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92510U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92510U
CN204192510U CN201420589928.3U CN201420589928U CN204192510U CN 204192510 U CN204192510 U CN 204192510U CN 201420589928 U CN201420589928 U CN 201420589928U CN 204192510 U CN204192510 U CN 204192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cover body
interior cover
cha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899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hunhu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hunhu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hunhua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899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92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92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92510U/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5299 priority patent/WO2016058434A1/zh
Priority to EP15851574.2A priority patent/EP3207845B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其中,风道结构包括:电机容纳室;内罩体,内罩体设置在电机容纳室内且设有内罩体进风部和内罩体出风部,其中容纳室进风部和内罩体进风部通过进风风道相连通;电机,其中电机容纳室内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设置在内罩体和容纳室出风部之间以将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内罩体容纳在第一风道腔内,第一风道腔与第二风道腔在进风风道的外壁处彼此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利用分隔件将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由此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流动速度,进而降低了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Description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吸尘器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吸尘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吸力,低噪音,同时还要小巧轻便。特别是卧式尘杯机类,为使噪音更低,降噪结构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整机尺寸也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了吸尘器的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噪音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还需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道结构的表面清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包括:电机容纳室,所述电机容纳室分别设有容纳室进风部和容纳室出风部;内罩体,所述内罩体设置在所述电机容纳室内且设有内罩体进风部和内罩体出风部,其中所述容纳室进风部和所述内罩体进风部通过进风风道相连通;电机,所述电机容纳在所述内罩体内,其中所述电机容纳室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内罩体和容纳室出风部之间以将所述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所述内罩体容纳在所述第一风道腔内,所述第一风道腔与所述第二风道腔在所述进风风道的外壁处彼此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利用分隔件将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由此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在第一风道腔内的流动速度。另外,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内罩体的外侧壁,才能进入到第二风道腔内,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流动速度,进而降低了出风噪音。
优选地,所述内罩体出风部由多个消音孔所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罩体出风部形成在所述内罩体的靠近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分别连接至所述进风风道的外侧壁和与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相邻的所述电机容纳室的内壁上,并将所述内罩体与所述容纳室出风部分隔开。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风道腔内,所述内罩体设置成使得所述内罩体的底面和与所述底面相对的所述第一风道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最小。
可选地,在从所述内罩体的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内罩体的与所述内罩体出风部相反的一侧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内罩体与所述第一风道腔的所述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地,在所述内罩体出风部朝向所述内罩体的所述底面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内罩体与所述第一风道腔的所述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腔的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在朝向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还包括:海帕组件,所述海帕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室出风部处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腔内。
更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包括:外罩体,所述外罩体上形成有所述容纳室进风部,其中所述外罩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形成所述第一风道腔;以及与所述外罩体的所述一部分相对的所述外罩体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分隔件形成所述第二风道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罩体的所述一部分的下边沿设置在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主体上所形成的第一容纳槽中;以及所述分隔件的下边沿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形成的第二容纳槽中,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容纳槽分别位于所述内罩体的相对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包括:尘杯;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容纳在所述尘杯中,并对从所述尘杯底部进入的空气进行旋风除尘;如上所述的风道结构,其中所述尘杯的出风口与所述内罩体进风部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表面清洁装置,利用分隔件将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由此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在第一风道腔内的流动速度。另外,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内罩体的外侧壁,才能进入到第二风道腔内,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流动速度,进而降低了出风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机容纳室110,容纳室进风部111,容纳室出风部112,
内罩体120,内罩体进风部121,内罩体出风部122,底面123,
进风风道124,管状体125,
电机130,
分隔件140,
第一风道腔141,
第一段1411,第二段1412,第三段1413,第四段1414,
第二风道腔142,
海帕组件150,外罩体160,
连接部件170,卡槽171,
表面清洁装置300,
主体310,第一容纳槽311,第二容纳槽312,
尘杯320,进风口321,出风口322,
旋风分离器330,稳流室3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风道结构。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风道结构,包括:电机容纳室110、内罩体120以及电机130。
具体而言,电机容纳室110分别设有容纳室进风部111和容纳室出风部112。电机130容纳在内罩体120内,内罩体120设置在电机容纳室110内且设有内罩体进风部121和内罩体出风部122,其中容纳室进风部111和内罩体进风部121通过进风风道124相连通。如图2所示,气流沿着箭头a的方向由容纳室进风部111进入到进风风道124,再由于进风风道124连通的内罩体进风部121进入到内罩体120内,内罩体120内的气流a经过电机130后,沿着箭头a1的由内罩体出风部122流出内罩体120。优选地,进风风道124可以设置在内罩体120的顶部,内罩体出风部122可以设置在靠近内罩体120的底部的位置处,由此可以延长气流流通路径的长度,使紊乱的气流变得平稳,进而降低了出风噪音。
电机容纳室110内设置有分隔件140,分隔件140设置在内罩体120和容纳室出风部112之间以将电机容纳室110分隔成第一风道腔141和第二风道腔142,内罩体120容纳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第一风道腔141与第二风道腔142在进风风道124的外壁处彼此相连通。换言之,内罩体出风部122与第一风道腔141连通,第一风道腔141与第二风道腔142的连通位置设置在邻近进风风道124的外壁的位置处,第二风道腔142与容纳室出风部112连通。由此,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内罩体120的外侧壁,才能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内,从而延长了气流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流动速度,使紊乱的气流变得更加平稳,进而降低了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气流沿着箭头a1的方向流出内罩体120后,沿着a2的方向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气流沿着第一风道腔141流动,并沿着箭头a6的方向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最后按照箭头a7的方向由容纳室出风部112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风道结构,利用分隔件140将电机容纳室110分隔成第一风道腔141和第二风道腔142,由此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的流动速度。另外,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内罩体120的外侧壁,才能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内,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流动速度,进而降低了出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隔件140分别连接至进风风道124的外侧壁和与容纳室出风部112相邻的电机容纳室110的内壁上,并将内罩体120与所述容纳室出风部112分隔开。例如,如图2-图4所示,分隔板上朝向上方的一侧、电机容纳室110的部分顶部以及位于分隔板和电机容纳室110的顶部之间的侧壁共同构造成第二风道腔142。由此,第一风道腔141和容纳室出风部112通过第二风道腔142连通,即气流从第一风道腔141流出后经过第一风道腔141,再由容纳室出风部112排出。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内罩体出风部122形成在内罩体120的靠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侧面上。气流沿着箭头a1的方向由内罩体出风部122流出后,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内,并沿着箭头a2的方向围绕内罩体120的下部流动,再从电机容纳室110内的远离容纳室出风部112的一侧向上流动(如图2中箭头a4所示的方向),然后沿着箭头a6所示的方向进入第二风道腔142,最后由容纳室出风部112排出。由此,将内罩体出风部122设置在内罩体120的靠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侧面上,可以延长气流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减弱了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优选地,电机130竖直地设置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由此,可以延长气流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的流动路径。
可选地,内罩体出风部122由多个消音孔所形成。可以理解的是,消音孔可以为直径较小的孔,由此可以利用小孔消音的原理降低内罩体出风部122的出风噪音。为方便描述,内罩体120上形成有内罩体出风部122的外侧壁、以及与该位置处的外侧壁相对的电机容纳室11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第一段141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a2所示。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与内罩体出风部122相比,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的空间较大,气流在通过内罩体出风部122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处的空间陡然放大,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可以在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内的过程中被减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内罩体出风部122朝向内罩体120的底面123的气体流动方向上,内罩体120与第一风道腔14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在如图2中箭头a2所示的方向上,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逐渐变窄。也就是说,垂直于箭头a2所示的方向的截面面积沿着第二段1412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由此,可以进一步过滤出风噪音,提高风道结构的静音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风道腔141内,内罩体120设置成使得内罩体120的底面123和与底面123相对的第一风道腔14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最小,气流在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二段1412内沿着箭头a3所示的方向流动。换言之,内罩体120的底面123和与底面123相对的第一风道腔14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二段1412,第二段1412与第一段1411连通,在第一风道腔141内,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的截面上,第二段1412的截面面积最小。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的截面上,第一段1411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段1412的截面面积,气流由第一段1411进入到第二段1412的过程中,气流流通通道由宽变窄,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在从内罩体120的底面123朝向内罩体120的与内罩体出风部122相反的一侧的气体流动方向上,内罩体120与第一风道腔14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内罩体120上的与内罩体出风部122相反的一侧与第一风道腔141内壁限定出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三段1413,第三段1413与第二段1412连通,在第三段1413内气流沿着如图2中箭头a4所示的方向流动,垂直于箭头a4所示的方向上的截面沿着箭头a4所示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气流在经过较窄的第二段1412后,进入逐渐变宽的第三段1413,有效地减缓了气流流动速度,使气流进一步变得平缓,降低了因紊流产生的噪声。
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内罩体120邻近内罩体120顶壁的位置处与容纳室出风部112相反的一侧与第一风道腔141的内壁限定出第四段1414,第四段1414与第三段1413连通,气流在第四段1414内沿着箭头a5所示的方向方流动,在箭头a5所示的方向上第四段1414逐渐变窄。也就是说,在垂直于箭头a5所示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沿着箭头a5所示的方向逐渐变小。由此,可以对再一次对气流进行降噪,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更进一步地,第二风道腔142的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在朝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此,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气流的流动空间逐渐扩大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消减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如图1所示,风道结构进一步包括:海帕组件150。海帕组件150设置在容纳室出风部112处且位于第二风道腔142内。可以理解的是,海帕组件150具有过滤灰尘和消除噪音的作用,在容纳室出风部112处设置海帕组件150可以进一步消除风道结构的噪声,提高产品的静音效果以及除尘效果。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道结构进一步包括:外罩体160。外罩体160上形成有容纳室进风部111,其中外罩体160的一部分与分隔件140和表面清洁装置300形成第一风道腔141;以及与外罩体160的一部分相对的外罩体160的另一部分与分隔件140形成第二风道腔142。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风道结构,使风道结构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内罩体120的顶部朝向上方设有管状体125,管状体125的下端与内罩体120内部连通且形成为内罩体进风部121,管状体125内部形成进风风道124。为方便管状体125与外罩体160连接,管状体125外周壁上套设有连接部件170。连接部件170的下端与内罩体120的顶部的外侧壁连接,连接部件170的上端与进风风道124连通且形成容纳腔进风部111。连接部件170的靠近连接部件170的上端的侧壁上形成有沿连接部件周向方向延伸的卡槽171,外罩体160卡接在卡槽171内。
分隔板的一端套设在连接部件170的外周壁上且与内罩体120的顶部的外侧壁连接,分隔板的朝向外罩体160的一侧与外罩体160上与分隔板相对的部分构造层第二风道腔142,为了提高风道结构的静音效果,由分隔板和部分外罩体160限定出的第二风道腔142在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界面在朝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罩体160的一部分的下边沿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300的主体310上所形成的第一容纳槽311中,分隔件140的下边沿设置在主体310上所形成的第二容纳槽312中,第二容纳槽312和第一容纳槽311分别位于内罩体120的相对侧。由此,简化了外罩体160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主体310之间的装配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选地,表面清洁装置300可以为卧式吸尘器或者立式吸尘器。
下面参照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风道结构内气体流动过程。
如图2所示,气体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由容纳腔进风部111进入到进风风道124内,再由内罩体进风部121进入到内罩体120内。
内罩体120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1所示的方向由内罩体出风部122流出,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由于内罩体出风部122由多个直径较小的消音孔构造成,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为空间较大的腔,当气流由内罩体出风部122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时,由于气流流通空间陡然放大,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可以在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内的过程中被减弱。
第一段1411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3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二段1412内,与第一段1411内气流流动的空间相比,第二段1412内气流流动的空间较窄,气流在由第一段1411进入到第二段1412的过程中,经历流动空间由宽变窄的过程,由此,可以进一步消减因风道结构内的噪声。
第二段1412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4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三段1413内,与第二段1412内的气流流动空间相比,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流动空间较宽,气流由第二段1412进入到第三段1413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流动空间的由窄变宽,由此,气流流动空间再次放大,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可以在进入到第三段1413内的过程中再次被减弱。
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5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四段1414内,与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流动空间相比,第四段1414内的气流流动空间较窄,气流由第三段1413进入到第四段1414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流动空间由宽变窄的过程,由此,可以再一次消减了风道结构内的出风噪音。
第四段内气流沿着箭头a6所示的防线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内,并沿着箭头a7所示的方向流动,在箭头a7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第二风道腔142的垂直于该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在朝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消减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至此,气体在风道结构内完成了一次流动过程,内罩体、分隔板以及外罩体将风道结构限定出宽窄不一的气体流通通道,由于风道结构的宽窄变化,气体在的流动过程中,因紊流产生的噪音被逐渐的过滤、削弱,进而实现了风道结构的静音效果,从而提高了整机的静音效果。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300,包括:尘杯320、旋风分离器330以及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
具体而言,旋风分离器330容纳在尘杯320中,并对从尘杯320底部进入的空气进行旋风除尘,尘杯320的出风口322与内罩体进风部121相连通。如图1所示,尘杯320上形成有进风口321,气体由进气口进入到尘杯320中,再经过旋风分离器330进行除尘,经过除尘后的气体由尘杯320的出风口322流出,并由内罩体进风部121进入到风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300,利用分隔件140将电机容纳室110分隔成第一风道腔141和第二风道腔142,由此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在第一风道腔141内的流动速度。另外,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内罩体120的外侧壁,才能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内,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气流流动速度,进而降低了出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尘杯320的出风口322与内罩体进风部121之间形成有稳流室340。由此,可以使由尘杯320流出的气体变得更加平缓,降低了进入到风道结构的气流的流动速度,有利于进一步消减进入到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稳流室340的沿着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的截面从尘杯320的出风口322朝向内罩体进风部121逐渐增大。由此,可有利于消减进入到风道组件内的噪音。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表面清洁装置300的风道结构内气体流动过程。
如图1所示,气体由进气口进入到尘杯320中,再经过旋风分离器330进行除尘,经过除尘后的气体由尘杯320的出风口322流出,并由内罩体进风部121进入到稳流室340。
如图2所示,气体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由容纳腔进风部111进入到进风风道124内,再由内罩体进风部121进入到内罩体120内。
内罩体120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1所示的方向由内罩体出风部122流出,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由于内罩体出风部122由多个直径较小的消音孔构造成,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为空间较大的腔,当气流由内罩体出风部122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的第一段1411时,由于气流流通空间陡然放大,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可以在进入到第一风道腔141内的过程中被减弱。
第一段1411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3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二段1412内,与第一段1411内气流流动的空间相比,第二段1412内气流流动的空间较窄,气流在由第一段1411进入到第二段1412的过程中,经历流动空间由宽变窄的过程,由此,可以进一步消减因风道结构内的噪声。
第二段1412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4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三段1413内,与第二段1412内的气流流动空间相比,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流动空间较宽,气流由第二段1412进入到第三段1413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流动空间的由窄变宽,由此,气流流动空间再次放大,因紊流而产生的噪音可以在进入到第三段1413内的过程中再次被减弱。
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沿着箭头a5所示的方向进入到第四段1414内,与第三段1413内的气流流动空间相比,第四段1414内的气流流动空间较窄,气流由第三段1413进入到第四段1414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流动空间由宽变窄的过程,由此,可以再一次消减了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第四段内气流沿着箭头a6所示的防线进入到第二风道腔142内,并沿着箭头a7所示的方向流动,在箭头a7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第二风道腔142的垂直于该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在朝向容纳室出风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消减风道结构的出风噪音。
至此,气体在风道结构内完成了一次流动过程,内罩体、分隔板以及外罩体将风道结构限定出宽窄不一的气体流通通道,由于风道结构的宽窄变化,气体在的流动过程中,因紊流产生的噪音被逐渐的过滤、削弱,进而实现了风道结构的静音效果,从而提高了整机的静音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容纳室,所述电机容纳室分别设有容纳室进风部和容纳室出风部;
内罩体,所述内罩体设置在所述电机容纳室内且设有内罩体进风部和内罩体出风部,其中所述容纳室进风部和所述内罩体进风部通过进风风道相连通;
电机,所述电机容纳在所述内罩体内,其中
所述电机容纳室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内罩体和容纳室出风部之间以将所述电机容纳室分隔成第一风道腔和第二风道腔,所述内罩体容纳在所述第一风道腔内,所述第一风道腔与所述第二风道腔在所述进风风道的外壁处彼此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体出风部由多个消音孔所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体出风部形成在所述内罩体的靠近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分别连接至所述进风风道的外侧壁和与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相邻的所述电机容纳室的内壁上,并将所述内罩体与所述容纳室出风部分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风道腔内,所述内罩体设置成使得所述内罩体的底面和与所述底面相对的所述第一风道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最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内罩体的所述底面朝向所述内罩体的与所述内罩体出风部相反的一侧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内罩体与所述第一风道腔的所述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罩体出风部朝向所述内罩体的所述底面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所述内罩体与所述第一风道腔的所述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腔的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在朝向所述容纳室出风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海帕组件,所述海帕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室出风部处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外罩体,所述外罩体上形成有所述容纳室进风部,其中
所述外罩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表面清洁装置形成所述第一风道腔;以及
与所述外罩体的所述一部分相对的所述外罩体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分隔件形成所述第二风道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体的所述一部分的下边沿设置在所述表面清洁装置的主体上所形成的第一容纳槽中;以及
所述分隔件的下边沿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形成的第二容纳槽中,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容纳槽分别位于所述内罩体的相对侧。
12.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
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容纳在所述尘杯中,并对从所述尘杯底部进入的空气进行旋风除尘;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所述的风道结构,其中所述尘杯的出风口与所述内罩体进风部相连通。
CN201420589928.3U 2014-10-13 2014-10-13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Active CN204192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89928.3U CN20419251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PCT/CN2015/085299 WO2016058434A1 (zh) 2014-10-13 2015-07-28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EP15851574.2A EP3207845B1 (en) 2014-10-13 2015-07-28 Air duct structure and surface cleaning device having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89928.3U CN20419251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92510U true CN204192510U (zh) 2015-03-11

Family

ID=52650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89928.3U Active CN204192510U (zh) 2014-10-13 2014-10-13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92510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8434A1 (zh) * 2014-10-13 2016-04-2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559688A (zh) * 2014-10-13 2016-05-1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996900A (zh) * 2016-08-09 2016-10-12 苏州市宏伟电器有限公司 地刷
CN108937723A (zh) * 2018-08-17 2018-12-07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帕自清洁式吸尘器的风道快速切换装置
CN111657783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牧田 背负式集尘器
WO2023184803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广东东菱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力马达安装罩以及清洁设备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8434A1 (zh) * 2014-10-13 2016-04-2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559688A (zh) * 2014-10-13 2016-05-1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559688B (zh) * 2014-10-13 2018-03-30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996900A (zh) * 2016-08-09 2016-10-12 苏州市宏伟电器有限公司 地刷
CN105996900B (zh) * 2016-08-09 2019-01-22 苏州市宏伟电器有限公司 地刷
CN108937723A (zh) * 2018-08-17 2018-12-07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帕自清洁式吸尘器的风道快速切换装置
CN108937723B (zh) * 2018-08-17 2023-07-04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帕自清洁式吸尘器的风道快速切换装置
CN111657783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牧田 背负式集尘器
US11491433B2 (en) 2019-03-05 2022-11-08 Makita Corporation Backpack dust collector
WO2023184803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广东东菱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力马达安装罩以及清洁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92510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04049525U (zh) 旋风分离装置和吸尘器
CN201529089U (zh)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JP6110564B2 (ja) サイクロンセパレーター
CN202545074U (zh) 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导管连接结构
CN105268254A (zh) 空气净化器
CN104414593B (zh) 吸尘器
CN204192515U (zh) 吸尘器的尘杯组件及具有它的吸尘器
CN203776830U (zh) 吸尘器
CN105615773A (zh) 用于吸尘器的集尘装置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5559688A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05011861A (zh)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器
CN206285057U (zh)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罩、具有其的电机和吸尘器
CN203296974U (zh) 一种高位进气管
CN205079362U (zh) 空气净化器
CN207075881U (zh) 一种具有风道系统的吸尘器
CN207515112U (zh) 冷风扇蒸发器组件及冷风扇
CN203130296U (zh) 一种发动机空气过滤器
CN204344319U (zh) 摩托车空滤器滤芯定位装置
CN104500290A (zh) 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油浴式除尘结构
CN203518032U (zh) 一种空气清新机
CN108067058A (zh) 一种增强型波纹滤管除尘器
CN204105885U (zh) 吸尘器
CN205340413U (zh) 用于除尘设备的液箱及具有其的除尘设备
CN205269298U (zh) 用于除尘设备的过滤液箱及具有其的除尘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39 Cao Hu road Xiangche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00

Patentee after: JIANGSU MIDEA CLEANI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River Road,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Li Xiangcheng District No. 999 215131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Midea Chunhu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