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9967A - 卡缘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缘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9967A
CN102099967A CN2009801279207A CN200980127920A CN102099967A CN 102099967 A CN102099967 A CN 102099967A CN 2009801279207 A CN2009801279207 A CN 2009801279207A CN 200980127920 A CN200980127920 A CN 200980127920A CN 102099967 A CN102099967 A CN 102099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card
bayonet conne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79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浦尚也
小田敏也
小林康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099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9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连接器主体(11)和端子(51)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11)被构造为装有具有连接电极(151)的卡(101),所述端子(51)装入所述连接器主体内并且所述每个端子(51)被构造为包括多个能够与所述卡接触的接触部分(54b,54c),其中所述各个接触部分被布置来形成彼此相对的排;以及当多个所述接触部分中的接触部分(54b)与所述卡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其中所述接触部分被设置为更靠近于所述连接器主体和卡的安装端(11a),其它接触部分(54c)不与同一顶端部分接触;以及当所述其它接触部分与所述卡的连接电极接触时,所述设置得更靠近于安装端的接触部分不与同一连接电极接触。

Description

卡缘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其中在相对的端子上形成多个接触部分,从而防止接触部分被卡的顶端上的异物损坏或污染。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卡缘连接器一直被用作直接插拔连接器,在该类连接器中,诸如印刷电路板的电路板顶端的卡缘,即卡作为接插件直接插入以实现安装(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Kokai)09-148009号)。
图12A、12B和12C是传统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图12A示出了连接器主体,其处于电路板插入其中之前的状态。图12B和12C分别示出了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和所述电路板接触时的状态。
如图12A所示,卡缘连接器具有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811,和由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的并由壳体811保持的多个端子851。每个端子851的尾端部分852从壳体811的底部表面向下突出。尾端部分852插入母板(未示出)的通孔中并焊接到其上。
壳体811包括开设在其上表面的矩形长槽状的凹进部分813。电路板或卡901的边缘部分911插入到凹进部分813内。壳体811还包括正交于凹进部分813的纵向布置的多个狭缝814。靠近成对端子851的顶端部分在狭缝814内彼此相对布置。两个弯曲凸出部分,即布置成向壳体811的中心方向突出的接触部分854a和擦拭部分854b形成在靠近每个端子851的顶端部分上。
当卡901的边缘部分911插入壳体811的凹进部分813时,端子851的擦拭部分854b摩擦形成在卡901的表面上的垫951,同时挤压接触部分854a之前的垫951,如图12B所示。这样通过擦拭部分854b的擦拭效应的方式,可移除如图12C所示的附着在垫951的表面的异物,诸如粉尘、污垢和氧化膜,从而使接触部分854a与垫951的中心部分接触。这样确保了在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没有任何异物991介入的情况下,端子851和垫951相互电连接。
然而,使用传统卡缘连接器,当卡901的边缘部分911插入壳体811的凹进部分813时,端子851的接触部分854a和擦拭部分854b一起摩擦同时挤压边缘部分911的顶端。因此,接触部分854a的表面可能受到磨损,或玻璃纤维等可附着于接触部分854a的表面,从而削弱了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的接触,并将端子851和垫951电隔离。
如图12B和12C所示,一般而言,倒角部分,为倾斜表面的每个倒角部分均形成在卡901的边缘部分911的顶端,从而使得顶端顺利地插入壳体811的凹进部分813。用作卡901的母体材料的玻璃纤维等暴露至倒角部分。当接触部分854a摩擦并同时挤压对应的边缘部分911的倒角部分时,在接触部分854a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电镀薄膜受到磨损,或诸如玻璃纤维的异物会附着于接触部分854a的表面并滞留在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这样削弱了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的接触。
诸如玻璃纤维的异物也附着于擦拭部分854b的表面。当擦拭部分854b摩擦并挤压垫951时,诸如玻璃纤维的异物会附着于垫951的表面来污染垫951的表面并被滞留在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这样可削弱接触部分854a和垫951之间的接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可靠的卡缘连接器以解决传统卡缘连接器所遇到的上述问题,在所述的卡缘连接器中,多个接触部分形成在相对的端子上,并且更靠近于连接器主体的安装端设置的接触部分中的一个与插入的卡的顶端接触,而仅接触部分中的另一个和卡的连接电极接触,从而防止连接电极和其它一个或多个接触部分被卡的顶端上的异物污染,并使其它一个或多个接触部分免受损坏,从而保持其它接触部分和连接电极之间良好的接触状态,并在提供高耐用性的同时确保端子和连接电极之间的电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连接器主体和端子的卡缘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被构造为装有具有连接电极的卡,所述端子装入连接器主体内并且每个端子被构造为包括多个能够与卡接触的接触部分,其中所述各个接触部分被布置来形成彼此相对的排;并且其中,当多个接触部分中的接触部分与卡的顶端部分接触时,其中所述接触部分被设置为更靠近于连接器主体和卡的安装端,其它接触部分不与同一顶端部分接触;以及当所述其它接触部分与卡的连接电极接触时,设置得更靠近于安装端的接触部分不与同一连接电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卡缘连接器,其中每个端子的多个接触部分沿着连接器主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其中与设置在主连接器主体和卡的安装端的接触部分的突出量相比,其它接触部分的突出量被构造得要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卡缘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具有固定到连接器主体的主体、被构造为从主体的一端倾斜延伸的悬臂状的臂部分、以及形成在臂部分的自由端部分的多个接触部分。
根据本发明更进一步的实施例,提供了卡缘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弯曲部分处的隆起部分的部分,其被弯曲从而沿着连接器主体的厚度方向向连接器主体的中心突出,并在臂部分的自由端部分形成。
根据本发明更进一步的实施例,提供了卡缘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中的其它接触部分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根据本发明更进一步的实施例,提供了卡缘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
根据本发明,构造卡缘连接器以便多个接触部分形成在相对的端子上,并且仅有更靠近连接器主体的安装端设置的接触部分和卡的顶端接触,并且仅有其它接触部分和卡的连接电极接触。这样防止连接电极和其它接触部分被卡的顶端上的异物污染,也使其它接触部分免受损坏,保持了其它接触部分和连接电极之间良好的连接状态,并在提供卡缘连接器高耐用性的同时确保端子和连接电极之间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和实施的组织和方式连同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可最好参考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理解,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后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前的状态下的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后的状态下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E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关键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7A至图7D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和卡的安装动作顺序的横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一个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二个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三个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四个图;以及
图12A是传统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电路板插入之前连接器主体的状态;
图12B和12C是传统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其中一个端子和电路板接触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易受不同形式的实施例的影响,如图所示,并且本文将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文所公开的应视为本发明原理的示例,且并非意图将本发明仅仅限制为所示的示例。此外,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本发明各元件的结构和动作,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方向表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元件位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适当的。如果对元件位置的描述发生了变化,则认为这些表示也会相应地变化。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前的状态下卡缘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后的状态下卡缘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A和3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分别示出卡缘连接器与卡和配对连接器安装之前和之后的状态下卡缘连接器的横截面图。
在附图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作卡缘连接器的连接器一般用附图标记1来表示,并具有安装用作电路板的卡101的其一端(在图3中的左端),以及安装配对连接器201的其另一端(在图3中的右端)。
卡101可以是用于诸如计算机的电子装置或诸如家用电子产品的电器中的印刷电路板、柔性印刷电路(FPC)或称为柔性扁平电缆(FFC)的扁平电缆等、存储器卡或任何其它类型。在此实例中,在整个描述中认为卡101是由印刷电路板构成。
多个具有平板状并以预定间距沿顶端边缘111a分别布置的连接电极151暴露在卡1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各自的连接电极151电连接至卡101的导电性痕迹(未示出)。根据需要,可通过电镀等方式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该薄膜由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物质(诸如金)制成。在所示的实例中,尽管有4个连接电极151布置在卡101的每个表面上,但可以任意设定连接电极151的数量和间距。在每个邻近卡101的上和下表面中每一个上的顶端边缘111a的部分,均形成有向后倾斜的锥形表面111b。由顶端边缘111a和两侧的锥形表面111b构成的部分称为卡101的顶端部分111。如图3所示,顶端部分111具有向其顶端会聚的横截面从而使得其顺利插入连接器1。
配对连接器201是和每个诸如同轴电缆的导体251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连接的导体251不一定是同轴电缆,但可以是诸如FPC或FFC的扁平电缆。虽然在所示的实例中使用了8个导体251,但导体25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
在该实施例中,用于解释连接器1、卡101、配对连接器201和其它构件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和动作,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方向表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连接器1、卡101、配对连接器201和其它构件的每一部分位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适当的。如果连接器1、卡101、配对连接器201和其它构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而,则认为这些表示根据连接器1、卡101、配对连接器201和其它构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连接器1包括壳体11和多个端子51,其中所述壳体11作为连接器主体由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所述多个端子51由导电金属制成并装入壳体11内。壳体11是大致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构件,并包括开设在卡101的安装端(即前端(图3中的左端)端面11a)形成的前凹进部分12,以及开设在配对连接器201的安装端(即后端(图3中的右端)端面11b)形成的后凹进部分22。后端11b包括一体地连接到其上的领形法兰部分21。
狭缝状卡容置槽部分13布置在前凹进部分12内,所述卡容置槽部分13朝向壳体11的前端11a开设并被构造为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开设在卡容置槽部分13的上面和下面中的多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也布置在前凹进部分12内。4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在卡容置槽部分13的上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上。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一个端子51容置并装入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内。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当卡101插入并装入卡容置槽部分13中时,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中的端子51被构造为与对应的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端子容置槽部分14的数量和间距可适当变化以和连接电极151的数量和间距匹配。端子51不需要一直装在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内。可能会适当省去一些端子51以和卡101的连接电极151的阵列匹配。
被构造为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预加载部分15,被布置在前凹进部分12内的卡容置槽部分13前端的上侧和下侧中的每一个上。预加载部分15形成以穿过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的前端。在卡101没有插入卡容置槽部分13的状态下,容置于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的端子51的顶端部分55和预加载部分15接合。这样可给端子51施加预载荷。上和下预加载部分15之间的间距设定得比卡101的垂直尺寸(即其厚度尺寸)要大。
此外,被构造为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形端子支撑板部分23,布置在后凹进部分22内。作为每个端子51的配对连接器接触部分的尾端接触部分52a布置在端子支撑板部分2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上。每个尾端接触部分52a沿着壳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当配对连接器201插入后凹进部分22时,每个尾端接触部分52a与对应的配对连接器201的配对端子254接触。
在这个实施例中,配对连接器201包括配对壳体211和多个配对端子254,其中所述配对壳体211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所述配对端子254由导电金属制成并装入配对壳体211内。配对壳体211是大致为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构件,其包括一体地连接的领形配对法兰部分214和安装凸出部分212,该安装凸出部分212被构造为从配对法兰部分214向前(图3中的向左方)延伸并插入连接器1的后凹进部分22。
开设在至连接器1的安装端的端面(即前端(图3中的左端)的端面)形成的安装凹进部分213,形成在安装凸出部分212上。开设在安装端相对端的端面(即前端(图3中的右端)的端面)上的导体插入开口215,形成在配对壳体211上。每个导体251的顶端容置在导体插入开口215中。导体端子253连接至每个导体251的顶端。导体端子253连接至对应的配对端子254。配对端子254沿着安装凹进部分213的上侧和下侧中的每一个的内表面而布置。这样可将每个导体251电连接至布置在安装凹进部分213内的每个配对端子254。此外,配对端子254的配对接触部分254a比安装凹进部分213的上和下内侧表面中的每一个向内突出得更多。
当连接器1安装至配对连接器201时,配对连接器201的安装凸出部分212插入连接器1的后凹进部分22,并且端子支撑板部分23插入安装凸出部分212的安装凹进部分213。这使得每个尾端接触部分52a和对应的配对端子254的配对接触部分254a接触,所述尾端接触部分52a布置在端子支撑板部分23的上和下表面上,所述配对接触部分254a沿着安装凹进部分213的上和下内侧表面中的每一个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端子支撑板部分23插入两侧上的配对接触部分254a之间,这样增加了两侧上的配对接触部分254a之间的间距,并使配对端子254a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将配对接触部分254a压在尾端接触部分52a上弹性推压力。这样可靠地保证了端子51和配对端子254之间的电连接。两侧上的配对接触部分254a将端子支撑板部分23夹住,从而可靠地保证了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201之间的安装。
端子51具有被构造为沿着壳体11的前后方向线性延伸并固定地设置在端子容置槽部分14内的主体53、被构造为从主体53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尾端部分52、和被构造为从主体53的前端向前延伸的臂部分56。尾端部分52包括尾端连接部分52b和尾端接触部分52a,其中所述尾端连接部分52b大致正交于主体53而弯曲,所述尾端接触部分52a被构造为大致正交于尾端连接部分52b而弯曲并被构造为平行于主体53向后延伸。如上所述,尾端接触部分52a布置在端子支撑板部分23的上和下表面上并和对应的配对连接器201的配对端子254接触。
臂部分56是被构造为倾斜向前倾斜延伸的悬臂状弹性板构件,并从主体53的前端向壳体11厚度方向的中心倾斜。弯曲作为接触部分的弯曲部分54,从而向壳体11厚度方向的中心突出,并且被构造为从弯曲部分54的前端向前延伸的顶端部分55形成在自由端,即臂部分56的前端。顶端部分55和预加载部分15接合。
假定不存在预加载部分15,在一种状态下,其中卡101没有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则与图3A中所示的位置相比,臂部分56的前端将位于更靠近壳体11厚度方向中心的位置。相反,当顶端部分55与预加载部分15相接合,臂部分56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致使其前端垂直移动,或换句话讲,臂部分56被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其中预设压力,即预载荷施加到其上。
在一种状态下,其中卡101没有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即在初始状态下,彼此相对的上和下弯曲部分54之间的间距设定得比卡101的厚度尺寸要小。随着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的卡101在彼此相对的上和下弯曲部分54之间前行,弯曲部分54之间的间距增大并引起臂部分56发生弹性变形。所得的推压力将每个弯曲部分54压在卡10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对应的连接电极151上。这样可靠地保证了端子51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电连接。上和下弯曲部分54将卡101夹在两者间从而可靠地保证了连接器1和卡101之间的安装。有关弯曲部分54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接触状态,稍后将详细描述。
接下来,在下文中将对连接器1的结构和布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前视图。图4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C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后视图。图4D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E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的关键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4所示,4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并排地布置在卡容置槽部分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上。因此,如图5所示,容置并装入在端子容置槽部分14内的端子51也沿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并排地布置。
锁定凸起53a形成在端子51的主体53的每个边缘上。锁定凸起53a接合进每个端子容置槽部分14的两侧上的每个内壁,以固定端子容置槽部分14内的主体53。
如图5所示,作为板构件,弯曲部分54通过弯曲臂部分56的前端而形成,该弯曲部分54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鼓状隆起部分54a并朝着弯曲表面的外部方向进一步隆起。装入壳体11并被构造为沿壳体11的厚度方向进一步向其中心突出的端子51的部分是隆起部分54a。这样,隆起部分54a与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的卡101接触。
当更显微地观察时,如图6所示,两个顶点部分,即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沿着壳体11的前后方向在隆起部分54a上并排地形成。当端子51被装入,使得它们在壳体11内上下布置同时彼此垂直相对,布置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以便形成彼此相对的排。在图6中,仅示出垂直布置同时彼此相对的成对端子51中的一个,而另一个未示出。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位于装入壳体11的端子51的隆起部分54a上,并且是进一步沿壳体11的厚度方向向壳体11的中心的突出部分。因此,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与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的卡101接触,并分别起到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的作用。
与第一顶点部分54b相比,第二顶点部分54c沿着壳体11的厚度方向向壳体11的中心突出得更厉害。换句话讲,尽管与第二顶点部分54c相比,第一顶点部分54b设置得更靠近于顶端部分55,但是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比第一顶点部分54b的突出量要大。因此,仅第一顶点部分54b与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的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而第二顶点部分54c不与其接触。当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时,第二顶点部分54c与顶端部分111的局部部分接触。随着卡101进一步插入,仅有第二顶点部分54c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而第一顶点部分54b不与其接触。而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之间的差值,例如,0.15[mm],可根据需要设定为任意值。根据需要,可通过电镀等方式,在隆起部分54a的表面上或至少在第二顶点部分54c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该薄膜由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物质(诸如金)制成。
接下来,下文将给出连接器1和卡101的安装动作描述。而对将连接器1安装到配对连接器201上的动作本文没有进行描述。
图7A至图7D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和卡安装动作顺序的横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一个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二个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三个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卡缘连接器的端子和卡之间位置关系的第四个图。图8至图11仅示出垂直布置同时彼此相对的成对端子的臂部分中的一个,而另一个未示出。
相对于连接器1,操作人员相对移动卡101并将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插入到前凹进部分12内,该凹进部分12开设在壳体11的前端11a的端面处,如图7A所示。当操作人员朝着连接器1的后面进一步移动卡101时,卡101的顶端部分111移动到布置在卡容置槽部分13前端的上和下预加载部分15之间并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在这种情况下,顶端部分111具有朝其顶端会聚的横截面,并且上和下预加载部分15之间的间距设定得比卡101的厚度尺寸要大,从而使得卡101的顶端部分111顺利地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
当操作人员朝着连接器1的后面进一步移动卡101时,卡101的顶端部分111前行到上和下端子51的弯曲部分54之间并紧靠着弯曲部分54,如图7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端子51的顶端部分55和预加载部分15接合,从而使得上和下端子51的弯曲部分54之间的间距略微增大,从而使得卡101的顶端部分111顺利地插入到上和下端子51的弯曲部分54之间。
当更显微地观察该状态时,如图8所示,仅弯曲部分54的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而第二顶点部分54c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这是由于与第二顶点部分54c相比,第一顶点部分54b设置得更靠近于顶端部分55。
随后,当操作人员朝着连接器1的后面进一步移动卡101时,卡101的顶端部分111进一步前行到彼此相对的上和下弯曲部分54之间,如图7C所示。这增加了弯曲部分54之间的间距并引起臂部分56发生弹性变形。即彼此相对的上和下弯曲部分54沿着壳体11的中心方向(其厚度方向)向外弹性变形。这样移动端子51的顶端部分55与预加载部分15相分离。
当更显微地观察该状态时,如图9所示,第一顶点部分54b沿着锥形倾斜表面111b相对向后滑动,从而引起图9中弯曲部分54向下移动。此时,第二顶点部分54c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这是由于与第二顶点部分54c相比,第一顶点部分54b设置得更靠近于顶端部分55,并且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之间的差值不是很大。通过调整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之间的差值,有可能进行布置从而使得仅第一顶点部分54b与锥形表面111b接触,而第二顶点部分54c将不会与锥形表面111b接触,即使在锥形表面111b的倾斜角度随着卡101的类型已经发生变化也是如此。
此外,如图10所示,当第一顶点部分54b沿着连接电极151的表面相对向后滑动,第二顶点部分54c仅与顶端部分111的锥形表面111b的局部部分接触,即在连接电极151侧上锥形表面111b的部分。
这样,仅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而第二顶点部分54c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因此,防止卡101的顶端部分111上的异物(如果有的话)附着于第二顶点部分54c是可能的。例如,即使是在用作卡101的母体材料的玻璃纤维等暴露到锥形表面111b上的情况下,玻璃纤维等可附着于沿着锥形表面111b滑动的第一顶点部分54b,而绝不会附着于第二顶点部分54c。第二顶点部分54c绝不会沿着作为其中玻璃纤维等暴露的粗糙表面的锥形表面111b滑动,从而使得第二顶点部分54c的表面免受损坏应用。例如,涂布在第二顶点部分54c上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电镀薄膜不会剥离。即使在任何异物已附着于第一顶点部分54b的情形下,第二顶点部分54c的表面既没有被该等异物污染,也没有被损坏,从而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导电状态。
随后,当操作人员朝着连接器1的后面进一步移动卡101时,离卡101的顶端边缘111a的部分预定长度插入到卡容置槽部分13内,且连接器1和卡101之间的安装完成,如图7D所示。上和下端子51的每个弯曲部分54与卡101的上和下表面上对应的连接电极151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卡101在彼此相对的上和下弯曲部分54之间前行,从而增大了弯曲部分54之间的间距并引起臂部分56发生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弹性推压力将每个弯曲部分54压在对应的连接电极151上。这样可靠地保证了端子51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电连接。上和下弯曲部分54将卡101夹在两者间,从而可靠地保证了连接器1和卡101之间的安装。
当更显微地观察该状态时,如图11所示,仅弯曲部分54的第二顶点部分54c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而第一顶点部分54b不与连接电极151接触。更具体地讲,第一顶点部分54b沿着连接电极151的表面滑动,同时仅有极小部分的第二顶点部分54c的锥形表面111b沿着连接电极151的表面滑动。然后,当第二顶点部分54c与连接电极151接触时,第一顶点部分54b离开连接电极151。这是由于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比第一顶点部分54b的突出量大。
这样,仅清洁的第二顶点部分54c与连接电极151接触,且其上可携带任何异物的第一顶点部分54b决不会与连接电极151接触,从而防止异物附着于连接电极151。其上可携带异物的第一顶点部分54b决不会摩擦连接电极151的表面。因此,能够避免对连接电极151的表面造成损坏的任何应用。例如,涂布在第二顶点部分54c表面上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电镀薄膜不会剥离。这就消除了在第二顶点部分54c和连接电极151之间滞留异物的可能性,并防止第二顶点部分54c的表面和连接电极151免受损坏,从而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导电状态。这样在第二顶点部分54c和连接电极151之间提供良好的接触并在两者间提供极好的电连接。
在两个顶点部分中,仅第二顶点部分54c与连接电极151接触,因此不会产生振动,这样可靠地保证了第二顶点部分54c与连接电极151之间的接触。假设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都与连接电极151接触,由于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所形成之处的隆起部分54a和弯曲部分54是由弹性板构件形成,所以推压力被分成两个部分。因此,每个部分上的推压力减小了并且在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之间所产生的振动很有可能发生。在该振动发生时,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都不与连接电极151接触,从而造成接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在隆起部分54a上有两个顶点部分形成,但是三个或更多个顶点部分也可形成。超过一个的任意数量的顶点部分均可形成。
现在假设形成了三个顶点部分。当最靠近壳体11和卡101的安装端(即前端11a)的一个顶点部分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其它两个顶点部分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而当这两个其它顶点部分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最靠近壳体11的前端11a的顶点部分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也可以进行布置使得当更靠近壳体11的前端11a的两个顶点部分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另一个顶点部分不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而当这另一个顶点部分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时,另两个更靠近壳体11的前端11a的顶点部分不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连接器1具有壳体11,所述壳体11装有卡101和端子51,其中所述卡101包括在其两个表面的每一个上的连接电极151,所述每个端子51包括多个与卡101的两个表面接触的顶点部分,即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被布置以形成彼此相对的排。在两侧上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之间的间距最初比卡101的厚度要小。当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中的更靠近壳体11的前端11a的接触部分,即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仅第一顶点部分54b接触。当其它接触部分,即第二顶点部分54c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时,仅第二顶点部分54c与连接电极151接触。
这样防止连接电极151和第二顶点部分54c被卡101的顶端部分111上的异物污染,并使第二顶点部分54c免受损坏。这样确保了第二顶点部分54c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良好接触以及端子51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电连接。
沿着壳体11的前后方向并排布置各端子51的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并且第二顶点部分54c的突出量比第一顶点部分54b的突出量更大。因此,当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仅第一顶点部分54b与其接触而第二顶点部分54c不与其接触。当仅第二顶点部分54c与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时,第一顶点部分54b不与其接触。
端子51具有固定到壳体11上的主体53,悬臂状的臂部分56从主体53的一端倾斜地延伸,并且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形成在臂部分56的自由端。
臂部分56所产生的推压力将第二顶点部分54c压在对应的连接电极151上,从而可靠地保证了端子51和连接电极151之间的电连接。两个第二顶点部分54c将卡101夹在两者间,从而可靠地保证了连接器1和卡101之间的安装。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子51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壳体11的上面和下面,但是端子51也可仅仅布置在上面或下面。上述优点也可通过提供端子51的弯曲部分54的第一顶点部分54b和第二顶点部分54c来获得。
尽管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可以预见在没有脱离前述具体实施方式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各种变更形式。

Claims (24)

1.一种卡缘连接器(1),包括:
连接器主体(11),所述连接器主体(11)被构造为装有具有连接电极(151)的卡(101);和
端子(51),所述端子(51)装入连接器主体(11)内并且所述每个端子(51)被构造为包括多个能够与所述卡(101)接触的接触部分(54b,54c);
其中所述各个接触部分(54b,54c)被布置以形成彼此相对的排;以及
当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接触部分(54b)与所述卡(101)的顶端部分(111)接触时,其中所述接触部分(54b)被设置为更靠近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1)和卡(101)的安装端(11a),其它接触部分(54c)不与所述同一顶端部分(111)接触;以及当所述其它接触部分(54c)与所述卡(101)的连接电极(151)接触时,所述设置得更靠近于所述安装端(11a)的接触部分(54b)不与所述同一连接电极(151)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每个端子(51)的多个接触部分(54b,54c)沿着连接器主体(11)的前后方向布置,并且其中与接触部分(54b)的突出量相比,其它接触部分(54c)的突出量被构造得要大,其中所述接触部分(54b)设置得更靠近于所述连接器主体(11)和卡(101)的安装端(1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端子(51)具有固定到连接器主体(11)的主体(53)、被构造为从所述主体(53)的一端倾斜延伸的悬臂状的臂部分(56)、以及形成在所述臂部分(56)的自由端部分的多个接触部分(54b,54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弯曲部分(54)处的隆起部分(54a)的部分,其被弯曲从而沿着连接器主体(11)的厚度方向向所述连接器主体(11)的中心突出,并在臂部分(56)的自由端部分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端子(51)具有固定到连接器主体(11)的主体(53)、被构造为从所述主体(53)的一端倾斜延伸的悬臂状的臂部分(56)、以及形成在所述臂部分(56)的自由端部分的多个接触部分(54b,54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弯曲部分(54)处的隆起部分(54a)的一部分,其被弯曲从而沿着连接器主体(11)的厚度方向向所述连接器主体(11)的中心突出,并在臂部分(56)的自由端部分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中的其它接触部分(54c)的至少一个表面在其上形成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薄膜。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1),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分(54b,54c)包括第一接触部分(54b)和第二接触部分(54c)。
CN2009801279207A 2008-06-09 2009-06-09 卡缘连接器 Pending CN1020999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0560A JP5162338B2 (ja) 2008-06-09 2008-06-09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2008-150560 2008-06-09
PCT/US2009/046707 WO2009152131A1 (en) 2008-06-09 2009-06-09 Card edge connec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9967A true CN102099967A (zh) 2011-06-15

Family

ID=40996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79207A Pending CN102099967A (zh) 2008-06-09 2009-06-09 卡缘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36387A1 (zh)
JP (1) JP5162338B2 (zh)
CN (1) CN102099967A (zh)
WO (1) WO200915213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7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端子
CN111384610A (zh) * 2018-12-28 2020-07-07 Smk株式会社 中继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11177B2 (en) 2009-01-30 2015-04-21 Molex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assembly
JP2012009345A (ja) * 2010-06-25 2012-01-12 Kel Corp コネクタ
EP2733793B1 (en) 2012-11-15 2016-06-15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9142921B2 (en) 2013-02-27 2015-09-22 Molex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for use with backplanes
JP6208878B2 (ja) 2013-09-04 2017-10-0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ケーブルバイパスを備える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KR102218743B1 (ko) 2014-08-01 202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집적 회로 카드 소켓
JP6517349B2 (ja) 2015-01-11 2019-05-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回路基板バイパス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構成要素
KR20170102011A (ko) 2015-01-11 2017-09-06 몰렉스 엘엘씨 바이패스 루트설정 조립체에 사용하기 적합한 와이어-대-기판 커넥터
WO2016179263A1 (en) 2015-05-04 2016-11-10 Molex, Llc Computing device using bypass assembly
US10044115B2 (en) * 2015-12-23 2018-08-07 Intel Corporation Universal linear edge connector
TWI648613B (zh) 2016-01-11 2019-01-21 莫仕有限公司 Routing component and system using routing component
WO2017123614A1 (en) 2016-01-11 2017-07-20 Molex, Llc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11151300B2 (en) 2016-01-19 2021-10-19 Molex, Llc Integrated routing assembly and system using same
TWI788394B (zh) * 2017-08-03 2023-01-01 美商安芬諾股份有限公司 電纜總成及製造其之方法
TWM559020U (zh) * 2017-11-24 2018-04-21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轉接器與應用其的纜線連接器
CN115632285A (zh) 2018-04-02 2023-01-20 安达概念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阻抗线缆连接器以及与其耦接的装置
CN113557459B (zh) 2019-01-25 2023-10-20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被配置用于线缆连接到中板的i/o连接器
US11189943B2 (en) 2019-01-25 2021-11-30 Fci Usa Llc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WO2021055584A1 (en) 2019-09-19 2021-03-25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speed electronic system with midboard cable connector
CN113258325A (zh) 2020-01-28 2021-08-13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高频中板连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8306A (en) * 1991-02-20 1992-03-24 Burndy Corporatio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witching contacts
JPH09148009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tsu Ltd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構造
JP2000299150A (ja) * 1999-04-15 2000-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続デバイス
US7229321B2 (en) * 2004-05-03 2007-06-12 Lumberg Connect Gmbh & Co. Kg Gripper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5781U (zh) * 1981-06-05 1982-12-11
JPS58137982A (ja) * 1982-02-12 1983-08-16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FR2564643A1 (fr) * 1984-05-15 1985-11-22 Francelco Sa Contact pour cartes a circuits imprimes
JPS63196585U (zh) * 1987-06-04 1988-12-19
BE1005549A6 (nl) * 1990-12-07 1993-10-26 Bell Telephone Mfg Elektrische contactinrichting.
JPH08124618A (ja) * 1994-10-26 1996-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US6722915B1 (en) * 2002-12-30 2004-04-2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ircuit boards to flat flexible cables
US6790055B1 (en) * 2003-08-27 2004-09-1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traddl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wo-stage connecting clamp
DE102006005275B4 (de) * 2006-02-06 2013-12-12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Kontaktiereinrichtung für eine Smartcar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8306A (en) * 1991-02-20 1992-03-24 Burndy Corporatio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witching contacts
JPH09148009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tsu Ltd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構造
JP2000299150A (ja) * 1999-04-15 2000-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続デバイス
US7229321B2 (en) * 2004-05-03 2007-06-12 Lumberg Connect Gmbh & Co. Kg Gripper contac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7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端子
CN111384610A (zh) * 2018-12-28 2020-07-07 Smk株式会社 中继连接器
CN111384610B (zh) * 2018-12-28 2022-11-01 Smk株式会社 中继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36387A1 (en) 2011-06-09
WO2009152131A1 (en) 2009-12-17
JP5162338B2 (ja) 2013-03-13
JP2009295537A (ja) 200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9967A (zh) 卡缘连接器
US8128425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multiple, mutually independent contact arms
CN101584086B (zh) 具有预载荷盖的边缘连接器
US9088113B2 (en) Connector
US76352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152568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new interface
US6645012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comprising a housing and a plurality of contacts
US7273381B2 (en) Plug connector
JP4425058B2 (ja) コンタクト構造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2008021405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8187039B2 (en) Sharable socket structure
US20220173550A1 (en) Integrally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US11233346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09496377B (zh) 触头
US5421738A (en) High-density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with pivotable spring
US7438556B2 (e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multip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101258646A (zh) 板对板连接器和连接器对
CN113948924B (zh) 电连接器
US8221135B2 (en)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resilient positioning member securing IC package therein
US79884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asticity contacts
JP4927454B2 (ja) コネクタ
US2007024923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222832B (zh) 薄型连接器
US20100003869A1 (en) Contact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contact
JP4829808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