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87061U - 一种车辆用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用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87061U CN205387061U CN201520937902.8U CN201520937902U CN205387061U CN 205387061 U CN205387061 U CN 205387061U CN 201520937902 U CN201520937902 U CN 201520937902U CN 205387061 U CN205387061 U CN 2053870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guide groove
- vehicle
- vehicle door
- fore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全封闭位置上保持车窗玻璃的正确姿势且确保导槽外观性的车辆用门。在前后第1挡块(20)之间,在比前后第1挡块(20)与导槽(18)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设有可以与导槽(18)抵接且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的第2挡块(22)。在全封闭的位置上,即使导槽(18)欲向上方弯曲,也可以通过第2挡块(22)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抑制导槽(18)的波动。第2挡块(22)设置在比前后第1挡块(20)与导槽(18)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因此可以不必损失使车窗玻璃(16)以正确姿势处于全封闭位置的前后第1挡块(20)的功能而实现抑制上述波动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其安装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的上框部,在车窗开口的上缘具有支撑车窗玻璃上缘的导槽(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车辆用门中,设有在车窗玻璃的全封闭位置上从上方与导槽相抵接,阻止导槽向上方移动的挡块。
这种挡块,在车窗开口上缘的前后方向上保持间隔而设置在前后两处。这是为了在车窗玻璃向前后方向倾斜而上升时,使各个挡块通过导槽与车窗玻璃上端的两处相抵接,从而纠正车窗玻璃倾斜的姿势,以正确的姿势保持全封闭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3-126798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车窗开口上缘的前后两处设置有挡块的情况下,位于两个挡块之间的导槽部分,在车窗玻璃的全封闭位置上向上方的移动没有被限定。
因此,当车窗玻璃移向全封闭位置时,导槽的一部分向上方移位而变形为波动样,有时非常不美观。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在车窗玻璃移向全封闭位置时,不仅可以使车窗玻璃保持正确姿势,而且有利于确保导槽的外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其包括:导槽,固定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的上框部,且在车窗开口的上缘支撑车窗玻璃的上缘;前后的第1挡块,在所述车窗开口上缘的前后两处,设置在所述导槽和位于所述导槽上方的所述上框部处之间,且从上方与所述导槽相抵接而阻止所述导槽向上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后的第1挡块之间,设有在比所述前后的第1挡块与所述导槽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可以与所述导槽相抵接并阻止所述导槽向上方移动的第2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后的第1挡块和所述2挡块具有沿着所述导槽的长度,所述第2挡块的长度以比所述第1挡块的长度还长的尺寸形成。
根据实用新型,所述前后的第1挡块和所述第2挡块具有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2挡块的宽度以比所述第1挡块的宽度还长的尺寸形成。
根据实用新型,在所述第2挡块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挡边。
根据实用新型,所述第2挡块在前后方向上保持间隔而设置有多个。
根据实用新型,作为所述第2挡块,设有前侧的第2挡块和后侧的第2挡块,前侧的所述第1挡块和所述前侧的第2挡块一体化设置于前部件,后侧的所述第1挡块和所述后侧的第2挡块一体化设置于后部件。
根据实用新型,所述前部件和所述后部件形成为前后对称形状。
根据实用新型,所述前部件和所述后部件通过焊接接合于所述上框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车窗玻璃移动到完全封闭位置而导槽在前后的第1挡块之间欲向上方变位,也可以通过第2挡块阻止导槽向上方移动,从而抑制导槽的波动。并且,能够不必损失使车窗玻璃以正确的姿势处于全封闭位置的前后的第1挡块的功能而实现抑制上述波动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2挡块,有利于在较广的范围内抑制导槽的波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导槽在全封闭位置欲向上下方向弯曲,并且导槽还欲向车窗玻璃的厚度方向弯曲,也有利于通过第2挡块可靠地挡住导槽而抑制导槽的变形和导槽的波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长度比第1挡块长的第2挡块的刚性得到提高,有利于抑制导槽的波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在前后较广的范围内抑制导槽的波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通过省略外板而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中挡块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前部件的斜视图。
图4是前部件的平面图。
图5是图4的A箭头方向视图。
图6是图4的BB线截面图。
图7是图1的BB线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门
12A车门内板
12B车门外板
14车窗开口
16车窗玻璃
18导槽
20第1挡块
22第2挡块
32前部件
34后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通过省略外板而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中挡块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中的符号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符号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符号UP表示垂直方向的上方,符号DOWN表示垂直方向的下方。此外,符号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符号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车辆用门10是开关车辆后座侧方未图示的乘降口的后侧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车辆用门10也可以是开关驾驶席或者副驾驶席侧方乘降口的前侧门。
如图1所示,车辆用门10包括:车门主体12;车窗开口14,其设置在车门主体12的上部;车窗玻璃16,其通过升降来开关车窗开口14;导槽18;第1挡块20;第2挡块22。作为第2挡块22,设有前侧的第2挡块22和后侧的第2挡块22。
车门主体12通过组合形成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的金属制车门内板12A和形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的金属制车门外板12B而构成为一体。
车窗开口14由设置于车门主体12的上部的车窗框24所包围,车窗框24由车门内板12A和车门外板12B所构成。
车窗框24包括:前框部26,其位于车窗开口14的前方并朝向上下方向;后框部28,其位于车窗开口14的后方并向上下方向延伸;以及上框部30,其连接前框部26的上端与后框部28的上端。
车窗玻璃16,在通过设置在车窗开口14下部的未图示的升降装置而完全开放的车窗开口14的全开放位置与完全封闭车窗开口14的全封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在进行该升降时,车窗玻璃16的前缘和后缘,通过在前框部26和后框部28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导槽而被引导。
在车窗开口14的上缘支撑车窗玻璃16上缘的导槽18固定在包括车门内板12A和车门外板12B的上框部30上。
导槽18,在车窗玻璃16的全封闭位置上,在车门内板12A和车门外板12B之间支撑车窗玻璃16的上缘。
上框部30呈通过由车门内板12A构成的上板部3002和内侧板部3004以及由车门外板12B构成的外侧板部3006而向下方开放的截面“コ”字形。此外,形成通过这些上板部3002、内侧板部3004以及外侧板部3006而向下方开放的空间部S1,该空间S1在上框部3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第1、第2挡块20、22收纳在空间S1。
导槽18包括:上壁部1802,其与车窗玻璃16的上缘弹性连接;一对侧壁部1804,其从上壁部1802的两侧垂直设置,并且,通过上述上壁部1802和一对侧壁部1804构成收纳车窗玻璃16上缘的空间部。
在一对侧壁部1804互相相对处,设置有在车窗玻璃16的厚度方向的两面弹性连接的一对挡边部1806。
与一对侧壁部1804的下端相连接,在一对侧壁部1804的外侧设置有一对嵌合壁部1808。
导槽18,在上壁部1802和一对侧壁部1804收纳于空间部S1下部的状态下,通过在一对嵌合壁部1808和一对侧壁部1804之间嵌合内侧板部3004的下部和外侧板部3006的下部,而被固定在上框部30。
第1挡块20设置在车窗开口14上缘的前后两处,即,设置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空间S1的前后两处。
第1挡块20,设置在固定在上框部30的导槽18的上壁部1802和上框部30的上板部3002之间,从上方与导槽18的上壁部1802抵接而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
第2挡块22,在前后的第1挡块20之间,设置在导槽18的上壁部1802和上框部30的上板部3002之间。
第2挡块22,在比前后的第1挡块20与导槽18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可以与导槽18相抵接,且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
第2挡块22,在车窗玻璃16的上缘通过上壁部1802弹性连接于前后的第1挡块20的车窗玻璃16处于全封闭位置时,在位于前后的第1挡块20之间的导槽18欲向上方移位时阻止该移位,且抑制导槽18的波动,因此设置在比第1挡块20高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有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这两个挡块部件,前后的第1挡块20中前侧的第1挡块20和两个第2挡块22中前侧的第2挡块22形成在前部件32上,即前侧的第1挡块20和前侧的第2挡块22一体化设置于前部件32。
此外,前后的第1挡块20中后侧的第1挡块20和两个第2挡块22中后侧的第2挡块22形成在后部件34上,即后侧的第1挡块20和后侧的第2挡块22一体化设置于后部件34。
由于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呈对称形状,故以下关于前部件32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由金属制的细长板材弯曲而形成,但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板材形成。
图3是前部件32的斜视图,图4是前部件32的平面图,图5是图4的A向视图,图6是图4的BB线截面图,图7是图1的BB线截面图。
前部件32呈细长形状,并且从长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换句话说,从车辆的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第1安装部40、第1挡块20、第2安装部42、第2挡块22以及第3安装部44。
第1、第2、第3安装部40、42、44形成在构成前部件32的板材的平坦部上,且与上框部30的上板部3002重合并通过焊接而接合。即前部件32与上框部30通过焊接而接合。由于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呈对称形状,因此后部件34也与上框部30通过焊接而接合。
第1挡块20和第2挡块22形成在构成前部件32的板材的平坦部3802。
第2挡块22形成为比第1挡块20的长度长,并且在较广的范围内抑制导槽18的弯曲。
此外,第2挡块22的宽度以比第1挡块20的宽度还宽的尺寸形成。
据此,即使车窗玻璃16向全封闭位置移动而导槽18欲向上下方向弯曲,并且导槽18还欲向车窗玻璃16的厚度方向弯曲,也有利于通过第2挡块22可靠地挡住导槽18而抑制导槽18的变形。
此外,在第2挡块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朝向上方弯曲的挡边部3804,截面呈向下方突出的形状。通过设为这样的截面形状,可以提高长度较长的第2挡块22的刚性,而且有利于抑制导槽18的弯曲。
此外,如图3、图4所示,在第1挡块20中形成有一个通孔46,在第2挡块22中形成有3个通孔46。这些孔作为在导槽18的上壁部1802形成的未图示的突出部啮合的定位孔发挥作用。
此外,在可以使用同一形状的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时,只要将前部件32安装在上框部30,使第1挡块20位于前方而第2挡块22位于后方,并将后部件34安装在上框部30,使第2挡块22位于前方而第1挡块20位于后方即可。
然而,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严格地讲,第1、第2、第3安装部40、42、44的安装面朝向车窗玻璃16的宽度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这是由于在车体的设计上,上框部30的上板部3002与车窗玻璃6的移动方向并不正交而倾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件32和后部件34并不是同一形状而是对称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车窗玻璃16移动到全封闭位置时,在车窗开口14上缘的前后两处,前后第1挡块20从上方与导槽18抵接而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
因此,即使车窗玻璃16向前后方向倾斜,车窗玻璃16上缘的前后两处也会通过导槽18而与前后的第1挡块20抵接,因此车窗玻璃16的倾斜得到矫正而以正确的姿势处于全封闭位置。
此外,在前后的第1挡块20之间,在比前后的第1挡块20与导槽18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设有可以与导槽18相抵接并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的第2挡块22。
因此,即使车窗玻璃16移动到完全封闭位置而导槽18欲向上方弯曲,也可以通过第2挡块22阻止导槽18向上方移动,并抑制导槽18的波动。
此外,由于第2挡块22设置在比前后的第1挡块20与导槽18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因此能够不必损失使车窗玻璃16以正确的姿势处于全封闭位置的前后的第1挡块20的功能而实现抑制上述波动的效果。
因此,在车窗玻璃16移动到全封闭位置时,不仅可以使车窗玻璃16保持正确的姿势,而且还有利于确保导槽18的外观性。
此外,第2挡块22形成为长度比第1挡块20长,因此有利于在前后较广的范围内抑制导槽18的波动。
此外,由于第2挡块22的宽度以比第1挡块20的宽度还大的尺寸形成,因此即使导槽18欲向上下方向弯曲,并且导槽18欲向车窗玻璃16的厚度方向弯曲,也能够通过第2挡块22可靠地挡住导槽18,有利于抑制导槽18的波动。
此外,由于在第2挡块22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挡边部3804,因此使具有比第1挡块20长的长度、宽的宽度的第2挡块22的刚性得到提高,有利于抑制导槽18的波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挡块22在前后方向上保持间隔设置有两个,因此有利于在前后较广的范围内抑制导槽18的波动。
此外,前后第1挡块20中前侧的第1挡块20和两个第2挡块22中前侧的第2挡块22由一个前部件32形成,前后第1挡块20中后侧的第1挡块20和两个第2挡块22中后侧的第2挡块22由一个后部件34形成。
因此,相对于一个车辆用门10准备两个部件就足矣,有利于减少部件的数量。
另外,也可以将前后的第1挡块20和第2挡块22形成于一个部件上,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一个车辆用门10准备一个部件就足矣,有利于减少部件的数量。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槽,固定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的上框部,且在车窗开口的上缘支撑车窗玻璃的上缘;
前后第1挡块,在所述车窗开口的上缘前后两处,设置在所述导槽和位于所述导槽上方的所述上框部处之间,从上方与所述导槽抵接而阻止所述导槽向上方移动;并且,
在所述前后第1挡块之间,在比所述前后第1挡块与所述导槽相抵接的高度还高处,设有可以与所述导槽抵接且阻止所述导槽向上方移动的第2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第1挡块和所述第2挡块具有沿着所述导槽的长度,
所述第2挡块的长度以比所述第1挡块的长度还长的尺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第1挡块和所述第2挡块具有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
所述第2挡块的宽度以比所述第1挡块的宽度还宽的尺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挡块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挡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挡块在前后方向上保持间隔设置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2挡块,设有前侧的第2挡块和后侧的第2挡块,
前侧的所述第1挡块和所述前侧的第2挡块一体化设置于前部件,
后侧的所述第1挡块和所述后侧的第2挡块一体化设置于后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件和所述后部件形成为前后对称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件和所述后部件通过焊接接合于所述上框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58238A JP6447099B2 (ja) | 2014-12-22 | 2014-12-22 | 車両用ドア |
JP2014-258238 | 2014-12-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87061U true CN205387061U (zh) | 2016-07-20 |
Family
ID=5624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937902.8U Active CN205387061U (zh) | 2014-12-22 | 2015-11-23 | 一种车辆用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47099B2 (zh) |
CN (1) | CN20538706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35649A (zh) * | 2018-11-13 | 2019-03-08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防止车窗上段导槽相对滑动的车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23695Y2 (ja) * | 1978-11-29 | 1983-05-20 |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ドアウインド構造 |
JPH0361415U (zh) * | 1989-10-19 | 1991-06-17 | ||
US7900993B2 (en) * | 2008-01-31 | 2011-03-08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door sash structure |
JP5163367B2 (ja) * | 2008-08-26 | 2013-03-13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ガ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
JP2010052461A (ja) * | 2008-08-26 | 2010-03-11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ガ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
ITTO20120272A1 (it) * | 2012-03-27 | 2013-09-28 | Cooper Standard Automotive Italy S P A | Guarnizione guida-vetro per il lato superiore di un'apertura di finestra di un autoveicolo |
-
2014
- 2014-12-22 JP JP2014258238A patent/JP64470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1-23 CN CN201520937902.8U patent/CN20538706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47099B2 (ja) | 2019-01-09 |
JP2016117399A (ja) | 2016-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85302B1 (en) | D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 |
EP2607126B1 (en) | Glass-run retainer for automobile door and door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
JP5267013B2 (ja) |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 |
US20130285418A1 (en) | Sunroof apparatus | |
CN103373203B (zh) | 天窗装置 | |
US20180086237A1 (en) | Raising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 |
EP2607127B1 (en) | Sealing mechanism of automobile door | |
JP6612149B2 (ja) | 車両用モール | |
US9296283B2 (en) | Sunroof device | |
JP2010221966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ディフレクタ | |
GB2470628A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frame garnish | |
CN108372773A (zh) | 用于车辆的开放车顶构造 | |
CN205387061U (zh) | 一种车辆用门 | |
JP2009190639A (ja) | 車両ドア用ガラスガイド構造 | |
US8042302B2 (en) | Window pane for a motor vehicle | |
JP2017087911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CN209208442U (zh) | 汽车前门活动导轨上的密封件及密封组件 | |
CN111051102A (zh) | 玻璃滑槽 | |
CN105764778A (zh) | 车身上部构造 | |
CN108146195B (zh) | 车门构造 | |
JP3657570B2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ディフレクタ | |
JP6035863B2 (ja) |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 |
CN204279022U (zh) | 车辆用天窗装置 | |
WO2019049906A1 (ja) | ガラスラン | |
JP6544011B2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