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5074U -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5074U
CN202545074U CN2012200638112U CN201220063811U CN202545074U CN 202545074 U CN202545074 U CN 202545074U CN 2012200638112 U CN2012200638112 U CN 2012200638112U CN 201220063811 U CN201220063811 U CN 201220063811U CN 202545074 U CN202545074 U CN 202545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trainer
air inlet
inlet duc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638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增田健作
坊田大辅
藤田典昭
西田智宣
小园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5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50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01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 F02M35/0204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for connecting or joining to other devices, e.g.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06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elements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direction of the air intake flow, i.e. between ambient air inlet and supply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 F02M35/10013Means upstream of the air filter; Connection to the ambient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18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with variable cross-sections of intake ducts along their length; Venturis;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75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filter element
    • F02M35/02491Flat filter elements, e.g. rectangul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其中,进气导管(20)的导管下游部(23)的下游侧设有越往下游侧直径越大的喇叭口部(23b),在位于进气导管的导管下游部的上游侧的筒状部(23a)的外周上设有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下侧定位凸部、左右一对卡止部。空气滤清器的主体的导入开口部(30)具有能够让喇叭口部从外侧插通的内径,导入开口部上设有能够与各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够与各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此外,筒状部的外周上还设有与各定位凸部连接的用于堵塞导入开口部内缘与筒状部之间的间隙的突缘部。由此,能够抑制尘埃的侵入及进气噪音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时的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尤其涉及在与进气导管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中具备向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突出的喇叭口部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中的发动机中,将从新鲜空气导管(以下称为“进气导管”)吸入到空气滤清器内部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过滤并供应到发动机的进气口。该空气滤清器由形成脏污侧空间的空气滤清器主体、形成干净侧空间的盖部件、以及介于空气滤清器主体与盖部件之间的过滤器形成,从与空气滤清器主体连接的进气导管的吸入口导入空气,并从与盖部件连接的排出导管导出由过滤器去除了尘埃等的空气。
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除了设置有空气滤清器以外还设置有散热器及电池等多个车辆装配件。因此,由于发动机室的布局限制,存在以下的问题:在将空气滤清器与进气导管连接而单元化之后,难以将该空气滤清器单元组装到车身侧。因此,在进行空气滤清器的在车身上的组装时,在预先将空气滤清器单体组装到车身侧的部件上后,将进气导管从空气滤清器的外侧插入空气滤清器主体侧所设的开口部并使其卡止,来连接进气导管与空气滤清器,从而进行空气滤清器组装到到车身上的组装作业。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93006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中,在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壁部形成有可插入进气导管的突起部的插入孔和与该插入孔一体形成的突起承接部,进气导管具备与空气滤清器的开口部嵌合的下游侧筒部、在长度方向中段部向空气滤清器侧突出的突起部、以及设在突起部的前端部且可与突起承接部卡合的防脱钩。由此,在下游侧筒部嵌合于空气滤清器的开口部时,将突起部插入插入孔内,从而无须目测便能够确认下游侧筒部与开口部的嵌合状态,并且能够通过突起承接部与防脱钩的卡合来实现下游侧筒部与开口部的防脱。
从进气导管吸入的空气在流经进气导管而导入到空气滤清器内部时,会在开口部内缘附近从空气滤清器主体分离,从而产生公知的分离漩涡。该分离漩涡会在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引起空气流的紊乱,使流向干净侧空间的空气流的流路阻力增加,有可能伴随该流路阻力增加而导致发动机输出下降。
因此,作为抑制空气流的分离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举以下的例子:在空气滤清器主体侧开口部设置喇叭口形状的空气导入部,对导入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的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但是,若使喇叭口状空气导入部与空气滤清器主体一体成形时,由于是喇叭口部分向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突出的结构,因此这样的形状的成形较难,制造成本高。另外,若使喇叭口状空气导入部单独(与空气滤清器主体分体地)成形,再将其安装于空气滤清器主体侧开口部时,会导致零部件个数的增加,与一体成形时同样,会使制造成本增高。
另一方面,若在进气导管的下游端一体形成喇叭口状空气导入部时,由于要将进气导管从空气滤清器的外侧插通空气滤清器主体侧开口部,因此必须使开口部的内径形成得大于空气导入部的喇叭口的外径。因此,在将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主体后,进气导管的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会产生相应于直径差异的径向间隙。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的间隙有可能成为尘埃、泥、雨水等侵入空气滤清器或产生进气噪音的原因,而且难以确保进气导管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的组装时的定位精度。
所述专利文献1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中,通过空气滤清器上形成的插入孔和可插入其中的进气导管上形成的突起部,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进气导管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的组装时的定位。但是,由于要在空气滤清器与进气导管上分别新设插入孔与突起部,因此制造成本变高。并且,即使如此设置,依然存在因进气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的间隙引起的尘埃等的侵入或产生进气噪音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在所述进气导管的下游部具备喇叭口部,能够抑制尘埃向空气滤清器的侵入及进气噪音的产生,且能够确保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时的定位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包括在内部收纳有过滤器的空气滤清器主体和与该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连接的进气导管,将从所述进气导管导入到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过滤并导出至下游侧。在与所述进气导管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设有:喇叭口部,向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内部突出且越往下游侧直径越大;定位凸部,从所述导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侧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卡止部,从所述导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侧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具有能够让所述喇叭口部从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插通的内径,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上设有能够与所述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够与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突缘部,该突缘部与所述定位凸部连接且向径向外侧延伸并用于堵塞所述开口部内缘与所述导管下游部之间的间隙。
在该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中,由于在与进气导管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上设有向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内部突出且以越往下游侧直径越扩大的方式形成的喇叭口部,因而能够抑制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的空气流的分离现象,能够对空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降低空气流的流路阻力,从而能够抑制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发动机输出的下降。
而且,由于在导管下游部的比喇叭口部更上游侧设有从其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位凸部及卡止部,并且,在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上设有可与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及可与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因此尽管将开口部的内径设定为可被喇叭口部从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插通的大小,仍能够确实地进行导管下游部相对于开口部的定位,能够提高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上的组装精度。
此外,由于在导管下游部的外周设有与定位凸部相连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突缘部,因此结合上述的定位凸部与定位凹部的关系,能够恰当地堵塞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的间隙。因此,尽管将开口部的内径设定为可被喇叭口部从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插通的大小,仍能够抑制尘埃等从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的间隙侵入空气滤清器内部,并且能够抑制因从所述间隙向空气滤清器外部泄漏的进气引起的噪音的产生。并且,此种状态通过上述卡止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得以切实地维持。
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从所述定位凸部向下游侧延伸的插入引导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改善在空气滤清器的组装时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主体侧开口部中时的组装性。
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盖凸缘部,该盖凸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从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进气导管的组装时使进气导管在插入方向的定位稳定,从而能够防止组装不良。
该结构中更为理想的是,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具有从所述开口部内缘向该空气滤清器主体的上游侧延伸的挡止壁部,所述盖凸缘部与所述挡止壁部的上游侧端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盖凸缘部与挡止壁部协作来堵塞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与开口部内缘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兼顾间隙的密封性和进气导管在插入方向的定位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车辆前部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2是空气滤清器和进气导管的立体图。
图3是空气滤清器和进气导管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图6是空气滤清器的正视图。
图7是导入开口部的正视图。
图8是主体部、后侧固定部和橡胶装配部的要部纵剖视图。
图9是橡胶装配部的立体图。
图10是橡胶装配部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进气导管的立体图。
图13是进气导管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进气导管的要部放大图。
图16是图13的XVI-XV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例中,以车辆的前方作为前侧、车辆的左方及右方作为左侧及右侧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包括空气滤清器的主体部和进气导管,其将从进气导管导入主体部内部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过滤并导出至下游侧,其中,空气滤清器的主体部的内部收纳有过滤器,进气导管连接于该主体部的开口部。实施例中,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汽车用空气滤清器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于汽车,其可适用于各种领域的空气滤清器。
(实施例1)
基于图1至图1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10配置在汽车1的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2内。在发动机室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前纵梁3,在发动机室2的前侧设置有护罩框架4。护罩框架4的左右两端部连结于左右的前纵梁3的前端部,在该护罩框架4上安装着散热器(图略)。侧部支架5连结于各前纵梁3。
在发动机室2内,在其大致中央部分搭载有发动机6,在该发动机6的左侧配置有电池7。在发动机室2的前侧部分,在电池7的正前侧且相对较接近护罩框架4的位置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0,进气导管20连接于该空气滤清器10的前侧。电池7与空气滤清器10分别经由例如支架(图略)而安装在前纵梁3上。
首先,对空气滤清器10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空气滤清器10具备可上下分开的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11(空气滤清器主体)和覆盖该主体部11上部的盖部12,构成为俯视呈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状。主体部11中设有过滤器13、过滤器收纳部14、导入开口部30(开口部)、前侧固定部15a及一对后侧固定部15b等。在空气滤清器10的内部,分别形成有位于过滤器13下侧的指定容量的脏污侧空间和位于过滤器13上侧的指定容量的干净侧空间。
过滤器13包含无纺布制的滤材。在发动机的运转中,被吸入发动机的空气通过过滤器13,从空气中分离出大气中所含的灰尘或粉尘等,其结果,将经过净化的空气供应至发动机6。过滤器13使用将滤材折叠成波形状并嵌入树脂框或金属框而固定的干式型、或者使油含浸于滤材中而提高吸附粉尘等的吸附力的粘式型的过滤器等,且被收纳在主体部11的上部所形成的过滤器收纳部14内。
如图6、图7所示,导入开口部30形成在位于过滤器13下方的主体部11的前侧壁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导入开口部30的基本形状形成为半径R0的大致圆形,且以从该基本圆形的内缘向主体部11的上游侧(前方)延伸的方式而突出设置有挡止壁部34。在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31、下侧定位凹部32及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31形成在正视下位于导入开口部30的上部的两处且相对于通过导入开口部30的中心的垂直线而左右对称的位置,且具有将基本圆形状向径向外侧凹切大致三角形状而成的形状。如图7所示,左方的上侧定位凹部31的左端部与右方的上侧定位凹部31的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A。
下侧定位凹部32形成在导入开口部30的下端部分,且具有将基本圆形状向径向外侧凹切大致矩形状而成的形状。如图7所示,下侧定位凹部32的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B,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31的上端与下侧定位凹部32的下端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C。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形成在正视下位于导入开口部30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两处且相对于通过导入开口部30的中心的垂直线而左右对称的位置,且具有将基本圆形状向径向外侧凹切大致矩形状而成的形状。
如图5所示,前侧固定部15a设在主体部11的前侧且中段位置。如图5、图8所示,一对后侧固定部15b以在主体部11的后侧且上侧位置沿左右方向相邻的方式而设置。前侧固定部15a与一对后侧固定部15b分别经由橡胶装配部40而支撑在固定于前纵梁3的支架(图略)。
如图8至图11所示,橡胶装配部40由合成橡胶形成,且一体地具有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小径部42、承接部43、多个垂直减震部44及座部45。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形成为局部圆锥形,且构成为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在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的中央部,形成有贯穿上下方向的内筒部41a。小径部42与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的下端相连,且形成为比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的下端小的直径。小径部42的内筒部42a以与内筒部41a连续的方式而形成。
承接部43与小径部42的下端相连,且形成为比小径部42的下端大的直径。在承接部43的内筒部43a形成有向内筒部43a的内径侧上方延伸的延长部43b。在延长部43b的外周设有将延长部43b与内筒部42a、43a连结的多个水平减震部43c。橡胶装配部40通过空气滤清器侧连结部41的下端与承接部43的上端夹持前侧固定部15a及一对后侧固定部15b,从而固定在空气滤清器10上。
多个垂直减震部44设在承接部43的下端与形成为环状的座部45的上端之间。垂直减震部44在座部45上隔均等角度设置,例如隔60°而配置有六个。在座部45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延长部43b相连的圆锥状的内筒部45a。座部45的下端落座于支架,延长部43b与内筒部45a可与车身侧支架上形成的支撑部件形成面接触。由此,从空气滤清器10侧作用于承接部43的上下方向的负重能够通过垂直减震部44而衰减,从而能够抑制因空气滤清器10的晃动而引起的座部45的磨损。因此,能够防止因磨损而造成橡胶装配部40的弹簧常数的变化,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空气滤清器10。另外,橡胶装配部40的弹簧常数可通过垂直减震部44的个数或厚度的调整来任意设定。
如图1、图3、图6所示,盖部1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且具备导出开口部16。导出开口部16形成在盖部12的右侧壁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向右侧延伸的排出导管17(参照图1)连接于导出开口部16。由此,经过滤器13净化的空气流通过排出导管17被供应至发动机6。
接下来,对进气导管20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图12至图16所示,进气导管20由合成树脂前后一分为二地形成,包括导管上游部21、导管中间部22及导管下游部23等。导管上游部21在其上游端部具备形成为弓状的头部24。头部24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大致一定,左右端部分通过左右一对连接部件8而连接固定于护罩框架4的左侧部分。如图16所示,头部24上形成有剖面矩形状的吸入口24a。由此,从吸入口24a吸入的空气沿着导管上游部21而流向车辆后方。
另外,在应用于大排量的发动机时,可使用如图16中虚线所示的将吸入口24a的开口剖面积形成得较大的头部24。无论使用其中任一型式的头部24,空气滤清器10都能被共用。
导管中间部22与导管上游部21的下游端相连,形成为正视下大致L状。导管中间部22具备:从导管上游部21的下游端以大致水平状向左方延伸的水平部22a;从水平部22a的下游端(左侧端部)以正交状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22b。在垂直部22b的上部左侧,设有用于消除进气声的谐振器25。在垂直部22b的下端部,设有可消除与谐振器25不同频段的噪音的谐振器26。由此,从导管上游部21导入的空气顺着水平部22a沿水平方向(从右向左)流动后,沿着垂直部22b而垂直向下流动。
导管下游部23与导管中间部22(垂直部22b)的下游部相连,向车身后方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且形成为可与导入开口部30连接。导管下游部23具备形成上游侧部分(前侧部分)的筒状部23a和形成下游侧部分(后侧部分)的喇叭口部23b等。如图4所示,筒状部23a形成为具有比导入开口部30的半径R0小的半径R1的管状,下游端与喇叭口部23b的上游端连续而一体化。如图15所示,喇叭口部23b以越往下游侧直径越扩大的方式而形成为平缓的弯曲形状,其下游端的半径R2被设定为比筒状部23a的半径R1大且比导入开口部30的半径R0小的半径。
如图3、图4、图12至图15所示,在筒状部23a的外周设有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下侧定位凸部52、左右一对卡止部53、突缘部54及盖凸缘部55等。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在正视下位于筒状部23a的上部的两处且相对于与筒状部23a的中心轴线L正交的垂直线而左右对称的位置,以从筒状部23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而设。而且,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形成为正视下具备与上侧定位凹部31相应的突出量的大致三角形状,并且形成为俯视呈正方形状。如图14所示,左方的上侧定位凸部51的左端部与右方的上侧定位凸部51的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A。因此,当相对于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来组装进气导管20时,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与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31可滑接(slidingly contact)。
如图12至图15所示,在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的下游侧部分(后侧部分),分别形成有左右一对上侧插入引导部56。左右一对上侧插入引导部56分别以从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的上端连续开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越往下游侧越位于下方且从筒状部23a的外周突出的突出量变得越小的方式而形成。如图14所示,左方的上侧插入引导部56的左端部与右方的上侧插入引导部56的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在上游端部与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同样地被设定为距离A,该间隔距离越往下游侧越小。
下侧定位凸部52设在筒状部23a的下端部分,且形成为俯视呈方格状。而且,下侧定位凸部52从筒状部23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以与下侧定位凹部32相应的突出量突出。如图15所示,下侧定位凸部52的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B,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的上端与下侧定位凸部52的下端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距离C。因此,在相对于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来组装进气导管20时,下侧定位凸部52与下侧定位凹部32可滑接。
如图12、图13、图15所示,在下侧定位凸部52的下游侧部分(后侧部分)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三个下侧插入引导部57。各下侧插入引导部57分别从筒状部23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下侧定位凸部52的下游端相连,且以从下侧定位凸部52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而形成。各下侧插入引导部57以越往下游侧越位于上方且从筒状部23a的外周突出的突出量变得越小的方式而形成。如图15所示,左方的下侧插入引导部57的左端部与右方的下侧插入引导部57的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在上游端部与下侧定位凸部52的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同样地设定为距离B,该间隔距离越往下游侧越小。
如图4、图12、图13、图15所示,左右一对卡止部53形成为在正视下位于筒状部23a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两处且相对于与筒状部23a的中心轴线L正交的垂直线而左右对称的位置。而且,左右一对卡止部53是与左右一对支撑部58一体地形成的楔状的部件,且可相对于左右一对支撑部58而向中心轴线L侧弹性变形。如图4所示,卡止部53具备:越往下游侧越接近中心轴线L的后侧斜面53a;与后侧斜面53a的上游端相连且越往下游侧越远离中心轴线L的前侧斜面53b;面向筒状部23a的背面53c等。卡止部53在后侧斜面53a的下游端部分与支撑部58连结,后侧斜面53a与前侧斜面53b的棱部(边界部分)比支撑部58更向筒状部23a的径向外侧突出。
左右一对支撑部58形成在正视下位于筒状部23a的上下方向中段部的两处且相对于与筒状部23a的中心轴线L正交的垂直线而左右对称的位置,且从筒状部23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以与卡合凹部33相应的突出量而突出。在支撑部58上,在与卡止部53的背面53c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允许卡止部53向中心轴线L方向的弹性变形。因此,在相对于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而组装进气导管20时,首先左右一对支撑部58与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的内缘滑接,然后卡合凹部33的内缘与后侧斜面53a滑接后,最后卡合凹部33的内缘与前侧斜面53b滑接。
突缘部54以在筒状部23a的外周上分别使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彼此之间、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与左右一对支撑部58之间、及左右一对支撑部58与下侧定位凸部52之间连结的方式而形成为大致环状。突缘部54与各上侧定位凸部51、下侧定位凸部52及各支撑部58连接,且从筒状部23a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以可与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抵接的突出量而突出。因此,在相对于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而组装进气导管20时,突缘部54的外缘与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抵接,从而能够堵塞导入开口部30与筒状部23a的外周之间的径向的间隙。
盖凸缘部55形成在筒状部23a的比突缘部54更上游侧的外周上,从主体部11的外侧(从上游侧)覆盖导入开口部30。具体而言,盖凸缘部55比突缘部54及导入开口部30的挡止壁部34更向筒状部23a的径向外侧延伸,且与形成于导入开口部30的挡止壁部34的上游侧端部抵接,从而覆盖导入开口部30。盖凸缘部55与挡止壁部34的上游侧端部抵接时,如图4所示,位于卡合凹部33的内缘与前侧斜面53b可抵接并卡合的位置。因此,在相对于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而组装进气导管20时,在盖凸缘部55的后表面抵接于挡止壁部34的上游侧端部而堵塞导入开口部30(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与筒状部23a之间的间隙的同时,能够使卡合凹部33的内缘与前侧斜面53b抵接而获得防止进气导管20脱离的防脱功能。
如图2、图12、图14、图15所示,在盖凸缘部55上形成有向筒状部23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突起部59。突起部59的位置、宽度、厚度等按发动机6的种类来设定,主体部11的前侧壁部上形成有能够与该突起部59嵌合的左右一对嵌合部18。由此,能够通过将对应于发动机6的种类的空气滤清器10和与该空气滤清器10对应的进气导管20的组合相互关联而予以规定,从而能够防止进气导管20的误组装。
接下来,对空气滤清器10及进气导管2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发动机室2的前侧部分,使空气滤清器10以导入开口部30朝向前方的状态从后侧向护罩框架4接近,将空气滤清器10经由橡胶装配部40固定于前纵梁3的支架。
在空气滤清器10组装后,从空气滤清器10的前方上侧将进气导管20相对于护罩框架4及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而定位,将导管下游部23的喇叭口部23b插入导入开口部30内。
在导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初期,左右一对上侧插入引导部56的外缘分别与挡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31的内侧面滑接,并且三个下侧插入引导部57的外缘与挡止壁部34上的下侧定位凹部32的内侧面滑接,因此可与导管下游部23的插入移动同步地调整导管下游部23相对于导入开口部30的位置。此时,左右一对支撑部58借助上侧插入引导部56和下侧插入引导部57的引导功能,被调整到分别与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对应的位置,左右一对卡止部53的后侧斜面53a与挡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的内侧面滑接。
在导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中期,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51、下侧定位凸部52和左右一对支撑部58一边与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滑接一边向主体部11的内侧(下游侧)移动。此时,突缘部54的外缘与挡止壁部34的内侧面滑接。左右一对卡止部53各自的后侧斜面53a与前侧斜面53b的棱部与挡止壁部34上的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的内侧面滑接,因此卡止部53向中心轴线L侧弹性变形。
在导管下游部23的插入工序后期,左右一对卡止部53的后侧斜面53a与前侧斜面53b的棱部与左右一对卡合凹部33的内缘后,卡合凹部33的内缘与前侧斜面53b滑接。然后,在盖凸缘部55抵接于挡止壁部34的上游侧端部时,插入作业结束。此时,卡止部53的前侧斜面53b与卡合凹部33的内缘抵接,因此进气导管20借助盖凸缘部55和卡止部53而在插入方向上得到定位。最后,通过左右一对连接部件8将进气导管20的头部24连接固定于护罩框架4,从而完成空气滤清器10及进气导管20的组装。
下面对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中,由于在与进气导管20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23设有向主体部11的内部突出且以越往下游侧直径越扩大的方式形成的喇叭口部23b,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11内部的空气流的分离现象,能够对空气流进行整流。因此,能够降低空气流的流路阻力,从而能够抑制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发动机输出的下降。
而且,由于在导管下游部23的筒状部23a设有从其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定位凸部51、下侧定位凸部52及卡止部53,并且,在主体部11的导入开口部30上设有可与定位凸部51、52滑接的定位凹部31、32及可与卡止部53卡合的卡合凹部33,因此尽管将导入开口部30的内径设定为可被喇叭口部23b从主体部11的外侧插通的大小(半径R0),仍能够确实地进行导管下游部23相对于导入开口部30的定位,能够提高进气导管20组装到空气滤清器10上的组装精度。
此外,由于在筒状部23a的外周设有与各定位凸部51、52相连且向径向外侧延伸并用于堵塞导入开口部30内缘与筒状部23a之间的间隙的突缘部54,因此结合上述的定位凸部51、52与定位凹部31、32的关系,能够恰当地堵塞筒状部23a的外周与导入开口部30内缘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因此,尽管将导入开口部30的内径设定为可被喇叭口部23b从主体部11的外侧插通的大小(半径R0),仍能够抑制尘埃等从径向的间隙侵入空气滤清器10内部,并且能够抑制因从所述间隙向空气滤清器10外部泄漏的进气引起的噪音的产生。并且,此种状态通过上述卡止部53与卡合凹部33的卡合得以切实地维持。
此外,即使因发动机的排量或规格等的差异而导致进气导管20的通路剖面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能够通过调整定位凸部51、52的径向长度,而对单一种类的空气滤清器10的导入开口部30组装多种进气导管20。因此,能够使空气滤清器10与多种发动机共用,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另外,由于在筒状部23a的外周形成有从各定位凸部51、52向下游侧延伸的各插入引导部56、57,因此能够在空气滤清器10组装时改善进气导管20组装到导入开口部30中时的组装性。
此外,由于在筒状部23a的外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且覆盖导入开口部30的外面部的盖凸缘部55,因此能够在进气导管20组装时使进气导管20在插入方向的定位稳定,从而能够防止组装不良。
另外,由于空气滤清器10的主体部11具有从导入开口部30内缘向该主体部11的上游侧延伸的挡止壁部34,而且盖凸缘部55以与该挡止壁部34的上游侧端部抵接的方式形成,因此盖凸缘部55能够与挡止壁部34协作来堵塞筒状部23a的外周与导入开口部30内缘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兼顾间隙的密封性和进气导管20在插入方向的定位性。
接下来,就局部变更所述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所述实施例中,就形成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凸部、以及下侧定位凸部并设置与这些定位凸部相应的左右一对上侧定位凹部、以及下侧定位凹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形成至少一个定位凸部和与该定位凸部相应的一个定位凹部,此外,也可将定位凸部和与之对应的定位凹部设置在三处以上的多处。
[2]在所述实施例中,就正视下呈大致L状的进气导管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进气导管的形状并不特别限于大致L状,也可以是大致I状等任意形状。另外,就空气滤清器在上部具备干净侧空间及在下部具备脏污侧空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适用于在下部具备干净侧空间及在上部具备脏污侧空间的空气滤清器。
[3]此外,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能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地实施对所述实施例附加了多种变更的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也包括此种变更的方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中,在与进气导管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具备向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突出的喇叭口部,在空气滤清器主体形成有可与导管下游部的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可与导管下游部的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从而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空气滤清器及进气噪音的产生,能够确保进气导管组装到空气滤清器上时的定位精度。

Claims (4)

1.一种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包括在内部收纳有过滤器的空气滤清器主体和与该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连接的进气导管,将从所述进气导管导入到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过滤并导出至下游侧,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进气导管一体形成的导管下游部设有:喇叭口部,向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内部突出且越往下游侧直径越大;定位凸部,从所述导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侧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卡止部,从所述导管下游部的比所述喇叭口部更上游侧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其中,
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具有能够让所述喇叭口部从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插通的内径,
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开口部上设有能够与所述定位凸部滑接的定位凹部和能够与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卡合凹部,
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突缘部,该突缘部与所述定位凸部连接且向径向外侧延伸并用于堵塞所述开口部内缘与所述导管下游部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从所述定位凸部向下游侧延伸的插入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下游部的外周上形成有盖凸缘部,该盖凸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从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主体具有从所述开口部内缘向该空气滤清器主体的上游侧延伸的挡止壁部,
所述盖凸缘部与所述挡止壁部的上游侧端部抵接。
CN2012200638112U 2011-02-28 2012-02-24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50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298 2011-02-28
JP2011041298A JP5673209B2 (ja) 2011-02-28 2011-02-28 エアクリーナの吸気ダクト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5074U true CN202545074U (zh) 2012-11-21

Family

ID=46510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6381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5074U (zh) 2011-02-28 2012-02-24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73209B2 (zh)
CN (1) CN202545074U (zh)
DE (1) DE202012001824U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4519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曼·胡默尔有限公司 空气滤清器的复合式分离器模块的罩体和空气滤清器
CN109505718A (zh) * 2017-09-14 2019-03-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适配器过滤器固定型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8599B2 (ja) * 2013-02-06 2016-1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アークリーナー
EP3521606A4 (en) * 2016-09-30 2019-11-06 Honda Motor Co., Ltd. FIXING STRUCTURE FOR ADMISSION COMPONENT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VEHICLE
JP6527551B2 (ja) * 2017-06-14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モジュール
JP7061033B2 (ja) * 2018-06-28 2022-04-27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
DE102019131309B3 (de) * 2019-11-20 2020-12-0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wag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wenigstens einem Luftansauggehä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5166U (ja) * 1983-12-06 1985-06-2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ダクト取付構造
JPH0712687Y2 (ja) * 1989-08-23 1995-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の取付構造
JPH109070A (ja) * 1996-06-28 1998-01-13 Suzuki Motor Corp エアクリーナの構造
JPH11294280A (ja) * 1998-04-13 1999-10-26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605503B2 (ja) * 2005-01-12 2011-01-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ッシュエアダクト取付構造
JP4574374B2 (ja) * 2005-02-08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238629B2 (ja) * 2009-07-02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4519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曼·胡默尔有限公司 空气滤清器的复合式分离器模块的罩体和空气滤清器
CN109505718A (zh) * 2017-09-14 2019-03-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适配器过滤器固定型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
CN109505718B (zh) * 2017-09-14 2022-01-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适配器过滤器固定型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2001824U1 (de) 2012-05-30
JP5673209B2 (ja) 2015-02-18
JP2012177349A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45074U (zh)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US10350530B2 (en) Filter holder and filter arrangement
US10583385B2 (en) Filter holder, filter element and filter arrangement
CN104047776B (zh) 空气滤清器
US10427080B2 (en) Filter holder, filter element and filter arrangement
CN204192510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6457109A (zh) 过滤器和滤筒
CN103391801A (zh) 空气过滤元件、空气过滤器壳体以及空气过滤器系统
CN105283663B (zh) 自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
EP3714960A1 (en) Pleated filter media
CN104421063A (zh) 过滤元件和具有过滤元件的过滤系统
US10300418B2 (en) Filter insert for a filter device
CN108979908A (zh) 空气滤清器
CN104545698A (zh)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集风罩、吸尘器及其进气装置
CN102979648B (zh) 树脂制进气歧管
US20180119653A1 (en) Tubular air cleaner
EP3339623B1 (en) Air clean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995317B2 (en) Reservoir tank
CN106996351B (zh) 用于内燃机的空气滤清器
CN211519673U (zh) 前轮罩及具有该前轮罩的车辆
CN208648791U (zh)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净水装置
CN105559688A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9505718A (zh) 适配器过滤器固定型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
CN201972817U (zh) 油浴空滤器及其汽车
CN115335597B (zh) 进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