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98488U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98488U
CN202798488U CN 201220495171 CN201220495171U CN202798488U CN 202798488 U CN202798488 U CN 202798488U CN 201220495171 CN201220495171 CN 201220495171 CN 201220495171 U CN201220495171 U CN 201220495171U CN 202798488 U CN202798488 U CN 202798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frame
back side
radiato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9517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田英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98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984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具备能够对发热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发挥有效的冷却作用的单元,换言之,能够形成主动积极的空气流,进而有效进行冷却。在将由可再生能量得到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向系统供给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具备:散热器(3),其收容于在背面上侧具有吸气口且在下表面具有排气口的框体,并以可导热的方式安装有设置在与背面平行配置的控制基板和背面之间的半导体开关元件(IPM);第一管路(14),其收纳有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3A)并形成有第一风路(W1);进气风扇,其设置于该管路的吸气口侧,进气风扇与吸气口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在管路外部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形成滤波的电抗器(L1~L3)与电容器(C1~C4)。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从太阳能等的可再生能量得到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电力转换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对该电力转换装置的框体内部所具备的各种电子元件的发热部分有效地发挥散热作用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屋内设置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用电力转换装置(功率调节器),众所周知有一种电力转换装置(专利文献1),为了得到良好的散热特性且不使框体表面形成高温,该电力转换装置将框体设为金属框体,在该框体内具有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正交转换电路、以及安装了该正交转换电路的功率模块的散热器、特别是安装了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散热器等。
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电力转换装置的框体内的散热良好、并且能够在人与电力转换装置的框体接触时防止烧伤、触电等的效果。即,在该电力转换装置中,利用一体安装有功率模块的散热器来进行基于空冷方式的散热,通过使在散热器具有附加设置的多个散热片的大面积的表面部分与框体内的空气接触,能够进行对正在发热的功率模块的冷却。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4351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述电力转换装置那样,使用散热器能有效地进行散热。尽管如此,然而,例如在框体内部的空气流不顺畅的情况下,担心从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元件中的、特别是半导体开关元件等发热量大的元件产生的焦耳热部分地聚在框体内而散发不出去。
换句话说,现有的电力转换装置不能有效地防止框体内形成带来元件的动作不合格、破坏的高温的情况。换言之,如果不寻求使在框体内部的空气有效地流通的有效方法,则担心超过上述电路元件中的多个元件的耐热限度,导致该元件的特性发生变化,作为功率调节器而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动作,或者导致该元件被破坏。
因此,上述的电力转换装置构成为,通过将狭缝孔贯穿设置成在框体的内外贯通、特别是通过散热器的散热片之间的状态,形成漏出到框体外的空气流。然而,该电力转换装置构成为,使通过狭缝孔的空气流生成自然上升气流而进行冷却,根据原理而言,利用被动性作用而进行冷却。
这样看来,上述的电力转换装置未构成为形成主动积极的空气流而进行冷却,不能充分地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根据上述情况,迫切希望开发出具备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空气流而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能够对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元件发挥有效的冷却作用的单元,换言之,能够形成主动积极的空气流而进行有效地冷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将由可再生能量得到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系统同步的单相或者三相的交流电力而能够向所述系统重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箱型的框体,该箱型的框体具有至少设置于背面或者侧面任一方的上侧的吸气口、以及设置于下表面的排气口;
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收容于所述框体内,并与该框体内的背面平行地配置;
散热器,该散热器供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元件可导热地安装;
管路,该管路至少收纳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并从所述吸气口朝排气口形成供空气流通的风路;以及
第一进气风扇,该第一进气风扇在管路内从所述管路的入口朝向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出口强制地送风,并且,
设置第一进气风扇的管路的所述入口与所述吸气口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并且,在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所述管路外部的侧部分配置有电抗器与电容器。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基础之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以与机架保持恒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大致“コ”字型的机架上,该机架在框体内的背面、与构成面对背面的表面的门之间平行地设置,并在上下方向敞开,
在所述机架内侧的、收纳有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的所述管路的内部,所述散热片以沿着风路而平行的方式设置,并且,
所述电抗器与所述电容器在所述机架内侧的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以与所述管路平行的方式配置于管路的外侧的两侧部分。
(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基础之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以与机架保持恒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大致“コ”字型的机架上,该机架在框体内的背面、与构成面对背面的表面的门之间平行地设置,并在上下方向敞开,
在所述机架内侧除了将所述管路设为第一管路之外,还具备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平行地排列设置,并收纳有所述电抗器,
所述第二管路在入口具备第二进气风扇,并且入口与所述吸气口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并且出口以在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具有管路内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向所述机架内漏出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所述机架内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之外的所述电容器,通过从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漏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所述间隙向所述机架内部的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的外部流入并且从第一进气风扇或者第二进气风扇的任一进气风扇再次向至少任一方的管路流入的风而冷却。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在技术方案2或3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基础之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在其一部分设置下降一级的台阶状的阶梯部,并且,
在所述机架外部的所述阶梯部的表面搭载有断路器。
实用新型的效果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构成为在管路内至少设置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利用设置于该管路的入口的进气风扇强制地向管路内部送入空气。因此,能够对特别是安装于设置有散热用散热片的散热器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发挥有效的冷却作用。换言之,能够形成主动积极的空气流,有效地冷却安装于散热器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元件。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电力装置,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的各散热片以沿着风路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机架内侧的管路内部。因此,这样通过设置有散热用散热片能够降低管路内的送风阻力,能够得到风路中的空气的流量,从而能够确保对散热片的冷却效果。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电力装置,具备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机架内侧的第一管路与平行,并收纳有电抗器。因此,能够利用从第二管路的出口附近的间隙漏出到管路外部的空气的一部分,强制地冷却设置于机架内侧的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外侧的电容器,从而能够进行进一步有效的冷却作用。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电力装置,在机架的一部分设置下降一级的台阶状的阶梯部,在该阶梯部的表面搭载有断路器。因此,通常,即使搭载比一般的电子元件高或比一般的电子元件体积大的断路器,也能够利用阶梯差来抵消高度尺寸,与此相应地,实现在内部设置机架的框体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打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中,(A)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外观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从底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框体内部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从表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框体内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中,(A)是图4中的VA-VA线向视剖视图,(B)是图4中的VB-VB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结构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以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备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收容于箱体的形态被模块化的、安装有IPM的散热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力转换装置
10…框体
10A…吸气口
10B…排气口
10C…开口部
11…门
12…背面
13…机架
13A…台阶状的阶梯部
14…第一管路(管路)
14A…入口
14B…出口
15…第二管路
15A…入口
15B…出口
2…控制基板
3…散热器
3A…散热片
3B…底座
BK1、BK2…断路器
C1~C4…电容器
D1…二极管
DC/DC…升压部
LPF…滤波部
GRID…工业电力系统
IPM…智能功率模块
INV…变频器部
L1…升压部的电抗器
L2、L3…滤波部的电抗器
MC…电力转换装置的主电路
PV…太阳能电池
S…间隙
T1~T5…开关元件
W1…第一风路
W2…第二风路
W3…外风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将由可再生能量得到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系统同步的单相或者三相的交流电力而能够向所述系统重叠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箱型的框体,该箱型的框体具有至少在背面或者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上侧设置的吸气口、以及设置于下表面的排气口;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收容于所述框体内,并与该框体内的背面平行地配置;散热器,该散热器供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元件可导热地安装;管路,该管路至少收纳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并从所述吸气口朝向排气口形成供空气流通的风路;以及第一进气风扇,该第一进气风扇在管路内从所述管路的入口向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出口强制地送风,并且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构成为,设置第一进气风扇的管路的所述入口与所述吸气口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并且在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所述管路外部的侧部分上配置有电抗器与电容器,以下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在正面(前面)侧具有整面开口的开口部10C的由金属制成的大致箱状的框体10的内部,收容有包含成为高电压的电气安装元件并进行所期望的动作的电路部。框体10在靠近顶面的背面12形成有具备空气过滤器(例如网眼状的空气过滤器)的吸气口10A,并且在底面部分形成有具备相同的空气过滤器的排气口10B。吸气口10A可以形成于框体10的靠近顶面的侧面,或者也可以形成于背面与侧面这两者上。并且,框体10构成为正面侧的开口部10C利用门11而能够敞开。
如图3~图5所示,框体10的内部在背面12与构成面对背面12的表面的门11之间设置有以平行的状态在上下方向敞开的由金属制成的截面为大致“コ”字型的机架13,并且,在该机架13的表面侧以与机架13保持恒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有控制基板2。
另外,机架13在内侧沿上下方向而一体排列设置有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如图5所示,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分别形成有第一风路W1与第二风路W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机架13在避开设置有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的部位(以下,有时将其称作“管路设置部”)的部分形成有比管路设置部下降一级高度(H)的台阶状的阶梯部13A,在该阶梯部13A的表面设置有具有比其他电子元件等高(或体积比其他电子元件大)的尺寸的断路器BK1以及BK2等。其中,断路器BK1是直流用的断路器。并且,断路器BK2是(3相)交流用的断路器,集中与各相对应的三个开闭接片而箱体化成一个。
第一管路14在上部具备进气风扇16,并且设置有散热器3(参照图2(B)、图3~图5(A)),使构成发热元件、即后述的IPM(智能功率模块)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以及二极管D1经散热器3而被有效地空气冷却(空冷)。
如图5(A)所示,该第一管路14形成为如下的状态:安装进气风扇16的上端的开口了的入口14A在与具备形成于背面12的空气过滤器的吸气口10A正交的方向上开口,并且下端的开口了的出口14B与下表面12的排气口10B抵接。因此,通过风路W1的空气从排气口10B直接向框体10外排出,该空气不从第一管路14漏入机架12的内部。此外,通过将设置进气风扇的入口14A与吸气口10A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能容易地向第一管路14吸入从吸气口10A导入的空气与滞留于框体10内的上部的空气两者。即,能容易吸入从后述的第二管路15向框体10内的下表面侧供给的空气中的、向上部上升的空气。
吸气口10A形成为覆盖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两者的入口的横长条状,同样地,排气口10B形成为覆盖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两者的出口的固有形状。
详情结合图6、图7而在后面进行说明,散热器3为了获得散热用的表面积而附加设置有多个散热片3A,并且构成升压部(DC/DC转换器)、变频器部(INV)的一部分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以及二极管D1被可导热地设置。
散热片3A仿照设有其的第一管路14的第一风路W1,沿着空气、即风的流通的从上向下的方向而与之平行地将多个散热片以等间隔设置成紧密的状态。这样一来,第一管路14内形成有使空气流呈无损失的、顺畅的层流状态的风路W1,由此能够抑制风路阻力的不必要的增加,并使大量的风有效地穿过各散热片3A之间,从而带来有效的冷却效果。
被散热器3冷却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以及二极管D1可以在IPM(智能功率模块)的状态下集中于一个箱体(图PAC(参照图5(A)),或者也可以将开关元件T1、二极管D1分开设置于不同的箱体。
该IPM的里侧面(图3的下侧面、图5(A)的右侧面)形成为由热电导性良好的铝等金属制成的散热面,该散热面经具有导热片或者导热性的润滑脂而以紧贴状态安装于散热器3的底座3B中的设置散热片3A的一面的相反面(图3的上侧面、图5(A)的左侧面)亦即发热元件的搭载面。利用上述结构的散热器3,构成搭载于散热器3的IPM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以及二极管D1利用通过风路W1的空气流而被有效地散热且冷却。
这样看来,虽然被散热器3冷却的二极管D1也与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同样地发热,但除此之外,作为发热大的元件,具有变频器部(INV)、升压部(DC/DC转换器)所具备的电抗器L1、以及滤波部(低通滤波器:LPF)所具备的电抗器L2、L3。因此,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用于使特别是来自发热量大的电抗器L1、L2、L3的发热扩散的有效的技术单元进行说明。
虽然第二管路15与第一管路14相同地,在上部具备进气风扇17,但该第二管路15在内部设置有构成升压部(DC/DC转换器)以及滤波部(LPF)的一部分的多个电抗器L1~L3作为发热元件,上述电抗器L1~L3被有效地空气冷却(空冷)。该第二管路15的在安装进气风扇17的上端开口的入口15A也在与具备形成于背面12的空气过滤器的吸气口10A正交的方向上开口。
如图5(B)所示,电抗器L1、L2、L3的上部以及下部中的外表面部分,经具有柔软性的导热片与电气绝缘片而配置于机架13内侧的第二管路15的内部,一部分线圈露出。在上述状态下,安装于第二管路15的电抗器L2、L3构成为,露出的线圈部分被通过第二风路W2的风有效地冷却。此外,在此,导热片18A由例如浸入硅油的硅高分子材料构成,是厚度约为3mm~10mm的片。
电抗器L1~L3按照发热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例如,以L1、L2、L3的顺序(其中,由于L1、L2为大致相同的发热量,因此也可以是L2、L1、L3的顺序),从靠近在上部具备进气风扇17的入口15A到靠近出口15B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成串联状态。
这样看来,电抗器L1利用被进气风扇17强制地送入风路W2的风而能够从其线圈的外周面得到有效地散热。因此,不必担心因从电抗器L1产生的焦耳热而导致框体1内变成高温,进而导致产生的电路元件的特性的变化、元件的破坏等,从而得到稳定动作的电力转换装置1。并且,关于电抗器L1、L2,同样地,也能够得到来自其线圈外周面的有效地散热。
此外,在电抗器L1的发热量少的情况下,通过将发热量大的电抗器L2、L3配置于上游侧,能够得到有效地散热作用。
另外,在第二管路15中,下端开口的出口15B不形成为与下表面的排气口10B抵接的直接连接状态,而形成为以与排气口10B保持些许间隙S(参照图5(B))的方式分离的状态。因此,能够使通过风路W2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二管路15经间隙S而向机架13的内部的下表面侧漏出。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也形成外风路W3,即,通过风路W2的空气的一部分,在机架13内部且在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的外侧区域从下方向上方上升,并在框体10内的上侧滞留之后,再次从第一管路14与第二管路15两者的入口或任一方的入口向管路内流入。这样看来,利用构成外风路W3的空气在机架13内且在第一管路14以及第二管路15的外部流通,也能够有效地冷却位于该外风路W3的流路的电容器C1~C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有效地使作为发热元件的构成升压部(DC/DC转换器)以及滤波部(LPF)的一部分的多个电抗器L1~L3空冷,虽然设置该第二管路15,但该第二管路15也不是必须的,与电容器C1~C4相同地,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在第一管路14的外侧的外风路W3流通的空气冷却。
在该情况下,只要使第一管路14的出口14B不与下表面的排气口10B直接连结而以保持些许间隙的方式面对排气口10B即可。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优选地,来自第一管路14内的第一风路W1的风的一部分向机架13内的第一管路14外侧区域漏出,作为从机架13内部的底面部朝向顶面部的上升流而有效地一并冷却电容器C1~C4和电抗器L1~L3。即,优选构成为,使向电抗器L1~L3流通的空气的流量比向电容器C1~C4流通的空气的流量多(或者流速快)。
例如,外风路W3在机架13内部以第一管路14为边界线而分离配置于左右,并且,也可以使用伯努利的定理等对与在机架13内部的电容器C1~C4侧的风路截面积与电抗器L1~L3侧的风路截面积之比对应的平均每秒的空气的流量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并基于此适当地设定该截面积之比。
在控制基板2搭载有除了发热元件的电子元件等,该电路部构成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主电路(MC)。该主电路(MC)具备:构成对太阳能电池(PV)发电的直流电力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的升压部(DC/DC转换器);构成将由该升压部升压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变频器电路的变频器部(INV);构成低通滤波电路的滤波部(LPF);对向系统的交流电力的输出进行开闭控制的继电器部(RY)。
如图6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的主电路(MC)的在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大框部分被布线于一个印刷布线基板。开关元件T1~T5各自通常称作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如图7所示,开关元件T2~T5以被收容于单一的(一个)箱体的形态被模块化,称作IPM(智能功率模块)。此外,为了突出制造上的优点,开关元件T1以及二极管D1也能够以与开关元件T2~T5一并收容于单一的(一个)箱体的形态模块化。因此,图7示出开关元件T1~T5以及二极管D1被收容于一个箱体的所述IPM。
如上述那样,虽然在IPM设置变频器部(INV)的开关元件T2~T5等作为发热量大的电路元件,但如后述那样,收容该开关元件T2~T5等的IPM的里侧面(图2的内侧面、图3的下表面侧)形成为由铝等金属制成的散热面。该散热面以与后述的散热器3的底座3B(参照图3、图5(A)以及图7)的表面紧贴的方式,利用螺钉而使IPM的安装凸缘部固定于散热器3,从IPM产生的热量被散热器3散热。
在图6中,由升压部(DC/DC转换器)的电抗器L1、开关元件T1、以及二极管D1(还有电容器C0)构成升压电路,通过基于控制部CNT的控制而使开关元件T1进行ON(称作“打开”)以及OFF(称作“关闭”)动作,从太阳能电池(PV)供给的直流电压升压至规定电压。
在图6中,当开关元件T1形成为打开(ON)状态时,升压部(DC/DC转换器)在电抗器L1积蓄能量,当开关元件T1形成为关闭(OFF)状态时,积蓄于电抗器L1的能量被释放而向电容器C0充电。在该情况下,通过开关元件T1对ON时间与OFF时间的比例进行控制,升压部(DC/DC转换器)将从太阳能电池(PV)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升压至规定的电压。由于二极管D1的电流不向太阳能电池(PV)侧逆流,因此与开关元件T1并列的二极管用于保护开关元件T1。
另外,变频器部(INV)为了进行开关控制而使四个开关元件T2~T5单相全桥连接,并且使电容器C1、C2连接。四个开关元件T2~T5利用控制部(CNT)对从升压部(DC/DC转换器)供给的直流电力进行ON(称作“打开”)以及OFF(称作“关闭”)动作,从而转换为与工业电力系统(GRID)的频率相当的规定频率的交流电力。因此,变频器部(INV)能够称作DC/AC转换部。此外,电容器C1、C2是平滑用的电容器。并且,将电容器C1、C2的连接点作为V结线方式的三相交流的V相输出端子。
该变频器部(INV)以基于最大值(设为PW)而计算出的电流向工业电力系统(GRID)输出的方式,利用控制部(CNT)对向工业电力系统(GRID)重叠的正弦波的交流电压的峰值电压或者实效值电压进行控制。
滤波部(LPF)由电抗器L2、电抗器L3、以及电容器C3、电容器C4来构成截止高频率的低通滤波电路,变频器部(INV)的开关元件T2与开关元件T3之间的连接点与电抗器L2连接,开关元件T4与开关元件T5之间的连接点与电抗器L3连接。而且,使从变频器部(INV)输出的脉冲电压平滑(除去高频成分)并形成为与工业电力系统(GRID)的频率相当的频率的正弦波的交流电压,经继电器部(RY)而向工业电力系统(GRID)输出。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可再生能量亦即来自太阳能电池(PV)的直流电力通过斩波动作而利用升压部(DC/DC转换器)被升压,由该升压部(DC/DC转换器)升压的直流电力在利用变频器部(INV)转换(DC/AC转换)为交流电力之后,经构成低通滤波电路的滤波部(LPF)而形成为与工业电力系统(GRID)的频率相当的规定的低频率的正弦波的交流电力并向工业电力系统(GRID)重叠。
这样看来,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散热器3的散热用散热片3A设置于第一管路14内,利用设置于该管路14的入口14A的进气风扇16强制地向管路14内部送入风。由此,特别是能够对安装于设置散热用散热片3A的散热器3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发挥有效的冷却作用。换言之,能够形成主动积极的空气流,从而有效地冷却安装于散热器3的具有发热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T1~T5。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机架13内侧的、收纳有散热器3的多个构成的散热片3A的第一管路14内部,各散热片3A以沿着风路W1而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因此,第一管路14内的风路W1中的风的流动不受散热片3A阻碍,对散热片3A的冷却效果得以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以与第一管路14相同的结构,且与机架13内部的第一管路14平行地具备收纳有电抗器L1~L3的第二管路15。因此,能够利用基于从第二管路15的出口15B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的风强制地冷却设置于机架13内部的第一管路14以及第二管路15之外的电容器C1~C4,从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冷却作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机架13的一部分设置下降一级的台阶状的阶梯部13A,在该阶梯部13A的表面侧搭载有断路器BK1、BK2。因此,通常,即使搭载比一般的电子元件高或者体积比一般的电子元件大的断路器BK1、BK2,也能够利用阶梯部13A的阶梯差(H)抵消其高度的一部分,与此相应地,实现在内部设置机架13的框体10的薄型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专利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要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的变形。
例如,在门11的周围安装由橡胶制成的垫片等,以使得框体10的部分形成为水密结构,并且不从框体10与门11之间进入水、湿气。另一方面,由于吸气口10A形成于不向框体10的外部露出的背面12,虽然是雨水难以进入的结构,但附加设置檐等而谋求雨水对策。
这样一来,由于得到雨水难以进入的结构,能够实现在被檐保护的屋外的壁面或者其附近的设置。此外,由于排气口10B形成于框体10的下表面,因此在靠近表面侧以不阻碍从管路排出的空气的排出的状态设置小檐等,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雨水的侵入。

Claims (4)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将由可再生能量获得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系统同步的单相或者三相的交流电力,从而能够向所述系统重叠,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箱型的框体,其具有至少设置于背面或者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上侧的吸气口和设置于下表面的排气口;
控制基板,其收容于所述框体内,并与该框体内的背面平行配置;
散热器,其以可导热的方式安装有设置在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发热性的半导体元件;
管路,其至少收纳有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并形成有从所述吸气口朝向排气口供空气流通的风路;
第一进气风扇,其在管路内从所述管路的入口朝向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出口强制性地送风,
设有第一进气风扇的管路的所述入口与所述吸气口配置成大致直角的关系,并且,在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的、所述管路外部的侧部分上配置有电抗器与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以与机架保持恒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大致呈“コ”字型的该机架上,该机架在框体内的背面与构成面对背面的表面的门之间平行设置且上下被敞开,
在所述机架内侧的、收纳有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用散热片的所述管路的内部以沿着风路而平行的方式设置所述散热用散热片,
所述电抗器与所述电容器在所述机架内侧的所述控制基板与背面之间以与所述管路平行的方式配置于管路的外侧的侧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以与机架保持恒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大致呈“コ”字型的该机架上,该机架在框体内的背面与构成面对背面的表面的门之间平行设置且上下被敞开,
在所述机架内侧除了将所述管路设为第一管路之外,还具备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平行排列设置,并收纳有所述电抗器,
所述第二管路在入口具备第二进气风扇,并且入口配置成与所述吸气口成为大致直角的关系,并且出口配置成在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具有管路内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向所述机架内漏出的间隙,
所述机架内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之外的所述电容器,通过从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漏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所述间隙向所述机架内部的所述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的外部流入并且从第一进气风扇或者第二进气风扇中的任一进气风扇再次向至少任一方的管路流入的风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在其一部分上设有下降一级的台阶状的阶梯部,
在所述机架外部的所述阶梯部的表面搭载有断路器。
CN 201220495171 2011-09-30 2012-09-26 电力转换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84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7080 2011-09-30
JP2011217080A JP5906411B2 (ja) 2011-09-30 2011-09-30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98488U true CN202798488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2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9517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8488U (zh) 2011-09-30 2012-09-26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06411B2 (zh)
CN (1) CN20279848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8388A (zh) * 2014-12-26 2015-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供电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8698373A (zh) * 2016-05-30 2018-10-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传导片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组
CN112074734A (zh) * 2018-05-16 2020-12-11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流体色谱仪用的流体供给装置
CN112655143A (zh) * 2018-09-14 202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4415B2 (ja) * 2015-11-27 2019-06-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03837A (ja) * 2015-11-30 2017-06-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575914B2 (ja) * 2016-01-29 2019-09-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707293B2 (ja) * 2016-10-25 2020-06-10 株式会社昭電 電気機器ユニット
JP6818231B2 (ja) * 2016-11-28 2021-01-2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源装置
JP7047400B2 (ja) * 2018-01-25 2022-04-0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901010B2 (ja) * 2018-02-02 2021-07-1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194545B2 (ja) * 2018-09-27 2022-12-22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制御盤および給水装置
JP6878712B1 (ja) * 2020-09-07 2021-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航空機用電力システム及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2660025B1 (ko) * 2021-03-31 2024-04-24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반도체 차단기
CN114375141A (zh) * 2022-01-19 2022-04-19 广州奥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风道及储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6087B2 (ja) * 2006-09-27 2012-10-10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5764295B2 (ja) * 2010-03-15 2015-08-19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電源装置
JP2011192809A (ja) * 2010-03-15 2011-09-29 Omron Corp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に使用するモジュール基板構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8388A (zh) * 2014-12-26 2015-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供电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8698373A (zh) * 2016-05-30 2018-10-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传导片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组
CN108698373B (zh) * 2016-05-30 2021-05-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传导片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组
CN112074734A (zh) * 2018-05-16 2020-12-11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流体色谱仪用的流体供给装置
CN112074734B (zh) * 2018-05-16 2022-12-16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流体色谱仪用的流体供给装置
CN112655143A (zh) * 2018-09-14 202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78216A (ja) 2013-04-25
JP5906411B2 (ja)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98488U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03562963U (zh) 功率调节器
JP616112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01690342U (zh) 逆变器风冷散热系统结构
EP2879475A1 (en) Solar inverter
CN206076806U (zh) 一种电气柜智能防尘散热装置
CN103427601A (zh) 矿用中高压变频器循环冷却装置
CN102324864B (zh) 一种三相并网逆变单元
CN108155871A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光伏接线盒
CN202798482U (zh) 一种功率模块及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JP2017103837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6208728B (zh) 一种风冷式功率模块
CN208597219U (zh) 一种机箱及电气设备
CN208001238U (zh) 一种安装有空压机专用变频器的主回路的机箱
CN203416157U (zh) 矿用中高压变频器循环冷却装置
CN112706631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水冷双向充电机装置
CN205755244U (zh) 一种独立风道的风冷、水冷散热的电馈伺服系统
CN204030921U (zh) 电气零部件的收纳壳体
CN106329888B (zh) 一种具有风冷散热结构的变流器
CN208589810U (zh) 一种独立风道的ups模块
CN210007397U (zh) 一种静止无功补偿发生器
CN210405150U (zh) 一种变频器双回路风道散热防水结构
CN204761305U (zh) 电力变换装置
JP6890226B2 (ja) 電気機器
CN206180866U (zh) 光伏逆变器机箱及光伏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