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0140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40140U
CN203840140U CN201420140309.6U CN201420140309U CN203840140U CN 203840140 U CN203840140 U CN 203840140U CN 201420140309 U CN201420140309 U CN 201420140309U CN 203840140 U CN203840140 U CN 203840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application
end plate
application part
motor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03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西繁
矢岛克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40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401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1),在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配置有将旋转轴(50)支承为能旋转的轴承部件(70),且在相对于轴承部件(70)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施力部件(8),该施力部件具有对旋转轴(50)朝马达轴线方向(L)的输出侧(L1)施力的板簧部(85)。在相对于施力部件(8)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设有端板(90),该端板(90)固定于定子(40),从而防止轴承部件(70)朝输出相反侧(L2)脱落。并且,端板(90)在输出相反侧(L2)将板簧部(85)覆盖,从而限制板簧部(85)朝输出相反侧(L2)变形。通过这种结构,能提高在马达轴线方向的端部配置有轴承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马达的耐冲击性。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马达轴线方向的端部配置有轴承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马达。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的聚焦用镜头驱动装置中,或在光盘驱动装置中为进行校准透镜位移,使用步进马达等马达。在该马达中配置有: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相对于定子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具有对旋转轴施力的板簧部(参照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4-140924号)。
在将镜头驱动装置装设到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移动型信息终端等移动设备时,假想掉落时等而要求马达具有更高的耐冲击性。然而,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4-140924号的马达中,难以进一步提高耐冲击性。具体地说,如果对旋转轴施加朝向输出相反侧的冲击,则板簧部会朝向输出相反侧变形。此时,如果因冲击较大而使板簧部过度变形,则会导致板簧部发生塑性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马达轴线方向的端部配置有轴承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马达中能够提高耐冲击性的结构。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具有转子、圆筒状的定子、轴承部件、带有板簧部的施力部件以及端板。转子具有旋转轴。定子配置在转子的周围。轴承部件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施力部件配置在相对于轴承部件与旋转轴相反的一侧。板簧部对旋转轴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施力。端板在相对于施力部件与旋转轴相反的一侧直接地或借助于其他部件固定于定子,从而防止轴承部件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脱落,并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将板簧部覆盖,从而限制板簧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变形。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二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端板与施力部件以重叠的状态被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三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在从马达轴线方向观察时,端板与施力部件以彼此的外缘重叠的位置被焊接在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四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端板与施力部件通过凸焊而被一体化。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五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在端板侧形成有凸焊用的突起。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六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端板比施力部件厚。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七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轴承部件具有在定子的内侧支承旋转轴的外周面的筒部。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八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中,轴承部件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从筒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重叠。在施力部件以及端板中形成有在与卡合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供卡合部嵌入到内侧的开口部。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配置有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且在相对于轴承部件与旋转轴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具有对旋转轴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施力的板簧部。因此,旋转轴对设置在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轴承部件等弹性推压,因而不会在旋转轴产生沿马达轴线方向的晃动。另外,相对于施力部件在与旋转轴相反的一侧设有端板,该端板直接地或借助其他部件固定于定子,从而防止轴承部件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脱落。并且,端板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覆盖板簧部,从而限制板簧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变形。因此,即使对旋转轴施加朝向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冲击,也能限制板簧部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板簧部过度变形。由此,能够提高马达的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说明图。
图2(a-1)~图2(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施力部件以及端板的说明图。
图3(a-1)~图3(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轴承部件等的说明图。
图4(a-1)~图4(c-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外定子铁芯等的说明图。
图5(a-1)~图5(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说明图。
图6(a)、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轴线方向L中的旋转轴50从定子40突出的一侧作为输出侧L1,将与旋转轴50从定子4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输出相反侧L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线方向L的一侧”为输出相反侧L2,“马达轴线方向L的另一侧”为输出侧L1。
(整体结构)
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说明图,图1(a)、图1(b)为马达整体的剖视图以及将输出相反侧L2的部分扩大表示的剖视图。图1(a)、图1(b)所示的马达1为在数码相机等移动设备中用于镜头驱动等的步进马达,该马达1包括具有旋转轴50的转子5以及配置在转子5的周围的圆筒状的定子40。
定子40具有A相用定子与B相用定子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重叠配置的结构。因此,在定子40中,缠绕有线圈线41的环状的两个线圈骨架42(线圈骨架42A和线圈骨架42B)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重叠配置,且分别在所述线圈骨架42重叠配置有内定子铁芯43以及外定子铁芯44。更为具体地说,在线圈骨架42A的马达轴线方向L上的两侧重叠配置有环状的内定子铁芯43A以及截面呈U字状的外定子铁芯44A,在线圈骨架42B的马达轴线方向L上的两侧重叠配置有环状的内定子铁芯43B以及截面呈U字状的外定子铁芯44B。在线圈骨架42A以及线圈骨架42B的内周面,内定子铁芯43A、43B以及外定子铁芯44A、44B的多个极齿45(极齿45A、45B)形成为沿周向排列的结构。
如此,构成了具有转子配置孔的圆筒状的定子40,在定子40的径向内侧呈同轴状配置有转子5。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定子铁芯44A、44B的圆筒部49A、49B分别延伸到线圈骨架42A以及线圈骨架42B的径向外侧,且由外定子铁芯44A、44B构成马达壳体10。并且,定子40的输出侧L1的端面47由外定子铁芯44A的圆环部构成,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由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构成。
在转子5中,旋转轴50沿马达轴线方向L延伸,且旋转轴50从定子40的输出侧L1的端面47突出。在旋转轴50的靠输出相反侧L2的位置,利用粘接剂56固接有圆筒状的永磁铁59。在定子40的内侧(转子配置孔),永磁铁59的外周面在径向内侧与定子40的极齿45隔着规定的间隔对置。旋转轴50由不锈钢、黄铜、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在旋转轴50的外周面中的从定子40的输出侧L1的端面47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面57形成有螺旋槽58。在旋转轴50中,形成有螺旋槽58的部分的直径比固接有永磁体59的部分的直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骨架42(线圈骨架42A以及线圈骨架42B)由树脂制成,保持端子2的端子台420一体形成在线圈骨架42。端子台420从形成于外定子铁芯44A、44B的圆筒部49A、49B的切口部490A、490B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框架3的结构)
相对于定子40在输出侧L1设有框架3。框架3包括:第一板部31,其以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定子40的输出侧L1的端面47;第二板部32,其在输出侧L1与第一板部31对置,并支承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以及连接部33,其沿着马达轴线方向L延伸并将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连接起来。在第一板部31中形成有供旋转轴50贯通的孔30。
(输出侧L1的轴承结构)
在框架3的第二板部32中,构成有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上将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侧L1的轴承机构6。在该轴承机构6中,输出侧L1的轴承部件60被保持在框架3的第二板部32,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嵌入到轴承部件60的筒部65中的朝向输出相反侧L2开口的有底凹部61的内侧,并在径向以及轴向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部件60具有大径部64,其以贯通形成于框架3的第二板部32的孔329的状态与第二板部32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抵接,轴承部件60通过大径部64而被限制朝向输出侧L1移动。在旋转轴50中,输出侧L1的端部51的直径比形成有螺旋槽58的部分的直径小,且输出侧L1的端部51被加工成半球状。
(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的简要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在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构成有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上将旋转轴50的输出反向侧L2的端部5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永磁铁59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凹陷的凹部595,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从凹部595的内侧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在旋转轴50中,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被加工成半球状。
在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中,在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的周围配置有轴承部件70,旋转轴50的端部52嵌入到轴承部件70的圆筒状的筒部71的内侧,端部52的外周面被筒部71支承为能够旋转。换言之,轴承部件70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将旋转轴50支承为能够旋转。相对于轴承部件70在输出相反侧L2(在相对于轴承部件70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施力部件8。该施力部件8包括环状部81和板簧部85。环状部81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重叠。板簧部85为在环状部81的中央部分被切起成朝向输出侧L1倾斜的部位。板簧部85对旋转轴50朝向输出侧L1施力。这里,在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构成有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上将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侧L1的轴承机构6。因此,旋转轴50被施力而呈输出侧L1的端部51与轴承机构6抵接的状态,因此在旋转轴50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轴50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晃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施力部件8在输出相反侧L2(在相对于施力部件8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端板90。端板90以与施力部件8重叠的状态直接地或者借助施力部件8(其他部件)固定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文所述,在端板90与施力部件8中,彼此重叠的外缘被焊接在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
在这种状态下,端板90防止了轴承部件70朝向输出相反侧L2脱落,且相对于板簧部85在输出相反侧L2在与板簧部85间隔规定距离的位置覆盖板弹簧85,从而限制板簧部85朝向输出相反侧L2变形。这里,施力部件8由薄金属板构成,而端板90由厚度比施力部件8厚的金属板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90与施力部件8以重叠的状态被接合,作为支承部件9而被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通过凸焊而被一体化。如后文所述,此时的凸焊用的突起形成于端板90侧。另外,优选凸焊用的突起形成于输出侧L1的面。
并且,详细如后文所述,轴承部件70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从筒部71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重叠,在施力部件8的环状部81以及端板90中形成有供卡合部等嵌入到内侧的开口部。
(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的详细结构)
图2(a-1)~图2(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施力部件8以及端板90的说明图,其中,图2(a-1)为施力部件8的剖视图,图2(a-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施力部件8的主视图,图2(b-1)为端板90的剖视图,图2(b-2)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端板90的后视图,图2(c-1)为支承部件9的剖视图,图2(c-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支承部件9的主视图,图2(c-3)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支承部件9的后视图。
图3(a-1)~图3(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轴承部件70等的说明图,其中,图3(a-1)为轴承部件70的剖视图,图3(a-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轴承部件70的主视图,图3(a-3)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轴承部件70的后视图,图3(b)为支承部件9的剖视图,图3(c-1)为轴承机构7的剖视图,图3(c-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轴承机构7的主视图,图3(c-3)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轴承机构7的后视图。
图4(a-1)~图4(c-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定子铁芯44B等的说明图,其中,图4(a-1)为外定子铁芯44B的剖视图,图4(a-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外定子铁芯44B的主视图,图4(a-3)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外定子铁芯44B的后视图,图4(b)为轴承机构7的剖视图,图4(c-1)为将轴承机构7固定到外定子铁芯44B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c-2)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将轴承机构7固定到外定子铁芯44B的状态的后视图。
(施力部件8的结构)
如图2(a-1)、图2(a-2)所示,施力部件8为具有环状部81和在环状部81的中央部分被切起成倾斜的带状的板簧部85的薄金属板,在板簧部85的周围中的除板簧部85的根部之外的三个方向上形成有开口部82。作为施力部件8,使用了板簧部85能够用作弹簧的厚度的金属板。这里,开口部82包括:开口部821,其位于板簧部85的末端侧;开口部822、823,所述开口部822、823位于在两侧夹持板簧部85的区域;以及狭缝部824,其形成于从两侧夹持板簧部85的根部的区域。并且施力部件8整体具有圆形的外形形状,但在外缘中形成有被浅浅地切割成凹状的两个切口86a、86b,在相对于板簧部85与切口86a、86b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呈直线状被切割而成的切口86c。
(端板90的结构)
如图2(b-1)、图2(b-2)所示,端板90由整体具有圆形的外形形状的金属板构成,且厚度比施力部件8厚。在端板90的外缘形成有与施力部件8相同地被浅浅地切割成凹状的两个切口96a、96b,在与切口96a、96b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呈直线状被切割而成的切口96c。该端板90具有与施力部件8相同的外形形状。
因此,如图2(c-1)、图2(c-2)、图2(c-3)所示,如果使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重叠,则端板90的外缘与施力部件8的外缘完全重叠。因此,施力部件8的切口86a与端板90的切口96a重叠,施力部件8的切口86b与端板90的切口96b重叠,施力部件8的切口86c与端板90的切口96c重叠。
并且,在端板90形成有位于周向的三个位置的矩形的开口部91a、91b、91c,如果使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重叠,则端板90的开口部91a与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中的开口部821重叠,端板90的开口部91b与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中的开口部822重叠,端板90的开口部91c与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中的开口部823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制造马达1时,以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重叠的状态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接合,从而由端板90和施力部件8构成一体的支承部件9。在这种状态下,端板90相对于施力部件8在输出相反侧L2以与施力部件8中的除板簧部85之外的部分接触的方式重叠,端板90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在输出相反侧L2将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覆盖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通过凸焊而被一体化,此时的凸焊用的突起99a、99b、99c以大致等角度间隔形成于端板90的输出侧L1的面。并且,突起99c形成在切口96c与端板90的中心之间,在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的根部附近,进行利用突起99c的凸焊。这里,支承部件9的外形尺寸(端板90以及施力部件8的外形尺寸)比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的外形尺寸稍小。
在使用所述支承部件9组装马达1时,支承部件9(端板90以及施力部件8)在端板90与施力部件8的外缘彼此重叠的位置(切口86a与切口96a的重叠部分、切口86b与切口96b的重叠部分、切口86c与切口96c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固定在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其结果是,形成施力部件8借助切口86a、86b、86c直接固定于定子40,而端板90借助切口96a、96b、96c直接固定于定子40的状态。
(轴承部件70的详细结构)
如图3(a-1)、图3(a-2)、图3(a-3)所示,轴承部件70为具有筒部71和圆盘部72的树脂制部件,所述筒部71配置在定子40的内侧,并具有在内侧支承旋转轴50的端部52的孔79,所述圆盘部72在筒部7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外径增大。换言之,轴承部件70具有在定子40的内侧支承旋转轴50的外周面的筒部71。在轴承部件70的圆盘部72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具有从圆盘部7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卡合部73、74、75。因此,卡合部73、74、75形成从筒部71经由圆盘部72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3、74、75以大致等角度间隔形成,卡合部73、74、75均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圆盘部72的外周面形成有呈等角度间隔地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较小的突部77a、77b、77c。
在这里,轴承部件70的外形尺寸形成为比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的外形尺寸小,比定子40的内径尺寸稍大。因此,卡合部73、74、75形成为从筒部71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重叠。并且,圆盘部72的除突部77a、77b、77c、77d之外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定子40的内径尺寸稍小,因此圆盘部72进入到定子40的内侧,并成为径向上的定位件。另外,轴承部件70的外形尺寸比支承部件9的外形尺寸(端板90以及施力部件8的外形尺寸)稍小。
在制造马达1时,如图3(c-1)、图3(c-2)、图3(c-3)所示,该结构的轴承部件70以与图3(b)所示的支承部件9(图2(c-1)、图2(c-2)、图2(c-3)所示的支承部件9)的输出侧L1的面重叠的状态,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外定子铁芯44B的环状部)重叠。在这种状态下,施力部件8形成被夹持在轴承部件70与端板90之间的状态,板簧部85的末端部分进入到筒部71的内侧。
另外,施力部件8和端板90形成有分别与卡合部73、74、75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重叠的开口部82(821、822、823)以及开口部91a、91b、91c。因此,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74、75嵌入到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91a、91b、91c中。更为具体地说,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嵌入到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1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91a中,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4嵌入到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2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91b中,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5嵌入到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3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91c中。因此,轴承部件70与支承部件9在重叠状态下的厚度(马达轴线方向L的尺寸)比轴承部件70的厚度、施力部件8的厚度以及端板90的厚度的总和小。并且,通过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74、75嵌入到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91a、91b、91c中,来阻止轴承部件70与支承部件9相对转动。
(外定子铁芯44B的结构)
如图4(a-1)、图4(a-2)、图4(a-3)所示,外定子铁芯44B由于被构成为构成马达壳体的壳体部件,因此具有截面为U字的形状。更为具体地说,外定子铁芯44B具有:圆环部46;多个极齿45B,所述多个极齿45B从圆环部46的内周缘朝向输出侧L1被切起;以及圆筒部49B,其从圆环部46的外周缘朝向输出侧L1延伸,并由圆环部46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构成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所述外定子铁芯44B与缠绕有线圈线41的线圈骨架42B重叠配置,其结果是,形成为线圈骨架42B被配置在极齿45B与圆筒部49B之间的状态。这里,在圆环部46的内周缘中,被周向相邻的极齿45B夹持的部分形成为被朝向径向外侧切割而成的凹部461a、461b、461c、461d。
因此,如果将如图4(b)所示重叠了支承部件9的轴承部件70如图4(c-1)、(c-2)所示与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重叠,则支承部件9(端板90以及施力部件8)的外缘与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重叠。因此,如果对端板90与施力部件8的外缘彼此重叠的位置(切口86a与切口96a的重叠部分、切口86b与切口96b的重叠部分、切口86c与切口96c的重叠部分)实施焊接Pa、Pb、Pc,则支承部件9(端板90和施力部件8)被固定于外定子铁芯44B。其结果是,轴承部件70被保持在外定子铁芯44B与支承部件9之间。此时,轴承部件70的突部77a、77b、77c、77d嵌入到外定子铁芯44B的凹部461a、461b、461c、461d中,由此阻止外定子铁芯44B与轴承部件70相对转动。另外,由于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74、75与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重叠,因此阻止了轴承部件70朝向输出侧L1移位。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配置有将旋转轴5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70,且在相对于轴承部件70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施力部件8,该施力部件8具有对旋转轴50朝向马达轴线方向L的输出侧L1施力的板簧部85。因此,旋转轴50对设置在输出侧L1的轴承部件60弹性推压,因而不会在旋转轴50产生沿马达轴线方向L的晃动。
另外,在相对于施力部件8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输出相反侧L2)设有端板90,该端板90固定于定子40,并防止轴承部件70朝向输出相反侧L2脱落。并且,端板90在输出相反侧L2将板簧部85覆盖,从而限制板簧部85朝向输出相反侧L2变形。因此,即使对旋转轴50施加朝向输出相反侧L2的冲击,也会限制板簧部85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板簧部85过度变形。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的耐冲击性。
并且,端板90与施力部件8在重叠的状态下被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9。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能够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作为一体的部件来处理,因而即使追加端板90也能够高效地实施马达1的组装。另外,由于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通过凸焊而被一体化,因此能够在重叠的状态下高效地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接合。另外,由于在端板90侧形成有凸焊用的突起99a、99b、99c,因此不必在施力部件8设置凸焊用的突起。因此,能够将施力部件8整体做成板状。因此,能够简化施力部件8的结构。另外,由于施力部件8的厚度较薄,因此能够缩短马达1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的尺寸。
另外,在从马达轴线方向L观察时,端板90与施力部件8以外缘彼此重叠的部位焊接到定子40的端面48。因此,能够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同时焊接到定子40的端面48。因此,即使追加端板90也能高效地进行马达的组装。
另外,端板90比施力部件8厚且刚性大。因此,在向旋转轴50施加朝向输出相反侧L2的冲击时,该冲击能够被端板90吸收,且能够缓解端板90的变形。
而且,轴承部件70具有从筒部71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定子40的端面48重叠的卡合部件73、74、75。因此,能够阻止轴承部件70朝向输出侧L1移位。并且,在施力部件8以及端板9中形成有在与卡合部73、74、75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位置供卡合部73、74、75嵌入到内侧的开口部82(821、822、823)以及开口部91a、91b、91c。因此,施力部件8以及端板90相对于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74、75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不重叠,所以即使设置了端板90,也能够缩短马达1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的尺寸。并且,轴承部件70的卡合部73、74、75嵌入到施力部件8以及端板90的开口部82(821、822、823)以及开口部91a、91b、91c中,因此轴承部件70不会相对于施力部件8以及端板90随意转动。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5(a-1)~图5(c-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的说明图,其中,图5(a-1)为施力部件8的剖视图,图5(a-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施力部件8的主视图,图5(b-1)为端板90的剖视图,图5(b-2)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端板90的后视图,图5(c-1)为支承部件9的剖视图,图5(c-2)为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支承部件9的主视图,图5(c-3)为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支承部件9的后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5(a-1)、图5(a-2)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施力部件8也为具有环状部8和在环状部8的中央部分被切起成倾斜的带状的板簧部85的薄金属板。在施力部件8中形成有位于板簧部85的周围中的除板簧部85的根部之外的三个方向上的开口部82。开口部82包括:开口部821,其位于板簧部85的末端侧;开口部822、823,所述开口部822、823位于在两侧夹持板簧部85的区域;狭缝部824,其形成在从两侧夹持板簧部85的根部的区域。并且,施力部件8整体具有圆形的外形形状,但在外缘形成有被浅浅地切割成凹状的两个切口86a、86b,相对于板簧部85在与切口86a、86b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呈直线状被切割而成的切口86c。
如图5(b-1)、图5(b-2)所示,端板90与实施方式1相同,由整体具有圆形的外形形状的金属板构成,且比施力部件8厚。在端板90的外缘形成有与施力部件8相同地被浅浅地切割成凹状的两个切口96a、96b,在与切口96a、96b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呈直线状被切割而成的切口96c。该端板90具有与施力部件8相同的外形形状。
在这里,端板90形成有与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相同形状的开口部92。更为具体地说,端板90具有与施力部件8的环状部81重叠的形状的环状部98和具有在环状部91的中央部分与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重叠的形状的带状的承接部97,在承接部97的周围中的除承接部97的根部之外的三个方向上形成有开口部92。开口部92包括:开口部921,其位于承接部97的末端侧;开口部922、923,所述开口部922、923位于在两侧夹持承接部97的区域;狭缝部924,其形成在从两侧夹持承接部97的根部的区域。
因此,如图5(c-1)、图5(c-2)、图5(c-3)所示,若叠置端板90与施力部件8,则端板90与施力部件8完全重叠。更为具体地说,施力部件8的切口86a与端板90的切口96a重叠,施力部件8的切口86b与端板90的切口96b重叠,施力部件8的切口86c与端板90的切口96c重叠。并且,端板90的环状部98与施力部件8的环状部81重叠,端板90的承接部97在输出相反侧L2将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覆盖,端板90的开口部92与施力部件8的开口部82重叠。
另外,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制造马达1时,也以端板90与施力部件8重叠的状态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接合,由端板90和施力部件8构成一体的支承部件9。另外,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也利用形成于端板90的输出侧L1的面的凸焊用的突起99a、99b、99c,通过凸焊将端板90与施力部件8形成一体化。
在使用该支承部件9组装马达1时,支承部件9(端板90以及施力部件8)以端板90与施力部件8的外缘彼此重叠的位置(切口86a与切口96a的重叠部分、切口86b与切口96b的重叠部分、切口86c与切口96c的重叠部分),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8(外定子铁芯44B的圆环部46)。此时,参照图3等说明的轴承部件70被保持在定子40与支承部件9之间。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线方向L的一侧”为输出侧L1,“马达轴线方向L的另一侧”为输出相反侧L2。
图6(a)、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的说明图,图6(a)、图6(b)为马达整体的剖视图以及将输出侧L1的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6(a)、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的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x中,轴承部件70x固定于定子40,轴承部件70x兼作径向轴承以及轴向轴承。这里,未在输出相反侧L2设置施力部件。
与此相对,在输出侧L1的轴承机构6x中,轴承部件60x以能够在马达轴线方向L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形成于框架3的第二板部32的孔329中。在该轴承部件60x的筒部65x中的朝向输出相反侧L2开口的有底的凹部61x的内侧,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在径向以及轴向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轴承部件60x的朝向输出侧L1的端部的中心部分形成为突部66x。
在相对于轴承部件60x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施力部件8x,该施力部件8x具有对旋转轴50朝向马达轴线方向L的输出相反侧L2施力的板簧部85x,施力部件8x固定于框架3的第二板部32。因此,旋转轴50对设置在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部件70x进行弹性推压,所以不会在旋转轴50产生沿马达轴线方向L的晃动。
并且,在相对于施力部件8x与旋转轴50相反的一侧设有端板90x,该端板90x包括:接合板部95x,其在径向外侧与施力部件8x重叠;对置板部94x,其在相对于施力部件8x向输出侧L1离开的位置与板簧部85x对置。这里,施力部件8x与端板90x通过接合板部95x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9x。并且,支承部件9x(施力部件8x和端板90x)的外缘彼此重叠的部分焊接在框架3的第二板部32,从而固定于框架3的第二板部32。因此,端板90x借助其他部件(施力部件8x以及框架3)固定于定子40。通过所述结构,端板90x能够防止轴承部件60x朝向输出侧L1脱落。并且,端板90x的对置板部94x隔着规定的间隙在输出侧L1将板簧部85x覆盖,从而能够限制板簧部85x朝向输出侧L1变形。因此,即使对旋转轴50施加朝向输出侧L1的冲击,也能够限制板簧部85x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板簧部85x过度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也能够提高马达1的耐冲击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端板90x也与施力部件8x以重叠的状态被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9x。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能够将端板90x与施力部件8x作为一体的部件来处理,所以即使追加端板90x也能够高效地进行马达1的组装。并且,从马达轴线方向L观察时,端板90x与施力部件8x以外缘彼此重叠的部位焊接在框架3的第二板部32上。因此,能够将端板90x与施力部件8x同时焊接到框架3的第二板部32上。因此,即使追加端板90也能够高效地实施马达的组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端板90x与施力部件8x一同被焊接到框架3的第二板部32,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只有施力部件8x被焊接到框架3的第二板部32,端板90x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施力部件8x。并且,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施力部件8x被焊接到框架3的第二板部32,端板90x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框架3的第二板部32。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步进马达,但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步进马达以外的马达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直接地对旋转轴50施力,但是当轴承部件70能够在径向以及轴向上将旋转轴50支承为旋转时,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施力部件8的板簧部85借助轴承部件70对旋转轴50施力。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施力部件8x的板簧部85x借助轴承部件60x对旋转轴50施力,但是当轴承部件60x只能在径向上将旋转轴50支承为旋转时,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施力部件8x的板簧部85x直接对旋转轴50施力。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端板90与施力部件8一同被焊接在外定子铁芯44B,但也可以是只有施力部件8被焊接在外定子铁芯44B,而端板90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施力部件8的结构,或者是通过焊接等使端板90固定于外定子铁芯44B的结构。在前者的情况下,成为端板90借助其他部件(施力部件8)固定于定子40的结构,而在后者的情况下,成为端板90直接固定于定子40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该转子具有旋转轴;
圆筒状的定子,该定子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周围;
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在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旋转轴相反的一侧,且具有对所述旋转轴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施力的板簧部;以及
端板,该端板在相对于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旋转轴相反的一侧直接地或借助其他部件固定于所述定子,从而防止所述轴承部件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脱落,且在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将所述板簧部覆盖,从而限制所述板簧部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与所述施力部件以重叠的状态被接合而构成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马达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端板与所述施力部件以彼此的外缘重叠的部位焊接到所述定子的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与所述施力部件通过凸焊而被一体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板侧形成有凸焊用的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比所述施力部件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具有筒部,该筒部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支承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从所述筒部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突出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定子的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面重叠,
在所述施力部件以及所述端板中形成有在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供所述卡合部嵌入到内侧的开口部。
CN201420140309.6U 2013-03-28 2014-03-26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401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0272A JP2014195349A (ja) 2013-03-28 2013-03-28 モータ
JP2013-070272 2013-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40140U true CN203840140U (zh) 2014-09-17

Family

ID=5151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269.6A Pending CN104079121A (zh) 2013-03-28 2014-03-26 马达
CN20142014030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40140U (zh) 2013-03-28 2014-03-26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269.6A Pending CN104079121A (zh) 2013-03-28 2014-03-26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95349A (zh)
CN (2) CN10407912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9121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987837A (zh) * 2019-05-23 2020-11-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2665B2 (ja) * 2017-11-04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10206476B (zh) * 2019-04-25 2024-04-12 杭州威仕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遇阻反弹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155B2 (ja) * 1988-05-20 1996-03-27 株式会社テック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H0767313A (ja) * 1993-08-30 1995-03-10 Tec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H08289528A (ja) * 1995-04-10 1996-11-01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3364072B2 (ja) * 1995-11-08 2003-01-08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3704969B2 (ja) * 1997-10-30 2005-10-12 Fdk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05048884A (ja) * 2003-07-29 2005-02-2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
CN100539365C (zh) * 2004-06-25 2009-09-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JP4252047B2 (ja) * 2005-05-18 2009-04-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42116B2 (ja) * 2008-05-09 2012-10-03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264323B2 (ja) * 2008-07-01 2013-08-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4195349A (ja) * 2013-03-28 2014-10-09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9121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987837A (zh) * 2019-05-23 2020-11-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95349A (ja) 2014-10-09
CN104079121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40140U (zh) 马达
JP4816358B2 (ja) 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JPWO2007114079A1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圧縮機
US20100018032A1 (en) Rotor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8245504A (ja) 電機子コア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機子コア
EP1612912A1 (en)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CN102044920A (zh) 电动机用转子及电动机
JP2006320109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8807967B2 (en) Blower fan
JP4605275B2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6041889B2 (ja) 電動機および製造方法
JP4715832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圧縮機
CN103166352B (zh) 用于电机转子上的永磁体的保持元件
US20070252486A1 (e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4858564B2 (ja) 圧縮機
US7948144B2 (en) Electrical rotary machine
CN101677205A (zh) 步进电机
CN103795173A (zh) 马达
JP2018183021A (ja) 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流体機械
CN203761229U (zh) 马达
JP2019201468A (ja) ロータ
JP6001504B2 (ja) ロータ体
CN211791050U (zh) 电动机
CN203632429U (zh) 马达
JP2014225948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omyo Masato

Inventor after: Yashima Katsuei

Inventor before: He Xifan

Inventor before: Yashima Katsu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SHIGERU KASAI YAJIMA KATSUHIDE TO: MASAUDO GOAKI YAJIMA KATSUHID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