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65114U - 陀螺玩具 - Google Patents

陀螺玩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65114U
CN206965114U CN201720440709.2U CN201720440709U CN206965114U CN 206965114 U CN206965114 U CN 206965114U CN 201720440709 U CN201720440709 U CN 201720440709U CN 206965114 U CN206965114 U CN 206965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able parts
toy top
rotation
main body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407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木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65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65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63H1/02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 A63H1/04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with string or band wind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16Spinning-top ga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63H1/02Tops with detachable win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主体上具备两个转动部件并且趣味性较高的陀螺玩具。陀螺玩具(1)具备主体(40)和轴部(10),主体(40)具有多个转动部件,上述多个转动部件彼此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上述多个转动部件中的至少两个转动部件(50、60)分别具有彼此接触而对该两个转动部件(50、60)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接触部(58、64),并且,彼此的接触部(58、64)构成为,反复进行伴随该两个转动部件(50、60)的相对旋转的接触,由此使接触程度逐渐变轻,最终变成不再以能够限制转动的程度进行接触,其结果是,使转动范围扩大。

Description

陀螺玩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10月18日提交的名称为“陀螺玩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0463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结构的陀螺玩具:在具备确定陀螺玩具的移动方式的功能的轴部的上侧,设置有具备攻击对战对手的陀螺玩具的功能的主体(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这种陀螺玩具已知有以下结构:主体设为上下两层结构,在该两层部件的各外周突出设置的刃部的彼此的周向位置错开,进一步的该两层部件在周向上被施加作用力(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5170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http://www.beach.jp/circleboard/ac43609/topic/1100025965113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陀螺玩具,利用被施力的两层部件的相对转动而附加新型的攻击方式,但是无论陀螺玩具的使用时间多长该两层部件的相对转动也没有变化,在这一点上存在欠缺趣味之处。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主体上具备两个转动部件、且趣味性较高的陀螺玩具。
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案是一种陀螺玩具,具备主体和轴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具有多个转动部件,所述多个转动部件彼此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
所述多个转动部件中的至少两个转动部件分别具有彼此接触而对该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接触部,
并且,彼此的所述接触部构成为,反复进行伴随该两个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的接触,由此使接触程度逐渐变轻,最终变成不再以能够限制转动的程度进行接触,其结果是,使所述转动范围扩大。
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
具备其他部件,所述其他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所述两个转动部件中的一方的转动部件支承于其与另一方的转动部件之间,并且所述其他部件固定于该另一方的转动部件,
所述其他部件具有用于安装附属部件的孔部,
所述孔部,在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扩大之前的第一状态下被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封闭,伴随着向该转动范围扩大的第二状态的过渡,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相对转动而将所述孔部开放。
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
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转动部件向一个转动方向施力,
所述两个转动部件,伴随着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过渡,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与所述一个转动方向相反的另一转动方向相对转动。
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案的基础上,
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是支承所述施力部件的部分,所述支承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将所述其他部件的所述孔部封闭,并且伴随着向所述第二状态的过渡,移动到比所述孔部更靠所述另一转动方向侧的位置而将该孔部开放,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附属部件的安装部插入于所述其他部件的所属孔部,该安装部与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的所述支承部抵接,由此,限制由所述施力部件引起的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的转动,而保持该第二状态。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主体的两个转动部件的每个上设置的接触部,伴随着这两个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而反复接触,由此,接触程度逐渐变轻,最终变成不再以能够限制转动的程度进行接触,而使该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扩大。
因此,游戏者通过长时间使用该玩具,使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扩大,从而能够实现趣味性较高的陀螺玩具。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用于说明其游戏方法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下层部件的俯视图,图4(b)上层部件的仰视图。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下层部件和上层部件的相对转动范围的平面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第二识别用部件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b)安装到陀螺玩具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性能可变环以及主体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下层部件和上层部件的相对转动范围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说明其游戏方法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的分解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及前后是指图2所示的方向。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陀螺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具体而言,该陀螺玩具1能够在通过互相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1(b)那样发生分解从而取得胜利的对战游戏中使用。
如图2所示,该陀螺玩具1构成为包括:轴部10,其构成下部构造、且成为驱动部;以及性能可变环30和主体40,它们成为构成上部构造的层叠体。
<细节结构>
1.关于轴部10
如图2所示,轴部10在下端部具备旋转轴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12,在上部具备圆筒部13。
其中,凸缘12和圆筒部13形成为一体而构成轴部上部,该凸缘12以及圆筒部13相对于轴部下部由螺钉(省略图示)进行固定。
轴部下部从凸缘12侧起朝向旋转轴11的前端侧呈阶梯状地变窄的形状,整体形成为近似倒圆锥形。
在凸缘12及圆筒部13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Ax(以下简称为“轴线Ax”)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孔14,其中,上述旋转轴11的轴线Ax与沿上下方向的陀螺玩具1整体的轴线一致。另一方面,在轴部下部,在与凸缘12的孔1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片11a。该突片11a位于凸缘12的孔14的下方。该突片11a的上表面构成后述的座部。
另外,在圆筒部13,夹持轴线Ax在左右方向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突出部15。该突出部15的外表面与凸缘12的外周面成为同一平面。进一步,在轴部下部,在与突出部15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11b。而且,在突出部15、11b的位置,用螺钉(省略图示)将凸缘部12以及圆筒部13固定于轴部下部。
另外,在圆筒部13的内侧竖立设置有圆柱体16(在图2中仅图示上表面)。该圆柱体16的基端部与轴部下部连结。该圆柱体16的上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设定于比圆筒部13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在该圆柱体16的上端部,夹持轴线Ax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第二爪)17。
另外,轴部10具备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8。按压部件18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制成。该按压部件18设置成在圆筒部13的内侧将圆柱体16的外周包围。
如图3所示,按压部件18具备:圆筒部18a、顶壁部18b以及脚部18c。
圆筒部18a的上端设置有顶壁部18b。在该顶壁部18b形成有与圆柱体16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的孔18d。
另外,在圆筒部18a的外周下端部设有脚部18c。该脚部18c分别形成于夹持轴线Ax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该脚部18c形成为包括:水平部180c和铅直部181c,上述水平部180c从圆筒部18a水平伸出,上述铅直部181c从水平部180c的前端向垂直下方延伸。
并且,如图2所示,这样构成的按压部件18设置为脚部18c插入于上述孔14。孔14设定为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脚部18c的长度尺寸。并且,利用弹簧(省略图示)对该按压部件18向上方施加作用力。利用孔14的上边缘限制该按压部件18的脚部18c向上方的移动,在常态下,按压部件18的上端与圆筒部13的上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另外,在按压部件18的顶壁部18b的上表面,夹持轴线Ax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21。
2.关于性能可变环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飞轮作为性能可变环30。该性能可变环30形成为近似圆环板状。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底表面,在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形阶梯部(省略图示)。另外,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夹持轴线Ax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2。在各突出部32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5的凹部33。另外,在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32的外侧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4。舌片34比突出部32更向上方突出。此外,作为该性能可变环30,可以使用代替飞轮或者与飞轮一体的、在外周面具有突出部而易于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部件,或在外周面具有凹部而难以受到来自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攻击的部件。
3.关于主体40
图4(a)是后述的主体40的下层部件50的平面图(俯视图),图4(b)是 后述的主体40的上层部件60的仰视图。
主体40形成为圆盘状。该主体40具备下层部件50、上层部件60、和透明盖体70。这些部件从下侧按该顺序层叠构成。更详细而言,下层部件50和透明盖体70以能够绕轴线Ax转动的方式上下夹持上层部件60并彼此固定而构成主体40。
如图2以及图4(a)所示,其中,下层部件50形成为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近似圆板状。
在下层部件50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等距离地突出设置有三个下侧刃部51。各下侧刃部51在平面视图中,朝向逆时针方向向外周侧平缓地鼓出,并且前端形成为尖成锐角的刃状。
在下层部件50的中央,形成有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圆孔52。在该圆孔52的内周面下端,夹持轴线Ax在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第一爪)53。另外,在下层部件50的下端面中的、与圆孔52相连的中央部,夹持轴线Ax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连续形成凹凸,而形成有与轴部10的上述凸条21啮合的起伏部59(图7中仅图示其范围)。
另外,在下层部件50,夹持圆孔52在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能从下方插入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的弧形狭缝54。各弧形狭缝54的周向长度形成为能够供舌片34充分移动的长度。在下层部件50中的、避开该弧形狭缝54的周向位置且在夹持圆孔52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孔部55。
另外,在下层部件50的上表面中的、比弧形狭缝54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供后述的上层部件60的弧形引导部63从上方嵌合的环状阶梯部56。在该环状阶梯部56的内表面竖立设置有多个限制壁56a,该多个限制壁56a用于对上层部件60相对于下层部件50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另外,在下层部件50的上表面中的、在平面视图中后方略微逆时针侧的周向位置处,竖立设置有对后述的施力弹簧41的一端进行支承的壁部57。
进一步,在下层部件50的上表面中的、位于紧靠环状阶梯部56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缘部,在周向上等距离地形成有用于限制上层部件60的转动的十二个下侧突起58。
如图2以及图4(b)所示,上层部件60形成为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近似圆环状。
该上层部件60,其平面视图中的外形形状以及大小形成为与下层部件50大致相同,在其外周面,在周向上等距离地突出设置有三个上侧刃部61,该三个上侧刃部61形成为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大致相同的平面视图形状。
在上层部件60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透明盖体70从上方嵌合的环状阶梯部62。
另一方面,在上层部件60的下表面,在该下表面的内周缘在周向上不等距离地突出设置有四个弧形引导部63。这些弧形引导部63能够相对于下层部件50上表面的环状阶梯部56以能够在周向上滑动的状态从上方嵌合,该弧形引导部63被引导至环状阶梯部56,由此,上层部件60能够相对于下层部件50绕轴线Ax相对地转动。
另外,在上层部件60的下表面中的、比四个弧形引导部63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缘处,在周向上等距离地形成有周向上稍长的三个上侧突起64。这些上侧突起64通过在周向上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接触,对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的绕轴线Ax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另外,这些上侧突起64和下侧突起58,其接触高度预先形成得较低,以使得随着反复接触至少一方磨损或者变形,最终相互重叠而失去转动限制功能。
在上层部件60的内周面的后方位置,突出设置有用于支承施力弹簧(线圈弹簧)41的支承突起65。在支承突起65的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侧面竖立设置有棒状部65a,该棒状部65a插通于施力弹簧41。该施力弹簧41,在其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端部与下层部件50的壁部57抵接的状态下沿大致周向配设,相对于下层部件50在平面视图顺时针方向上对上层部件60施加作用力(参照图5(a))。
在此,对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的相对转动的范围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对该相对转动的范围进行说明的平面图。
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在常态下,使上层部件60的上侧刃部61位于比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更靠平面视图中顺时针一侧,并且在它们彼此的刃部上下重叠的状态(范围)内进行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在下层部件50以及上层部件60上几乎没有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面称为“初始状态”)下,利用施力弹簧41的施加力,上层部件60相对于下层部件50向平面视图顺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而且,上层部件60的各上侧突起64的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接 触,以及/或者,上层部件60的各弧形引导部63的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限制壁56a接触,由此,限制该转动。上层部件60的弧形引导部63和下层部件50的限制壁56a的接触用于更可靠地限制上层部件60和下层部件50的相对转动,与上侧突起64和下侧突起58相比,更强烈地接触。
在该初始状态下,上层部件60的上侧刃部61的前端和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的前端所成的角度(以轴线Ax为中心的中心角)α=α1,上侧刃部61的前端位于下侧刃部51的周向长度的大致中央。
另一方面,当陀螺玩具1在旋转中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接触等而在上层部件60上作用有平面视图逆时针方向的外力时,如图5(b)所示,上层部件60抵抗施力弹簧41的施加力成为向平面视图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转动状态”),直到上层部件60的各上侧突起64的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接触为止。
在该第一转动状态下,上层部件60的上侧刃部61的前端和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的前端所成的角度α=α2(<α1)。即,上层部件60基本上相对于下层部件50在α1-α2的角度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0°)相对转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中,如后所述,上层部件60的上侧突起64的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反复接触,由此,迟早上侧突起64会越过下侧突起58。此时,上层部件60从第一转动状态进一步相对转动,能够过渡到上层部件60向平面视图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转动状态”,参考图9(b)),直到上层部件60的各弧形引导部63的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限制壁56a接触。
在该第二转动状态下,上层部件60的上侧刃部61的前端和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的前端所成角度α大致为零,上侧刃部61和下侧刃部51的彼此的前端的周向位置大致一致。
如图2所示,透明盖体70形成为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近似圆板状。
该透明盖体70形成为与上层部件60的环状阶梯部62大致相同的外径,并以将环状的上层部件60的内周侧覆盖的方式从上方与该环状阶梯部62嵌合。
在透明盖体70的下表面中的、与下层部件50的两个孔部55对应的位置竖立设置有两个凸台71。在这两个凸台71上分别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未图示的螺孔,通过使从下方插通下层部件50的各孔部55的螺钉42与凸台71的螺孔螺合, 从而将下层部件50和透明盖体70固定。
在透明盖体70的中央,以轴线Ax为中心轴,形成有与下层部件50的圆孔52大致相同内径的圆孔72。在该圆孔72的内周面,夹持轴线Ax在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突起73。
另外,在透明盖体70,夹持圆孔72在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弧形狭缝74。各弧形狭缝74形成为与下层部件50的弧形狭缝54对应的周向位置以及周向长度。
进一步,在透明盖体70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第二识别用部件44的卡止孔75。该卡止孔75形成于与弧形狭缝74相同程度的半径方向位置,且形成于后方略微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周向位置。而且,该卡止孔75,在下层部件50以及上层部件60处于初始状态、第一转动状态时,由上层部件60的支承突起65、施力弹簧41将下侧封闭,通过向第二转动状态过渡而使上层部件60相对转动,将下侧开放,能够将第二识别用部件44卡止(参照图9)。
在透明盖体70的圆孔72上,在初始状态下,安装有第一识别用部件43。该第一识别用部件43用于陀螺玩具1的识别、玩家的识别。
为了该识别,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具有相互不同的图案和/或颜色等的多个识别用部件,玩家从中选择出的一个识别用部件安装于圆孔72。在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中,除了能够安装第一识别用部件43以外,在处于上述第二转动状态时,还能够安装与第一识别用部件43形状等不同的第二识别用部件44。
第一识别用部件43整体具有近似短圆柱状。该第一识别用部件43的上表面中央部凹陷成研钵状,在环绕该凹陷的边缘部,在夹持轴线Ax对峙的两处部位形成有操作用凹部431。上述轴部10的凸缘12能够插入于操作用凹部431,移动插入于操作用凹部431的轴部10就能够对第一识别用部件43进行操作。
在该第一识别用部件43的外周,在夹持其轴线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在插入于透明盖体70的圆孔72时供上述突起73进入的槽432。该槽43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存在并在第一识别用部件43的下侧开口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的上端沿大致周向延伸存在的部分。而且,使圆孔72的突起73沿着该槽432移动,将第一识别用部件43从上方插入透明盖体70的圆孔72之后使其旋转,由此,将第一识别用部件43安装在透明盖体70的圆孔72中。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识别用部件44的图。图6(a)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 图,图6(b)是表示安装到陀螺玩具1的状态的平面图。
第二识别用部件44是在陀螺玩具1(主体40)处于上述第二转动状态时能够取代第一识别用部件43而安装到陀螺玩具1的部件,相对于专门用于识别的第一识别用部件43,还能够用于针对对方的陀螺玩具的武器(攻击)用途、陀螺玩具1的装饰用途等。
具体而言,如图6(a)、图6(b)所示,第二识别用部件44具有近似平板状的基板部441和固定部442,该固定部442用于插入圆孔72并固定该第二识别用部件44。
其中,基板部441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从陀螺玩具1的中央部遍及至周缘部的稍长的平板状。在该基板部441的下表面竖立设置有能够从上方插入于透明盖体70的卡止孔75的卡止突起441a。该卡止突起441a形成于基板部441的下表面中的、安装于陀螺玩具1的状态下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附近,且形成于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端部,其下端以平面视图顺时针侧变高的方式形成为两层的阶梯状。
固定部442与第一识别用部件43同样地形成并具有操作用凹部431和槽432,固定部442可转动地设置于基板部441中的与卡止突起441a相反侧的端部。
以将卡止突起441a插入于卡止孔75并将固定部442插入于圆孔72的方式,使该第二识别用部件44从上方将透明盖体70覆盖之后,使固定部442转动,由此,将该该第二识别用部件44安装到透明盖体70上。其中,如后所述,在陀螺玩具1(主体40)未处于上述第二转动状态的情况下,不能将卡止突起441a插入到卡止孔75的下方,无法将该第二识别用部件44安装到透明盖体70上(参考图9)。
<组装方法>
接下来,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轴部10、性能可变环30以及主体40的卡合状态的图。
此外,在这里,视为轴部10和主体40各自的组装已经完成。另外,在主体40的透明盖体70安装有第一识别用部件43。
首先,使轴部10的突出部15从下方与性能可变环30的凹部33对准,将轴部10和性能可变环30组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靠近主体40。此时,使上述组装体的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与主体40的弧形狭缝54、74的 规定的端部对准(图7(a))。该状态是轴部10的爪17和主体40的爪53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状态。该状态是结合解除状态。之后,对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向主体40侧进行按压。于是,首先,性能可变环30被按压到主体40的下表面。进一步,轴部10内的未图示的弹簧压缩,轴部10的爪17被相对地推高到比主体40的爪53更靠上方的位置。然后,使轴部10与性能可变环30一体地相对于主体40旋转,直到舌片34移动到与上述规定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图7(b))。该情况下的旋转是主体40和性能可变环30以及轴部10的相对旋转,在图7(b)中,示出了使主体40侧相对于性能可变环30以及轴部10从图7(a)的状态旋转后的状态。于是,成为轴部10的爪17和主体40的爪53上下重叠的状态。而且,当手从轴部10放开时,由于轴部10内的未图示的弹簧的施加力,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53的上表面抵接。
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53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是结合状态。由此,轴部10、性能可变环30以及主体40结合,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旋转驱动陀螺玩具1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的相对转动范围的陀螺玩具1的平面图。此外,在图9中,省略了第一识别用部件43的图示。
在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中,使陀螺玩具1旋转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进行对战。
在该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由图8所示的发射器80来进行。该发射器8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利用未图示的盘簧向一个旋转方向对该圆板施加作用力,并且,当利用手柄8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时,圆板进行旋转,从而使陀螺保持件83旋转。该陀螺保持件83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状件(fork)84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将叉状件84插入于主体40的弧形狭缝54、74。然后,当将发射器80的手柄81拉到底时,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83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由于陀螺玩具1因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陀螺玩具1顺着叉状件84的倾斜面84a从陀螺保持件83上脱落。此外,在图8中,符号82是相对于陀螺保持件83能够进出的杆。在陀螺玩具1安装在陀螺保持件83上时,该杆82被陀螺玩具1的 上表面按压而没入至陀螺保持件83内。该杆82例如使用于对陀螺玩具1的装卸进行检测。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在规定的场地在平面视图中顺时针地旋转,在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时,通过因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摩擦等,在主体40上作用有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由此,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相对地旋转。
于是,主体40(下层部件50)的起伏部59与凸条21啮合(参考图7)。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凸条21上作用有轴部10内的弹簧的施加力,因此当每次作用有因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时,轴部10相对于主体40相对旋转而改变啮合的位置,由此,当到达卡止解除位置时,主体40的爪53从轴部10的爪17分离,由于轴部10内的未图示的弹簧的施加力,主体40从轴部10离开。而且,如图1(a)所示,陀螺玩具1被分解。
另外,当旋转中的陀螺玩具1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发生了碰撞时,在处于初始状态的主体40中,比下层部件50的下侧刃部51位于更靠旋转方向上游侧(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上层部件60的上侧刃部61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接触(参照图5(a))。由该接触产生的冲击力使上层部件60抵抗施力弹簧41的施加力而相对于下层部件50向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如图9(a)所示,成为上层部件60的各上侧突起64的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端面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接触的第一转动状态。而且,伴随着冲击力的消失,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由于施力弹簧41的施加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
重复进行这样的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碰撞,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在初始状态和第一转动状态之间交替地过渡,由此,重复进行上层部件60的各上侧突起64在平面视图顺时针侧的端面侧与下层部件50的下侧突起58的接触,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方逐渐磨损或变形。因此,上述上侧突起64和下侧突起58的接触程度逐渐变轻,最终变成不再以能够限制第一转动状态下的相对转动的程度强烈地进行接触。其结果是,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的转动范围扩大。
由此,如图9(b)所示,对于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而言,上层部件60能够从第一转动状态进一步向平面视图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能够过渡至上层部件60的各弧形引导部63的平面视图逆时针侧的端面和下层部件50的限制壁56a接触的第二转动状态。
在该第二转动状态下,曾被上层部件60的支承突起65、施力弹簧41封闭的透明盖体70的卡止孔75开放。因此,能够在该卡止孔75中插入第二识别用部件44的卡止突起441a,能够取代第一识别用部件43而将第二识别用部件44安装在陀螺玩具1(透明盖体70)上(参照图6)。并且,在第二旋转状态下,当在透明盖体70上安装第二识别用部件44并在卡止孔75中插入卡止突起441a时,该卡止突起441a与上层部件60的支承突起65抵接,由此,因施力弹簧41的施加力而引起的上层部件60的转动被限制,而保持该第二旋转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相对于透明盖体70安装第二识别用部件44而代替第一识别用部件4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这样的第二识别用部件44,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适用重量、形状上具有变化而使旋转特性、攻击特性改变的性能可变部件、仅以装饰效果为目的的装饰部件等。
另外,第一识别用部件43以及第二识别用部件44相对于透明盖体70的固定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螺钉紧固连接等。
另外,虽然对相对转动的转动部件为两层(下层部件50和上层部件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构成为至少两个转动部件伴随其相对转动而使转动范围扩大的结构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多个转动部件。
【符号说明】
1:陀螺玩具;10:轴部;30:性能可变环;40:主体;41:施力弹簧;43:第一识别用部件;44:第二识别用部件;441a:卡止突起;50:下层部件;56:环状阶梯部;56a:限制壁;58:下侧突起;60:上层部件;64:上侧突起;65:支承突起;70:透明盖体;75:卡止孔。

Claims (4)

1.一种陀螺玩具,具备主体和轴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具有多个转动部件,所述多个转动部件彼此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
所述多个转动部件中的至少两个转动部件分别具有彼此接触而对该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接触部,
并且,彼此的所述接触部构成为,反复进行伴随该两个转动部件的相对转动的接触,由此使接触程度逐渐变轻,最终变成不再以能够限制转动的程度进行接触,其结果是,使所述转动范围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其他部件,所述其他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所述两个转动部件中的一方的转动部件支承于其与另一方的转动部件之间,并且所述其他部件固定于该另一方的转动部件,
所述其他部件具有用于安装附属部件的孔部,
所述孔部,在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扩大之前的第一状态下被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封闭,伴随着向该转动范围扩大的第二状态的过渡,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相对转动而将所述孔部开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转动部件向一个转动方向施力,
所述两个转动部件,伴随着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过渡,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与所述一个转动方向相反的另一转动方向相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是支承所述施力部件的部分,所述支承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将所述其他部件的所述孔部封闭,并且伴随着向所述第二状态的过渡,移动到比所述孔部更靠所述另一转动方向侧的位置而将该孔部开放,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附属部件的安装部插入于所述其他部件的所属孔部,该安装部与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的所述支承部抵接,由此,限制由所述施力部件引起的所述一方的转动部件的转动,而保持该第二状态。
CN201720440709.2U 2016-10-18 2017-04-25 陀螺玩具 Active CN2069651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4634 2016-10-18
JP2016204634A JP6232112B1 (ja) 2016-10-18 2016-10-18 コマ玩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65114U true CN206965114U (zh) 2018-02-06

Family

ID=60138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40709.2U Active CN206965114U (zh) 2016-10-18 2017-04-25 陀螺玩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8103B2 (zh)
EP (1) EP3323481B1 (zh)
JP (1) JP6232112B1 (zh)
KR (1) KR102332707B1 (zh)
CN (1) CN20696511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8541B1 (ja) * 2017-04-28 2018-01-10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1590452S (zh) * 2017-06-29 2018-05-14
JP1590453S (zh) * 2017-06-30 2018-05-14
JP1596082S (zh) * 2017-07-06 2018-01-29
JP1596083S (zh) * 2017-07-07 2018-01-29
JP1596084S (zh) * 2017-07-07 2018-01-29
JP1596554S (zh) * 2017-08-30 2018-05-28
JP1602453S (zh) * 2017-10-02 2018-04-23
JP1602454S (zh) * 2017-10-02 2018-04-23
JP1602930S (zh) * 2017-10-06 2018-10-22
JP1602931S (zh) * 2017-10-11 2018-10-22
JP1602970S (zh) * 2017-10-20 2019-01-21
JP1609633S (zh) * 2018-02-23 2018-07-23
JP1623081S (zh) * 2018-07-03 2019-01-28
JP6644338B1 (ja) * 2018-10-12 2020-02-1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6554649B1 (ja) * 2018-10-16 2019-08-07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US10960316B2 (en) 2019-04-12 2021-03-30 Mechanical Design Labs, Inc. Gyroscopic desk curios
JP6845455B1 (ja) * 2020-07-14 2021-03-17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7453950B2 (ja) * 2021-10-22 2024-03-21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及びコマ玩具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5445A (en) * 1946-04-26 1948-02-03 Kerezi Joseph Flying top
US3785081A (en) * 1971-08-20 1974-01-15 Ohio Art Co Toy spinning top
JPH03151700A (ja) 1989-11-08 1991-06-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3151700B2 (ja) 1995-08-07 2001-04-03 富士変速機株式会社 立体格納塔の搬送装置
US5941753A (en) * 1998-01-02 1999-08-24 4 Kidz Inc. Spinning toplet assembly
US6364734B1 (en) * 2000-04-14 2002-04-02 Ricky Ng Toy top structure and system
JP3083443U (ja) * 2001-07-16 2002-01-31 株式会社タカラ コマ玩具
JP4612251B2 (ja) * 2001-08-28 2011-01-12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コマ玩具
JP2004201979A (ja) * 2002-12-25 2004-07-22 Takara Co Ltd コマ玩具
JP2005328976A (ja) * 2004-05-19 2005-12-02 Takara Co Ltd コマ玩具
JP3881994B2 (ja) 2004-08-19 2007-02-14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42474U (ja) 2008-04-04 2008-06-1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US8210895B2 (en) * 2008-12-22 2012-07-03 Mega Brands International Magnetic top system and method
JP3151700U (ja) 2009-04-20 2009-07-0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51712U (ja) 2009-04-21 2009-07-0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54824U (ja) 2009-07-10 2009-10-29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跳ねコマ玩具
JP3158299U (ja) * 2010-01-12 2010-03-25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60638U (ja) * 2010-04-19 2010-07-01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3160657U (ja) 2010-04-20 2010-07-01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CN102371071B (zh) * 2011-10-31 2013-04-17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分离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EP2786790B1 (en) * 2011-11-30 2017-11-08 Guangdong Alpha Animation and Culture CO., LTD. Separable combined toy spinning top
CN104174169B (zh) * 2014-08-16 2016-09-14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分体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CN104174167B (zh) * 2014-08-16 2017-04-05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陀螺环可两面组装的玩具陀螺
CN104174168B (zh) * 2014-08-16 2016-09-21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由组装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CN104623900B (zh) * 2015-01-31 2016-09-28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应控制分离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JP5793631B1 (ja) * 2015-03-27 2015-10-14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5959773B1 (ja) * 2016-01-19 2016-08-02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5969151B1 (ja) * 2016-02-09 2016-08-17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6184576B1 (ja) * 2016-10-18 2017-08-23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
JP6232113B1 (ja) * 2016-10-18 2017-11-15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コマ玩具、及びコマ玩具の部品の取付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32707B1 (ko) 2021-11-30
JP6232112B1 (ja) 2017-11-15
EP3323481A1 (en) 2018-05-23
US20180104603A1 (en) 2018-04-19
EP3323481B1 (en) 2019-07-24
US10118103B2 (en) 2018-11-06
KR20180042787A (ko) 2018-04-26
JP2018064724A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65114U (zh) 陀螺玩具
CN207203443U (zh) 陀螺玩具
CN104906798B (zh) 陀螺玩具
CN205730324U (zh) 陀螺玩具
CN206777839U (zh) 陀螺玩具
CN208893620U (zh) 陀螺玩具
JP6134451B2 (ja) 組合せ自在な合体コマ玩具
US20200016503A1 (en) Spinning top toy
CN205759650U (zh) 陀螺玩具
US10543431B2 (en) Spinning top toy
CN104174169B (zh) 一种可自动分体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JP5959773B1 (ja) コマ玩具
JP6139035B2 (ja) 両面取り付け可能なジャイロリングを有するジャイロ玩具
CN103566593B (zh) 一种可弹跳的玩具陀螺
JP6346977B1 (ja) コマ玩具
US6229768B1 (en) Trick action type clock
CN207384826U (zh) 陀螺玩具
JP6346976B1 (ja) コマ玩具
JP3199933U (ja) コマ玩具遊戯台
JP4588115B1 (ja) 走行玩具
JP2016185318A (ja) コマ玩具
JP2017158886A5 (zh)
JP5959711B1 (ja) コマ玩具
JP2022017866A (ja) コマ玩具
US20200269145A1 (en) Top to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