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59247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59247U
CN207459247U CN201721558252.1U CN201721558252U CN207459247U CN 207459247 U CN207459247 U CN 207459247U CN 201721558252 U CN201721558252 U CN 201721558252U CN 207459247 U CN207459247 U CN 207459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hell
connector
docking
after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582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野元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59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59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5U-shaped sockets having inwardly bent legs, e.g. spade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使第一端子所包含的一对接触凸部对第二端子的接触力强,用于从所述第一端子中拔出所述第二端子的拔出力也强,能确保维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导通状态,且能稳定地维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对接状态,为了增强可靠性,第一壳体包含在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其中第二壳体的凸部插入所述凹部,第一端子包括与第二端子对接的一对接端子收容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第一壳体成为一体,以及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包含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的一对接触凸部,其中至少每一所述接触凸部分别从所述凹部的一对侧表面露出。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已使用诸如基板对基板的连接器等连接器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接器贴装于一对电路基板上的各相互面对的表面且对接在一起以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1是示出一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在图中,801是贴装于第一电路基板(未示出)的插座连接器,而901是贴装于第二电路基板(未示出)的插头连接器。此外,插座连接器801包括装入由绝缘性材料制成的插座壳体811中的多个插座端子861,而插头连接器901包括装入由绝缘性材料制成的插头壳体911中的多个插头端子961。
此外,用于收容插头壳体911的凹部812形成于插座壳体811。此外,当插座连接器801与插头连接器901对接时,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通过相互接合的对应的插座端子861和插头端子961而电连接。注意的是,插座端子861具有U形的形状,插头端子961收容在U形的槽部(trough)内,且插头端子961由U形的两侧的侧壁从两侧挟持。
专利文献1:JP2014-056762A。
可惜的是,在现有连接器中,尽管插座端子861的与U形的其中一个侧壁对应的部分埋设于插座壳体811的凹部812的其中一个侧壁中,但是U形的槽部的其它部分与插座壳体811分离而呈自由状态。结果,因为U形的两侧的侧壁的间隔可能柔性地变化,所以对插头端子961的接触力弱,这容易使插头端子961从插座端子861中拔出。即,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之间的对接将被不必要地解除。
实用新型内容
在此,为了解决这一现有问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中第一端子所包含的一对接触凸部对第二端子的接触力强,用于从所述第一端子中拔出所述第二端子的拔出力也强,能确保维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导通状态,且能稳定地维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对接状态。
因此,在一连接器中,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端子以及安装有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以及安装有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凸部插入所述凹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二端子对接的对接端子收容部,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第一壳体成为一体;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包含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的一对接触凸部,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的至少各个所述接触凸部分别从所述凹部的一对侧表面露出。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包括: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接触臂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端的附近朝向对接面侧延伸;所述接触凸部从各个所述接触臂部的顶端的附近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凹部的底表面露出于所述凹部中,左右一对所述接触臂部的各自的一部分分别从所述凹部的各个侧表面露出于所述凹部中。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在各个所述接触臂部中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部分形成有比各个所述接触臂部中的其他部分宽度窄的收缩部。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从所述连接部的左右端之一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出尾部,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安装成所述尾部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第一端子是由平板状的金属板制成的部件,且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壳体中被安装成,所述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对接引导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且与所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在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上贴接有第二加强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支架包括将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的长度方向的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端板部,所述端板部的下方部分被分叉为左右一对的第二加强尾部,所述第二加强尾部各自具有绕到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的下端且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安装面延伸的形状。
进一步地,在另一连接器中,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安装面上的各个所述第二加强尾部的两侧形成有凹入部。
根据本发明,第一端子所包含的一对接触凸部对第二端子的接触力强,用于从所述第一端子中拔出所述第二端子的拔出力也强,能确保维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导通状态,且能稳定地维持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对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A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B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C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A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A-A的剖视图。
图5B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B-B的剖视图。
图5C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C-C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A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7B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C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A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沿图8的线D-D的剖视图。
图9B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沿图8的线E-E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一纵剖视图,也是沿图8的线F-F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一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器
11:第一壳体
12、812:凹部
12a:侧表面
12b:底表面
13、113:下表面
13a:凹入部
14:侧壁部
18:底板部
21:第一突出端部
22:对接凹部
51:第一加强支架
52:第一本体部
54:第一端板部
56:第一加强尾部
57:第一侧板部
61:第一端子
62、162:尾部
63:连结部
64、164:连接部
64a:底缘部
64b:凸状端部
65:接触臂部
65a:接触凸部
65b:外侧缘部
66:收缩部
101:第二连接器
111:第二壳体
112:第二凸部
113a:中央凹入部
113b:侧凹入部
114:凸缘部
122:第二突出端部
151:第二加强支架
152:第二本体部
152a:埋设板部
154:第二端板部
154a:连结脚部
156:第二加强尾部
157:第二侧板部
161:第二端子
165:接触部
165a:接触凹部
167:固定辅助部
801:插座连接器
811:插座壳体
861:插座端子
901:插头连接器
911:插头壳体
961:插头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A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图3B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图3C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以及图5A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A-A的剖视图,图5B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B-B的剖视图,图5C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沿图4的线C-C的剖视图。
在图中,1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且是作为一对基板对基板的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是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一基板(图中未示出)的表面上,且与作为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这对基板对基板的连接器中的另一个,且是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基板(在图中未示出)的表面上。
注意的是,尽管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理想地用于将作为基板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电连接,但是这两个连接器也可用于将其它部件电连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例子包括用于电子设备等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但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基板。
此外,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姿态时这些指示方向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姿态改变时,这些指示方向应被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所述改变。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具有作为连接器本体的由绝缘性材料(诸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的第一壳体11。如图所示,第一壳体11是基本上长方体的本体,具有基本上是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其中周边被包围的基本上长方形的凹部12形成于第一壳体11上的安装第二连接器101的一侧(即对接面侧(图1中的上侧))。例如,第一连接器1具有长度约4.0mm、宽度约1.2m m以及厚度约0.6mm的尺寸,且这些尺寸能够适当地改变。此外,彼此平行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4作为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于凹部12的两侧。注意的是,侧壁部14从凹部12的底表面12b向上突出且在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第一壳体11的横截面的基本上的形状是两个山(thread)形状,其中个槽部(凹部12)夹在两个突出的山部(侧壁部14)之间。此外,凹部12的底表面12b是底板部18的上表面。
在此,作为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61以预定的间距设置于第一壳体11。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例如,10个第一端子61以约0.2mm的间距排列。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的间距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第一端子61的数量可以是奇数而不是偶数。此外,相邻的第一端子61在左右方向上错位排列。
第一端子61是通过加工(诸如冲压)平板状的导电的金属板以使其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图5B中的左右方向)和高度方向(图5B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一体形成的部件。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连接部64,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接触臂部65,其从连接部64的左右两端附近朝向对接面侧延伸;以及接触凸部65a,从各接触臂部65的顶端附近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注意的是,如图5B所示,连接部64和包括接触凸部65a的接触臂部65具有基本U形的左右对称的侧横截面形状,且作为对接端子收容部来收容作为对接端子的第二端子161并且与第二端子161对接。这样,各第一端子61是具有对称的侧横截面形状的对接端子收容部,且连结对接端子收容部中的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与在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基本重合。因此,当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观察时,各第一端子61的整个对接端子收容部几乎都重叠。
此外,相互面对的左右的接触凸部65a接触第二端子161。此外,尾部62从连接部64的右侧或者左侧(图5B中所示的例子中在右侧)的一端附近(即连结部63与接触臂部65的安装面侧(即下侧))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进一步地,形成为比其它部分宽度窄的收缩部(cons tricted part)66按照所需地(desirably)形成于各接触臂部65的基端(即与连结部63相邻的部分)附近。
第一端子61通过称为包覆成型(overmolding)或者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的成型方法与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即,第一壳体11通过将绝缘性材料填充到已预先设置有第一端子61的模具的腔内来成型。结果,第一端子6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壳体11中以与第一壳体11成为一体。更详细地,连接部64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底板部18中以与底板部18成为一体,接触臂部65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侧壁部14中以与侧壁部14成为一体,且接合部63的至少一部分和尾部6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底板部18和侧壁部14中以与底板部18和侧壁部14成为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当接触臂部65的整个外侧缘部65b埋设于侧壁部14中时,接触65a的接触力能够更强。
此外,当连接部64的整个底缘部64a埋设于底板部18中时,连接部64的固持强度增大,防止不必要的变形。
注意的是,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64中的上端侧的部分和左右的接触臂部65中的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侧的部分不埋设于底板部18和侧壁部14中而从凹部12的底表面12b和侧表面12a露出于凹部12,且连接部64和左右的接触臂部65的露出于凹部12的这些部分是连续的;然而,整个连接部64可以埋设于底板部18中,且左右的接触臂部65的除接触凸部65a外的整个部分可以埋设于侧壁部14中。换句话说,针对第一端子61,只要接触凸部65a从凹部12的侧表面12a露出于凹部12,且尾部62的一部分露出于第一壳体11外,第一端子61的所有其它部分可以埋设于第一壳体11中。
尾部62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其中前端突出到侧壁部14的外表面外。此外,尾部62的下端几乎与底板部18的下表面13(安装面)在同一平面上,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端子连接垫。注意的是,如图3A和图3C所示,向上凹入的凹入部13a形成在底板部18的下表面13上的与各尾部62对应的位置,且各尾部62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对应的凹入部13a。如图3A所示,因为这在各尾部62的两侧产生空间,所以圆角(fillet,诸如焊料圆角)形成于尾部62的两侧。因此,尾部62与端子连接垫的连接是牢固的。
如上所述,因为彼此相邻的第一端子61在左右方向上交错排列,如图3C所示,所以尾部62在第一壳体11的左右方向(图3C中的上下方向)上以交错(千鸟状)方式排列。因此,左右各侧的尾部62在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即间距)是第一端子61的间距的两倍。结果,即使相邻的第一端子61之间的间距窄,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两侧的尾部62的间距以及与各尾部62对应的形成于第一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端子连接垫的间距等能加宽。因此,能容易地制造端子连接垫等,且即使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焊接于对应的端子连接垫时,也不会发生焊料桥连(solder bridge),防止相邻的端子连接垫之间的短路等的发生。
在第一端子61的连接部64的与尾部6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凸状端部64b形成为所述端部的延长部分。凸状端部64b形成在收缩部66外侧。该凸状端部64b防止在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时第一端子61从第一壳体11拔出。
此外,作为第一对接引导部的各第一突出端部21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的对接凹部22形成于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上。对接凹部22是位于凹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基本上长方形的凹部。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所包括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对接凹部22中。
作为加强支架的第一加强支架51贴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支架51是通过加工(诸如冲压、弯折)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第一本体部52,作为本体部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上表面(作为第一基座11的对接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侧板部57,作为侧板部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且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端板部54,作为端板部,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且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1的长度方向的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对第一加强尾部56,露出于第一突出端部21的下表面。第一加强尾部56的下端几乎与底板部18的下表面13在同一平面,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形成于第一基板的加强支架连接垫。
此外,和第一端子61一样,第一加强支架51通过称为包覆成型或者嵌件成型的成型方法与第一壳体11成为一体。结果,第一加强支架5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壳体11以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突出端部21成为一体。例如,如图5C所示,第一端板部54的下端附近的部分埋设于第一突出端部21。此外,用于将第一端板部54的下端与一对第一加强尾部56连接的部分也埋设于第一突出端部21。
其次,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结构。
图6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7A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B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图7C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图9A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沿图8的线D-D的剖视图,图9B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沿图8的线E-E的剖视图,图10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图,也是沿图8的线F-F的剖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作为对接连接器本体的由绝缘性材料(诸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的第二壳体111。如图所示,第二壳体111是基本上长方体的本体,具有基本上是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且例如具有长度约3.0mm、宽度约0.6mm以及厚度约0.5mm的尺寸,且这些尺寸能够适当地改变。此外,作为细长的凸部的沿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12形成于第二壳体111的嵌入第一连接器1中的一侧,即对接面侧(图6中的上侧)。第二凸部112沿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形成。即,第二壳体111的横截面的基本上的形状是仅由一个突出的山(第二凸部112)组成的一个山形状。
注意的是,第二连接器101在图6中示出的是处于对接面向上的姿势,但当处于与第一连接器1对接中的状态和处于与第一连接器1完成对接的状态下时,即处于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时,对接面为面对第一连接器1的安装面的方向且向下的姿势。
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14连接于第二凸部112的下端的两侧表面。此外,作为对接端子的第二端子161设置于第二凸部112中。第二端子161以与第一端子61对应的间距和数量设置。此外,相邻的第二端子161在左右方向上交错排列。
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加工(诸如冲压、弯折)导电的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一部件。此外,第二端子161包括:连接部164,其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接触部165,其从连接部164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以及接触凹部165a,其形成在接触部165外侧以朝向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凹入。注意的是,如图9B所示,连接部164和包括接触凹部165a的接触部165具有基本上U形的对称的侧横截面形状,且作为端子进入部进入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以收容在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中。这样,各第二端子161具有左右对称的侧横截面形状的端子进入部,且连结端子进入部中的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与沿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基本重合。因此,当从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观察时,各第二端子161的整个端子进入部几乎都重叠。
此外,左右的接触凹部165a与第一端子61的接触凸部65a接合。注意的是,连接部164和接触部165之间的连结部分形成为具有平缓弯曲的外表面形状,以适应第二凸部112的外表面形状。此外,尾部162的基端弯曲且连接于左右侧中的一侧(图9B所示的例子中是右侧)的接触部165的下端。尾部162从基端朝向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进一步地,固定辅助部167的基端弯曲且连接于左右两侧的另一侧(图9B所示的例子中是左侧)的接触部165的下端。固定辅助部167从基端朝向与尾部162相同的方向延伸。
和第一端子61一样,第二端子161通过称为包覆成型或者嵌件成型的成型方法与第二壳体111称为一体。换句话说,第二壳体111通过将绝缘性材料填充已预先设置有第二端子161的一模具的腔内来成型。结果,第二端子16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壳体111中以与第二壳体111成为一体。更详细地,除连接部164的上表面外,连接部164的其它部分埋设于第二凸部112中以与第二凸部112成为一体,除接触部165的外侧表面外,接触部165的其它部分埋设于第二凸部112中以与第二凸部112成为一体,且在接触部165的下端的附近,尾部162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固定辅助部167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凸部112和凸缘部114中以与第二凸部112和凸缘部114成为一体。
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的端子进入部的外表面几乎与第二凸部112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即,连接部164的上表面几乎与第二凸部11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接触部165的外侧表面几乎与第二凸部112的侧表面在同一平面,且连接部164和接触部165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外表面几乎与第二凸部1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
尾部162朝向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其中前端从凸缘部114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此外,尾部162的下端几乎与第二凸部112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端子连接垫。
如上所述,因为彼此相邻的第二端子161在左右方向上交错排列,如图7C所示,尾部162在第二壳体111的左右方向(图7C中的上下方向)上以交错(千鸟状)方式排列。因此,左右两侧的尾部162在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即间距)是第二端子161的间距的两倍。结果,即使相邻的第二端子161之间的间距是窄的,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各侧的尾部162的间距以及与各尾部162对应的形成于第二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端子连接垫的间距等能加宽。因此,端子连接垫等可以容易地制造,且即使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焊接于对应的端子连接垫,也不会发生焊料桥连,防止相邻的端子连接垫之间产生短路等。
此外,第二突出端部122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作为与第一突出端部21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第二突出端部122是连接于第二凸部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部件,其中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具有基本上长方形的形状。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状态下,第二突出端部122作为插入凸部插入第一连接器1所包括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对接凹部22。注意的是,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宽度尺寸几乎与凸缘部114的宽度尺寸相同。
作为加强支架的第二加强支架151贴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支架151是通过加工(诸如冲压、弯折)金属板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第二本体部152,作为本体部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作为第二基座111的对接侧表面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二侧板部157,作为侧板部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且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左右两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端板部154,作为端板部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且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2的长度方向的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一对第二加强尾部156,连接于第二端板部154且露出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下表面;以及埋设板部152a,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且埋设于第二突出端部122。
注意的是,各第二加强尾部156的基端弯折且连接于从第二端板部154的下端的两端向下延伸的一对连结脚部154a的各下端,而各第二加强尾部156的前端沿作为第二壳体111的安装面的下表面113延伸以面对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因此,在从第二连接器101的前方或者后方观察到的第二加强支架151中,第二端板部154的下方部分分叉成两个第二加强尾部156,且左右的第二加强尾部156成型为围绕(go around)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下端且沿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3延伸。
此外,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下端几乎与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3在同一平面,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在第二基板上形成的加强支架连接垫。注意的是,如图7A~7C和图9A所示,向上凹入的中央凹入部113a和侧凹入部113b形成在下表面113上的与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两侧对应的位置。注意的是,当统一说明时,中央凹入部113a和侧凹入部113b按凹入部来说明。因为这在各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两侧产生空间,圆角(诸如焊料圆角)形成于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两侧。因此,第二加强尾部156与加强支架连接垫的连接是牢固的。
中央凹入部113a比侧凹入部113b深且能收容多余的焊料并且减少多余焊料的溢出。
此外,和第二端子161一样,第二加强支架151通过称为包覆成型或者嵌件成型的成型方法与第二壳体111成为一体。结果,第二加强支架15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壳体111以与第二壳体11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成为一体。例如,如图10所示,整个埋设板部152a埋设于第二突出端部122中。
接下来将说明上述结构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动作。
在此,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于端子连接垫(端子连接垫通过焊接等连结于第一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且将第一加强支架51的第一加强尾部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加强支架连接垫,第一连接器1安装于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同样地,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通过焊接等连结于第二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且将第二加强支架151的第二加强尾部1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加强支架连接垫,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第二基板的上表面。
此外,如图1所示,操作者在使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相对的状态下,定位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且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靠近对接侧的方向(即对接方向)运动。
结果,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凹部12。此外,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端子进入部进入各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以被收容在对接端子收容部中,而第一端子61的左右的接触臂部65的接触凸部65a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左右的接触部165的外侧表面且进入接触凹部165a以与接触凹部165a接合。
因为初始状态下的左右的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比左右的接触部165的外侧表面之间的间隔窄,所以当第二端子161的端子进入部进入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时,左右的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被推宽以扩大。
此时,如图9B所示,在第二端子161的端子进入部处,由于第二凸部112的绝缘性材料以不存在任何间隙地填充在左右的接触部165之间的状态,使接触部165与第二凸部112成为一体,因此,左右的接触部165的外侧表面之间的间隔不被压缩。
相比之下,如图5B所示,在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处,尽管左右的接触臂部65与位于接触凸部65a外侧的侧壁部14成为一体,但是侧壁部14自身的壁厚以及连接于左右的侧壁部14的下端的底板部18的壁厚不是太大,因此,如果施加强力,则左右的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弹性地扩大。更详细地,当接触臂部65的与连接部64连接的下端的附近弹性变形时,侧壁部14的下端和底板部1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也弹性变形,且由此左右的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弹性地扩大。注意的是,对于形成收缩部66的情况,接触臂部65的与连接部64连接的下端的附近的弹性可以调整。
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时,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达到导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由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连同与对接端子收容部成为一体的第一壳体11所发挥弹性部的作用,左右的接触凸部65a从两侧强有力地挟持第二端子161的左右的接触部165。结果,因为第二端子161由第一端子61强有力地挟持,防止第二端子161与第一端子61分离,且确保维持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进一步地,因为接触凸部65a与接触凹部165a接合,所以更可靠地防止第二端子161与第一端子61分离,且能更确保维持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
结果,与第一基板上的端子连接垫(端子连接垫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连接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基板上的端子连接垫连接(端子连接垫连接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的导电迹线变为彼此导通。
顺带说明的是,因为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分别安装于具有大面积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所以操作者无法从视觉上观察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所以操作者通过试探(trial and er ror)进行对接作业。由于第一连接器1的位置可能相对第二连接器101的位置移动,所以这种试探不可能准确定位。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一方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抵接第一连接器1一方的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突出端部21和/或第二突出端部122在对接方向上可能会受到一很大的压力且可能被破坏或者被损坏。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支架51贴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突出端部21的作为对接侧表面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一本体部52覆盖,第二加强支架151贴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且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作为对接侧表面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本体部152覆盖,因此,第一突出端部21和/或第二突出端部122不会被破坏或者损坏。
特别的是,在与尺寸小的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贴接的第二加强支架151中,第二端板部154的下方部分分叉成第二加强尾部156,且左右的第二加强尾部156成型为围绕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下端且沿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3延伸,由此提高强度。因此,第二突出端部122不会被破坏或者损坏。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具有第一端子61以及安装有第一端子61的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与第一连接器1对接且具有与第一端子61接触的第二端子161以及安装有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壳体111。此外,第一壳体11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12,其中第二壳体111的第二凸部112插入凹部12,第一端子61包括与第二端子161对接的对接端子收容部,其中第一端子6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壳体11且与第一壳体11成为一体,且对接端子收容部包含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的一对接触凸部65a,其中至少各接触凸部65a露出于凹部12的一对侧表面12a的各侧表面12a。
结果,因为第一端子61的对接端子收容部被第一壳体11加强以增加刚度,所以一对接触凸部65a能以强力挟持第二端子161,一对接触凸部65a与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力变强,且从第一端子61拔出第二端子161的拔出力也变强。因此,能确保维持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导通状态,同时能稳定地维持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状态。
此外,对接端子收容部包含:连接部64,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接触臂部65,从连接部64的左右两端的附近朝向对接面侧延伸,其中接触凸部65a从各接触臂部65的顶端附近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因此,对接端子收容部能施加与用于扩张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的力相反的弹性力,且由此一对接触凸部65a能通过弹性力挟持第二端子161。
进一步地,连接部64的一部分从凹部12的底表面12b露出于凹部12中,而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65的各接触臂部65的一部分从凹部12的各侧表面12a露出于凹部12中。这样,连接部64的一部分和接触臂部65的一部分不埋设于第一壳体11而露出,且由此能调整第一壳体11的加强程度,同时能调整一对接触凸部65a对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力以及从第一端子61拔出第二端子161的拔出力。
进一步地,狭窄的收缩部66形成于各接触臂部65中的与连接部64相邻的部分。因此,通过调整收缩部66的尺寸、形状等,能调整对接端子收容部的刚性,也能调节一对接触凸部65a对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力和用于从第一端子61拔出第二端子161的拔出力。
进一步地,尾部62从连接部64的左右端中的一端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子61被安装成,尾部62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结果,即使第一端子61的间距窄时,尾部62的间距也能被加宽,且当尾部62焊接于对应的端子连接垫时,焊料桥连不会发生。
进一步地,第一端子61是由平板状的金属板制成的一部件,且在第一壳体11中安装成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对接端子收容部能施加与在扩张接触凸部65a之间的间隔的方向上的力相反的强的弹性力。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突出端部21,第二壳体111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且与第一突出端部21对接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第二加强支架151贴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2,第二加强支架151包括将第二突出端部122的长度方向的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二端板部154,第二端板部154的下方部分被分叉为左右一对的第二加强尾部156,且各第二加强尾部156成型为围绕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下端且沿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3延伸。因此,第二加强支架151的强度提高,这使第二突出端部122被强有力地保护。
进一步地,中央凹入部113a和侧凹入部113b在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3上形成在各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两侧。因此,因为圆角(诸如焊料圆角)形成于第二加强尾部156的两侧,所以第二加强尾部156的连接强度提高。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实施例及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会构思出处于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许多其它的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应用于连接器。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端子以及安装有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壳体;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以及安装有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包含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凸部插入所述凹部,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二端子对接的对接端子收容部,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第一壳体成为一体,
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包含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的一对接触凸部,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的至少各个所述接触凸部分别从所述凹部的一对侧表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接端子收容部包括:
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左右一对接触臂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端的附近朝向对接面侧延伸,
所述接触凸部从各个所述接触臂部的顶端的附近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凹部的底表面露出于所述凹部中,左右一对所述接触臂部的各自的一部分分别从所述凹部的各个侧表面露出于所述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各个所述接触臂部中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部分形成有比所述接触臂部中的其他部分宽度窄的收缩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各个所述接触臂部中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部分形成有比所述接触臂部中的其他部分宽度窄的收缩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从所述连接部的左右端之一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出尾部,
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安装成所述尾部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是由平板状的金属板制成的部件,且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壳体中被安装成,所述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是由平板状的金属板制成的部件,且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壳体中被安装成,所述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对接引导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两端且与所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
在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上贴接有第二加强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支架包括将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的长度方向的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端板部,所述端板部的下方部分被分叉为左右一对第二加强尾部,所述第二加强尾部各自具有绕到所述第二对接引导部的下端且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安装面延伸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安装面上的各个所述第二加强尾部的两侧形成有凹入部。
CN201721558252.1U 2016-11-18 2017-11-20 连接器 Active CN2074592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4857A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16-11-18 コネクタ
JP2016-224857 2016-1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59247U true CN207459247U (zh) 2018-06-05

Family

ID=6219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58252.1U Active CN207459247U (zh) 2016-11-18 2017-11-2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741956B2 (zh)
JP (1) JP6807218B2 (zh)
CN (1) CN207459247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2265A (zh) * 2018-12-19 2020-06-26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2467440A (zh) * 2019-09-06 2021-03-0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2787152A (zh) * 2019-11-05 2021-05-1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US11158968B2 (en) 2019-05-08 2021-10-26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14204301A (zh) * 2020-09-17 2022-03-18 株式会社藤仓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US11424565B2 (en) 2019-11-05 2022-08-23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pair
CN115039288A (zh) * 2020-01-29 2022-09-09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21-01-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012245B2 (ja) * 2017-03-10 2022-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ヘッダ、及び接続装置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USD954665S1 (en) * 2019-05-03 2022-06-14 Lumileds Holding B.V. Flexible circuit board
JP7417855B2 (ja) * 2020-01-15 2024-0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7454995B2 (ja) * 2020-05-11 2024-03-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KR102494901B1 (ko) * 2020-05-13 2023-02-06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JP7484062B2 (ja) * 2020-08-17 2024-05-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
JP2023085745A (ja) * 2021-12-09 2023-06-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
WO2023204545A1 (ko) * 2022-04-19 2023-10-26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커넥터
WO2023211035A1 (ko) * 2022-04-29 2023-11-02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2531A (en) * 1971-06-16 1973-05-08 Bunker Ramo Electric contacts
US5030107A (en) * 1990-11-08 1991-07-09 Molex Incorporated LCD cluster connector
US5409406A (en) * 1993-12-17 1995-04-25 Berg Technology, Inc. Connector for high density electronic assemblies
JP3277154B2 (ja) * 1998-05-06 2002-04-22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4247121A (ja) * 2003-02-13 2004-09-02 Smk Corp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US6827588B1 (en) * 2003-06-12 2004-12-07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ow profil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3940387B2 (ja) * 2003-07-29 2007-07-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TWM250386U (en) * 2003-08-08 2004-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185851A (ja) * 2004-12-28 2006-07-13 Taiko Denki Co Ltd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JP4761397B2 (ja) * 2007-02-26 2011-08-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組合せコネクタ
CN201029181Y (zh) * 2007-03-05 2008-02-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4454036B2 (ja) * 2007-06-06 2010-04-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雄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555329B2 (ja) * 2007-11-08 2010-09-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458042B2 (ja) * 2011-02-25 2014-04-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444283B2 (ja) * 2011-05-20 2014-03-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59938B2 (ja) 2012-09-13 2016-02-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51434B2 (ja) * 2013-04-19 2015-07-22 Smk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基板接続構造
JP6120168B2 (ja) 2013-06-25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241712B2 (ja) 2013-06-25 2017-12-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128435B2 (ja) * 2013-06-25 2017-05-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CN105493356B (zh) * 2013-10-31 2018-01-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插口件、使用该插口件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件
JP5887326B2 (ja) * 2013-12-12 2016-03-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5972855B2 (ja) * 2013-12-24 2016-08-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56835B2 (ja) 2014-11-14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2016143497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16152083A (ja) * 2015-02-16 2016-08-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6162605A (ja) 2015-03-03 2016-09-0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6391517B2 (ja) *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385875B2 (ja) 2015-04-01 2018-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98622B2 (ja) * 2016-03-14 2019-04-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8067377A (ja) 2016-10-17 2018-04-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21-01-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209929524U (zh) * 2019-05-29 2020-01-10 连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2265A (zh) * 2018-12-19 2020-06-26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1342265B (zh) * 2018-12-19 2021-04-27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11251556B2 (en) 2018-12-19 2022-02-15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158968B2 (en) 2019-05-08 2021-10-26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936127B2 (en) 2019-05-08 2024-03-19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467440A (zh) * 2019-09-06 2021-03-0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2467440B (zh) * 2019-09-06 2022-10-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2787152A (zh) * 2019-11-05 2021-05-1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US11411333B2 (en) 2019-11-05 2022-08-09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US11424565B2 (en) 2019-11-05 2022-08-23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pair
CN115039288A (zh) * 2020-01-29 2022-09-09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CN114204301A (zh) * 2020-09-17 2022-03-18 株式会社藤仓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07218B2 (ja) 2021-01-06
US20210194169A1 (en) 2021-06-24
JP2018081869A (ja) 2018-05-24
US20180183170A1 (en) 2018-06-28
US11355882B2 (en) 2022-06-07
US10741956B2 (en)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59247U (zh) 连接器
CN106067623B (zh) 连接器
CN103098307B (zh) 板对板连接器
JP5887326B2 (ja) コネクタ
CN106558776B (zh) 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
JP2024015144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1112668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4425981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2957411U (zh) 电连接器插座
CN1983737A (zh)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CN107453076A (zh) 连接器
CN106207552B (zh) 电连接器
US8021187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4733923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5958241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4103925B (zh) 电触头和包括其的电连接器组件
TW201308760A (zh) 電纜總成、連接器及半導體測試器
JP6554567B2 (ja)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対
CN205944656U (zh) 连接器
JPWO2020059210A1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CN201440535U (zh) 线缆连接器
CN101820111A (zh) 电连接器
JPWO202016254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の検査方法
CN204243358U (zh) 插头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插座连接器
JP7038172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