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85498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85498U
CN202385498U CN2011202444352U CN201120244435U CN202385498U CN 202385498 U CN202385498 U CN 202385498U CN 2011202444352 U CN2011202444352 U CN 2011202444352U CN 201120244435 U CN201120244435 U CN 201120244435U CN 202385498 U CN202385498 U CN 202385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ance
harvesting
careless
tube
com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444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浜西正
田中如一
大野隆行
上田末藏
山本裕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825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723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879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1030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982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31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046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741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85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854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22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for standing stal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1/00Elevators or conveyors for binders 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3/00Outside dividers
    • A01D63/04Non-rotating divid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走行机体的前部所包括的自由升降的前处理部框架上包括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部框架包括:主框架;下部横框架;外侧分草框架;收割框架;以及多个内侧分草框架,其中,在所述收割框架上安装所述收割装置,在左右的所述外侧分草框架的内侧,且在比所述多个内侧分草框架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下部横框架与所述收割框架间固定第一增强部件,并且,在所述下部横框架与所述收割框架之间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与所述外侧分草框架之间固定有第二增强部件。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是2010年11月30日进入国家阶段、国家申请号为200990100286.3的名称为“联合收割机”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搬送构造和车体构造,但不限于这些。 
背景技术
[1]在联合收割机中,有采用2框规格的收割搬送构造的小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走行车体的左右一侧连结有收割搬送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左右另一侧形成有搭乘驾驶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上述收割搬送部的后方的位置配备有脱谷装置,在上述收割搬送部配备3个分草部件与左右一对扶起装置,使得扶起装置位于相邻的2个分草部件之间,从而形成左右一对扶起框,在左右的上述扶起框中分别包括拨入搬送装置,该拨入搬送装置将利用上述收割搬送部的收割装置收割的作物的谷秆,拨入搬送至形成于左右的上述扶起框之间的谷秆通过部,在上述收割搬送部中包括供给搬送装置,该供给搬送装置利用左右的上述拨入搬送装置,将搬送至上述谷秆通过部的作物的谷秆搬送至上述脱谷装置。 
在采用如上所述的2框规格的收割搬送构造的小型的联合收割机中,与为了确保预定的逆转角而设定得较宽的左右履带的辙间距离相比,收割搬送部的作业宽度较窄。因此,在车体的左右两个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中央收割作业比较困难。 
因此,在小型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搬送构造中,通过将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扶起框构成为1垄用,且将搭乘驾驶部侧的扶起框构成为可以扶起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2垄用,将收割搬送部构成为作业宽度较宽的2框3垄收割规格,并且通过使该收割搬送部在位于车体的近似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并对存在于车体的左右宽度内(履带的辙间)的3垄作物进 行收割的中央收割作业位置、相对于该中央收割作业位置向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位移并对存在于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2垄作物进行收割的外围收割作业位置之间相对于走行车体横向滑动地进行装备,可以良好地进行中央收割和外围收割这两者的作业走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在联合收割机中,有的在走行车体的左右一侧连结有收割搬送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左右另一侧形成有搭乘驾驶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上述收割搬送部的后方的位置配备有脱谷装置,在上述收割搬送部与上述脱谷装置之间,配备将利用上述收割搬送部的供给搬送装置而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侧引导至上述脱谷装置的供给口的穗头引导件。 
在如上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车体构造中,在从搭乘驾驶部辨认收割搬送部的前端所包括的分草具与位于车体的前方的作物谷秆的位置关系等时,为了防止从搭乘驾驶部的视野被竖直设置于收割搬送部的前部的扶起装置遮挡,需要将收割搬送部尽可能配置在靠近车体的后方,使收割搬送部的前端位置沿车体前后方向接近搭乘驾驶部的前端位置。 
因此,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的车体构造中,脱谷装置的供给口比搭乘驾驶部所包括的驾驶座席更靠近车体后方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55339号公报(JP10-155339A)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93908号公报(JP2008-193908A)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1]对应于背景技术[1]的问题如下。 
根据上述构成,为了使收割搬送部能够相对于走行车体进行横向滑动,需要复杂的构造。因此,收割搬送构造会相当复杂,并且收割搬送构造所需的成本会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不会导致收割搬送构造复杂或成本高涨,就可以良好地进行中央收割和外围收割这两者的作业走行。 
[2]对应于背景技术[2]的问题如下。 
供给搬送装置在上下配置有:对收割的谷秆的株干侧进行夹持搬送的株干夹持搬送机构、对该谷秆的穗头侧进行卡紧搬送的穗头卡紧搬送 机构,构成为边将谷秆的姿势从收割后的立起姿势变更为脱谷处理用的横倒姿势,边向脱谷装置搬送。脱谷装置构成为在其车体外侧的左右一侧部包括对供给搬送装置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进行夹持搬送的夹持搬送机构,利用该夹持搬送,将谷秆的穗头侧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供给至脱谷装置的内部。穗头引导件将该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侧引导至脱谷装置的供给口。 
即,在收割搬送部中,利用供给搬送装置对谷秆的株干侧与穗头侧一起进行强制搬送,但在脱谷装置中,则利用夹持搬送机构仅对谷秆的株干侧进行强制搬送。因此,在利用夹持搬送机构进行的谷秆搬送中,相对于谷秆的株干侧,穗头侧会延迟,可能导致搬送的穗头延迟。若产生该穗头延迟,则谷秆的搬送姿势容易成为从适于谷秆的搬送或脱谷处理的姿势偏离的姿势,据此,会诱发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脱谷处理中的谷秆从夹持搬送机构的夹持位置附近被割断的穗切断等。 
顺便提及,在产生穗切断时,脱谷处理后的处理物所包含的断秆或秆屑的量会增多,会导致脱谷处理后的分选处理的分选效率或分选精度下降。 
作为用于可靠避免诱发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的方法,考虑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装备强制搬送谷秆的穗头侧的穗头搬送机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构成复杂和成本高涨,且难以进行用手工作业将手工收割的谷秆供给至脱谷装置的手动输送作业。 
另外,驾驶者监视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利用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在产生穗头延迟时,考虑通过用手将该谷秆的穗头侧拨向脱谷装置侧来解决穗头延迟。然而,如上所述,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的车体构造中,由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比搭乘驾驶部所包括的驾驶座席更靠近车体后方侧,因此为了监视利用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在作业走行中目光需要从车体的前方完全移开,而且,在产生穗头延迟时,目光从车体的前方完全移开的时间有可能较长。这样,若在作业走行中目光从车体的前方完全移开,则车体位置相对于收割的作物从适当位置偏离的可能性较高。 
即,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车体的构造,驾驶者监视利用夹持搬送机构搬送谷秆的搬送姿势,在产生穗头延迟时用手工作业来消除 穗头延迟时,在作业走行中目光从车体的前方完全移开,容易导致作业精度下降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联合收割机的车体构造施加简单的改良,避免诱发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的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用于解决问题[1]的方法如下。 
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走行机体的前部所包括的自由升降的前处理部框架上包括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部框架包括:主框架,将底部围绕左右横向的轴芯自由转动地与所述走行机体侧的支撑部连结;下部横框架,与所述主框架的延伸下端部连结;外侧分草框架,分别从所述下部横框架的左右外侧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收割框架,相对于所述下部横框架向前方离开,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间进行连结;以及多个内侧分草框架,从所述收割框架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其中,在所述收割框架上安装所述收割装置,在左右的所述外侧分草框架的内侧,且在比所述多个内侧分草框架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下部横框架与所述收割框架间固定第一增强部件,并且在所述下部横框架与所述收割框架之间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与所述外侧分草框架之间固定有第二增强部件。 
此外,一种联合收割机,设有谷粒运出装置,该谷粒运出装置由:将从谷箱的下端侧取出的谷粒向上方侧进行扬送的纵传送筒;以及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纵轴心进行自由旋回移动,且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上端附近的水平方向轴心进行自由起伏摇动而构成的横传送筒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纵传送筒和所述横传送筒之间用于使横传送筒起伏摇动的致动器,将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纵轴心进行旋回移动的所述横传送筒与围绕所述纵轴心进行移动的保护部件一起设在所述纵传送筒的外周面的外侧,围绕与所述致动器连接的线材的外侧,并且在所述保护部件设有空间,所述空间容许随着所述横传送筒的旋回移动,所述线材在所述纵传送筒的周向进行相对移动。 
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走行车体的左右一侧连结有收割搬送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左右另一侧形成有搭乘驾驶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上述收割搬送部的后方的位置配备有脱谷装置,在上述收割搬送部配备有3个 分草部件与左右一对扶起装置,使得扶起装置位于相邻的2个分草部件之间,从而形成左右一对扶起框,在左右的上述扶起框分别包括拨入搬送装置,该拨入搬送装置将由上述收割搬送部的收割装置收割的作物的谷秆拨入搬送至形成于左右的上述扶起框之间的谷秆通过部,在上述收割搬送部包括供给搬送装置,该供给搬送装置将左右的上述拨入搬送装置搬送至上述谷秆通过部的作物的谷秆搬送至上述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位于远离上述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左右一侧端的分草部件和与该分草部件相邻的分草部件,使其之间具有可以导入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左右间隔,将位于这2个分草部件之间的扶起装置构成为可以扶起最多2垄作物谷秆,将位于远离上述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拨入搬送装置构成为可以拨入搬送最多2垄作物谷秆,将远离上述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扶起框构成为扶起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2垄用,将上述供给搬送装置构成为其搬送始端部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与上述搭乘驾驶部互相重叠。 
根据该特征构成,可以将收割搬送部至少构成为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扶起框可以扶起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2垄用的、作业宽度较宽的2框3垄收割规格。 
另外,通过将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扶起框构成为2垄用,由于与在走行车体的左右两个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和在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车体横向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外围收割的作业走行时无关,始终存在扶起2垄作物谷秆的扶起框,结果可以收割多于形成于收割搬送部的扶起框的数量的垄数的作物。 
而且,通过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与搭乘驾驶部互相重叠,由于使远离搭乘驾驶部的一侧的扶起框构成为作业宽度较宽的2垄用的收割搬送部,可以容易进行中央收割和外围收割这两者的作业走行,因而即使将其固定配备在走行车体的正面或者近似正面时,也可以利用该构成将搬送至向搭乘驾驶部侧位移的谷秆通过部的作物的谷秆,由供给搬送装置接收,向脱谷装置搬送。 
因此,可以构成为收割多于在收割搬送部形成的扶起框的数量的垄数的作物的收割效率较佳的结构,不会导致收割搬送构造的复杂化或成本的高涨,就能构成可以良好地进行中央收割和外围收割这两者的作业走行的作业性较佳的结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搭乘驾驶部的与上 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上述搬送始端部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互相重叠的部位,形成容许上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上述搬送始端部进入的凹部,将上述供给搬送装置向相对于其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增大,使得上述搬送始端部进入上述凹部。 
根据该结构,与在搭乘驾驶部不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侧接近搭乘驾驶部,据此,可以缩短供给搬送装置在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缩短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 
因此,可以避免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变长引起的转弯性或作业性下降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供给搬送装置构成为,利用其位置调节,变更搬送的作物谷秆的相对于上述脱谷装置的内部的穗头侧的供给长度,可以进行对上述脱谷装置的相对于作物谷秆的的脱谷深度调节的脱谷深度调节,包括检测上述供给搬送装置搬送的作物谷秆的穗头位置的穗头传感器,装备有调节上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位置的调节单元,包括控制上述调节单元的工作的控制单元,基于上述穗头传感器的输出,使得供给至上述脱谷装置的内部的作物谷秆的穗头侧的长度为一定,将上述穗头传感器构成为,可以进行在相对于上述供给搬送装置搬送的作物谷秆的秆长方向的位置变更,在上述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侧的位置,配备可以进行上述穗头传感器的位置变更操作的操作杆。 
根据该特征构成,可以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侧与操作杆一起接近搭乘驾驶部,可以使操作杆从搭乘驾驶部的操作成为可能。其结果是,可以在搭乘驾驶部来操作操作杆,可以调节脱谷装置对作物谷秆的脱谷深度。 
因此,可以提高进行脱谷深度的调节时的操作性。 
[2]用于解决问题[2]的方法如下。 
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走行车体的左右一侧连结有收割搬送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左右另一侧形成有搭乘驾驶部,在上述走行车体的上述收割搬送部的后方的位置配备有脱谷装置,在上述收割搬送部与上述脱谷装置之间,配备将上述收割搬送部的供给搬送装置所搬送的谷秆的穗前侧引导至上述脱谷装置的供给口的穗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供给口位于上述搭乘驾驶部所包括的驾驶座席的正横向而构成。 
根据该特征构成,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比驾驶座席的正横向更位于车体前方侧。 
因此,在作业走行中,可以边目视车体的前方,使得车体位置不会从相对于收割的作物的适当位置偏离,边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纳入此时的视野内。即,可以边目视车体的前方,边监视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的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 
另外,反之,为了更可靠地掌握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的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在直视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时,可以在此时的视野内纳入车体前方的情况。即,即使在直视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时,也能容易避免车体位置从相对于收割的作物的适当位置偏离的可能性。 
而且,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穗头延迟时,通过用手将该谷秆的穗头侧拨向脱谷装置侧,就可以简单地解决穗头延迟。 
因此,通过对配置设定实施简单的改良,使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位于驾驶座席的正横向,就可以避免诱发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穗头引导件的引导面的高度位置与上述驾驶座席的座表面的高度位置相同或者近似相同而构成。 
根据该特征构成,在以往的车体构造中设定位于低于驾驶座席的底面的位置的穗头引导件的引导面,位于容易进入坐在驾驶座席的驾驶者的视野,手容易够到的位置。 
因此,容易进行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对夹持搬送机构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监视。另外,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穗头延迟时,容易利用上述的手工作业对穗头延迟进行修正。 
因此,可以更简单且可靠地避免诱发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搭乘驾驶部的车体 内侧的左右一侧部竖直设置侧板,上述侧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上述穗头引导件的引导面的高度位置及上述驾驶座席的座表面的高度位置相同或者近似相同而构成。 
根据该特征构成,可以防止在驾驶座席与穗头引导件之间竖直设置侧板时,由于侧板而限制相对于穗头引导件的视野。 
因此,与侧板的装备无关,可以避免诱发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的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搭乘驾驶部的收割搬送部侧的前端部形成容许上述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进入的凹部,将上述供给搬送装置向相对于其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增大,使得上述搬送始端部进入上述凹部。 
根据该特征结构,与在搭乘驾驶部不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侧接近搭乘驾驶部,可以缩短供给搬送装置在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 
据此,即使随着使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位于驾驶座席的正横向,需要使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向车体前方侧位移,也能防止随着其位移收割搬送部的整体向车体前方侧位移。 
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产生收割搬送部的整体向车体前方侧位移引起的,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变长;或者由于收割搬送部的前端位置从搭乘驾驶部的前端位置向车体前方侧离开,在从搭乘驾驶部对收割搬送部的前端所包括的分草具与位于车体的前方的作物谷秆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辨认时,从搭乘驾驶部的视野被竖直设置于收割搬送部的前部的扶起装置遮挡这样的不理想。 
因此,可以避免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变长引起的转弯性的下降,从搭乘驾驶部的视野被扶起装置遮挡引起的作业性的下降等,可以避免诱发在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与脱谷装置的供给口之间产生的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关于其它特征构成及由该特征构成取得的有利效果,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的说明得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主视图。 
图5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简要图。 
图6是收割搬送部的左侧视图。 
图7是收割搬送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收割搬送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9是收割搬送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主视图。 
图10是收割搬送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后视图。 
图11是收割搬送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右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扶起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主视图。 
图13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及供给搬送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15是表示4垄收割的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俯视图。 
图16是表示3垄收割的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左分草杆的分草终端部侧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左分草杆切换为收纳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其它形态的收割搬送部的左侧视图。 
图20是其它形态的收割搬送部的主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视图。 
图2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主视图。 
图24是表示将左分草杆切换为收纳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主要部分的车体构造的纵截主视图。 
图26是表示主要部分的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后视图。 
图28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2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前处理部的收割装置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收割装置和收割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收割驱动机构的展开图。 
图33是谷秆搬送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34是表示导轨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35是导轨支撑部的安装构造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导轨支撑部的细节的横截俯视图。 
图37是导轨支撑部的侧视图。 
图38(a)是表示导轨支撑部的安装状态的纵截后视图,图38(b)是表示卸下导轨支撑部的安装框的状态的纵截后视图。 
图39(a)是表示导轨支撑部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图39(b)是表示卸下导轨支撑部的安装框的状态的侧后视图。 
图40是表示穗头搬送引导件和卡紧搬送导轨的始端部的安装构造的局部侧视图。 
图4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4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3是表示谷粒运出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保护部件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45是表示横传送筒的排出口部分的截面图。 
图46是表示旋回高度限制体部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方式。另外,图示的联合收割机都是自脱型(culm head charging type)的联合收割机,但一部分的特征构成也可以适用于普通型或者全秆投入型(normal or whole culm charging type)联合收割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2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视图;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主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例举的联合收割机在走行车体1的前 部右侧形成有搭乘驾驶部2。在走行车体1的前部左侧,可升降摇动地连结有在作业走行时收割水稻或麦子等作物C的谷秆并进行搬送的收割搬送部3。在走行车体1的左半部搭载有脱谷装置4,该脱谷装置4接收收割搬送部3搬送的收割后的谷秆,对该收割后的谷秆实施脱谷处理,对经该脱谷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在脱谷装置4的后部连结有将脱谷处理后的谷秆的排秆排出到车外的排秆处理装置5。在走行车体1的后部右侧搭载有装袋装置7,该装袋装置7将扬送螺旋器6搬送的来自脱谷装置4的单粒化谷粒进行积存,可以对积存的单粒化谷粒进行装袋。 
图5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简要图。如图1至5所示,走行车体1构成为将来自搭载在车体框架8的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0、一体装备于变速箱11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下简称为HST)12、以及变速箱11的内部所包括的走行传动系统(未图示)等,传递至车体框架8的下部所包括的左右一对履带13A、13B。 
省略了图示和添加标号,但车体框架8构成为在由角管构成的多个侧梁和横梁所形成的基框框架上连结有多个由各种钢材构成的增强部件或支撑部件等。发动机9为水冷式,在车体框架8的前部的右侧部分与散热器一起配置。变速箱11为左右分为2个部分的构造,在车体框架8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部分位于靠近车体右侧而配备。在变速箱11的内部包括对对应的履带13A、13B进行制动的左右一对侧制动器等。HST12位于变速箱11的左侧壳体的上部,将变速后的动力作为走行用,传递至走行传动系统。走行传动系统构成为包括将对应的履带13A、13B的传动进行断开和接合的左右一对侧离合器等。左右履带13A、13B以经由对应的侧离合器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以对应的侧制动器的工作进行制动。左右的侧离合器及侧制动器构成为液压操作式。 
顺便提及,在走行车体1中,也可以在变速箱11的内部包括齿轮式变速装置以代替HST12,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0、齿轮式变速装置、以及侧离合器等传递至左右的履带13A、13B而构成。另外,在走行传动系统中也可以装备对利用HST12变速后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副变速装置。 
如图1至4所示,搭乘驾驶部2在车体框架8的前部右侧配备有前板14、侧板15、以及发动机罩16等,形成为可以从车体右侧乘降。另外,其右端部设定为比右侧的履带13B的右端部(车体横外侧的端部)13Ba 更位于车体右外侧。在前板14上装备有十字摇动式的、中立复原型的操纵杆17等。在侧板15上装备有摇动式的、位置保持型的变速杆18等。在发动机罩16上装备有驾驶座席19。 
图6是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视图;图7是收割搬送部3的右侧视图;图8是收割搬送部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如图1至8所示,收割搬送部3构成为在可升降摇动地与车体框架8的前部左侧连结的收割框架20上,包括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左右一对扶起装置22A、22B、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23、左右一对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以及供给搬送装置25等。而且,通过将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在这些分草部件21A至21C中相邻的2个之间配置与左右任一对应的扶起装置22A、22B,在收割搬送部3的前部形成左右一对扶起框26A、26B。 
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是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部的左分草部件21A、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右端部的右分草部件21B、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分草部件21C,在作业走行时将成为收割对象的作物C的谷秆分至每个扶起框26A、26B。左右扶起装置22A、22B将导入至对应的分草部件21A至21C之间的作物C的谷秆扶起。收割装置23将左右扶起装置22A、22B扶起的作物C的谷秆进行收割。左右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将收割后的谷秆向设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谷秆通过部27拨入搬送,使其通过谷秆通过部27。供给搬送装置25从左右拨入搬送装置24A、24B接收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边将接收的谷秆的姿势从接收时的立起姿势变更为脱谷用的右倒姿势,边向脱谷装置4供给搬送。 
如图5所示,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0、HST12的输入轴28、以及皮带张紧式的收割离合器29等传递至收割搬送部3。 
顺便提及,虽然图示省略,但也可以将利用HST12变速后的动力传递至收割搬送部3而构成。另外,也可以包括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将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0、HST12的输入轴28、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以及收割离合器29等传递至收割搬送部3而构成。另外,在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中可以采用齿轮式的变速装置或HST等。 
如图1所示,收割搬送部3利用跨车体框架8与收割框架20而架设 的升降缸30的工作来进行升降摇动。升降缸30采用单动型的液压缸。 
虽然图示省略,但操纵杆17经由升降用的液压控制系统与升降缸30连接,使其基于向其前后方向的摇动操作来控制升降缸30的工作。据此,通过将操纵杆17沿前后方向进行摇动操作,可以使收割搬送部3在下限侧的作业区域与上限侧的非作业位置之间进行升降摇动。而且,在其作业区域中,通过收割搬送部3的升降摇动,可以进行对收割装置23相对于收割的作物C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的收割高度调节。 
另外,操纵杆17经由转向用的液压控制系统与左右的侧离合器及侧制动器连接,使其基于向左右方向的摇动操作,控制与其操作方向相应的左右的侧离合器及侧制动器的工作。变速杆18经由连接机构与HST12的变速操作轴连接,使得HST12基于其摇动操作而工作。据此,通过对变速杆18进行摇动操作,可以将左右履带13A、13B在停止状态、前进驱动状态、后退驱动状态间进行无级切换。另外,在前进驱动状态和后退驱动状态中,可以分别对左右履带13A、13B的驱动速度进行无级变更。而且,通过在前进驱动状态或者后退驱动状态下,将操纵杆17沿左右方向进行摇动操作,可以将走行状态在使左右履带13A、13B匀速驱动的直线前进状态、由离合器操作使左右履带13A、13B差动的缓转弯状态、对左右一方(转弯内侧)履带13A、13B进行制动的急转弯状态间切换。 
如图1至4所示,脱谷装置4被设定为,其左侧部所包括的夹持搬送机构31比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车体横外侧的端部)13Aa更位于车体左外侧。另外,利用该夹持搬送机构31将来自收割搬送部3的谷秆向后方的排秆处理装置5进行夹持搬送,以从收割搬送部3接收以右倒姿势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并且使该谷秆的穗头侧被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而且,虽然图示省略,但利用脱谷装置4的内部所包括的脱谷筒,对供给至其内部的谷秆的穗头侧实施脱谷处理,利用脱谷装置4的内部所包括的筛式或风力式等分选机构,对由该脱谷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由该分选处理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回收至第一回收部,利用第一螺旋器向扬送螺旋器6进行搬送。未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至第二回收部,利用第二螺旋器搬送至第二还原装置,在第二还原装置中实施再脱谷处理后,利用第二还原装置向分选机构搬送,使得利用分选机构实施再分选处理。断秆或秆屑等尘埃从形成于脱谷装置4的后端部的排尘口向车外排出。脱谷装置4所包括的夹持搬送机构31、脱谷筒、分选机构、 第一螺旋器、第二螺旋器、以及第二还原装置等与扬送螺旋器6一起,都是以经由脱谷离合器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进行工作的。 
如图1所示,排秆处理装置5利用其上部所包括的排秆搬送机构32,接收利用夹持搬送机构31从脱谷装置4运出的排秆,并向后方搬送。而且,虽然图示省略,但可以将排秆排出形态在将排秆保持长条状态排出到车外的长秆排出状态、利用内部所包括的盘式切割机实施将排秆细切断的细断处理后排出到车外的细断排出状态间切换而构成。排秆搬送机构32及盘式切割机以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进行工作。 
图9是收割搬送部3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主视图;图10是收割搬送部3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后视图;图11是收割搬送部3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右侧视图。如图1至11所示,收割框架20在其后端部包括与走行车体1连结的左右方向的连结部件33。连结部件33由圆管材料等构成,以成为对收割搬送部3进行升降摇动时的摇动支点。在连结部件33上连结有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走行车体1的前下方延伸的延伸部件34。在延伸部件34的延伸端沿左右方向连结有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底部的中间部件35。中间部件35形成为:在比其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更靠左侧的位置,将相对延伸部件34的连结部35A,从其背面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后方延伸。在中间部件35的左端部连结有左分草部件21A,使其前部侧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前方延伸。另外,竖直设置有支撑左侧的扶起装置22A的支撑部件36。在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连结有右分草部件21B,使其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前方延伸。在中间部件3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有中分草部件21C,使其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前方延伸。 
在连结部件33的内部包括有与收割离合器29的输出滑轮37一体旋转的输入轴38等。在延伸部件34的内部包括有经由一对锥齿轮39与输入轴38联动的传动轴40等。在中间部件35的内部包括有经由一对锥齿轮41与传动轴40联动的前后方向的中继轴42、通过一对锥齿轮43与中继轴42联动的动力分配轴44等。在支撑部件36的内部包括有经由一对锥齿轮45与动力分配轴44联动的左传动轴46等。在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向右侧的扶起装置22B竖直设置有经由一对锥齿轮47与动力分配轴44联动的右传动轴48。 
如图6至10所示,左分草部件21A构成为通过在与中间部件35的 左端部连结的L形的左分草管49A的前端部,经由左分草支撑杆50A连结金属薄板制的左分草部件51A,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部。右分草部件21B构成为通过在与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连结的右分草管49B的前端部,经由右分草支撑杆50B连结金属薄板制的右分草具51B,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右端部。中分草部件21C构成为通过在与中间部件3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的中分草管49C的前端部,经由中分草支撑杆50C连结金属薄板制的中分草具51C,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近似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中分草具51C位于左分草具51A与右分草具51B之间的近似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而且,各分草部件21A至21C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置,使得在相邻的2个分草部件21A、21C或者21B、21C之间可以导入最多2垄作物C。另外,在使收割搬送部3位于作业区域时,设定其姿势使其为水平姿势或者近似水平姿势。 
图12是表示扶起装置22A、22B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主视图。如图1至12所示,左右扶起装置22A、22B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左右扶起装置22A、22B在其扶起壳体52A、52B的上部包括输入轴53A、53B。在各扶起壳体52A、52B的内部,包括与输入轴53A、53B一体旋转的驱动链轮54A、54B;与驱动链轮54A、54B的横侧邻近的张紧链轮55A、55B;配备在扶起壳体52A、52B的下部的第一导辊56A、56B和第二导辊57A、57B;以及环绕于它们上的循环链58A、58B等。在各循环链58A、58B上以一定间距排列配备有多个扶起爪59A、59B。各扶起爪59A、59B在其自由端侧位于扶起壳体52A、52B的内部的收纳姿势、向扶起壳体52A、52B的外侧延伸对作物C作用的作用姿势间,以将其连结在循环链58A、58B的连结销60A、60B为支点进行摇动。在第一导辊56A、56B与第二导辊57A、57B之间,配备有将扶起爪59A、59B保持为向下的作用姿势的第一导轨61A、61B。在第二导辊57A、57B与驱动链轮54A、54B之间,配备有将扶起爪59A、59B保持为横向的作用姿势的第二导轨62A、62B。 
左侧的扶起装置22A,其输入轴53A经由一对锥齿轮63与左传动轴46联动。利用该联动,该循环链58A在正面视角下进行右旋转动。利用该转动,各扶起爪59A在被第一导轨61A保持为向下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a1中,从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侧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移动,利用该移动,将导入左分草部件21A与中分草部件21C之间的最多2垄作物C 的谷秆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进行拨入引导。另外,在被第二导轨62A保持为横向的作用姿势区域Aa2中,从扶起壳体52A的下端部向上部移动,利用该移动,将拨入引导后的作物C的谷秆扶起。 
右侧的扶起装置22B,其输入轴53B经由链式传动机构64和一对锥齿轮65,与右传动轴48联动。利用该联动,该循环链58B在正面视角下进行左旋转动。利用该转动,各扶起爪59B在被第一导轨61B保持为向下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b1中,从收割搬送部3的右端侧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移动,利用该移动,将导入右分草部件21B与中分草部件21C之间的最多2垄作物C的谷秆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进行拨入引导。另外,在被第二导轨62B保持为横向的作用姿势区域Ab2中,从扶起壳体52B的下端部向上部移动,利用该移动,将拨入引导后的作物C的谷秆扶起。 
即,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中形成利用其包括的多个扶起爪59A、59B,将导入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中的对应的分草部件间的作物C的谷秆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进行拨入引导的引导区域Aa1、Ab1,以及将拨入引导的作物C的谷秆扶起的扶起区域Aa2、Ab2。 
而且,左侧的扶起装置22A构成为利用从收割搬送部3的输入轴38,经由传动轴40、中继轴42、动力分配轴44、以及左传动轴46等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利用该工作,将导入左分草部件21A与中分草部件21C之间的最多2垄作物C的谷秆扶起。 
另外,右侧的扶起装置22B构成为利用从收割搬送部3的输入轴38,经由传动轴40、中继轴42、动力分配轴44、右传动轴48、以及链式传动机构62等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利用该工作,将导入右分草部件21B与中分草部件21C之间的最多2垄作物C的谷秆扶起。 
据此,可以将左右的扶起框26A、26B构成为扶起最多2垄谷秆的2垄用,可以将收割搬送部3构成为利用左右一对扶起框26A、26B对最多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2框4垄收割规格。其结果是,与包括4个分草部件和3个扶起装置,对最多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一般的3框4垄收割规格的收割搬送部相比,可以构成为具有同样宽的作业宽度,并简化构成、削减成本。 
另外,通过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中形成引导区域Aa1、Ab1 和扶起区域Aa2、Ab2,成为实现结构简单的2框4垄规格,可以顺利且良好地扶起4垄作物谷秆。 
而且,可以将收割搬送部3构成为不需要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的上部,架设用于联动连结其上部所配备的输入轴53A、53B的重量较大的轴式传动机构的无拱构造,据此,与采用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的上部来架设轴式传动机构的拱形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收割搬送部3的重心位置,可以提高车体的稳定性。 
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在3框4垄收割规格的收割搬送部采用无拱构造时,需要将对于配置在收割搬送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扶起装置的传动系统,配备在成为谷秆的搬送通路的下方的收割搬送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底部。若在这样的位置配置传动系统,则泥或杂草等异物容易堆积在传动系统的壳体上,若谷秆与该堆积的异物接触,则谷秆的搬送姿势会产生紊乱,该紊乱会引起利用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这样,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容易导致谷粒回收效率的下降。 
与之相对,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收割搬送部3虽然是4垄收割,但却是不需要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扶起装置的2框4垄收割规格,因此可以避免这样的异物的堆积引起的谷粒回收效率下降。 
如图6至8、图10及图11所示,左侧的扶起壳体52A,使其下部经由左支撑部件66A支撑于左分草管50A上。另外,使其上部被支撑部件36支撑。右侧的扶起壳体52B使其下部经由右支撑部件66B支撑于右分草管50B上。另外,利用拱形的连结部件67,使其上部与左侧的扶起壳体52A的上部连结。即,右侧的扶起壳体52B使其上部经由连结部件67和左侧的扶起壳体52A被支撑部件36支撑。而且利用这些支撑构造,将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以越向其上部侧越位于车体后方侧的后倒姿势装备在收割搬送部3中。 
另外,作为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也可以采用利用随着车体的走行而将作物C的谷秆向扶起区域Aa2、Ab2沿左右方向滑动引导的引导部件形成引导区域Aa1、Ab1的构造,以代替通过使多个扶起爪59A、59B沿左右方向拨入移动而形成引导区域Aa1、Ab1的构造。 
如图4至9所示,收割装置23被各分草部件21A至21C的分草管50A至50C支撑。而且,在其上侧左右方向呈一直线状连续排列配置的 多个可动刃68,通过相对于在其下侧左右方向呈一直线状连续排列配置的多个固定刃69,沿左右方向以一定行程进行往返滑动,对利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扶起的作物C的谷秆进行收割。各可动刃68经由曲柄式的收割刃驱动装置70与动力分配轴44联动,由此相对于固定刃69沿左右方向以一定行程进行往返滑动。 
即,收割装置23构成为利用从收割搬送部3的动力分配轴44经由收割刃驱动装置70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利用该工作,对利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扶起的作物C的谷秆进行收割。 
图13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24A、24B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图14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及供给搬送装置25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如图5至10、图13及图14所示,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在上下配置有在谷秆的株干侧的上部进行拨入作用的皮带式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在谷秆的株干侧的下部进行拨入作用的作为旋转体的镇压器72A、72B,且在它们之间包括将谷秆引导至拨入搬送机构71A、71B及镇压器72A、72B的拨入搬送区域的引导部件73A、73B而构成。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将以一定间距一体形成有拨入搬送用的多个突出部74a、74b的橡胶制的拨入皮带74A、74B绕大直径的驱动滑轮75A、75B与小直径的从动滑轮76A、76B之间而构成。在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上部装备有罩77A、77B,通过从上方覆盖拨入皮带74A、74B的皮带侧以及驱动滑轮75A、75B与从动滑轮76A、76B,防止谷秆相对于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缠绕。左右的镇压器72A、72B在其外周部以一定间距一体形成有拨入搬送用的多个突出部72a、72b。 
左侧的拨入搬送装置24A经由L形的支轴78被支撑部件36支撑,使得该拨入搬送机构71A的驱动滑轮75A与镇压器72A以可旋转的状态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另外,使该拨入搬送机构71A的从动滑轮76A被一体装备在左支撑部件66A的左端部的左辅助部件79A支撑,使得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部,比驱动滑轮75A更靠近车体前侧。 
右侧的拨入搬送装置24B装备在外嵌于右传动轴48的筒轴80上,使得该拨入搬送机构71B的驱动滑轮75B与镇压器72B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即,右传动轴48及筒轴80作为支撑拨入搬送 机构71B的驱动滑轮75B与镇压器72B的支撑部件起作用。另外,使其拨入搬送机构71B的从动滑轮76B被一体装备在右支撑部件66B的右端部的右辅助部件79B支撑,使得在收割搬送部3的右端部,比驱动滑轮75B更靠近车体前侧。 
而且,利用该支撑构造,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装备在收割搬送部3中,使得在使收割搬送部3位于作业区域内的状态下,这些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姿势为越靠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越靠近车体后方侧的倾斜姿势,成为向后翘起的倾斜姿势,另外,这些镇压器72A、72B的姿势成为向后翘起的倾斜姿势。 
据此,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利用这些拨入皮带74A、74B的突出部74a、74b和镇压器72A、72B的突出部72a、72b,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两侧,将位于它们的搬送区域内的收割后的谷秆边从左右外侧的下方侧接住并提起,边拨向谷秆通过部27,在谷秆通过部27之前,将拨来的谷秆边从前下方侧接住并提起边向谷秆通过部27拨入,在谷秆通过部27中,通过将拨入的谷秆边从前下方侧接住并提起,边向位于谷秆通过部27的后方的供给搬送装置25拨出,使其通过谷秆通过部27。 
其结果是,在利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对收割后的谷秆进行拨入搬送时,可以使该谷秆的株干侧难以接触收割装置23,据此,可以避免由于该接触使谷秆的搬送姿势紊乱,该紊乱引起的由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产生脱谷残留而导致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左侧的拨入搬送装置24A将其驱动滑轮75A与镇压器72A一体形成,使得该拨入搬送机构71A的驱动滑轮75A与镇压器72A一体旋转。右侧的拨入搬送装置24B将其驱动滑轮75B和镇压器72B与筒轴80连结,使得该拨入搬送机构71B的驱动滑轮75B和镇压器72B与筒轴80一体旋转。筒轴80经由齿轮式的减速机构81与右传动轴48联动。左侧的镇压器72A与右侧的镇压器72B啮合联动。 
即,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构成为利用从右传动轴48经由减速机构81及筒轴80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利用该工作,将收割后的谷秆向作为左右的镇压器72A、72B的啮合部的谷秆通过部27拨入搬送,从谷秆通过部27向后方的供给搬送装置25拨出搬送。 
如图1、图3、图4至7及图14所示,供给搬送装置25在上下配置 有夹持利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向谷秆通过部27的后方拨出的谷秆的株干侧,并向脱谷装置4的夹持搬送机构31搬送的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以及将该谷秆的穗头侧卡紧,并向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搬送的穗头卡紧搬送机构83而构成。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及穗头卡紧搬送机构83构成为,通过作为它们的输入轴起作用的传动轴84经由一对锥齿轮85与收割搬送部3的输入轴38联动,边将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的姿势从立起姿势变更为脱谷用的右倒姿势,边向脱谷装置4供给搬送。 
供给搬送装置25构成为能够以位于其搬送终端部25a的收割搬送部3的输入轴38为支点进行上下摇动。而且,利用该上下摇动,可以将其搬送始端部25b相对于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在其秆长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利用该位置调节,可以变更搬送的谷秆的相对于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穗头侧的供给长度,可以对由脱谷装置4所进行的谷秆的脱谷的深度进行调节。 
在收割搬送部3竖直设置有引导杆86,其抑制供给搬送装置25向左右方向的振动,并且将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沿上下方向摇动引导。引导杆86弯曲形成为以供给搬送装置25的摇动支点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供给搬送装置25中装备有调节单元87,通过以收割搬送部3的输入轴38为支点对供给搬送装置25沿上下方向进行摇动驱动,将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相对于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在秆长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另外,包括支撑框架90,跨供给搬送装置25的谷秆搬送路径88对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的夹持引导杆89进行支撑。 
调节单元87构成为,利用收割搬送部3所包括的电动机91的工作,经由电动机91的输出轴(未图示)所包括的小齿轮(未图示)和与该小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92,摇动一体装备在扇形齿轮92上的摇动臂93,从而将经由悬杆94与摇动臂93连接的供给搬送装置25沿上下方向摇动驱动。 
在支撑框架90中包括检测由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位置的穗头传感器95。在穗头传感器95中包括一对传感器臂96A、96B。一对传感器臂96A、96B配置为在由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侧,在秆长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而且,穗头传感器95将利用一对传感器臂96A、96B检测的谷秆的穗头位置,输出至利用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 装置97。在控制装置97中包括脱谷深度调节用的控制单元97A,基于穗头传感器95的输出,控制调节单元87的电动机91的工作,使得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头侧的长度为一定。控制单元97A通过控制电动机91的工作,使得维持位于谷秆的株干侧的传感器臂96A检测谷秆的穗头侧,且位于谷秆的穗头侧的传感器臂96B不检测谷秆的穗头侧的状态,使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头侧的长度为一定。 
虽然图示省略,但一对传感器臂96A、96B构成为能够一体地进行相对于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的秆长方向的位置变更。而且,通过该位置变更,将两个传感器臂96A、96B的位置变更至谷秆的株干侧,从而可以将由脱谷装置4进行的谷秆的脱谷的深度,调节为使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头长度较短的浅脱谷侧。另外,通过将两个传感器臂96A、96B的位置变更至谷秆的穗头侧,可以将由脱谷装置4进行的谷秆的脱谷的深度,调节为使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头长度较长的深脱谷侧。 
如图1至3、图6及图7所示,在穗头传感器95中装备有操作杆98,其可以对一对传感器臂96A、96B进行位置变更操作。操作杆98配置设定为位于穗头传感器95的接近搭乘驾驶部2的位置。据此,可以在搭乘驾驶部2中操作操作杆98,可以对由脱谷装置4进行的谷秆的脱谷的深度进行调节。 
如图8、图9及图13所示,在收割搬送部3中,中分草部件21C配置在谷秆通过部27的左右宽度内的左右的镇压器72A、72B的谷径da、db之间。 
利用该配置,可以防止在利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将收割后的谷秆向谷秆通过部27进行搬送时,该谷秆跨过中分草部件21C地移动。其结果是,与谷秆跨过中分草部件21C的情况相比,可以使该谷秆的株干侧难以接触中分草部件21C,据此,可以避免由于该接触使谷秆的搬送姿势紊乱引起的、利用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另外,如上所述,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使收割搬送部3位于作业区域内的状态下,它们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姿势为越靠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越靠近后方的倾斜姿势,且成为 向后翘起的倾斜姿势,另外,它们的镇压器72A、72B的姿势成为向后翘起的倾斜姿势,从而,对于在使收割搬送部3位于作业区域内时成为水平姿势或者近似水平姿势的中分草部件21C,使得越靠近其搬送方向下游侧越从中分草部件21C向上方偏离。据此,可以防止由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向谷秆通过部27拨入搬送的谷秆,在谷秆通过部27与中分草部件21C接触,结果,可以阻止由于该接触导致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紊乱引起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图15是表示4垄收割的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俯视图;图16是表示3垄收割的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俯视图。如图3、图4、图15及图16所示,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端(收割搬送部3的远离搭乘驾驶部2的一侧的左右一侧端)的左分草部件21A、左侧(远离搭乘驾驶部2的一侧)的履带13A配置为,左分草部件21A的分草始端21Aa与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另外,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右侧端(收割搬送部3的搭乘驾驶部侧的左右一侧端)的右分草部件21B和右侧(搭乘驾驶部侧)的履带13B配置为,右侧的履带13B的右端部13Ba,在从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向车体右外侧稍微露出的状态下,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与右侧的履带13B的右端部13Ba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近似一致。 
即,左右的履带13A、13B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置,使其车体横外侧的端部间距离L大于可以进行最多4垄收割搬送而构成的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W。据此,可以延长左右的履带13A、13B的辙间距离,不会导致由于延长各履带13A、13B的接地长度而使转弯性能下降,可以提高在湿田中的性能。 
另外,左侧的履带13A,其左端部13Aa的位置与左分草部件21A的分草始端21Aa在左右方向一致,因此不会从该分草始端21Aa向车体左侧露出。据此,在走行车体1的左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的外围收割、或在走行车体1的左右两个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Cy的中央收割等作业走行时,可以防止左侧的履带13A踏过位于其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的作物Cx、或者左侧的履带13A向位于其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的作物Cx溅泥等不理想的产生,可以避免该踏过或溅泥引起的作业效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右侧的履带13B,其右端部13Ba的位置与右分草部件21B 的分草始端21Ba在左右方向近似一致,在走行车体1的左右两个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Cy的中央收割等作业走行时,若设定为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通过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右方的作物Cb、与该作物Cb相邻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y之间的作业宽度内的作物Cb侧附近,则可以防止右侧的履带13B踏过位于其右外侧附近的未收割的作物Cy这样的不理想的产生,可以避免该踏过引起的作业效率的下降。 
顺便提及,若右侧的履带13B的从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向车体右外侧的露出长度Lz是可以防止右侧的履带13B踏过车体右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Cy的长度,例如从与作物C的种植间隔Sc的关系而言,可以设定为Lz=1/3*Sc或Lz=1/4*Sc等各种长度,但优选的是Lz≤1/6*Sc。而且,其露出的长度Lz越短,越可以抑制右侧的履带13B向车体右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Cy溅泥,越可以抑制该溅泥引起的作业效率的下降。反之,其露出的长度Lz越长,可以使左右的履带13A、13B的辙间距离越长,可以提高在湿田中的性能。 
即,可以构成为在外围收割或中央收割等作业走行时,防止左右的履带13A、13B踏过未收割作物Cx、Cy或向未收割作物Cx、Cy溅泥的全面收割规格。 
另外,也可以将右侧的履带13B配置为,其右端部13Ba与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在左右方向一致,或者比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更靠近车体内侧。另外,也可以将左侧的履带13A配置为,其左端部13Aa比左分草部件21A的分草始端21Aa更靠近车体内侧,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在可以防止左侧的履带13A踏过车体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Cx,且可以抑制对于未收割作物Cx的溅泥的范围内,其左端部13Aa比左分草部件21A的分草始端21Aa更靠近车体左外侧。 
如图15所示,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配置为,在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在将右分草部件21B相对于作物C调整位置,使得其分草始端21Ba通过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右方的作物Cb和与该作物Cb相邻的右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y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作业宽度内的作物Cb侧附近时,中分草部件21C通过位于成为其作用对象的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c、Cd的中间位置或者近似中间位置,且左分草部件21A通过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 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比其中间位置更接近作业宽度内的作物Ca的位置。 
即,在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通过对由于位于搭乘驾驶部2的前下方而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较高的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调整位置,使其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右方的作物Cb的横向右侧附近,不对由于远离搭乘驾驶部2而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较低的左分草部件21A及中分草部件21C进行辨认,就可以使其通过从作物C的种植位置偏离的适当位置,可以避免这些分草部件21A、21C压倒或踏过作物C。 
据此,即使在作物C的倒伏剧烈时,也能容易且可靠地将各分草部件21A至21B调整到相对于作物C的适当位置,可以高效地利用各分草部件21A至21B及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对谷秆进行扶起。 
另外,由于中分草部件21C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c、Cd的中间位置或者近似中间位置,可以使导入左侧的扶起框26A的框内的2垄作物Ca、Cc的谷秆和导入右侧的扶起框26B的框内的2垄作物Cb、Cd的谷秆,位于夹着位于中分草部件21C的正上方的谷秆通过部27的左右对称的位置,可以使成为其左右对象的谷秆距离谷秆通过部27的距离一样短。 
据此,可以防止由于向左右的扶起框26A、26B导入各2垄作物C的谷秆,并且中分草部件21C从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c、Cd的中间位置大幅偏离,导致导入左右的扶起框26A、26B中任一方的谷秆距离谷秆通过部27的距离不必要地延长,左右任一个拨入搬送装置24A、24B搬送谷秆的效率下降。另外,可以防止在利用左右任一个拨入搬送装置24A、24B来搬送谷秆时产生不必要的延迟,可以防止由于该延迟引起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紊乱,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而且,由于左分草部件21A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左方的作物Ca的横向左侧附近,在对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始终需要对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调整位置,使其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右方的作物Cb的横向右侧附近。 
据此,在对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可以始终使各分草 部件21A至21C可靠地通过相对于作物C的上述适当位置,结果,可以提高在对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的作业性。 
如图16所示,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配置为,在对3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在将右分草部件21B相对于右侧的作物的收割轨迹Cz调整位置,使得其分草始端21Ba通过与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右方的作物Cb相邻的右侧的作物的收割轨迹Cz的上方时,中分草部件21C通过位于成为其作用对象的作业宽度内的右侧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b、Cc之间的,比右侧的作物Cb更接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作物Cc的位置,且左分草部件21A通过成为其作用对象的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中间位置或者近似中间位置。 
即,在3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通过对由于位于搭乘驾驶部2的前下方而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较高的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调整位置,使其通过右侧的收割轨迹Cz的上方,不对由于远离搭乘驾驶部2而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较低的左分草部件21A及中分草部件21C进行辨认,就可以使其通过从作物C的种植位置偏离的适当位置,可以避免这些分草部件21A、21C压倒或踏过作物C。 
据此,即使在作物C的倒伏剧烈时,也能容易且可靠地将右分草部件21B及中分草部件21C调整位置到相对于作物C的适当位置,可以高效地利用各分草部件21A至21B及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对谷秆进行扶起。 
另外,由于中分草部件21C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作物Cc的横向右侧附近,可以使导入左侧的扶起框26A的框内的2垄作物Ca、Cc的谷秆和导入右侧的扶起框26B的框内的1垄作物Cb的谷秆中的、从位于中分草部件21C的正上方的谷秆通过部27最远离的左侧的作物Ca的谷秆,距离谷秆通过部27的距离为最短。 
据此,可以使利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将3垄谷秆向谷秆通过部27进行拨入搬送时的搬送效率提高。另外,可以防止在利用左右任一个拨入搬送装置24A、24B来搬送谷秆时产生不必要的延迟,可以防止由于该延迟引起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紊乱,利用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 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而且,由于左分草部件21A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左方的作物Ca、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中间位置或者近似中间位置,在对3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可以使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最低的左分草部件21A,从其作用对象的作物C的种植位置,位于在其作用范围内的最远离的位置。 
据此,在对3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可以使从搭乘驾驶部2的辨认性最低的左分草部件21A良好地作用于其作用对象的作物C,并且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左分草部件21A位于作用对象的作物C的种植位置。 
顺便提及,作为用于满足上述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和作物C的位置关系的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的具体配置,考虑有如下等配置:3个分草部件21A至21C的左右间隔Sa、Sb和作物C的种植间隔Sc的关系为Sa=Sb=1.75*Sc的配置、Sa=Sb≈1.75*Sc的配置、或者Sa>Sb且Sa≈1.75*Sc且Sb≈1.75*Sc的配置、Sa<Sb且Sa≈1.75*Sc且Sb≈1.75*Sc的配置。而且,在对4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优选的是左分草部件21A与位于其横向右侧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的离开距离La、大于右分草部件21A与位于其横向左侧的作业宽度内最右方的作物Cb的离开距离Lb。 
如图3、图4及图8所示,左右的分草部件21A、21B构成为,其分草具51A、51B的姿势为越向车体后部侧越位于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的倾斜姿势。据此,可以易于将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的左右两端部的作物Ca、Cb向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靠近。 
如图1至4及图6至9所示,在收割搬送部3包括有左分草杆99A和右分草杆99B和中分草杆99C。 
如图1、图3、图4及图6所示,左分草杆99A装备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部,可以利用摇动而在向走行车体1的左外侧伸出而倾倒的作用姿势、以及退回至走行车体侧而立起的收纳姿势间进行姿势变更。而且,通过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作用姿势,可以阻止存在于走行车体1的左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x向车体内侧倒伏。 
图17是表示左分草杆99A的分草终端部侧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如图1、图3、图4、图6及图17所示,左分草杆99A将其分 草始端部99a经由第一连结部100可摇动地与左分草具51A连结。另外,将从该分草终端部侧延伸的连结杆101的延伸端部101a经由第二连结部102可摇动地与收割搬送部3的支撑部件36连结。 
第一连结部100由焊接在左分草部件51A的L形的支架103、以及将左分草杆99A的分草始端部99a可摇动地连结于该支架103的连结销104构成,使得连结销104与左分草具51A的左侧部相邻。 
第二连结部102由焊接在支撑部件36的支架105、将连结杆101的延伸端部101a可摇动地连结于该支架105的连结销106、以及可以保持左分草杆99A的姿势的保持机构107构成。而且,有效利用存在于左侧的扶起框26A的左侧端部的正后方处的空间进行配置,比第一连结部100更靠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且比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更靠近走行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 
保持机构107构成为通过在支架105形成以连结销106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105a,在该长孔105a中插通螺栓108后,在该螺栓108的插通始端侧外嵌压缩弹簧109,拧合一对螺母110,利用压缩弹簧109的作用,对连结杆101的延伸端部101a与支架105进行压接,容许沿着长孔105a的左分草杆99A的在作用姿势与收纳姿势之间的摇动操作,保持左分草杆99A的姿势。 
利用上述构成,即使将第二连结部102构成为包括保持机构107而比较大,也能避免在将左分草杆99A的姿势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下,使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部位于垄边,对垄边的作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等第二连结部102与垄等外物接触而变形的可能性。这在由混凝土块等形成较低的垄的田地中,阻止由于与该混凝土块接触而导致第二连结部102变形方面特别有效。 
另外,由于通过第一连结部100的连结销104与第二连结部102的连结销106的中心的左分草杆99A的摇动轴心P,处于越向该收割搬送部3的后部侧越靠近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倾斜姿势,与将左分草杆99A的摇动轴心P设定为沿着收割搬送部3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将左分草杆99A在收纳姿势与作用姿势之间进行摇动操作时的操作角,可以提高左分草杆99A的操作性。 
图18是表示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4及图18所示,左分草杆99A构成为,在其收纳姿势下,在 其分草终端部99b比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端更靠近走行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状态下,该分草终端部99b与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端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近似一致。 
据此,左分草杆99A在其收纳姿势下,在其分草终端部99b比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更靠近走行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状态下,其分草终端部99b与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近似一致。 
即,通过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可以使左分草杆99A的分草终端部99b,比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端及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更靠近走行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据此,可以使左分草杆99A的整体,比与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相比更靠近车体左外侧的夹持搬送机构31的左外侧端,更靠近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其结果是,与左分草杆99A的分草终端部99b等比夹持搬送机构31的左外侧端更靠近车体左外侧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在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下的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左右宽度,可以提高对于仓库等的收纳性。 
左分草杆99A构成为,在其收纳姿势下,其分草终端部99b比供给搬送装置25的谷秆搬送路径88更靠近车体上方侧。据此,在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下,也能利用供给搬送装置25,使谷秆不与左分草杆99A的分草终端部99b接触,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 
即,即使在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走行,也能避免由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与左分草杆99A的分草终端部99b接触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可以避免由于该接触引起的、谷秆的搬送姿势产生紊乱,谷秆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而且,在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下,由于左分草杆99A的整体,比脱谷装置4的夹持搬送机构31的左外侧端更靠近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因此在垄边进行作业走行时,可以在使车体更接近垄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走行,左分草部件21A相对于垄边的作物C的位置调整容易进行。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在垄边的作业性。 
另外,对于秆长为65至75cm左右、倒伏的可能性较小的短秆的作物C,通过将左分草杆99A切换至收纳姿势使左分草杆99A不作用于其 穗头,可以避免由于左分草杆99A对作物C的谷秆进行分草作用而使谷粒从谷秆脱离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可以提高谷粒回收效率。这在收割容易脱谷的籼稻等时特别有效。 
如图1至4及图6至8所示,中分草杆99C在收割搬送部3的前端部,在中分草具51C至连结部件67之间竖直设置,以位于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的近似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据此,通过利用左右的各扶起装置22A、22B的引导区域Aa1、Ab1的各扶起爪59A、59B的拨入作用,向另一个扶起装置22A、22B倒伏,可以将在各扶起装置22A、22B的扶起区域Aa1、Ab1的车体前方侧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交叉的作物C的谷秆,利用中分草杆99C的分草作用,向对应的扶起装置22A、22B的扶起区域Aa1、Ab1进行左右分开。 
其结果是,可以避免收割的作物C的谷秆,由于各扶起装置22A、22B的引导区域Aa1、Ab1的各扶起爪59A、59B的拨入作用,在各扶起装置22A、22B的扶起区域Aa1、Ab1的车体前方侧,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互相交叉缠绕的可能性,可以防止该互相缠绕引起的作物谷秆的扶起效率下降或产生扶起不良。 
如图1至4所示,在从搭乘驾驶部2对各分草具51A至51C与位于车体的前方的作物C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辨认时,为了不遮挡从搭乘驾驶部2的视野,左右的各扶起装置22A、22B配置为位于车体的前后方向的前板14的正前位置。 
如图3、图4、图8、图12及图13所示,右侧的扶起框26B所包括的2垄用的扶起装置22B构成为,其扶起区域Ab2位于远离搭乘驾驶部2的左侧。 
据此,与在右侧的扶起框26B装备扶起区域Ab2位于成为搭乘驾驶部侧的右侧的2垄用的扶起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搭乘驾驶部2的对于车体前方的视野良好,可以提高从搭乘驾驶部2对车体前方的作业地等的辨认性。 
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将其扶起区域Aa2、Ab2的左右宽度Wa、Wb形成为与扶起最多2垄谷秆对应的宽度。另外,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所包括的扶起爪59A、59B形成为与较宽的扶起区域Aa2、Ab2对应的长度。 
据此,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始终扶起各2垄谷秆的4垄收 割的作业走行时,可以防止谷秆通过左右的对应的扶起区域Aa2、Ab2时的阻力超过容许范围。其结果是,即使在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也能利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顺利且良好地对谷秆进行扶起。 
另外,通过将各扶起爪59A、59B形成为与较宽的扶起区域Aa2、Ab2对应的长度,可以防止在较宽的扶起区域Aa2、Ab2中形成扶起爪59A、59B不对谷秆进行作用的死区。其结果是,将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的各扶起区域Aa2、Ab2形成为容许2垄谷秆通过的宽度,并可以可靠地利用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对谷秆进行扶起。 
顺便提及,与3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和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无关,也可以仅将始终供给2垄谷秆的左侧的扶起装置22A构成为,其扶起区域Aa2的左右宽度Wa为与扶起最多2垄谷秆对应的宽度,且其扶起爪59A成为与较宽的扶起区域Aa2对应的长度。 
如图2、图5及图7至9所示,收割刃驱动装置70配备在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以位于收割搬送部3的右侧端。据此,可以避免将收割刃驱动装置70配备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时有可能导致的、收割后的谷秆缠绕在收割刃驱动装置70的不理想;将收割刃驱动装置70配备在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端时有可能导致的、仅在走行车体1的左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的作业频度较高的外围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该未收割的作物Cx缠绕在收割刃驱动装置70的不理想的产生。 
另外,通过将供给搬送装置25配备在收割搬送部3的靠左的位置,以将向谷秆通过部27拨入搬送的谷秆向车体左侧的脱谷装置4进行供给搬送,通过在左侧较重的收割搬送部3的右侧端配备重量比较大的收割刃驱动装置70,可以提高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平衡。 
在收割搬送部3的右侧端配备有覆盖收割刃驱动装置70的金属薄板制的罩111。罩111利用将右分草部件21B与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连结的3条螺栓112中的上侧的2条螺栓112,在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与右分草杆99B一起共接连结。 
据此,在走行车体1的右外侧也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y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利用右分草杆99B及罩111,可以避免其车体右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y缠绕在收割刃驱动装置70的可能性。 
另外,与将右分草部件21B和右分草杆99B与罩111,分别螺栓连结于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组装性。而且,在对右 分草杆99B或罩111进行更换时,可以防止右分草部件21B从中间部件35的右端部完全拆下,从而进行更换。 
如图2至4所示,位于走行车体1的前部右侧端的纵梁113使其前半部沿车体左右方向倾斜,使其越靠近前端侧越接近右侧的履带13B的右端部13Ba。据此,在走行车体1的右外侧面也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y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可以使纵梁113的外侧113a作为将车体右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y向车体右外侧引导的引导面起作用。其结果是,可以与右分草杆99B一起阻止存在于走行车体1的右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y向车体内侧的倒伏。 
另外,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中,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通过利用橡胶制的拨入皮带74A、74B对谷秆进行拨入搬送,从而对收割前的谷秆进行作用时,拨入皮带74A、74B的突出部74a、74b会因小于收割前的谷秆的强度而变形,由于该变形,在直至该谷秆被收割的期间,该谷秆不会向谷秆通过部27拨入搬送。另外,由于此时的作业走行,将收割前的谷秆向车体前方压弯。 
然后,若这样压弯的谷秆到达收割装置23的收割位置并被收割,则由于与该收割一起的从向车体前方压弯的状态返回笔直的状态的复原作用,有时会向远离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车体前方侧飞出,从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搬送区域脱离,掉落到收割装置12的前方。 
若产生这样的现象,则掉落到收割装置12的前方的谷秆,会被随着作业走行一个接一个向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搬送区域导入的后续的未收割的谷秆压回收割装置12的收割位置,其株干侧与未收割的谷秆一起被再次收割。 
若产生这样的谷秆的二次收割,则谷秆的秆长会不整齐,该不整齐会引起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产生脱谷残留,结果,容易导致谷粒回收效率的下降。 
因此,如图8、图9、图13及图14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将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中的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构成为,其直线搬送路径114A、114B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a、θb相同。另外,设定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及供给搬 送装置25的姿势,使得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的直线搬送路径114A与右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B的直线搬送路径114B的夹角θA,大于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的直线搬送路径114A与供给搬送装置25的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的直线搬送路径115的夹角θB。 
若这样设定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71A、71B的姿势,则通过在收割装置23的上方,将多个可动刃68及固定刃69沿左右方向呈一直线状连续排列地配置,可以使其直线搬送路径114A、114B,相对于沿左右方向呈一直线状并列的各可动刃68及固定刃69的收割位置,位于近似沿着其收割位置的状态。 
据此,可以有效抑制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对利用收割装置23收割前的谷秆进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对收割前的谷秆进行作用引起的谷粒回收效率的下降。 
另外,可以将利用收割装置23收割后的谷秆,利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快速向谷秆通过部27进行拨入搬送,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对谷秆的拨入搬送效率。 
如图8及图13所示,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中,其引导部件73A、73B包括有从收割搬送部3的左右的端部向对应的左右的镇压器72A、72B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直线引导部73a、73b。各直线引导部73a、73b形成为与车体前后方向垂直的一横直线状。 
据此,可以防止左右的引导部件73A、73B的直线引导部73a、73b在作业走行时对收割前的谷秆进行作用,将该谷秆向车体前方压弯。其结果是,可以避免该压弯的谷秆与收割一起从压弯的状态的复原作用而掉落到收割装置12的前方,从而被二次收割的可能性。 
如图3及图14所示,供给搬送装置25设定其搬送姿势,使得其搬送始端部25b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与搭乘驾驶部2互相重叠。据此,通过使收割搬送部3为2框4垄收割规格,左分草部件21A的分草始端21Aa与左侧的履带13A的左端部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且右分草部件21B的分草始端21Ba与右侧的履带13B的右端部13Ba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近似一致,对于位于走行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谷秆通过部27,可以使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位于可以直接接收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的谷秆通过部27的正后方的位置。 
即,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与供给搬送装置25之间,不 装备对谷秆的交接进行中继的辅助搬送装置,就能得到适于构成为2框4垄收割规格的收割搬送部3的供给搬送构造。 
搭乘驾驶部2在与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在车体正面视角下互相重叠的侧板15的前端部形成有凹部2a,该凹部2a容许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进入。 
供给搬送装置25使其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的直线搬送路径115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c、以及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穗头卡紧搬送机构83的直线搬送路径116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d较大,从而其搬送始端部25b进入搭乘驾驶部2的凹部2a。 
据此,与在搭乘驾驶部2不形成凹部2a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侧接近搭乘驾驶部2,据此,可以缩短供给搬送装置25在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可以缩短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 
另外,越靠近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侧越靠近搭乘驾驶部2,据此,供给搬送装置25的支撑框架90所包括的脱谷深度调节用的操作杆98也进一步靠近搭乘驾驶部2,结果,更易于从搭乘驾驶部2对脱谷深度调节用的操作杆98进行操作。 
另外,若增大供给搬送装置25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c、θd,则供给搬送装置25会靠近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因此,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与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接触,有可能导致该谷秆的搬送姿势紊乱的不理想。 
因此,如图1、图2、图5至7及图9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配置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使其低于右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B的高度位置。据此,可以防止由供给搬送装置25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与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接触,该谷秆的搬送姿势紊乱,可以防止该紊乱引起的,由供给搬送装置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4进行搬送时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另外,若将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构成为2垄用,且增大供给搬送装置25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c、θd,则由左侧的扶起框26A收割的谷秆,由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71A和供给搬送装置25以大致U形搬送。因此,在以U形搬送的谷秆的搬送方向切换地点的谷秆通过部27中,存在该谷秆的株干侧由于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的 倾向。 
因此,如图1、图2、图6至10及图13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通过在延伸部件34与中间部件35之间装入前后向的连结部35A,使延伸部件34从谷秆通过部27向车体后方侧偏离,在延伸部件34与中间部件35之间形成有前后宽度较宽的交接路径117,容许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交接至供给搬送装置25的谷秆的株干侧通过。 
据此,在谷秆通过部27中,即使谷秆的株干侧由于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防止该谷秆的株干侧与延伸部件34的延伸端接触,可以防止由于该接触使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紊乱引起的谷秆的穗头侧的整齐变差,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产生脱谷残留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另外,配置延伸部件34,使其比谷秆通过部27更靠近收割搬送部3的左端侧。据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在谷秆通过部27,由于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的谷秆的株干侧与延伸部件34的延伸端接触,可以更可靠地防止该接触引起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并且,形成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的引导部件73A、73B,使其将通过谷秆通过部27的谷秆的株干侧向供给搬送装置25进行引导,且将左侧的引导部件73A的引导终端部73c固定在支撑部件36上,将右侧的引导部件73A的引导终端部73d固定在延伸部件34的延伸端部上。 
据此,在谷秆通过部27中,即使谷秆的株干侧由于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利用右侧的引导部件73B有效抑制该摇动,可以利用左右的引导部件73A、73B,快速且可靠地将谷秆的株干侧交接至供给搬送装置25的株干夹持搬送机构82。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交接不良引起的谷秆堵塞、由于交接不良使谷秆的搬送姿势的紊乱引起的谷粒回收率的下降。 
如图6、图9及图13所示,在连结部35A的上方装备有支撑板118,其从下方对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交接至供给搬送装置25的谷秆的下端进行接住支撑,并使支撑板118位于从延伸部件34的延伸端至中间部件35之间。 
据此,可以易于使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24A、24B交接至供给搬送装置25的谷秆的株干侧整齐。其结果是,谷秆的穗头侧整齐,在脱谷装置4的脱谷处理中难以产生脱谷残留,可以提高谷粒回收率。 
[收割搬送部的其它形态] 
图19是表示收割搬送部3的其它形态的收割搬送部3的左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收割搬送部3的其它形态的收割搬送部3的主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收割搬送部3通过更换左分草部件21A,可以在其左侧端部的左分草具51A与左侧的扶起装置22A之间装备驱动式的分草装置139。 
如图5、图19及图20所示,分草装置139可以利用从左侧的扶起装置22A的输入轴53A经由锥齿轮式的辅助传动机构140获得的动力进行驱动。而且,利用该驱动,绕其上部所配备的驱动链轮141和其下部所配备的从动链轮142的循环链143进行转动,由此利用在该循环链143以一定间距排列配备的多个扶起爪144,将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进行梳分。 
即,通过在左分草部件51A与左侧的扶起装置22A之间装备驱动式的分草装置139,可以提高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的分草精度及分草效率。该效果在作物C的倒伏剧烈的田地进行收割作业时特别显著地出现。 
分草装置139以向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倾倒的倾斜姿势装备。据此,可以边将收割搬送部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进行梳分,边将作业宽度内最左方的作物Ca的穗头侧梳向左侧的扶起装置22A的扶起区域Aa1。 
据此,可以提高利用左侧的扶起装置22A的作物C的扶起精度及扶起效率。该效果在利用左侧的扶起装置22A扶起2垄作物C时特别显著地出现。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 
[1]作为收割搬送部3,也可以是将搭乘驾驶部侧的扶起框(26B)构成为1垄用的2框3垄收割规格。 
[2]也可以在走行车体1的右侧连结收割搬送部3,在走行车体1的左侧形成搭乘驾驶部2。 
[3]作为供给搬送装置25,也可以是通过利用以其搬送始端部25b为支点的向左右方向的摇动操作,变更其搬送终端部25a的、相对于脱谷装置4的夹持搬送机构31的作物谷秆的交接位置,来进行脱谷深度调节。 
[4]也可以将穗头传感器95装备在脱谷装置4上。 
[5]作为调节单元87的构成,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液压缸等来代替电动机9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至2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下面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同点标注同一标号,省略说明。 
如图21至26所示,在收割搬送部3与脱谷装置4之间配备有穗头引导件119,其接受株干侧从供给搬送装置25交接至夹持搬送机构31的谷秆的穗头侧,并且随着夹持搬送机构31的夹持搬送,将其穗头侧引导至脱谷装置的供给口4a。而且,使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位于驾驶座席19的横向正左,具体而言,使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位于驾驶座席19的横向正左的驾驶座席19的前端19a和靠背19b之间的位置而构成。 
据此,位于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之间的穗头引导件119,比驾驶座席19的横向正左更靠近车体前方侧。 
其结果是,在作业走行中,可以边目视车体的前方,使得车体位置不会从相对于收割的作物C的适当位置偏离,边使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之间纳入此时的视野内。即,可以边目视车体的前方,边对由夹持搬送机构31搬送的、由穗头引导件119引导的谷秆的搬送姿势进行监视。 
另外,反之,为了更可靠地掌握由夹持搬送机构31搬送的、由穗头引导件119引导的谷秆的搬送姿势,在直视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之间时,可以在此时的视野内纳入车体前方的情况。即,即使在对由夹持搬送机构31搬送的、由穗头引导件119引导的谷秆进行直视时,也能容易避免车体位置从相对于收割的作物C的适当位置偏离的可能性。 
而且,在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之间产生谷秆的穗头延迟时,通过驾驶者用手将该谷秆的穗头侧拨向脱谷装置侧,可以简单地解决谷秆的穗头延迟,可以避免诱发穗头延迟引起的搬送堵塞或穗切断等。 
如图24至26所示,穗头引导件119构成为,通过使从供给搬送装置2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而与供给搬送装置25连结的橡胶制的第一引导件120、从脱谷装置4的前壁121向前方延伸而装备在前壁121的金属薄板制的第二引导件122重合,使得第一引导件120成为被第二引导件122 接住支撑的状态,边容许收割搬送部3的升降摇动,边顺利引导收割谷秆的穗头侧。 
第一引导件120具有由向后下降的倾斜面构成的引导面120a,与供给搬送装置25的后部连结,且被第二引导件122接住支撑。第二引导件122形成为沿着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的下缘弯曲或者倾斜。 
第一引导件120的引导面120a形成为,其车体左侧的端部沿着第二引导件122向上倾斜,其车体右侧的端部沿着第二引导件122向上弯曲,位于其左右的端部之间的中央侧的区域成为左右方向的高度位置相同的水平区域,且该水平区域位于从第二引导件122的底部向上方离开的位置。 
而且,利用上述构成,将穗头引导件119构成为,其引导面119a的高度位置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近似相同。具体而言,将成为穗头引导件119的引导面119a的第一引导件120的引导面120a设定为,其前端部的高度位置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近似一致,其后部侧的高度位置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缓缓降低。 
另外,位于驾驶座席19与穗头引导件119之间的侧板15构成为,其上表面15a的高度位置,在低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及穗头引导件119的引导面119a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及穗头引导件119的引导面119a的高度位置近似相同。 
据此,可以使穗头引导件119的引导面119a,在容易进入坐在驾驶座席19的驾驶者的视野且手容易够到的高度位置,位于不会被侧板15遮挡的状态。 
其结果是,在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之间,容易对夹持搬送机构31搬送的谷秆的搬送姿势进行监视,并且在该谷秆产生穗头延迟时,容易利用驾驶者的手工作业对穗头延迟进行修正。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在成为搭乘驾驶部2的收割搬送部侧的前端部的侧板15的前端部中形成凹部2a,增大供给搬送装置25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c、θd,使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始端部25b进入该凹部2a,可以缩短供给搬送装置25在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据此,即使随着在使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位于驾驶座席19的 横向正左,需要使供给搬送装置25的搬送终端部25a向车体前方侧位移,也能防止随着该位移收割搬送部3的整体向车体前方侧位移或由于该位移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从搭乘驾驶部2的前板14向车体前方侧离开。 
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由于收割搬送部3的整体向车体前方侧位移引起的作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全长变长、或者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从搭乘驾驶部2的前板14向车体前方侧离开,从搭乘驾驶部2对各分草具51A至51C与位于车体的前方的作物C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辨认时,此时的视野被左右的扶起装置22A、22B遮挡这样的不理想的产生。 
另外,图25所示的标号123是脱谷装置4的内部所包括的脱谷筒,脱谷筒123配备在脱谷装置4的内部,使其近似整体比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更位于上方。而且,通过该脱谷筒123进行正视右旋旋转,可以对供给至脱谷装置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头侧实施脱谷处理。另外,图25及图26所示的标号127是门帘状的橡胶制的供给口罩,该罩容许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向内部供给谷秆,且阻止由于脱谷处理产生的秆屑等从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吹出。 
虽然图示省略,但对由上述脱谷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利用脱谷装置4的内部所包括的筛式或风力式等的分选机构实施分选处理。由该分选处理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回收至第一回收部,利用第一螺旋器向扬送螺旋器6进行搬送。未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至第二回收部,利用第二螺旋器搬送至第二还原装置,在第二还原装置中实施再脱谷处理后,由第二还原装置向分选机构搬送,以便利用分选机构实施再分选处理。断秆或秆屑等尘埃从形成于脱谷装置4的后端部的排尘口向车外排出。脱谷装置4所包括的夹持搬送机构31、脱谷筒123、分选机构、第一螺旋器、第二螺旋器、以及第二还原装置等与扬送螺旋器6一起,都是以通过脱谷离合器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进行工作的。 
顺便提及,脱谷装置4构成为具有与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的处理量对应的处理能力。 
图27是表示发动机罩16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后视图;图28是表示发动机罩16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如图21至23及图25至28所示,发动机罩16构成为在具有支撑驾驶座席19的顶板124和前后壁125、126而弯曲形成为U形的罩主体127上焊接右侧壁128等,具 有从前壁125至右侧壁128的风路129。 
前壁125在其上部形成有进气口125a。右侧壁128跨其外侧板的近似整个范围形成有进气口128a。另外,在其内侧板的中央部形成有散热器用的连通口128b,在内侧板的后上部形成有空气净化器用的连通口128c。在各进气口125a、128a张设除尘网130、131。 
据此,若冷却扇132利用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进行工作,则由于其吸进作用,外部气体从各进气口125a、128a经由除尘网130、131被吸入,这些外部气体在风路129合流,从散热器用的连通口128b供给至散热器133,通过散热器133后,供给至发动机9的周围。另外,风路内的外部气体从空气净化器用的连通口128c被吸入空气净化器134的内部,供给至发动机9的内部。 
罩主体127在其前后壁125、126的右下端分别焊接有支架135。各支架135分别经由前后向的支点销136与车体框架8连结。 
据此,发动机罩16可以利用以前后的支点销136为支点的摇动操作,在覆盖发动机9、散热器133、以及空气净化器134的作业位置、将这些打开的维护位置间,将其位置与驾驶座席19一起变更。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 
[1]也可以将收割搬送部3构成为包括2个扶起框26A、26B,并且将其任一个形成为1垄用,且将另一个形成为2垄用的2框3垄收割规格;包括3个扶起框26A至26C,并且将其左右任一个形成为2垄用,且将其它形成为2垄用的3框4垄收割规格;包括3个扶起框26A至26C,并且将左右的各扶起框26A、26B形成为2垄用,且将中央的扶起框26C形成为1垄用的3框5垄收割规格;包括3个扶起框26A至26C,并且将各扶起框26A至26C形成为2垄用的3框6垄收割规格;包括4个扶起框26A至26D,并且将其左右任一端的框形成为2垄用,且将其它框形成为2垄用的4框5垄收割规格;包括4个扶起框26A至26D,并且将左右两端的各扶起框26A、26B形成为2垄用,且将中央侧的各扶起框26C、26D形成为1垄用的4框6垄收割规格;包括4个扶起框26A至26D,并且将左右两端的各扶起框26A、26B与中央右侧的扶起框26D的3个框形成为2垄用,且将中央左侧的扶起框26C形成为1垄用的4框7垄收割规格;或者包括4个扶起框26A至26D,并且将各扶起框26A至26D形成为2垄用的4框8垄收割规格等。 
[2]也可以在走行车体1的右侧连结收割搬送部3,在走行车体1的左侧形成搭乘驾驶部2。 
[3]也可以构成为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位于驾驶座席19的靠背19b的正横向。 
[4]也可以形成穗头引导件119,使其引导面119a在车体的前后方向成水平,也可以形成为使其引导面119a在车体的左右方向倾斜,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使其引导面119a沿着脱谷装置4的供给口4a而弯曲。 
[5]也可以构成穗头引导件119,使得在其引导面119a的整体的高度位置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近似一致的状态下,其引导面119a的高度位置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近似相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其引导面119a的高度位置与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相同。 
[6]也可以在穗头引导件119的第一引导件120采用橡胶以外的可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 
[7]也可以构成侧板15,使其上表面15a的高度位置与穗头引导件119的引导面119a的高度位置或驾驶座席19的座表面19c的高度位置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9至图4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29所示,构成为在履带式走行装置201、搭乘型的驾驶部202、包括位于驾驶座席的下方的动力部的机体主体的机体框架203上搭载脱谷装置204或谷粒箱205等,将包括在机体横向排列的多个扶起装置208、位于该扶起装置208的下端侧的后方的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209等的前处理部210的构成主框架的传动箱212的底端部,与位于机体框架203的前部的支撑部围绕左右横向的轴芯P1自由转动地连结,跨过一端侧连结于传动箱212的自由伸缩的连杆机构206、与机体框架203来安装液压式的提升缸207,并且从机体主体的动力部向前处理部210进行动力传递,从而构成联合收割机。 
该联合收割机进行稻、麦等的收割作业,通过利用提升缸207对前处理部框架围绕左右横向轴芯P1沿上下进行摇动操作,使前处理部210相对于机体主体进行升降操作。即,在扶起装置208的下端或收割装置209位于地面上附近以进行谷秆的收割的下降作业位置和相对于机体主体上升至上升末端或其附近以不进行收割地走行的上升非作业位置间进 行升降操作。而且,随着机体走行,利用前处理部210扶起稻、麦等的种植谷秆,并且进行收割处理,将来自前处理部210的收割谷秆传送到喂送链211并利用脱谷装置204进行脱谷处理,将来自脱谷装置204的脱谷粒搬送至谷粒箱205并积存。 
上述前处理部210如图29、图30所示构成。即,构成上述前处理部框架的部件有:构成主框架的传动箱212;中间部与传动箱212的延伸下端部连结,构成机体横向的下部横框架的横向传动箱213;从横向传动箱213的两端部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214;跨左右的外分草框架214的底端部彼此而连结的收割框架215;从在收割框架215的长度方向的多处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的内侧分草框架214;竖直设置于横向传动箱213的左右两端部的机体上下向的扶起传动箱216;跨左右的上下向扶起传动箱216的上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机体横向的扶起传动箱217;跨过传动箱212(主框架)的底端部和横向扶起传动箱217的中间部进行连结的搬送框架218的各框架。 
构成为在机体横向排列的多个内侧及外侧的分草框架214的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分草具214a,利用各分草具214a将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利用多个分草框架214导入位于相邻的一对分草框架214彼此之间的扶起路径。将在机体横向排列的多个扶起装置208跨分草框架214的前端侧和横向扶起传动箱217进行安装,将对利用各扶起装置208进行扶起处理的种植谷秆的株干进行切割的收割装置209安装在收割框架215上。 
如图30所示,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214的内侧,跨过比多个内侧分草框架214更靠近外侧的位置的传动箱213与收割框架215,固定作为第一增强部件的增强板225;并且在传动箱213与收割框架215之间的位置的增强板225与外侧分草框架214之间,固定作为第二增强部件的圆管框架226。 
增强板225构成为将平板在多处(2处)向不同方向折弯成形的侧视下弯曲的形状。据此,以弯曲的形状提高增强板225的强度,并可以在一块板状的增强板225的前部形成向斜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25A,可以在增强板225的后部形成向斜后上方倾斜的安装部225B。在形成有增强板225的倾斜面225A的倾斜部,形成上下连通的贯穿孔,在该贯穿孔中内嵌插入成形为带阶梯形状的圆筒状的轴支撑部件225C,进行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折弯成形将增强板225构成为一片板状并 一体形成倾斜面225A等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个平板进行接合,将增强板225构成为一块板状并形成倾斜面225A等。 
在轴支撑部件225C上形成有上下连通的孔部,从上方向该孔部内嵌插入支撑臂258的支轴261,在支轴261的前端(下端)的螺钉部,经由圆盘状的垫片从下方侧紧固螺母,收割刃驱动机构253的臂258被增强板225自由转动地支撑。据此,与倾斜面225A平行的轴支撑部件225C的上表面,作为稳定支撑臂258的突出部的支撑面起作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设有轴支撑部件225C,使增强板225的形成有倾斜面225A的倾斜部的板厚构成为进一步更厚等,使臂258与倾斜面225A直接抵接支撑,倾斜面225A作为稳定支撑臂258的突出部的支撑面起作用。 
增强板225的前端部与角管状的收割框架215的上表面侧固定接合。在传动箱213上一体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支撑部213a,增强板225的安装部225B的下表面侧与该支撑部213a抵接,在支撑部213a的螺钉部从上方紧固有螺栓,增强板225可装拆地固定在支撑部213a上。在增强板22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表面侧,固定接合有横向较长的圆管框架226的内端侧,该圆管框架226的外端侧与外侧分草框架214后端部的内侧部分固定接合。 
另外,示出了将第二增强部件由圆管框架226构成的例子,但作为第二增强部件,也可以采用圆棒等单纯的材料,另外,作为第二增强部件,也可以采用截面形状不同的材料(角管、方棒等),也可以将第二增强部件由角钢材料或通道材料、扁钢等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括跨增强板225与外侧分草框架214的、作为第二增强部件的圆管框架226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省略圆管框架226,并且构成为将增强板225进一步向横外侧延伸的较宽形状,将增强板225的横外端部固定在外侧分草框架214上,增强板225自身作为第二增强部件起作用。 
上述收割装置209由左右2个固定刃251、设在该固定刃251之上的左右2个可动刃252、以及驱动各可动刃252的收割刃驱动机构253构成,固定刃251被在机体横向隔开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内侧及外侧分草框架214的底部支撑。 
在上述固定刃251上设有保持可动刃252的可动刃支撑部件254,左右的可动刃252经由各可动刃支撑部件254被固定刃251沿机体横向自 由滑动地支撑。 
在左右的各可动刃252的靠外侧附近包括可动刃操作体255,构成为利用与该可动刃操作体255连结的收割刃驱动机构253的驱动,可以使可动刃252相对于固定刃251在机体横宽度方向进行左右往返驱动。 
如图30至图32所示,在上述可动刃操作体255上包括由操作板256形成的卡入槽。收割刃驱动机构253包括:由在一端部包括卡入可动刃操作体255的卡入槽的操作辊257的曲拐构成的臂258;一端侧与该臂258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相对自由转动地连结的联动杆259;以及该联动杆259的另一端侧与周缘部相对自由转动地连结的作为曲柄臂起作用的驱动旋转体260而构成。 
臂258的中间部被上述增强板225所支撑的支轴261自由转动地轴支,支轴261包括:拨入搬送装置220的拨入旋转体221;以及绕卡紧搬送皮带222的滑轮219及绕循环转动链223a或者231a的链轮229。支轴261的上端被支撑板248支撑。据此,将增强板225兼用作收割装置209的收割刃驱动用的臂258的轴支部件。上述驱动旋转体260被形成于传动箱213的左右的端部的短筒壳体262自由旋转地保持的转轴263支撑。 
据此,各收割刃驱动机构253利用联动杆259,将围绕转轴263的斜前方向上的轴芯P2被驱动的驱动旋转体260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往返动力,并传递至臂258的端部,驱动该臂258,使其围绕支轴261的斜前方向的轴芯P3以一定的摇动角度进行往返摇动,利用操作辊257将该臂258的往返动力传递至可动刃操作体255,从而对可动刃252进行左右往返驱动。 
如图31所示,收割装置209的固定刃支撑台266的后端侧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分草框架214围绕左右横向轴芯P4被上下自由摇动地支撑。在从固定刃支撑台266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的收割固定臂267的延伸端侧与附设于各内侧及外侧分草框架214的固定用部件268之间安装螺栓269,将收割固定臂267与固定用部件268连结,由此将收割装置209以相对于收割框架215期望的作业用的安装姿势进行固定。通过解除收割固定臂267相对于固定用部件268的利用螺栓269的连结,可以容许收割装置209围绕左右横向的轴芯P4的上下摇动,将收割装置209的安装姿势稍微进行上下变更。 
使在上述收割装置209的上方的、包括沿机体横向排列的多个拨入 旋转体221的拨入搬送装置220被上述增强板225或分草框架214等支撑,使从该拨入搬送装置220的后侧到达脱谷装置204的脱谷喂送链211的前端附近的搬送装置230被搬送框架218等支撑。 
如图33所示,上述拨入搬送装置220由:多个自由驱动转动的拨入旋转体221;在1个个位于各拨入旋转体221的上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向排列的多个自由驱动转动的卡紧搬送皮带222;搬送始端部位于多个拨入旋转体221中的一部分的拨入旋转体221的上方的谷秆夹持搬送用的循环转动链223a、223b;以及搬送始端部位于拨入旋转体221的后侧附近的谷秆卡紧搬送用的循环转动链224构成,将扶起处理的多垄种植谷秆的株干侧利用各卡紧搬送皮带222的卡紧爪222a拨入供给至收割装置209,将利用位于收割装置209的驾驶部侧的部分被收割处理的多垄收割谷秆,利用与其对应的拨入旋转体221的卡紧爪221a、卡紧搬送皮带222的卡紧爪222a,拨入搬送至收割装置209的后方并送入搬送装置230的始端侧,将在收割装置209的后侧被收割处理的多垄收割谷秆,利用与其对应的拨入旋转体221的卡紧爪221a、卡紧搬送皮带222的卡紧爪222a,拨入搬送至收割装置209的后方,进一步利用循环转动链223a、223b、224夹持搬送至后方,供给至搬送装置230。 
如图29、图33所示,上述搬送装置230包括:包括在搬送方向排列的3个循环转动链231a、232a、233a的株干夹持搬送部231、232、233;包括比该株干侧夹持搬送部231、232、233位于更高水平的循环转动链234a的穗头卡紧搬送部234;比该穗头卡紧搬送部234位于更高水平的穗头搬送引导件235;从株干夹持搬送部231、232、233的搬送终端部向脱谷喂送链211的搬送始端部延伸的导轨236等而构成。 
上述株干夹持搬送部231、232、233由始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1、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构成,始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1包括3个循环转动链231a至233a中的最靠搬送始端侧并且包括谷秆夹持用突起的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及与该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的搬送作用部相对的第一、第二夹持搬送导轨237、238,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包括3个循环转动链231a至233a中位于搬送中间部并且包括谷秆夹持用突起的中间循环转动链232a、及大部分与该中间循环转动链232a的搬送作用部相对的第三夹持搬送导轨239,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包括3个循环转动链231a至233a中最靠搬送终端侧并且 包括谷秆夹持用突起的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及与该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的搬送作用部分相对的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 
上述始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1,将来自拨入搬送装置220的驾驶部侧的2个拨入旋转体221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利用形成第一夹持搬送导轨237的圆棒部件的一端侧所成的引导部,导入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与第一夹持搬送导轨237之间,利用该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与第一夹持搬送导轨237进行夹持并搬送,且将来自拨入搬送装置220的中央的1个拨入旋转体221与循环转动链223b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利用形成第二夹持搬送导轨238的圆棒部件的一端侧所成的引导部,导入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与第二夹持搬送导轨238之间,并使其与来自第一夹持搬送导轨237的谷秆合流,将合流的谷秆的株干侧利用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与第二夹持搬送导轨238进行夹持并搬送,并且将来自拨入搬送装置220的循环转动链223a、224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导入始端侧循环转动链231a的搬送终端部,并使其与来自第二夹持搬送导轨238的谷秆合流,将合流的谷秆的株干侧利用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的中间循环转动链232a与第三夹持搬送导轨239接受,向机体方向且机体横外侧进行夹持搬送。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将来自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利用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与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接受,在机体后方向脱谷喂送链211的搬送始端部进行搬送。 
在上述穗头卡紧搬送部234中,搬送始端部在拨入搬送装置220的最靠驾驶部侧的拨入旋转体221的后方,位于比株干夹持搬送部231更高水平的位置,穗头卡紧搬送部234由循环转动链234a和卡紧搬送导轨241构成,循环转动链234a在多处带有自由起伏摇动的卡紧搬送爪234b,卡紧搬送导轨241与循环转动链234a的搬送侧的终端侧部分相对,该穗头卡紧搬送部234将来自拨入搬送装置220的多垄收割谷秆的、比株干夹持搬送部231进行搬送作用的部分更靠穗头侧,在循环转动链234a的搬送始端侧接受,利用卡紧搬送爪234b进行卡紧搬送,从搬送中间部,沿着卡紧搬送导轨241不从卡紧搬送爪234b脱离地利用卡紧搬送爪234b进行卡紧搬送,在搬送终端部,卡紧搬送爪234b向机体内侧移动,从而利用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对穗头侧进行向机体内侧的拉进作用。 
据此,搬送装置230将来自拨入搬送装置220的多垄收割谷秆,由始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1、穗头侧卡紧搬送部234的搬送始端部接受并 使其合流,之后利用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穗头卡紧搬送部234,向机体后方且机体横外侧进行搬送。此时,利用穗头搬送引导件235进行按压引导并搬送,使得比穗头卡紧搬送部234进行作用的部分更靠近穗头侧沿着穗头引导板242移动。而且,若到达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则由于穗头卡紧搬送部234的卡紧搬送爪234b从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向机体内侧偏离,从而穗头侧的姿势变更为比株干侧更靠近机体内侧的倒伏姿势,从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向导轨236的下侧送入株干侧,利用该导轨236对其按压引导,供给至脱谷喂送链211的搬送始端部。 
上述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构成为,围绕位于搬送始端侧的轴芯利用驱动机构(未图示)而被摇动调节,对在脱谷装置204的脱谷深度进行调节。即,若进行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的摇动调节,则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从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供给的谷秆的夹持的秆身部分相对于调节前向株干侧或穗头侧变化,脱谷喂送链211从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接收并夹持的秆身部分向株干侧或穗头侧变化,插入脱谷装置204的脱谷室的收割谷秆的穗头侧长度变化。 
上述搬送装置230的卡紧搬送导轨241、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穗头搬送引导件235、导轨236分别构成为被图34至图40所示的支撑框架245支撑。 
如图29、图34至图40所示,上述支撑框架245被跨附设于支撑框架245的中间部的定位支架243a与附设于上下向扶起传动箱216的支架243b而安装的支撑臂244支撑,从前处理部框架的上下向扶起传动箱216的中间部分向机体后方方向延伸,对于穗头搬送引导件235、导轨236、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及卡紧搬送导轨241的上述安装构造由:在支撑框架245的自由端侧支撑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而设的导轨支撑部246;在支撑框架245的自由端侧支撑卡紧搬送导轨241与穗头搬送引导件235而设的引导支撑部245b;以及在支撑框架245的自由端侧支撑导轨236而设的轨道支撑部245c构成。 
上述导轨支撑部246通过自由滑动地支撑从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延伸的一对安装杆272,并且利用螺旋弹簧273向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滑动作用,根据搬送谷秆的体积,将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相对于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支撑。 
上述导轨支撑部246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245的固定框270、被固定框270保持的截面U形的安装框271、自由滑动地被安装框271保持的一对杆272、以及插通杆272并容纳在安装框271的螺旋弹簧273,上述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经由销240a安装在一对杆272的前端,相对于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的搬送线保持预定距离地被作用,且根据搬送谷秆的体积自由离开地对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侧作用。 
在上述固定框270,以不与插通在杆272的一对螺旋弹簧273碰到的狭窄的前后宽度尺寸,在杆延伸设置侧的弯曲片270a的前后中央部附设卡合销274,在相对的弯曲片270b中插通一对长螺栓275,用带阶梯的螺母277进行紧固固定。 
在上述安装框271中,在杆延伸设置侧的弯曲片271a的前后中央部穿设使卡合销274插通的圆形孔278,并且在前后端部附近沿杆插通用的前后方向穿设稍长的长孔279,在杆延伸设置侧的弯曲片271a的外表面固定设置罩250的摇动支轴280。在相对的弯曲片271b中穿设可以插通一对上述螺母277的大小的圆形孔281、一对杆插通用的圆形孔282。在弯曲片271b的外表面形成一端由销283轴支的、安装框271固定用的缺口284,在自由端侧安装有固定用杆287,该固定用杆287设有由固定销构成的固定单元285和操作用的把持部286。 
在上述一对杆272中穿设在长度方向中间部插通成为止动件的开口销288的销孔,将两端的弹簧承受垫圈289与螺旋弹簧273插通。 
导轨支撑部246如下组装。在安装框271的一对弯曲片271a、271b之间存在螺旋弹簧273和两端的弹簧承受垫圈289的状态下,将安装有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的杆272插通,在形成于杆272的销孔中嵌入开口销288。在该状态下,可以使组装有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的安装框271相对于固定框270装拆。为了将安装框271安装于固定框270,使附设在固定框270的弯曲片270a的卡合销274通过安装框271的弯曲片271a的圆形孔278,并且将以虚固定状态拧合在螺栓275的螺母277向安装框271的弯曲片271b的一对圆形孔278插入以嵌入圆形孔278,在对安装框271调整位置后,操作固定用杆287,使一对缺口284与螺母277的凹入的小直径的台阶部卡合,通过拧入螺母277,使固定单元285的销头插入弯曲片271b的孔290中,使杆287不摇动地固定,从而将安装框271固定在固定框270上。上述固定单元285由从杆287突出数毫 米的销形成,通过松开螺母277使杆287相对于弯曲片271b的板面向离开的方向运动,利用杆287的弹性可以使销85从孔290脱离。标号291是附设在安装框271的间隔物。 
在拆下导轨支撑部246时,松开螺母277将固定单元285的销从孔290取下,使固定用杆287打开。在该状态下,将安装框271从卡合销274及螺栓螺母275、277拔出,可以与罩250一起拆下。 
上述轨道支撑部245c通过将导轨236的底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将导轨236根据搬送谷秆的体积相对于脱谷喂送链211进行摇动升降地支撑。另外,在轨道支撑部245c设有将谷秆向喂送链211传送的谷秆堵塞传感器249。 
固定在上述安装框271的摇动支轴280,将覆盖脱谷喂送链211的搬送始端部的上方的罩250自由上下摇动地支撑,由于该罩250的重量,导轨236的自由端侧与脱谷喂送链211进行抵接作用。 
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利用其自身以及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形成对与终端侧循环转动链233a的搬送作用部相对并来自中间株干夹持搬送部232的收割谷秆进行夹持搬送的搬送路径;卡紧搬送导轨241利用其自身以及循环转动链234a的搬送终端侧,形成对来自循环转动链234a的搬送始端侧的收割谷秆进行卡紧搬送的搬送路径;穗头搬送引导件235与穗头引导板242的引导面接近,在其自身与穗头引导板242之间形成穗头搬送路径。导轨236起作用,使得延伸端侧进入脱谷喂送链211的搬送始端部的上侧,对来自终端侧株干夹持搬送部233的谷秆向脱谷喂送链211进行引导。 
穗头搬送引导件235的前端部235a和卡紧搬送导轨241的前端部241a,分别由螺栓227、228固定支撑在对由穗头卡紧搬送部234的循环转动链234a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侧进行引导的穗头引导板242所保持的支撑杆264上。 
在利用上述谷秆堵塞传感器249的检测检测到谷秆的堵塞时,自动停止操作发动机(未图示),使设在驾驶部202的灯(未图示)点亮,并且使蜂鸣器鸣响。在谷秆产生堵塞时,通过松开固定导轨支撑部246的固定框270和安装框271的螺母277,解除固定单元285的卡合,使固定用杆287打开,将第四夹持搬送导轨240和罩250与导轨支撑部246一起拆下,对循环转动链233a和喂送链211的接收部的堵塞的谷秆进行去除作业。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是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构造,在走行机体的前部所包括的自由升降的前处理部框架上包括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处理部框架上包括:主框架,将底部围绕左右横向的轴芯自由转动地与走行机体侧的支撑部连结;下部横框架,与主框架的延伸下端部连结;外侧分草框架,分别从下部横框架的左右外侧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收割框架,相对于下部横框架向前方离开,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间进行连结;以及多个内侧分草框架,从收割框架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 
在收割框架上安装收割装置, 
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的内侧,且在比多个内侧分草框架更靠外侧的位置的下部横框架与收割框架间固定第一增强部件,并且在下部横框架与收割框架之间的位置的在第一增强部件与外侧分草框架之间固定有第二增强部件。 
该构成在以下方面是有利的。 
根据该特征,通过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的内侧,且在比多个内侧分草框架更靠外侧的位置的下部横框架与收割框架之间固定第一增强部件,利用外侧分草框架和下部横框架和收割框架和第一增强部件得到箱型构造,可以提高外侧分草框架与下部横框架的连结部以及与收割框架的连结部的强度。 
另外,通过在由于以箱型构造连结而作为强度部件起作用的第一增强部件与外侧分草框架之间连结第二增强部件,外侧分草框架与成为箱型构造的框架的下部横框架、收割框架和第一增强部件这三者连结,可以提高对于外侧分草框架与下部横框架的连结部以及与收割框架的连结部的强度,可以大幅度提高耐久性。 
因此,即使各部件的强度不是特别强大,外侧分草框架在意外地碰到垄等时,受到外力,连结部也难以变形,可以尽可能防止给收割装置的收割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优选的是,在上述构成中进一步构成为将收割装置的收割刃驱动用的臂轴支在第一增强部件上。 
根据该特征,由于可以将第一增强部件兼用作收割装置的收割刃驱动用的臂的轴支部件,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即使是简单的改良也能提高 生产率。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1至图46说明第四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成]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构造。 
图41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面,图42示出其整体平面。该联合收割机包括由角管材料等形成为框状的机体框架301,在机体框架301的下部装备左右一对履带式走行装置302。在机体框架301的前方及左前部设有可升降摇动地连结的收割搬送装置303,在机体框架301的左后部搭载脱谷装置304,在机体框架301的右后部搭载谷粒积存装置305,并且包括设在机体框架301的右前部的动力部307、形成于动力部307的上方侧的搭乘驾驶部308等。 
左右的各履带式走行装置302构成为,通过将装备在搭乘驾驶部308的变速杆380向前后方向进行摇动操作,可以利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无级的变速操作和前进倒退的切换操作;另外,通过将装备在搭乘驾驶部308的转向操作杆381沿左右方向进行摇动操作,可以利用变速箱311内的齿轮式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直线前进状态、左右的缓转弯状态、以及左右的急转弯状态的切换。 
收割搬送装置303构成为,由多个扶起装置331、理发推形的收割装置332、谷秆搬送装置333、以及多个分草具334等构成,利用上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皮带张紧式的收割离合器等进行传递。 
这样构成的收割搬送装置303,随着机体的走行,其前端所装备的多个分草具334对倒伏的种植谷秆进行分草,各扶起装置331对分草后的种植谷秆进行扶起,收割装置332对扶起的种植谷秆的株干侧进行切割,谷秆搬送装置333边将收割谷秆从立起姿势切换为横倒姿势,边向后方的脱谷装置304进行搬送。另外,通过将转向操作杆381沿前后方向进行摇动操作,利用提升缸(未图示)的工作对收割搬送装置303的整体进行升降操作而构成。 
脱谷装置304由包括对从谷秆搬送装置333交接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进行夹持,并沿前后方向搬送的喂送链341,对用该喂送链341对株干侧进行夹持搬送的谷秆的穗头侧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筒,以及对脱谷处 理后的处理物进行分选的分选装置等的已知构造构成。而且,将分选处理得到的谷粒经由未图示的第一回收螺旋器等供给搬送至谷粒积存装置305的谷箱350而构成。 
如图41及图42所示,在脱谷装置304的后部装备有排秆处理装置342,其构成为可以将脱谷处理后的排秆在长秆的状态下排出到机外的长秆排出状态、细细切断排出到机外的细断排出状态间切换。 
[谷粒积存装置的构成] 
谷粒积存装置305由投入有脱谷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箱350、用于将谷箱350内的积存谷粒向外部运出的谷粒运出装置351的组合构成。 
上述谷箱350构成为可以围绕机体后部侧所包括的纵轴心y进行摇动位移,其前部侧向机体框架301的右外侧伸出,可以在使发动机370的后方侧以及脱谷装置304的右侧打开的维护位置、整体位于发动机370的后方而收纳的作业位置间进行位置变更。 
另外,在该谷箱350的机体横外侧的右侧壁350a上,如图41所示,设有使右壁面350a的大部分打开的较大的开口350b,且将该开口350b阻塞的较大的盖板352利用多个连结螺栓353进行连结。因此,在大规模的维护时或扫除等时,通过拆下上述盖板352,作业者也可以进入谷箱350内进行作业。 
上述谷粒运出装置351包括将由谷箱350的底部所包括的螺旋输送机354送出的谷粒向上方侧扬上搬送的纵传送筒355,以及从纵传送筒355的上端处将谷粒向横向搬送,从排出口356C向外部取出的横传送筒356而构成。上述纵传送筒355在内部包括谷粒搬送用的纵传送的螺旋器355A,横传送筒356在内部包括谷粒搬送用的横传送的螺旋器356A。 
在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部一体形成环状的从动齿轮355B,构成为利用被支撑在机体框架301侧的固定位置的电动机357侧的驱动齿轮357A,可以使上述纵传送筒355、以及设在该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的横传送筒356围绕上述纵轴心y旋回地工作。 
与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连设的横传送筒356构成为,利用在上述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与一体安装在上述横传送筒356的横侧部的支撑体356B之间而设的液压缸358(起伏摇动操作用的致动器的一个例子),在上述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围绕水平方向轴心x进行自由起伏摇动。 
在上述横传送筒356的谷粒搬送终端侧的排出口356C,在其内表面 侧,附设有图45所示的感压传感器359。该感压传感器359用于在排出口356C内谷粒产生堵塞时检测其压力,该感压传感器359的检测信号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判别,根据需要进行发动机停止、或者警报等处理。 
[保护部件的构成] 
如图41至图44所示,在纵传送筒355的上部附近的外周面侧设有保护部件306,以避免向起伏摇动操作用的上述液压缸358给排液压油用的液压管358a、及对于各种传感器类等的电气元件的布线用的电线束358b等,在从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大幅离开的状态下,纵传送筒355和横传送筒一起旋回的状态。上述液压管358a是与起伏摇动操作用的致动器的液压缸358连接的线材。 
上述保护部件306使沿着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的部分圆弧状的圆棒材料的两端侧弯曲,经由安装螺栓361可装拆地安装在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的凸缘部分355C的下侧,在与上述凸缘部分355C的外周缘之间形成空间360,该空间360与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等线材的外径相比,可以使其在纵传送筒355的径向以及周向具有尺寸上充分的余量进行插入。 
上述保护部件306在其两端侧包括安装板362,在将该安装板362与上述凸缘部分355C的下侧抵接的状态下,由上述安装螺栓361进行固定。 
由该保护部件306与上述凸缘部分355C的外周缘之间形成的空间360在上述纵传送筒355的周向的范围,设定为与横传送筒356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相同程度的角度范围。 
如上所述,通过向由保护部件306形成的空间360插通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若横传送筒356围绕上述纵轴心y进行旋回,则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向与横传送筒356的旋回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上述保护部件306也向相同方向移动,因此保护部件306与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不会发生那么大幅的相对移动,但由于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的机体固定部侧的端部是位置固定状态,因此还是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相对移动。即,若横传送筒356的旋回方向是从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的位置固定处远离的方向,则会拉伸;反之若是靠近的方向,则会压回;在保护部件306的空间360内沿周向移动。 
因此,即使将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的长度设定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余量,使得横传送筒356的旋回摇动可以在其旋回容许的整个范围毫无障碍地进行,也能利用上述保护部件306限制该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从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向离开的方向的移动。 
而且,在横传送筒356围绕上述水平方向轴心x进行起伏摇动时,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欲在上述水平方向轴心x的径向使弯曲程度变化地进行运动,但由于该运动受到上述保护部件306的存在的限制,因此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处于相对于保护部件306在上下方向进行某种程度的相对移动的状态,仍然限制了从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向离开的方向的移动。 
[线材支撑体] 
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随着上述横传送筒356的旋回或起伏的运动不仅被上述保护部件306限制,还被线材支撑体363限制。 
即,如图41及图43所示,在相对于上述保护部件306向下方侧离开的位置设有线材支撑体363,该线材支撑体363在一端侧包括将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在围绕的状态下进行支撑的支撑部分363a,在另一端侧包括向机体固定部侧安装的安装部分363b。 
该线材支撑体363在其支撑部分363a包括空间364,如图43及图44所示,该空间364被设定为相对于设在保护部件306的空间360,在旋回方向的容许角度范围减小。 
因此,在小于上述保护部件306的角度范围内允许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的相对移动,并且进行限制以减小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从上述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的远离程度。 
[旋回高度限制体] 
如图41、图42及图46所示,在上述谷箱350的顶板部,在谷粒积存装置305的横传送筒356的旋回角度范围内,设有用于限制该横传送筒356的旋回高度的旋回高度限制体350c。 
上述检测高度限制体350c起作用,使得随着上述谷粒积存装置305的横传送筒356在自走机体的上方移动,将相对于水平处于向下姿势的横传送筒356向上方侧提起引导,在围绕后述的上下向轴心y进行旋回的横传送筒356在自走机体上进行移动时,围绕上述水平方向轴心x进行上下摇动,与机体上高度比较高的搭乘驾驶部308交叉,使其载放在 机体上的收纳用支撑台312上。 
该检测高度限制体350c的引导作用,在横传送筒356的围绕上述上下向轴心y的转动范围,从存在上述收纳用支撑台312的位置与存在搭乘驾驶部308侧的机体横端部之间起作用,在除此以外的范围中检测高度限制体350c不产生引导作用。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保护部件306形成的空间360在上述纵传送筒355的周向的范围,被设定为与横传送筒356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相同程度的角度范围,但该角度范围不限于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任意设定。即,虽然取决于横传送筒的旋回摇动范围,但只要是在避免过大的拉伸作用或弯曲作用作用于上述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的程度,容许保护部件306与液压管358a及电线束358b等线材的相对移动的程度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保护部件306的两端侧固定在凸缘部分355C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一端侧设有安装板362并固定在凸缘部分355C,将另一端侧作为自由端,通过装拆上述一端侧的安装用螺栓361来进行保护部件306的装拆。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上述一端侧设有安装板362并固定在凸缘部分355C,另一端侧为自由端,且由可弹性变形的杆体构成保护部件306,通过抓住自由端侧使其弹性变形,相对于空间360使液压管358a或电线束358b等线材从横向出入。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保护部件306、在向其下方离开的位置设有线材支撑体363的结构,但不一定限于该组合,也可以将保护部件306设置上下多级,或使线材支撑体363的配设处为多处,或者仅由保护部件306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纵传送筒355的旋回工作,利用设在纵传送筒355的下部的环状的从动齿轮355B来进行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纵传送筒355的上部设有环状的从动齿轮355B,进行纵传送筒355的上部及横传送筒356的旋回工作。此时,保护部件306设在纵传送筒355的上部侧进行旋回工作侧。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形态5] 
作为联合收割机的形态,不限于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当然也可以适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一种联合收割机,设有谷粒运出装置,该谷粒运出装置由:将从谷箱的下端侧取出的谷粒向上方侧进行扬送的纵传送筒;以及围绕该纵传送筒的上下轴心进行自由旋回移动,且围绕纵传送筒的上端附近的水平轴心进行自由起伏摇动而构成的横传送筒构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上述纵传送筒和横传送筒之间用于使上述横传送筒起伏摇动的致动器,将围绕纵传送筒的上下轴心进行旋回移动的横传送筒、与围绕上述上下轴心进行移动的保护部件一起,设在纵传送筒的外周面的外侧,围绕与上述致动器连接的线材的外侧,且在该保护部件设有空间,该空间容许随着横传送筒的旋回移动,上述线材纵在传送筒的周向进行相对移动。 
该构成在以下方面是有利的。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用于使在纵传送筒的上端侧围绕上下轴心进行自由旋回移动、且自由起伏摇动的横传送筒相对于纵传送筒起伏摇动而设,在设有用于保护对该致动器连接的线材的保护部件时,上述保护部件与围绕纵传送筒的上下轴心进行旋回移动的横传送筒一起,围绕上述上下轴心进行移动地设在纵传送筒的外周面的外侧,且在该保护部件中设有空间,该空间容许随着横传送筒的旋回移动,上述线材在纵传送筒的周向进行相对移动。 
即,由于边使用保护部件,维持对致动器连接的线材位于纵传送筒的外周部附近的状态,边在横传送筒的旋回时,上述保护部件相对于线材进行相对移动,向与横传送筒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不会对线材过度拉伸,或在必要以上向松弛侧操作。 
另外,在横传送筒的起伏摇动时,可以利用上述保护部件限制线材从纵传送筒向离开侧的移动,而且由于该限制在横传送筒相对于纵传送筒的位置相当于上述空间的旋回方向的广范围进行,因此容易避免线材与其它物体的接触。 
因此,设有与横传送筒一起旋回移动的保护部件,且在该保护部件形成容许线材在周向相对移动的空间,具有的优点是:利用构造极简单 的构成,就可以对与致动器连接的线材进行保护。 
进一步优选的特征在于,设在保护部件的空间,在与横传送筒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相同程度的角度范围内形成。 
根据该构成,具有的优点是:由于设在保护部件的空间在与横传送筒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相同程度的角度范围内形成,因此无论纵传送筒与横传送筒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是横传送筒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的哪个位置,都能利用上述保护部件限制线材从纵传送筒向离开侧的移动,容易避免线材与其它物体的接触。 
另外,优选的是在相对于保护部件向下方侧离开的位置,将在旋回方向的容许角度范围小于设在保护部件中的空间的线材支撑体设在机体固定部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相对于保护部件向下方侧离开的位置也设有线材支撑体,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抑制与致动器连接的线材从纵传送筒的周边离开。 
而且,由于设在相对于保护部件向下方侧离开的位置的上述线材支撑体,在旋回方向的容许角度范围小于设在保护部件的空间的状态下支撑,因此可以将上述线材的支撑在上述保护部件侧的支撑、与在机体固定部侧的支撑的中间的支撑状态下进行。 
因此,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将与致动器连接的线材的支撑,在从横传送筒的运动的影响较小的机体固定部侧、至横传送筒的运动的影响较大的横传送筒侧,融通程度逐渐增大的支撑形态下进行支撑,可以进一步在线材从纵传送筒外周的远离程度较小的状态下进行支撑。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联合收割机,特别是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2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走行机体的前部所包括的自由升降的前处理部框架上包括理发推型的收割装置(209),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处理部框架包括:
主框架(212),将底部围绕左右横向的轴芯(P1)自由转动地与所述走行机体侧的支撑部连结;
下部横框架(213),与所述主框架的延伸下端部连结;
外侧分草框架,分别从所述下部横框架的左右外侧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
收割框架(215),相对于所述下部横框架向前方离开,跨左右的外侧分草框架间进行连结;以及
多个内侧分草框架,从所述收割框架向机体前方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收割框架(215)上安装所述收割装置(209),
在左右的所述外侧分草框架的内侧,且在比所述多个内侧分草框架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下部横框架(213)与所述收割框架(215)间固定第一增强部件,并且
在所述下部横框架(213)与所述收割框架(215)之间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与所述外侧分草框架之间固定有第二增强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增强部件是增强板(22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225)构成为将平板在多处向不同方向折弯成形、在所述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下呈弯曲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联合收割机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增强板(225)具有设置在前部的向斜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25A)以及设置在后部的向斜后上方倾斜的安装部(225B)。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225)的前端部固定在所述收割框架(215)的上表面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225)的安装部(225B)的下表面侧与传动箱(213)的支撑部(213a)抵接,所述支撑部(213a)的螺钉部从上方紧固有螺栓,由此所述增强板(225)可装拆地固定在所述支撑部(213a)上。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装置(209)的收割刃驱动机构(253)的臂(258)轴支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装置(209)的收割刃驱动机构(253)的臂(258)轴支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上,
所述第一增强部件上设有形成上下连通的孔部的轴支撑部件(225C),
支撑所述臂(258)的支轴(261)从上方向该孔部内嵌插入,螺母从下方侧紧固到该支轴(261)的下端的螺钉部,由此所述臂(258)被所述第一增强部件自由转动地支撑,
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的倾斜部上形成上下连通的贯通孔,所述轴支撑部件(225C)内嵌插入该贯通孔而固定,
所述臂(258)直接抵接支撑在倾斜面(225A)上。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增强部件由圆管框架(226)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增强部件的内端侧固定在所述第一增强部件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表面侧,所述第二增强部件的外端侧固定在所述外侧分草框架的后端部的内侧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增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增强部件由共同的增强板(225)构成,通过将该增强板(225)的横外端部固定在所述外侧分草框架上,作为所述第一增强部件的增强板(225)也作为所述第二增强部件起作用。
12.一种联合收割机,设有谷粒运出装置(351),该谷粒运出装置(351)由:将从谷箱(305)的下端侧取出的谷粒向上方侧进行扬送的纵传送筒(355);以及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纵轴心(y)进行自由旋回移动,且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上端附近的水平方向轴心(x)进行自由起伏 摇动而构成的横传送筒(356)构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所述纵传送筒(355)和所述横传送筒(356)之间用于使横传送筒(356)起伏摇动的致动器,
将围绕所述纵传送筒的纵轴心(y)进行旋回移动的所述横传送筒(356)与围绕所述纵轴心(y)进行移动的保护部件(306)一起设在所述纵传送筒(355)的外周面的外侧,围绕与所述致动器连接的线材的外侧,并且
在所述保护部件(306)设有空间(360),所述空间(360)容许随着所述横传送筒(356)的旋回移动,所述线材在所述纵传送筒(355)的周向进行相对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在所述保护部件(306)的所述空间(360)形成在与所述横传送筒(356)的可旋回移动的角度范围相同程度的角度范围上。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保护部件(306)向下方侧离开的位置,将在旋回方向的容许角度范围小于设在所述保护部件(306)中的空间(360)的线材支撑体(363)设在机体固定部侧。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是液压缸(358),
所述液压缸(358)设在所述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与一体地安装在所述横传送筒(356)的横侧部的支撑体(356B)之间,
所述横传送筒(356)构成为通过所述液压缸(358)而围绕所述水平方向轴心(x)自由起伏摇动。
16.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是液压缸(358),
所述线材是设在所述纵传送筒(355)的上部附近的外周面侧、用于对所述液压缸(358)给排液压油的液压管(358a)。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管(358a)以及对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电部件配线用的电线束(358b)插通所述保护部件(306)形成的所述空间(360)。
18.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306)通过将部分圆弧状的圆棒材料沿着所述纵传送 筒(355)的外周面设置并且使其两端侧弯曲而构成,
凸缘部分(355C)设在所述纵传送筒(355)的上端侧,所述保护部件(306)通过安装螺栓(361)可装拆地安装在该凸缘部分(355C)的下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在所述保护部件(306)的空间(360)形成在所述保护部件(306)与所述凸缘部分(355C)的外周缘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护部件(306)的两端侧具有安装板(362),在将该安装板(362)抵接所述凸缘部分(355C)的下侧的状态下,将所述保护部件(306)以所述安装螺栓(361)固定。 
CN2011202444352U 2008-10-31 2009-10-26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854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2554 2008-10-31
JP2008282554A JP5572302B2 (ja) 2008-10-31 2008-10-31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2008-287995 2008-11-10
JP2008287995A JP2010110302A (ja) 2008-11-10 2008-11-10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構造
JP2008298246A JP5503135B2 (ja) 2008-11-21 2008-11-21 コンバインの車体構造
JP2008-298246 2008-11-21
JP2008-304672 2008-11-28
JP2008304672A JP5374125B2 (ja) 2008-11-28 2008-11-28 コンバイン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901002863U Division CN201947676U (zh) 2008-10-31 2009-10-26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85498U true CN202385498U (zh) 2012-08-22

Family

ID=4212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9010028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47676U (zh) 2008-10-31 2009-10-26 联合收割机
CN201120244435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85498U (zh) 2008-10-31 2009-10-26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9010028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47676U (zh) 2008-10-31 2009-10-26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93899B1 (zh)
CN (2) CN201947676U (zh)
WO (1) WO20100504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607B (zh) * 2012-02-20 2015-09-30 南通大学 收割机穗头喂入深度检测系统
CN104219947B (zh) * 2012-03-09 2018-08-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4137705A (zh) * 2014-07-25 2014-11-12 何嘉俊 收割机拨禾机构
KR102430801B1 (ko) * 2016-06-23 2022-08-10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JP6861023B2 (ja) * 2016-12-20 2021-04-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KR20210001941A (ko) * 2019-06-27 2021-01-0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6552U (zh) * 1978-10-12 1980-04-17
JPS60179137U (ja) * 1984-05-09 1985-11-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S62205718A (ja) * 1986-03-05 1987-09-10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バインダ等における茎稈引起し装置
JPS6385041U (zh) * 1986-11-20 1988-06-03
JPH0510585Y2 (zh) * 1987-03-06 1993-03-16
JP2509659Y2 (ja) * 1990-07-27 1996-09-04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3280251B2 (ja) 1996-12-03 2002-04-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支持装置
JP3894396B2 (ja) * 1998-07-23 2007-03-2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油圧ショベルにおける作業機用油圧配管構造
JP2002253033A (ja) * 2001-03-01 2002-09-10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フロントパネル構造
JP2002360039A (ja) * 2001-06-12 2002-12-1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前処理部構造
JP4168203B2 (ja) * 2003-05-14 2008-10-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前処理装置
JP4548330B2 (ja) * 2005-12-19 2010-09-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4892960B2 (ja) * 2005-12-22 2012-03-0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08193908A (ja) 2007-02-08 2008-08-28 Kubota Corp 自脱形コンバインの防塵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50443A1 (ja) 2010-05-06
KR101693899B1 (ko) 2017-01-09
KR20110091643A (ko) 2011-08-12
CN201947676U (zh)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85498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369954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5025699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8054572A (ja) 脱穀装置
CN208227722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884273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958345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58094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347383A (zh)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JP2008056076A (ja) 走行車両
CN10161759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584795A (zh) 脱粒装置
JP2008054571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329689B (zh) 脱谷装置
JP550313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車体構造
CN103354713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WO2005036948A1 (ja) コンバイン
JP557230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CN102217457A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JP6246170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534147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H0347474Y2 (zh)
JP581318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23194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分草構造
CN111328531A (zh) 脱粒装置及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