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3290U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83290U CN203283290U CN2013202323319U CN201320232331U CN203283290U CN 203283290 U CN203283290 U CN 203283290U CN 2013202323319 U CN2013202323319 U CN 2013202323319U CN 201320232331 U CN201320232331 U CN 201320232331U CN 203283290 U CN203283290 U CN 2032832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longerons
- spiral spring
- supports
- vehicle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多个横梁和两个安装支座。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且相对设置,每个纵梁具有前端和后端。多个横梁分别设在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两个安装支座分别设在两个纵梁的内侧或外侧,每个安装支座均包括减振器支座和螺旋簧支座,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固定成一体。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焊接成一体,换言之,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可以分别单独加工,然后再将二者焊接成一体结构。单独小部件成型相对容易,因此采用单独加工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然后再焊接成一体的方式,可以降低安装支座的整体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构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具有螺旋簧和减振器的汽车中,用于安装固定螺旋簧与减振器的支座分别设在纵梁的内外两侧,该部分纵梁为了适于固定该两个支座会形成朝向内侧弯曲的部分,使纵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增加了加工成本,同时还占用了较大的安装空间,不利于车架的布局,而且用于安装固定螺旋簧与减振器的支座还存在刚度低,易变性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该车架的用于安装螺旋簧与减振器的支座固定成一体,可设置在纵梁的同一侧,从而简化了纵梁的结构,方便车架的布置,同时也提高了支座的刚度与强度,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包括:两个纵梁,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且相对设置,每个纵梁具有前端和后端;多个横梁,多个横梁分别设在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两个安装支座,两个安装支座分别设在两个纵梁的内侧或外侧,每个安装支座均包括减振器支座和螺旋簧支座,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固定成一体,其中车辆的减振器适于固定至减振器支座,车辆的螺旋簧适于固定至螺旋簧支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通过将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设置在相应纵梁的同一侧,例如均设置在相应纵梁的内侧,从而大大方便了螺旋簧和减振器的安装固定,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安装支座的结构,而且还节约了安装空间,方便车架的整体布局,使车架的结构更加紧凑。
同时,由于螺旋簧支座与减振器支座固定成一体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支座的刚度与强度,避免在车辆行驶时,由于震动、颠簸等原因导致螺旋簧支座与减振器支座受力过大而变形或损坏,进而提高了螺旋簧支座与减振器支座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车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两个安装座分别相对地设置在两个纵梁的内侧。这样可以使车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纵梁也能够对安装在安装支座上的减振器与螺旋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焊接成一体。由此可以提高减振器支座与螺旋簧支座的刚度。
安装支座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前搭边、后搭边且安装支座的邻近相应纵梁的侧面具有焊接侧面,其中前搭边支撑且焊接在位于安装支座前侧的一个横梁的上表面上,后搭边支撑且焊接在位于安装支座后侧的一个横梁的上表面上,焊接侧面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焊接成一体。
由此,通过前搭边、后搭边与焊接侧面分别焊接固定至两个横梁的上表面以及相应纵梁的内表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安装支座的固定强度,进而显著地提高了安装支座的刚度。
安装支座还包括加强板,加强板包括第一板和连接在第一板一侧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板,第一板支撑在减振器支座的下表面上,第二板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紧固。
通过设置加强板,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支座的整体刚度,特别是对减振器支座刚度的提升尤为显著,从而降低行车过程中安装支座尤其是减振器支座损坏的几率。
第二板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焊接成一体。
第二板的下端与相应纵梁的下表面平齐。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板与纵梁的接触固定面积。
减振器支座的上表面构造有圆形的加强型面。
位于安装支座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纵梁部分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构造成前后延伸的平直形状。这样,大大简化了纵梁的结构,方便纵梁的生产加工,有利于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C部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架,包括两个纵梁200、300,多个横梁和两个安装支座503。
参照图1-图3所示,两个纵梁200、300彼此隔开且相对设置,每个纵梁均具有前端和后端。多个横梁分别设在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200、300固定连接,例如每个横梁的左右两端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纵梁200、300焊接成一体。
参照图1-图3所示,两个安装支座503分别设在两个纵梁200、300的内侧或外侧,换言之,两个安装支座503分别设在两个纵梁200、300的内侧,或者两个安装支座503分别设在两个纵梁200、300的外侧。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安装支座503分别相对地设置在两个纵梁200、300的内侧,这样可以使车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纵梁200、300也能够对安装在安装支座503上的减振器与螺旋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图1-图3所示,每个安装支座503均包括减振器支座504和螺旋簧支座505,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固定成一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的刚度,避免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长期使用后变形或损坏。其中,车辆的减振器适于固定至减振器支座504,车辆的螺旋簧适于固定至螺旋簧支座505。可以理解的是,车辆的减振器以及螺旋簧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通过将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设置在相应纵梁的同一侧,例如均设置在相应纵梁的内侧,从而大大方便了螺旋簧和减振器的安装固定,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安装支座503的结构,而且还节约了安装空间,方便车架的整体布局,使车架的结构更加紧凑。
同时,由于螺旋簧支座505与减振器支座504固定成一体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支座的刚度与强度,避免在车辆行驶时,由于震动、颠簸等原因导致螺旋簧支座505与减振器支座504受力过大而变形或损坏,进而提高了螺旋簧支座505与减振器支座504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焊接成一体,换言之,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可以分别单独加工,然后再将二者焊接成一体结构。单独小部件成型相对容易,因此采用单独加工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然后再焊接成一体的方式,可以降低安装支座503的整体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整体加工制造,例如,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一体浇铸形成,或者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一体冲压形成。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的刚度,降低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损坏的几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安装支座503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前搭边506和后搭边507,安装支座503的邻近相应纵梁的侧面具有焊接侧面,例如,对于左侧的安装支座503而言,其安装支座503的左侧对应设置有焊接侧面,以便与该侧的纵梁200固定。而对于右侧的安装支座503而言,其右侧相应地设置有焊接侧面,以便与该侧的纵梁300固定。
其中,参照图1所示,前搭边506支撑且焊接在位于安装支座503前侧的一个横梁104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说,前搭边506支撑在前面的一个横梁104的上表面上,同时前搭边506与该横梁104的上表面焊接成一体。同样,后搭边507支撑且焊接在位于安装支座503后侧的一个横梁106的上表面上,即后搭边507支撑在后面的一个横梁106的上表面上,同时后搭边507与该横梁106的上表面焊接成一体。
焊接侧面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焊接成一体,也就是说,位于左侧的安装支座503的焊接侧面与左侧的纵梁200的内表面焊接成一体,位于右侧的安装支座503的焊接侧面与右侧的纵梁300的内表面焊接成一体。
由此,通过前搭边506、后搭边507与焊接侧面分别焊接固定至两个横梁104、106的上表面以及纵梁的内表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安装支座503的固定强度,进而显著地提高了安装支座503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关于纵梁200、300的内侧或内表面中的“内”指的是该纵梁朝向另一纵梁的一侧,以位于左侧的一个纵梁200为例,其内侧或内侧面指的是该纵梁200的右侧或右侧面,而其外侧或外侧面则对应指的是该纵梁200的左侧或左侧面。同样地,对于右侧的纵梁300,其内侧或内侧面指的是该纵梁300的左侧或左侧面,而其外侧或外侧面则对应指的是该纵梁300的右侧或右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安装支座503还包括加强板509,该加强板509包括第一板510和连接在第一板510一侧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板511,该第一板510支撑在减振器支座504的下表面上,例如第一板510的上表面与减振器支座504的下表面形状可大致相同,以便第一板510更好地贴合支撑在减振器支座504的下面。第二板511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紧固。
通过设置加强板509,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支座503的整体刚度,特别是对减振器支座504刚度的提升尤为显著,从而降低行车过程中安装支座503尤其是减振器支座504损坏的几率。
其中,第二板511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可焊接成一体。进一步地,第二板511的下端与相应纵梁的下表面可大致平齐,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板511与纵梁200、300的接触固定面积,进而有利于增加安装支座503特别是减振器支座504的刚度。
参照图2,减振器支座504的上表面构造有圆形的加强型面512,该加强型面512可为上凸形圆面,设置该型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减振器支座504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位于安装支座503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纵梁部分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构造成前后延伸的大体平直形状,也就是说,该段纵梁部分没有朝向左右两侧弯曲的部分。
由于采用了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一体结构的安装支座503,这样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就可位于纵梁200、300的同一侧,从而在安装固定安装支座503时,该部分纵梁无需形成向左或向右的弯折部分以适应两个支座的安装,进而大大简化了该部分纵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车架的整体成本。
优选地,位于安装支座503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纵梁部分是中空的,其内部可设置有加强结构以增加该部分纵梁的刚度与强度。
整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架,通过将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固定成一体,从而提高了二者的刚度与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加强板509可进一步提高二者特别是减振器支座504的刚度,而且采用一体结构的减振器支座504与螺旋簧支座505还能简化纵梁200、30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构成例如发动机、变速器和差减总成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对于这些可采用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近设计的结构,这里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纵梁,所述两个纵梁彼此间隔开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纵梁具有前端和后端;
多个横梁,所述多个横梁分别设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纵梁连接;
两个安装支座,所述两个安装支座分别设在所述两个纵梁的内侧或外侧,每个所述安装支座均包括减振器支座和螺旋簧支座,所述减振器支座与所述螺旋簧支座固定成一体,其中所述车辆的减振器适于固定至所述减振器支座,所述车辆的螺旋簧适于固定至所述螺旋簧支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安装座分别相对地设置在所述两个纵梁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支座与所述螺旋簧支座焊接成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座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前搭边、后搭边且安装支座的邻近相应纵梁的侧面具有焊接侧面,其中所述前搭边支撑且焊接在位于所述安装支座前侧的一个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上,所述后搭边支撑且焊接在位于所述安装支座后侧的一个横梁的上表面上,所述焊接侧面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焊接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座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板和连接在第一板一侧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支撑在所述减振器支座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板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与相应纵梁的内侧面焊接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的下端与相应纵梁的下表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支座的上表面构造有圆形的加强型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安装支座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纵梁部分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构造成前后延伸的平直形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323319U CN203283290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323319U CN203283290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83290U true CN203283290U (zh) | 2013-11-13 |
Family
ID=4953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3233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3290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8329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46443A (zh) * | 2022-03-25 | 2022-10-2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悬架安装组件、车架和车辆 |
-
2013
- 2013-04-28 CN CN2013202323319U patent/CN2032832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46443A (zh) * | 2022-03-25 | 2022-10-2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悬架安装组件、车架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31739B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1559790A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 |
CN202071682U (zh) | 加强型油箱支架总成 | |
CN204605553U (zh) |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 |
CN201833975U (zh) | 汽车蓄电池支架 | |
CN203283290U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4827926A (zh) |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 |
CN201633779U (zh) | 具有多用型纵梁的轻型汽车车架 | |
CN204713207U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 |
CN202827097U (zh) | 电池安装结构 | |
CN202965916U (zh) | 汽车动力电池固定结构 | |
CN201961387U (zh) | 一种货车用后围板 | |
CN205149434U (zh) | 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及汽车悬架 | |
CN205097909U (zh) | 用于车辆的悬置组件及具有该悬置组件的车辆 | |
CN204278965U (zh) | 用于麦弗逊悬架的下摆臂和具有其的麦弗逊悬架 | |
CN210707669U (zh) | 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203651389U (zh) | 汽车稳定杆支架组件 | |
CN202911532U (zh) | 电动水泵固定支架连接结构 | |
CN204713221U (zh) | 踏板安装组件以及踏板总成 | |
CN204506503U (zh) | 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 |
CN201534567U (zh) | 一种汽车车身框型前部结构 | |
CN201549540U (zh) | 车载蓄电池承重架 | |
CN203401964U (zh) | 车辆 | |
CN203651928U (zh) | 中通道连接组件及具有它的车身 | |
CN203401937U (zh) | 一种发动机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