12和侯梯厅门29经由联锁机构40以及卡合刃65被保持在相互协作的状态。即,侯梯厅门29追随于轿厢门12的移动而从全闭位置朝向全开位置滑动。
如图3所示,在轿厢门12的第一门板13a的背面安装有辊式卡合单元70。卡合单元70是卡合部件的一个例子,追随于第一门板13a的移动而朝第一门板13a的开闭方向移动。
如图9所示,卡合单元70作为主要构件具备框架71、第一辊组件72以及第二辊组件73。框架71包含第一框架构件75、第二框架构件76以及第三框架构件77。
第一框架构件75沿着第一门板13a的背面而立起。第一框架构件75具有上部凸缘75a以及下部凸缘75b。上部凸缘75a从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上端呈直角折回。下部凸缘75b从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下端呈直角折回。因此,上部凸缘75a以及下部凸缘75b相互隔开间隔而水平配置。
第二框架构件76沿着第一门板13a的背面而立起。在第二框架构件76的下端形成有呈直角折回的凸缘状的支承部76a。支承部76a与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上部凸缘75a的上表面重叠,并且,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于上部凸缘75a。
第三框架构件77沿着第一门板13a的背面而立起。在第三框架构件77的上端形成有呈直角折回的凸缘状的支承部77a。支承部77a与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下部凸缘75b的下表面重叠,并且,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与下部凸缘75b结合。
因此,第一至第三框架构件75、76、77被组装成一体构造物,并且,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在第一门板13a的背面。
第一辊组件72具备辊托架80以及第一卡合辊81。辊托架80具有一对侧板82a、82b。侧板82a、82b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第一卡合辊81经由辊轴8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侧板82a、82b之间。第一卡合辊81位于框架71的上端,并且,第一卡合辊8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辊托架80的上端朝向上方突出。
辊托架80经由第一引导螺栓84以及第二引导螺栓85而支承于第二框架构件76的支承部76a。第一引导螺栓84在从下方贯通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上部凸缘75a以及第二框架构件76的支承部76a的状态立起。第一引导螺栓84的上端部贯通辊托架80,并且,经由螺母86与该辊托架80连结。
第二引导螺栓85在从上方贯通辊托架80的状态下立起。第二引导螺栓85的下端部贯通第二框架构件76的支承部76a以及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上部凸缘75a,并且,经由螺母87而与上部凸缘75a连结。
因此,第一辊组件72以第一引导螺栓84以及第二引导螺栓85作为引导件而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1。与此同时,第一辊组件72经由夹装在辊托架80与第二框架构件76的支承部76a之间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88而被朝向上方施力。
第二辊组件73具备辊托架90以及第二卡合辊91。辊托架90具有一对侧板92a、92b。侧板92a、92b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第二卡合辊91经由辊轴93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侧板92a、92b之间。第二卡合辊91位于框架71的下端,并且,第二卡合辊9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辊托架90的下端朝向下方突出。
辊托架90经由第三引导螺栓94以及第四引导螺栓95而被支承于第三框架构件77的支承部77a。第三引导螺栓94在从上方贯通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下部凸缘75b以及第三框架构件77的支承部77a的状态下立起。第三引导螺栓94的下端部贯通辊托架90,并且,经由螺母96连结于该辊托架90。
第四引导螺栓95在从下方贯通辊托架90的状态下立起。第四引导螺栓95的上端部贯通第三框架构件77的支承部77a以及第一框架构件75的下部凸缘75b,并且,经由螺母97连结于下部凸缘75b。
因此,第一辊组件73以第三引导螺栓94以及第四引导螺栓95作为引导件而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1。与此同时,第一辊组件73经由夹装于辊托架90与第三框架构件77的支承部77a之间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98而被朝向下方施力。
如图2、图4以及图8所示,在侯梯厅27侧设置有承托部件100。承托部件100为当轿厢门12滑动至全开位置时托住固定于第一门板13a的卡合单元70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承托部件100被固定于位于侯梯厅27的乘降口28的一侧方的托架34a。
承托部件100具有包含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的箱形的形状。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以沿着轿厢门12的开闭方向的方式水平配置,并且,在井道3的高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相对。第一辊托板101与第二辊托板102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从第一卡合辊81的外周面的上端到第二卡合辊91的外周面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2稍小。
承托部件100具有能够供卡合单元70出入的开口部103。开口部103位于第一辊托板101的一端与第二辊托板102的一端之间。
而且,在第一辊托板101的一端以及第二辊托板102的一端分别形成有引导片104a、104b。引导片104a从第一辊托板101的一端朝向承托部件100的外部突出。引导片104b从第二辊托板102的一端朝向承托部件100的外部突出。引导片104a、104b以随着朝向突出端的方向前进而在井道3的高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
在这样的结构的电梯1中,当停靠于侯梯厅27的轿厢4的轿厢门12从全闭位置朝向全开位置滑动时,侯梯厅门29追随于轿厢门12的移动从全闭位置朝向全开位置滑动。
在轿厢门12的第一门板13a到达全开位置的紧前方的时刻,卡合单元70通过引导片104a、104b之间而被向承托部件100的开口部103引导。由此,卡合单元70的第一卡合辊81与第一辊托板101的下表面接触,并且第二卡合辊91与第二辊托板102的上表面接触。在第一门板13a到达全开位置之前的期间中,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以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承托部件100的第一辊托板101与第二辊托板102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卡合单元70的从第一卡合辊81的外周面的上端到第二卡合辊91的外周面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2稍小。
因此,在第一卡合辊81与第一辊托板101接触的时刻,第一卡合辊81克服第一压缩螺旋弹簧88的作用力而被向下推压。同样,在第二卡合辊91与第二辊托板102接触的时刻,第二卡合辊91克服第二压缩螺旋弹簧98的作用力而被向上推压。
换言之,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沿着井道3的高度方向弹性位移,第一门板13a的卡合单元70借助侯梯厅27侧的承托部件100被从井道3的高度方向夹住。
其结果,当停靠于侯梯厅27的轿厢4的轿厢门12打开时,使用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能够可靠地抑制沿着井道3的高度方向的轿厢4的振动以及移动。因此,即使在轿厢4中产生伴随着乘客的乘降的负荷变动,也能够消除轿厢4在上下方向的小幅摆动、即所谓的“浮动感”,能够缓和乘客的不愉快感以及不安心理。
并且,在轿厢门12以及侯梯厅门29打开的状态下,侯梯厅27侧的承托部件100从井道3的高度方向夹住固定于轿厢门12的卡合单元70,从而限制沿着井道3的高度方向的轿厢4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轿厢门12打开的状态下的轿厢4的升降移动,使电梯1的安全性提高。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承托部件100具有与开口部103的上端以及下端连续的一对引导片104a、104b。引导片104a、104b以随着从开口部103朝承托部件100的外部突出而在井道3的高度方向上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
因此,即使轿厢4相对于侯梯厅27的停靠位置在井道3的高度方向上稍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引导片104a、104b将卡合单元70的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朝承托部件100的开口部103引导。因此,能够吸收轿厢4的停靠误差,在轿厢门12打开时,能够通过承托部件100可靠地托住卡合单元7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单元70,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1的第一卡合辊81被第一压缩螺旋弹簧88向上推压。同样,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1的第二卡合辊91被第二压缩螺旋弹簧98向下推压。
因此,当卡合单元70进入承托部件100的第一辊托板101与第二辊托板102之间时,在对第一卡合辊81或第二卡合辊91施加大负荷的情况下,第一压缩螺旋弹簧88或第二压缩螺旋弹簧98变形来吸收冲击。
因此,能够将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的变形、损伤防止于未然。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轿厢4停靠于侯梯厅27的状态下,一根卡合刃65被联锁机构40的第一夹持辊47以及第二夹持辊60夹住。卡合刃65沿着井道3的高度方向笔直地延伸,所以例如当第一夹持辊47以及第二夹持辊60对卡合刃65的夹持力弱时,当乘客进行乘降时,无法避免轿厢4在上下方向上小幅摆动。
换言之,对于一根卡合刃65,无法如例如“日本特开2013-163555号公报”所公开的电梯那样通过轿厢所具有的两根卡合刃来牢固地夹住侯梯厅门所具有的联锁机构的多个辊。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轿厢4停靠于侯梯厅27而轿厢门12打开时,侯梯厅27侧的承托部件100从井道3的高度方向夹住安装于第一门板13a的卡合单元70。
因此,使用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能够消除轿厢4的“浮动感”,特别是在通过一根卡合刃65操作联锁机构40的电梯1中成为有利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0公开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在关于卡合单元70的事项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变形例为,对第一辊组件72向上施力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88通过将螺旋状的第一弹簧构件110a和螺旋状的第二弹簧构件110b组合而构成。第一弹簧构件110a被设定为弹簧弹力比第二弹簧构件110b小,且比第二弹簧构件110b易于挠曲。
第一弹簧构件110a呈压缩状态被夹在第一辊组件72的辊托架80与位于第二引导螺栓85的中间部的环状的弹簧承托件111之间。第二弹簧构件110b呈压缩状态被夹在第二框架构件76的支承部76a与弹簧承托件111之间。
同样,对第二辊组件73向下施力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98通过将螺旋状的第三弹簧构件112a和螺旋状的第四弹簧构件112b组合而构成。第三弹簧构件112a被设定为弹簧弹力比第四弹簧构件112b小,且比第四弹簧构件112b易于挠曲。
第三弹簧构件112a呈压缩状态被夹在第二辊组件73的辊托架90与位于第二引导螺栓95的中间部的环状的弹簧承托件113之间。第四弹簧构件112b呈压缩状态被夹在第三框架构件77的支承部77a与弹簧承托件113之间。
根据变形例,当卡合单元70进入承托部件100时,在从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向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施加的负荷小的情况下,首先弹簧弹力小的第一弹簧构件110a以及第三弹簧构件112a变形而吸收冲击。
当通过第一弹簧构件110a以及第三弹簧构件112a吸收不掉冲击时,而接着第二弹簧构件110b以及第四弹簧构件112d变形,从而吸收冲击。
因此,能够以两个阶段吸收对卡合单元70的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施加的负荷,能够分别应对轿厢4的停靠误差以及过度负荷。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公开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为,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的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1所概略示出的那样,卡合单元70例如固定于侯梯厅27的乘降口28的一侧方。承托部件100固定于轿厢门12的第一门板13a的背面。因此,当轿厢门12朝向全开位置移动时,承托部件100与第一门板13a一起接近卡合单元70。当轿厢门12到达全开位置时,卡合单元70的第一卡合辊81以及第二卡合辊91进入承托部件100的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之间,卡合单元70被第一辊托板101以及第二辊托板102从井道3的高度方向夹住。
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卡合单元70以及承托部件100能够可靠地抑制停靠于侯梯厅27的轿厢4的振动以及移动,能够消除轿厢4在上下方向的小幅摆动、即所谓的“浮动感”。
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以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例如,轿厢门以及侯梯厅门并不局限于对开式,也可以是使多个门板朝相同方向滑动的单开式,并且对于门板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
而且,在侯梯厅侧设置承托部件或者卡合单元时,也可以将承托部件或者卡合单元固定于例如侯梯厅的门顶基座。
另外,对于对联锁机构进行操作的机构,也不特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用例如相互平行配置的两根卡合刃来对联锁机构进行操作。

Claims (7)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
侯梯厅,具有朝井道开口的乘降口和对该乘降口进行开闭的侯梯厅门;
轿厢,在上述井道中经由主绳索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被悬吊,具有停靠于上述侯梯厅时与上述乘降口相对的出入口和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
门驱动装置,设置于上述轿厢,使上述轿厢门进行开闭;
卡合部件,设置于上述轿厢门,追随于上述轿厢门而朝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移动;以及
承托部件,设置于上述侯梯厅侧,当上述轿厢门以及上述侯梯厅门到达全开位置时,以从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上述卡合部件的方式托住上述卡合部件。
2.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
侯梯厅,具有朝井道开口的乘降口和对该乘降口进行开闭的侯梯厅门;
轿厢,在上述井道中经由主绳索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被悬吊,具有停靠于上述侯梯厅时与上述乘降口相对的出入口和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
门驱动装置,设置于上述轿厢,使上述轿厢门进行开闭;
承托部件,设置于上述轿厢门,追随于上述轿厢门而移动;以及
卡合部件,设置于上述侯梯厅侧,当上述轿厢门到达全开位置时,被上述承托部件托住,并且借助该承托部件被从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夹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托部件具有在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托板,上述卡合部件进入上述托板之间,并且上述卡合部件被夹在上述托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上述托板的一端之间设置有能够供上述卡合部件出入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一对上述托板分别具有从上述托板的一端朝向上述承托部件的外部突出的引导片,上述引导片以随着朝突出端的方向前进而在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件具备:能够与一方的上述托板滑动地接触的第一卡合辊;能够与另一方的上述托板滑动地接触的第二卡合辊;将上述第一卡合辊以及上述第二卡合辊以能够沿着上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框架;对上述第一卡合辊朝向一方的上述托板施力的第一弹簧;以及对上述第二卡合辊朝向另一方的上述托板施力的第二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杆,设置于上述侯梯厅门,能够在通过与固定于上述侯梯厅侧的托架卡合而将上述侯梯厅门保持在全闭状态的待机位置、与从上述托架脱离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一根卡合刃,设置于上述轿厢门,沿着上述轿厢的升降方向笔直地延伸,并且在停靠于上述侯梯厅的上述轿厢的上述轿厢门打开时,使上述杆从上述待机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
CN201721873787.8U 2017-02-08 2017-12-28 电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574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1341A JP6356283B1 (ja) 2017-02-08 2017-02-08 エレベータ
JP2017-021341 2017-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57451U true CN207957451U (zh) 2018-10-12

Family

ID=62843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7378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57451U (zh) 2017-02-08 2017-12-28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6283B1 (zh)
CN (1) CN20795745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0745A (ja) * 2008-11-20 2010-06-03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装置
JP6058754B1 (ja) * 2015-07-08 2017-01-1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ド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27325A (ja) 2018-08-16
JP6356283B1 (ja) 2018-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0469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振動抑制装置
CN207226777U (zh) 电梯的带轿厢门锁定机构的卡合装置
JP2014118258A (ja) 乗り場扉ロック装置
WO2017187560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JP201218020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ラフト風対策ドア装置
CN207957451U (zh) 电梯
CN102897636B (zh) 电梯的候梯厅门装置
CN109071179B (zh) 电梯装置
JP201708836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57915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ロック機構
JP5216746B2 (ja) 可動ホーム柵
JP2013245094A (ja) エレベータ
EP1627842B1 (en) Door device of elevator
WO2012086069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JP2001098862A (ja) 引戸門扉の戸車脱輪防止装置
JP5981628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18269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スイッチ支持構造
CN216583699U (zh) 一种电梯门机同步系合装置的改进结构
JP7435858B1 (ja) 乗場ドア
JP4150683B2 (ja) 開閉装置
JPH10236754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落下物受け装置
JP2006062860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室の救出装置
JP2006199413A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JP6321225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680364A (ja) 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