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1515U - 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1515U
CN204731515U CN201520382284.5U CN201520382284U CN204731515U CN 204731515 U CN204731515 U CN 204731515U CN 201520382284 U CN201520382284 U CN 201520382284U CN 204731515 U CN204731515 U CN 204731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imaging optical
retaining portion
filming apparatus
member ret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822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优太
永井洋平
竹原祐志
武田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Nidec Elesy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Nidec Elesy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Nidec Elesys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1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151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拍摄装置,能抑制因温度变化导致拍摄镜头与拍摄元件的相对位置偏移。拍摄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配置于后方的拍摄元件、保持拍摄元件的元件保持部、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的连接部和相对于连接部不动的移动抑制部件。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光学系统侧粘接面,连接部具有对置面,元件保持部具有元件侧粘接面。光学系统侧粘接面朝向后方,元件侧粘接面朝向前方,对置面在光轴方向上朝向前方。拍摄装置具有充满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与元件侧粘接面之间的空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粘接剂,且与光学系统侧粘接面和元件侧粘接面双方紧贴。移动抑制部件与对置面接触,并在元件保持部的表面中的朝向后方的面处与元件保持部接触。

Description

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公知有一种拍摄装置,所述拍摄装置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拍摄通过拍摄镜头成像的被拍摄体像。
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第2012-74934号记载的拍摄装置包括拍摄镜头、拍摄元件、保持拍摄镜头的镜头保持架以及固定镜头保持架的前壳体以及装配并固定拍摄元件的基板。该拍摄装置具有通过将基板螺钉紧固于前壳体的背面,来将拍摄元件相对于拍摄镜头固定的结构。
在这样的拍摄装置中,由于在组装工序中借助螺钉紧固基板,因此由于伴随螺钉的旋转基板也随螺钉一起旋转或者因螺钉的紧固过度导致基板下沉等影响,而存在拍摄元件相对于拍摄镜头位置偏移的担忧。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了将拍摄元件粘接固定于保持拍摄镜头的部件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拍摄装置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使用时,存在成像特性变差的问题。在此,作为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使用的例子,存在车载用拍摄装置等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避免在固定时基板位置偏移,而且能够抑制因温度变化导致成像特性变差的拍摄装置。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分析了成像特性变差的原因,得出成像特性变差的原因是由于用于固定拍摄元件的粘接剂伴随温度的变化而热膨胀/热收缩的结论。由于热膨胀,拍摄元件的位置发生变化,从原来优选的位置偏移,因此成像特性变差。由于粘接剂一般涂覆得比较薄,因此可以忽视因热膨胀导致的位置偏移。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为了在拍摄元件与拍摄镜头之间确保能够调整相对位置的量的间隙,并且利用粘接剂将拍摄元件与拍摄镜头固定,粘接剂的厚度必须比一般的厚度厚。因此,粘接剂的热膨胀会导致不可预期的影响。
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拍摄装置包括: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拍摄元件,其相对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配置于射入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的光线的成像侧即后方,并且所述拍摄元件投影有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生成的像;元件保持部,其保持所述拍摄元件;连接部,其固定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以及移动抑制部件,其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不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光学系统侧粘接面,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所述连接部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所述元件保持部具有元件侧粘接面,所述元件侧粘接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朝向所述后方,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朝向与所述后方相反的方向即前方,所述对置面在光轴方向上朝向所述前方,所述拍摄装置具有第一粘接剂,所述第一粘接剂充满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之间的空隙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和所述元件侧粘接面双方紧贴。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对置面接触,并且在所述元件保持部的表面中的朝向所述后方的面处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元件保持部的表面呈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的表面非接触的状态。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和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比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靠近光轴。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元件保持部具有沿光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连接部具有外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小的轴部以及最大宽度比所述贯通孔大的头部。所述轴部插入所述贯通孔,所述头部位于比所述贯通孔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头部。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连接部或者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将所述元件保持部夹持在中间并朝向所述后方延伸的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的末端到达至比所述元件保持部的朝向所述后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侧壁的末端朝向光轴延伸的延长部,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延长部的表面。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所述连接部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一部分。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金属制的部件。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在上述拍摄装置中,也可为所述第一粘接剂的体积与所述树脂制的部件的体积之比为0.5以上且2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不仅抑制了拍摄元件固定时的位置偏移,而且伴随温度变化的成像特性劣化较小的拍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斜后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斜后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分解为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部分、构成元件保持部和拍摄元件的部分、以及移动抑制部件,并从斜前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的沿着光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示出X-Y-Z坐标系。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基于各坐标系说明各方向。另外,X-Y-Z坐标系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等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的立体图。
拍摄装置10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拍摄元件20、保持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80、连接部55、将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与元件保持部80相互固定的第一粘接剂70以及圆筒形状的移动抑制部件90。存在两个连接部55,任意一个连接部55都是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轴L与各附图中的Y轴平行。并且,将+Y方向作为后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在后方配置拍摄元件20。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
图2以及图3是拍摄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表示第一粘接剂70。并且,连接部55的轴部57插入到移动抑制部件90后使轴部57的末端57a变形从而形成头部56。因此,在作为分解图的图3中,没有形成连接部55的头部56。
拍摄装置100包括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15、固定成像光学系统15的镜筒11、保持镜筒11的镜头保持部件12以及用于将镜筒11固定于镜头保持部件12的固定螺钉16。
成像光学系统15具有组装有使光轴一致的多枚透镜而成的结构。组装的透镜例如使用玻璃制的透镜和树脂制的透镜。
镜筒11具有圆筒形状。在镜筒11的内侧容纳有成像光学系统15。成像光学系统15的光轴(也就是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轴L)与镜筒11的轴一致。
镜头保持部件12例如由树脂材料等制成,并且具有呈大致矩形块的主体部13、一对凸缘部14以及一对引导部17。
在主体部13设置有以光轴L为中心轴线的嵌合孔12a。嵌合孔12a的内周面保持镜筒11。
并且,在主体部13设置有螺纹孔12c。螺纹孔12c在与光轴L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Z方向)上从主体部13的外侧面贯通至嵌合孔12a的内侧面。在螺纹孔12c安装有固定螺钉16。
镜筒11从前方嵌入主体部13的嵌合孔12a。之后固定螺钉16拧入螺纹孔12c。由此,镜筒11的外周被固定螺钉16紧固。其结果是镜筒11固定于主体部13。
如图3所示,主体部13在后侧(也就是+Y方向侧)具有后表面(光学系统侧粘接面)12d。后表面12d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表面12d呈矩形状。后表面12d为与元件保持部80对置的面。在后表面12d设置有第一粘接区域71。第一粘接剂70紧贴于第一粘接区域71。第一粘接剂70将镜头保持部件12与元件保持部80相互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表面12d为与光轴L正交的平面。但是,后表面12d既可为朝向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扩展的面,也可为例如相对于与光轴L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平面或者曲面。
在后表面12d的中央配置有嵌合孔12a的开口部。并且,在后表面12d设置有一对朝向后方延伸的连接部55。在后表面12d的以嵌合孔12a为中心的X方向两侧分别配置有连接部55。连接部55具有与光轴L平行的中心轴线。
并且,后表面12d包括肋12e。肋12e呈条状,从后表面12d朝向后方(+Y方向侧)突出。
镜头保持部件12的一对引导部17从主体部13的后表面12d朝向后方(+Y方向)突出。一对引导部17分别配置在大致矩形状的后表面12d的对置的两条边上。
(拍摄元件)
拍摄元件20为CMOS图像传感器,拍摄通过成像光学系统15成像的被拍摄体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元件20呈大致矩形。另外,拍摄元件也可使用CCD图像传感器等其他种类的固体拍摄元件。
拍摄元件20配置于射入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线的成像侧即后方(+Y方向),并且投影有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生成的像。
(元件保持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元件保持部80具有装配拍摄元件20的柔性印刷配线板(电路板)30和从其外周侧保持拍摄元件20的固定板40。元件保持部80保持拍摄元件20。
在拍摄装置100中,元件保持部80借助第一粘接剂70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元件保持部80的表面呈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表面非接触的状态。
在柔性印刷配线板30装配固定有拍摄元件20。在柔性印刷配线板30印刷有用于装配拍摄元件20的配线(未图示)等。柔性印刷配线板30具有沿光轴L方向贯通的一对贯通孔31。贯通孔31的内径比连接部55的轴部57的外径大。轴部57分别以与贯通孔31的内侧面非接触的方式插入到贯通孔31。
固定板40例如为金属制的平板,并且保持拍摄元件20。
在固定板40的中央设置有保持孔43。在保持孔43的X方向两侧设置有沿光轴L方向贯通的一对贯通孔44。保持孔43的形状为模仿拍摄元件20的俯视时的外形的矩形状。这里所说的矩形状,并不限于后述那样严格的矩形状,还包括例如在角的部分存在倒角的矩形状等。贯通孔44的内径比连接部55的轴部57的外径大。轴部57非接触地插入到贯通孔44。
图4是将拍摄装置100分解为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部分、构成元件保持部80和拍摄元件20的部分以及移动抑制部件90的分解图。在图4中,省略了第一粘接剂70的图示。
如图4所示,在元件保持部80中,在保持孔43插入有拍摄元件20。在拍摄元件20的外缘部与保持孔43的内缘部的区域配置有粘接剂45。粘接剂45将拍摄元件20固定于固定板40。换言之,固定板40借助粘接剂45保持拍摄元件20。另外,粘接剂45也可配置于固定板40与柔性印刷配线板3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板40与柔性印刷配线板30相互粘接。
元件保持部80具有固定板40和柔性印刷配线板30。元件保持部80具有第一面81和第二面(元件侧粘接面)82。第一面81位于固定板40的后方(也就是+Y侧)且朝向后方。并且,第二面82位于柔性印刷配线板30的前方(也就是-Y侧)且朝向前方,第二面82与镜头保持部件12对置。如图4所示,第二面82具有第二粘接区域72。在第二粘接区域72配置有第一粘接剂70。第一粘接剂70将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相互固定。
第一面81与第二面82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81以及第二面82为与光轴L垂直的平面。但是第一面81以及第二面82既可为朝向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扩展的面,也可为相对于与光轴L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平面或者曲面。
(连接部)
图5是拍摄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并且为沿着通过光轴L以及一对连接部55的中心轴线的面的截面。
另外,为了明确特征部分,图5特意通过将Y轴方向扩大等以便于强调表示特征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如图5所示,一对连接部55配置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
连接部55包括轴部57和外径比轴部57的外径大的头部56。
轴部57穿过贯通孔44、31。固定板40的贯通孔44以及柔性印刷配线板30的贯通孔31为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轴部57的外径比贯通孔44、31的内径小。
将轴部57插入到移动抑制部件90后,使轴部57的末端57a(参照图3)变形从而形成头部56。头部56位于比贯通孔31、44靠后方(+Y方向)侧的位置。
头部56的最大宽度比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44、31的直径大。并且,在拍摄装置100中,头部56位于比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靠后方的位置。由此,防止了固定板40以及柔性印刷配线板30脱落。
对置面56a位于头部56的前方(-Y侧),所述对置面56a与元件保持部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81对置。对置面56a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对置面56a在光轴L方向上朝向前方。
头部56具有朝向前方的面即对置面56a。对置面56a与移动抑制部件90的后方(+Y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90a接触。由此,移动抑制部件90配置在对置面56a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之间。一对连接部55配置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因此,移动抑制部件90也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两处。
(移动抑制部件)
移动抑制部件90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在中央具有贯通孔95。移动抑制部件90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不动。移动抑制部件90抑制元件保持部8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沿光轴L方向移动。
移动抑制部件90与对置面56a接触,并且在元件保持部80的表面中的朝向后方的面(第一面81)处与元件保持部80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抑制部件90为铁素体类不锈钢制的部件。金属的热膨胀率小刚性高。因此,通过对移动抑制部件90的材料使用金属,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导致的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能够用于移动抑制部件90的素材的金属材料具有奥氏体系的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等,但是并不限于这些。
将移动抑制部件9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接触的区域称作接触区域91。并且,将接触区域9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区域称作投影接触区域91P。投影接触区域91P位于比第一粘接剂70的第二投影粘接区域72P靠近光轴L的位置。由此,移动抑制部件90能够在靠近光轴L的位置受到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时的压力的反作用力。
(第一粘接剂)
如图5所示,优选第一粘接剂70充满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后方的面(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与元件保持部80的前方的面(第二面82)之间的空隙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粘接剂70与后表面12d和第二面82双方紧贴。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剂70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两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借助第一粘接剂70间接地与元件保持部80固定。
第一粘接剂70例如能够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而硬化的种类的粘接剂。
在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隔着预定间隙对置的状态下,将第一粘接剂70配置于后表面12d与第二面82之间。可以在镜头保持部件12与元件保持部80以非接触的状态对置配置后,配置第一粘接剂70。并且,也可事先在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或者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配置第一粘接剂70。
将第一粘接剂70与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一粘接区域71。并且,将第一粘接剂7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二粘接区域72。
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第一粘接区域71的位置与第二粘接区域72的位置重叠。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通过移动抑制部件90来抑制因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而导致的拍摄元件20以及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因此,在温度上升时,对粘接剂施加光轴L方向的应力。但是,由于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第一粘接剂区域71的位置与第二粘接区域72的位置重叠,因此,即使伴随温度上升施加应力,也能抑制发生粘接剂变形等不良。
(组装步骤)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拍摄装置10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准备:在各前期工序中进行了组装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拍摄元件20以及固定并保持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80。
接下来,将连接部55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后方(+Y方向)插入于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31、44。另外,在此阶段,没有形成连接部55的头部56,连接部55只由从根部至末端粗细相同的轴部57构成。
接下来,在使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隔着预定间隔非接触的状态下,使用预定装置将元件保持部80悬空保持。
接下来,在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之间配置第一粘接剂70。
接下来,使用预定的光轴调整装置(未图示)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拍摄元件20的位置调整包括光轴L方向的位置调整、与光轴L垂直的方向的位置调整以及相对于光轴L的倾斜的调整。
接下来,照射紫外线使第一粘接剂70硬化。
接下来,将移动抑制部件90安装于连接部55,使移动抑制部件90的第二端面90b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接触。
接下来,使用预定装置使轴部57的后方(+Y侧)的末端57a变形,从而形成头部56。头部56具有与移动抑制部件90的第一端面90a接触的对置面56a。例如可通过将加热了的端子按压到由树脂构成的轴部57的末端57a并使其熔化而形成头部56。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拍摄装置100的组装。
(作用与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中,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与元件保持部80借助第一粘接剂70固定。因此,能够在进行了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后,使第一粘接剂70硬化而将保持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80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由此,不必在进行了光轴位置调整后,利用螺钉的紧固等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力,从而能够抑制在伴随固定的作业中光轴位置发生偏离。
并且,在拍摄装置100中,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借助第一粘接剂70固定,并且呈非接触的状态。由此,在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时,能够使元件保持部80任意移动。更加具体地说,能够使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沿与光轴L垂直的方向移动、以及使元件保持部80相对于光轴L倾斜,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位置调整。因此,能够任意地进行元件保持部80的定位,从而能够将拍摄元件20调整至最合适的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非接触的状态指的是元件保持部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不直接接触的状态。但是非接触的状态也包括在两个部件之间存在粘接剂的状态。
并且,拍摄装置100的连接部55具有轴部57和头部56。轴部57的外径比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31、44的内径小,并且轴部57插入贯通孔31、44中。头部56位于元件保持部80的后方,头部56的最大宽度比贯通孔31、44的内径大。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拍摄装置100施加冲击等,第一粘接剂70在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与元件保持部80之间剥离的情况下,头部56也能够成为防脱部件,防止元件保持部80脱落。
并且,拍摄装置100的移动抑制部件90配置于连接部55的头部56的对置面56a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之间。
当拍摄装置100的温度上升时,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产生了使元件保持部8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朝向后方(+Y方向)相对移动的力。但是,移动抑制部件90与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连接部55的对置面56a接触。因此,由于伴随拍摄装置100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热膨胀,移动抑制部件90产生了使元件保持部80朝向前方(-Y方向)相对移动的力。因此,移动抑制部件90能够将与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导致的元件保持部80和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沿光轴L方向分离的力相反的方向的力施加于元件保持部80。由此,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沿光轴L方向分离。
并且,在拍摄装置100中,第一粘接剂7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接触的区域(第二粘接区域72)存在于光轴L的两侧。并且,移动抑制部件90与元件保持部80接触的区域(接触区域91)存在于光轴L的两侧。并且,移动抑制部件90与元件保持部80接触的区域(接触区域91)位于比第一粘接剂7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接触的区域(第二粘接区域72)靠近光轴L的位置。换言之,第一粘接剂70以及移动抑制部件90分别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配置有两处。并且,移动抑制部件90的投影接触区域91P配置于比第一粘接剂70的第二投影粘接区域72P靠近光轴L的位置。因此,移动抑制部件90在热膨胀时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力的位置、比第一粘接剂70在热膨胀时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力的位置靠近光轴L。由此,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并且,拍摄装置100采用金属制的移动抑制部件90。由此,能够通过移动抑制部件90的刚性进一步抑制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导致的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并且,拍摄装置100具有连接部55。连接部55为镜头保持部件12的一部分。由此,拍摄装置100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实现简化的结构。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在将元件保持部80设置于镜头保持部件12时,不需要螺纹固定工序,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镜筒11与镜头保持部件12为保持成像光学系统15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体。由此,能够简化拍摄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中,元件保持部80也可采用不具有固定板40,并且用刚性基板取代柔性印刷配线板30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第一粘接剂70以及移动抑制部件90分别与刚性基板的两个面直接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中,元件保持部80具有将板状的固定板40与柔性印刷配线板30层叠的结构。但是,元件保持部80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就是说,元件保持部80只要具有朝向后方的第一面81和以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对置的方式朝向前方的第二面82,并且能够保持拍摄元件20即可。例如,在元件保持部80中,也可采用块状的固定部件来取代固定板40。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6是拍摄装置100A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变形例中,移动抑制部件96为事先成型的树脂制部件。例如与金属相比,树脂的纵向弹性模量小,在施加力时容易变形。但是,树脂的热膨胀系数比金属的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在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时,树脂制的移动抑制部件96也热膨胀,从而抑制了第一粘接剂70沿光轴L方向膨胀。虽然树脂的热膨胀系数因树脂的种类而存在差异,但是一般都比金属的热膨胀系数更接近硬化后的粘接剂的热膨胀系数。因此,即使在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而导致向使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在光轴L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变化的方向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移动抑制部件96的热膨胀产生与上述力相反方向的力。因此,抑制了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移动抑制部件96能够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使其成型并硬化而制成。在该变形例中,移动抑制部件96的材料使用聚碳酸酯,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选择聚苯乙烯树脂等其他树脂材料。并且,在该变形例中,树脂制的移动抑制部件96的体积与第一粘接剂70的体积大致相等。这是为了使在热膨胀时产生的力的大小相同。但是,不必严格相同,只要第一粘接剂70的体积与树脂制的移动抑制部件96的体积之比为0.5以上且2以下,就能够有效地缩小在热膨胀时产生的力的大小的差。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100B的截面示意图。为了明确特征部分,在图7中,特意通过将Y轴方向扩大等以便于强调表示特征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与上述拍摄装置100相比,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100B采用硬化了的第二粘接剂60取代通过将热可塑性的树脂事先成型而获得的移动抑制部件90作为移动抑制部件。同样地,在拍摄装置100B中,采用作为固定于镜头保持部件12A的连接部的有头螺钉50来取代连接部55。
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拍摄装置100B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拍摄元件20、元件保持部80、作为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的连接部的有头螺钉50、将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与元件保持部80相互固定的第一粘接剂70以及作为固接于有头螺钉50的头部51的移动抑制部件的第二粘接剂60。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具有保持镜筒11的镜头保持部件12A。
镜头保持部件12A在后方侧(也就是+Y方向侧)具有后表面12d。后表面12d为与镜头保持部件12A的元件保持部80对置的面。
在后表面12d设置有一对螺纹孔12f。一对有头螺钉50分别拧入螺纹孔12f中。在螺纹孔12f的内周面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切削有螺纹。
有头螺钉(连接部)50通过拧入螺纹孔12f而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有头螺钉50包括切削有螺纹的轴部52和外径比轴部52大的头部51。有头螺钉(连接部)50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
头部51的最大宽度比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44、31的直径大。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头部51为圆形,因此最大宽度与头部51的外径相等。并且,头部51在拍摄装置100B中位于比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靠后方的位置。由此,防止了固定板40以及柔性印刷配线板30脱落。
头部51具有对置面51a。对置面51a配置于头部51的前方(-Y侧),并且与元件保持部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8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面51a为有头螺钉50的座面。
在镜头保持部件12A的后表面12d和与后表面12d对置的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之间确保有预定的间隙。由此,后表面12d与第二面82呈非接触的状态。优选在该间隙局部充满第一粘接剂70。
并且,在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头部51之间确保有间隙。由此,第一面81与头部51呈非接触的状态。在该间隙局部充满第二粘接剂60。
第二粘接剂60配置于有头螺钉50的头部51的前方的面即对置面51a与元件保持部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8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一对有头螺钉50分别配置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因此,第二粘接剂60也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两处。第二粘接剂60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8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沿光轴L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硬化后的第二粘接剂60为移动抑制部件。与将事先成型的树脂性部件用作移动抑制部件的情况相比,在通过将粘接剂配置在间隙并使其硬化来用作移动抑制部件的方法中,根据间隙的尺寸来成型出移动抑制部件,因此拍摄装置的组装变得容易。第二粘接剂60例如能够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而硬化的种类的粘接剂,优选使用与第一粘接剂70相同种类的粘接剂。并且,与上述变形例1中使用的移动抑制部件96的情况相同,硬化了的第二粘接剂60的体积与第一粘接剂70的体积大致相等。但是不必严格相等,只要第一粘接剂的体积与第二粘接剂的体积之比为0.5以上且2以下,就能够有效地缩小在热膨胀时产生的力的大小的差。
在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位于有头螺钉50的头部51的对置面51a隔着预定间隔对置的状态下,第二粘接剂60配置于第二面82与对置面51a之间。在将有头螺钉50安装于镜头保持部件12A的螺纹孔12f,并且借助第一粘接剂70将元件保持部80固定于镜头保持部件12A后,配置第二粘接剂60。在这种状态下,有头螺钉50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柔性印刷配线板30的贯通孔31以及固定板40的贯通孔44。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有头螺钉50的对置面51a隔着间隙配置,呈非接触的状态。第二粘接剂60配置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有头螺钉50的对置面51a之间。
将第二粘接剂6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接触并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一接触区域61。并且,将第二粘接剂60与有头螺钉50的对置面51a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二接触区域62。
第一接触区域6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与第二接触区域6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二投影接触区域62P至少局部重叠。另外,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以及第二投影接触区域62P为沿着有头螺钉50的周向的大致圆形的区域。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与第二投影接触区域62P的重叠部分的形状也呈大致圆形。
第二粘接剂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配置在比第一粘接剂70的第二投影粘接区域72P靠近光轴L的位置。在第二粘接剂60热膨胀时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力的位置比在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时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力的位置靠近光轴L。
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拍摄装置100B的组装步骤。
首先,准备:在各前期工序中进行了组装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拍摄元件20、固定并保持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80以及两个有头螺钉50。
接下来,在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的后方(+Y方向)隔着预定间隔的非接触的状态下,使用预定的装置将固定有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80保持为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非接触的状态。
接下来,在该状态下,使有头螺钉50的轴部52从后方穿过柔性印刷配线板30的贯通孔31以及固定板40的贯通孔44,并安装于镜头保持部件12A的螺纹孔12f。
接下来,在镜头保持部件12A的后表面12d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之间配置第一粘接剂70。
接下来,在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有头螺钉50的对置面51a之间配置第二粘接剂60。另外,在此阶段,第一粘接剂70以及第二粘接剂60还没有硬化。
接下来,使用预定的光轴调整装置(未图示),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以及方向调整。拍摄元件20的位置调整以及方向调整包括光轴L方向的位置调整、与光轴L垂直的方向的位置调整以及相对于光轴L的倾斜调整。
接下来,照射紫外线使第一粘接剂70以及第二粘接剂60硬化。
另外,也可将配置粘接剂的作业和位置调整以及方位调整的作业的顺序颠倒或者同时进行。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拍摄装置100B的组装。
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100B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并且,拍摄装置100B将粘接剂(第二粘接剂60)用作移动抑制部件。由此,即使在伴随拍摄装置100B的温度下降而产生粘接剂热收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当拍摄装置100B的温度下降时,第一粘接剂70热收缩,产生了使元件保持部80朝向前方(-Y方向)相对移动的力。另一方面,通过第二粘接剂60伴随拍摄装置100B的温度下降而热收缩,产生使了元件保持部80朝向后方(+Y方向)相对移动的力。因此,第二粘接剂60能够向元件保持部80施加与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收缩而导致的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沿光轴L方向靠近的力相反方向的力。由此,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A沿光轴L方向移动。
并且,拍摄装置100B通过采用粘接剂(第二粘接剂60)作为移动抑制部件,能够使移动抑制部件的热膨胀系数接近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系数。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拍摄元件20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剂70与第二粘接剂60不必一定为相同种类的粘接剂。但是从使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率与第二粘接剂60的热膨胀率相互接近这一点来看,优选第一粘接剂70与第二粘接剂60为相同种类的粘接剂。
并且,优选第二粘接剂60的体积与第一粘接剂70的体积的比例为0.5以上且2以下。通过将体积比设定在该范围内,能够缩小由于第一粘接剂70热膨胀而按压元件保持部80的力与由于第二粘接剂60热膨胀而朝反方向按压元件保持部80的力之间的差。其结果是,将因热膨胀而导致的元件保持部80以及拍摄元件20的位置偏移抑制得较小。
并且,在拍摄装置100B中,第二粘接剂60的第一接触区域6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和第二粘接剂60的第二接触区域6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二投影接触区域62P至少局部重叠。由此,与因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导致的使元件保持部80沿光轴L方向移动的力相反方向的力(因第二粘接剂6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产生的力)容易沿光轴L方向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将该力施加于元件保持部80。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元件保持部80伴随第一粘接剂7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沿光轴L方向移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图8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100C的截面示意图。为了明确特征部分,图8特意通过将Y轴方向扩大等以便于强调特征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变形例3中的拍摄装置100C与上述拍摄装置100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了配置在与第一粘接剂70不同位置的第一粘接剂75。
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拍摄装置100C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拍摄元件20、元件保持部80、有头螺钉50、第一粘接剂75以及第二粘接剂60。
第一粘接剂75配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的后方的面(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与元件保持部80的前方的面(第二面82)之间的有头螺钉50的轴部52的外周。一对有头螺钉50配置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因此第一粘接剂75也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两处。第一粘接剂75将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0与元件保持部80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固定。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粘接剂60也配置在有头螺钉50的头部51的前方的面即对置面51a与元件保持部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81之间。
因此,第一粘接剂75位于有头螺钉50的轴部52的外周且夹着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31、44的前方(-Y侧)的位置,第二粘接剂60位于后方侧(+Y)的位置。
将第一粘接剂75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粘接区域77。并且,将粘接区域77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区域称作投影粘接区域77P。
将第二粘接剂60与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接触并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一接触区域61,第一接触区域6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与第一粘接剂75的投影粘接区域77P至少局部重叠。也就是说,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第二粘接剂60与元件保持部80接触的区域(第一接触区域61)和第一接触区域61与第二面82接触的区域(粘接区域77)至少局部重叠。
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100C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相同的效果。并且,拍摄装置100C的第二粘接剂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61P与第一粘接剂75的投影粘接区域77P至少局部重叠。也就是说,第一粘接剂75和第二粘接剂60与元件保持部80的互为相反侧的部分接触(粘接)。由此,即使因第一粘接剂75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使其沿光轴L方向移动的力,也能够通过第二粘接剂6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对元件保持部80施加反方向的力,因此抑制了元件保持部80移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在变形例4中,元件保持部80的贯通孔31的内缘的一部分与连接部50的轴部52的侧面接触。其他部分与变形例3相同。元件保持部80的位置调整有可能导致元件保持部80的一部分与连接部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位置调整不够理想,但是只要能够充分满足所要求的特性,作为产品就没有问题。同样地,位置调整也有可能导致元件保持部80的第一面81与连接部50的对置面51a接触、或者元件保持部80的第二面82与镜头保持部件12的后表面12d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够进行充分满足所要求的特性的程度的位置调整,就没有问题。同样地,虽然存在元件保持部80的其他部位与镜头保持部件12或者连接部50的其他部位接触的情况,但是不管何种情况,只要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就没有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图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200的截面示意图。为了明确特征部分,图9特意通过将Y轴方向扩大等以便于强调特征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的主要区别在于:拍摄装置200具有有头螺钉150不贯通元件保持部180的结构。
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拍摄装置20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拍摄元件20、元件保持部180、一对有头螺钉150、第一粘接剂170以及树脂制的移动抑制部件160。移动抑制部件160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制作。在该实施方式中,移动抑制部件160的材料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但是并不限于此。移动抑制部件160的材料也可以选择聚苯乙烯树脂等其他树脂材料。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未图示)、固定成像光学系统的镜筒11以及保持镜筒11的镜头保持部件112。
镜头保持部件112具有以光轴L为中心轴线的嵌合孔112a。镜筒1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嵌合孔112a内而固定。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的镜头保持部件112在后方(也就是+Y方向侧)具有与元件保持部180对置的后表面(光学系统侧粘接面)112d。后表面112d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在后表面112d配置有第一粘接区域171,在第一粘接区域171粘接有第一粘接剂170。第一粘接剂170将镜头保持部件112与元件保持部180相互固定。
在后表面112d的中央配置有嵌合孔112a的开口。并且,在后表面112d配置有一对螺纹孔112f。在一对螺纹孔112f分别安装有一对有头螺钉150。
元件保持部180包括装配有拍摄元件20的柔性印刷配线板(电路板)130和固定板140。固定板140从拍摄元件20的外周侧借助粘接剂45保持拍摄元件20。
在拍摄装置200中,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借助第一粘接剂170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元件保持部180。
元件保持部180具有位于固定板140的后方(也就是+Y侧)的第一面181和位于柔性印刷配线板130的前方(也就是-Y侧)的第二面(元件侧粘接面)182。第一面181以及第二面182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在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二面182设置有第二粘接区域172,在第二粘接区域172粘接有第一粘接剂170。第一粘接剂170将元件保持部1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相互固定。
有头螺钉(连接部150)安装于螺纹孔112f从而固定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有头螺钉150包括轴部152和头部151,所述轴部152具有切削有螺纹槽的外周面,所述头部151的外径比轴部152的外径大。
一对有头螺钉150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朝向后方(+Y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元件保持部180的X方向两侧。有头螺钉150的头部151在拍摄装置200中位于比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一面181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对置面151a位于头部151的前方(-Y侧)。对置面151a与元件保持部1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181对置。
在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一面181与头部151之间确保有预定的间隙。由此,第一面181与头部151呈非接触的状态。在该间隙配置有移动抑制部件160。
第一粘接剂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的后表面112d与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二面182之间。第一粘接剂170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配置有两处。
移动抑制部件1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有头螺钉150的头部151的前方的面即对置面151a与元件保持部1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181之间。一对有头螺钉150配置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因此,移动抑制部件160也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配置有两处。
将移动抑制部件160与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一面181接触的区域称作第一接触区域161。并且,将移动抑制部件160与有头螺钉150的对置面151a接触的区域称作第二接触区域162。
第一接触区域16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161P与第二接触区域16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二投影接触区域162P不重叠。在有头螺钉150的对置面151a的正下方没有配置元件保持部180。因此,移动抑制部件160在对置面151a与第一面181之间沿X方向延伸配置。
并且,移动抑制部件1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161P与第二投影粘接区域172P至少局部重叠,所述第二投影粘接区域172P为第一粘接剂170与元件保持部180的第二面182接触并粘接的第二粘接区域17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区域。由此,第一粘接剂170与移动抑制部件160夹着元件保持部180分别配置于光轴方向上的互为相反的一侧。通过采用这种配置,能够通过因移动抑制部件160的热膨胀而产生的压力有效地抑制因第一粘接剂170的热膨胀导致的元件保持部180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200的有头螺钉150不贯通元件保持部180,而是以与元件保持部180相邻的方式配置在X方向两侧。由此,在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1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时,不会受到元件保持部180的贯通孔与有头螺钉150的轴部152之间的间隙尺寸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元件保持部180任意地移动。因此,能够任意地进行元件保持部180的定位,从而能够将拍摄元件20调整至最合适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图10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300的截面示意图。为了明确特征部分,图10特意通过将Y轴方向扩大等以便于强调特征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3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的主要区别在于:将具有延长部251的侧壁部(侧壁)252用作连接部250,来代替有头螺钉50。
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拍摄装置30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拍摄元件20、元件保持部280、一对连接部250、第一粘接剂270以及第二粘接剂260。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包括具有光轴L的成像光学系统(省略图示)、固定成像光学系统的镜筒11以及保持镜筒11的镜头保持部件212。
镜头保持部件212具有以光轴L为中心轴线的嵌合孔212a。镜筒11插入到嵌合孔212a内并固定。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镜头保持部件212在后方(也就是+Y方向侧)具有与元件保持部280对置的后表面(光学系统侧粘接面)212d。后表面212d在与光轴L分离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
后表面212d具有从后表面212d的表面朝向后方(+Y方向)突出的一对侧壁217。各侧壁217分别配置于夹着光轴L对称的位置。在侧壁217的后方(+Y方向)的末端侧配置有后端面217a,在后端面217a固定有连接部250。
在后表面212d与侧壁217的朝向光轴L侧的内壁面217b配置有第一粘接区域271,在第一粘接区域271粘接有第一粘接剂270。第一粘接剂270将镜头保持部件212与元件保持部280相互固定。
元件保持部280包括装配有拍摄元件20的柔性印刷配线板(电路板)230和固定板240。固定板240从拍摄元件20的外周侧借助粘接剂45保持拍摄元件20。
在拍摄装置300中,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借助第一粘接剂270以非接触状态与元件保持部280固定。
元件保持部280包括第一面281和第二面(元件侧粘接面)282。第一面281和第二面282在离开光轴L的位置朝向与光轴L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第一面281位于固定板240的后方(也就是+Y侧)。第二面282位于柔性印刷配线板230的前方(也就是-Y侧)。在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二面282配置有第二粘接区域272,在第二粘接区域272粘接有第一粘接剂270。第一粘接剂270将元件保持部280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相互固定。
一对连接部250例如借助螺钉等分别固定于一对侧壁217的后端面217a。
连接部250具有侧壁部(侧壁)252和延长部251。侧壁部(侧壁)252从侧壁217的后端面217a进一步朝向后方(+Y方向)延伸。延长部251从侧壁部252的末端252a沿光轴L方向延伸。对置面251a位于延长部251的前方(-Y侧)。对置面251a与元件保持部2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281对置。
第一粘接剂2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后表面212d、内壁面217b以及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二面282之间。
第一粘接剂270不仅配置在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后表面212d,还配置在内壁面217b。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配置有第一粘接剂270的粘接面积,其结果是,增加了各部件的粘接强度因此不易剥离。并且,粘接剂一般容易因剪切方向的冲击力而剥离。通过将第一粘接剂270配置在朝向互为不同的方向扩展的后表面212d与内壁面217b,使得粘接剂相对于来自各方向的冲击力不易剥离。
将第一粘接剂270与镜头保持部件212的后表面212d以及侧壁217的内壁面217b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一粘接区域271。并且,将第一粘接剂270与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二面282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二粘接区域272。
第一粘接区域27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粘接区域271P包含于第二粘接区域27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二投影粘接区域272P。
第二粘接剂2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位于连接部250的延长部251且为前方的面的对置面251a和元件保持部280的后方的面即第一面281之间。第二粘接剂260也在以光轴L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两处。第二粘接剂260能够抑制元件保持部28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沿光轴L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第二粘接剂260为移动抑制部件。
将第二粘接剂260与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一面281接触并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一接触区域261。并且,将第二粘接剂260与连接部250的对置面251a接触(粘接)的区域称作第二接触区域262。
第一接触区域261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261P与第二接触区域262沿光轴L方向投影的第二投影接触区域262P至少局部重叠。
并且,第二粘接剂2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261P与第一粘接剂270的第二投影粘接区域272P至少局部重叠。由此,第一粘接剂270与第二粘接剂260夹着元件保持部280在Y方向上配置于互为相反侧的位置,能够通过因第二粘接剂26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产生的压力有效地抑制因第一粘接剂27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导致的元件保持部280的移动。
(组装步骤)
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拍摄装置300的组装步骤。
首先,准备:在各前期工序中进行了组装的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拍摄元件20、固定并保持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280以及两个连接部250。
接下来,在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后方(+Y方向),在隔着预定间隔的非接触状态下,使用预定装置将固定有拍摄元件20的元件保持部280悬空保持。
接下来,在镜头保持部件212的后表面212d与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二面282之间配置第一粘接剂270。
接下来,使用预定的光轴调整装置(未图示)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
接下来,照射紫外线使第一粘接剂270硬化。
接下来,将连接部250固定于侧壁217的后端面217a。
接下来,在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一面281与连接部250的对置面251a之间配置第二粘接剂260,并且使第二粘接剂260硬化。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拍摄装置300的组装。
另外,连接部250与镜头保持部件212也可为单一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在组装工序中,将元件保持部280滑动插入于连接部250的对置面251a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后表面212d之间。并且,在该状态下,悬空保持元件保持部280,进行拍摄元件20相对于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210的光轴L的位置调整,并且配置第一粘接剂270以及第二粘接剂260,并使其硬化。
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300的连接部250具有将元件保持部280夹持在中间并朝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252。并且,一对侧壁部252的末端252a到达至比元件保持部280的朝向后方的面(第一面281)的至少一部分靠后方侧的位置。并且,连接部250具有从侧壁部252的末端252a朝向光轴L延伸的延长部251。并且,对置面251a位于延长部251的表面。拍摄装置300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0、200相同的效果。
并且,具有第一粘接剂270的第一投影粘接区域271P以及第二投影粘接区域272P与第二粘接剂2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261P以及第二投影接触区域262P都重叠的部分。因此,因第一粘接剂27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的压力和伴随第二粘接剂260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的压力从与元件保持部280重叠的部分的光轴L方向的两面施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元件保持部2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300A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变形例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300相比,第二粘接剂260不仅与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一面28和连接部250的对置面251a接触(粘接),还与内壁面217b接触(粘接)。
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确保了配置有第二粘接剂260的粘接面积较广,其结果是,增加了各部件的粘接强度因此不易剥离。并且,粘接剂一般容易因剪切方向的冲击力而剥离。通过将第二粘接剂260配置在朝向互为不同的方向扩展的对置面251a与内壁面217b,使得粘接剂相对于来自各方向的冲击力不易剥离。
并且,第一粘接剂270的第一投影粘接区域271P以及第二投影粘接区域272P与第二粘接剂260的第一投影接触区域261P以及第二投影接触区域262P都重叠的部分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元件保持部280沿光轴L方向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变形例2中,进行元件保持部280的位置调整,其结果是,元件保持部280的第二面282与镜头保持部件212的后表面212d接触。其他部分与变形例1相同。像这样,有可能产生元件保持部280的一部分与镜头保持部件212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位置调整不理想,但是只要能够充分地满足所要求的特性,作为产品就没有问题。同样地,虽然有可能产生元件保持部280的其他部位与连接部250、镜头保持部件212的其他部位接触的情况,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只要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就没有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追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矩形状、圆形等词汇来表达部件和部位的形状,但是这些形状不一定为严格的矩形状或者严格的圆形。例如,只要整体没有失去矩形的实质,即使在角的部分存在倒角,也属于本说明书中所指的矩形范畴。

Claims (31)

1.一种拍摄装置,包括:
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
拍摄元件,其相对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配置于射入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的光线的成像侧即后方,并且所述拍摄元件投影有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生成的像;
元件保持部,其保持所述拍摄元件;
连接部,其固定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以及
移动抑制部件,其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不动,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光学系统侧粘接面,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
所述连接部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
所述元件保持部具有元件侧粘接面,所述元件侧粘接面在离开光轴的位置朝向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扩展,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朝向所述后方,
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朝向与所述后方相反的方向即前方,
所述对置面在光轴方向上朝向所述前方,
所述拍摄装置具有第一粘接剂,所述第一粘接剂充满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和所述元件侧粘接面双方紧贴,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对置面接触,并且在所述元件保持部的表面中的朝向所述后方的面处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所述元件保持部的表面呈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的表面非接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光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和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比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靠近光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存在于光轴的两侧,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的区域比所述第一粘接剂与所述元件侧粘接面接触的区域靠近光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具有沿光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连接部具有外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小的轴部以及最大宽度比所述贯通孔大的头部,
所述轴部插入所述贯通孔,
所述头部位于比所述贯通孔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头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具有沿光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连接部具有外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小的轴部以及最大宽度比所述贯通孔大的头部,
所述轴部插入所述贯通孔,
所述头部位于比所述贯通孔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头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或者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将所述元件保持部夹在中间并朝向所述后方延伸的一对侧壁,
所述一对侧壁的末端到达至比所述元件保持部的朝向所述后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侧壁的末端朝向光轴延伸的延长部,
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延长部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或者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具有将所述元件保持部夹在中间并朝向所述后方延伸的一对侧壁,
所述一对侧壁的末端到达至比所述元件保持部的朝向所述后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侧壁的末端朝向光轴延伸的延长部,
所述对置面位于所述延长部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保持部包括电路板,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元件保持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组装体包括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所述光学系统侧粘接面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表面,
所述连接部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保持部件的一部分。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金属制的部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2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抑制部件为树脂制的部件,所述第一粘接剂的体积与所述树脂制的部件的体积之比为0.5以上且2以下。
31.根据权利要求25至2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剂的体积与所述树脂制的部件的体积之比为0.5以上且2以下。
CN201520382284.5U 2014-07-04 2015-06-05 拍摄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315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9152 2014-07-04
JP2014-139152 2014-07-04
JP2014-241225 2014-11-28
JP2014241225A JP6638151B2 (ja) 2014-07-04 2014-11-28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1515U true CN204731515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98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8228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31515U (zh) 2014-07-04 2015-06-05 拍摄装置
CN201510303630.0A Active CN105278212B (zh) 2014-07-04 2015-06-05 拍摄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03630.0A Active CN105278212B (zh) 2014-07-04 2015-06-05 拍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07802B2 (zh)
JP (1) JP6638151B2 (zh)
CN (2) CN20473151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212A (zh) * 2014-07-04 2016-01-27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CN111052722A (zh) * 2017-08-29 2020-04-21 京瓷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移动对象以及制造方法
CN112492133A (zh) * 2019-09-11 2021-03-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接合摄像机镜头的方法、接合元件和摄像机镜头组件
WO2022111336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1273B2 (ja) 2016-03-03 2019-1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カメラ装置
JP6695180B2 (ja) * 2016-03-19 2020-05-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移動体用撮像装置
JP6630226B2 (ja) * 2016-04-27 2020-01-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装置
EP3291529A1 (en) * 2016-09-02 2018-03-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amera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amera module
JP2018059986A (ja) * 2016-10-03 2018-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撮像装置
JP6678124B2 (ja) * 2017-03-28 2020-04-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載撮像装置
JP6730239B2 (ja) * 2017-09-27 2020-07-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移動体
EP3471391B1 (en) 2017-10-10 2020-08-12 Axis AB A camera
CA3087507A1 (en) * 2018-01-04 2019-07-11 Applied Medical Resources Corporation Surgical simulation camera scope
JP7019535B2 (ja) * 2018-08-28 2022-0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撮像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JP7325202B2 (ja) * 2019-03-25 2023-08-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7263193B2 (ja) * 2019-09-26 2023-04-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4233A (ja) * 1995-08-10 1997-02-25 Omron Corp 光学モジュールとそれを用いたレーザレーダ装置
JP3750276B2 (ja) * 1997-05-23 2006-03-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の搭載方法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パッケージの装着方法
JP3983566B2 (ja) * 2002-02-22 2007-09-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固定装置、光学組立体および固定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6064708A1 (ja) * 2004-12-14 2006-06-22 Seiko Precision Inc.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EP1946540A4 (en) 2005-10-28 2009-09-09 Magna Electronics Inc TAKING APPARATUS MODULE FOR VEHICLE VISION SYSTEM
JP2008071378A (ja) 2006-09-12 2008-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109427A (ja) * 2008-10-28 2010-05-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読取装置
WO2010111465A1 (en) 2009-03-25 2010-09-30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ular camera and lens assembly
JP2011018954A (ja) * 2009-07-07 2011-01-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
JP5479972B2 (ja) * 2010-03-29 2014-04-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2074934A (ja) 2010-09-29 2012-04-12 Kyocera Corp 撮像装置
DE102011014991B4 (de) 2011-03-25 2014-06-05 Magna Electronics Europe Gmbh & Co. Kg Kamera
WO2012145313A2 (en) 2011-04-18 2012-10-26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ular camera with variable focus capability
CN202150457U (zh) * 2011-07-14 2012-02-22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电荷耦合元件的组件
JP2013171236A (ja) * 2012-02-22 2013-09-02 Sony Corp 光学機器
US9307128B2 (en) * 2012-06-26 2016-04-05 Alex Ning Lens mount
US20140211009A1 (en) 2013-01-25 2014-07-31 Magna Electronics Inc. Lens assembly for vehicle vision system camera
JP5756139B2 (ja) 2013-03-25 2015-07-2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9571707B2 (en) * 2013-07-17 2017-0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decreased thicknes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JP6638151B2 (ja) * 2014-07-04 2020-01-2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212A (zh) * 2014-07-04 2016-01-27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CN105278212B (zh) * 2014-07-04 2018-09-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CN111052722A (zh) * 2017-08-29 2020-04-21 京瓷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移动对象以及制造方法
CN111052722B (zh) * 2017-08-29 2021-10-29 京瓷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移动对象以及制造方法
US11543614B2 (en) 2017-08-29 2023-01-03 Kyocera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mobile objec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2492133A (zh) * 2019-09-11 2021-03-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接合摄像机镜头的方法、接合元件和摄像机镜头组件
WO2022111336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12B (zh) 2018-09-11
CN105278212A (zh) 2016-01-27
JP2016027360A (ja) 2016-02-18
US9407802B2 (en) 2016-08-02
US20160028929A1 (en) 2016-01-28
JP6638151B2 (ja) 2020-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31515U (zh) 拍摄装置
JP2007065017A (ja) レンズ保持鏡筒
CN102483504A (zh) 透镜镜筒、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
CN104010458B (zh) 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
TW201713988A (zh) 具有包含反射小平面之光束偏轉裝置的多孔徑成像裝置
KR20140076761A (ko) 렌즈 모듈
KR20060047989A (ko) 촬상 장치
JP2012083439A (ja)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及び当該光学装置に備わるレンズ同士の調芯及び固定方法
CN102576140A (zh) 透镜组装方法、透镜组装体以及具备透镜组装体的摄像装置
JP4930773B2 (ja)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010106190A (ko) 배면투사형 스크린
JP2014179795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組立方法
KR20060121666A (ko) 카메라 모듈
WO2015019768A1 (ja) 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アレイ積層体、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US11515371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831760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5446740B2 (ja) 撮像装置
JP4969237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41141A (ja) レンズ保持構造体、レンズ位置調整方法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220071294A (ko) 감광 어셈블리, 이미징 모듈, 인텔리전트 단말 및 감광 어셈블리의 제조 방법과 몰드
JP2005157290A (ja) カメラ
JP2010263268A (ja) 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70047065A (ko) 렌즈어셈블리용 스페이스 및 그 제조장치
JP6274009B2 (ja) 位置決め構造
WO2021084586A1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レンズの成型方法、ディスプレイ用レンズの金型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9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9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