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4778A - 车身上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上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4778A
CN105764778A CN201480062780.0A CN201480062780A CN105764778A CN 105764778 A CN105764778 A CN 105764778A CN 201480062780 A CN201480062780 A CN 201480062780A CN 105764778 A CN105764778 A CN 105764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body
constitutes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27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4778B (zh
Inventor
村上源作
梅原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64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4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上部构造具有导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和加强壁部件,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设有梁底壁和梁纵壁,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中的配置导轨的倾斜部的区域中,设有由梁底壁和梁纵壁向车宽方向的内侧鼓出而成的鼓出部,加强壁部件的一端与梁底壁接合,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鼓出部的梁纵壁接合。

Description

车身上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侧部采用滑动车门的车辆的车身上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3年10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3-209417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身侧部采用滑动车门的车辆,公知一种如下的车辆:在配置于车身的上部侧方的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构成车顶侧梁的内侧的面板)上,配置有滑动引导用的导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车辆将导轨与导轨支承架一起配置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因此,车顶侧梁构成面板具备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梁底壁、和从该梁底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的梁纵壁,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形状。另外,滑动车门的滑动轨道通常为在车门关闭时最后被引入车室内侧的轨道。因此,在引导滑动车门的导轨的前缘部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的与导轨的倾斜部相对应的区域,设有由梁底壁和梁纵壁的一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而成的鼓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319940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辆的车身上部构造中,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部被鼓出部中断。而且,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鼓出部的梁底壁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会局部扩大而导致强度的变化增大。出于这些情况,期望进一步提高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鼓出部的附近部分的刚性。
另外,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鼓出部的附近部分是支承滑轨的前缘部的部分。因此,在提高滑动车门开闭时的刚性感方面,也期望进一步提高刚性。
本发明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提高设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的鼓出部的附近部分的刚性的车身上部构造。
在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中,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车身上部构造具有:导轨,其能够滑动地引导车身侧部的滑动车门,且在一方的端缘上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车身的上部侧方,且在上部配置有上述导轨;和加强壁部件,在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底壁、和从上述梁底壁的上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的梁纵壁,在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中的配置上述导轨的倾斜部的区域,设有由上述梁底壁和上述梁纵壁向上述车宽方向的内侧鼓出而成的鼓出部,上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与上述梁底壁接合,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鼓出部的上述梁纵壁接合。
由此,加强壁部件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梁底壁与鼓出部的梁纵壁之间进行支撑,来抑制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鼓出部的附近部分的变形。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上述鼓出部的上述梁纵壁上设有从上述鼓出部的顶部前方侧向上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区域,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侧方延伸区域接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加强壁部件与梁底壁和鼓出部的侧方延伸区域的梁纵壁连接,所以能够将加强壁部件配置在可容易避免与导轨之间的干涉的位置上。因此,无需为了避免与加强壁部件之间的干涉而大幅地对导轨的形状和配置进行设计变更,从而能够不影响滑动车门地加强鼓出部。
(3)在上述(1)或(2)中,也可以是,还具有车顶横梁部件,该车顶横梁部件沿上述车宽方向延伸,且一端部与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上述鼓出部结合,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车顶横梁部件沿上述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上述鼓出部的上述梁纵壁接合。
由此,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梁底壁和车顶横梁部件经由鼓出部的梁纵壁中的通过加强壁部件提高了刚性的部分而连结。因此,在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与车顶横梁部件之间,经由鼓出部的梁纵壁中的刚性高的部分进行车宽方向上的荷载传递。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还具有柱构成面板,该柱构成面板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部与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结合,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构成上述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的开口上缘部,上述柱构成面板构成上述车门开口的开口纵缘部,上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接合在上述梁底壁中的、被上述开口上缘部和上述开口纵缘部挟持的上述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附近位置。
由此,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通过经由加强壁部件与鼓出部的梁纵壁连结而被加强。因此,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刚性提高,并且柱构成面板与车顶侧的部件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也提高。
(5)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还具有:车顶横梁部件,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一端部与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上述鼓出部结合;和柱构成面板,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部与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结合,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构成上述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的开口上缘部,上述柱构成面板构成上述车门开口的开口纵缘部,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配置成与上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相比位于车身前方侧,上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接合在上述梁底壁中的、被上述开口上缘部和上述开口纵缘部挟持的上述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附近位置,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车顶横梁部件沿上述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上述鼓出部的上述梁纵壁接合。
在该情况下,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接合在梁底壁中的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附近位置,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相比在前方侧,在俯视观察时与车顶横梁部件沿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鼓出部的梁纵壁接合。其结果为,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与车顶横梁部件之间经由加强壁部件和鼓出部的梁纵壁而被加强。因此,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刚性提高,并且柱构成面板与车顶横梁部件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也提高。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加强壁部件形成为与从上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朝向上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扩大。
在该情况下,加强壁部件的形状成为从梁底壁侧的一端朝向鼓出部的梁纵壁侧的另一端以末端扩开状而宽度扩大的形状。因此,输入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的荷载在鼓出部的梁纵壁的广泛范围内分散地传递。因此,从加强部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荷载传递效率提高。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加强壁部件具有:底壁部,其从上述梁底壁的上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位置沿着上述梁底壁延伸;纵壁部,其以从上述底壁部的上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沿着上述梁纵壁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和侧壁部,其从上述底壁部的侧端部向上方立起,上述侧壁部将上述底壁部的上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端部和上述纵壁部的上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的方式连结。
由此,加强部件在梁底壁与鼓出部的梁纵壁之间以直线状传递荷载,从而荷载的传递效率提高。
(8)在上述(7)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上述侧壁部的上端部上设有相对于上述侧壁部的延伸方向呈直角弯曲的凸缘部。
在该情况下,在侧壁部的上端部与凸缘部的连接位置处形成有沿着侧壁部的延伸方向的棱线部。因此,能够在梁底壁与鼓出部的梁纵壁之间通过棱线部更高效地传递荷载。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加强壁部件通过与上述梁底壁的上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位置接合的第1接合部、与上述梁纵壁接合的第2接合部、和在上述第1接合部与上述第2接合部之间与上述梁底壁接合的第3接合部而与上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接合。
由此,输入到梁纵壁的荷载通过第2接合部而传递到加强壁部件,该荷载通过第1接合部和第3接合部向梁底壁分散地传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通过一端与梁底壁接合、另一端与鼓出部的梁纵壁接合的加强壁部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鼓出部的附近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车身上部侧方的车身刚性,并且也能够提高滑动车门开闭时的刚性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骨架的立体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图3的IV部分放大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与图4的V向视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与图5的VI向视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与图6的VII向视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8是对图5追加了导轨支承架下构件和导轨的立体图。
图9是对图8追加了导轨支承架上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与图9的X向视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强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强壁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强壁部件的与图12的XIII-XIII截面相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左侧部和车顶部的构造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所谓微型厢式车(minivan)类型的车辆,在车辆侧部安装有向车身前后方向滑动而进行开闭的滑动车门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座侧方的车门采用铰链开闭式的车门(未图示),后座侧方的车门采用滑动车门2。该车辆1的车身在将多块钢板焊接而形成的车身骨架3的侧面上安装有车身侧面板4,并且在车身骨架3的车顶部的上表面上安装有车顶面板5。
如图3所示,车身骨架3的侧面构成部具有:前柱内构件6、中柱内构件7(柱构成面板)、后中柱内构件(rearquarterpillarinner)10、后柱内构件11、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车顶侧梁构成面板)和前车顶侧梁内构件8。前柱内构件6从车顶部的前端侧向斜前方延伸。中柱内构件7从车顶部的靠前部的中央区域向下方延伸。后中柱内构件10及后柱内构件11从车顶部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将中柱内构件7的上端部和后中柱内构件10的上端部连结。前车顶侧梁内构件8将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前端部和前柱内构件6的前端部连结。在这些构成车身骨架3的板材的车宽方向外侧,在适当夹入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有车身侧面板4。
被前柱内构件6、前车顶侧梁内构件8和中柱内构件7包围的区域为配置未图示的前部侧的车门的车门开口16F。另外,被中柱内构件7、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和后中柱内构件10包围的区域为配置后部侧的滑动车门2(参照图1)的车门开口16R。
另外,车身骨架3的车顶构成部具有前车顶梁12、后车顶梁13和车顶拱部14(车顶横梁部件)。前车顶梁12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部与左右的前柱内构件6的后缘部结合。后车顶梁13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部与左右的后柱内构件11的后缘部结合。车顶拱部14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部与左右的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前缘部结合。此外,图中用附图标记15表示的部件是将车身骨架3的左右的车顶侧部彼此相互连结的辅助性的横梁。
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后部侧的车门开口16R的上方的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上表面侧,安装有用于能够滑动地引导滑动车门2的上部的导轨17。导轨17在上下被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覆盖的状态下被支承固定,并经由这些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而安装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上表面侧。
图4是将图3的IV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5~图7是改变角度观察与图4相对应的部位而得到的立体图。另外,图8是表示经由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将导轨17安装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9、图10是表示将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及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与导轨17一起安装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此,首先说明图8、图9所示的导轨17。导轨17的整体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前方侧的端缘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17a。该倾斜部17a是为了得到将滑动车门2在向车身前方侧移动而即将完全关闭之前引入到车室内侧(车宽方向内侧)的动作而设置的。另外,导轨1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经由托架19(在图8、图9中仅图示前端部侧的托架19)而安装在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的上表面上,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中间区域,能够滑动地支承滑动车门2的前部上端侧。
如图4~图7所示,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上,设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底壁9a、和从梁底壁9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的梁纵壁9b。另外,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前端部上设有结合部20。该结合部20具有前方延伸片20a和下方延伸片20b。前方延伸片20a焊接固定在前车顶侧梁内构件8的后端部上,并且下方延伸片20b焊接固定在中柱内构件7的上端部上。
由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梁底壁9a是在其上表面侧经由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而配置导轨17的部分,所以梁底壁9a中的、配置导轨17的倾斜部17a的前缘部侧的区域与倾斜部17a的形状相对应地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该鼓出形状为顶部带有圆弧的大致三角形状。另外,梁纵壁9b的前缘部区域沿着梁底壁9a的鼓出形状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大致三角形状鼓出。以下,将梁底壁9a和梁纵壁9b的相对于普通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区域称为鼓出部21。另外,将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中的、从鼓出部21的顶部前方侧斜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区域称为侧方延伸区域9bA。
另外,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梁纵壁9b和结合部20的上端部上,一体地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上缘凸缘22,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梁底壁9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上,一体地设有向下方弯曲的下缘凸缘23。
另外,焊接固定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结合部20上的中柱内构件7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一起构成后部侧的车门开口16R。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构成车门开口16R的开口上缘部,中柱内构件7构成车门开口16R的开口纵缘部。
在此,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梁底壁9a的上表面、和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的外侧面与作为加强壁部件的隔板24的一端和另一端结合。更具体地说,隔板24的一端结合在梁底壁9a的上表面中的、被后部侧的车门开口16R的开口上缘部和开口纵缘部挟持的上部角部C的附近位置,隔板24的另一端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中的、侧方延伸区域9b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隔板24以俯视观察时另一端与一端相比位于车身前方侧、且位于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地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结合。
另外,如图6所示,作为车顶横梁部件的车顶拱部14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与中柱内构件7重叠的前后位置上,其两端部通过螺纹紧固等而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鼓出部21中的侧方延伸区域9bA的上端部(上缘凸缘22)结合。如图6所示,隔板24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车顶拱部14沿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鼓出部21(侧方延伸区域9bA)的梁纵壁9b结合。
图11~图13是表示隔板24的详细形状的图。
隔板24是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而造型的。隔板24是在从与梁底壁9a结合的一端朝向与梁纵壁9b结合的另一端的延伸方向上,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以末端扩开状扩大而形成的。并且,隔板24具有:与梁底壁9a的上表面重合的底壁部24a、与梁纵壁9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重合的纵壁部24b、和从在从底壁部24a至纵壁部24b的范围内区域的两侧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4c。底壁部24a沿着梁底壁9a的上表面形成,纵壁部24b从底壁部24a平缓地弯曲而立起,上缘部以沿着梁纵壁9b的侧面的方式形成。两侧的侧壁部24c将底壁部24a的端部和纵壁部24b的上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的方式连结。
另外,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部24c的上端部上,一体地形成有相对于侧壁部24c的延伸方向呈大致直角弯曲的凸缘部24d。如图11、图12所示,该凸缘部24d在与侧壁部24c的连接角部分处形成有沿着侧壁部24c的延伸方向的棱线部a。
另外,隔板24的底壁部24a上的两个部位和纵壁部24b上的一个部位分别被点焊到梁底壁9a和梁纵壁9b上。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隔板24通过焊接在梁底壁9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1接合部W1、焊接在梁纵壁9b的靠上端部的位置上的第2接合部W2、和在第1接合部W1与第2接合部W2之间焊接在梁底壁9a上的第3接合部W3来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接合。
另外,如图8~图10所示,安装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上表面侧的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鼓出部21的形状相对应地在同一位置上形成有同样的鼓出部21L、21U。但是,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的前端部长度为不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鼓出部21的侧方延伸区域9bA完全重叠的长度。另外,如图10所示,与鼓出部21的侧方延伸区域9bA的梁纵壁9b和梁底壁9a接合的隔板24设定为不会与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发生干涉。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上部构造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上部,设有一端与梁底壁9a接合且另一端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接合的隔板24。因此,隔板24以在梁底壁9a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之间进行支撑来抑制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鼓出部21的附近部分的变形的方式发挥功能。
因此,虽然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鼓出部21的附近部分是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部被鼓出部21中断、而且因鼓出部21而导致车宽方向上的宽度扩大且强度的变化增大的部分,但在该车身上部构造中,能够通过新追加的隔板24来高效地提高鼓出部21的附近部分的刚性。由此,通过采用该车身上部构造,能够提高车身上部侧方的车身刚性,并且能够提高滑动车门2开闭时的刚性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上部构造的情况下,在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上设有从鼓出顶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区域9bA,隔板24的另一端与该侧方延伸区域9bA的梁纵壁9b接合。因此,能够容易将隔板24配置在不与导轨支承架下构件18L和导轨支承架上构件18U的前端部发生干涉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对现有的车身上部构造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追加隔板24,也无需为了避免与隔板24之间的干涉而大幅地改变导轨17、支承架的形状或配置。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隔板24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车顶拱部14沿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接合,由此梁底壁9a和车顶拱部14经由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中的通过隔板24提高了刚性的部分而连结。因此,能够在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的梁底壁9a与车顶拱部14之间高效地传递荷载。因此,能够提高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与车顶拱部14的交叉部分的刚性。
而且,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隔板24的一端接合在梁底壁9a中的、车门开口16R的上部角部C的附近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容易作用有各种荷载的车门开口16R的上部角部C的刚性。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中,隔板24的一端接合在梁底壁9a中的、车门开口16R的上部角部C的附近位置,另一方面,隔板24的另一端与车门开口16R的上部角部C相比在前方侧,在俯视观察时与车顶拱部14沿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接合。因此,能够经由隔板24和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来高效将车门开口16R的上部角部C与车顶拱部14之间加强,并且能够提高中柱内构件7与车顶拱部14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中采用的隔板24为从梁底壁9a侧的一端朝向梁纵壁9b侧的另一端以末端扩开状而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输入到隔板24的一端的荷载分散地传递到梁纵壁9b的广泛范围内。因此,通过采用该隔板24,从隔板24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荷载传递效率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中采用的隔板24具有:与梁底壁9a接合的底壁部24a、与梁纵壁9b接合的纵壁部24b、和从在从底壁部24a至纵壁部24b的范围内区域的两侧的侧部立起的侧壁部24c,侧壁部24c为将底壁部24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和纵壁部24b的上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的方式连结的形状。因此,能够在梁底壁9a与鼓出部21的梁纵壁9b之间高效地直线地传递荷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隔板24在一方的侧壁部24c的上端部上设有相对于侧壁部24c的延伸方向呈大致直角弯曲的凸缘部24d。因此,能够利用形成在侧壁部24c与凸缘部24d的连接角部分处的棱线部a来进一步提高底壁部24a与纵壁部24b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板24中,通过焊接在梁底壁9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1接合部W1、焊接在梁纵壁9b的靠上端部的位置上的第2接合部W2、和在第1接合部W1与第2接合部W2之间焊接在梁底壁9a上的第3接合部W3,来与后车顶侧梁内构件9接合。因此,能够将从梁纵壁9b通过第2接合部W2输入到隔板24上的荷载通过第1接合部W1和第3接合部分散地传递到梁底壁9a侧。因此,能够提高从梁纵壁9b向梁底壁9a侧的荷载传递效率。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2滑动车门
7中柱内构件(柱构成面板)
9后车顶侧梁内构件(车顶侧梁构成面板)
9a梁底壁
9b梁纵壁
9bA侧方延伸区域
14车顶拱部(车顶横梁部件)
16R车门开口
17导轨
17a倾斜部
21鼓出部
24隔板(加强壁部件)
24a底壁部
24b纵壁部
24c侧壁部
24d凸缘部
W1第1接合部
W2第2接合部
W3第3接合部

Claims (9)

1.一种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轨,其能够滑动地引导车身侧部的滑动车门,且在一方的端缘上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倾斜部;
车顶侧梁构成面板,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车身的上部侧方,且在上部配置有所述导轨;和
加强壁部件,
在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底壁、和从所述梁底壁的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的梁纵壁,
在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中的配置所述导轨的倾斜部的区域中,设有由所述梁底壁和所述梁纵壁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鼓出而成的鼓出部,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梁底壁接合,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鼓出部的所述梁纵壁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出部的所述梁纵壁上,设有从所述鼓出部的顶部前方侧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区域,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方延伸区域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车顶横梁部件,该车顶横梁部件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且一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所述鼓出部结合,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车顶横梁部件沿所述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所述鼓出部的所述梁纵壁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柱构成面板,该柱构成面板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结合,
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构成所述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的开口上缘部,
所述柱构成面板构成所述车门开口的开口纵缘部,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接合在所述梁底壁中的、被所述开口上缘部和所述开口纵缘部夹持的所述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附近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车顶横梁部件,其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且一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的所述鼓出部结合;和
柱构成面板,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结合,
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构成所述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的开口上缘部,
所述柱构成面板构成所述车门开口的开口纵缘部,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配置成与所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相比位于车身前方侧,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接合在所述梁底壁中的、被所述开口上缘部和所述开口纵缘部夹持的所述车门开口的上部角部的附近位置,
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车顶横梁部件沿所述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所述鼓出部的所述梁纵壁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壁部件形成为,与从所述加强壁部件的一端朝向所述加强壁部件的另一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扩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壁部件具有:
底壁部,其从所述梁底壁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位置沿着所述梁底壁延伸;
纵壁部,其以从所述底壁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沿着所述梁纵壁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和
侧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侧端部向上方立起,
所述侧壁部以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的方式将所述底壁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端部和所述纵壁部的上端部连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部的上端部上,设有相对于所述侧壁部的延伸方向呈直角弯曲的凸缘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壁部件通过与所述梁底壁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的位置接合的第1接合部、与所述梁纵壁接合的第2接合部、和在所述第1接合部与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与所述梁底壁接合的第3接合部,而与所述车顶侧梁构成面板接合。
CN201480062780.0A 2013-10-04 2014-08-20 车身上部构造 Active CN105764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9417 2013-10-04
JP2013-209417 2013-10-04
PCT/JP2014/071732 WO2015049928A1 (ja) 2013-10-04 2014-08-20 車体上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4778A true CN105764778A (zh) 2016-07-13
CN105764778B CN105764778B (zh) 2018-01-26

Family

ID=52778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2780.0A Active CN105764778B (zh) 2013-10-04 2014-08-20 车身上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43878B2 (zh)
CN (1) CN105764778B (zh)
WO (1) WO20150499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759A (zh) * 2016-12-20 2018-06-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架
CN112896320A (zh) * 2019-12-04 2021-06-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接合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8235A (zh) * 2021-07-01 2021-09-24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b柱上接头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6260B1 (en) * 1998-03-26 2001-09-11 Chrysler Corporation Sliding rear half door for club-cab pick up
JP2005280693A (ja) * 2004-03-26 2005-10-13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車体構造
JP2005319940A (ja) * 2004-05-11 2005-11-17 Honda Motor Co Ltd 上部車体構造
JP2008213694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構造
JP2012224236A (ja) * 2011-04-20 2012-11-15 Nissan Motor Co Ltd ルーフラック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6260B1 (en) * 1998-03-26 2001-09-11 Chrysler Corporation Sliding rear half door for club-cab pick up
JP2005280693A (ja) * 2004-03-26 2005-10-13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車体構造
JP2005319940A (ja) * 2004-05-11 2005-11-17 Honda Motor Co Ltd 上部車体構造
JP2008213694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構造
JP2012224236A (ja) * 2011-04-20 2012-11-15 Nissan Motor Co Ltd ルーフラック取付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759A (zh) * 2016-12-20 2018-06-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架
CN108202759B (zh) * 2016-12-20 2022-05-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架
CN112896320A (zh) * 2019-12-04 2021-06-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接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3878B2 (ja) 2016-12-14
JPWO2015049928A1 (ja) 2017-03-09
WO2015049928A1 (ja) 2015-04-09
CN105764778B (zh) 2018-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1834B2 (ja) 車体構造
JP4265647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20180237074A1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167362B2 (en) Vehicular hood hinge arrangement structure
EP2669148B1 (en) Center pillar upper portion coupling structure
US10787202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9248863B2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CN103038125A (zh) 车身后部结构
US9914482B2 (en) Vehicle side structure
US1005937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A2685176A1 (en) Vehicular upper-part structure
CN109204531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7197058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5764778A (zh)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4069632A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JP2012035646A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1127941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106198B2 (en) Vehicle upper body structure
JP5472647B2 (ja)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CN210191614U (zh) 车辆用前柱的周边构造
CN105745140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5641956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CN112061240A (zh) 车辆的前端构造
JP2009023424A (ja) 車体のフレーム用連結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