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58410U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58410U
CN203358410U CN 201320360738 CN201320360738U CN203358410U CN 203358410 U CN203358410 U CN 203358410U CN 201320360738 CN201320360738 CN 201320360738 CN 201320360738 U CN201320360738 U CN 201320360738U CN 203358410 U CN203358410 U CN 203358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r
frame
liner frame
fixe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3607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崎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58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584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即使在座垫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也能够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车辆用座椅(1)中,在座垫(2)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2b)。扩大部衬垫(2b)具备以在其高度方向上产生台阶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台阶部(34)和比第一台阶部(34)靠下侧的第二台阶部(36)的突出衬垫框架(30)。突出衬垫框架(30)的第一台阶部(32)和第二台阶部(34)分别固定于衬垫框架(10)上。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在座垫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以在使作为相邻座椅的副驾驶座横向排列时形成长条座椅的方式在座垫的内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的驾驶座。在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驾驶座,形成扩大部衬垫的骨架的扩大部框架由钢丝构成,该由钢丝构成的扩大部框架通过焊接固定于座垫框架上。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前部座椅(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形成长条座椅。
专利文献1:专利4192721号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扩大部框架仅仅是通过焊接固定于座垫框架上。因此,较大的负荷作用在扩大部衬垫时,扩大部框架相对于座垫框架的固定强度可能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座垫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也能够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的车辆用座椅。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有如下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在座垫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其特征在于,扩大部衬垫具备以在其高度方向上产生台阶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台阶部和比第一台阶部靠下侧的第二台阶部的突出衬垫框架,突出衬垫框架的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分别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根据该结构,突出衬垫框架至少利用高度方向不同的两个部位(较高一侧的部位为第一台阶部,较低一侧的部位为第二台阶部)固定于衬垫框架10上。因此,突出衬垫框架与例如利用高度方向相同的两个部位固定于衬垫框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突出衬垫框架相对于衬垫框架的接合程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突出衬垫框架的下侧进而经由加强托架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根据该结构,利用加强托架,能够进一步提高突出衬垫框架相对于衬垫框架的接合程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二台阶部的边缘中固定于衬垫框架一侧的边缘朝向上形成,加强托架的边缘中固定于衬垫框架一侧的边缘朝向下形成。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衬垫框架能够将第二台阶部以面接触的状态进行固定。同样地,相对于衬垫框架能够将加强托架以面接触的状态进行固定。因而,与以线接触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另外,第二台阶部的边缘朝向上侧,加强托架的边缘朝向下侧。这样,两末端成为朝向相反侧的姿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固定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加强托架配置于第二台阶部的后端。
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衬垫框架将突出衬垫框架更加稳定地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突出衬垫框架在其前侧具备第一接合片和第二接合片,第一接合片沿着衬垫框架的侧面固定,第二接合片沿着衬垫框架的上表面固定。
根据该结构,由于突出衬垫框架的前侧相对于衬垫框架沿着两个方向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合程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衬垫框架具备前面板和侧架,第一台阶部固定于前面板上,第二台阶部固定于侧架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突出衬垫框架适当地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台阶部固定于衬垫框架的上表面,第二台阶部固定于衬垫框架的侧面。
根据该结构,突出衬垫框架相对于衬垫框架沿着两个方向固定,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合程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扩大部衬垫相对于座垫的附设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车辆用座椅是在第一方面~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扩大部衬垫以将相邻座椅横向排列时形成长条座椅的方式附设于座垫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利用扩大部衬垫将相邻座椅形成长条座椅的方式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图2的扩大部衬垫的框架结构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扩大部衬垫的框架结构的分解状态的图;
图5是图3的扩大部衬垫的框架结构的侧面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驾驶座(车辆用座椅)
2   座垫
2b  扩大部衬垫
4   副驾驶座(相邻的座椅)
30  突出衬垫框架
34  凹部(第一台阶部)
36  凹陷部(第二台阶部)
50  加强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车辆用座椅”,以“驾驶座1”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是指上述附图中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即,以装配在车辆(未图示)上的状态的驾驶座1为基准时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
首先,参照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1的结构。该驾驶座1是在将作为相邻座椅的副驾驶座4向左横向排列时形成长条座椅的类型,主要由座垫2、座椅靠背3构成。下面,分别说明该座垫2和座椅靠背3。
首先,从座垫2开始进行说明。座垫2由座垫主体2a和以相对于该座垫主体2a形成一体的方式且以朝左横向突出的姿态装配的扩大部衬垫2b构成。该记载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在座垫的内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
众所周知,座垫主体2a包括形成其骨架的衬垫框架10、以覆盖该衬垫框架10(不仅是衬垫框架10,还包括后述的突出衬垫框架30和支承框架40)的方式装配的座垫填料20、覆盖该座垫填料20的表面的座垫罩22。
该衬垫框架10由左侧架12、与该左侧架12相对的右侧架14、以横跨该两侧架12、14的前端的方式装配的前面板16、以横跨该两侧架12、14的后端的方式装配的后杆18构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另外,该座垫填料20和座垫罩22兼作后述的扩大部衬垫2b的填料和罩,因此,成为分别朝左横向突出的结构。另外,在座垫填料20上,在其突出部位形成有能够嵌入树脂制的储物盒90的嵌入部20a。这样形成嵌入部20a时,就成为在储物盒90的周围装配座垫填料20。
另一方面,扩大部衬垫2b包括形成其骨架的突出衬垫框架30、能够装配储物盒90的支承框架40、如上所述兼作为座垫主体2a的填料的座垫填料20、如上所述兼作为座垫主体2a的罩的座垫罩22、能够嵌入座垫填料20的嵌入部20a的储物盒90。
如图3~6所示,突出衬垫框架30由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面板状的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和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后侧向下凹陷的凹陷部36一体形成。由此,成为突出衬垫框架30在其高度方向上产生台阶的情况。该凹陷部3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二台阶部”。
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前缘,向下形成有前凸缘32a。另外,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左边缘,也向下形成有左凸缘32b。另外,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后缘,也向下形成有后凸缘32c。
另外,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前侧,形成有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32d的第一接合片32e。另外,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前侧,形成有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缘32f的第二接合片32g。另外,在该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前侧,形成有向下稍凹陷的凹部34。另外,在该凹陷部36的右侧边缘,朝上侧形成有弯折片36a。该凹部2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一台阶部”。
另外,支承框架40包括后侧支承钢丝42、前侧支承钢丝44、外支承钢丝46、内支承钢丝48。后侧支承钢丝42是由支承储物盒90的后侧的大致U字形(具有外侧和内侧的大致U字形)的支承部42a、将支承部42a焊接在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上的固定部42b、42b、以及连接这些支承部42a和固定部42b、42b的连结部42c、42c构成,后侧支承钢丝42是将坚固的钢丝弯折而一体构成的。
另外,前侧支承钢丝44是由支承储物盒90的前侧的大致U字形(具有外侧和内侧的大致U字形)的支承部44a、将支承部44a焊接在后侧支承钢丝42的连结部42c、42c上的固定部44b、44b构成,前侧支承钢丝44是将坚固的钢丝弯折而一体构成的。另外,后侧支承钢丝42的连结部42c、42c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固定部44b、44b呈彼此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
另外,外支承钢丝46由以将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的外侧焊接了的状态进行支承的曲柄状的支承部46a、将支承部46a焊接在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上的固定部46b、连接这些支承部46a和固定部46b的连结部46c构成,外支承钢丝46是将坚固的钢丝弯折而一体构成的。另外,外支承钢丝46的固定部46b以其顶端朝向前侧的方式形成。
另外,内支承钢丝48由以将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的内侧焊接了的状态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8a、将支承部48a焊接在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上的固定部48b、连接这些支承部48a和固定部48b的连结部48c构成,内支承钢丝48是将坚固的钢丝弯折而一体构成的。另外,内支承钢丝48的固定部48b以其顶端朝向后侧的方式形成。
另外,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以俯视呈大致矩形的方式形成为,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本身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本身能够钩挂储物盒90的所有钩挂部92。
这样,支承框架40(后侧支承钢丝42、前侧支承钢丝44、外支承钢丝46、内支承钢丝48)相对于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被固定。然后,这样固定有支承框架40的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装配于左侧架12上。
在此,对该装配进行详细描述,该装配通过第一装配和第二装配而进行。第一装配是直接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固定于左侧架12。与此相对,第二装配是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经由加强托架50固定于左侧架12。下面,分别说明该第一装配和第二装配。
首先,从第一装配开始说明。首先,沿着上下方向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第一接合片32e的顶端的边缘32d和衬垫框架10的前面板16的侧面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α1。接着,沿着前后方向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第二接合片32g的顶端的边缘32f和衬垫框架10的前面板16的上表面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α2。
然后,沿着前后方向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凹部34的右边缘34a和衬垫框架10的前面板16的上表面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α3。最后,沿着前后方向将凹陷部36的弯折片36a的上边缘和衬垫框架10的左侧架12的侧面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α4。通过这四处(α1、α2、α3、α4)的焊接进行第一装配。
接着,说明第二装配。在该第二装配中,使用加强托架50。因此,在说明该第二装配之前,首先说明该加强托架50。该加强托架50是俯视下形成为大致长条形的托架,在其前缘向下形成有前凸缘52。
另外,该加强托架50的左边缘也向下形成有左凸缘54。另外,该加强托架50的右边缘也向下形成有右凸缘56。利用所述凸缘52、54、56能够提高加强托架50的强度。
首先,沿着左右方向将这样构成的加强托架50的前凸缘52和凹陷部36的背面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β1。然后,沿着上下方向将该加强托架50的左凸缘54的前后两边缘和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左凸缘32b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β2、β3。另外,若加强托架50配置于凹陷部36的后端,则能够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与衬垫框架10更稳定地接合。
最后,沿着上下方向将该加强托架50的右凸缘56的前后两边缘和衬垫框架10的左侧架12焊接。将该焊接处记为β4、β5。通过这五处(β1、β2、β3、β4、β5)的焊接进行第二装配。该第二装配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突出衬垫框架的下侧经由加强托架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这样,固定有支承框架40的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即突出衬垫框架30装配于左侧架12上(参照图3、6)。另外,这样装配时,如图6所示也可知,突出衬垫框架30在上下方向上经由三个焊接处(α2、α4、β4)装配于左侧架12上。因此,能够提高该装配的程度。
另外,返回图2,储物盒90是形成盒状且能够从上部的开口90a收纳小物品的部件。该储物盒90的开口90a的边缘形成有能够钩挂在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上的钩挂部92。
这样形成的储物盒90的结构如下:当将储物盒90本身从座垫罩22的上方嵌入座垫填料20的嵌入部20a时,其边缘的钩挂部92钩挂在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上。由此,能够将储物盒90埋入座垫填料20中。这样构成座垫2。
另一方面,返回图1,座椅靠背3也由座椅靠背主体3a和以相对于该座椅靠背主体3a一体形成的方式且以朝左横向突出的姿态装配的扩大部靠背3b构成。
众所周知,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主体3a也包括形成其骨架的靠背框架60、以覆盖该靠背框架60的方式装配的座椅靠背填料70、覆盖该座椅靠背填料70表面的座椅靠背罩72。
该靠背框架60也是由左侧架62、与该左侧架62相对的右侧架64、以横跨该两侧架62、64的上端的方式装配的上框架66、以横跨该两侧架62、64的下端的方式装配的下面板68构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另外,该座椅靠背填料70和座椅靠背罩72兼作为后述的扩大部靠背3b的填料和罩,因此,成为分别朝左横向突出的结构。
另一方面,扩大部靠背3b由形成其骨架的突出靠背框架80、如上所述兼作为座椅靠背主体3a的填料的座椅靠背填料70、如上所述兼作为座椅靠背主体3a的罩的座椅靠背罩72构成。这样构成座椅靠背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1如上所述而构成。根据该结构,在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前侧,形成有向下稍凹陷的凹部34(第一台阶部)。另外,与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右后侧向下凹陷而成的凹陷部36(第二台阶部)一体形成。而且,沿着前后方向将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凹部34的右边缘34a和衬垫框架10的前面板16焊接。另外,将凹陷部36的弯折片36a的上边缘和衬垫框架10的左侧架12沿着前后方向焊接。因此,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利用至少高度方向不同的两个部位(较高一侧的部位为凹部34,即α3,较低一侧的部位为凹陷部36,即α4)焊接在衬垫框架10上。因此,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与例如利用高度方向没有不同的两个部位焊接于衬垫框架10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相对于衬垫框架10的接合程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扩大部衬垫2b相对于座垫2的附设强度。
另外,根据该结构,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的下侧通过经由加强托架50的五处(β1、β2、β3、β4、β5)的焊接固定于衬垫框架10(左侧架12)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突出衬垫框架主体32相对于衬垫框架10的接合程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扩大部衬垫2b相对于座垫2的附设强度。
另外,根据该结构,在凹陷部36的边缘中焊接于左侧架12一侧的边缘(右侧边缘),朝向上侧形成有弯折片36a。另外,在加强托架50的边缘中焊接于左侧架12一侧的边缘(右边缘)朝向下形成有右凸缘56。因此,相对于左侧架12能够以面接触的状态焊接凹陷部36。同样地,相对于左侧架12能够以面接触的状态焊接加强托架50的右凸缘56。因此,与以线接触的方式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焊接强度。另外,凹陷部36侧的边缘朝向上侧,加强托架50的右凸缘56侧的边缘朝向下侧。由此,两末端成为朝向相反侧的形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焊接强度。
上述内容只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被限定于上述内容。
在实施例中,作为“车辆用座椅”,以“驾驶座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副驾驶座”。这种情况下,副驾驶座成为与驾驶座1左右对称的结构,成为将作为相邻座椅的驾驶座向右横向排列时形成长条座椅的类型。另外,也可以是第二排座椅、第三排座椅。
另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以俯视呈大致矩形的方式,形成为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本身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本身能够钩挂储物盒90的所有的钩挂部92的形式。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也可以形成为后侧支承钢丝42的支承部42a本身和前侧支承钢丝44的支承部44a本身能够钩挂储物盒90的部分的钩挂部92。
另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座垫填料20和座垫罩22兼作为扩大部衬垫2b的填料和罩的形态(一体形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座垫填料20和座垫罩22也可以是不兼作为扩大部衬垫2b的填料和罩而为单体的形态。这一点在座椅靠背填料70和座椅靠背罩72中也同样。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座椅,在座垫的一侧附设有扩大部衬垫,其特征在于,
扩大部衬垫具备以在其高度方向上产生台阶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台阶部和比第一台阶部靠下侧的第二台阶部的突出衬垫框架,
突出衬垫框架的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分别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突出衬垫框架的下侧进而经由加强托架固定于衬垫框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第二台阶部的边缘中固定于衬垫框架一侧的边缘朝向上形成,
加强托架的边缘中固定于衬垫框架一侧的边缘朝向下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加强托架配置于第二台阶部的后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突出衬垫框架在其前侧具备第一接合片和第二接合片,
第一接合片沿着衬垫框架的侧面固定,
第二接合片沿着衬垫框架的上表面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衬垫框架具备前面板和侧架,
第一台阶部固定于前面板上,第二台阶部固定于侧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第一台阶部固定于衬垫框架的上表面,第二台阶部固定于衬垫框架的侧面。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扩大部衬垫以在将相邻座椅横向排列时形成长条座椅的方式附设于座垫的内侧。
CN 201320360738 2012-06-22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584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0562A JP5861571B2 (ja) 2012-06-22 2012-06-22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2-140562 2012-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58410U true CN203358410U (zh) 2013-12-25

Family

ID=49806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36073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58410U (zh) 2012-06-22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61571B2 (zh)
CN (1) CN20335841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9407B2 (ja) * 2014-11-26 2018-12-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5649A (ja) * 2001-04-20 2002-10-29 Nhk Spring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4224816B2 (ja) * 2003-08-25 2009-02-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カップホルダー取付構造
JP4144514B2 (ja) * 2003-11-21 2008-09-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の支持構造
JP5571912B2 (ja) * 2009-07-02 2014-08-13 日本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取付け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04873A (ja) 2014-01-16
JP5861571B2 (ja)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086B (zh) 包括升高的座椅梁的机动车辆底盘
CN104228641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203358401U (zh) 车辆用座椅
CN203358410U (zh) 车辆用座椅
CN205044589U (zh) 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骨架
CN202098464U (zh)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外蒙皮焊接总成结构
CN105764746B (zh) 儿童座椅锚固结构
CN204871241U (zh) 一种手刹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782511Y (zh) 车辆后地板焊接总成结构
CN102343851B (zh) 车辆用座椅
CN215361537U (zh) 一种前纵梁与门槛板的连接结构
CN207631072U (zh) 一种自卸车车厢结构
CN203268154U (zh) 乘用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CN201784717U (zh) 微型面包车纵梁后段与后裙内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04775497U (zh) 一种汽车a柱内加强板
CN207683676U (zh) 自行车的四棱锥体结构后货架
CN206358215U (zh) 汽车前纵梁总成
CN201890172U (zh) 座椅靠头骨架及包括该靠头骨架的座椅骨架
CN205395846U (zh) 汽车座椅前头枕骨架
CN203255265U (zh) 汽车底板加强板
CN214648750U (zh) 一种无损稳定加固车架钢板结构
CN104512307A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
CN219406640U (zh) 一种汽车底板纵梁与边框连接结构
CN209634335U (zh) 一种中后排座椅靠背背板结构
CN201347066Y (zh) 一种集装箱车双层下边梁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