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44821U - 脱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44821U
CN202444821U CN2012200246559U CN201220024655U CN202444821U CN 202444821 U CN202444821 U CN 202444821U CN 2012200246559 U CN2012200246559 U CN 2012200246559U CN 201220024655 U CN201220024655 U CN 201220024655U CN 202444821 U CN202444821 U CN 202444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ing
dividing plate
screening
front side
dust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246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贤一朗
水岛淳
宫本章史
渡部宽树
上加郁朗
内山龙介
川口弘道
长井敏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9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10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92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4859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108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7064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44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448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30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 A01F12/32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with shaker screens or sie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4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us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粒装置,其提高了脱粒装置的脱粒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该脱粒装置在脱粒室的前侧的第一侧板与后侧的第二侧板之间轴架设脱粒滚筒,使轴架设有排尘处理滚筒的排尘处理室的前部与该脱粒室的后部一侧连通,在脱粒室的下侧设置摆动筛选架,在摆动筛选架的下侧设有吹送筛选风的风机,其中,使脱粒滚筒的后端部比处于脱粒滚筒的下部外周的脱粒网的后端部还要向后方突出,在脱粒室中的、脱粒网的后端部与第二侧板之间的部位,形成有与排尘处理室连通的连通部,在连通部的底部具有过滤处理物的过滤部件,在过滤部件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的部位,设置有对过滤部件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的第一隔板。

Description

脱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所述的脱粒装置(专利文献1):在脱粒滚筒的下侧设置脱粒网而形成脱粒室,在脱粒室的后部侧方设置有排尘处理装置,所述排尘处理装置具有通过排尘连通口与脱粒室连通的排尘处理滚筒,在脱粒室的不存在脱粒网的终端侧的部分中的前侧部分形成有具有排尘连通口的排尘连通部,在上述脱粒室的不存在脱粒网的终端侧部分中的后侧部分形成有第三回收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7194号公报
上述公知例中存在下述的问题虽然设置有使刺入谷物秆中的刺入粒落下并进行回收的第三回收部,但是在脱粒室中大量产生的秸秆屑会直接落到筛子(シ一ブ,sieve)上,使筛选的负荷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是解决了上述问题,减轻了筛选的负荷,提高了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的脱粒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脱粒装置,在脱粒室(12)的前侧的第一侧板(16)与后侧的第二侧板(17)之间轴架设脱粒滚筒(11),使轴架设有排尘处理滚筒(31)的排尘处理室(30)的前部与该脱粒室(12)的后部一侧连通,在所述脱粒室(12)的下侧设置有摆动筛选架(22),在该摆动筛选架(22)的下侧,自前侧起依次设置有:风机(19),所述风机(19)用于吹送筛选风;第一回收部(27),所述第一回收部(27)用于回收一次物;以及第二回收部(28),所述第二回收部(28)用于回收二次物,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脱粒滚筒(11)的后端部比处于该脱粒滚筒(11)的下部外周的脱粒网(18)的后端部还要向后方突出,
在所述脱粒室(12)中的、脱粒网(18)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侧板(17)之间的部位,形成连通部(H),该连通部(H)与所述排尘处理室(30)连通,
在所述连通部(H)的底部具有过滤部件(100),所述过滤部件(100)用于过滤处理物,
在该过滤部件(100)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隔板(51),该第一隔板(51)用于对该过滤部件(100)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
技术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脱粒室(12)中的、连通部(H)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侧板(17)之间的部位,形成第三回收部(S),该第三回收部(S)在摆动筛选架(22)上开口,
在所述第三回收部(S)的底部具有支承部件(48),所述支承部件(48)用于支承脱粒后的排出秆的穗尖侧的部位。
技术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后侧的部位形成有后侧过滤部(46),在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前侧的部位形成有前侧过滤部(45),所述前侧过滤部(45)的过滤网孔与上述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相同或比该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小。
技术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过滤部件(100)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二隔板(55),所述第二隔板(55)用于对处理物从该过滤部件(100)上向第三回收部(S)的运送施加阻力,将该第二隔板(55)的高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隔板(51)的高度高。
技术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脱粒网(18)与所述过滤部件(100)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50),所述第三隔板(50)用于对脱粒网(18)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将该第三隔板(50)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隔板(51)高、且比第二隔板(55)低。
技术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摆动筛选架(22)的前侧的部位具有运送架(24),所述运送架(24)用于将从脱粒网(18)漏下的处理物运送到后方,在该摆动筛选架(22)中的运送架(24)的后侧的部位具有筛子(25),所述筛子(25)用于对处理物进行筛选,
并且,该脱粒装置形成有筛选风路(71),所述筛选风路(71)使从所述风机(19)吹送来的筛选风从所述运送架(24)的后端部与筛子(25)的前端部之间向上吹。
技术方案7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脱粒装置中,
在所述排尘处理滚筒(31)的外周部具有螺旋体(102),在该螺旋体(102)的螺旋间隔间设置有板体(103),所述板体(103)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轴心平行。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在连通脱粒室(12)和排尘处理室(30)的连通部(H)的底部具有过滤部件(100),在该过滤部件(100)中的前后方向的中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隔板(51),所述第一隔板(51)用于对该过滤部件(100)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因此能够顺利地向排尘处理室(30)运送脱粒室(12)内的秸秆屑,能够防止大的秸秆屑落到摆动筛选架(22),从而提高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除了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第三回收部(S)位于连通部(H)的后侧,且在摆动筛选架(22)上开口,在该第三回收部(S)的底部具有支承部件(48),该支承部件(48)用于支承脱粒后的排出秆的穗尖侧的部位,因此防止能够谷物秆的穗尖侧的部位向下方逃脱,能够高效地回收刺入谷物秆的谷粒,能够减少谷粒的机外损失。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除了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在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后侧的部位形成有后侧过滤部(46),在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前侧的部位形成有前侧过滤部(45),并且所述前侧过滤部(45)的过滤网孔与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相同或比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小,因此能够顺利地将脱粒室(12)内的秸秆屑运送到排尘处理室(30),能够防止大的秸秆屑落到摆动筛选架(22),从而提高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
特别是如果前侧过滤部(45)的过滤网孔比后侧过滤部(46)小的话,在连通部(H)的比第一隔板(51)靠前侧的部位,使大的被处理物转移到排尘处理室(30)而防止大的秸秆屑落到摆动筛选架(22),并且在连通部(H)的比第一隔板(51)靠后侧的部位,通过使被处理物落到摆动筛选架(22),从而抑制了连通部(H)中的被处理物的堵塞,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处于过滤部件(100)的后端部的第二隔板(55)的高度设定得比上述第一隔板(51)的高度高,从而即使脱粒室(12)内的被处理物增加,也能够将被处理物通过连通部(H)送入到排尘处理室(30),抑制了被处理物从连通部(H)流入到第三回收部(S),能够使第三回收部(S)中的谷粒回收更有效率。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由于将处于脱粒网(18)与过滤部件(100)之间的第三隔板(50)设定得比第一隔板(51)高且比第二隔板(55)低,因此能够更有效率地将被处理物从连通部(H)运送到排尘处理室(30)。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过形成筛选风路(71),该筛选风路(71)使从风机(19)吹送的筛选风从运送架(24)的后端部与筛子(25)的前端部之间向上吹,从而能够防止从运送架(24)向筛子(25)运送的谷粒与从上方落下的夹杂物混合。
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通过在螺旋体(102)的螺旋间隔间具备板体(103),所述板体(103)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轴心平行,从而促进了排尘处理室(30)内的被处理物的脱粒及分离处理,能够提高谷粒的回收效率。
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以外,由于将第三隔板(55)与第一隔板(51)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1)设定为处于螺旋体(102)的前部的前侧螺旋体(102b)的螺距(P)的1/2以下,因此能够防止从连通部(H)的比第一隔板(51)靠前侧的部位运送到排尘处理室(30)的被处理物倒退到该连通部(H)的比第一隔板(51)靠前侧的部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风机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侧视图。
图5是上述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俯视图。
图6是上述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主视图。
图7是上述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后视图。
图8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上述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上述又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1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上述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上述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6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7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上述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8是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9是风机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图20是排尘处理滚筒的侧视图。
图21是排尘处理滚筒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22是脱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23是脱粒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脱粒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5是图23的A-A剖面图。
标号说明
11:脱粒滚筒;
12:脱粒室;
16:前板(第一侧板);
17:脱粒室后板(第二侧板);
18:脱粒网;
19:风机;
22:摆动筛选架;
24:运送架部(运送架);
25:筛子;
27:一号输送机(第一回收部);
28:二号输送机(第二回收部);
30:排尘处理装置(排尘处理室);
31:排尘处理滚筒;
45:前侧过滤部;
46:后侧过滤部;
48:落下导向件(支承部件);
50:隔板(第三隔板);
51:隔板(第一隔板);
55:隔板(第二隔板);
71:上侧筛选风路(筛选风路);
100:过滤部件;
102:螺旋体;
102b:前侧螺旋体;
103:板体;
H:连通部;
L1:间隔;
P:螺距;
S:刺入粒回收部(第三回收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联合收割机的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话,标号1是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框架,标号2是设置在机体框架1的下方的行走装置,标号3是设置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的脱粒装置,标号4是设置在脱粒装置3的前侧的收割部,标号5是设置在脱粒装置3的侧部的谷粒箱,标号6是设置在谷粒箱5的前侧的操纵部。
<脱粒装置>
上述脱粒装置3在上部设置有脱粒室12,该脱粒室12大致水平地轴装配有脱粒滚筒11,该脱粒滚筒11具有脱粒齿10。在脱粒室12的一侧设置有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3的供给搬送链14,所述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3用于供给搬送通过上述收割部4收割到的谷物秆。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在以下方便地表示了前后左右等方向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由此限定结构。
脱粒滚筒11轴装配在脱粒装置3的前板(第一侧板)16和脱粒室后板(第二侧板)17,主要是脱粒滚筒11的下方侧被脱粒网18包围。在脱粒网18的下方设置风机19的风机壳体20。在上述脱粒室12的下方形成风选室21,该风选室21能够通过上述风机19的送风来风选谷粒和杂质,在风选室21内设置有摆动筛选装置23,该摆动筛选装置23是由在风机19的送风方向(前后方向)往复摆动的摆动筛选架22构成的。
<摆动筛选装置>
摆动筛选装置23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示出一例为: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始端部(前端部)位于风机壳体20的上方并形成运送架部(运送架)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运送架部24的上表面设置有突起或凹凸,将来自脱粒网18的落下物运送到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方向下游侧。
在运送架部24的运送方向下游侧设有筛子25。筛子25由前侧的谷粒筛25A和后侧的颖壳筛25B来构成。
筛子25对谷粒和杂质进行筛选,隔着预定间隔在摆动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筛子25。筛子25形成为薄的平板形状,并且构成为能够在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后侧)较高的角度范围内自由地调节倾斜角度。
在颖壳筛25B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后侧)设置逐稿器(straw rack)26。在摆动筛选架22的下方设置一号输送机(第一回收部)27,在一号输送机27的后侧设置二号输送机(第二回收部)。标号29是设置在筛子25下方的筛选网。
<排尘处理装置>
在脱粒滚筒11的与上述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3的设置侧相反的一侧的后部(终端侧)侧方设置有排尘处理装置(排尘处理室)30。排尘处理装置30轴装配有与脱粒滚筒11的轴心大致平行的排尘处理滚筒31,并且排尘处理装置30通过设置在脱粒室12的后部的排尘连通口33(图2)而与脱粒室12连通。
在脱粒室12内产生的排尘处理物通过排尘连通口33被收进排尘处理装置30内,并在借助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被送到后方的同时在处理网(凹板)101之间将谷粒和秸秆屑分离开。
排尘处理滚筒31的始端部轴装配在中板34,在中板34与脱粒室后板17之间设置有排出口35,该排出口35将包含不会从脱粒网18落下的秸秆屑的被处理物排出。
排尘处理滚筒31具有:连续状的运送螺旋体(螺旋体)102,其绕设在排尘处理滚筒31的外周;以及排尘处理齿102a,其突出设置在该螺旋体的外周。
排尘处理滚筒31的前部(与排尘连通口33相对的部位)的运送螺旋体102是螺距为螺距P的前侧运送螺旋体102b,从中间部到后部的运送螺旋体102是螺距比螺距P小的后侧运送螺旋体102c。
在运送螺旋体102的后侧运送螺旋体102c设置有处理板体(板体)103,所述处理板体(板体)103在侧视图中位于相邻的螺旋体与螺旋体之间、即位于螺旋间隔间,从而积极地带动处理物向外周方向转动。
即、在除了对应于与脱粒室12连通的排尘连通口33部的部分以外的后方位置设置有多个处理板体103,从排尘处理滚筒31的轴心方向观察,各板体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进行配置。
处理板体103的高度设定为比运送螺旋体102的后侧运送螺旋体102c的外周端缘低,不过将处理板体103的高度设定为后侧运送螺旋体102c的一半左右的高度是恰当的。另外,处理板体103可以构成为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轴心正交(放射方向)、或保持前进角或后退角。
并且,如图21及图22所示,处理板体103也能够设置为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轴心方向(前后方向)平行,不过如果将处理板体103设置成以排尘处理物的搬送方向为基准向施加搬送阻力的方向适当倾斜的话,能够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在排尘处理滚筒31的终端侧设置有将排尘物排出到机外的排出叶片104。
<二次处理装置>
在上述排尘处理装置30的前侧设置有二次处理装置36,该二次处理装置36对通过二号输送机28回收的二次物进行处理。
二次处理装置36的二次处理滚筒37与排尘处理滚筒31呈同心状地配置。二次处理滚筒37构成为用于与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3的搬送方向相反地向摆动筛选架22的始端部侧上方搬送被处理物,并且该二次处理滚筒37位于脱粒网18的侧方。另外,标号38是吸引排尘风扇、标号38A是吸尘口、标号39是吸引排尘风扇38的壳体。
<脱粒室的排尘连通部>
并且,在脱粒室12的不存在脱粒网18的终端侧部分中的前侧部分形成排尘连通部(连通部)H,在排尘连通部H内形成上述排尘连通口33。
在脱粒室12的不存在脱粒网18的终端侧部分中的后侧部分形成刺入粒回收部(第三回收部)S。使上述脱粒滚筒11的后部延长而面向上述排尘连通部H及刺入粒回收部S内。
将上述脱粒滚筒11的上述排尘连通部H内的脱粒齿10在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的间隔设定为比脱粒滚筒11的脱粒网18的上方的脱粒齿10在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的间隔窄(密)。
因此,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被处理物向排尘连通口33的转移。
<摆动筛选装置的前后筛部>
并且,在摆动筛选架20上并列设置有前后两列的前侧筛部40和后侧筛部41。
前侧筛部40和后侧筛部41是在左右方向隔着预定间隔并列设置多个筛线42而构成的,并且所述筛线42向后方突出。
使后侧筛部41的始端部位于前侧筛部40的终端部的下方,使得上述前侧筛部40和后侧筛部41前后地重叠。
因此,能够防止筛子25上的秸秆屑的落下,提高筛选性能。
使上述前侧筛部40的前端位于上述脱粒室12的终端下方。
因此,前侧筛部40接住从脱粒室12的排出口35落下的秸秆屑并运送到后方,能够防止秸秆屑落到筛子25上,提高筛选性能。
另外,上述前侧筛部40位于上述排出口35的后侧部分的下方。
因此,前侧筛部40接住从排尘连通口33落下的秸秆屑并运送到后方,能够防止秸秆屑落到筛子25上,提高筛选性能。
另外,上述前侧筛部40设置于一次搁板尖部件43的上方,该一次搁板尖部件43设于摆动筛选架22。
因此,被引导到一次搁板尖部件43的来自风机19的筛选风强烈地吹过前侧筛部40,促进秸秆屑与谷粒的分离。标号44A是安装部、标号44B是弹性引导部件。
另外,上述前侧筛部40的前端位于与筛选网29的后端相同或比筛选网29的后端靠前的位置,所述筛选网29设置在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筛子25下方。
因此,能够防止秸秆屑向一号输送机27落下,提高筛选性能。
<筛子的姿势变更>
上述筛子25构成为,能够自由地调节倾斜角度,并与筛子25的倾斜角度调节连动地变更前侧筛部40和后侧筛部41的倾斜。
即、当使筛子25立起,扩宽筛子25的间隔时,前侧筛部40与后侧筛部41的倾斜成为后翘的陡倾斜。
因此,能够以与作业状态对应的最佳状态来进行筛选。
<脱粒室的排出口>
在排出口35配置有过滤部件100。该过滤部件100即为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前侧过滤部45的网孔比脱粒网18大,前侧过滤部45的后侧的后侧过滤部46的网孔比前侧过滤部45大。
并且,在后侧过滤部46的后侧形成有落下部47,在落下部47设置有落下导向件48(图2)。
上述前侧过滤部45设置在与上述排尘连通口33并列的位置,前侧过滤部45成为未从脱粒网18落下而是到达排出口35的废秸秆的落下阻力。
因此,上述前侧过滤部45进行辅助以使所述废秸秆不直接从排出口35向下方落下而是从排尘连通口33向排尘处理装置30转移,减轻摆动筛选装置23的负荷,使筛选效率提高。
即、如果将排出口35形成为敞开结构的话,到达排出口35的而未从脱粒网18落下的废秸秆等被处理物直接落到下方,难以转移到排尘处理装置30,但是未从脱粒网18落下的被处理物中的、亦未从前侧过滤部45落下的大的被处理物从排尘连通口33转移到排尘处理装置30,提高了所述被处理物向排尘处理装置30转移的转移效率,提高了整体的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
使上述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后侧过滤部46和落下部47的漏下直径互不相同。
前侧过滤部45在前端部具有沿脱粒滚筒11的周向竖起的前侧隔板(第三隔板)50,并且前侧过滤部45设置有前侧漏下体54,所述前侧漏下体54具有落下孔53,所述落下孔53通过将以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第一轴杆52左右并列设置而构成。
在前侧过滤部45与后侧过滤部46之间在周向上设置有第一隔板(中间隔板)51。
另外,后侧过滤部46在后端部并列设置有沿脱粒滚筒11的周向竖起的第二隔板(后侧隔板)55,并且后侧过滤部46设置有后侧漏下体58,所述后侧漏下体58具有落下孔57,所述落下孔57通过将以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第二轴杆56左右并列设置而构成。
在后侧过滤部46,将后侧漏下体58的第二轴杆56的配置间隔形成得比前侧漏下体54大,将后侧落下孔57形成得比前侧落下孔53大。
另外,第一隔板51的高度形成得最低,第二隔板55的高度形成得比前侧隔板50的高度高。另外,前侧隔板50、第一隔板51及第二隔板55的高度指的是各隔板从脱粒网18以及前侧过滤部45的前侧漏下体54和后侧过滤部46的后侧漏下体58的内表面向脱粒滚筒11的旋转轴心的方向突出的量。
即、前侧过滤部45的前侧漏下体54和后侧过滤部46的后侧漏下体58通过前侧隔板50和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5以及第一轴杆52和第二轴杆56而形成为格子状,在落下部47设置有落下导向件48,所述落下导向件48随着靠近后侧而向排尘处理装置30侧倾斜。
因此,未从脱粒网18落下的被处理物中的大的被处理物受到具有小的网孔的前侧过滤部45的前侧漏下体54的阻力,从而顺利地进行从排尘连通口33向排尘处理装置30的转移(送入)。
在后侧过滤部46,使被处理物从网孔比前侧过滤部45的前侧漏下体54大的后侧落下孔57落到摆动筛选架22上,防止在排出口35发生堵塞,提高被处理物向排尘处理装置30转移的转移效率,提高整体的筛选精度及筛选效率。
另外,在落下部47,由于设置有随着靠近后侧而向排尘处理装置30侧倾斜的落下导向件48,因此搬送谷物秆中的刺入粒的回收良好地进行,并且抑制了暂时从搬送谷物秆中落下的刺入粒再次刺入到搬送谷物秆中,使其落到摆动筛选架22上来回收。
另外,为了防止被搬送到排尘处理装置30的被处理物向排尘连通部H倒退,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侧隔板50与第一隔板51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1设定为内装在排尘处理装置30的排尘处理滚筒31的螺旋状的前侧运送螺旋体102b的螺距P的1/2以下,优选设定为螺距P的1/2。
并且,为了高效地将被处理物搬送到排尘处理装置30,将前侧隔板50与第二隔板55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2设定为排尘处理滚筒31的前侧运送螺旋体102b的螺距P以下,优选设定为与螺距P相等。
另外,前侧隔板50、第一隔板51及第二隔板55均为:被设置成包围脱粒滚筒11的下侧外周,并由设置在前侧隔板50、第一隔板51及第二隔板55的左侧端部的安装部件所支承,并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安装在脱粒室12的下壁。
另外,在排尘连通部H与刺入粒回收部S之间设置有竖起的第二隔板55,第二隔板55形成得比设置在前侧过滤部45的前侧漏下体54与后侧过滤部46的后侧漏下体58之间的中间隔板51高。
即使被处理物的量增加,形成得比第一隔板(中间隔板)51高的第二隔板55,也会促进被处理物向排尘处理装置30的转移,抑制被处理物向刺入粒回收部S的流入,减少四次损失发生。
另外,上述前侧筛部40的前端位于上述排出口35中的网孔变大的后侧过滤部46的下方。
虽然存在着在排出口35谷粒及秸秆屑落下、并且在排出口35中的网孔变大的后侧过滤部46秸秆屑的落下量会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使前侧筛部40的前端位于后侧过滤部46的下方,因此抑制了秸秆屑向筛子25的落下。
另外,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利用第一轴杆52和第二轴杆56来形成落下孔53和落下孔57,在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轴杆52和第二轴杆56的配置间隔不同,因此能够使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的被处理物的阻力不同,提高了被处理物向排尘处理装置30转移的转移效率,减少了对摆动筛选架22的负荷。
另外,由于落下部47的落下导向件48随着靠近后侧而向排尘处理装置30侧倾斜,因此将从落下部47落下的被处理物引导到排尘处理装置30侧,使摆动筛选架22上的被处理物平均化。
<脱粒室的排出口的其他方式>
图8~图10表示排出口35的另一实施例,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利用板60和隔板50、51、55形成落下孔53、57,板60向切线方向倾斜预定角度。
因此,板60的平面部形成阻力,能够增大对被处理物的阻力,提高被处理物向排尘处理装置30转移的转移效率,减少了对摆动筛选架22的负荷。
另外,由于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利用板60和隔板50、51、55形成落下孔53、57,因此能够抑制废秸秆的缠绕,能够防止发生堵塞,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
图11表示排出口35的又一实施例,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利用板60和隔板50、51、55形成落下孔53、57,该板60构成为以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为基准随着靠近后侧而向排尘处理装置30侧倾斜。
因此,将从前侧过滤部45及后侧过滤部46落下的被处理物引导到排尘处理装置30侧,使摆动筛选架22上的被处理物平均化。
图12、图13表示排出口35的又一实施例,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利用与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交叉的隔板50、51、55和与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平行的轴杆61呈格子状地形成前侧漏下体54和后侧漏下体58。
因此,在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能够减小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的被处理物的阻力,抑制向排尘处理装置30送入被处理物的送入作用,能够减轻排尘处理装置30的负荷。
图14、图15表示了排出口35的又一实施例,在前侧过滤部45设置有皱曲筛网(クリンプ網)65,通过该皱曲筛网65的网眼来形成上述落下孔53,在后侧过滤部46设置有与脱粒滚筒11的轴心方向平行的轴杆61,在落下部47设置有落下导向件48。
因此,在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增大了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的被处理物的阻力以使向排尘处理装置30送入被处理物的送入作用优先,而在后侧过滤部46则使被处理物的漏下优先。
图16、图17表示了排出口35的又一实施例,前侧过滤部45利用前侧皱曲筛网65形成前侧漏下体54,后侧过滤部46利用后侧皱曲筛网66形成后侧漏下体58,并且将后侧皱曲筛网66的落下孔57形成得比前侧皱曲筛网65的落下孔53大。
因此,在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利用网孔小的前侧皱曲筛网65使向排尘处理装置30送入被处理物的送入作用优先,而在后侧过滤部46则利用网孔大的后侧皱曲筛网66使被处理物的漏下优先。
图18表示了排出口35的又一实施例,在前侧过滤部45和后侧过滤部46设置网孔相同的皱曲筛网65,在落下部47设置落下导向件48,该落下导向件48随着靠近后侧而向排尘处理装置30侧倾斜。
因此,搬送谷物秆中的刺入粒的回收良好地进行,并且暂时已释放的谷粒会落到摆动筛选架22上而被回收而不会再次成为刺入粒。
<风选构造>
在设置于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下方的一次搁板尖部件43和摆动筛选架22的筛选网29的上下中间位置设置有比一次搁板尖部件43还要陡的、后翘地倾斜的板68(图2)。
因此,板68使通过一次搁板尖部件43的上方的、来自风机19的筛选风朝着筛子25向上吹,使来自风机19的筛选风在筛子25间强烈地吹过,促进秸秆屑与谷粒的分离。
在该结构中,上述板68形成为,该板68的倾斜面的后方延长线在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终端上方与吸引排尘风扇38的吸尘口38A相对。
因此,利用板68和吸引排尘风扇38的吸尘口38A,使通过一次搁板尖部件43的上方的、来自风机19的筛选风进一步朝着筛子25向上吹,使来自风机19的筛选风在筛子25间强烈地吹过,促进了秸秆屑与谷粒的分离。
<风机风路>
并且,上述风机壳体20及风机19位于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下方。在风机壳体20设置有送风口70(图21)。
从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终端与筛子25的始端部之间向上方形成上侧筛选风路(筛选风路)71,来自上述风机19的筛选风从该上侧筛选风路(筛选风路)71吹过,并且使上述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与该上侧筛选风路71的送风方向相对。
因此,在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防止了从排尘处理装置30的前端附近落下的夹杂物落到始端侧的筛子25,防止谷粒与夹杂物混杂。
形成该上侧筛选风路71的结构是任意的,示出一例为:在风机壳体20的送风口70的后侧设置上侧导风体72。在上述上侧导风体72设置有引导面73,该引导面73将来自送风口70的送风朝向上述运送架部24的下表面引导。纵板部74与上侧导风体72大致平行且朝向运送架部24的下表面引导来自送风口70的送风,该纵板部74位于上侧导风体72的上方的上述风机壳体20,在引导面73与纵板部74之间形成朝上风路73A,来自朝上风路73A的送风在遇到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下表面后转换方向并通过上侧筛选风路71,向排出口35的前侧过滤部45送风。
即、使风机壳体20的纵板部74的前后位置比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后端靠前侧,使来自送风口70的送风借助上侧导风体72和纵板部74而穿过朝上风路73A被引导到上方,通过上侧风路(朝后风路)即上侧筛选风路71送风到筛子25的前侧部分。
因此,能够使来自排尘处理装置30的前端附近的夹杂物向后方飞散,并且将筛子25设在比上述排出口35的前端还要靠前侧的位置,增加筛子25的前后方向的筛选面积。
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长度与上述脱粒网18大致相同。
因此,用运送架部24来接收脱粒室12的漏下物而在左右方向平均化,提高了筛子25的筛选作用。
另外,由于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长度与脱粒网18大致相同,因此相应地能够将由上述上侧导风体72和纵板部74扬起的筛选风向筛子25送风,还能够期待良好地进行从运送架部24向筛子25的被处理物交接的作用。
在该结构中,在摆动筛选架22的开口部53A的后侧设置有大致垂直或随着靠近前侧而倾斜得较高的引导板(朝上引导面)75。
由此,将由风机壳体20的上侧导风体72和纵板部74朝上引导的送风朝向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前侧引导,其结果是,送风进一步朝上并被引导到上侧筛选风路71,高效地将风机19的送风引导到上侧筛选风路71。
在上述摆动筛选架22的运送架部24的下表面设置有后翘的棚侧引导面76。
由此,将由风机壳体20的上侧导风体72和纵板部74朝上引导的送风利用运送架部24下表面的棚侧引导面76向与运送架部24的下表面平行的方向引导,其结果是,提高了将从运送架部24落下的被处理物向后方运送的运送作用。

Claims (8)

1.一种脱粒装置,在脱粒室(12)的前侧的第一侧板(16)与后侧的第二侧板(17)之间轴架设脱粒滚筒(11),使轴架设有排尘处理滚筒(31)的排尘处理室(30)的前部与该脱粒室(12)的后部一侧连通,在所述脱粒室(12)的下侧设置有摆动筛选架(22),在该摆动筛选架(22)的下侧,自前侧起依次设置有:风机(19),所述风机(19)用于吹送筛选风;第一回收部(27),所述第一回收部(27)用于回收一次物;以及第二回收部(28),所述第二回收部(28)用于回收二次物,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脱粒滚筒(11)的后端部比处于该脱粒滚筒(11)的下部外周的脱粒网(18)的后端部还要向后方突出,
在所述脱粒室(12)中的、脱粒网(18)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侧板(17)之间的部位,形成连通部(H),该连通部(H)与所述排尘处理室(30)连通,
在所述连通部(H)的底部具有过滤部件(100),所述过滤部件(100)用于过滤处理物,
在该过滤部件(100)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隔板(51),该第一隔板(51)用于对该过滤部件(100)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脱粒室(12)中的、连通部(H)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侧板(17)之间的部位,形成第三回收部(S),该第三回收部(S)在摆动筛选架(22)上开口,
在所述第三回收部(S)的底部具有支承部件(48),所述支承部件(48)用于支承脱粒后的排出秆的穗尖侧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后侧的部位形成有后侧过滤部(46),在过滤部件(100)中的第一隔板(51)的前侧的部位形成有前侧过滤部(45),所述前侧过滤部(45)的过滤网孔与上述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相同或比该后侧过滤部(46)的过滤网孔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过滤部件(100)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二隔板(55),所述第二隔板(55)用于对处理物从该过滤部件(100)上向第三回收部(S)的运送施加阻力,将该第二隔板(55)的高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隔板(51)的高度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脱粒网(18)与所述过滤部件(100)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50),所述第三隔板(50)用于对脱粒网(18)上的处理物向后方的运送施加阻力,将该第三隔板(50)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隔板(51)高、且比第二隔板(55)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摆动筛选架(22)的前侧的部位具有运送架(24),所述运送架(24)用于将从脱粒网(18)漏下的处理物运送到后方,在该摆动筛选架(22)中的运送架(24)的后侧的部位具有筛子(25),所述筛子(25)用于对处理物进行筛选,
并且,该脱粒装置形成有筛选风路(71),所述筛选风路(71)使从所述风机(19)吹送来的筛选风从所述运送架(24)的后端部与筛子(25)的前端部之间向上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排尘处理滚筒(31)的外周部具有螺旋体(102),在该螺旋体(102)的螺旋间隔间设置有板体(103),所述板体(103)与排尘处理滚筒(31)的旋转轴心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在所述螺旋体(102)的前部具有前侧螺旋体(102b),
将所述第三隔板(55)和第一隔板(51)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1)设定为前侧螺旋体(102b)的螺距(P)的1/2以下。
CN2012200246559U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448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6993 2011-08-30
JP2011186993A JP5721003B2 (ja) 2011-08-30 2011-08-30 脱穀装置
JP2011189268A JP2013048599A (ja) 2011-08-31 2011-08-31 脱穀装置
JP2011-189268 2011-08-31
JP2011-210889 2011-09-27
JP2011210889A JP2013070647A (ja) 2011-09-27 2011-09-27 脱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44821U true CN202444821U (zh) 2012-09-26

Family

ID=468607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24655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44821U (zh)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CN201210016673.7A Active CN102960129B (zh)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CN201310144456.0A Active CN103202146B (zh)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6673.7A Active CN102960129B (zh)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CN201310144456.0A Active CN103202146B (zh) 2011-08-30 2012-01-18 脱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363951B1 (zh)
CN (3) CN202444821U (zh)
TW (1) TWI46114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0129A (zh) * 2011-08-30 2013-03-1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粒装置
CN112119772A (zh) * 2019-06-25 2020-12-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US20210127587A1 (en) * 2015-07-14 2021-05-06 Dean Mayerle Weed Seed Destruction with Replaceable Stator Components
US12029161B2 (en) * 2021-01-15 2024-07-09 Trita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Weed seed destruction rotor shap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46995A1 (ja) * 2014-03-25 2015-10-0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7101587B2 (ja) * 2018-10-16 2022-07-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3085Y2 (ja) * 1993-07-21 1999-03-3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処理胴付き脱穀機
JPH07132018A (ja) * 1993-11-10 1995-05-2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脱穀機の排塵装置
JPH11332368A (ja) * 1998-05-27 1999-12-07 Iseki & Co Ltd 脱穀機の二番処理装置
JP3488150B2 (ja) * 1999-10-13 2004-01-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
TWM243921U (en) * 2003-09-10 2004-09-21 Chung-Rung Liou Improved structure of grain threshing screen
JP2008005740A (ja) * 2006-06-28 2008-01-17 Iseki & Co Ltd 脱穀装置
JP4894555B2 (ja) * 2007-02-27 2012-03-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装置
JP2008212115A (ja) * 2007-03-07 2008-09-1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脱穀装置
JP2009027978A (ja) * 2007-07-27 2009-02-12 Iseki & Co Ltd 脱穀装置
CN201107924Y (zh) * 2007-10-15 2008-09-03 冯立广 一种与联合收割机上配套使用的玉米脱粒滚筒
JP5128330B2 (ja) * 2008-03-14 2013-01-2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脱穀装置
JP2009219386A (ja) * 2008-03-14 2009-10-01 Yanmar Co Ltd 脱穀装置
CN201278689Y (zh) * 2008-09-01 2009-07-29 广州市科利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脱粒筒滤网装置
JP4880713B2 (ja) * 2009-03-03 2012-02-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
JP5249126B2 (ja) * 2009-05-21 2013-07-3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機
JP2010273628A (ja) * 2009-05-29 2010-12-09 Iseki & Co Ltd 脱穀装置
KR101363951B1 (ko) * 2011-08-30 2014-02-18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탈곡장치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0129A (zh) * 2011-08-30 2013-03-1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粒装置
CN102960129B (zh) * 2011-08-30 2015-09-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粒装置
US20210127587A1 (en) * 2015-07-14 2021-05-06 Dean Mayerle Weed Seed Destruction with Replaceable Stator Components
US20210127585A1 (en) * 2015-07-14 2021-05-06 Dean Mayerle Weed Seed Destruction Rotor Shape
US11178817B2 (en) * 2015-07-14 2021-11-23 Trita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Weed seed destruction drive transfer arrangement
CN112119772A (zh) * 2019-06-25 2020-12-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US12029161B2 (en) * 2021-01-15 2024-07-09 Trita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Weed seed destruction rotor sha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186A (zh) 2013-03-01
CN102960129A (zh) 2013-03-13
KR101363951B1 (ko) 2014-02-18
KR20130024701A (ko) 2013-03-08
CN103202146B (zh) 2015-08-12
CN102960129B (zh) 2015-09-23
CN103202146A (zh) 2013-07-17
TWI461148B (zh) 2014-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44821U (zh) 脱粒装置
JP6800033B2 (ja) 脱穀装置
CN205249852U (zh) 一种脱粒清选输送装置
JP666723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7529724A (zh) 脱粒装置
JP3846886B2 (ja) 脱穀装置
JP3573664B2 (ja) 脱穀機の選別装置
CN219108216U (zh) 一种小型收割机
JP2013110990A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4116417B2 (ja) コンバインなどの脱穀選別装置における選別部構造
JP2008173058A (ja) 脱穀装置
JPS59143523A (ja) 脱穀装置
JP2015100339A (ja) 脱穀装置
CN202285611U (zh) 脱粒装置
JP5721003B2 (ja) 脱穀装置
JP511309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396041A (zh) 一种多级螺旋谷物清理装置及其筛下产率计算方法
JPH09168327A (ja) 枝梗処理装置付きコンバイン
JP2007174996A (ja) 脱穀装置の選別処理物搬送構造
JP2012210157A (ja) 脱穀装置
JPH1175510A (ja) コンバインの揺動本体
JPH09103187A (ja) コンバイン用脱穀装置の二番物還元装置
JPH0730626U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脱穀部の揚送装置
JPH11332365A (ja) コンバインの選別用ファン
JP2008086244A (ja) 脱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