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41687U - 食品用容器 - Google Patents

食品用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41687U
CN204341687U CN201420513936.XU CN201420513936U CN204341687U CN 204341687 U CN204341687 U CN 204341687U CN 201420513936 U CN201420513936 U CN 201420513936U CN 204341687 U CN204341687 U CN 204341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acle
containers
flange part
food use
outer recepta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139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苗村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noco Packa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41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41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34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for packaging foodstuffs or other articles intended to be cooked or heated within the package
    • B65D81/3446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for packaging foodstuffs or other articles intended to be cooked or heated within the packag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heated by microwaves
    • B65D81/3453Rigid containers, e.g. trays, bottles, boxes, cu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65D77/0413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the inner and outer containers being rigid or semi-rigid and the outer container being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e.g. carton
    • B65D77/0433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the inner and outer containers being rigid or semi-rigid and the outer container being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e.g. carton the inner container being a tray or like shallow container, not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2575/52Details
    • B65D2575/54Cards, coupons, or other inserts or accessories
    • B65D2575/56Handles or other suspension means
    • B65D2575/565Handles or other suspension means means explicitly used for susp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Packages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用容器,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具备下述构成: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2、含金属层52的外侧容器3;该二容器2、3是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藉由此构成,可提供具有下述特性的食品用容器:作为容器的气体阻隔性优良,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可防止火花产生,且容器不易成为高温,食品加热效率高,且不易产生食品加热不均的情形。

Description

食品用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用容器,其是用以使液态、固态等的食品放入其中的容器,并可防止在以微波炉加热时产生火花。
背景技术
含金属层的容器,因为其气体阻隔性优良,故广泛普及地被使用为食品用容器。然而,在将填充于此种含金属层的容器的食品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以往是将食品移至玻璃制容器或陶磁器制容器,再以微波炉加热。如此进行食品的搬移,是因为在微波炉中使用含金属层的容器的情况下,具有“在从容器的凸缘端部露出的金属层产生火花,而可能导致容器燃烧,进而影响内容物的食品的质量”等的问题。
为了解决在微波炉中使用含金属层的容器时的上述问题,于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使用微波炉用容器的技术,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以热塑性树脂被覆金属箔两面的构造所形成的容器,其构造为以外装体覆盖该容器的凸缘端部,该容器的底部外表面的中央部设有高3.5mm以上、由损失系数(ε·tanδ)在0.001以下、软化点温度在100℃以上的树脂所形成的火花防止构件。该火花防止构件的截面积相对于容器下表面积为l%以上,且为20mm2以上。专利文献1记载,在设置具备上述各个特征的火花防止构件的同时,以外装体覆盖容器凸缘端部而避免金属层端部露出,由此可在以微波炉加热时,防止火花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127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容器,虽无金属层露出的部分,但因为是含金属层的容器,故若以微波炉加热该容器,则会因为金属层的存在而遮蔽电磁波,导致电磁波仅在容器的开口部(一般为容器上端的开口部)照射装入容器的食品,而使得食品的加热效率低,且容易产生食品的加热温度不均匀(容易在食品中产生部分加热温度不均的现象)。另外,包含液态物的食品中,可能因为加热不均而产生突沸现象。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容器具有下述问题:因为容器中的金属层具有较大的热传导率,故在微波炉中加热的食品温度(热量)容易传递至容器外部,而使得容器变得高温,导致在以微波炉加热之后,难以直接用手取出容器。
更进一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容器,因为与其他物品接触,或是外来的撞击等,可能导致金属层的一部分露出。若在微波炉中将这样的一部分金属层露出的容器加热,则会产生火花。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此技术背景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用容器,其作为容器的气体阻隔性优异,而可保护食品不受氧及水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可防止火花产生,且容器不易变得高温,食品的加热效率高,且不易产生食品加热不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该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手段。
(1)一种食品用容器,其特征为,
包含:
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及
至少含有金属层的外侧容器;
其中,该二容器是以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2)如上述(1)的食品用容器,其特征在于,从该内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一凸缘部;从该第一凸缘部的外侧边缘朝向略下方延伸出层差部;从该层差部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二凸缘部;
从该外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三凸缘部;该第三凸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第一凸缘部下表面而层叠;该第三凸缘部的前缘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层差部的内周面。
(3)如上述(2)的食品用容器,其中,从该内侧容器的层差部下端朝向水平方向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
(4)如上述(3)的食品用容器,其中,该反向凸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第三凸缘部的下表面。
(5)如上述(2)~(4)中任一项的食品用容器,其中,该内侧容器的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外侧的边缘部,未与该外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
(6)如上述(1)的食品用容器,其特征在于,从该外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四凸缘部;从该第四凸缘部的外侧边缘朝向略上方延伸出层差部;从该层差部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五凸缘部;
从该内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六凸缘部;该第六凸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第四凸缘部的上表面而层叠;该第六凸缘部的前缘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层差部的内周面。
(7)如上述(6)的食品用容器,其中,从该外侧容器的层差部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
(8)如上述(7)的食品用容器,其中,该反向凸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第六凸缘部的上表面。
(9)如上述(6)~(8)中任一项的食品用容器,其中,该外侧容器的第五凸缘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外侧边缘部,未与该内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
(10)如上述(1)~(9)中任一项的食品用容器,其中,该内侧容器外表面的材质为聚丙烯或是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尼龙、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环氧树脂(epoxy melamine resin)、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或铝。
(11)如上述(1)~(10)中任一项的食品用容器,其中,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之前,该二容器是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使用,而在进行微波炉加热时,将该二容器分离,仅将该内侧容器供给至微波炉加热而使用。
(12)一种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
包含:
准备至少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的步骤;及
藉由将加热熔融树脂注射成型于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而使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与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步骤;
其中,作为该注射成型的树脂,使用与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的材质不同的树脂。
(13)一种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包含:
准备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片材及至少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的步骤;及
藉由对该树脂制片材进行压空成型或真空成型,而在成型内侧容器的同时,使该二容器以该内侧容器与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步骤。
(14)一种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包含:
准备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及至少含金属层的成型用片材的步骤;及
藉由对该成型用片材进行压空成型或真空成型,而在成型外侧容器的同时,使该二容器以该外侧容器与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步骤。
(15)一种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包含:
准备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及至少含金属层的成型用片材的步骤;及
藉由对该成型用片材进行拉深成型,而在成型外侧容器的同时,使该二容器以该外侧容器与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步骤。
(16)一种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包含:
准备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片材与至少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的步骤;及
藉由对该树脂制片材进行拉深成型,而在成型内侧容器的同时,使该二容器以该内侧容器与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步骤。
(17)如上述(13)~(16)中任一项的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的材质与该外侧容器内表面的材质不同。
实用新型效果
(1)的实用新型(食品用容器)中,因为是使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构造,故在将填充有食品的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进行保存的状态下,因为外侧容器含有金属层而使得其作为容器的气体阻隔性优良,且可保护食品不受氧及水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对填充有食品的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中的食品进行加热时,可使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分离,而仅将填充有食品的内侧容器置入微波炉以进行加热。因为该内侧容器是不含金属层的构成,故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能够得到可防止产生火花,且容器不易变得高温,食品的加热效率高,且不易产生食品加热不均的效果。
(2)的实用新型中,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而能够使二容器成为一体的状态更加稳定。
(3)的实用新型中,因为从内侧容器的层差部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置有反向凸缘部,故可更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而使二容器一体化的状态更进一步稳定。
(4)的实用新型中,因为是反向凸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外侧容器的第三凸缘部的下表面的构成,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
(5)的实用新型中,因为是内侧容器的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外侧的边缘部未与外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的构成,也就是内侧容器的第二凸缘部比外侧容器的构成构件(第三凸缘部等)更往外侧突出的构成,故可平顺地进行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分离作业。
(6)的实用新型中,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可使二容器一体化的状态更稳定。
(7)的实用新型中,因为从外侧容器的层差部上端朝向水平方向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故可更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而可使二容器一体化的状态更进一步稳定。
(8)的实用新型中,因为是反向凸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内侧容器的第六凸缘部的上表面的构成,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一体化强度。
(9)的实用新型中,因为是外侧容器的第五凸缘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外侧边缘部未与内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的构成,即外侧容器的第五凸缘部比内侧容器的构成构件(第六凸缘部等)更往外侧突出的构成,故可平顺地进行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分离作业。
(10)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将内侧容器外表面的材质及外侧容器内表面的材质分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故内侧容器耐热性优良,且二容器是在可充分分离的状态下密合成一体。
(11)的实用新型中,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之前,二容器是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使用,故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之前的期间,藉由外侧容器含有金属层,可使作为容器的气体阻隔性优良,可保护食品不受氧及水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使二容器分离,而仅将不含金属层的内侧容器供给至微波炉加热而使用,故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可防止火花产生,且容器不易成为高温,可提高食品的加热效率,且不易产生食品的加热不均匀。
根据(12)的实用新型,藉由利用注射成型,而能够制造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
根据(13)的实用新型,藉由利用压空成型或是真空成型,而能够制造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
根据(14)的实用新型,藉由利用压空成型或是真空成型,而能够制造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
根据(15)的实用新型,藉由利用拉深成型,而能够制造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
根据(16)的实用新型,藉由利用拉深成型,而能够制造该二容器以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
(17)的实用新型中,可制造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密合成一体、且为能够予以充分分离的状态的食品用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是显示将图1的食品用容器分离为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6是依照步骤顺序显示图1的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A)显示在开放的注射成型模具中设置外侧容器的状态,(B)显示使注射成型模具合模的状态,(C)显示注射成型结束后的状态。
图7是依照步骤顺序显示图3的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A)显示在压空成型模具中设置树脂制片材与外侧容器并进行真空抽气的状态,(B)显示刚进行完压空成型的状态,(C)显示将压空成型模具开启并在规定位置进行裁切以取出食品用容器的状态。
图8是依照步骤顺序显示图4的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A)显示在拉深成型装置内设置成型用片材与内侧容器的状态,(B)显示进行拉深成型中途的状态,(C)显示拉深成型结束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  食品用容器
2  内侧容器
2a 底壁
2b 周围侧壁
3  外侧容器
3a 底壁
3b 周围侧壁
20 开口部
21 第一凸缘部
22 第二凸缘部
23 层差部
24 反向凸缘部
26 第六凸缘部
30 开口部
33 第三凸缘部
34 第四凸缘部
35 第五凸缘部
36 层差部
37 反向凸缘部
51 第一树脂层(内侧层)
52 金属层
53 第二树脂层(外侧层)
61 第一注射成型模具
62 第二注射成型模具
63 注射孔
64 空穴
70 树脂制片材
71 压空成型模具
72 盖体
73 收纳体
80 成型用片材
81 冲头
82 皱褶抑制部
83 压铸模
84 固定台
85 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具备:不具有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2;和至少含有金属层52的外侧容器3;该二容器2、3是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的第一实施方式。内侧容器2具备底壁2a、和从该底壁2a的边缘朝向上方立起的周围侧壁2b,该周围侧壁2b的上端设有开口部20。外侧容器3具备底壁3a、和从该底壁3a的边缘朝向上方立起的周围侧壁3b,该周围侧壁3b的上端设有开口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侧容器2的底壁2a在俯视下为圆形,该内侧容器2的周围侧壁2b为略圆筒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外侧容器3的底壁3a在俯视下为圆形,该外侧容器3的周围侧壁3b为略圆筒状。
从该内侧容器2的上端开口部20的边缘(周围侧壁2b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一凸缘部21;从该第一凸缘部21的外侧边缘朝向略下方延伸出层差部23;从该层差部23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二凸缘部22(参照图1)。
从该外侧容器3的上端开口部30的边缘(周围侧壁3b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三凸缘部33(参照图1)。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该内侧容器2是由单一的树脂层(单层)形成的内侧容器,而该外侧容器3则是在金属层52的一面上层合第一树脂层(内侧层)51、在该金属层52的另一面层合第二树脂层(外侧层)53的三层构成的外侧容器(参照图1)。
而且该二容器2、3是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亦即,是以该外侧容器3的底壁3a的内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底壁2a的外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该外侧容器3的周围侧壁3b的内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周围侧壁2b的外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该外侧容器3的第三凸缘部33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第一凸缘部21的下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该第三凸缘部33的前缘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层差部23的内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使该二容器2、3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在大致贴合的状态下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藉由将加热熔融树脂注射成型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使得该二容器2、3以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与内侧容器2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另外,该外侧容器3的构成构件未与该内侧容器2的第二凸缘部22下表面层叠。亦即,内侧容器2的第二凸缘部22是比外侧容器3的构成构件(第三凸缘部33等)更往外侧突出的构成。藉由这样的构成,可在将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时,平顺地进行分离作业。例如,若以手握持向外突出的内侧容器2的第二凸缘部22而使该第二凸缘部22变形,则空气进入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之间,藉此可将密合成一体的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
上述构成的食品用容器1中,在保存期间等的以微波炉进行加热前的期间,是在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密合成一体的状态下使用。此时,因为外侧容器3含有金属层52,故食品用容器1的气体阻隔性优良,而可保护食品不受氧及水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对填充有食品的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中的食品进行加热时,如图2所示,可使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而仅将填充有食品的内侧容器2置入微波炉以进行加热。此时因为内侧容器2是不含金属层的构成,故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可得到“可防止火花产生,且容器不易成为高温,食品的加热效率高,且不易产生食品加热不均”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1,除了具备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的构成以外,还具备下述构成。
亦即,从该内侧容器2的层差部23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24。另外,该反向凸缘部24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第三凸缘部33的下表面(参照图3)。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1,除了可得到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得到下述效果。
亦即,因为从内侧容器2的层差部23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24,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的一体化强度而可使二容器2、3一体化的状态更进一步稳定。更进一步,因为是反向凸缘部24的上表面抵接于外侧容器3的第三凸缘部33的下表面的构成,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的一体化强度。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使藉由压空成型所形成的内侧容器2在成型的同时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重合,而能够使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接着,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的第三实施方式显示于图4。内侧容器2具备底壁2a、和从该底壁2a的边缘朝向上方立起的周围侧壁2b,该周围侧壁2b的上端设有开口部20。外侧容器3具备底壁3a、和从该底壁3a的边缘朝向上方立起的周围侧壁3b,该周围侧壁3b的上端设有开口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侧容器2的底壁2a在俯视下为圆形,而该内侧容器2的周围侧壁2b为略圆筒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外侧容器3的底壁3a在俯视下为圆形,而该外侧容器3的周围侧壁3b为略圆筒状。
从该外侧容器3上端的开口部30的边缘(周围侧壁3b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四凸缘部34;从该第四凸缘部34的外侧边缘朝向略上方延伸出层差部36;从该层差部36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五凸缘部35(参照图4)。
从该内侧容器2上端的开口部20的边缘(周围侧壁2b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六凸缘部26(参照图4)。
此第三实施方式中,该内侧容器2是单一的树脂层(单层)所形成的内侧容器;该外侧容器3是在金属层52的一面层合第一树脂层(内侧层)51、在该金属层52的另一面层合第二树脂层(外侧层)53的三层构成的外侧容器(参照图4)。
而且该二容器2、3是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亦即,以该内侧容器2的底壁2a的外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底壁3a的内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该内侧容器2的周围侧壁2b的外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周围侧壁3b的内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该内侧容器2的第六凸缘部26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第四凸缘部34的上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该第六凸缘部26的前缘抵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层差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3在大致适合的状态下重合,而使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参照图4)。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使藉由拉深成型所形成的外侧容器3在成型的同时与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重合,而使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另外,为该内侧容器2的构成构件未与该外侧容器3的第五凸缘部35的上表面层叠的构成。亦即,外部容器3的第五凸缘部35是比内侧容器2的构成构件(第六凸缘部26等)更往外侧突出的构成。藉由这样的构成,可在将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时,平顺地进行分离作业。例如,若以手握持往外突出的外侧容器3的第五凸缘部35而使该第五凸缘部35变形,则空气进入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之间,藉此可将密合成一体的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
上述构成的食品用容器1中,在保存期间等进行微波炉加热之前的期间,是在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密合成一体的状态下使用。此时,因为外侧容器3具有金属层52,故食品用容器1具有优良的气体阻隔性,而能够保护食品不受到氧及水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以微波炉对填充有食品的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中的食品进行加热时,可将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分离,而仅将填充有食品的内侧容器2放入微波炉进行加热。此时,因为内侧容器2为不含金属层的构成,故在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可得到“可防止火花产生,且容器不易变成高温,食品的加热效率变高,且不易产生食品加热不均”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的第四实施方式。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1,除了具备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的构成以外,进一步具备下述构成。
亦即,从该外侧容器3的层差部36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37。另外,该反向凸缘部37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第六凸缘部26的上表面(参照图5)。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1中,除了可得到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食品用容器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得到下述的效果。
亦即,因为从外侧容器3的层差部36的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37,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的一体化强度,且更可使二容器2、3一体化的状态更进一步稳定。更进一步,因为是反向凸缘部37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2的第六凸缘部26上表面的构成,故可进一步增大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的一体化强度。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的制造方法。
[使用注射成型的制造方法]
首先,说明使用注射成型的制造方法。参照图6,说明使用注射成型制造图1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的例子。在图6中,61是第一注射成型模具,其内侧成型面形成为适合图1的外侧容器3的外表面形状的形状。另外,62是第二注射成型模具,其内侧成型面形成为适合图1的内侧容器2的内表面形状的形状。该第二注射成型模具62的成型面的中心部形成注射孔63(参照图6)。在将该第一注射成型模具61与该第二注射成型模具62重合以合模时,在上述两注射成型模具61、62之间形成与该图1的食品用容器1对应的空隙(参照图6(C))。
接着,如图6(A)所示,在上述一对的注射成型模具61、62为开放的状态下,将含金属层52的外侧容器3在贴合状态下设于第一注射成型模具61的内侧成型面。该外侧容器3是以拉深成型所制造的。接着,如图6(B)所示,藉由将该一对注射成型模具61、62合模,形成了成型用空穴64。该成型用空穴64是具有对应该图1的食品用容器1的内侧容器2的三维空间的成型用空隙。接着,如图6(C)所示,通过注射孔63将加热熔融树脂注射于该成型用空穴64,使得加热熔融树脂注射成型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由此使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与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3重合,接着进行冷却,而可得到图1的食品用容器1。亦即,可使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3重合,制造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在使用上述注射成型进行制造的情况下,内侧容器2的材质(加热熔融树脂的材质)优选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材质不同。此情况下,可充分防止因为注射的熔融树脂的热导致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熔化附着而无法分离地成为一体的情况。
[使用压空成型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使用压空成型的制造方法。参照图7说明使用压空成型制造如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的例子。在图7中,71是压空成型模具,其内侧成型面形成为适合图3的外侧容器3的外表面形状的形状。另外,73是收纳该压空成型模具71的收纳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方式;72是盖体。
接着,如图7(A)所示,于该收纳体73的内部配置该压空成型模具71,并将含金属层52的外侧容器3于适合状态下设于该压空成型模具71的内表面。同时在该收纳体73上载置树脂制片材70,进而在其上载置该盖体72。在将树脂制片材70加热之后,对由收纳体73与盖体72所围住的空间进行真空抽气。此外,该外侧容器3是由拉深成型所制造的。接着,如图7(B)所示,藉由使压缩空气从树脂制片材70的上方侧进入,使树脂制片材70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重合,以进行压空成型。之后,如图7(C)所示,卸下盖体72,在规定位置进行裁切之后,藉由脱膜而可得到图3的食品用容器1。亦即,可使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3重合,制造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在使用上述压空成型进行制造的情况下,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的材质(树脂制片材70中抵接于外侧容器3的一侧的面的材质),优选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材质不同。此情况下,可充分防止因为经加热的树脂制片材70的热导致内侧容器2与外侧容器3熔化附着而无法分离地成为一体的情况。此外,即使是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的材质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材质为相同的情况,只要藉由将树脂制片材70的加热温度等压空成型条件设定在特定范围,即可制造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此外,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真空成型来代替上述压空成型,可使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3重合,制造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参照图3)。
[使用拉深成型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使用拉深成型的制造方法。参照图8说明使用拉深成型制造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的例子。图8中,81是冲头,其成型面形成为适合图4的外侧容器3的底面的形状的形状。82是皱褶抑制部。83是压铸模,其固定于固定台84上。85是支承部,其与该皱褶抑制部82之间夹入成型用片材80,并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构成。
接着,如图8(A)所示,在适合状态下,于压铸模83内设置内侧容器2。该内侧容器2是由真空成型或是注射成型所制造的。然后,在支承部85及内侧容器2上载置含有金属层52的成型用片材80。接着,如图8(B)所示,使皱褶抑制部82下降移动,以支承部85的上表面与皱褶抑制部82的下表面夹住成型用片材80的两端部,再使皱褶抑制部82下降移动。然后,如图8(C)所示,在皱褶抑制部82抵接于支承部85上表面之前,进一步使其下降移动,同时亦使冲头81下降移动,藉此使成型用片材80拉深成型,藉由使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3重合,可得到图4的食品用容器1。亦即,可使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含金属层的外侧容器3重合,以制造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在使用上述拉深成型进行制造的情况下,因为在成型过程中不进行加热,故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材质(成型用片材80中抵接于内侧容器2的一侧的面的材质),可与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的材质相同,亦可不同。
本实用新型中,该内侧容器2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5mm~1.0mm。该内侧容器2只要是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容器,并未特别限定,可为单层(单一树脂层)构造,亦可为多层(多种树脂层的层合体)构造。其中,聚丙烯制内侧容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内侧容器因为具备良好的耐热性,故为较佳的选择。
该外侧容器3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05mm~0.5mm。该外侧容器3可为仅由金属层52构成的单层所构成,亦可为至少含有金属层52的多层(层合体)所构成。该层合体构成的外侧容器3例如是在金属层52的一侧的面层合第一树脂层51、在该金属层52的另一面层合第二树脂层53的三层构成的外侧容器3(参照图1、图3、图4、图5)。
构成该金属层52的金属的种类并未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铝、铁、铜、银、钽等单一金属,此外,亦可为这些金属的合金或是镁合金、钛合金等。其中,从成本的观点来看,优选以铝层形成该金属层52。铝的种类并未特别限定,可使用纯铝系合金或8000系合金。
在使用上述各成型方法的情况下的内侧容器2的材料与外侧容器3的材料组合的优选例显示于表1。此外,在外侧容器的构成例为层合构造的情况下,左侧所记载的材料为内表面(与内侧容器相接的面)的材料。在使用真空成型的情况下的内侧容器2的材料与外侧容器3的材料组合的优选例与压空成型中所示的优选例相同。
【表1】
此外,表1、2中所记载的下述简略化的符号,分别是指下述材料(层)。
“PP”:聚丙烯
“C-PET”: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CPP”:结晶性聚丙烯
“AL”:铝(箔)
“PE”:聚乙烯
“Ny”:尼龙
“树脂涂布层”:涂布树脂所形成的树脂层;树脂例如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等。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并未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该二容器2、3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构造。亦可为例如,以不使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外侧容器3密合而仅使其重合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使该二容器2、3的凸缘部彼此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或是凸缘部彼此接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例如以粘合剂粘合),藉此使该二容器2、3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亦即,该二容器2、3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构造,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构造,只要是该二容器2、3能够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任何构造即可。
为了使该内侧容器2与该外侧容器3的一体化状态更加稳固,亦可采用使该二容器2、3以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通过粘合剂与该外侧容器3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构造。
配置该粘合剂的位置只要在二容器2、3之间即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为下述(1)~(4)中任一项所例示的位置:
(1)内侧容器2的底壁2a与外侧容器3的底壁3a之间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2)内侧容器2的周围侧壁2b与外侧容器3的周围侧壁3b之间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3)内侧容器2的第一凸缘部21与外侧容器3的第三凸缘部33之间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4)内侧容器2的第六凸缘部26与外侧容器3的第四凸缘部34之间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当然,亦可采用上述(1)与(2)这两者。
如此,在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可以使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通过配置粘合剂的方式而相接于与该一部分对应的该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也可以使该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的整个面通过配置粘合剂的方式而相接于该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的整个面。
该粘合剂的种类并未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热熔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硅系粘合剂、环氧系粘合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粘合剂、丙烯酸改性硅系粘合剂等。其中,该粘合剂优选为选自热熔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及丙烯酸系粘合剂所构成的群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粘合剂。
此“粘合剂”,是指具有能够以人手的力量将通过该粘合剂层而可分离地成为一体的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分离的粘合力的粘合剂。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的形状并未特别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是可收纳食品的形状,则未特别限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1,并未特别限定于以上述例示说明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容器,上述制造方法只不过显示其一例。
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未特别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前项所说明的“使用注射成型的制造方法”制造图1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外侧容器3是使用铝(A8021-O材)所形成的厚度120μm的外侧容器,将加热至230℃的加热熔融聚丙烯树脂注射至成型用空穴内,藉此使熔融树脂注射成型于外侧容器3的内表面,制造了厚度为1.0mm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厚度为120μm的外侧容器3重合、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比较例1>
除了使用由结晶性聚丙烯层(内侧层)(30μm)/铝层(120μm)/结晶性聚丙烯层(外侧层)(200μm)的三层层合体构成的外侧容器作为外侧容器3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食品用容器。
<实施例2>
以前项所说明的“使用压空成型的制造方法”制造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外侧容器3是使用由结晶性聚丙烯层(内侧层)(30μm)/铝层(120μm)/结晶性聚丙烯层(外侧层)(200μm)的三层层合体所构成的外侧容器;树脂制片材70是使用厚度为1.0mm的聚丙烯片材,将加热至145℃的树脂制片材70与外侧容器3内表面重合,以进行压空成型,制造了厚度为1.0mm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厚度350μm的外侧容器3重合、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3>
除了使用聚乙烯层(内侧层)(30μm)/铝层(120μm)/聚乙烯层(外侧层)(200μm)的三层层合体构造的外侧容器作为外侧容器3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得到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4>
除了使用由铝所形成的厚度为120μm的外侧容器作为外侧容器3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得到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5>
除了使用加热至160℃的厚度为0.6mm的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片材作为树脂制片材70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得到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6>
除了使用加热至160℃的厚度为0.6mm的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片材作为树脂制片材70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得到图3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7>
以前项所说明的“使用拉深成型的制造方法”制造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成型用片材80是使用由结晶性聚丙烯层(内侧层)(30μm)/铝层(120μm)/结晶性聚丙烯层(外侧层)(200μm)的三层层合体构成的外侧容器;内侧容器2是使用聚丙烯所形成的厚度为1.0mm的内侧容器。藉由对成型用片材80进行拉深成型以在成型外侧容器3的同时,使该外侧容器3与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重合,由此制造了厚度为1.0mm的内侧容器2的外表面与厚度为350μm的外侧容器3重合、该二容器2、3密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8>
除了使用聚乙烯层(内侧层)(30μm)/铝层(120μm)/聚乙烯层(外侧层)(200μm)的三层层合片材作为成型用片材80以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得到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9>
除了使用厚度为120μm的铝箔作为成型用片材80以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得到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由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形成的厚度为0.6mm的内侧容器作为内侧容器2以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得到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实施例11>
除了使用由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形成的厚度为0.6mm的内侧容器作为内侧容器2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得到图4所示的食品用容器1。
对于上述所得的各食品用容器,根据下述评价法进行评价。其结果显示于表2。
【表2】
<成型性评价法>
将所得的食品用容器的内侧容器、外侧容器中无断裂、孔洞而成型性优良者记为“○”;将在容器深度较浅的情况下虽无断裂、孔洞,但在容器深度较深的情况下被认定具有断裂或孔洞的情况极少者记为“△”;将被认定具有断裂或孔洞者记为“×”。
<密合性评价法>
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充分密合者记为“○”;将密合力虽弱,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密合而实际上能够使用者记为“△”;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几乎不密合或是完全不密合者记为“×”。
<分离性评价法>
将不需要大的力量而可以用人手平顺分离者记为“○”;将使用稍大的力量即可以用人手分离者记为“△”;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充分熔化附着而无法以人手分离者记为“×”。
从表2可明确得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11的食品用容器,在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密合而在良好状态下成为一体的同时,不需要大的力量即可以用人手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分离。另外,其成型性也优良,无断裂、孔洞的情形,作为容器的气体阻隔性优良。
相对于此,比较例1的食品用容器,其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是无法分离地成为一体。因此,在以微波炉加热时,无法仅以内侧容器置入微波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并非特别限定,其可作为在其中填充例如汤、粥等液态食品、鱼肉类及蔬菜等烹制完成的食品等固体食品等食品的食品用容器使用。在将装有食品的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用容器中的食品以微波炉进行加热时,将内侧容器与外侧容器分离,仅将填充有食品的内侧容器放入微波炉进行加热。
本申请是伴随2013年9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3-184683号的优先权主张者,其公开的内容,直接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此处所使用的用语及说明,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只要是在权利要求内而不脱离其主旨则可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

Claims (10)

1.一种食品用容器,其特征为,
包含:
不含金属层的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及
至少含有金属层的外侧容器;
其中,该二容器是以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与该外侧容器重合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且能够予以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从该内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一凸缘部;从该第一凸缘部的外侧边缘朝向略下方延伸出层差部;从该层差部的下端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有第二凸缘部;
从该外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有第三凸缘部;该第三凸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第一凸缘部的下表面而层叠;该第三凸缘部的前缘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层差部的内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从该内侧容器的层差部下端朝向水平方向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该反向凸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第三凸缘部的下表面。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该内侧容器的第二凸缘部下表面中的至少外侧的边缘部,未与该外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从该外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有第四凸缘部;从该第四凸缘部外侧边缘朝向略上方延伸出层差部;从该 层差部上端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有第五凸缘部;
从该内侧容器上端的开口部边缘朝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有第六凸缘部;该第六凸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第四凸缘部的上表面而层叠;该第六凸缘部的前缘抵接于该外侧容器的层差部的内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从该外侧容器的层差部上端朝向水平方向的内侧延伸设有反向凸缘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该反向凸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内侧容器的第六凸缘部的上表面。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该外侧容器的第五凸缘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外侧边缘部,未与该内侧容器的构成构件层叠。
10.如权利要求1、2、3、4、6、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用容器,其中,
该内侧容器的外表面的材质为聚丙烯或是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该外侧容器的内表面的材质为聚丙烯、聚乙烯、尼龙、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或铝。
CN201420513936.XU 2013-09-06 2014-09-05 食品用容器 Active CN2043416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4683A JP6267899B2 (ja) 2013-09-06 2013-09-06 食品用容器
JP2013-184683 2013-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1687U true CN204341687U (zh) 2015-05-20

Family

ID=527011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13936.XU Active CN204341687U (zh) 2013-09-06 2014-09-05 食品用容器
CN201410454069.1A Active CN104417920B (zh) 2013-09-06 2014-09-05 食品用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54069.1A Active CN104417920B (zh) 2013-09-06 2014-09-05 食品用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67899B2 (zh)
KR (1) KR102188903B1 (zh)
CN (2) CN204341687U (zh)
TW (1) TWI63105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920A (zh) * 2013-09-06 2015-03-18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食品用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ES2911974A1 (es) * 2020-11-20 2022-05-23 Palec Ecologico S L Caja isotermica para almacenar y transportar producto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9076B2 (ja) * 2014-07-11 2018-09-12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食品用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4802432B (zh) * 2015-04-20 2017-10-27 嘉兴市牧天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八角形容器的生产方法
JP6738625B2 (ja) * 2015-06-01 2020-08-12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容器および包装体
JP6211045B2 (ja) * 2015-07-23 2017-10-11 株式会社エフピコ 包装用容器及び包装用容器の蓋
JP6706486B2 (ja) * 2015-11-17 2020-06-10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加熱用容器
JP6726525B2 (ja) * 2016-05-18 2020-07-22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容器用積層シートおよび容器
CN206576736U (zh) * 2016-05-20 2017-10-2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均温不沾锅具
CN107397422B (zh) * 2016-05-20 2020-11-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均热锅的制备方法
JP7382685B1 (ja) 2023-08-21 2023-11-17 有限会社山本商事 加熱保存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1016Y1 (zh) * 1970-12-14 1975-06-25
US3785544A (en) * 1972-05-15 1974-01-15 Phillips Petroleum Co Tray with strengthening member
JPS5645355Y2 (zh) * 1976-12-03 1981-10-23
JPS6294543A (ja) * 1985-10-08 1987-05-01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深絞り成形容器
JPH01164117U (zh) * 1988-05-06 1989-11-16
JPH0761434A (ja) * 1993-08-24 1995-03-0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合成樹脂製カップ並びにその口元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H09290815A (ja) * 1996-04-24 1997-11-11 Utsui:Kk 抄造容器、及び抄造容器を用いた包装体
JPH10218235A (ja) * 1997-02-06 1998-08-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複合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85853A (ja) * 1998-06-03 2000-03-28 Jienna Internatl:Kk 即席食品容器
JP4220044B2 (ja) * 1998-12-17 2009-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用射出成形容器
JP3549854B2 (ja) * 2000-08-09 2004-08-04 花王株式会社 断熱容器
JP4561979B2 (ja) 2004-11-08 2010-10-13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JP6267899B2 (ja) * 2013-09-06 2018-01-24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食品用容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920A (zh) * 2013-09-06 2015-03-18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食品用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17920B (zh) * 2013-09-06 2018-04-27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食品用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ES2911974A1 (es) * 2020-11-20 2022-05-23 Palec Ecologico S L Caja isotermica para almacenar y transportar producto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51783A (ja) 2015-03-19
JP6267899B2 (ja) 2018-01-24
KR20150028718A (ko) 2015-03-16
CN104417920B (zh) 2018-04-27
TWI631055B (zh) 2018-08-01
CN104417920A (zh) 2015-03-18
KR102188903B1 (ko) 2020-12-09
TW201509766A (zh)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41687U (zh) 食品用容器
CN100540413C (zh) 制造容器部件的方法、容器部件、制造多层薄膜的方法、多层薄膜
US7520404B2 (en) Paper food container with injection molded top rim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EP1485178B1 (en) Container having an injection-molded feature
EP0140282A2 (en) Can-like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070210092A1 (en) Paper food container with injection molded top rim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5500777A (ja) 剥離可能な蓋とそのための装置を備えた金属缶を密閉する方法
CN204979776U (zh) 食品用容器
CN204713747U (zh) 微波炉用的保存容器
KR102468967B1 (ko) 용기 및 포장체
JP6463058B2 (ja) 再封可能な密封容器
US20160185479A1 (en) Tray
JPH10218235A (ja) 複合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07637B2 (ja) 食品用容器
JP2014105009A (ja)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44613A (ja) 蓋付きパルプモールド容器
JP3216626U (ja) 食品容器
JP4655396B2 (ja) カップ状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6088608A (ja) 食品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60063955A (ko) 식품 용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H04131215A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容器本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Lesonac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Shiga

Patentee before: Lesonac Packag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