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5033A -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 Google Patents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5033A
CN1985033A CNA2005800177636A CN200580017763A CN1985033A CN 1985033 A CN1985033 A CN 1985033A CN A2005800177636 A CNA2005800177636 A CN A2005800177636A CN 200580017763 A CN200580017763 A CN 200580017763A CN 1985033 A CN1985033 A CN 1985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filament
core
sheath
screen cloth
cloth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177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209C (zh
Inventor
原义智
高比良淳
齐藤雅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b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eb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bo Ltd filed Critical Kaneb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85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5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20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20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10Other agents for modifying properties
    • D01F1/103Agents inhibiting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4Core-skin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N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FOR SURFACES USED I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RINTING, INKING, DAMPING, OR THE LIKE; PREPARING SUCH SURFACES FOR USE AND CONSERVING THEM
    • B41N1/00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therefor
    • B41N1/24Stencils; Stencil materials; Carriers therefor
    • B41N1/247Meshes, gauzes, woven or similar screen materials; Preparation thereof, e.g. by plasma trea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10Scrim [e.g., open net or mesh, gauze, loose or open weave or knit,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30Woven fabric [i.e., woven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3146Strand material is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polymeric materials in physically distinct relationship [e.g., sheath-core, side-by-side, islands-in-sea, fibrils-in-matrix, etc.] or composed of physical blend of chemically different polymeric materials or a physical blend of a polymeric material and a filler material
    • Y10T442/3154Sheath-core multicomponent strand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rinting Plates And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芯鞘型复合单纤丝,芯部1由含有吸光物质3(在波长350~450nm具有吸光特性)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所形成,鞘部2由纤维形成性聚合物5形成,且将其对于波长350~45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设定为15%以下。本发明提供一种良好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及使用该单纤丝的筛网纱,该单纤丝不会发生强度下降或碎屑,或导纱梳栉等周边零件磨损、墨水分离不好等,并且也不需要染色工序,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Description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背景技术】
于筛网印刷或筛网捺染中,用于形成印刷图案的筛网纱一般是将由聚酯或聚酰胺等纤维形成性聚合物构成的单纤丝织造成平纹织、斜纹织等织物。
筛网纱例如经由以下工序印刷。将单纤丝制成纱织物后,张开在纱框上,涂布感光树脂并干燥以形成感光膜,使该感光膜面与正型膜密接。以紫外线将此曝光,曝光部会产生光化学反应变成不溶于水。如果将其水洗,则相当于正型膜不透明部分的未反应感光膜会被洗去而露出筛网(显影)。之后,将该经显影的筛网纱置于被印刷物上,再于其上流过墨水,则墨水会流入网眼并印刷。于上述工序中,防止紫外线曝光工序中发生光轮状晕(halation)为一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以紫外线曝光时于纱织物的纤维表面发生光轮状晕,则不仅是曝光部,连不需曝光的部分也会感光而固化,造成印刷精度大幅下降。
一直以来,为了防止光轮状晕,构成上述筛网纱的单纤丝中会配合较多的氧化钛,通过上述氧化钛使曝光时的光尽可能作漫反射。然而,使用上述含氧化钛的单纤丝时,也会有不能完全抑制可见光区的光反射,无法完全防止光轮状晕的问题。
又,由于上述含氧化钛的单纤丝表面具有氧化钛粒子突出形成的凹凸,印刷时会有墨水分离不好,印刷不鲜明等问题;或者制成织物时,由于导纱梳栉磨损造成碎屑等,使作业性变差。
因此,关于尽可能减少氧化钛配合量的筛网纱,已有人提议下述提案:使用含紫外线吸收剂、黄色系或红色系颜料的单纤丝的筛网纱(参考专利文献1);或者,使用仅有鞘部着色或染色以赋予吸旋光性的芯鞘型单纤丝的筛网纱(参考专利文献2)等。
又,专利文献3提议于筛网纱的经线及纬线以物理方式被覆抗紫外线膜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昭60-119078号(实开昭62-28567号)的微缩影片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4-47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9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是将紫外线吸收剂及颜料分散于整个单纤丝中,会造成单纤丝的纤维强度下降,制成织物时容易发生问题。
而且虽然不像现有产品含有那么高比例的氧化钛,但由于在单纤丝表面仍产生有或多或少的凹凸,故会发生无法完全解决织造时的问题或印刷时墨水分离方面等问题。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如果预先于鞘部混入紫外线吸收剂或颜料等,由于会在单纤丝表面上形成颜料等粒子所造成的凹凸,故仍然易产生凹凸所引起的问题。例如,如果鞘成分含有颜料等,则容易产生纤度斑、物性不均等所谓的纤维斑,造成印刷不均,且可能使精度下降。尤其是,如果为了防止光轮状晕而于鞘部混入多量颜料,则不仅纺纱作业性不好,当制作高网眼的筛网纱时,会因为导纱梳栉磨损造成碎屑等,容易于织造时发生问题。又,虽记载有可于织造后透过染色工序提供颜料等,但是由于增加额外的染色工序,会造成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又,例如当组合聚酯与尼龙6等热收缩率相异的聚合物形成芯鞘构造时,会由于染色而使单纤丝强度等物性下降,造成绷绢网困难的问题。
又,专利文献3中,于筛网纱的经线及纬线以物理方式被覆抗紫外线膜的方法会增加工序,需要特殊设备,会增加制造成本。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目的为提供一种良好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及使用该单纤丝的筛网纱,不会有单纤丝强度下降或发生碎屑、导纱梳栉等周边零件磨损、墨水分离不好等,也不需要染色工序或特殊设备,不会造成成本上升。
即,本发明的筛网纱用单纤丝为芯部含有吸光物质的特殊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对波长350~45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设定为15%以下,故当制成筛网纱时不会发生光轮状晕,可得到鲜明的印刷图案。而且,由于吸光物质存在于芯部内,故可抑制织造时导纱梳栉等周边零件磨损或发生碎屑,可稳定地织造300mesh以上的高网眼纱织物。而且,不需染色工序或特殊设备,具有不会增加额外成本的优点。
再者,本发明的筛网纱用单纤丝中,尤其是于上述单纤丝的芯部中,吸光物质的含有比例设定为芯部整体的0.1~2.0重量%的单纤丝,具有更充分的纤维强度,不但能够维持良好的光轮状晕防止效果,并且纺纱作业性稳定且良好。
尤其是,上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芯鞘横断面积比率为40∶60~90∶10的单纤丝,不但具有良好的光轮状晕防止效果,并且由于鞘成分可作为芯成分的保护层,具有更充分的纤维强度,并且可以耐受高网眼织造时或印刷时的剧烈磨擦。
尤其是,上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断裂伸度设定为20~30%、断裂强度为5.5cN/dtex以上的,在高张力下绷绢网也不会断裂,并且织成筛网纱也可以长期良好地使用。
尤其是,上述芯部由聚酯构成的单纤丝,由于尺寸稳定性良好,故,于高张力绷绢网也不会变形,可以精密地印刷。而特性粘度为0.60以上者,能得到高断裂强度,并且纺纱作业性更为稳定。尤其是,上述鞘部为相对粘度为2.0以上的尼龙6者,由于可以承受更激烈的磨擦,其织造性良好且可更精密地印刷。
并且,本发明的筛网纱由于经线及纬线其中至少的一是使用上述筛网纱用单纤丝,故不会产生光轮状晕,可得到鲜明的印刷图案。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意说明图;
图2显示染料等的颜色与反射率的关系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形态。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筛网纱用单纤丝。该单纤丝为具有芯部1及鞘部2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且上述芯部1由含有吸光物质3(于波长350~450nm具有吸光特性)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所形成。
也就是说,由于制版工序时对感光树脂照射紫外光使其固化时,时常会照射波长350~450nm(其中,紫外光区至400nm为止,400~450nm为低可见光区)的光,故为了防止光轮状晕,必需抑制该范围的反射。因此,含有于上述范围具吸光性的吸光物质是重要的。
上述吸光物质3只要是于波长350~450nm具有吸光性者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有,滑石、铬酸盐、亚铁化氰物、各种金属硫酸盐、硫化物、硒化物、磷酸盐等无机颜料;酞菁系、喹吖啶酮系、异吲哚酮系、Perinone系、双嗪系等有机颜料;苯偶氮系(单偶氮、二偶氮等)、杂环偶氮系(噻唑偶氮、苯并噻唑偶氮、喹啉偶氮、吡啶偶氮、咪唑偶氮、噻吩偶氮等)、蒽醌系、缩合系(喹啉酞、苯乙烯基、香豆素等)靛属染料、三苯基甲烷染料、呫吨染料、茜素染料、吖啶染料、花青素等染料,或者,由碳黑或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微粒子中分散颜料或染料形成的着色充填剂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2种以上。
由耐热性的观点考量,上述吸光物质优选为颜料或染料,而由单纤丝的中均一分散的观点,染料为优选的。
从容易使纤维强度或纤维斑等物性稳定的观点,上述吸光物质3优选为以差示热重量分析(TG-DTA)减少1重量%时,温度为280℃以上,尤以300℃以上。而从容易使纤维稳定的观点,于氮气环境气氛下,在300℃维持10分钟的重量减少为5重量%以下,尤其优选以3重量%以下。如果在该范围内,由于纺纱时熔融粘度下降,容易防止药剂分解造成纤维物性下降。并且,纺纱作业性良好。
又,作为上述吸光物质3使用的粉末或粒子的数平均粒径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以0.05~2μm。如果落在该范围,则不易产生纤维斑。也就是说,如果吸光物质3过大,则由于不易均匀分散等,会使纤维强度下降容易发生纤维斑,而如果过小,则容易凝缩,会变硬容易产生纤维斑。其中,以聚酯的纺纱作业性观点来看,优选为使用难溶于水的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中代表的染料有,代士达公司制Dianix系列染料、住化克姆得克工司制Sumikaron系列染料、日本化药公司制KayalonPolyester系列染料及Kayalon Microester系列染料、Kayaset系列染料、三井BASF公司制Miketon系列染料及Palanil系列染料、DaitoChemix公司制TD系列染料、纪和化学工业公司制Kiwalon Polyester系列染料、Ch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公司制Terasil系列染料、Clariant公司制Foron系列染料、三菱化成Hoechst公司制Diaresin系列等。该分散染料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2种以上。
优选的市售染料中,黄色系染料例如有三菱化成Hoechst公司制Diares in Yellow H2G、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Yellow N-5GL等。又,红色系染料例如有,代士达公司制Dianix Red AC-E,蓝色系染料例如有,代士达公司制Dianix Blue AC-E。
顺带一提,已知不同颜色的染料具有不同的吸光特性,例如,以黑色(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Black F-ML)、红色(OG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Red F-RL200)、蓝色(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Blue)、黄色(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YellowN-5GL)、绿色(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Green F-BL)等各代表色染料,依后述实施例1方法制作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并依如下所示测定方法测定吸光特性时,反射率是如图2所示。以同样方式制作芯部分含有氧化钛1.0重量%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白色),并施行同样的鉴定。此处,图2的11代表黑色、12代表红色、13代表蓝色、14代表黄色、15代表绿色、16代表白色的吸光特性。
[吸光特性的测定方法]
以1口编织机(小池制作所制,MODEL CR-B),将单纤丝以纵行数24条/2.54cm、横行数34条/2.54cm的条件筒织,将筒织成的样本折叠2次(8片重叠),安装于3cm×3cm测定用支架,以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UV-3101PC),以5nm为单位测定于波长200~600nm范围的反射率。
由上图2可得知,于350~450nm波长区反射率低的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染料适于作为本发明的吸光物质3。
使用染料作为本发明的吸光物质时,以筛网纱制版工序时在贴附正型膜时容易观察的观点考量,优选为黄色系染料、红色系染料,又以于上述范围波长区的光的反射率更低的黄色系染料最佳。
又,本发明的单纤丝于波长350~450nm的平均反射率为15%以下,优选为10%以下,尤其优选8%以下。也就是说,由于制版工序时以紫外光使感光树脂固化时,多会反射该范围波长的光,故若欲防止光轮状晕,优选为抑制该范围波长的反射。如果该波长区的平均反射率落于上述范围,则光不易在经线或纬线表面产生光轮状晕,不会使不需要曝光的部分感光固化,可作精密地印刷。
另一方面,含有上述吸光物质3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只要是已知单纤丝制造时可用者即可,例如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烯烃、尼龙6、尼龙66、尼龙10、尼龙12等聚酰胺类,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酰胺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四乙二醇酯、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聚乳酸、聚乙醇酸等脂肪族聚酯,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酯共聚物、聚芳酯、聚苄唑、全芳香族聚酯、全芳香族聚酰胺等。其中,从尺寸稳定性及强度的观点,优选为聚酯类。
吸光物质3对上述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的含量比例依吸光物质3的种类或芯鞘横断面积比率而不同,通常,为芯部整体的0.1~2.0重量%,其中,优选设定为0.3~2.0重量%,特优选0.3~1.0重量%。如落在该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光轮状晕。并且,由于可抑制溶剂粘度下降,能使纺织作业性变得良好。如果含量比例过高,所得到的单纤丝会变脆,可能会造成无法以高张力绷绢网。
吸光物质占纤维整体的含有比例为0.1~1.8重量%,优选0.4~1.4重量%,特优选0.3~0.7重量%。
鞘部2(回到图1)不含上述吸光物质3,是由适当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5形成。其材质与前述芯部1所使用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同样,只要是已知单纤丝制造时可使用者即可,例如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烯烃、尼龙6、尼龙66、尼龙10、尼龙12等聚酰胺类,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酰胺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四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或以它们为主成分的改性聚酯共聚物等。其中,从对导纱梳栉磨损少的观点,优选为聚酰胺类。
此处,鞘部2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5是以不合吸光物质者为例,但是只要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鞘部也可以含有少量吸光物质。即使当鞘部含有吸光物质时,芯部的吸光物质重量比例亦优选为多于鞘部。又,如图1所示,鞘部2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5优选为不含吸光物质。尤其是,从防止因导纱梳栉磨损造成织造性下降或可良好地维持强度等纤维物性或纺纱作业性的观点,优选染料或粒径大(例如,1μm以上)者。
上述芯部1与鞘部2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可使用上述聚合物,但是,特别优选的组合为如下所示者。由具有可于高张力绷绢网那样的充分纤维强度且容易作精密印刷的观点,芯部1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4优选为特性粘度为0.60以上的聚酯。鞘部2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5,由使具有可在更高张力绷绢网那样的充分纤维强度的观点,优选为相对粘度2.0以上的尼龙6。
上述芯部1与鞘部2的横断面积比率只要是可进行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纺纱即可,不特别限定,通常,芯部1的横断面积:鞘部2的横断面积为40∶60~90∶10的比例,其中,又以设定成40∶60~70∶30为优选。其原因为,即,如果芯部1的横断面积比例过小,不易展现吸光效果,可能产生光轮状晕,相反,如果芯部1的横断面积比例过大,则纺纱作业性可能变差,或可能会由于纤度斑造成印刷效果下降。而如果落于上述范围,可以有效抑制光轮状晕,可稳定纺纱作业性并减少纤度斑,并且鞘部可充分发挥作为芯部的保护层的效果,能承受高网眼织造时或印刷时的激烈磨擦,容易得到精密的印刷性能。
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纤度可依筛网纱尺寸或所要求的分辨率等适当设定,通常为4~30dtex,其中又以设定为7~18dtex优选。即,如果,纤度细于4dtex,织造可能有困难,而反过来,如果纤度比30dtex粗,不仅纺纱作业性可能变差,也不能得到致密的高网眼构造,可能会损及得到鲜明画质的本发明的意义。而如果落于上述范围,纺纱作业性稳定,并可得到致密的高网眼构造,故于筛网印刷时可得到鲜明的印刷图像。
再者,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当作为筛网纱时,断裂伸度为20~30%、断裂强度为5.5cN/dtex以上,其中,优选以5.7cN/dtex以上。如果断裂伸度为20~30%,则织造性良好。而且,如果此时的断裂强度为5.5cN/dtex以上,则能以高张力绷绢网,能更精密地印刷。
又,为了使纺纱作业性良好,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在不使单纤丝平均反射率极度恶化的程度下,可以于芯部及/或鞘部含有无机粒子。该无机粒子例如有,氧化钛、氧化锌、碳酸镁、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铝等。该无机粒子只要不妨碍纺纱作业性即可,不特别限定,由分散性或成本能力的观点,优选氧化钛。又,为了提升纺纱作业性,无机粒子的添加量优选为纤维整体的0.1重量%以上,尤其优选0.3重量以上%。如果添加量过多,可能单纤丝的平均反射率会不好,或者,在高网眼条件织造时,对导纱梳栉的耐磨擦性恶化,故优选上限为1重量%左右,更优选以0.5重量%。如果落在上述范围,可以轻易地维持单纤丝纺纱作业性与高网眼织造时的耐磨擦性两者为良好。
上述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2μm,尤其优选0.05~1μm。如果落于该范围,由于粒子分散良好,不易产生纤度斑,可以得到稳定的强度。
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例如可使用如下方式得到。即,首先,将用于形成芯部的聚酯等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屑片真空干燥,再将其投入双轴混练机等混合装置。再将黄色染料等吸光物质以既定比例投入上述混合装置。然后,将两者充分混练并挤压得到混练屑片。另外,准备与芯部同样,经真空干燥的聚酰胺等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屑片,以供形成鞘部的用。然后,使用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熔融纺纱口与上述2种屑片,依公知方法进行熔融纺纱,可得到目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
如果以聚酯聚合物屑片作为芯部形成用的屑片时,优选使用屑片水分率为20ppm以下者(相当于20mg/kg以下)混练。又,如果以尼龙6屑片等聚酰胺聚合物屑片作为鞘部形成用的屑片时,优选使用屑片水分率100ppm以下者(相当于100mg/kg以下)。如上,通过使用屑片水分率为一定以下者,可更提高纺纱作业性。
又,为使所得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强度够强,构成芯部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屑片的熔融粘度优选设定成比通常情形高。例如,优选为将特性粘度设定为0.60~0.80。
并且,以双轴混练机等混练吸光物质及纤维形成性聚合物时,优选尽量于工序中不吸收水分。通过尽量抑制吸湿,可以抑制混练屑片粘度急速下降,可得到纺纱作业性良好的屑片。为抑制吸湿,例如于将屑片投入混练机时,使屑片供应槽内处于氮气环境气氛,或者,于吸光物质与纤维形成性聚合物混练后挤压时,边于80kPa以下的真空吸引边进行挤压。
又,芯部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如上述,有各种种类,其中优选聚酯。如果使用聚酯,高网眼筛网纱的强的绷绢网所需的尺寸稳定性良好,可作精密的印刷。而且,从成本或纺纱作业性的观点,特优选PET。如果芯部为聚酯,混练屑片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60以上,特优选0.62以上。如果为0.60以上,可得到更高的断裂强度,故可于高张力下绷绢网。而且,纺纱时可维持高熔融粘度,故纺纱作业性良好。特性粘度上限不特别限定,由熔融纺纱的稳定作业性的观点,达0.90便已足够。
又,鞘部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如上述有各种种类,其中优选为聚酰胺。其中,优选尼龙6。当使用尼龙6时,如果相对粘度为2.0以上,可得到高断裂强度,可于高张力绷绢网。又,相对粘度的上限不特别限定,由熔融纺纱稳定作业性的观点,达3.5便已足够。
使用如上方式得到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依通常方式织造及绷绢网,可得到本发明的筛网纱。织造条件不特别限定。可用于经线及纬线中任一者,也可以用于经线与纬线。如果为通常的高网眼筛网纱,只要使用于经线及纬线中任一者,即可发挥充分的效果并较用于经线与纬线两者成本低。如果用于经线与纬线两者,由于可进一步减少光轮状晕,能适用于更高精度的印刷。
由容易达成高精度印刷的观点,上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优选制成300mesh以上,更优选为400mesh以上的高密度高网眼筛网纱。
依如上方式得到的筛网纱不仅成本低,且对波长350~450nm的光呈现平均反射率15%以下的良好吸光特性,不会出现光轮状晕,并且墨水分离性良好,可形成鲜明的印刷图案。又,对上述波长350~450nm的光平均反射率10%以下者,从防止光轮状晕方面优选。
实施例
以下并用比较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又,各物性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下。
[特性粘度、相对粘度]
粘度使用自动粘度测定装置(柴山科学机械制作所制,SS-600-L1型)测定。特性粘度是使用苯酚/四氯乙烷(体积比率6/4)为溶剂,于恒温槽20℃测定。相对粘度,使用96%浓硫酸为溶剂,试样浓度定为1g/dL的,于恒温槽25℃测定。
[纺纱作业性]
以实机连续纺纱1日,其间观察芯聚合物及鞘聚合物的挤压稳定性、产率以及芯鞘形状稳定性并评价。如果任一项目稳定并非常良好则给予优良(◎)、任一项目大致稳定且良好则给予良好(○)、任一项目为不好则给予不好(×)的评价。
[断裂强度、断裂伸度]
依据JIS L 1013法,使用万能拉张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GS-1KNG),于试样长20cm、定速拉张速度20cm/分的条件求得。
[平均反射率]
以1口编织机(小池制作所制,MODEL CR-B),将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以纵行数24条/2.54cm、横行数34条/2.54cm的条件筒织而成的样本折叠2次(8片重叠),安装于3cm×3cm测定用支架,以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UV-3101PC),以5nm为单位,测定于波长350~450nm范围的反射率,并求平均值。
[织造性]
使用芯鞘型复合单纤丝,观察于纺织机(司鲁萨公司制,G-6200)织造300mesh筛网纱时,发生断线或碎屑的频度并评价。并测定于无法维持正常织造而不得不停机的时点,织造物的长度。如果织造物长为1000m以上者评为优良(◎)、500m以上者评为良好(○)、低于500m者评为不好(×)。
[筛网纱的绷绢网性]
将300mesh的织物以35N张力、22.5°斜向绷绢网于纱框,观察筛网纱是否断裂。然后,断裂者评为不好(×),于张力35N没有断裂而于40N张力绷绢网时断裂者评为稍好(△),于张力40N没有断裂而于45N张力绷绢网时断裂者评为良好(○),于张力45N没有断裂者评为非常良好(◎)。
[印刷性能]
于将300mesh纱织物以35N张力绷绢网于320mm×205mm的纱所形成的筛网纱上,涂布二偶氮树脂型感光树脂,使膜厚为10~11μm,并覆盖具有线宽400μm、间隔400μm的条纹图案的光掩膜。并以同样方式覆盖具有线宽200μm、间隔200μm的条纹图案的光掩膜。之后,以正确曝光并清洗,制作2种印刷版。使用这些印刷版连续印刷100张,以400倍显微镜对画线的状态照像,并观察。如果发生光轮状晕,感光树脂固化时会不均,条纹图案的线形会变得凹凸不平,或产生大的斑。评价基准如下:
优良(◎):条纹图案上完全没有凹凸或大的斑者。
良好(○):感光树脂固化不均,条纹图案有数张或若干凹凸或大的斑者。
不好(×):感光树脂固化不均,条纹图案发生显著凹凸或大的斑者。
不合格(-):绷绢网时筛网纱断裂,无法评价印刷性能。
[实施例1]
将特性粘度0.66的均聚PET(聚酯)屑片以卡尔费歇尔水分测定法使屑片水分真空干燥为20ppm(20mg/kg)。在氮气吹送下将屑片加入于双轴混练机,充分混练以使黄色染料(三菱化成Hoechst公司制Diaresin Yellow H2G Disperse Yellow160)为1.0重量%。又,混练时是边于80kPa真空吸引边混练挤出。混练PET的特性粘度为0.64。
然后,以所得到的含黄色染料PET屑片为芯成分,与前述均聚PET屑片同样进行真空干燥,并以屑片水分为100ppm(100mg/kg)的半无光(semi-dull)尼龙6屑片(氧化钛含量0.4重量%,相对粘度2.6)为鞘成分,使用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熔融纺纱用喷丝头,得到芯鞘横断面积比率50∶50的未延伸纤维。将该未延伸纤维于热滚筒温度85℃、加热板温度150℃的条件,拉伸至断裂伸度25%+1%范围的拉伸倍率,得到纤度13dtex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
[实施例2~5、比较例1~2]
将芯部中黄色染料的含量比例改为后述表1所示。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以同样方式进行,得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
然后,依前述方法,对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纺纱作业性、350~450nm波长区的平均反射率、断裂强度、织造性、筛网纱的绷绢网性、印刷性能进行测定或评价。结果并列于后表1。
[表1]
    实施例     比较例
1 2 3 4 5 1 2
芯部中所含黄色染料的比例(重量%) 1.0 0.1 0.3 2.0 3.0 - 0.07
评价 纺纱作业性
平均反射率(%) 4.9 14.8 11.1 4.3 4.0 48.7 15.2
断裂强度(cN/dtex) 5.8 6.3 6.1 5.5 5.2 6.4 6.2
织造性
筛网纱的绷绢网性
印刷性能 400μm间隔 × ×
200μm间隔 × ×
比较例1由于完全不含黄色染料,故平均反射率高,且于印刷评价时会发生光轮状晕,性能不好。比较例2由于平均反射率不好,与比较例1相同,会发生光轮状晕,性能不好。依本发明制作的实施例1~5,则不论织造性、绷绢网性、印刷性能皆为良好。尤其是,实施例1、3中,黄色染料的含量比例最适,任一项目的结果皆为优良。
<吸光物质的含有法不同的各种评价>
[比较例3]
将相对粘度2.5的尼龙6屑片由卡尔费歇尔水分测定法,使屑片水分真空干燥至达500ppm(500mg/kg)。在氮气吹送下将屑片加入于双轴混练机,充分混练以使黄色染料(三菱化成Hoechst公司制DiaresinYellow H2G H2G Disperse Yellow160)为1.0重量%。又,于混练时是边于80kPa真空吸引边混练挤出。混练的相对粘度为2.6。
以所得到的含黄色染料的尼龙6屑片为鞘成分,以特性粘度0.66的不含染料PET为芯成分,使用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熔融纺纱用喷丝头,将芯鞘横断面积比率50∶50、纤度13dtex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熔融纺纱。
[比较例4]
与比较例2同样使用含黄色染料尼龙6屑片,将非芯鞘型、截面圆形、纤度13dtex的单纤丝熔融纺纱。
[实施例6、7]
将实施例1的黄色染料改为红色染料(代士达公司制,Dianix RedAC-E)(实施例6)及绿色染料(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 GreenF-BL)(实施例7),制作芯鞘型复合单纤丝。
依前述方法,对该纺纱作业性、平均反射率、断裂强度、织造性、筛网纱的绷绢网性、印刷性能进行测定或评价。该等结果并列于后表2。
[表2]
    比较例     实施例
3 4 6 7
单纤丝特征 使鞘部含有黄色染料 圆截面且使整体含有黄色染料 使芯部含有红色染料 使芯部含绿色染料
评价 纺纱作业性 × ×
平均反射率(%) 6.1 5.9 14.7 10.5
断裂强度(cN/dtex) 5.9 5.3 5.7 5.8
织造性 × ×
筛网纱的绷绢网性 ×
印刷性能 400μm间隔 -
200μm间隔 -
比较例3由于使鞘部含有黄色染料,于织造时会因导纱梳栉磨损发生碎屑,织造性不好。比较例4由于使整体含有黄色染料,熔融粘度显著下降,纺纱作业性不好。并且与比较例3同样织造性不好,绷绢网更为困难。而依本发明制作的实施例6、7,纺纱作业性及织造性都得到优良的结果。
<芯鞘横断面比率不同的各种评价>
[实施例8~12]
将芯鞘横断面比率改变为如下表3所示。除此以外,与前述实施例1以同样方式进行,得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依前述方法,对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纺纱作业性、平均反射率、断裂强度、织造性、筛网纱的绷绢网性、印刷性能进行测定或评价。结果并列于后表3。
[表3]
    实施例
8 9 10 11 12
芯鞘横断面比率(芯∶鞘) 30∶70 40∶60 70∶30 90∶10 95∶5
染料对纤维整体的含量(重量%) 0.3 0.4 0.7 0.9 0.95
评价 纺纱作业性
平均反射率(%) 10.7 5.8 4.8 4.4 4.3
断裂强度(cN/dtex) 6.1 5.9 5.7 5.5 5.4
织造性
筛网纱的绷绢网性
印刷性能 400μm间隔
200μm间隔
实施例8由于芯成分比率较低,平均反射率变得稍高,印刷性能只达到良好。实施例11的断裂强度稍低,但绷绢网性能也只达到良好。其结果,由于不能施以高张力,印刷性能只有200μm间隔达到良好。实施例12由于保护层太少,绷绢网性能仅达到稍好。另外,实施例9、10由于芯鞘横断面比率最适,任一项评价皆为良好。
<芯成分聚酯的特性粘度不同的性能评价>
[实施例13~15]
除改变均聚PET的特性粘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各种特性粘度的混练PET。除使用该混练PET为芯成分以外,依实施例1记载的方法,制作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并进行筛网纱评价。混练PET的特性粘度、芯成分的特性粘度、断裂强度及筛网纱的绷绢网性如表4所示。
[表4]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   实施例15
混练PET的特性粘度     0.60     0.62     0.64     0.75
芯成分的特性粘度     0.58     0.60     0.62     0.72
断裂强度(cN/dtex)     5.7     5.9     6.0     6.5
绷绢网性     ○     ◎     ◎     ◎
实施例13由于特性粘度稍低,断裂强度无法达到最好,而绷绢网性仅达到良好。实施例1、14、15的断裂强度较高,绷绢网性优良。
<鞘成分的尼龙6相对粘度不同的性能评价>
[实施例16~18]
除将鞘成分所使用尼龙6的相对粘度做各种改变以外,依实施例1记载的方法制作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并进行筛网纱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实施例1   实施例18
相对粘度     1.8     2.0     2.6     3.3
断裂强度(cN/dtex)     5.5     5.8     6.0     6.4
织造性     ○     ◎     ◎     ◎
绷绢网性     ○     ◎     ◎     ◎
实施例16由于相对粘度稍低,断裂强度无法达到最好,织造性及绷绢网性仅达到良好。实施例1、17、18由于断裂强度较高,绷绢网性为优良。又,尼龙6可充分发挥作为芯成分保护层的作用,织造时完全没有发生导纱梳栉磨损产生的碎屑。
[比较例5]
除使用特性粘度0.66的均聚PET屑片为芯成分以外,与实施例1以同样方式进行,得到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并制为筒编物。将上述筒编物浸泡于染色溶液(黄色染料(OG CORPORATION公司制,NylosanYellow N-5GL)占筒编物重量的1.0重量%,硫酸铵占筒编物重量的1重量%),边搅拌使吸附染料为0.5重量%,边于30分钟内升温至沸腾状态后,于95℃保持25分钟。然后,将上述筒编物从染色溶液中取出、水洗后,自然干燥。染色前后筒编物的重量增加了0.5重量%。
解开上述染色后的筒编物,与前述以同样方式测定单纤丝的断裂强度,为5.0cN/dtex。并与前述同样方式测定该筒编物的平均反射率,结果为6.2%。进一步使用该单纤丝织造为300mesh的纱织物,尝试以35N张力绷绢网在纱框上,但是由于单纤丝强度不够,筛网纱破裂。
[实施例19]
对于经线使用实施例1得到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对于纬线使用纤度13dtex的均聚PET单纤丝,并以司鲁萨公司制的纺织机(G-6200)织造为300mesh筛网纱。将该纱织物以35N张力、斜向22.5°绷绢网于纱框,并与实施例1以同样方式评价印刷性能。其结果,虽由于光轮状晕而于条纹图案发生若干大的斑,但是数量极少,印刷性能为良好(○)。
[实施例20]
除了对于经线使用纤度13dtex的均聚PET单纤丝,对于纬线使用实施例1得到的芯鞘型复合单纤丝以外,与实施例19以同样方式评价印刷性能。其结果,与实施例19同样,为发生极少数大的斑的程度,印刷性能为良好(○)。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筛网纱用单纤丝适用于需要高精度且操作性良好的印刷性能的筛网纱。尤其是,制作300mesh以上高网眼的筛网纱是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筛网纱用单纤丝,为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特征为:其芯部是由包含在波长350~450nm具有吸光特性的吸光物质的纤维形成性聚合物所形成,其鞘部是由纤维形成性聚合物所形成,且其对于波长350~45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设定为15%以下。
2.如权利要求1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其中,该芯部中的吸光物质的含量比例设定为芯部整体的0.1~2.0重量%。
3.如权利要求1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其中,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芯鞘横断面积比率为40∶60~90∶10。
4.如权利要求1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其中,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断裂伸度设定为20~30%,断裂强度设定为5.5cN/dtex以上。
5.如权利要求1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其中,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芯部是由特性粘度为0.60以上的聚酯所构成。
6.如权利要求1的筛网纱用单纤丝,其中,该芯鞘型复合单纤丝的鞘部由相对粘度为2.0以上的尼龙6所构成。
7.一种筛网纱,其经线及纬线的至少一方使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筛网纱用单纤丝而构成的。
CNB2005800177636A 2004-06-03 2005-05-27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Active CN10051020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5930 2004-06-03
JP165930/2004 2004-06-03
JPPCT/JP2004/014185 2004-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5033A true CN1985033A (zh) 2007-06-20
CN100510209C CN100510209C (zh) 2009-07-08

Family

ID=3546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77636A Active CN100510209C (zh) 2004-06-03 2005-05-27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080045105A1 (zh)
JP (1) JP4958547B2 (zh)
KR (1) KR101169111B1 (zh)
CN (1) CN100510209C (zh)
TW (1) TWI370773B (zh)
WO (1) WO200511892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46575A1 (zh) * 2008-06-02 2009-12-10 Chen Yi Yung 原著染色的鞘蕊型复合纤维及其织物
WO2010060232A1 (zh) * 2008-11-25 2010-06-03 Chen Yi Yung 钝光色的原著染色鞘蕊型复合纤维及其织物
CN112251843A (zh) * 2020-10-16 2021-01-22 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色高强高模聚芳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40389A1 (en) * 2014-02-25 2015-08-27 Yi-yung Chen Dope-Dyed Core-Sheath Type Composite Fiber
US10337128B2 (en) 2017-08-31 2019-07-02 Brrr!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oling yarns and fabrics,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same
TWI642554B (zh) * 2018-04-02 2018-12-01 中國大陸商倉和精密製造(蘇州)有限公司 網版製備工藝
US10557219B1 (en) * 2018-12-28 2020-02-11 Brrr!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oling yarns and fabrics comprising a cellulosic fiber,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3355A (en) * 1978-03-09 1980-11-11 Toray Industries, Inc. Separable composite fib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JPS59207289A (ja) * 1983-05-11 1984-11-24 Toray Ind Inc スクリ−ン紗用ポリエステルモノフイラメント複合糸
JPH0446941Y2 (zh) * 1985-08-02 1992-11-05
JP2603481B2 (ja) * 1987-08-19 1997-04-23 日本特殊織物株式会社 印捺スクリーン用メッシュ織物
JP2597111B2 (ja) * 1987-11-10 1997-04-02 鐘紡株式会社 高精密印刷用スクリーン紗およびそれに使用する複合モノフィラメント
DK0721522T3 (da) 1993-09-28 1997-09-01 Du Pont Iriserende stoffer.
US5985193A (en) * 1996-03-29 1999-11-16 Fiberco., Inc. Process of making polypropylene fibers
US6399195B1 (en) 1999-01-11 2002-06-04 Kanebo Ltd. Polyester monofilament for use in screen gauze
JP3483868B2 (ja) * 2001-07-10 2004-01-06 株式会社鈴寅 印刷用スクリーン紗
US7338877B1 (en) * 2002-11-27 2008-03-04 Fibe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c. Multicomponent fiber including a luminescent coloran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46575A1 (zh) * 2008-06-02 2009-12-10 Chen Yi Yung 原著染色的鞘蕊型复合纤维及其织物
WO2010060232A1 (zh) * 2008-11-25 2010-06-03 Chen Yi Yung 钝光色的原著染色鞘蕊型复合纤维及其织物
CN112251843A (zh) * 2020-10-16 2021-01-22 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色高强高模聚芳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51843B (zh) * 2020-10-16 2022-05-17 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色高强高模聚芳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5118927A1 (ja) 2008-04-03
US20080045105A1 (en) 2008-02-21
TW200609125A (en) 2006-03-16
KR101169111B1 (ko) 2012-07-26
WO2005118926A1 (ja) 2005-12-15
CN100510209C (zh) 2009-07-08
TWI370773B (en) 2012-08-21
US20110039466A1 (en) 2011-02-17
KR20070026562A (ko) 2007-03-08
JP4958547B2 (ja)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209C (zh) 筛网纱用单纤丝及采用此单纤丝的筛网纱
KR930000306B1 (ko) 피복 쉬트 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519085B1 (ko) 스크린 직물
CN1596326A (zh) 多色纤维毛绒织物和凹凸形图案多色纤维毛绒织物
GB2448763A (en) Laser sensitive textile
US4749611A (en) Screen fabrics
WO2005118927A1 (ja) スクリーン紗用モノ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クリーン紗
JP3088264B2 (ja) 赤外線吸収繊維からなる布帛
JP4668603B2 (ja) 赤外線低反射加工織編物
JPH1077523A (ja) 黒発色ポリエステル系繊維布帛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10091B1 (en) Plastisol-printed dyed polyester fabric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JP4661501B2 (ja) スクリーン紗用モノフィラメント
JP2003155641A (ja) 赤外線吸収繊維からなる布帛
JP373754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調色彩効果を呈する布帛
JP2007046175A (ja) 吸光蓄熱性織編物
WO2020129841A1 (ja) 布帛印刷物
JP2010111962A (ja) 石調布帛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石調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JPH05156519A (ja) バックライト調色彩効果を呈する複合繊維
JP2002337471A (ja) スクリーン紗
EP0391249B2 (de) Monofilamente aus synthetischen Polymeren
EP0585394A4 (en) Flocked fabric printing
JPH11285466A (ja) レンタルマ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341032A (ja) コーティング加工布帛
JP2020157664A (ja) 布帛印刷物
JP2010059595A (ja) 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