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55951U - 端子对 - Google Patents
端子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855951U CN202855951U CN201090001384.4U CN201090001384U CN202855951U CN 202855951 U CN202855951 U CN 202855951U CN 201090001384 U CN201090001384 U CN 201090001384U CN 202855951 U CN202855951 U CN 2028559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nector
- contact
- contact site
- r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对,包括:一第一端子,装载于一第一连接器;以及一第二端子,装载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接触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一接触突起;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包括与所述接触突起接合的一接触凹部;所述接触突起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所述接触凹部设置有相对于该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以及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互交叉。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参考
本申请主张在2009年12月18日提交的、题为“端子(terminal)”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9-287405的优先权,其内容整体上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装载于多个连接器的多个端子,且更具体而言涉及这样的装载于多个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其中所述多个端子的倾斜部移动同时发生点接触从而使所述多个端子的倾斜部互相交叉。
背景技术
例如,现有的多个连接器可用于将多条线缆电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一条线缆(或多条线缆)连接于一电路板、以及将多个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当具有多个端子的多个现有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多个端子对应接触并电连接。为了保持所述对应端子之间的良好接触以及良好的电连接,所述多个端子之一的表面可以是凹部,而且该凹部接合另一端子,以防止这两个端子分离。日本专利申请2008-270085中公开了一个例子。
图11是现有连接器中互相接触的多个端子的一剖视图。在图11中,一第一端子861装载于一第一连接器的壳体811,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于一第一电路板;而一第二端子961装载于一第二连接器的壳体911,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第一端子861设置有:一尾部862,焊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一连接垫;以及一第一接触部865及一第二接触部866,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中的第二端子961接触。同样地,第二端子961设置有:一尾部962,焊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的一连接垫;以及一第一接触部965及一第二接触部966,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861接触。如图11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端子861的第一接触部865和第二端子961的第一接触部965互相接触,而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 866和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互相接触。这样,在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之间建立电连接。
一叠置部形成于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而一突起形成于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所述突起接合于所述叠置部。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和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起到一锁定机构的作用,而且当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被锁定时,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可靠地对接。当形成于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的所述突起与形成于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的所述叠置部接合时,在形成于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的所述突起落入到形成于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中的所述叠置部附近的所述凹部内时发出一卡嗒声。这可以让操作员知道已完成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
然而,在现有端子中,当形成于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的所述突起落入到形成于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的所述叠置部附近的所述凹部中时,所述突起的表面刮擦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距离很短。因此,刮擦的效果很低,而且不能有效地去除粘附于所述凹部表面的异物。
此外,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是所谓的风箱形(bellows)接触件。一轧制金属板被冲压,以获得一梳状部件,所述梳状部件包括连接于一承载板上的多个细长的带形元件。然后将所述多个带形元件沿所述承载板的厚度方向压制弯折以形成一波纹管外形,之后将所述多个带形元件与所述承载板分离。由于在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中宽度方向的尺寸(垂直于该图的表面)大于厚度尺寸,所以形成于第一端子861的第二接触部866的所述突起的表面和形成于第二端子961的第二接触部966的所述叠置部附近的所述凹部表面均光滑且较宽。然而,单位面积的接触压力小。结果不能获得充分的刮擦,而且不能有效地去除异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通过使一第一端子的一倾斜部和一第二端子的一倾斜部移动的同时实现点接触从而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互相交叉,以此实现高刮擦效果、低阻力、以及提高可靠性。
本申请包括一种端子对,所述端子对包括:一第一端子,装载于一第一 连接器;以及一第二端子,装载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接触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一接触突起;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包括与所述接触突起接合的一接触凹部;所述接触突起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所述接触凹部设置有相对于该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以及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互交叉。
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对,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是所述接触突起的一棱线,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是所述接触凹部和该接触部的表面之间的一边缘。
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对,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对应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表面倾斜且不平行,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倾斜且不垂直。
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对,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倾斜且不垂直。
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对,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互相交叉。由于这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移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所以实现了高刮擦效果、降低了阻力、以及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并参考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最好地理解本申请在结构和工作上的组织及方式及其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申请的一第一连接器以及一第二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2示出已对接的且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对接面看到的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3示出图1的已对接的两个连接器的一剖视图;
图4示出本申请的一第一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5示出本申请的一第二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6示出本申请的第二端子和图4的第一端子在对接操作过程中的一立体图;
图7示出图4的第一端子和图6的第二端子在对接操作后的一立体图;
图8示出图4的第一端子和图6的第二端子在对接操作后的另一立体图;
图9示出图4的第一端子和图6的第二端子在对接操作后的两个剖视图,其中图9A是一横向剖视图以及图9B是从图9A的A-A线作出的一剖视图;
图10示出图5的第一端子的一立体图;以及
图11示出现有两个连接器中的多个端子之间接触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是几个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原理的一个示例,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方向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是相对的,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认为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参考图1-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是一个连接器,而第二连接器101是另一个连接器。只要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均具有多个端子而且当这两个连接器1、101对接时这些端子电连接,这两个连接器1、101就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常用连接器。例如,这两个连接器1、101可以是连接于线缆末端的线对线连接器,或者一个连接器可以是连接于一线缆末端的一线对板连接器,而另一个连接器可以是安装于一板的一线对板连接器。为了简明起见,在本说明中,这两个连接器1、101均是分别安装一板上的板对板连接器。
在这里,作为一对板对板连接器的其中之一的第一连接器1装载有作为 其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61。尽管未示出,该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安装于一第一板的表面。同样,作为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第二连接器101装载有作为其端子的多个第二端子161。尽管未示出,该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安装于一第二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均是板对板连接器而且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可以是用于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板或任意其他类型的板。
第一连接器1具有用作连接器主体的一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由一绝缘材料一体成型。如所示出的,第一壳体11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基本为矩形的板状形状或基本为长方体。第一连接器1还具有一基本为矩形的凹部12,凹部12位于第一连接器1对接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侧(图1的上侧)。一第一突起13与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并作为一岛部位于凹部12内。在第一突起13两侧平行于第一突起13延伸的侧壁14也与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在这里,第一突起13和侧壁14均从凹部12的一底表面向上延伸并且相对第一壳体11沿长度方向延伸。这就在第一突起13和侧壁14之间的凹部12的一部分中形成一凹槽12a,凹槽12a作为一细长插入凹部相对第一壳体11沿长度方向延伸。在所示出的例子中形成单个第一突起13,但是也可以形成多个突起。
在这里,凹陷的第一端子容纳内腔15a形成于第一突起13的两侧表面。此外,凹陷的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以一横跨方式形成于侧壁14的上表面和两侧表面。由于第一端子容纳内腔15a和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连接而且在凹部12的所述底表面上成为一体,所以第一端子容纳内腔15a和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将整体上称为第一端子容纳腔15。第一突起13的两侧分别形成六个第一端子容纳腔15。六个第一端子61对应容纳于第一突起13两侧上的相应的第一端子容纳腔15。
第一端子61是已形成为一特定形状的一体形成的一导电片体。第一端子61包括:一固持部63;一尾部62,连接于固持部63的一底端;一上连接部67,连接于固持部63的一上端;一第二接触部66,形成于上连接部67的一内端附近;一下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一连接臂68,呈悬臂式,连接于下连接部64的另一端;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起到主接触部的作用,形成于连接臂68的一自由端。
固持部63是沿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竖直延伸的部分,该部分插入到一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中并由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固持。尾部62朝向固持部63弯折并与固持部63连接。尾部62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水平向外延伸而且通过焊接方式与一连接垫连接,所述连接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上的一导电迹线。上连接部67朝向固持部63弯折而且与固持部63连接。上连接部67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竖直延伸的第二接触部66的上端向下弯折连接于上连接部67的所述内端。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接触突起66a形成于第二接触部66的所述上端附近。第二接触突起66a位于第二接触部66上,且向内延伸。下连接部64具有呈一U型横截面的部分,该部分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所述下端。第一接触部65形成于接触臂68的一上端或所述自由端,而且第一接触部65具有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一第一接触突起65a。
第一端子61从对接侧插入到第一端子容纳腔15中,而且固持部63的两侧由第一端子容纳外腔15b的内壁固持在侧壁14中并固定于第一壳体11。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一端子61已装载到第一壳体11中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分别面对凹部12的两端水平地定位。
由于第一端子61是由一加工的金属板一体形成的部件,所以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从第一端子61的形状清楚地看出,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可弹性变化。换句话说,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到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弹性伸长。
作为第一对接引导部的第一突起端部21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一突起端凹部22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突起端部21中。突起端凹部22是与凹槽12a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的矩形凹部。突起端凹部22起到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二连接器101上的第二突起端部122插入其中的引导凹部的作用。
第一突起端部21包括:两个侧壁延伸部21b,分别从侧壁14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端壁21c,沿第一壳体11的短轴线方向延伸且端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侧壁延伸部21b。在第一突 起端部21中,端壁21c和两端连接于端壁21c的两个侧壁延伸部21b形成具有一C型横截面的一连接侧壁并限定矩形的突起端凹部22。
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用作连接器主体的一第二壳体111,第二壳体111由一绝缘材料一体成型。如所示出的,第二壳体111具有一厚度方向上为矩形的板状形状。细长的一凹槽113和一第二突起112一体形成于对接侧(图1的上侧)或第一连接器1插入到第二壳体111上的那侧;细长的凹槽113相对第二壳体111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突起112用作相对第二壳体111沿长度方向延伸且限定凹槽113外侧的细长插入突起。第二突起112沿凹槽113的两侧且沿第二壳体111的两侧形成。第二端子161设于相应第二突起112中。
为了简明起见,以对接侧面朝上以及安装侧面朝下为例来说明第二连接器101,如图1所示。图2和图3示出了对接侧面朝下以及安装侧面朝上的情形。如所示出的,凹槽113在安装于所述第二板上的那侧上被密封。换句话说,安装侧上的表面(图1的下侧)被底部所密封。
多个第二端子容纳腔115形成于第二突起112,以横跨上表面以及两侧的侧表面。各第二端子容纳腔115内容纳一个第二端子161。在凹槽113两侧分别形成有六个第二端子容纳腔115。在凹槽113两侧的第二端子容纳腔115内还分别容纳有六个第二端子161。
第二端子161是形成有一特定形状的一体形成的一导电片体。第二端子161包括:一固持部163,起到第二接触部作用;一尾部162,连接于固持部163的一底端;一连接部164,连接于固持部163的一上端;以及一第一接触部165,起到主接触部的作用,且连接于连接部164的一内端。一接触凹部165a形成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中并接合第一接触突起65a。
固持部163沿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竖直延伸,固持部163插入到一个第二端子容纳腔115中并由该第二端子容纳腔115固持。尾部162朝向固持部163弯折。尾部162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水平向外延伸且通过焊接方式与一连接垫连接,该连接垫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连接部164朝向固持部163弯折且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第一接触部165向下弯折而且连接于连接部164的所述内端。第一接触部165还向下延伸且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从对接侧插入 到第二端子容纳腔115中,而且固持部163的两侧由第二端子容纳腔115的内壁固持于所述侧壁并固定于第二壳体111。
用作第二对接引导部的两个第二突起端部122分别设于第二壳体11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各第二突起端部122沿第二壳体111的短轴方向延伸而且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突起112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当第一连接器1对接第二连接器101时,第二突起端部12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突起端部21中的突起端凹部22中。
参见图4-图5,其示出更详细说明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结构。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均包括外形像一梳子的一轧制金属板。这样就包括连接于一承载板的多个细长带状元件。所述多个细长带状元件随后沿该承载板的厚度方向形成为波纹形状,之后所述多个细长带状元件与所述承载板分离。
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61包括:一呈悬臂式的接触臂68,连接于下连接部64的一端;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形成于接触臂68的所述自由端。第一接触部65具有朝向第二接触部66突起的第一接触突起65a。第一接触突起65a是第一接触部65在所述细长带状元件中沿厚度方向弯折的一部分。第一接触突起65a是一线性倾斜部,该线性倾斜部具有与顶部对应的倾斜的一棱线65b。
更具体而言,棱线65b沿第一接触部65的宽度方向延伸。棱线65b是一直线,该直线倾斜且不平行于第一壳体11的对接面。换句话说,接触臂68竖直延伸,而该直线倾斜且不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因此,从棱线65b的两端到第一壳体11的对接面的距离不同。如图3所示,棱线65b是相对于对应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平行且不倾斜的一直线。换句话说,棱线65b是倾斜且不垂直于第一壳体11宽度方向的一直线。因此,从棱线65b的两端到对应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的距离不同。
在所示出的例子中,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施加于第一接触部65的表面上的压力,第一接触部65的表面相对接触臂68的表面倾斜。然而,如果棱线65b可以倾斜,那么第一接触部65的表面没有必要必须相对接触臂68的表面倾斜。
如图5所示,第二端子161具有与连接部164的一端连接的一第一接触部165。一接触凹部165a形成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以接合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接触突起65a。更具体而言,形成第二端子161的金属板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侧压制,以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凹陷。接触凹部165a的底表面是基本平行于第一接触部165表面的一平坦的表面。然而,所述底表面经由多个陡峭的侧表面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接触凹部165a的所述底表面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表面的位置是所述陡峭的侧表面的边界面165c。位于边界面165c的上端和第一接触部165表面之间的边界处的边缘165b是倾斜的线性的一倾斜部。
更具体而言,直线倾斜的边缘165b沿第一接触部165的宽度方向延伸、倾斜且不平行于第二壳体111的对接面。换句话说,第一接触部165竖直地延伸、倾斜且不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因此,从边缘165b的两端到第二壳体111的对接面的距离不同。接触凹部165a的整体形状是梯形。
当连接器101对接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相对时,棱线65b的倾斜方向和边缘165b的倾斜方向相对彼此相反。在对接过程中,当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沿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对接的方向移动时,棱线65b和边缘165b相对彼此分别沿边缘165b和棱线65b移动的同时形成点接触。由于棱线65b和边缘165b在受到高接触压力下它们沿长距离滑动,所以可以获得高刮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粘附于表面的异物。由于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具有一特别锐利的边缘而且咬合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所以可以获得高刮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粘附于表面的异物。
图6-图9示出利用这些结构进行对接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操作。参考图6-图9,第一连接器1经由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焊接于与所述第一板的导电迹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一连接垫。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一板。同样地,第二连接器101经由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焊接于与所述第二板的导电迹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一连接垫,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板。
首先,操作员使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相对, 并使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第二突起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凹槽12a的位置对齐,以完成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位。当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或朝向彼此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上的左右第二突起112分别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凹槽12a中。第二连接器101的一个第二端子161插入到一个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且如图6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突起66a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固持部163。更具体而言,第一接触部65的第一接触突起65a接触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而且第二接触部66的第二接触突起66a接触固持部163的表面。
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被第二端子161向外推挤并弹性扩大。由于固持部163被插入到用于固持第二端子161的第二端子容纳腔115中,而且由于第一接触部165的后表面接触或接近第二端子容纳腔115的底表面,所以固持部163和第一接触部165之间的所述间距几乎没有改变。
接下来,当操作员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移动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上的第一接触突起65a到达在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表面形成的接触凹部165a的上端(图6的下端)。如上所述,第一接触突起65a的棱线65b倾斜且不垂直于对接方向、并且倾斜且不平行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接触凹部165a的上端处的边缘165b也倾斜且不垂直于对接方向。当第一接触部65与第一接触部165相对时,棱线65b的倾斜方向和边缘165b的倾斜方向相对彼此相反。
因此,在图6中,第一接触突起65的棱线65b(未示出)的上端或左端接触边缘165b的下端或左端。因为棱线65b的倾斜方向和边缘165b的倾斜方向相反,所以棱线65b和边缘165b在图6中的左端处点接触。随着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移动,棱线65b和边缘165b点接触的部分向图6中的右端移动。所述点接触的部分沿棱线65b向右下端移动且沿边缘165b向右上端移动。当相对对接方向棱线65b的倾斜角度是θ1而且沿对接方向的位移量是z时,沿棱线65b的位移量是zcos-1θ1,zcos-1θ1理解为大于z。同样地,当相对对接方向边缘165b的倾斜角度是θ2而且沿对接方向的位移量是z时,沿边缘165b的位移量是zcos-1θ2,zcos-1θ2理解为 大于z。换句话说,由于棱线65b和边缘165b分别沿边缘165b和棱线65b移动的同时点接触,所以它们一起在高接触压力下沿比在对接方向上的移动更长的距离滑动。这样增加了刮擦长度,以获得高的刮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粘附于表面的异物。
当操作员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移动时,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已经完成。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关系示出在图7-图9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突起65a不必完全容纳于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凹部165a内。然而,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接触突起65a的棱线65b倾斜且不平行于对应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而且图7-图8中的第一接触突起65a的左端(图9b中的下端)至少插入到接触凹部165a中。结果,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突起65a接合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凹部165a。即使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受到解除接合的作用力时,也很难使第二连接器101和第一连接器1脱离。换句话说,解除接合的力需要非常大。
如图9所示,即使在第一接触突起65a不与接触凹部165a的所述底表面接触时,第一接触突起65的棱线65b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边缘165b。结果,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电连接得以保持。此外,棱线65b和边缘165b接触的部分经刮擦后,粘附于表面的异物已经由刮擦动作被有效地去除。这样使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电连接更可靠。
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是弹性的,所以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可以经由第二端子161的插入而被推挤张大。第一接触部65的上端和第二接触部66的上端均具有向外的弯曲形状,而且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甚至可以进一步变宽。第二端子161的连接部164以及固持部163和第一接触部165的连接部分也是弯曲的。即使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对位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错开,当第二连接器101朝下移动时,第二端子161仍然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顺利地滑动而且自动对准。换句话说,这种结构是自动对准的。
由于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和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相对彼此沿相反方向倾斜,所以即使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第 二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沿图3中垂直于纸张表面的方向)稍微有些错开,当棱线65b和边缘165b之间发生接触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突起65a可顺利地插入到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凹部165a中、而且变成自动对准。换句话说,这种结构是自动对准的。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第一接触突起65a的棱线65b倾斜且不垂直于对接方向、以及倾斜且不平行于对应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突起165的表面。然而,第一接触部65a的棱线65b不必必须相对对接方向倾斜。换句话说,第一接触突起65a的棱线65b可以倾斜且不平行对应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但垂直于对接方向。
因此,本实施例包括一种端子对,所述端子对具有:一第一端子61,装载于一第一连接器1;以及一第二端子161,装载于与第一连接器1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101;所述两个端子相互接触并电连接。第一端子61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65,第一接触部65包括一第一接触突起65a;第二端子161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165,第一接触部165包括与第一接触突起65a接合的一接触凹部165a;第一接触突起65a设置有一棱线65b,棱线65b相对于第一接触部65沿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接触凹部165a设置有一边缘165b,边缘165b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65沿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和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相互交叉。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实现了高的刮擦效果。可以有效地去除粘附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碎屑(诸如薄膜杂质),降低了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电阻,且改善了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倾斜且不平行于对应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并且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倾斜且不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由于棱线65b和边缘165b相互接触的同时分别沿边缘165b和棱线65b滑动,所以在高接触压力下,它们一起沿比对接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更长的距离滑动。这样增加了刮擦长度,而且提供了高刮擦效果。由此可以有效地去除粘附于表面的异物。由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突起65a接合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凹部165a,所以即使当已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受到解除接合的力时,第 一连接器1也很难与第二连接器101脱离。
此外,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倾斜且不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刮擦长度,实现了更高的刮擦效果而且更有效地去除粘附于表面的异物。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和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以点接触相互滑动。由于第一端子61的棱线65b和第二端子161的边缘165b增加了接触压力,所以可以实现高刮擦效果。
参考图10,其是本申请的一替代实施例的说明,该结构中的部件与在前面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而且省略了进一步的说明。还省略了与前面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说明。参考图10,一第一端子61包括:一接触臂68,呈悬臂式,连接于一下连接部64的一端;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形成于接触臂68的一自由端。第一接触部65设置有一第一接触突起65a,第一接触突起65a朝向一第二接触部66突起。
一倾斜表面65d的两端附近沿几乎整个第一接触部65、至少沿整个第一接触突起65a在宽度方向上被压制。这是与第二接触部66或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相对的表面。在两端处的倾斜表面65d之间的部分是具有一窄宽度的一接触表面65c。接触表面65c比两端处的倾斜表面65d更靠近第一接触部66。结果,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一接触部65的接触表面65c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接触。
棱线65b的包括接触部65c的部分倾斜且与第一接触突起65a的顶部相对应。然而,棱线65b自身是直的且不倾斜。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棱线65b沿第一接触部6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且相对于第一壳体11的对接面平行但不倾斜。换句话说,接触臂68竖直地延伸而且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因此,从棱线65b的两端到第一壳体11的对接面的距离不同。棱线65b的包括接触表面65c的部分是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平行的一直线。即所述部分相对第一壳体11垂直且在宽度方向上不倾斜。因此,从棱线65b的包括接触表面65c的部分的两端到第二端子161的对应接触部165的表面的距离不同。
相反,棱线65b的包括左右倾斜表面65d的部分是倾斜且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不平行的直线。换句话说,它们相对第一壳体 11倾斜且在宽度方向上不相对第一壳体11垂直。因此,从棱线65b的包括左右倾斜表面65d的部分的两端到第二端子161的对应接触部165的表面的距离不同。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中的第一接触突起65a的接触表面65c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接触。在第一接触部165表面中形成的位于接触凹部165a的上端处的边缘165b与棱线65b的包括接触表面65c的部分接触,但也可与棱线65b的包括倾斜表面65d的部分接触。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面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多种多样的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对包括:
一第一端子,装载于一第一连接器;以及
一第二端子,装载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接触并电连接;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包括一接触突起;
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一接触部,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包括与所述接触突起接合的一接触凹部;
所述接触突起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
所述接触凹部设置有相对于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沿宽度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部;以及
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互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表面倾斜且不平行,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倾斜且不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是所述接触突起的一棱线,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是所述接触凹部和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表面之间的一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表面倾斜且不平行,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倾斜且不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倾斜且不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对,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的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倾斜部在滑动的同时发生点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87405A JP5557518B2 (ja) | 2009-12-18 | 2009-12-18 | 端子 |
JP2009-287405 | 2009-12-18 | ||
PCT/US2010/061345 WO2011075733A2 (en) | 2009-12-18 | 2010-12-20 | Terminal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855951U true CN202855951U (zh) | 2013-04-03 |
Family
ID=44167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9000138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55951U (zh) | 2009-12-18 | 2010-12-20 | 端子对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40406B2 (zh) |
JP (1) | JP5557518B2 (zh) |
CN (1) | CN202855951U (zh) |
TW (1) | TWM417702U (zh) |
WO (1) | WO2011075733A2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1657A (zh) * | 2013-11-01 | 2015-06-10 | 森萨塔科技麻省公司 | 连接器 |
CN106848651A (zh) * | 2016-12-28 | 2017-06-13 |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板对板电池连接器 |
CN108418008A (zh) * | 2018-05-07 | 2018-08-17 | 江苏亿鑫通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型板到板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71729B2 (ja) * | 2012-06-28 | 2016-03-0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
US8888506B2 (en) * | 2013-01-29 | 2014-11-1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JP5491664B1 (ja) * | 2013-07-19 | 2014-05-14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388152B2 (ja) * | 2014-08-07 | 2018-09-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6068405B2 (ja) * | 2014-08-27 | 2017-01-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I580127B (zh) * | 2015-02-06 | 2017-04-21 | 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組合 |
JP7073054B2 (ja) * | 2016-07-26 | 2022-05-23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JP6686145B2 (ja) * | 2016-08-04 | 2020-04-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 |
JP6775245B2 (ja) * | 2016-11-09 | 2020-10-28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8133275A (ja) * | 2017-02-17 | 2018-08-23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941000B2 (ja) * | 2017-08-09 | 2021-09-2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991782B2 (ja) | 2017-08-23 | 2022-01-13 | センサータ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ソケット |
CN109326909A (zh) * | 2018-11-20 | 2019-02-12 | 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度大功率卡类连接端子以及连接器 |
KR102494901B1 (ko) * | 2020-05-13 | 2023-02-06 |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
JP7536659B2 (ja) * | 2021-01-05 | 2024-08-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257474B2 (ja) | 2021-09-21 | 2023-04-13 | 株式会社サンシン | 板状部材研磨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8471B2 (ja) * | 1999-10-25 | 2003-01-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663444B2 (en) * | 2001-12-04 | 2003-12-16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ly compliant terminals |
JP2005294035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4020885B2 (ja) | 2004-04-27 | 2007-12-1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カード用コンタクト端子 |
JP2007018993A (ja) | 2005-06-07 | 2007-01-25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
JP2007035291A (ja) * | 2005-07-22 | 2007-02-08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KR200405284Y1 (ko) * | 2005-08-12 | 2006-01-10 |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 전기 커넥터용 접촉자 |
US7845987B2 (en) * | 2005-12-01 | 2010-12-07 | Ddk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JP2007317623A (ja) * | 2006-05-29 | 2007-12-06 | Nec Saitama Ltd | コネクタ |
US7387540B1 (en) | 2006-12-05 | 2008-06-17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
CN201041869Y (zh) * | 2006-12-26 | 2008-03-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 2008-1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CN201060970Y (zh) * | 2007-06-11 | 2008-05-14 | 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4809816B2 (ja) * | 2007-08-31 | 2011-11-09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574692B2 (ja) * | 2008-02-29 | 2010-11-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285839Y (zh) * | 2008-08-21 | 2009-08-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5553502B2 (ja) * | 2008-12-19 | 2014-07-16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4887412B2 (ja) * | 2009-09-18 | 2012-02-2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8469722B2 (en) * | 2011-11-24 | 2013-06-25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2009
- 2009-12-18 JP JP2009287405A patent/JP55575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12-20 TW TW99224628U patent/TWM41770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12-20 WO PCT/US2010/061345 patent/WO2011075733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20 CN CN201090001384.4U patent/CN20285595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2-20 US US13/515,210 patent/US884040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1657A (zh) * | 2013-11-01 | 2015-06-10 | 森萨塔科技麻省公司 | 连接器 |
CN104701657B (zh) * | 2013-11-01 | 2019-01-01 | 森萨塔科技公司 | 连接器 |
CN106848651A (zh) * | 2016-12-28 | 2017-06-13 |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板对板电池连接器 |
CN108418008A (zh) * | 2018-05-07 | 2018-08-17 | 江苏亿鑫通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型板到板连接器 |
CN108418008B (zh) * | 2018-05-07 | 2024-01-26 | 江苏益鑫通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型板到板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75733A3 (en) | 2011-11-17 |
JP5557518B2 (ja) | 2014-07-23 |
TWM417702U (en) | 2011-12-01 |
JP2011129397A (ja) | 2011-06-30 |
US20130065460A1 (en) | 2013-03-14 |
US8840406B2 (en) | 2014-09-23 |
WO2011075733A2 (en) | 2011-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55951U (zh) | 端子对 | |
KR101919691B1 (ko) | 커넥터 | |
CN203521677U (zh) | 连接器 | |
CN103155292B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US9190750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US9178326B2 (en) | Connector | |
US7549882B2 (en) |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 |
US90652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5106311A (en) | Connector | |
US20110201226A1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TW202205757A (zh) | 連接器 | |
US20110165797A1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TWI496357B (zh) | 電連接器 | |
JP2007149477A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 |
EP2846409A2 (en) | Connector | |
CN102099967A (zh) | 卡缘连接器 | |
JP2004356096A (ja) | コンタクト構造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 |
EP2846414A1 (en) | Connector | |
CN203481429U (zh) |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 |
US7351093B2 (en) | Connector | |
CN206250427U (zh) | 金属端子 | |
KR101397442B1 (ko) |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 | |
JP7396841B2 (ja) | コネクタ用雌側端子片及び端子片対 | |
CN110880651A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以及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6195861B2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